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22:5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的通知》。

第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的通知

【发布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文号】劳社厅函〔2002〕42号 【发布日期】2002-02-09 【生效日期】2002-02-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的通知

(劳社厅函〔2002〕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厅(局):

根据劳动保障部有关工作部署,现将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印发给你们,供参考。

二○○二年二月九日

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

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重新审视农保工作,在实践中想办法,在创新中找出路;同时要继续理顺体制,稳定队伍,管好基金,搞好调研,做好整顿规范农保工作。为此,主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做好农保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保制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农保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生产、生活的风险也在加大,为此,国家“七五”计划提出“抓紧研究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这是与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如果依然坚持“就业靠土地,保障靠家庭”,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农保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由于农村生产单位和分配主体的变化,原来依附于集体经济的保障制度已基本解体,农民的保障观念和保障形式发生极大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对以自我保障为主的新型保障方式有了更大的认同。由于城镇交流和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希望老年有经济自主权和养老的主动权。建立农保制度顺应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改善了家庭关系,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保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有近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生活,没有农村社会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可能完善。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对农保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赞同,代表了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为农民办了一件好事实事。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坚定做好农保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把整顿、规范、改革、完善农保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二、继续理顺管理体制,稳定机构队伍

在机构改革中,理顺管理体制,稳定机构队伍,是稳定农保工作局面的关键,是做好整顿规范工作的前提,也是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农保机构职能划入劳动保障部门,其中,单独设农保处的有13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黑龙江、山东、上海、浙江、重庆、湖南、安徽、江苏、云南;没有单独设农保处,行政职能合并到养老保险处或社会保险处的有11个:内蒙古、吉林、辽宁、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福建、贵州、甘肃、西藏。职能已从民政部门划出,劳动保障部门还未接机构和人员的有4个:陕西、青海、新疆、宁夏;职能机构和人员留在民政部门的有3个:河南、江西、湖北。

目前,少数省级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绝大多数地、县农保机构还在民政部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民政不好管、劳动不想要的现象,影响整顿规范工作的进行。今年,随着省级以下机构改革的推进,要继续做好理顺管理体制、稳定机构队伍的工作。继续贯彻中编办发 〔1998〕8号、中编办发〔2000〕18号文件和劳社部发明电〔2000〕6号文件精神,一是要进一步强调在省级以下机构改革过程中,明确农保主管部门,妥善解决农保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安置问题;二是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基层农保机构管理费不足问题,保持队伍的稳定;三是明确要求在职能转换过程中要做好基金、档案的移交工作,确保基金不流失、档案不丢失;四是要从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角度,研究解决乡镇农保职能归并与机构建设问题。

三、加强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加强基金管理、规范操作行为、摸清基金底数、防范并化解风险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年的整顿规范,各地农保管理机构的风险意识有所增强,回收违规基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历年进行农保基金核算和统计的基础上,2001年5月,全国开展了农保基金调查摸底工作。要求所有管理农保基金的经办机构对基金逐笔进行清理核对,并对基金运营风险作出评估。在自查的基础上,上级对下级抽查面在30%以上。

根据各地上报数据汇总,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农保基金积累总额198.58亿元,其中责任金191.53亿元(占基金总额的96.45%),调剂金7.05亿元(占基金总额的3.55%)。历年累计收取保费165.82亿元,基金运营收益32.76亿元。在198.58亿元基金中,存银行、买国债和交财政管理共158.99亿元,占基金总额的80.06%;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购买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共22.55亿元,占11.35%;委托贷款、购买股票、直接投资和拆借挪用等其他资金共17.05亿元,占8.59%。从资产状况看,可正常收回本息的基金184.53亿元,占基金总额的92.93%;收回本息有困难的基金12.7亿元,占基金总额的6.39%;已确定不能收回的基金1.35亿元,占基金总额的0.68%。

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农保基金潜在的主要风险是原存入被关闭的金融机构农保基金债务清偿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部去年专门派员赴问题集中的海南省,走访了该省地方金融风险处置办公室和海南发展银行清算确认组,了解情况并进行交涉;多次与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联系和协商,要求将农保基金视同个人存款优先偿还,目前人民银行正在与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办法。

今年,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强基金管理工作:一是根据基金调查摸底的情况,下发进一步加强农保基金管理的通知,严格规定基金运营要求,当前农保基金只允许存入国有银行和直接购买国债,决不允许发生新的违规操作;二是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培训省级财会人员。为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基金管理,2001年我部下发了《关于调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计制度〉部分内容的通知》,今年将组织对省级财务会计主管人员的培训,同时要求各地进行相应的培训;三是督促各地加大回收有风险基金的力度,同时继续与人民银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妥善解决原存入被关闭金融机构的农保基金债务清偿问题;四是研究探索基金市场化管理运营的可行办法,目前的重点是继续与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协商,争取农保基金参照执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进行大额协议存款的优惠政策。

四、进一步搞好调研,研究农保工作新思路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建以来,部领导首先从调研入手,对农保调研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并亲自带队进行调研。几年来,先后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新疆、西藏外)进行调研,主要了解掌握各地农保工作的基本情况,听取地方党政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整顿规范农保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写出了20多份调研报告。温家宝副总理对上海调研报告作了重要批示:“整顿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继续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情况,抓紧制定方案”。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各方面对建立健全农保保障制度反映十分强烈。一是认为整顿规范农保要坚持分类指导,不要搞一刀切,农保政策不能搞急刹车。否则,可能影响农民切身利益、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党和政府在农民中的形象。如上海市劳动保障局认为,经过10多年的工作,上海市90%以上农民都参加了农保,30多万农民在领取养老金,这项制度对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有积极作用,如果简单停办,可能产生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建立健全农保制度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计委、国家计生委、中国社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分别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保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研究,呼吁要高度重视农保工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农保的提案和建议逐年增加。最近,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提出目前农村社会保障、金融服务、农业保险等制度很不健全,影响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并要求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健全和完善这些制度。综上所述,探索建立农保制度,与家庭赡养、土地保障、社区扶持相结合,共同保障农民老年的基本生活,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现实选择,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今年,将主要进行以下调研工作:一是围绕整顿规范工作进行调研,进一步听取地方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工作方案;二是及时了解研究和解决地方特别是基层机构改革中农保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根据农村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研究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四是研究探索适应小城镇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针对进城农民工、小城镇农转非人员和农村劳动者,研究设计互相可以转换的养老保险办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印发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的通知

关于印发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的通知

【内容分类】 农村社会保险 【分类细目】 农村养老保险管理 【时 效 性】 有效

【颁布单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颁布日期】 2002.02.09 【实施日期】 2002.02.09 【失效日期】 【失效说明】

【标题】 关于印发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的通知 【发文号】 劳社厅函„2002‟42号 【主题词】 劳动 农村 社会保险 通知

关于印发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厅(局):

根据劳动保障部有关工作部署,现将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印发给你 们,供参考。

二○○二年二月九日

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

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重新审视农保工作,在实践中想办法,在创新中找出路;同时要继续理顺体制,稳定队伍,管好基金,搞好调研,做好整顿规范农保工作。为此,主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做好农保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保制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农保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生产、生活的风险也在加大,为此,国家“七五”计划提出“抓紧研究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这是与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如果依然坚持“就业靠土地,保障靠家庭”,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农保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由于农村生产单位和分配主体的变化,原来依附于集体经济的保障制度已基本解体,农民的保障观念和保障形式发生极大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对以自我保障为主的新型保障方式有了更大的认同。由于城镇交流和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希望老年有经济自主权和养老的主动权。建立农保制度顺应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改善了家庭关系,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保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有近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生活,没有农村社会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可能完善。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对农保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赞同,代表了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为农民办了一件好事实事。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坚定做好农保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把整顿、规范、改革、完善农保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二、继续理顺管理体制,稳定机构队伍

在机构改革中,理顺管理体制,稳定机构队伍,是稳定农保工作局面的关键,是做好整顿规范工作的前提,也是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农保机构职能划入劳动保障部门,其中,单独设农保处的有13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黑龙江、山东、上海、浙江、重庆、湖南、安徽、江苏、云南;没有单独设农保处,行政职能合并到养老保险处或社会保险处的有11个:内蒙古、吉林、辽宁、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福建、贵州、甘肃、西藏。职能已从民政部门划出,劳动保障部门还未接机构和人员的有4个:陕西、青海、新疆、宁夏;职能机构和人员留在民政部门的有3个:河南、江西、湖北。目前,少数省级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绝大多数地、县农保机构还在民政部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民政不好管、劳动不想要的现象,影响整顿规范工作的进行。今年,随着省级以下机构改革的推进,要继续做好理顺管理体制、稳定机构队伍的工作。继续贯彻中编办发 „1998‟8号、中编办发„2000‟18号文件和劳社部发明电„2000‟6号文件精神,一是要进一步强调在省级以下机构改革过程中,明确农保主管部门,妥善解决农保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安置问题;二是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基层农保机构管理费不足问题,保持队伍的稳定;三是明确要求在职能转换过程中要做好基金、档案的移交工作,确保基金不流失、档案不丢失;四是要从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角度,研究解决乡镇农保职能归并与机构建 设问题。

三、加强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加强基金管理、规范操作行为、摸清基金底数、防范并化解风险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年的整顿规范,各地农保管理机构的风险意识有所增强,回收违规基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历年进行农保基金核算和统计的基础上,2001年5月,全国开展了农保基金调查摸底工作。要求所有管理农保基金的经办机构对基金逐笔进行清理核对,并对基金运营风险作出评估。在自查的基础上,上级对下级抽查面在30%以上。

根据各地上报数据汇总,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农保基金积累总额198.58亿元,其中责任金191.53亿元(占基金总额的96.45%),调剂金7.05亿元(占基金总额的3.55%)。历年累计收取保费165.82亿元,基金运营收益32.76亿元。在198.58亿元基金中,存银行、买国债和交财政管理共158.99亿元,占基金总额的80.06%;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购买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共22.55亿元,占11.35%;委托贷款、购买股票、直接投资和拆借挪用等其他资金共17.05亿元,占8.59%。从资产状况看,可正常收回本息的基金184.53亿元,占基金总额的92.93%;收回本息有困难的基金12.7亿元,占基金总额的6.39%;已确定不能收回的基金1.35亿元,占基金总额的0.68%。

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农保基金潜在的主要风险是原存入被关闭的金融机构农保基金债务清偿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部去年专门派员赴问题集中的海南省,走访了该省地方金融风险处置办公室和海南发展银行清算确认组,了解情况并进行交涉;多次与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联系和协商,要求将农保基金视同个人存款优先偿还,目前人民银行正在与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办法。

今年,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强基金管理工作:一是根据基金调查摸底的情况,下发进一步加强农保基金管理的通知,严格规定基金运营要求,当前农保基金只允许存入国有银行和直接购买国债,决不允许发生新的违规操作;二是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培训省级财会人员。为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基金管理,2001年我部下发了•关于调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计制度‡部分内容的通知‣,今年将组织对省级财务会计主管人员的培训,同时要求各地进行相应的培训;三是督促各地加大回收有风险基金的力度,同时继续与人民银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妥善解决原存入被关闭金融机构的农保基金债务清偿问题;四是研究探索基金市场化管理运营的可行办法,目前的重点是继续与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协商,争取农保基金参照执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进行大额协议存款的优惠政策。

四、进一步搞好调研,研究农保工作新思路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建以来,部领导首先从调研入手,对农保调研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并亲自带队进行调研。几年来,先后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新疆、西藏外)进行调研,主要了解掌握各地农保工作的基本情况,听取地方党政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整顿规范农保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写出了20多份调研报告。温家宝副总理对上海调研报告作了重要批示:“整顿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继续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情况,抓紧制定方案”。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各方面对建立健全农保保障制度反映十分强烈。一是认为整顿规范农保要坚持分类指导,不要搞一刀切,农保政策不能搞急刹车。否则,可能影响农民切身利益、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党和政府在农民中的形象。如上海市劳动保障局认为,经过10多年的工作,上海市90%以上农民都参加了农保,30多万农民在领取养老金,这项制度对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有积极作用,如果简单停办,可能产生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建立健全农保制度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计委、国家计生委、中国社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分别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保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研究,呼吁要高度重视农保工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农保的提案和建议逐年增加。最近,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提出目前农村社会保障、金融服务、农业保险等制度很不健全,影响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并要求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健全和完善这些制度。综上所述,探索建立农保制度,与家庭赡养、土地保障、社区扶持相结合,共同保障农民老年的基本生活,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现实选择,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今年,将主要进行以下调研工作:一是围绕整顿规范工作进行调研,进一步听取地方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工作方案;二是及时了解研究和解决地方特别是基层机构改革中农保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根据农村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研究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四是研究探索适应小城镇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针对进城农民工、小城镇农转非人员和农村劳动者,研究设计互相可以转换的养老保险办法。

第三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工伤保险条例》宣传提纲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工伤保险条例》宣传提纲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工伤保险条例》宣传提纲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3]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3年4月27日以国务院375号令发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宣传工作,现将《工伤保险条例》宣传提纲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宣传和学习。

一、确定宣传重点,大力宣传《条例》发布实施的重要意义。《条例》的发布和实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保障法制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要突出宣传《条例》的基本内容和参加工伤保险的重大意义,宣传职工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使用人单位自觉履行缴费义务,使广大职工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制定宣传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各地要根据宣传提纲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2003年12月上旬,各地要举办集中宣传活动。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工作人员,到公共场所、企业和社区设立宣传点,接受现场咨询,发放宣传材料,主要领导要亲自带队,并尽可能邀请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新闻媒体,通过开辟专栏、政策解答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工作。

三、加强部门配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工伤保险工作。要加强与安全生产、卫生、人事、财政等部门和工会组织的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对企事业单位、医疗服务机构、医疗康复机构等有关单位的宣传工作,为《条例》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集中报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先进典型和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危害,从维护职工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宣传动员全社会关注工伤保险工作。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领导干部和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带头学习,带头搞好宣传,并注意了解职工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对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反映,及时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各地在宣传贯彻中遇到的问题,望及时报告我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00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工伤保险条例》宣传提纲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条例》的重要性

《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发布和实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保障法制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本届政府成立不久就发布《条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工权益保障、对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视。贯彻落实《条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将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公平竞争,化解经营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工伤事故是工业化进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劳动风险。尽管国家和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难以完全避免。工伤事故与职业病严重威胁广大职工的健康和生命,影响工伤职工工作、经济收入和家庭生活,关系到社会稳定。建立工伤保险制度,一旦发生工伤,职工可以得到及时救治、医疗康复和必要的经济补偿。

(三)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是分散用人单位风险,减轻用人单位负担的重要措施。工伤保险通过基金的互济功能,分散不同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避免用人单位一旦发生工伤事故便不堪重负,严重影响生产经营,甚至导致破产,有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生产活动。

(四)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是建立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防范机制的重要条件。工伤保险可以促进职业安全,通过强化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缴费责任,通过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单位费率浮动机制,建立工伤保险费用与工伤发生率挂钩的预防机制,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

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和改革目标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进行了十几年的改革探索,在此基础上,原劳动部于1996年按照《劳动法》的要求颁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对沿用40多年的工伤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

(二)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规范了工伤待遇标准,保障了参保职工的基本权益,受到职工的欢迎。二是分散了企业风险,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受到了参保单位的欢迎。三是初步建立了工伤保险预防机制。四是探索了工伤保险管理服务的办法,积累了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

(三)实践证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总体效果是好的。截止2003年10月,全国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了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参保人数4400多万人。

(四)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覆盖城乡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制度体系法制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

三、《条例》体现的主要原则

《条例》体现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既要从根本上、制度上充分维护和保障广大职工的基本权益,又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确定适当的保障水平,确保工伤保险制度持续平稳发展。

(二)倡导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原则。为了倡导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条例》把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也视同为工伤,以鼓励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行为。

(三)切实维护和保障职工基本权益的原则。《条例》明确了工伤待遇标准,并明确了用人单位、行政部门、经办机构、医疗机构等各行为主体的责任和多种监督形式,以切实维护和保障职工和供养亲属的权益。

(四)中央确定基本政策与地方制定具体政策相互衔接的原则。《条例》明确了工伤保险基本制度和主要的政策框架,同时又给地方决策留有充分的空间,使《条例》更加切合各地实际,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五)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用人单位只有按照规定参加了工伤保险,工伤职工的医疗费用和应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才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否则,所有费用均由用人单位支出。

(六)无责任补偿的原则。是指职工发生工伤事故时,无论其在事故中有没有责任,都应依法得到补偿。

(七)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工伤保险基金要在保证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费用支出的基础上确定基金的规模。因此,工伤保险基金实行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

(八)新老制度和政策平稳过渡的原则。《条例》对原已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均未降低,并对工伤认定范围和待遇作了进一步规范,以保证政策的平稳衔接。

四、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条例》规定了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

(一)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

(二)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预防工伤事故发生,减少和避免职业病的危害。

(三)发生工伤时,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四)履行工伤认定申请和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的义务。

(五)支付按规定应由单位支付的有关费用和工伤职工待遇。

(六)协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

《条例》规定用人单位主要有以下权利:

(一)在职工发生工伤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时,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规定的费用和待遇。

(二)举报监督的权利。

(三)对工伤认定受理或者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有依法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五、职工的权利和义务

《条例》规定了职工的基本权利:

(一)按《条例》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二)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和劳动能力鉴定的权利。

(三)举报监督的权利。

(四)对工伤认定受理或者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有依法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条例》规定了职工承担的相应义务:

(一)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危害。

(二)发生事故和职业病伤害,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三)协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

六、关于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条例》规定以下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无论何种所有制性质、无论规模大小,凡是已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都应参加工伤保险。

(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鉴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另行制订。

此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伤管理服务的办法另行制订。

七、关于工伤保险费率和基金管理

(一)《条例》规定,工伤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

(二)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缴费基数,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的缴费基数为单位职工的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缴费基数低于统筹地区上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60%征缴;高于300%的,按300%征缴。

(三)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不同的行业,工伤风险有很大差别,工伤保险费率在实现社会共济的同时,与用人单位所属行业挂钩,形成行业差别费率,使工伤保险缴费更为公平。在实行行业差别费率的基础上,建立单位缴费浮动机制。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伤发生情况和工伤保险费使用情况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

(四)工伤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否则,要按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条例》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伤保险费的征缴和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基金安全。

(五)工伤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为了应对重大工伤事故的发生,防范基金风险,《条例》规定建立储备金,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垫付。

八、关于工伤认定

(一)工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的伤害。《条例》具体规定了七种受伤害的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其中职业病是指国家列入职业病名单中的疾病。同时,《条例》规定了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等三种情形,可以视同工伤。但是,由于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条例导致伤亡的;酗酒导致伤亡的;自残或者自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二)发生工伤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为职业病后,用人单位应当在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不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或者诊断为职业病后1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三)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根据工伤申请的材料,需要补正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予以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材料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申请后,可以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和职工等有关部门和个人应予以配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九、关于劳动能力鉴定

(一)劳动能力鉴定是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织专家,依据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对工伤职工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进行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依据。

(二)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为两级:设区的市一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按照《条例》规定进行的劳动能力鉴定,其鉴定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三)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四)职工发生工伤,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此外,以下情况也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停工留薪超过一定时限的、旧伤复发的、工亡职工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享受抚恤待遇的、工伤职工安装辅助器具的等。

(五)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从其建立的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然后,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协助进行有关的诊断。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参加鉴定的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六)对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一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十、关于工伤职工的待遇

(一)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项目:

工伤医疗待遇:

1.工伤医疗费用。治疗工伤、职业病所发生的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目录或标准的全部费用。

2.康复性治疗费用。

3.辅助器具安装配置费用。

伤残待遇: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至十级伤残职工一次性伤残补助24个月~6个月的本人工资。

2.伤残津贴。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每月补助工资的90%~75%。

3.生活护理费。伤残职工按照完全不能自理、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分别补助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30%。

工亡待遇:

1.一次性工亡补助金。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2.丧葬补助金。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3.供养亲属抚恤金。工亡职工供养的亲属,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符合一定条件的享受40%~30%的抚恤金。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二)用人单位负责的待遇项目:

1.住院伙食补助费。

2.转外地治疗的交通、食宿费。

3.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福利及陪护。

4.伤残津贴。五至六级的伤残职工,单位难以安排工作的,按月发给伤残津贴,其标准为本人工资的70%、60%。

5.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五至十级的伤残职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三)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四)属于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按照有关规定非法用工单位应向伤残职工或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

十一、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保证制度稳健运行

(一)要对工伤职工的待遇实行社会化发放。特别是长期待遇的支付,要通过银行、邮局等渠道及时足额发放到职工或其亲属,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保证各项待遇的落实。

(二)要完善协议管理,加强结算服务。对服务机构的费用使用情况进行核查,按时足额结算费用;定期听取医疗服务机构和有关方面对改进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适时调整和完善政策,不断改进结算服务。

(三)逐步对工伤职工实行社会化管理。对工伤职工,特别是用人单位改制、关闭或者破产的,要对其工伤职工进行社会化的管理服务,努力探索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方法,解除企业负担,使工伤职工有所依靠。

十二、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条例》的顺利实施

(一)《条例》是工伤保险工作的法律依据,要通过认真学习,深入宣传,将思想统一到《条例》上来。认真贯彻落实《条例》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要结合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满腔热情,脚踏实地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二)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协调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伤保险工作。当前,要切实搞好学习和宣传工作;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制订配套措施办法;理顺体制,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加强基础工作,做好新旧政策的过渡衔接。

(三)《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同时也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条例》作为行政法规具有强制性,相关行政行为具有时效性。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各部门要加强配合,搞好协调,统一思想认识,深刻认识贯彻《条例》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保证《条例》顺利贯彻实施。

第四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审计署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

【内容分类】 社会保障其他文件

【分类细目】 其他

【时 效 性】 有效

【颁布单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民政部 审计署文件

【颁布日期】 2007.08.17

【实施日期】 2007.08.17

【失效日期】

【失效说明】

【标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审计署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发文号】 劳社部发[2007]31号

【主题词】 社会保障 农村 征地 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审计署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厅(局)、民政厅(局):

经请示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今年要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基金进行全面 审计,摸清底数;对农保工作进行清理,理顺管理体制,妥善处理被处置金融机构中的农保 基金债权;研究提出推进农保工作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做好农保基金全面审计工作

(一)高度重视农保基金审计工作。目前,国家审计署对农保基金的全面审计工作已经开 始,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完成。各级劳动保障和尚未完成职能划转和工作移交的民政部门要充 分认识做好农保基金审计工作对确保基金安全、推进农保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审计部门 开展工作,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完成。

(二)认真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各级农保主管部门要立即组织农保经办机构对农保基金管 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自查,认真纠正违规问题。要把自查自纠工作作为配合审计工作的一项 重要内容,抓实抓细,做好接受全面审计检查的准备工作。

(三)做好基金审计后的整改工作。各地要认真落实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对

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按要求坚决回收违规基 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对重点地区整改工作进行督查。

二、尽快理顺农保管理体制

(一)及时完成职能划转和工作移交。没有完成职能划转和工作移交的地方,要按照《关 于省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以及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编办发〔1998〕 8号)和《关于构建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编办发〔2000〕18号)要求,在全面审计、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于2007年12月底之前完成各级农保职能、机构、人员、档案、基金由民政部门向劳动保障部门的整体移交工作。劳动保障部门、民政部门要加强协 调,共同指导、督促各地做好农保移交工作,切实加强农保机构建设,提高经办能力。

(二)妥善解决农保机构设置和乡镇农保的管理问题。在整体移交工作中,要按照统筹城 乡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要求,妥善解决农保机构、编制和职能设置问题。各级劳动保障部门 要商同级财政部门,将农保机构的工作和人员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取消从收取的农 保基金中提取管理费的做法,杜绝挤占挪用基金发工资等现象。

(三)建立健全农保基金管理和监督制度。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农保基金的财务管理,规范 会计核算。各级农保经办机构要按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劳社部发〔2007〕

2号)的要求,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基金内审稽核制度,规范经办行

为,控制经办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基金安全。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要落实《关 于进一步防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紧急通知》(劳社部函〔2004〕240号)的要求,将农保基金纳入日常监管业务范围,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对农保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定 期检查。

三、积极推进新型农保试点工作

(一)试点原则。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能转移、可持续的原则,以多种方式推进新型 农保制度建设。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 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的要求,以缴费补贴、老人直补、基金贴息、待遇调整等多种方式,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不断扩大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待遇水平。

(二)试点办法。要在深入调研、认真总结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新型农保试点办法。以农村有缴费能力的各类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完善个人缴费、集体(或用人单位)补助、政府补贴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缴费方式灵活、账户可随人转移的新型农保制度和参保补贴机制。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建立个 人账户为主、统筹调剂为辅的养老保险制度。要引导部分乡镇、村组已建立的各种养老补助 制度逐步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过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试点选择。要选择城镇化进程较快、地方财政状况较好、政府和集体经济有能力对 农民参保给予一定财政支持的地方开展农保试点,为其他具备条件地方建立农保制度积累经 验。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级市可选择1—2个县级单位开展试点工作,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择3—5个县级单位开展试点。各试点县市名单和试点方案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备案。

四、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一)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各地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 障工作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在今年内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全面开展被征地 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要明确工作责任,加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经办工作,建立被征地农民 社会保障工作统计报告制度,加强对工作进展的调度和督促检查。要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出 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今年下半年有关部门将进行专项检查,督促各地

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二)明确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和职责。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作为被征地农民社会 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 拟定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项目、标准以及费用筹集等政策办法,具体经办工作由负责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要严格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 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发〔2006〕100号)关于 保障项目、标准和资金安排的要求,搞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测算工作,足额筹集被征地农 民社会保障资金,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确保制度的可持 续发展。

(三)规范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审核工作。需报国务院批准征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根据《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 社部发〔2007〕14号)的规定,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项目、标准、资金安排和落实措施提 出审核意见;需报省级政府批准征地的,由省辖市(州、盟)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审核意见。

二○○七年八月十七日

第五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清理检查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劳动部

【发布文号】劳社部函[2000]191号 【发布日期】2000-11-20 【生效日期】2000-11-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清理检查工作的通知

(劳社部函〔2000〕1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原养老保险行业统筹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1999〕14号),全面了解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状况,为下一步制定整顿规范政策提供依据,我部决定对全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行一次清理检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象和内容

(一)清理检查的对象。主要是经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原行业统筹部门、大型企业的经办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统称经办机构)。

(二)清理检查的内容。重点是检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组织章程和操作规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方案和资金来源;摸清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数量、职工人数;清查经办机构存储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总量、资产质量、负债状况和财务管理情况,分类核查经办机构运用基金投资的数量、方式以及运营的状况;核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资产的损益。

二、组织实施

(一)清理检查的组织分工。清理检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工作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其中:原行业统筹部门经办机构的检查工作由劳动保障部负责,具体清理检查由劳动保障部与行业主管部门、总公司共同组织实施;已下放地方管理的原煤炭、有色行业经办机构和经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业务的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大企业自办经办机构的清查检查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二)清理检查的具体工作安排。这次清理检查工作采取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自下而上地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1.部署阶段。2000年12月10日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原行业统筹部门按照本通知精神分别部署本辖区和本系统单位的清理检查工作。

2.自查阶段。2000年12月11日至2001年1月10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原行业统筹部门组织经办机构开展自查。各经办机构要按照要求,认真填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民政部调查表》并写出自查报告。自查报告要写明本经办机构的经办(运营)情况、组织章程、操作规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和政策性建议。

3.抽查阶段。2001年1月3日至1月20日,我部将组织力量开展抽查,重点核对报表数据是否符合要求,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4.汇总阶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原行业统筹部门要于2001年2月10日前将基础表(以经办机构为单位)、省级(行业)汇总表及清理检查报告一并上报我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省级清理检查报告内容包括工作情况、检查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加强管理的意义、建议。我部将对全国清理检查的数据进行汇总,写出专题报告。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原行业统筹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清理检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要成立由厅局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清理检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辖区及本系统(单位)的清查工作。各经办机构也要明确专人负责,保证清查工作按时有序运行。各地和有关部门请于2000年12月10日前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和联系电话报送我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

(二)及早部署,狠抓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原行业统筹部门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尽快制定实施方案,部署安排清查工作。要明确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三)加强指导,保证质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原行业统筹部门及清理检查领导小组,要加强调查研究,随时了解清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要加强指导,明确现任,保证各项基础数据和有关情况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附件:1.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调查表填报说明

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调查表

2000年11月20日

附件1: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调查表填报说明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调查表包括: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表(表一)、2000年1~3季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表(表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结余基金状况表(表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放状况表(表四)、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基本情况表(表五)。

填报数据截止时间为2000年9月30日。

一、表一

表一是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表,即经办机构管理的企业和职工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表。其中:

1.“参加企业数”及“参加职工数”按所有制性质填报,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无法涵盖的人员,均列入“其他单位”中。

2.“领取人数”指领取补充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包括采取一次性或按月支付方式领取补充养老保险金的人数。

3.“企业缴费比例”及“个人缴费比例”指企业按照工资总额、职工个人按照工资收入(或以其他标准)的一定比例确定的缴费标准。由于各个企业缴费比例不同,因此,填报时只填写缴费企业中缴费比例最高和最低的。

4.1997年、1998年和1999年末指当年12月31日的时点数,2000年9月30日指当日的时点数。

5.补充资料“资金来源”指企业缴纳补充养老保险费的列支渠道,包括在成本、福利费、自有资金和其他渠道列支。填报时,将参加企业按上述分类分别汇总的企业数,填入相应的项下。

二、表二

表二是2000年1~3季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表。

1.“上期基金结转数”指1999年12月31日的滚存结余额,它包括个人账户滚存结余额。

2.“基金收入”指当年保险费收入、投资收益、转移收入和其他收入之和。

3.“保险费收入”指企业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

4.“投资收益”指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和其他投资收益。

5.“转移收入”指参加补充养老保险人员由异地(行业或企业)调入本地(行业或企业),而由其他经办机构转入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6.“其他收入”指上述几项无法涵盖的收入。

7.“基金支出”指当年保险金支出、转移支出、管理费支出和其他支出之和。

8.“保险金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参加补充养老保险人员的补充养老保险金。

9.“转移支出”指参加补充养老保险人员调出本地区(行业或企业)而转出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10.“管理费支出”指为经办机构维持补充养老保险业务正常运行,按有关规定支付的管理费用。

11.“其他支出”指上述几项无法涵盖的支出。

12.“基金结余”指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全部收入扣除全部支出后的滚存结余额。

13.补充资料“管理费支出文件依据”指经办机构提取管理费的文件依据,包括政府文件、主管部门文件和经办机构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时,将文件依据按上述分类分别汇总后,填入相应的项下。

14.“管理费支出标准”指经办机构依据有关文件提取管理费用的标准。用于目前全国对管理费用支出尚无统一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时,只填写经办机构中管理费支出标准(%)最高和最低的。

表二各项的相互关系如下:

2=3+4+5+6;8=9+10+11+12;13=1+2-8

三、表三

表三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结余基金状况表,填报数据时点为2000年9月30日。1.“现金”指基金的库存现金。

2.“存款”指存入各类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金。

3.“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指存入各类信托公司、投资管理公司及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金。

4.“债券”指用基金购买的国家债券、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5.“股票”指用基金购买的上市公司股票和非上市公司股票。

6.“财政专户”指已存入财政专户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7.“其他”指表中一、二、三、四、五项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其他存在形态。

8.“暂付款”指基金收支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暂付款项。

9.“暂存款”指基金收支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暂存款项。

表三各项的相互关系如下:

15=1+2+5+10+11+12+13-14

四、表四

表四是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放状况表。

1.“自行放贷”指经办机构自行借给各类企业(或机构)的基金。

2.“委托放贷”指经办机构委托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基金。

3.“投资入股”指经办机构用基金进行投资并取得相应股权的数额。

4.“经商办企业”指经办机构用基金直接(或间接)经商或自办企业的数额。

5.“购建固定资产”指用基金购建的各类房地产及购入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等的数额。

6.“自用固定资产”指经办机构用基金购建的自用办公用房、宿舍、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等的数额。

7.“弥补经费不足”指经办机构用基金弥补行政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经费的数额。

五、表五

表五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基本情况表。

1.“编制人员数”指经批准的经办机构的编制人数。

2.“实有人员数”指报告期末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实际在编和非在编的人数,包括和长期职工(含合同制职工)、临时工和借调、聘用人员。

3.“工作岗位”指实有人员中的管理、财务、计算机人员。其中:“管理人员指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包括正、副职);财务和计算机人员指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中具有专业技能并从事现岗位的工作人员。上述人员中出现兼职情况的,只归属其主要工作岗位一类。

4.“文化程度”指取得的相应学历。

5.“专业技术职称”指聘用的职称和取得资格的职称。

6.表五汇总时,如当页填写不下,可加附页。

附件2: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调查表

编制单位名称

(加盖公章)

单位负责人: 审核人: 填报人:

报送日期 年 月 日

表一: 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表

填报单位(章):

┌─┬───────────────┬──┬──┬──┬───────┐

│ │ 项 目 │1997│1998│1999│2000年9月30日│ │ │年末│年末│年末│ │ ├─┼───────────────┼──┼──┼──┼───────┤

│1 │

一、参加企业数(个)│ │ │ │ │ ├─┼───────────────┼──┼──┼──┼───────┤

│2 │ 其中:国有企业 │ │ │ │ │ ├─┼───────────────┼──┼──┼──┼───────┤

│3 │ 集体企业 │ │ │ │ │├─┼───────────────┼──┼──┼──┼───────┤

│4 │ 其他单位 │ │ │ │ │├─┼───────────────┼──┼──┼──┼───────┤

│5 │

二、参加职工数(人)│ │ │ │ │ ├─┼───────────────┼──┼──┼──┼───────┤

│6 │ 其中:国有企业 │ │ │ │ │ ├─┼───────────────┼──┼──┼──┼───────┤

│7 │ 集体企业 │ │ │ │ │├─┼───────────────┼──┼──┼──┼───────┤

│8 │ 其他单位 │ │ │ │ │├─┼───────────────┼──┼──┼──┼───────┤

│9 │

三、领取人数(人)│ │ │ │ │ ├─┼───────────────┼──┼──┼──┼───────┤

│10│ 其中:一次性支付 │ │ │ │ │ ├─┼───────────────┼──┼──┼──┼───────┤

│11│ 按月支付 │ │ │ │ │├─┼───────────────┼──┼──┼──┼───────┤

│12│

四、企业缴费比例(%)│ │ │ │ │ ├─┼───────────────┼──┼──┼──┼───────┤

│13│

五、个人缴费比例(%)│ │ │ │ │

└─┴───────────────┴──┴──┴──┴───────┘

单位负责人: 科(室)负责人: 审核人: 制表人:

补充资料:资金来源 1.成本____个 2.福利费____个 3.自有资金____个 4.其他____个

表二: 2000年1~3季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表

填报单位(章): 单位:万元

┌──┬──────────┬───┬──┬─────────┬───┐

│序号│ 项目 │ 金额 │序号│ 项目 │ 金额 │ ├──┼──────────┼───┼──┼─────────┼───┤

│1 │

一、上期基金结转数 │ │8 │

三、基金支出 │ │ ├──┼──────────┼───┼──┼─────────┼───┤

│2 │

二、基金收入 │ │9 │1.保险支出 │ │ ├──┼──────────┼───┼──┼─────────┼───┤

│3 │1.保险费收入 │ │10 │2.转移支出 │ │ ├──┼──────────┼───┼──┼─────────┼───┤

│4 │2.投资收益 │ │11 │3.管理费支出 │ │ ├──┼──────────┼───┼──┼─────────┼───┤

│5 │3.转移收入 │ │12 │4.其他支出 │ │ ├──┼──────────┼───┼──┼─────────┼───┤

│6 │4.其他收入 │ │13 │

四、基金结余 │ │ ├──┼──────────┼───┼──┼─────────┼───┤

│7 │ │ │14 │其中:个人账户结余│ │ └──┴──────────┴───┴──┴─────────┴───┘

单位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审核人: 制表人:

补充资料:

一、管理费支出文件依据 1.政府文件____个 2.主管部门文件____个 3.经办机构文件____个

二、管理费支出标准____(%)

表三: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结余基金状况表

填报单位(章): 单位:万元

┌────┬──────────────┬──────────────┐

│ 序号 │ 项 目 │ 金 额 │ ├────┼──────────────┼──────────────┤

│ 1 │

一、现金 │ │ ├────┼──────────────┼──────────────┤

│ 2 │

二、存款 │ │ ├────┼──────────────┼──────────────┤

│ 3 │1.银行存款 │ │ ├────┼──────────────┼──────────────┤

│ 4 │2.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 │├────┼──────────────┼──────────────┤

│ 5 │

三、债券 │ │├────┼──────────────┼──────────────┤

│ 6 │1.国债 │ │├────┼──────────────┼──────────────┤

│ 7 │2.地方政府债券 │ │├────┼──────────────┼──────────────┤

│ 8 │3.金融债券 │ │├────┼──────────────┼──────────────┤

│ 9 │4.企业债券 │ │├────┼──────────────┼──────────────┤

│ 10 │

四、股票 │ │├────┼──────────────┼──────────────┤

│ 11 │

五、财政专户 │ │├────┼──────────────┼──────────────┤

│ 12 │

六、其他 │ │├────┼──────────────┼──────────────┤

│ 13 │

七、暂付款 │ │├────┼──────────────┼──────────────┤

│ 14 │

八、暂存款 │ │├────┼──────────────┼──────────────┤

│ 15 │ 总计 │ │└────┴──────────────┴──────────────┘

单位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审核人: 制表人:

表四: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放状况表

填报单位(章): 单位:万元

┌──┬──────────┬────┬──────┬──────┬─┐

│序号│ 项目 │政府批准│主管部门批准│经办机构批准│合│ │ │ │ │ │ │计│ ├──┼──────────┼────┼──────┼──────┼─┤

│1 │

一、自行放贷 │ │ │ │ │ ├──┼──────────┼────┼──────┼──────┼─┤

│2 │

二、委托放贷 │ │ │ │ │ ├──┼──────────┼────┼──────┼──────┼─┤

│3 │

三、投资入股 │ │ │ │ │ ├──┼──────────┼────┼──────┼──────┼─┤

│4 │ 其中:购买股票 │ │ │ │ │ ├──┼──────────┼────┼──────┼──────┼─┤

│5 │

四、经商办企业 │ │ │ │ │ ├──┼──────────┼────┼──────┼──────┼─┤

│6 │

五、购建固定资产 │ │ │ │ │ ├──┼──────────┼────┼──────┼──────┼─┤

│7 │ 其中:自用固定资产│ │ │ │ │ ├──┼──────────┼────┼──────┼──────┼─┤

│8 │

六、弥补经费不足 │ │ │ │ │ ├──┼──────────┼────┼──────┼──────┼─┤

│9 │

七、其他 │ │ │ │ │ ├──┼──────────┼────┼──────┼──────┼─┤

│10 │ 总计 │ │ │ │ │ └──┴──────────┴────┴──────┴──────┴─┘

单位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审核人: 制表人:

表五: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基本情况表

填报单位(章): 单位:人

┌──────┬──┬──┬──────┬────────┬─────┐

│ 项目│ │ │按工作岗位分│ 按文化程度分 │按专业技术│

│ │编制│实有│ │ │ 职称分 │ │ │人员│人员├─┬─┬──┼──┬──┬──┼─┬─┬─┤

│ │数 │数 │管│财│计算│大专│中专│初中│高│中│初│ │ │ │ │理│会│机 │及以│或高│及以│级│级│级│ │内容 │ │ │ │ │ │上 │中 │下 │ │ │ │ ├──┬───┼──┼──┼─┼─┼──┼──┼──┼──┼─┼─┼─┤

│序号│经办机│ 1 │ 2 │3 │4 │ 5 │ 7 │ 10 │ 11 │12│13│14│ │1 │构名称│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11 │ 合计 │ │ │ │ │ │ │ │ │ │ │ │└──┴───┴──┴──┴─┴─┴──┴──┴──┴──┴─┴─┴─┘

单位负责人: 科(室)负责人: 审核人: 制表人: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印发2014年全市职称工作安排的通知(最终定稿)

    2014年乌兰察布市职称工作安排意见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市工程”,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规范职称评审工作,结合自治区职称工作要求和我工作实际,现就全市职称工作安排如下:......

    关于印发《2011年度全省职称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

    2011年度全省职称工作安排意见 2011年,全省职称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和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城......

    关于农村养老保险

    关于农村养老保险 一 农场养老保险新政策 二 农村户口怎么办理养老保险 三 如何办理退出农村养老保险 四 中国社会养老现状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

    农村养老保险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文献综述 【摘 要】 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农村老龄化趋势下,在人口养老比例不断提高的状况下,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口......

    农村养老保险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摘要: 由于我过目前的经济形势,社会保障方面还不健全。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方面有相当大的差距。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农转非、农村社会保险和城......

    农村养老保险

    临县关于开展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象 调查摸底工作的方案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

    农村养老保险2014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1、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参保人群: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参保手续及流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