以核心素养模型推进课程全面深化改革

时间:2019-05-13 01:1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核心素养模型推进课程全面深化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核心素养模型推进课程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篇:以核心素养模型推进课程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不仅要考虑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业成绩和就业后的职业能力,还要综合考虑如何促成学生发展为更为健全的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笔者将从核心素养及其模型的内涵,核心素养模型对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和核心素养推动课程改革的途径三个方面,谈谈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深入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与途径。

一、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内涵

当前,各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渐呈现出共同的趋势――由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逐渐转入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能力的培养;由注重课程和学科的独立性和完备性转为促进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而学生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推进我国课程改革,既是适应全球化发展变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与发展的必要环节,更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是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产物,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指向和功能定位却是清晰的。在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是教育目标的另一种阐述,构建核心素养模型旨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模型是对学生受教育结果的总体描述,不仅涵盖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不仅要考虑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业成绩和就业后的职业能力,还要综合考虑如何促成学生发展为更为健全的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不仅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还是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导课程建设的 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构建核心素养模型,对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推动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核心素养模型是以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为核心建立的,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建立。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等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能够培养的,而是多个学科多种知识多种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知识为核心构建课程,虽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成系统,但关注学生能力发展不够,容易导致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从人的能力出发,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多学科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推进课程、教材、考试等环节的统筹。当前,指导课程内容、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等环节的标准较多,各个标准之间并不统一,还存在脱节现象。核心素养模型是学生能力模型,是教育目标的细化,可以推进课程标准深化改革,为考试与教育评价提供有章可循的依据。将课程、教材统一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来,有利于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能力的模型,它从学生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目标出发设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的教学,往往追求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以核心素养模型推动教学改革就是要扭转这一现象,把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推动课程

全面深化改革的途径

(一)细化教学目标,明确学科当中体现的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细化,使教学目标由传统的掌握学科知识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各个学科领域中,要根据核心素养的框架制定本学科应该培养的学科基本素养,不仅要突出学科特色,同时还要兼顾跨学科素养。例如,数学学科不仅要突出数学领域强调的素养,如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同时也要注意跨学科的素养在数学学科内的体现,如言语能力(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数学逻辑)、创新意识(一题多解、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等)、自主学习(学习的计划、监控、反馈等),等等。英语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沟通合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全球化思维、国际视野等。核心素养是每一个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每个学科都要深入研究本学科如何在培养目标上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完善教学内容,推动跨学科跨学段教学内容整合 各学科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指导教学内容编排,能够推动课程跨学科的整合。传统的课程标准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构建的,围绕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完备性编撰,以学科思路和逻辑为主要呈现方式。学科之间的分界明显、联系较弱,并且一些复杂的生活问题被抽象为符合某一学科教学的简单问题。近年来,国际上跨学科融合成为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比如科学、艺术、社会等课程。加大学科的融合就是为了整合学生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脑海中不同科学知识的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用核心素养指导课程内容标准编排的目的。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指导教学内容编排,能够推动课程跨学段的整合。以学科知识内容为核心编排课程标准,不同学段知识内容的结构变化较大,知识点数量难度变化较大,学段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学生跨学段学习可能会面对知识内容的激增,个别学生如果不能适应这种知识迅猛增加的学习阶段,很容易掉队。以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内容,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内在逻辑。学生能力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只在不同阶段展现出阶段特性。在不同学段内容编排时考虑到这一点,能够让学段之间连接更加顺畅,不容易出现断层,促进学科和课程跨学段的整合。

(三)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指导学生考试和教育评价

考试和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的导向,是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此为基础,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从而完善中小学学生评价体系。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所指定的,它明确了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并以此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不是基于学科内容的表现标准,而是基于能力和素养的标准。既可以是单一学科的内容,又可以打破学科内容限制,跨学科制定标准。

考试和评价实现了以学生能力为导向,从考察学科知识内容为核心转向了考察学科能力,跨学科综合性能力也有了评价指导和依据。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利用评价这一指挥棒的力量,扭转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弊端,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篇: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2013年11月14日 00:22:51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2

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人民日报14日评论员文章: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揭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之道。35年来,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到国家和人民面貌的深刻变化,莫不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这次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为的就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释放强大动力。这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在35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今天,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领导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进取意识,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机遇最可宝贵,历史上的中国曾多次与机遇失之交臂。18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失去了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浪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直到1978年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中华民族才大踏步赶了上来。今天,从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到经济发展能力和潜力巨大,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我们从未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不能丧失,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今天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我们就一定能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和勇气,凝聚共识和力量,迎接我们的将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新胜利。

第三篇:以“三个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以“三个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文章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康伟] 发布时间:14-04-14 09:32:1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三个解放”既是我国长期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三者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深刻揭示了改革的本质和规律,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抓住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解放思想是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既能为行动注入强大的动力,又可能成为行动的巨大阻力。纵观人类社会每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思想解放及其形成的先进理念和认识,为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方向指导和理论武装,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解放思想是前提。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只有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胆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36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每当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是思想解放廓清了认识误区,也是思想解放引领了改革潮流。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由此引发的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邓小平南巡讲话消除了姓“社”姓“资”、“计划与市场”的疑虑,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形成;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打破了姓“公”姓“私”的思维定势,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在新的阶段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可以说,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推动着改革开放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反之,没有思想观念的突破,改革开放就寸步难行。

当前,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各种险滩和难啃的硬骨头,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就必须更大幅度和更深层次地继续解放思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根本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只有物质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根本。

邓小平精辟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中首要的标准。他还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他亲自领导和设计的改革开放事业就是从联产承包、解放农村生产力开始,一步步向各个领域推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八大首次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来论述,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实际上是改革的最终价值追求,也就是改革的最终目的。但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就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社会财富才得以极大丰富,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

定》强调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实际上也是强调要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关键

社会活力是社会有机体生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活力的不断增强,既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也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社会活力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被充分激活,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效用得以充分释放,作为社会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社会就生机勃勃,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缺失活力,人的创造性被抑制,财富的源泉被堵塞,体制机制被固化,社会就死气沉沉,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三个解放”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判断改革措施是否具有成效,主要是看其实施后是否激发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活力。邓小平指出:“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搞活必须进行体制改革。”从改革的直接目的看,就是要通过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解除思想观念束缚,让社会各主体、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都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当前,利益固化的倾向与趋势日益明显,社会流动渠道不够畅通,公平正义问题凸显,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活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即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等。

“三个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个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

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相互促进。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突破各种不利于发展的观念障碍,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宽松氛围,形成推动发展的正确导向,从而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了,人们通过实实在在的发展得到了实惠,就会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解放思想;同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也能够推动人们“被动”地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相互促进。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惯性和惰性,激发社会主体巨大的内在潜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强大气场,从而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社会活力本身就包括思想活力,社会活力解放和增强了,全社会就会形成一种更加宽松、自由、大胆创新的氛围,人们的思想禁锢被解除,就会以更加宽容、更加理解、更加崇尚的态度倡导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相互促进。生产力是最革命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一切社会活力之源,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创造活力来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生不息、永不停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充满创造活力的过程。社会活力的解放和增强能够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三个解放”有机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深化改革推动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又为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物质基础。改革激发社会活力,社会活力的增强又反过来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所以,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做到“三个解放”,以“三个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第四篇: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揭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之道。35年来,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到国家和人民面貌的深刻变化,莫不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这次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为的就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释放强大动力。这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在35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今天,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领导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进取意识,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机遇最可宝贵,历史上的中国曾多次与机遇失之交臂。18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失去了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浪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直到1978年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中华民族才大踏步赶了上来。今天,从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到经济发展能力和潜力巨大,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我们从未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不能丧失,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今天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我们就一定能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和勇气,凝聚共识和力量,迎接我们的将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新胜利。

第五篇:李鸿忠: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李鸿忠: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21日,中央宣讲团在我省武汉市举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中央宣讲团成员、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作专题辅导报告。

来自全省各界的1500多名干部群众到现场聆听,偌大的洪山礼堂会议厅内座无虚席,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中国梦的美好前景在激励召唤,新一轮改革的大潮在交融激荡。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不在职、副省级以上离退休老干部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省委副书记张昌尔主持。

这次报告会也是省委理论中心学习组今年第八次集中学习活动。

让全会精神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决策部署到实践推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李鸿忠在报告中紧贴世情、党情、国情、省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和深入阐释。

他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面向未来,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动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改革自信、改革自觉和改革自主。”李鸿忠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将具有空前的广度、力度、深度。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大任务和举措,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要求,迅速切实抓好全会精神在湖北的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上来,让全会精神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没有思想大解放,就没有改革大突破

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李鸿忠强调,首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干事创业的逻辑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引领,“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

“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改革的大突破。”李鸿忠认为,全面深化改革能够形成多大的发展局面,关键在于我们解放思想的力度、宽度、高度和深度。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就好;思想解放不够,就只能是“桌子底下放风筝”——高度有限,“螺蛳壳里做道场”——空间有限,小动作,最终是作为有限。

“怎样才叫解放思想?”李鸿忠指出,关键是观念、理念的转换和变化。要破除思维定式,打开破除角色定式、利益定式、体制定式、工作定式的突破口;要转换思想观念,以自我革新的勇气,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要更新文化土壤,根除以小农经济意识、小商品意识、小码头意识为代表的内陆意识,清空封闭保守的、官本位的、不利于改革开放创新的文化土壤,“卸载”头脑中的落后软件、垃圾软件,大力弘扬发展文化、改革文化、创新文化,不断培育有利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文化土壤。

“如果不抛弃、不更换、不变化原来的旧观念、老理念,就不叫解放思想。”李鸿忠强调。

他接着说,从湖北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必须把握三个维度。一是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按市场规则办事,让市场配置资源,让市场决定产业、企业的进退。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才能“有的放矢”,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落到实处。三是回应人民期盼。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

全面深化改革要强化“三种意识”

“改革,本质在进,目的在优,通过进取得优。”李鸿忠说,首先是要强化进取意识。在今年初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竞进提质”的总要求。“竞进”,就是进取意识,就是向上攀登、向前发展的进击态势。“湖北承担多个全局使命,肩负着‘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大任务,不能等待观望,必须不断进取。”

李鸿忠指出,要处理好“进”与“稳”的关系,针对我省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实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方向、时机、节奏和力度,将“进”作为保持稳定、解决

矛盾的根本抓手、基本姿态。要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面对区域经济竞争中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现实,自我加压、自找差距,破除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加快发展。要处理好“进”与“拼”的关系,树立只争朝夕、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破除按部就班、贪图安逸、松松垮垮的工作作风,根除无所用心、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惰性思想,将发展蓝图转化为更好更快的发展现实。

“二要强化机遇意识。”李鸿忠认为,新一轮“改革窗口期”已经开启,为湖北提供了一次“新的起跑线”机遇。要因“时”而动,抢抓机遇,敢于先行先试,争取后发先至;要因“势”而动,用好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因“实”而动,靠务实主动作为去寻求、争取、创造机遇。

“三要强化责任意识。”李鸿忠强调,只有事不避难、勇于履责、敢于担责,才能直面矛盾、正视困难、解决问题,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全力推动改革创新,为全局发展“吃第一口螃蟹”。

以正确的方法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李鸿忠认为,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结合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六大关系”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湖北实际,李鸿忠强调,我们还要重点把握好“三点”——

一要实行“半步策略”。在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渐入佳境,使改革大业一步步推进、一步步突破。

二要用好“底线思维”。每一项重大改革,从制定工作方案到出台具体政策措施,都要准确地找出短板、划定底线、管控风险,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要善于“摸着石头过河”。在学习借鉴沿海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同时,勇于先行先试,大胆试、大胆闯,在某些领域实现率先突围。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改革氛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好的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李鸿忠指出,没有优良的作风,就不可能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不改革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不改革的班子不是好

班子。在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繁重紧迫的新形势下,不换思想就只能换干部,不改作风就只能改岗位、甚至丢掉岗位。我们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查找与全面深化改革不符合、不适应的作风问题,坚决破除官僚主义风气、本位主义风气、机会主义风气和不作为风气,真查真改、立查立改,以优良的作风保障和推进改革。

努力开创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张昌尔在主持会议时要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决定》,真正把全会精神学懂弄通,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要实现学习宣传全覆盖,因地施教、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事施教,推动全会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真正使全会精神入心入脑。要把改革面临的问题分析透,切实把解放思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围绕主题主线、发展需要、民生需求来思考改革、理解改革、谋划改革。

他强调,要把改革的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围绕改革重点任务,因时、因势、因实而动,定路线图、工作量、时间表、责任人,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在自我改革、自觉改革上作表率,努力开创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下载以核心素养模型推进课程全面深化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核心素养模型推进课程全面深化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切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号角。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我省改革,省委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

    人民日报评论: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日报评论: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

    物理课程核心素养

    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十二个关键词:认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实验操作、数理应用、观察与探索、质疑与批判、创新与拓展、寻美求真、学术能力、自主发展、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

    以重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范文大全

    尊敬的党组织:有人这样形容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表述尽管未必正确,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只有既目睹了发达城市的摩天大楼,也访问过贫困地区的茅屋陋室,才有可能......

    全面深化改革要科学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要科学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

    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推进情况

    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推进情况目标任务推进情况:1.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单位的宣传教育引导,加大对违规违纪违法行为通报力度,提高认识自觉抵御腐败侵蚀和利益群体围猎,制发案例通报......

    核心素养课程的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课程的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

    以全面深化改革求发展促转型

    以全面深化改革求发展促转型 16户国有企业完成股权重组,注册成立抚顺龙晟国有资本集团公司;抚顺热电厂依法破产、抚顺铝厂政策性破产基本完成;启动市直党政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