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成就的认识

时间:2019-05-13 22:2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成就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成就的认识》。

第一篇:大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成就的认识

大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的认识

姓名:谭明菊学院:经济学院学号:

09级国贸3班 2009101225

大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成就的认识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心得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从封闭半封闭社会成为全方位开放的国家。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很感激改革开放给予我们富裕的生活,让我们能快乐健康的成长。在感激的同时,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种种成就,让我们知道改革的重要性和时代的意义性。

从经济方面说,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健全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制度是采取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制度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最大的变化是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前我国居民是吃不饱,穿不暖,通货膨胀严重,国际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得地位。改革开放后,实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后,人民的积极性得到广大的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国家有了多余的粮食。人民开始能吃饱饭了。渐渐地国家开始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鼓励外国到我国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外资还给我们带来了技术和资金,我国开始实行加工贸易,扩大了我国的出口,扭转了我国的贸易逆差的地位,是我国成为世界上出口第一的国家。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每年我国的经济一直都是处于高速增长的趋势(一直8%的速度增长),即使遇到了金融危机,我国也能从中快速地恢复过来,足以证明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强大。

从政治制度上说,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从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他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以后由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和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引导了中国前进的道路,中国的政治从不透明化到现在透明化,说明了我党的进步性和创新性。从文化层面来说,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30年!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超过了1000万,录取新生逾600万名。除此之外,全州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由1987年的2533人增加到3799人,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94项,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46项。地膜覆盖、暖棚养畜等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州各级各类学校1389所,在校学生24.57万人,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78年的77.7%提高到89.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9.6%,全州普初人口覆盖率达79%。计划生育开始向正常化管理转轨,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3年的28.7‰下降到12.04‰。医疗卫生机构由自治州成立时的28个增加到170个,病床由72张增加到2031张,卫生技术人员由240人增加到3186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57.93%和66.75%,各县(市)已开通有线电视。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位置!从科技层面说,中国的技术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前我们只能做桌子椅子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己还积极研发一些技术,这样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飞跃的发展。到现在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占5.2%;应用研究占17.0%;试验发展占77.8%。其中各类企业支出占国内 R&D经费总支出的60.3%,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企业逐步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 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农业,工业,航天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神州八号的发射,让我们欢呼,也不仅想起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巨大改变。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很多,我知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对我国民主制度认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我国民主制度认识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地点:XX大学

调查方式: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5月4日——6月1日

调查对象:济南大学学生通过50份调查问卷对随机选取的50名同学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问题:关于大学生对我国民主制度的认识

小组成员:1.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XX

2.调查结果汇总:XX

3.调查报告写作:XX

二.1.调查背景:当前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城乡基层民主制度。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各国的民主是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并坚决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民主成果。

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这条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而且正在逐步实现把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领导人民进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共识和前进指针。

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只有几十年,与人类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相比,时间还很短。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人民日益充分地享有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完全可以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越来越完备,其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将越来越多地享有更加丰硕的政治文明成果。

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富于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深具政治热情和政治敏感,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历史表明,青年学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政治参与的程度和强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启蒙和社会制度的变迁。

当代大学生总体政治参与水平有所提升并表现出独有特点,但在具体参与过程和实践中“政治冷漠”现象表现突出。当代青年,特别是21世纪的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改革时代,感受着改革所带来的成效和阵痛,期盼着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激烈碰撞,他们在具备我国现阶段公民政治参与基本特征的同时,其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也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群体以及其他时期的青年学生所不同的特点。其特征和主要表现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关心国家大事,认同支持改革,政治参与更趋务实和理性。激情政治参与较多,理性政治参与较少,参与行为理性化色彩较重。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互联网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有效理性参与较少。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其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从与中国政治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关系角度来看,青年作为最具批评意识和改革精神的社会成员,理应站在改革的潮头,发挥自身本应源源不断地推动力甚至压力促使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以带动固守己利的其他利益群体主动有效参与改革。而此时大学生盲目的大范围的政治冷漠恰恰起到削减民众政治热情的作用,带来全社会的政治道德和社会责任滑坡。大学生自身要从国家民族命运、社会进步发展、个人成长成才的高度深切认识政治冷漠的严重性和危害,在行使政治权利的同时,要主动担负政治参与的义务。要主动回应民主政治化和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前进趋势,努力培养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参与意识,从身边做起,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再政治化”,勇于担负时代和民族赋予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唯此,中国的政治改革才能得以深化,中国的政治社会稳定才能得以实现。

第三篇:大学生对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的调查问卷

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决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七大C、十一届四中全会

2、你对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满意吗()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3、假如没有进行改革开放,你认为中国的经济能发展到今天的状态吗()

A、能B、不能C、不确定

4、改革是指对()的改革

A、对外的经济体制B、对国内的政治体制C、对国内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5、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你是否满意()

A满意B、一般C、比较不满意

6、你认为改革开放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影响吗()

A、影响巨大B、影响一般C、没影响

7、你认为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哪方面的成就最大()

A、政治B、军事C、经济

8、你认为现代人的心理道德素质是否需要进一步提高()

A、很需要B、无所谓C、不需要

9、你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多少年能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A、15—25年B、25—35年C、35—40年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是否让你很自豪()

A、是的B、一般C、不是

11、你是否看好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前景()

A、很看好B、一般C、前景堪忧

12、你认为接下来我国应着重加强哪方面的改革()

A、政治B、经济C、住房

第四篇: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成就,对中国开放思想的形成历程进行了总结。详细分析了作为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的对外开放战略的特色以及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来自国际和国内的挑战。最后根据这些战略重点以及新战略面临的国际背景.分析了新时期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及相关战略目标。

关键词: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

一、我国对外开放概述

(一)我国对外开放历程

自西方列强用武力敲开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后,我中华民族的一些有识之士如清末的林则徐、康有为和梁启超已有了开放的思想,但并没能在中华大地上真正实施。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开放”的思想,他认为要振兴中国必须实行开放主义,要实行“开放主义”,首先必须反对闭关主义和排外主义,其次必须反对“欧化主义”和“全盘西化”。但在没有主权和独立的中国依然不能实现孙先生的开放思想。

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对外开放是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展对外经济关系,加速社会主义的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历史上以及建国后前30年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表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时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他主持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并强调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来贯彻实施。

从1978年至2001年间我们可以称为是以改革促开放的阶段,首先开放沿海地带划定经济特区实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跟着发展沿江沿边地区,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外贸体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取得初步成果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联系实际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的发展方针,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同时,继续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和国际接轨,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自2001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以开放促改革的阶段。中国开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根据WTO的规则和所做的承诺中国政府有计划地对与贸易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进行了调整,中国直接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一部分,并且面临着与机遇共存的激烈市场竞争。

(二)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的特点:

1、对外开放的思想符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及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就会越出国界,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力,形成生产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认识生产力发展的世界性,并促使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他们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是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顺应了整体的趋势。(1)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的发生,使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迈入了新纪元,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联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新的调整,随着计算机电子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地域的距离和差距正在不断的缩小。国际大分工及世界性的生产使国家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完全封闭的独立经济体受资本技术市场等的限制很难发展达到高水平。开放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温床。(2)我国经济进步的需要。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美国这个新兴的超级大国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占据了世界市场的绝大部分技术和资本,而我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科技文化领域先进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对外开放,吸收先进工业国家的发展经验以及知识技术使我们快速发展的必要选择。(3)世界格局的变化。美苏两大阵营长期冷战的结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缓和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不仅如此东西方气氛的缓和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各国的对外开放渐渐成为必然选择。

3、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总结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的重要思想瑰宝,从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进行了重要指导,是中国今后继续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对以往对外开放战略的评价

改革、开放和发展是中国30年来的三大主题,在已经过去的30多年中,对外开放既是推动改革的基本动力,也是解决经济发展矛盾的基本手段。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在体制方面面临的巨大矛盾,是如何使已经持续了30年的传统体制顺利转轨。由于传统体制在意识形态方面拥有强大势力,以及长期”条块分割”所形成的部门与地方的独立利益,使中国在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经常面临着重重阻力 而中国通过对外开放,使经济发展不断与国际的市场经济体制接轨,Le_使传统体制所把持的领域不断受到外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和压缩,从而使对外开放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基本动力源。到目前为止,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说已基本上完成,如没有对外开放的促进,改革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从发展方面看,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经济发展障碍。在新中国成立后长达30年的经济发展中,中国由于采取了军重工业超前发展的特殊工业化战略,导致大量工业企业长期缺乏技术改造与更新,技术设备严重落后,而长期城乡分割的工业化政策,又导致在农村内部积聚了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按照库兹涅茨等人的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的所有发展中国家中,非农业部门与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最大为3.2倍,而中国1 978年为5.1 9倍。1 978年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拥有的固定资本已经达到了人均3 000美元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却高达78%,是典型的人均收入200美元以下国家的水平。在国内资本积累能力极度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兼顾城市大工业技术基础的改造与升级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1 978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及时抓住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东亚发达经济体产业升级的机会,大量吸引国际投资,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促

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创汇,大量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

为中国的工业结构升级创造了条件。在过去的28年中,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累计创汇约1.5亿美元,吸引国际直接投资近1.3万亿美元,进口机电设备约3.6万亿美元,使中国的城乡”二元 结构矛盾大为缓解,也极大地提升了国力.从而使中国经济创造出连续28年平均9.6%高增长的世界奇迹,若没有对外开放,这个世界奇迹也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面临的挑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许多领域的关键技术操控在外国手中,本国技术水平低,自主知识产权少,发展受制于发达国家。以贸易出口为例,尽管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已战整个货物出口的90%以上,但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环节上,出口商品附加值较低,我国出口产品的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及10%。粗放型出口超高速增长同时带来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哦加剧和国家出口退税负担沉重等后果。

(二)贫富差距拉大,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社会负担重、存在不安定因素。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基尼系数就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而80年代初期的基尼系数仅为0.288,表明我国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也过早的进入了老龄化的进程,这些使部分民众负担过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金融市场不成熟,存在风险隐患。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成熟,相关政策体制还不规范,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仅以银行业为例,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国有银行的坏账总额已经达到GDP的40%,为世界坏账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业没有像美国一样遭受重创但并不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2008年-2009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股市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资源耗费多,生态环境脆弱。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靠的是土地、资金和其他稀缺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不仅造成对资源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也增大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负担。如果中国继续走高能耗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威胁。

四、关于“十二五”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与战略措施

(一)、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国应牢牢把握后危机时期国际格局剧烈变动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新兴大国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秩序与全球治理改革,为未来重构国际经济秩序奠定基础。

(二)、实施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十二五”时期,虽然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压力加大等压力,由于在生产规模、配套能力、国内市场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会动摇,贸易大国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三、利用全球资源,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

四、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竞争力。

五、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六、扩大国际资源产业投资,保障海外资源安全。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海外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上升。保障海外资源安全是“十二五”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

七、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各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差异有密切关系。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

八、审慎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五篇:浅谈对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认识(推荐)

浅谈对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认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小组作业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及现状和基本经验

(1)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及现状……………………………(2)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

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指导方针

(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方针………………………

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1)民主推荐制度……………………………………………………….(2)干部考察制度………………………………………………….........(3)讨论决定表决制度………………………………………………….(4)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5)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6)领导职务任期制和聘任制………………………………………….(7)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8)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四、对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结

(1)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2)当前干部制度改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3)未来干部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主要参考文献:............................................................................................................................摘要: 本文从分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和经验出发,通过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进行分阶段考察.我们发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加以归类,系统化。结合改革已积累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其中大部分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具体的措施,并且对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 干部

人事制度

改革

经验总结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perience of cadre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of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we foun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systematizing it, then combined with accumulated experience and lessons we’ve learne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specific measures for most of these problems, and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cadre personnel system reform.Keywords:

cadre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experience summarize

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及现状和基本经验

(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及现状

近年来随着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愈发严重,引发了人们对干部人事改革的深思。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起步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1987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展开阶段(1987年—1992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阶段(1992年—1997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阶段(1997年至今)。干部人事

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起步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1987年)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随着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推进,针对“文革”后干部人事青黄不接和素质不高的问题,在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和下放干部管理体制以及其他单项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总体上属于试验性的单项改革,缺乏整体配套和总体规划。改革属于起步阶段

主要内容:(1)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提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

(2)下放干部管理权限

(3)在单项改革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展开阶段(1987年—1992年)在这个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始提上中央议事日程。改革围绕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点,进入到有目标有步骤地总体规划、整体推进的发展阶段。主要内容:(1)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试点。(2)单项制度的推行。

(3)企事业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4)乡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阶段(1992年—1997年)

在这一阶段,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迈出了新步伐,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进人实质性阶段,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改革、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改革和司法人事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明显增强。改革进入深化阶段。主要内容:(1)基本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2)加大了党政干部选拔任用等制度的改革。

(3)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改革走上新轨道。

(4)司法人事制度改革走上法制化轨道。

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阶段(1997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创新的力度不断增加,干部制度改革的总目标更加明确,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正在形成。改革进入全面创新阶段。

主要内容:(1)颁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干部制度改革的总目标更加明确。

(2)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 人环境基本形成。

(3)推进具体制度的完善,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有重大进展。

(4)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新的突破 现状:成就与问题并存 成就:(1)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颁布为标志,干部人事工作制度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2)扩大民主的改革措施普遍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明显提高。(3)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加大,已经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一个重要方式。

(4)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不断加强,对于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5)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问题:(1)一是存在“以分取人”现象。有时考察结果发现不了影响使用的问题,使得选拔主体只能以分取人;有的选拔主体怕受质疑,往往是按照分数高低来确定人选,以信服于众。

(2)是“一把手”在用人问题上依然权力过大。虽然现在实行了常委会或全委会“票决制”,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一把手”的权力,但在实际生活中,“一把手”仍可在多个环节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现实生活中才会出现所谓“一把手独占用人权”的现象;

(3)是潜规则干扰正式制度。在文字制度下,还通行着大量的潜规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干部的选拔任用;

(4)是存在重选拔、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对一般干部易于管理,而对最需要严格管理的担负重要职务的领导反而成为管理链条的薄弱环节(5)是“党管干部”的内涵需要有新的理解,如果认为组织推荐的干部没有选上就是“党管干部”失控,改革就无法真正向着进一步体现群众意志的方向进展

(6)是有时干部考核考查失真。对干部的考核考查是必要的,但在考核考查中,一方面在现行组织生活不健全的情况下,单位内部人对于某些领导的真实问题不敢说,惟恐会泄露出去遭到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参与考核考查的人员,与被考核考查对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能否说真话并不是确定的。因此,有时会出现某些干部犯了错误依然得到提拔的现象;(7)是干部选拔任用本应是根据工作需要、岗位特点和干部特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但现实中有时会出现不是依据工作需要和干部的特长进行选拔,而是“人事安排”的现象。既是“人事安排”,就往往出于某某任职时间够长了,该提拔了;某某快退了,该安排了等因素考量,至于是否胜任新的岗位,甚至是与原来工作性质截然不同的工作岗位,则处于次要的考量地位。

(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

(1)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

(2)必须坚持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与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相一致,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3)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努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4)必须遵循干部人事工作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扩大民主和依法办事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积极稳妥、健康有序的推进改革;(5)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注意制度科学性、合理性、协调性,注意改革措施的衔接配套,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改革措施,同时要一手抓制度创新,一手抓贯彻落实,不断提高改革的成效和水平。

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指导方针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把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作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6项任务之一,单独列题进行阐述和部署。《决定》再次强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并提出了许多针对性很强的要求,充分说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只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才能更好地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充分调动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干部保证。

第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日益迫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有切实落实人民群众选择人民公仆的权利,不断增强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拓宽民主参与渠道,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第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解决当前干部工作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体现在:一是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机制不够健全。表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权过于集中,民主程序流于形式,少数人特别是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依然存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真实性还不高,反映民主、尊重民意不够与民意失真现象同时存在。二是干部竞争择优机制不够完善。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渠道不够通畅;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和“一刀切”问题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三是干部约束激励机制不够有力。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尤其是对一把手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干部任期制在一些地方执行不够严格,领导干部调整面较大、调整过于频繁;干部激励手段单一,过于依赖职务晋升,职务与级别相结合制度不完善。四是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整治吏治腐败任务艰巨。一些长期存在的不正之风如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封官许愿,说情风、干扰风等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又出现了拉票贿选等新的不正之风。以上问题尽管不是干部工作的主流,但伤害了正派干部的情绪,抑制了干部队伍的活力,严重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吏治的风清气正,关键在改革、希望在改革、根本出路在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统筹规划、分类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建立健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力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方针

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通过不断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2010年,要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为建设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基本目标是:

(1)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2)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

(3)形成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

(4)健全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努力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5)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

2001年至2005年“十五”期间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为重点,以初步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为目标,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方针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服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成败与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和发扬我们党长期形成的干部人事工作的优良传统,勇于改革一切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制度和方式方法。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探索创新。

第二、必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以素质论人才,重实绩用干部。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实现领导班子成员新老交替制度化。

第三、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同时,适应新的情况积极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坚持群众公认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扩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通过加强立法和健全制度不断巩固改革成果,引导和推动改革逐步深入。

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一)、民主推荐制度

1、党支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必须经过民主推荐。

2、民主推荐的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是已向党支部提出入党申请、经党组织较长时间培养、比较成熟的拟作入党积极分子;民主推荐的发展对象必须是经党组织培养一年以上、基本符合党员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民主推荐中应注重突出生产一线人员和优秀青年、妇女等重点。

3、民主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由党支部负责组织,一般每年年底或年初举行一次。可采用党员推荐、党小组推荐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推荐等多种形式,最后由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党员大会)讨论决定。

4、推荐发展对象时,党支部要在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组织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模范作用、工作实绩等方面。参加民主测评的党员数不少于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同时可组织部分群众代表参加测评。民主推荐票数较高和民主测评情况较好的对象方可提交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党员大会)讨论决定。

5、推荐28周岁以下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一般应从团员中产生;确定团员为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必须经团组织推荐。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发展对象时,必须形成书面推荐材料。

6、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推优”工作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行,坚持标准,确保质量。

7、经民主推荐并经党支部确定的发展对象,需报上级党委(总支)集体研究同意,方可列入发展计划进行培训发展。

(二)、干部考察制度

严格实行干部考察方案审议制度。在实施干部考察前,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干部考察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审议考察方案,重点研究确定具体考察的方式方法等,并对考察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细化考察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考察工作应注意的事项,增强考察工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推行全程量化考察制度。明确界定日常考核、考核、任职(换届)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及其构成比例,形成层次分明、责任明确、相互印证、运行有效的干部量化考核评价机制。在综合分析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实绩分析和座谈考察情况的基础上,由考察组全体成员进行无记名量化打分,测算考察意见。

探索实行问卷考察制度。考察前,根据考察对象和选配职务的岗位特点,按照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总体要求,将涉及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学习圈等方面的考核指标,逐项逐层分解细化,设计若干选择题和文字补充说明题,编制针对性较强的《干部考察问卷》,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考察后,对考察问卷中的选择题型部分以百分制办法进行量化。对问卷考察中的文字补充说明部分进行汇总整理,由考察工作人员视情况在个别座谈考察中进行核实,或进行专项调查,确保全面、客观、公正考察干部。

坚持推行综合考察制度。坚持实行政绩公示制度,主要反映干部本人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服务中心工作、个人学习提高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经组织审核后张榜公示,组织干部群众进行民主测评和评议,全面考察干部的工作实绩。同时,应坚持实行差额考察制度和任前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确保选拔过得硬、靠得住、有本事的干部,有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者系湖北省大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三)、讨论决定表决制度

讨论表决制度是为进一步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效规范和监督领导班子的决策行为,提高科学决策重大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手段。投票表决是很有效的一种途径。投票表决流程:

一、票决事项范围

二、票决程序及要求

(一)提出预案。

(二)沟通酝酿。

(三)会议讨论。

(四)投票表决。要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实行集体议事,并以会议投票表决形式体现领导集体意志,不得以传阅汇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代替班子议事和会议表决。会议由主持人视讨论情况决定可否进入表决程序。意见比较一致时,可进行表决;对意见分歧较大或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对影响作出决定的问题,会后应当及时查清,避免久拖不决。表决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会议决定多个事项,应逐项表决。推荐、提名干部和决定干部任免、奖惩事项,应逐个表决。表决内容分为同意、不同意、缓议、弃权四种情况,每位参与人员投票均要填写明确意见。表决票由工作人员负责分发,由会议主持人指定的监票人监票,并现场计票。

(五)结果认定。会议主持人当场公布计票结果。投票结果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分为通过、缓议、否决三种类型。表决事项的同意票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方可通过。对不同意票、缓议票和弃权票合计达到应到会常委或委员半数的,予以缓议或否决。对干部任免票决,所得不同意票、缓议票和弃权票合计达到应到常委或委员半数的,一年内不得再提名推荐同一领导职务。对区委委员、候补委员作出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必须由全委会三分之二以上

委员同意,并经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如对重大问题发生争论,双方人数接近,除在紧急情况下按多数意见执行外,一般作出暂缓研究决定。票决结束后,计票人、监票人、区委主要责任人三方要履行签字手续,进行存档备案。遇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来不及集体议事及会议表决的,书记、副书记或常委及分管领导可临时处臵,事后应及时向常委会或全委会报告。

(六)公示落实。付诸实施过程中,全委会作出的决策由常委会负责组织实施;常委会作出的决策,由常委分工负责组织落实。重大决策形成以后,要明确决策实施的责任人、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和推进落实措施。如遇不可预见的因素导致决策无法实施、需要对决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原则上按照决策程序重新进行决策。应加强对决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常委会、全委会决定的事项,由区委督查室负责督办,并定期将决策推进情况向常委会或全委会汇报。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依据职责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提出整改建议。实行重大决策公示制度。对凡是涉及到全局性,关系至全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票决后的一周内进行3—7天的公示。公示期内,充分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并作进一步完善;对已付诸实施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建设项目,定期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进行评议,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是指拟提拔担任地(厅)、司(局)级以下领导职务的干部人选,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和期限内进行公布,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一种干部管理制度。公示内容:一般包括公示对象的姓名、性别、政治面貌、出生年月、籍贯、学历学位、现任职务等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

公示范围:党政领导班子及党政工作部门领导成员的选拔任用应向社会公示;内设机构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原则上在其所在单位或系统内进行公示,也可根据岗位特点在更大范围内公示;易地交流提拔任职的干部,在原工作所在地或单位公示。公示方式:需要向社会公示的,一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在部门、单位或系统内公示的,可采取发公示通知或召开会议公布、张榜公布等形式。公示时间: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七至十五天。

(五)、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

领导干部在试用期间履行所任职务的职责,享受相应的政治和工资待遇,一般不作交流或调整。如果因生病等特殊原因在试用期离岗半年以上的,要根据离岗时间适当延长试用期。试用期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其对所任职务的适应能力和履行职责的情况。经考核合格的办理正式任职手续,其试用期计入任职时间。经考核不合格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或备案后,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用前原职级安排适当工作。

如果领导干部在试用期间工作出现重大失误或犯有严重错误,不宜继续试用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或备案后,提前结束试用期,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六)、领导职务任期制和聘任制

明确规定全市县级事业单位(不含依照、参加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行政正职实行任期制、副职实行聘任制,期限一般为三年;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聘任合同制。党内职务按《中国共产党章程》有关规定办理。同时,还规定了任职条件和资格、任聘程序和办法、职级待遇、考核与管理等事项。》,对实行聘任制、任期制的领导干部从任职期限、管理、考核、监督和调整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明确实行聘任制、任期制的职务范围为全市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县级领导职务,其中,党内职务和群团职务实行任期制,行政等其他职务实行聘任制。实行聘任制的县级领导职务的聘期一般为三年;实行任期制的县级领导职务的任期与党章和相关章程规定的届期相同。聘期、任期期满经目标考核胜任且符合继续任职条件的,可连续任职。实行聘任制、任期制的县级领导人员,在聘、任期内按县级干部管理,享受相应的政治、生活待遇。

(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

《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应当经过下列程序:公布职位、报考人员的资格条件、基本程序和方法等;报名与资格审查;统一考试(竞争上岗须进行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党委(党组)讨论决定。把考察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彰显德和实绩导向强化组织决策择优功能,防止唯考取人

广东在公开遴选省政府工作部门副厅级领导干部中,设置了组织评价环节,要求人选所在单位党组成员从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5个方面对参选者进行评价打分,组织评价得分在综合成绩中占30%。

国土资源部对参加竞争上岗的人选,通过“两条线分析法”进行比较,一条是按照成绩高低、得票多少排序,一条是按照平时德才表现和职位匹配程度排序,综合考虑两个排序择优任用。加强公开监督,严防用人上不正之风

四川的公开选拔实行大评委制,突出过程阳光公正。每个面试评委组由7—11名考官和10—20名群众评委构成,考官实行上级下派、各地互派、本地选派,群众评委由“两代表一委员”和普通群众代表组成。四川还创新“333”临时抽签制,面试考官、群众评委分别3次抽签确定人选、分组、考室;考生现场3次抽签确定考室、职位顺序号、个人顺序号,减少面试被“操作”可能性,提高面试的公信度。

(八)、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普遍实行届中和届末考核。在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考核举报、考核申诉、考核结果反馈等制度。改进实绩考核方法,加大考核结果运用的力度。

研究制定防止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对策。拓宽考察渠道,广泛听取意见,不仅了解干部工作方面的情况,而且要了解干部思想、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有关情况。重视核查知情人提供的情况。对在考察中群众反映强烈、情况复杂或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要深入进行专项调查。根据实际情况试行考察预告制。探索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标准及其考察方法。

四、对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结

对于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要认真贯彻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精神,结合实际,不断加大从整体上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进一步完善民主、扩大竞争、推进交流、促进能上能下、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等。

(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做法

一、逐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进一步完善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规范了推荐提名、组织考察、酝酿协商、讨论决定和任职等干部选拔任用各环节的工作程序,保障群众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执行干部差额选任、任职试用期、任前公示制等各项制度,保证了干部选任工作的质量。

二、探索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使一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要突出了群众的参与性,邀请机关、街道、社区的干部作为群众评委,直接给面试人员进行打分,分值占总分的20 %。增强了干部任用的民主透明度,充分落实群众的“四权”。通过公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用人导向和工作氛围。

三、完善干部绩效考评机制。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在省、市各单位都全面推行了主要责任指标考核。在绩效考核工作中,重点考察班子和干部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成效,从而为区委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奠定良好的基础。全面推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提高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工作的科学化程度,每年对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进行绩效考评,并综合运用考评结果,对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实行奖惩制度。对在绩效考评中被评为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进行专项调查和跟踪考察,必要时实行诫勉谈话。

四、优化干部教育培训机制。要紧紧围绕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扎实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实行课堂教学与实践培养锻炼相结合。坚持从后备干部当中择优选派部分干部到信访部门和街道挂职锻炼,使他们在实践中自身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差额选任、考核情况反馈、问题甄别等制度,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并实行试用期满主管副部长谈话制度,指出干部在试用期间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要求和希望。对所有试用期满干部进行谈话,应该会有较好的效果。

六、严格执行干部选任机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和《干部考察人员资格评定办法》。调整充实干部考察工作人员队伍,加强对干部考察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加强干部考察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七、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推荐、考察、任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督,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强与纪检机关的沟通配合,明确规定“对拟提拔的干部,在提交党委(党组)讨论前,均要先听取纪检监察机关的意见”。加大对反映干部的问题的查核力度,严肃查处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人和事。加强对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坚持和完善干部谈话和函询制度,对新提拔的干部,及时进行任职谈话,既肯定优点,又指出缺点、提出希望和要求。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二)、当前干部制度改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重选拔、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对选拔工作很重视,但一旦任职后,对一般干部易于管理,而对最需要严格管理、担负重要职务的领导反而成为管理链条的薄弱环节。这与担任重要职务的领导者手中权力有关,是体制性问题,也是为什么监督难以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有时存在干部考察失真现象。对干部的考核考察是必要的,但在考核考察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现行组织生活不健全的情况下,单位内部人对于某些领导的真实问题不敢说,惟恐会泄露出去遭到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参与考核考察的人员,与被考核考察对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能否说真话并不是确定的。

三、存在搭配性组建领导班子现象。一个领导班子究竟由什么人组成,是一个科学性问题,也是一个民主问题。当前有些地方为了完成规定的性别年龄比例,不得已而求次之,导致进入领导班子的人未必是最合适的人选,甚至导致班子内部不和谐。

四、干部教育很难做到终身制。对干部的培育应是终身的,但终身教育、培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重要岗位上的领导,往往难以抽身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这就需要有更灵活更适应的方式。

(三)、未来干部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

一、继续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不断扩大党员群众的参与面。拟任职岗位出现空缺,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任职岗位、资格和条件,实行定向推荐。除《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人员范围外,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吸收一定数量的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参加。确定考察人选,必须经过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多数群众不拥护的不提拔任用,未经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的,组织部门不予考察。同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责任制,做到领导干部个人向党组织推荐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

二、以学习贯彻《公务员法》为契机,积极推进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把探索竞争上岗作为机关内部改革的一个重点,将竞争上岗与推行领导职务任期制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能上能下,激发公务员队伍的活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公务员培训,不断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公务员岗位轮换和挂职锻炼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务员的能力。

三、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力度。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考核的标准、内容、方法,根据分类管理原则,研究制定适合不同类别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街道、区属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在科学考核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四、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加强对贯彻执行《条例》的监督检查,把《条例》的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并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和用人失误追究制度。加大查处力度,对于违反《条例》规定的,严肃处理。认真执行纪委与组织部加强工作联系制度和干部职务任免征求纪检监察部门意见的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才发展60年》主编:潘晨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主编:潘晨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政府机构和干部制度改革问题论文选》主编:谭健

4.《干部制度改革与民主》主编:吴敏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5.《中国政府制度第二版》主编:李寿出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

6.《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主编:林尚丽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7.《干部制度改革与民生》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4月。8.张炳升:《奋进的步伐辉煌的业绩—— 改革开放30年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综述》,(光明日报)2008年12月22日。9.商晶:《锻造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改革开放30年党政领 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发展记事》,{中国人事报}2008年12月24日。10.徐颂陶、王鼎、陈二伟:《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O年》,新华网,2008年1月10日。11.梁妍慧:《干部人事改革3O年:选人用人不正之风为何屡禁不止》,(学习时报)2008年6月26日。

1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3.《(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14、任克礼.《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建研究,1994(12)。

15、张才君.《邓小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思想特点探析》.苏州大学学报,1994(3)。

16、张志浩.《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战略意义及面临问题》.社会科学,2001(4)。

17、王磊、韩红爱.《干部人事制度创新的战略思考》.学习论坛,2002(2)。

18、吉组研.《关于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新长征,1997(4)。

19、John P.B u ms.China’S Nomenklatura System.Problems in

Communism.Vo1.36(Sep tember 1987):36—5 1:Hon S Chan.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Cadre personnel Manag emen in China:from the 1990 to the 1998 Nomenklatura System China Qua ~ efly,No.179,September 2004,PP.703—734.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6 页。

21、理查德·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M].竺乾威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下载大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成就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成就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我国国防的认识

    对我国国防的认识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所需要的产物,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

    对我国经济制度的简单认识

    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摘要: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制度,从建立到逐步完善都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

    对我国等额选举的认识

    对我国等额选举的认识 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政框架奉行议行合一的原则,即民选的机构对国家事务享有全权。就我国而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其它任何机关......

    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认识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 工商(1)班 冯思秋17号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名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国航天成就[大全]

    1999年11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经过二十一小时十一分的太空飞行,“神舟”一号顺利返回地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 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关于大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认识的调查报告1[5篇模版]

    关于大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认识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步伐也在加快。为了加大力度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推出一系列民族政策。可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历程

    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历程自1980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短短2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保险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

    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利益与风险浅谈

    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利益与风险浅谈 时代大背景 8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政策的协调不断加强,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