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的倍数课后评价
3的倍数课后评价
反思:
探究3的倍数特征,明显和探究2、5的倍数特征不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一开始,我先复习2、5的倍数特征,把探究知识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上来,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着,我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让他们验证自己猜想的正误。然后,引领学生进行新的活动,通过操作、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活动,得出3的倍数特征的正确结论。最后,我设计了一些训练题来进一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这样,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3的倍数特征,更有价值的是学生体会到了探究数学的乐趣,充分说明学生探究的乐趣被点燃了。
评析:
本课教学设计,教师力图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创造性教学过程——引导感知、明确问题、提出猜想、参与验证、解决问题。
综观本课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1.巧妙质疑,自然迁移。本课伊始,教师提出2、5倍数的特征,让学生说明,由此引出了3的倍数特征,进而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大胆猜想,积极探索验证。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学生的猜想加以验证。
3.科学引导,归纳概括。在学生验证自己猜想,发现猜想并不完全正确时,教师并不急于出示正确的结论,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观察、操作、交流得出正确结论。
4.巩固训练,进一步验证。教师通过利用训练,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从而让学生坚信结论的正确性,体验到
第二篇:因数与倍数课后练习题
因数与倍数课后练习题
一、填空。
1,根据算式填数。
(1)4´6=24
()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
(2)36÷9=4
()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2,48有()个因数,有()个倍数,最大因数是(),最小倍数是()。
3,一个整数(0除外),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
4,20的因数有(),最小是(),最大是()。
5,一个数既是8的倍数,又是8的因数,这个数是()。
6,100以内13的倍数有()。
7,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的,它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的,它最小的倍数是()。
二,在圈里填上合适的数。
50以内8倍数
40的因数
24的因数
三,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任何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这个数的因数。
()
3、因为8÷0.8=10,所以8是0.8的倍数,0.8是8的因数。()
4、因为4´1.5=6,所以6是1.5的倍数。()
5、10是因数,50是倍数。()
6、36的全部因数是2、3、4、6、9、12和18,共有7个。()
7、因为18÷9=2,所以18是倍数,9是因数。()
四、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括号里)(1)16是()的倍数。
A.16
B.32
C.64
D.1.6
(2)30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和是(),差是()。
A.0
A.37
B.60
D.无法确定
(3)一个数的因数只有四个,这个数最小是()。
A.4
B.6
C.8
D.9
五、写出符合条件的数。
(1)符合既是36的因数,又是4的倍数是()。
(2)符合比30小,既是5的倍数,又有因数3的数是()。
(3)符合它的最小因数和最小倍数的和是24。这个数是()。
第三篇:翠鸟课后评价
《翠鸟》课后评价
东关小学
吕
娟
高秀梅老师:今天上午,我听了吕老师执教的《翠鸟》一课,感悟颇多。
一、注重让学生在“在读中感悟”。
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成功的读可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积累语言。在教学中,吕老师有目的、有层次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安排,让学生通过自读、默读、齐读、研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而在交流汇报的同时又将将朗读和理解相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如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引导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及捕鱼动作之快。
二、识字写字教学扎实。
对三年级而言,识字写字仍是语文课的重点。吕老师在检查生字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如指生领读、齐读、同桌互相检查读,不会的就互相教会等。在写字教学环节,于老师以“翠”字为例,严格按照写字五步教学法先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找出关键笔画,再按照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实物展示 交流指出不足,再练写的顺序有条不絮的进行。学生学习兴趣高,识写字效果好。
三、教师基本功过硬,善于调控课堂,注重习惯培养。
教师教态亲切,声音清脆好听,因此她的课上的自然亲切,庄重大方,她善于运用表扬、鼓励等方法来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参与氛围,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如在讲翠鸟外形一部分的时候,她说:“你读得真美!”“你读得美极了,谁还可以试试?”“他读得太好了”等等一系列的激励语言,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充斥在不断叠起的高潮中,学生的聪明和智慧被老师激活,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于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联系紧密,过渡自然。在整堂课老师都很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读书姿势、写字姿势、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说话要完整等等。
四、心中有石、不用问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于老师不但在课堂能大胆的运用新模式上课,并且在问题设计上能做到方法指导具体化。在每个问题的后面都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有目标,有了一定的思维方向。
五、学法指导高效实用。
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学生应该在学习本课后的一项技能的。于老师在教学翠鸟的外形那一自然段时对写作方法做了重点 分析,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并能够抓住主要的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学法指导。
吕老师的课高效、扎实,实属高效课堂,值得学习!高淑慧老师:今天上午,我听了吕老师执教的《翠鸟》一课,感悟颇多。
1.进行有效扎实的“读”的训练
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成功的朗读可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积累语言。《翠鸟》这一课,语言生动而准确,字里行间都透着作者对翠鸟的深深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层次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将朗读和讨论、理解相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
2.尊重学生,导学有术。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避免了生硬的说教方式,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采用了很多方法,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思考,理解文本,疏通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同时又不失时机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始终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读书、思考、表达,语文教学的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学堂。3.进行学法和写法的指导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学习翠鸟的外形特点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按爪子、羽毛、眼睛、嘴的顺序来具体介绍,找出作者的描写顺序,是为了让学生把学到的描写顺序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教师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拟人、比喻的妙处,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渗透。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节课就是就是很好的写作范例的学习,相信经过学习,学生在描写小动物的作文中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4.渗透人文教育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揭示了爱鸟护鸟的主题。教师不仅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最后还以一个“鸟”的有趣故事深化了主题,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繁琐的分析,而是以学生最喜爱的见闻、故事渗透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总之,这是形式朴素的家常课,但有是一节有深度和力度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指导课。
第四篇:因数和倍数单元学习评价量规
因数和倍数单元学习评价量规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评价 指标 A(10)
参与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程度
参与讨论与交流。
团结合作,在小组中
合作 起领导作用,吸收接
纳并能给出建议,并
情况
帮助其它小组成员,贡献大。
B(8)
能举手发言,有参
与讨论与交流。
帮助协调,推动整
个小组的工作,鼓
励其他成员。工作
至最后一刻,对最
终成果有一定的所贡献。
C(6)
少有举手发
言,较少参与
讨论与交流。
参与了讨论、工作,并对最终成果进行了评价,对评价过程只是旁观。
师
D(4)
自评
互评
评
不举手、不
发言,不参
与讨论和交
流。不参与讨论,不进行评价,对评价过程只是旁观。
第五篇:关于《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思路与评价
关于《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思路与评价
【摘要】本文主要讲解的是因数和倍数,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的联系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教学调整,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学习因数和倍数。
【关键词】因数
倍数
教学设计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45-02
引言
数学从古至今一直不断地延展,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而此文所讲的因数和倍数是数学基础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只有将基础打好才能更进一步地学习其他数学知识。通过对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科学的方法,并培养对数学的乐趣,激发潜能,让学生多思考、多自主探索数学的奥秘,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为生活增添乐趣。
1.课前思考
对概念的阐述以“活动构建”代替“概念讲解”。在传统数学教材中,知识点是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编排,如果按照传统施教,虽然科学但是枯燥无味,难免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排斥心理,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他们后面的学习极为不利。概念本就比较抽象,如果课堂上依旧直接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听不懂还可以多加解释,但是其中花费的时间却比用“活动构建”方式教学所用时间多出一大截,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同学来说,很有可能会越听越乱,使他们渐渐的不愿再听课。学生在学习中应当亲身感受学习过程,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根据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活动的方式来了解因数和倍数的实质以及它们的关系,并将冰冷的概念活化。通过活动构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数学意识。
解决问题时以“互动互学”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结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比如说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对于初步接触因数的学生来说,找出几个因数还算易事,但难点就在于要找出所有因数,而且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将答案直接告诉他们的方法不值得采取,因为这就像“直接结果”,不让他们自行思索一番,又如何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呢?所以可以让学生采取互动互学的方式,比如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还可以在班级内畅谈自己对因数倍数的看法或与同学分享自己求得答案的过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与同学们共进步。
教学目的不是纯粹的“教授知识”,还是“挖掘智慧”。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只有转换为智慧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将“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教给学生并不够,还应帮他们将其内涵深入挖掘,最后达到“挖掘智慧”的目的。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一个有知识又有智慧的人能够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而这样的人方能成为生活的主宰者。这便是关于《因数和倍数》的教学思考。
2.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6页
3.教学目标
(1)结合整数的乘、除运算法则让学生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学习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因数倍数各自的特色。
(2)在学习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与区别,并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水平。
(3)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挖掘智慧,深化思想,提高个人能力。
4.教学过程
4.1谈话导入
4.1.1我们之前已经对自然数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自然数可用来表示物体的多少。但自然数的奥秘并不局限于此,这节课我们要探索的是它的另一个神奇之处:除0以外的自然数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的特征。(显示“因数和倍数”)
4.1.2学习因数和倍数时应当达到以下目标。(显示教学目标,学生了解)
4.1.3接下来就是进入因数和倍数的学习,让我们目标明确地开始探索奥秘。[以学生熟知的自然数为开端,利用教学课件让学生明确本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显示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本章节的原因并让他们知道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有利于确定一个正确的数学知识点,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除此之外,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
4.2集体探究
4.2.1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同学拿出准备好的材料:12个小正方形。
让学生用这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学生操作完以后,让他们相互交流,然后在班级上分享各自所得,如:找到几种拼法?怎么拼?用的是乘法还是除法表示?
4.2.2将学生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等学生们发言结束后,打开教学课件显示所有摆法和算式(4×3=12,2×6=12,1×12=12),再让学生反思自己答案。
4.2.3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入因数和倍数,让他们先看看教课书第12页在进行讲解。
4.2.4结合算式2×6=12进行举例说明。还可以在结合其他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因数和倍数。比如让学生写出20的乘法算式:1×20=20,2×10=20,4×5=20……因为4乘5等20,所有20的因数可以是4和5,同理,1,2,10,20都是20的因数。那么谁又是谁的倍数呢?因数和倍数到底又是怎样的关系呢?通过1×20=20这个等式可知,我们不能只说1是因数或者20是倍数。
4.2.5在同学掌握好因数和倍数之后,运用教学课件显示:倍数(或因数)的表达及其之间的关系,表达: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关系:倍数和因数不能单独存在,两者相互依存。
4.2.6给同学自己探索的时间,可以让他们进行一次小比赛,看谁能将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完整准确的说出来,让老师或者同学作为评委。[注意:本节课中所说的数是指除0以外自然数。]
4.2.7让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4.3小组合作
4.3.1分组讨论有关24的所有因数。要求:不重复,不遗漏。
4.3.2结果所要知道的内容:怎样找的?找到多少?还可以如何表示因数和倍数?
4.3.3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分享所得所想。
4.3.4总结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去求解所需的答案,当他们没有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时,应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独立寻找解决办法,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不仅维持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让他们的能力有所提升,也让他们对因数和倍数有了更好的掌握。]
4.4集体讨论
给定一个数字,让学生找它的因数或倍数,如找2的倍数。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寻找解决方法然后集体讨论交流。
5.整理与反思评价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进行复习巩固。除此,学生要学会知识迁移,数学丰富多彩,它每一个知识点都相互关联。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也可以“变形”用在寻找一个数的倍数上。
课堂是一个发展思维、拓展知识面、开发智力的平台。学生在学习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他们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并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DOI:10.16728/j.cnki.kxdz.2015.11.072
[2]张国东《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20
[3]“因数与倍数”五年级教学教案《中国奥数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