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解析
深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解析
何平
2013-02-28 09:06:03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2期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为顺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在几次大部门制改革探索中,先后将社会保险的行政职能进行了整合,但由于整合不彻底,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职能整合还面临若干难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 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经过近10年举国体制推动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经历了制度从无到有,覆盖人群从少到多,2011年城乡居民已有13.2亿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有7.48亿人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有1.8亿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实现了全覆盖,2011年有8143万人得到低保帮助。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急剧扩张,一方面彰显了积极的社会经济效果,一方面也显露出管理体制不顺和服务能力的不足问题。如何让政策落地,让政府的承诺在每一个公民身上兑现,理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是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的重要工作。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中央确定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为顺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在几次大部门制改革探索中,先后将社会保险的行政职能进行了整合,如把民政部门主管农村养老保险和国家体改委主管的医疗保险改革划归到劳动保障部。但由于整合不彻底,还有多项应当统一的社会保障事务仍然在不同部门分割管理,或同一事项在不同部门交叉管理,大部门制改革统一、高效的政策预期目标没有实现。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职能整合还面临若干难题。
一、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发展需要先行整合行政管理体制
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十八大报告中确定的政策目标,实现基本保险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管理也是众望所归。但目前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由人社部主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由卫生部主管的制度分设、管理分割、资源分散体制严重阻碍了上述目标的实现。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有2亿多流动的农民工,他们户籍在农村,工作常年在城市,很难确认这个庞大的群体到底属于农村还是城市。卫生部门强调农村户籍,强迫必须在农村参保;劳动部门强调劳动关系,有劳动关系就必须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分设、管理分割导致这部分人既在农村参保,又在城市参保的重复参保现象十分突出,据估算总量有1亿多,占参保人员的10%~15%左右。重复参保引起的财政无效补贴大概每年在250亿以上。避免重复参保在政策和管理的技术层面并不难解决,确认参保人社保权益的互认和免责并在信息系统建设上统一标准和联网,就能有效剔除重复部分。主要障碍是管理体制上的分割、分治。
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各方已达成共识,但统一到卫生行政部门,还是人社部门,似乎双方还各执己见,专家看法也有分歧。主张由卫生行政部门经管的主要理由是可以“一手托两家”,有效平衡医疗服务机构和医保的关系,减少矛盾,还举证说“世界大多数国家是由卫生行政统一管理的体制”。但有专家对此提出不同看法,在卫生行政部门与公立医院的“父子关系”没有切断之前,实行“一手托两家”,既管钱,又管事的管理体制好比“老鼠守仓”容易形成监守自盗,严重侵蚀参保人利益。同时这种体制也违背中央已经确定下来的“医疗保险应发挥第三方约束功能,促进公立医院深化改革”的大政策。另据有关机构分析,全球114个有医疗保障制度的国家中,实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有74个,占65%,是主流模式。由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国家占52.7%,由卫生部门管理的占23%,其他由两个部门共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国家,医院是独立的法人,并没有在我国通常出现的,卫生行政部门与公立医院管办不分的“父子关系”。
从一部分地方的实践经验看,先统一管理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制,再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已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去年底已有天津、重庆、青海、宁夏、广东5个省将新农合的行政和经办管理职能统一划归人社部门;有41个地市统一了管理职能,其中有38个划归人社部门;有162个县(市)统一了管理职能,其中绝大多数划归到人社部门。实践表明,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之后,有利于整合统一医疗保险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增强制度的公平性;有利于城乡间流动群体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保护参保人的保险权益;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也有利于对医疗服务机构改进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基本医疗基金使用效率。
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应纳入社会保障统一管理
社会保障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团结互助,消除社会紧张,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保障项目和结构是依据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和能力设计的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功能完整的体系。实现人人享受社会保障目标的路径:一是具有劳动能力,有工作、有收入的人群都参加社会保险,而且按照他们可以承受的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之后一旦发生“生、老、病、死”,他们就可以在社会保险的范围内享受待遇,这类缴费义务与待遇享受权利对应的社会保险方式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流。二是对非劳动者和一般城乡居民采取以国家补贴为主,个人和家庭适当缴费的方式建立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这种方式应属于具有一定福利性的普惠性的社会保障。三是对生活陷入贫困和部分特殊群体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等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这种方式属于免费的补缺型福利制度。静态状况下,三类群体适用于三种保障方式,不重不漏。但实际上三类群体经常处于变化的动态中,因此依据变化,即时调整保险项目之间的对接,避免重复和遗漏就十分重要。
近1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普遍建立,政府直接对最贫困家庭给予“兜底”式的定期定量救助,随着保障标准的不断提高,享受保障的人群规模也不断扩大,一方面有效地缓解了低保对象生存困境和生活压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人群不愿意积极就业,坐享其成的福利依赖。无论对个人还是家庭,就业是避免贫困和消除个人对政府依赖的可靠途径。因此,要把补缺型的救助转变为预防型的帮助,政府干预的重心前移,要从进入劳动年龄的青年人扩展性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入手,提升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利他们积极寻找岗位、融入社会,而不是赖在国家福利上等、靠、要。无论从国际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趋势看,还是国内部分城市对有就业能力的人群免除低保享受资格的试点看,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急需与就业援助制度紧密结合起来。
从城乡医疗救助的发展情况看,主要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部分地区财政投入不足,筹资水平和支付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需求。二是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之间缺乏有效的待遇衔接和管理衔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分别由三个部门管理,在政策设计、待遇享受、管理衔接上造成重复享受和管理效率低下的困境。针对以上问题,将民政部门管理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职能划归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能有效地整合和发挥社会保障的整体效能。
三、老年长期护理应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实现“老有所养”不仅意味着每个老年人都能得到养老金的现金支付,还应包括更广泛的含义,诸如:生活保障、医疗保健、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等。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持续加快,独生子女父母逐渐进入老年阶段,家庭小型化、子女与父母普遍分居,老年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家庭照料能力逐渐减弱,老年护理问题将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突出矛盾。我国目前在制度安排上,仅对“三无老人”(无子女、无收入、无自理能力)由民政部门负责救助解决,其他老年人主要由家庭照顾和社区帮助。显然这种制度安排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有1.8亿,其中,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大约有3000多万,将老年长期护理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做出必要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已经十分紧迫。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总体框架,各地在政策指导下进行了各种探索,目前多为政府经办服务方式,也有“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市场化方式。但总体上评价,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核心位置和主导作用没有到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特别是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还处在制度真空中。由于老年人长期护理开支巨大,世界各国依据不同的国情确定了不同的保障方式。一种是德国、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制度,一种是英国、瑞典、澳大利亚的国家福利方式,一种是美国为代表的自愿投保商业保险方式。我国的制度定位和设计还没启动,因此有必要首先明确将老年长期护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研究制定规划、方案、政策、制度、法规,以推动开展此项工作。
四、统一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体制
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管理体制的税费之争由来已久,目前全国各地大约一半由社保经办机构征收,一半由地税系统代征。双重征收难免产生矛盾,在缴费工资基数审核、票据在两个部门传递的时效、参保人缴费记录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险权益确认等业务环节上出现差错和互相推诿现象。由此引起参保人的不满,令公众对政府公信力质疑。产生双重征缴体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源于财政部对社会保障费改税的设想,主张建立税务机关征收、财政部门管理、社保部门支出的三位一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体制。这里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理清:
一是,社会保障费改税是否与我国的社保制度定位相互匹配。一般讲社会保障的模式以及相应的筹资方式有三种。以英国和北欧为代表的国家福利模式,责任主体是国家,筹资来源是一般税收(不是单独开征社会保障税),待遇确定根据个人和家庭需要,与个人能力、纳税多少不相关。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责任主体是劳资双方,筹资来源是社会保险缴费,待遇确定根据个人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强调缴费义务与待遇享受权益的相关性。以智利为代表的个人储蓄型保障制度,责任主体是个人,筹资来源是个人工资强制储蓄,待遇完全取决于个人储蓄和投资回报的多少,强调个人储蓄的账户资产归个人所有,不能调剂。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定位当属第二和第三结合的统账结合模式。因此,从制度的法律定位上,事实上已经排除了费改税的选择。如果强行费改税,制度走向势必滑到福利国家陷阱,政府将承担巨额无限责任,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二是,收、管、支三位分设的管理体制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我国社保基金现行管理体制是收支两条线制衡体制。财政部门的财政专户,社保部门的收入户和支出户,以及银行现金管理流程规制,已经形成有效的互相制约作用。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地区财政资金短缺,社会保险资金有结余储备。有的地方已经和正在挖空心思用社保基金的结存解决政府公共事务的财政投入不足。如果把社保缴费改成税纳入财政大锅,不用多长时间,全国社保基金结存的3万亿资金就会被吃空,这是对参保人权益的极大损害。
三是,如何构建社会保障基金有效监督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独立性、专业性、执法性强,监管系统包括:法律监管、行政监管、司法监管和社会监督。以宪法、实体法、机构或程序法形式对社保基金监管进行规范,使行政、司法、社会监督管理在法制化、制度化的框架下行使职能,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行是社保制度较完善的国家的通行办法。目前,各国对现收现付制的社保基金的监管主要监管目标是确保基金的收支安全,结余基金较少进入市场。积累型社保基金大多数采取市场化运营,基金监管的目标是规范运作,防范风险和保值增值。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风暴,使一些缺少监管和投资限制的国家的社保基金遭到很大损失,从而引起人们重新审视对风险较大的投资产品和临近退休人员的投资选择是否应给予必要的限制。由于市场环境和社保基金监管法律缺位,我国现行社保基金主要手段是行政管束,只能存银行、买国债,投资运营很保守,这也带来基金贬值的另一种风险。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保基金管理运营法律,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行政监管队伍,广泛引入各方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是开放市场、允许社保基金进入投资市场的基本前提。设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下的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局,保持相对独立性,同时在各级政府建立由社会各方代表参加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简介] 何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斯宾
第二篇: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居民增收或难跑赢GDP
12月9日,被认为是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扩大内需”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不振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短板。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面对萎靡的国外消费,被寄予厚望的国内需求也同样处于萎靡状态。经济学者指出,内需萎靡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存在重大扭曲。
反映贫富差距状况的常用指标为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0.4应为一条预警线,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社会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况。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由于相当数额的灰色收入没有被计入在内,再加上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中国实际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高于0.5。
基于此,中国政府高度关注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更是在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中一再被提及。
但从2011年的情况看,今年居民收入要全面跑赢GDP难言乐观。从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
事实上,在2005至2010年,除极少数年份,居民收入增幅绝大多数情况下低于GDP增幅。
“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消费就上不来;收入分配问题改善了,消费下降的趋势才有可能遏止。”王小鲁说。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贫富差距问题跟主要的经济结构出现偏差有很大关系。目前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化这个大的背景下,土地问题和贫富问题这两个大的问题出了大的偏差。”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学者分析,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核心在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领域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在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收入尤其是中低级劳动者收入增长过于缓慢,居民收入与政府、企业收入相比增长缓慢,垄断收益与资源收益被极不公平地分配。
在再分配领域,部分财税政策导致了财富的逆分配,本来应该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反而导致了差距的扩大;社保制度不完善,农民工等最需要社保的低收入者往往没有覆盖在内,社保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再次发挥逆调节作用。
为此学者指出,明年是政府换届之年,很难预计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个复杂的难题上有多大的推进,但可以肯定的是,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来解决收入分配这个问题,否则拖得越久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伤害就越大。
王小鲁认为,腐败和制度不健全导致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扭曲是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王小鲁2010年的研究,中国居民未计入统计的“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元,导致中国实际收入差距大大高于统计数据显示出来的收入差距。此外,现行土地出让制度使得高达数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游离在预算之外,成为地方政府补充财政收入不足的一大来源。由于缺乏监管,这部分收入的使用相当随意,也进一步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
为此,王小鲁建议,根子上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如此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
而从具体操作上看,无论是着眼于宏观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还是致力于保证劳动者增收的《工资条例》,都是历经五六年甚至更久的酝酿至今难产。
“这些方案出来之后能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起多大的作用都还很难说。但是迟迟不出来却传递出一个信号,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是,不管怎样,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什么退路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经济学者坦言。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关于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概要】我县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三个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县街道管理体制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社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应进一步加强领导,理顺体制、机制,健全机构,保证投入,保障用房,加大物业帮扶,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生活家园和文明向上、幸福和谐的精神乐园。
2009年10月,我县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后,成立了社会工委和社会建设办公室,设立并组建了三个街道办事处,这标志着我县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个街道办成立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街道工作职能,在城市管理,尤其是在城市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但是,由于我县城市化建设起步晚,街道成立时间短,街道改革,尤其是街道管理体制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我县街道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街道办事处承担的“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的职能还没有理顺,辖区内共驻共建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社区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以香水园街道为例,就街道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香水园街道的基本情况
香水园街道工委、办事处于2009年10月成立,所辖区域面积7.45平方公里,以妫水湖中心线以北、妫水北街以东,北至团结路和庆园街、东至龙庆路和京银路,辖区内有大型企事业单位99家。下设11个居委会,居民楼房302栋,总人口4.5万。社区党组织按照一居一支部的要求,在11个社区中设置了 8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党员1687人。机关内设3个行政和6个事业科室,及3个外派站所。共有机关和社区事业干部、社区专职工作者160人。
二、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欠完善,履行职能难度大 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原则要求建立监督与管理服务两轴分离的组织体系。由于我县街道成立时间短,对于街道履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建设尚需完善。主要表现在:
街道责权不统一,角色错位。北京市第五次城管会明确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能是:“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我街道成立以后,县委、县政府赋予了街道办事处10项工作职能,同时更加强调属地管理,街道的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更加明确和具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本该由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都交给街道和社区来完成,年终还对街道和社区进行考评,而街道既没有专业管理人员,又没有行政执法权,工作难度大。
(二)机构设置不完备,与形势发展难匹配 一是机关科室少。街道成立以后,机关和社区承担着辖区内1.5万户,4.5万人口的组织、动员、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而办事处机关内部只设置了3个行政科室,6个事业科室,共对接县委、县政府所属的30多个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由于机关科室少,造成我们工作开展很不顺畅。目前,我们负责辖区内1.3万名育龄妇女的服务,3万余名妇女儿童的维权,近万名团员青年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在机构改革中,街道机关却没有设置计生办,也没有设置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机构,更没有组织、宣传、纪检委员等职数。同时,我们还承担着许多行政职能,如社区居委会的一些工作,以及各类自治组织的培育、管理、社会救助、养老助残、劳动监察等工作,街道机关却没有设置民政科、劳动监察科,导致我们在工作上既无法与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实现有效对接,也很难高质量地推动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党组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我街道所属的11个社区党组织中,共有党员1600余人。8个党总支中,党员人数全部都在100人以上,其中,3个党总支党员人数在150人以上,新兴西社区党总支党员人数最多,共有党员438人,下设7个党支部。由于党员人数多,社区党总支――社区党支部,这种组织设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北京市其他街道的社区,党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都成立了社区党委,因此,成立社区党委也势在必行。
(三)驻区资源不整合,共建合力难形成 北京市第五次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会上明确提出:“驻区单位要主动支持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努力形成辖区范围内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我县共建机制不完善,驻区单位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方面还没形成有效的约束和保障机制。另一方面,驻区各成员单位的“大社区”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总认为街道和社区建设是社区自己的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都还不愿意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从而更影响了辖区资源的整合,力量的凝聚,也影响了共驻共建工作的开展。
(四)工作经费缺口大、社区建设难保障 一是街道和社区建设经费少。街道成立以后,街道机关和社区的工作经费实行包干制,每年只有100万元的社区建设经费,这些经费只够维持街道机关和社区日常工作运转,支付机关和社区水、电、暖、通信等项目的开支。其他经费方面,各社区虽然每年有15万元的公益补助资金,也仅能满足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培训,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目前,我街道管理着城区一半以上的人口,担负着全县30多个职能部门下派的各项工作任务,而且我街道管辖的社区大多为老旧小区,小区内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差,虽然我县每年对部分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但由于资金有限,改造也不够彻底。同时未能列入改造计划的老旧小区每年需要及时修补的项目也较多。再有,我县的物业服务费较低,有的小区虽然有物业服务,但服务也很难到位,无物业服务的小区更是缺少资金投入等等。综合上述这些问题,都因为经费不足而无法推进工作的有效开展,居民意见很大。
二是“费随事转”不到位。当前,我县各职能部门都把街道视作一级政府,所以大量工作都派往街道和社区,而人员、经费不进入社区,造成我们既无力干事,也无钱干事的局面。如:综合治理工作乡镇按照每个农业人口5元的标准核定综治工作经费,而城区管理的人口多,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矛盾和困难突显,我们却没有综治工作经费,工作很难开展;社区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效的工作,更是宜居延庆、生态延庆、文明延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目前我们管理的“4050”人员已经达到200多人,既没有办公地点,也没有办公经费。社区各种改造任务都交由专业管理部门来完成,而这些改造工作进驻社区前的宣传、各种协调工作都交由街道来做,我们在印制宣传材料,组织召开各种协调会等方面却没有任何资金保障。
(五)物业服务不到位,监督协调难度大
目前,我街道共有居民楼302栋,其中有物业服务的177栋,无物业服务的楼房125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宣传工作不到位。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广大业主变成了房屋所有权人,社区物业服务也由过去的“无偿服务”变成了“花钱买服务”。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居民思想转变较慢,部分居民以各种理由拒交物业费,造成物业企业为降低成本,自行减少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标准,从而加剧居民与物业企业之间的矛盾。
二是物业监管有缝隙。我县在实施物业管理过程中,县住建委和街道是实施监管的责任主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区的物业管理涉及到规划、建设、物价、供电、供水、消防、公安、工商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单靠县住建委和街道协调这些部门的工作难度很大,所以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三是产权单位协调难。目前,我街道共有125栋居民楼分别由43家产权单位自管。这些自管楼中,有的单位只负责日常的垃圾清运,有的甚至放手不管,只能由居委会承担日常保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经过我们的调查和摸底,目前大多数自管楼单位都愿意交给物业企业来管理,但是这些楼房建成年代早,历史遗留问题多,如:建设图纸缺失,收取和补足房屋维修基金困难,物业服务前期的启动资金无法提供,物业服务用房无法保障,物业进驻难。
(六)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需求难满足 根据北京市《关于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若干管理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69号)的文件精神,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得低于350平方米,其中:居委会办公用房不低于160平方米,居民活动用房不低于190平方米。目前,我们所属的11个社区中,办公和居民活动用房只有新兴西、石河营西、川北东、双路4个社区达到了市里的标准,其中,川北东、双路2个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还属于在建项目,并没有交付使用。其余7个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都不达标,尽管从2009年我县实施了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但由于受财力、审批、建设场地的制约,进展非常缓慢,造成我们组织居民、党员学习、开展活动没有场地的问题非常突出,居民意见很大。同时,我县在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中,由于在整体规划、联动协调、政策宣传等方面工作不到位,致使工作不彻底,居民意见很大。
三、加强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城市建设与管理是一门科学,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按照县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完善城市功能,全面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富裕文明,幸福和谐绿色北京示范区的要求,以及借鉴其他区县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结合我街道社区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全力营造社区管理的新环境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要用超前意识和理念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具体讲就是在开发规划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为居民服务和社区管理的相关公共设施考虑进去,坚决避免只重视建设“硬件”,不考虑管理与服务的软件问题。二是发挥城市建设与管理各部门的作用。为了使城市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有机的联动起来,便于城市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将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执法资源整合,加强工作衔接,建立联动机制,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统一管理的工作格局,实现规划、建设超前参与。三是强化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作用。真正做到“让位、归位、到位”,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履行宏观规划、政策引导、行政协调、财力支撑等职责,切实把政府督管职能落在实处,在城市的建设和改造中要广泛征求居民建议,尊重街道意见,使街道在建设前、施工中及验收后的各环节全程参与,真正做到社区发展不留隐患、不留问题。
(二)理顺街道管理体制,赋予街道工作职权 一是理顺街道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街道是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同时又代表基层居民。街道应该是城区社会管理和服务监督的主体,而各职能部门是责任主体。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理顺街道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建立以街道为监督主体――县委、县政府办公室为督办、复核――县职能部门办结,街道协办的城市管理体系,以保证街道真正发挥监管职能。对一些确需由街道来完成的工作,各职能部门应事先与街道进行协商,征得街道的同意后再交由街道来完成,同时按照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把人权、事权、费权都交给街道,以保证街道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建立和健全社区工作体系。建议参照其它区县街道的做法,并结合我县社区党员的实际,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对于党员人数在150人以上的社区,成立社区党委,社区党委书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并设置专职社区副书记,在此基础上,设置专职纪检委员,并享受副科待遇,以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增加机关机构和编制职数,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
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随着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社区中的教育阵地已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为此,我们建议合理配置我县教育资源,将归属县教委管理的社区教育中心进行剥离,社区教育中心所属的阵地设施,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统一划归给街道,在街道机关中增设社区教育中心,并重新整合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与原教委办公室的职能,负责街道所属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等工作,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品味,为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和宜居延庆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增加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结合我县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建议结合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合理设置科室,调整人员编制,并参照其他区县做法,各职能部门向街道办事处派驻站所。为了加强街道和社区建设,从2010年12月开始,我们专门组织专人到北京亚运村街道,以及北京市一些郊区县的街道进行了调研,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目前,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机关设置23个职能科室,北京市昌平区、密云县的街道也大多设置17――18个机关科室,另外,外派站所都设有专门的经费、人员进驻街道实地办公。为此,我们建议参照北京市一些体制改革比较成熟的街道的做法,增加街道科室机构,在现有机关科室的基础上,增设人大办公室、团委、武装部办公室、计生办、民政科、劳动监察科等职能科室,增加相应的编制,考虑到我县行政编制数量少的实际,我们建议可采取增加事业编制,并实行增编不增人的办法,由我们街道从单位内部的事业人员中自行调节,这样既满足了我们工作的实际需要,也节约了我县的行政编制。同时,我们建议增加相应的领导职数,在街道中设置专职的纪委书记,下设纪委办公室,设置专职的纪检委员。另外,建议在街道机关设置城管分队,派出所,工商所等外派机构,这些外派机构可以参照县统计局、司法局在街道设立站所的管理模式,由外派单位和街道实行双重管理,但工作人员与我们街道机关合暑办公,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健全机制,为驻区单位发挥作用提供保证 建议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完善发挥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共建合力的形成。
一是建立社区共建领导协调机制。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县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社区共建协调委员会,成员由县各职能部门的党政一把手组成,社区共建协调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成员会议,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社区共建工作,并把这项工作列入对县二级班子的考核内容,以促进社区共建工作的真正落实。在社区层面,成立驻区单位共建工作联席会,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牵头,负责召集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会议,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和县共建协调委员会的指示要求认真做好共驻共建工作,通过建立社区共建的联动机制,为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是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借鉴我县主要领导和县委、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包村工作的经验,把社区居委会纳入帮扶对象,县委、县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与11个社区分别实行“一包一”,“一带一”对口帮扶的办法,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定期听取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年底将包居工作纳入考核范围,以此促进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建立社区发展长效投入机制,促进社区建设快速发展
由于我县街道成立较晚,任务多,底子薄,还需县里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一是赋予街道一定的经济管理职能,设立街道自己的财政。北京市城区街道都设立财政科(所),都有自己的一级财政,我县乡镇一级也都有自己的财政,所以,我们建议,建立街道自己的财政,在街道机关中设置财政所,并由县委、县政府责成有关部门牵头,将街道辖区范围内的税收单位与有关部门进行剥离,统一纳入街道财政管理,并参照我县乡镇财政管理的办法,对于街道的财政税收,按一定比例予以上缴和分成,通过建立和完善街道财政体系,以弥补街道和社区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是建立职能部门长效投入机制,使“费随事转”真正到位。在社区建设中,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建立社区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如:民政部门负责扶持社区服务相关设施的建设;文化、体育部门负责资助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的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综治消防等各职能部门在人员进社区、工作进社区时,要有相应的投入,在解决其办公场所和办公经费的同时,工作经费也要进入社区。只有建立起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才能保证社区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由县财政每年向社区拨付专项补助资金,此项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居民活动场所和相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维护和运转,组织居民成立各种自治组织,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逐年加大投入,保证和谐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六)加大物业帮扶力度,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我们建议加大物业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力度,出台规范的物业企业准入、退出和监管机制,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共同做好物业监管工作。并积极协调自管楼单位,要么自己提供规范的物业服务,要么退出服务,将相关资料、以及物业服务启动资金、服务用房等一并交由业委会,由街道指导业委会按照试点社区的模式纳入市场化管理。
一是对于有正规物业企业服务的社区,继续深化物业管理试点工作。要强化街道的主导管理地位,明确各方职责,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履约服务情况实施监督并予以规范,加强对业主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业主大会续聘选聘物业服务企业过程的规范和指导。在新兴西社区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愿意纳入物业管理试点的、条件成熟的社区,可以由物业服务企业向街道提出申请,按照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有关程序和方法,经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考核合格后再实行试点,并按照物业管理试点小区的相关办法予以监督和考评,以促进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是对于无正规物业服务的社区,要积极探索物业管理新模式,推进物业服务创新。目前,我街道辖区内无正规物业企业服务的楼房有125栋,这125栋楼房中有66栋由原产权单位管理和服务,还有59栋根本没有物业服务,只得由社区居委会进行管理。
具体的设想是,这些楼房历史遗留问题多,如无维修基金、无竣工图纸、楼房产权不清晰等,由于其时间长久、情况复杂,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建议先解决物业服务问题。由街道牵头引进有资质、讲信誉、注重服务质量的物业服务企业,借鉴新兴西社区物业试点的经验,先为这些无正规物业管理的社区提供基本的物业服务;并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模式,将这些社区列为第二批物业试点,由政府按照试点小区补贴标准适当加大资金补贴,合力解决我街道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物业服务难题。
三是加大对物业企业的奖惩力度。为了更好地调动物业服务企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依据《延庆县物业示范住宅小区评比实施意见》,街道建立逐级考核制度,对物业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考评。由政府出资,每年对物业管理优秀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指导居委会和业委会要做好物业企业的跟踪监督工作,对那些服务水平低、居民意见大的物业企业,进行劝勉、警告、甚至淘汰。通过实行奖优罚劣、优胜劣汰,逐步促进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向规范化、市场化发展。
(七)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09年北京市召开的社会建设大会明确提出,从2009年起要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力争到2011年全市所有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全部达到350平米以上。今年是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最后一年,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我街道所属社区多,而且老旧小区多,社区规范化建设的任务更重,建议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采取购置、利用闲置土地改建等方式,加快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进程,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对于新建社区,要将居委会办公和活动用房建设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对不符合规定配置标准和要求的,不予批准。工程竣工后,街道办事处应参加公共配套设施验收,没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或未达标的,不得通过验收。同时,在推进社区建设和改造项目时,建立由利益各方共同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确保社区建设项目真正惠及居民。
第四篇: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乐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参加第11期韶关初中校长培训论文
乐昌市梅花中学:范美林
摘 要:
本文以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眼光,从微观上分析乐昌教育现状,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和乐昌教育的实际,认为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乐昌当前教育矛盾,促进乐昌教育创新与发展的首要与关键,并提出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办法。
正 文:
一、乐昌教育事业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绩简述:
乐昌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认真策划、组织下,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不断规范,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全市已基本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普教、职教、成教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教育框架,为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很多学校的面貌已焕然一新。目前全市中小学有多媒体电教平台182个,语音室41间,课件制作室10间,电脑室66间,电脑3993台,高考闭路电视监控系统3套,校园网主控室3间,电子阅览室4间。现已基本完成了省基础教育专网的建设,全部中小学校都已接通光纤;全市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学以及镇中心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全市小学早已从三年级起开设了英语课。
中小学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整合优化。从2003年,全市已撤并中小学99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民办学校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现民办教育机构有57个,其中,民办幼儿园56所,民办中学1所。
这几年我市还加快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实施办大、办强乐昌一中为工作重点,加快全市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发展步伐,不断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高中阶段入学率逐年提高。加大乐昌职业教育改革力度,乐昌职业中学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进步提高。
而且,这些年乐昌的教学成绩有所提高,2007年韶关中考总分状元出在我们乐昌,高考成绩不断进步,考取重点本科的人数逐年增多,各类学科竞赛我们有很多学生获得大奖。教师教学论文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取得成绩的主要经验:
1、以创办等级学校或规范化学校为动力,使更多的学校不断规范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并以一批学校辐射和带动全市各类学校的发展。在高中阶段形成了乐昌一中、乐昌职中等重点学校,在初中阶段形成了新时代这样的样板学校,在小学阶段有乐昌小学,乐昌一小这样具有一定特色和名气的小学。
2、市教育局加强了对学校常规管理的检查与监督。这几年每年都会对各校进行教育工作大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校的规范管理。
3、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师德教育,重视教师的业务学习与培训,树立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同时不断改进教师市内调动办法,使教师流动更趋合理。一系列措施的采取,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全市教师爱学习,勤学习,乐奉献的风气不断浓厚。
4、新一任教育局领导锐意进取,积极改进学校领导班子的选拔办法,充分发挥民主,注意从优秀教师中选拔德才兼备,有较高群众威信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学校领导,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长期以来困扰乐昌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
1、学校自我管理能力弱,缺乏竞争力。很多学校没有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更谈不上自主创新,一切来自上级的指示和按部就班的工作,甚至连个别重点学校仍然依赖教育行政部门在生源政策等方面的照顾,一旦离开就成了无米之炊。
2、教师素质与工作积极性需要大面积的提高,守旧、观望、混日子、发牢骚成了形容部分教师的最佳词汇,当然这与乐昌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密切相关,但作为学校如何从工资因素外去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也尤其重要。
3、厌学的学生有增无减,尤其是农村初中厌学成了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学校教育如何吸引学生成了当务之急。
4、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任重而道远,全体学生个人素质的整体提升任务繁重。
5、教育现代化之路进展仍然有很大的实现空间,换言之,我们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仍然需要走很长的路和付出更大的辛劳。
四、解决问题的关键——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一)为什么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教育虽然是一个社会性复杂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尤其是需要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但目前乐昌现有财政仅是吃饭财政,而更上一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尚未形成全面而明确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成了首选,也是唯一可以操之在手的因素。
2、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是变革教育现状的一种内因,政府的支持是一种外因,而按照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变化是内因与外因变化的结果,而内因才是变化的决定因素,只有内因变了才是真正变了。同样,评价我们教育变革是否取得成功,最后要体现在学校的这个层面上。
3、学校是教育最基层的单位,我们从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入手,就是从基层入手,如果有了一线的实践经验,再加以理论的总结与提升,就走了一条从实践到理论的创新之路,也为政府下一步的决策奠定了基础。
(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之我见。
1、教育行政部门平等对待每一所学校,取消对原有重点学校的政策倾斜,帮扶薄弱学校,让各学校各显神通,均衡发展。
2、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各学校实行目标管理。要求校长制定三年奋斗目标、目标,各校建立健全岗位(部门)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教育行政部门简政放权,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给校长在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教育教学指挥权、资金使用分配权和校产设备使用权等。着手研究把人事权放给学校,草拟全员聘任制的改革方案。在全市中小学实行全员聘任制,把学校领导班子的组阁权、教师的聘任权(人事调配权)交给校长。
3、做好一系列的配套工作,加强对校长的监督与考查。
一、抓学校党支部建设。实现一校一支部,开展党员目标和支部目标管理,注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支部活动,建立支部和行政班子联席会议制度,为校长负责制的推行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二、抓教代会、工会建设。健全教代会组织,制定《乐昌市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开展党政工团建家达标升级活动,并依靠教代会开展民主评议党政领导工作,评选支持教代会工会工作的先进党政领导和先进教代会、教工之家,不断增强教代会、工会民主管理、参政议政的力度,强化校长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意识。
4、加强对全市中小幼的办学(办园)水平的日常性评估和督导,继续完善一年一度的教育工作大检查制度,让更多的人(包括学生家长)都来参与对学校的评价,努力促使全市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关注学校亮点,培育特色学校,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象。
5、学校内部倡导人性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提出学生至上,员工为本的口号。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生负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给予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在同一间学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与班级,改活教育教学手段,丰富校园生活,充分吸引学生,化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充分尊重教职员工,搞好福利待遇,利用教师节这个平台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关心老教师生活,充分考虑从学校行政岗位上退下的老领导去向、关心年青教师成长,对教职工本人的婚丧大事,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要关心过问甚至主持,尤其是对教师的退休与逝世要给予高度重视,这要作为全面评价教师,提升教师精神,激励在职教师,增强教师凝聚力,教育学生与感动社会的机会。同时改革日常评价机制,不仅仅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也不仅仅以教学成绩评论教师,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奖惩本着综合考量,长期发展、民主测评的原则由各校制定相应办法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监督工作。目标是营造和谐上进的校园氛围。
6、设立局长基金,主要奖给能自主创新,特色明显,有较强竞争力、良好社会影响以及突出管理成绩的学校和校长。
7、合理引导教师流动,制定更加科学的市内教师调动办法,平衡城乡待遇,对扎根乡镇和广大乡村的教师在工资与福利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对其中的优秀教师和学校领导在职务提升等方面要给予特别关照。
8、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防流控缀机制,就学校这一块,建议给义务教育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一定的防流控缀的责任,有奖惩办法,促使学校和教师想办法留住学生。
现在,我们明显感觉到了乐昌市教育局领导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教育变革,前段时间局里举行的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就是吹响乐昌教育变革的冲锋号,随后一系列新措施的出台显示了乐昌教育局变革乐昌教育的努力与决心。此时,我忽然有一种冲动,于是趁写校长培训的论文,写了一点自己的想法,可能有很多不成熟或以偏盖全的东西,但我仍然希望这些小想法能给领导们一点参考。
第五篇: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题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题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资源配置、社会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化并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B
第 2 题.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中国的社会问题已经进入了临界点,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关口。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B
第 3 题.近年来,我国信访总量仍在高位运行,每年在1000万件以上。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A
第 4 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财富和资源向少部分地区和少部分人手中聚集。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B
第 5 题.社会结构中最核心的是阶层结构。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A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12.0分,共60.0分)第 1 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阶层是()。
A.工人阶层
B.农民阶层
C.文盲阶层
D.知识分子阶层
标准答案: D
第 2 题.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资源。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文化或组织
标准答案: B
第 3 题.目前,中国有()个阶层。
A.七
B.八
C.九
D.十
标准答案: D
第 4 题.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资源。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组织
标准答案: B
第 5 题.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从本质上来看是()。
A.阶级矛盾
B.利益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C.阶层矛盾
D.资源矛盾
标准答案: B
多选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的()资源。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组织
标准答案: BCD
第 2 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研究员把社会群体性事件分为几种类型,包括()等。
A.农民维权事件
B.工人维权事件
C.市民维权事件
D.社会纠纷事件
标准答案: ABCD
第 3 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阶级有()。
A.资产阶级
B.工人阶级
C.农民阶级
D.无产阶级
标准答案: BC
第 4 题.群体性事件具有()特点。
A.多样多发
B.触点多
C.燃点低
D.关联性强
标准答案: ABCD
第 5 题.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在新世纪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A.阶层结构出现定型化趋势,阶层边界逐渐明晰
B.向上流动率降低,阶层复制现象增多
C.出现失利阶层和失意阶层,一些社会阶层群体相对社会地位下降
D.中产阶层发育速度放缓
标准答案: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