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对泉州的影响
调研报告
课程名称:毛
概
专 业 班 级:14级软件2班 学生姓名:谢志文 学号:14101020219 任课教师:颜 咏 雪
=
2016年12月18日
改革开放对泉州的影响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管辖四区、三市、五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是福建省确定做大做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现在的泉州每一年的GDP都位居福建省第一,可是泉州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么顺利,要知道30年前,泉州的人均总值排在福建省“省尾”!
我出生的时候,那时家里经济还是比较好的,没有过过像父母那样的苦日子。以前在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经常听父母讲他们的陈年旧事。妈妈告诉我说,以前外婆家有大大小小7、8个孩子,那时家里穷,面对这么大的一家子人,自然是吃不起米的,他们只能往锅里加点地瓜之类的。不过再怎么捞,家里孩子们的碗里还是只有稀稀疏疏的米粒和地瓜。那时候的穷是大家穷,基本每家每户都是这样,所以家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出去闯闯,碰碰运气。由于福建的特殊地理位置,致使很多跑到了马来西亚,越南等等地方发展,这才形成了现在泉州的华侨之乡。
随着在外的华侨挣了钱,开始扶持泉州地方政府,大力投资办厂使得泉州经济飞速发展。泉州的经济最主要的来源还是晋江和石狮这两个县级市,现在的晋江拥有大量的鞋厂,什么361度、安踏等等中国大型鞋厂都是晋江的品牌。晋江作为一个县级市,却拥有一个国际机场,这个是很令人骄傲的。说完了晋江的鞋子,该说下石狮的衣 服了。石狮市服装批发中心规划建设用地为44.53万平方米,建筑规模达46.15万平方米,除了服装批发商业城外,还包括展示中心,酒店办公,仓储货运,客运站等完善的配套设施。新的服装批发中心的建设必将推动石狮市的经济进一步腾飞发展。同时,合理、超前的规划,新颖的建筑设计也将为批发中心提高知名度和成功招商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是因为这两个城市,使得泉州的GDP10多年来居福建省第一。
从小家到大家,改革开放这30年来,泉州真的是改变了很多很多,具体变化可以看几组数字,虽然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泉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22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递增17.7%。在2002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后,今年将突破2000亿大关,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全省第五位跃升为全省第一位,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生活富: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递增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递增14.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低于全省的2.72:1。
制造强:泉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泉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泉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泉州;泉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荣誉多:如今,泉州市的头顶上戴上太多的桂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二连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三连冠)、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文字或许不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改革开放前期的生活,但是照片可以。照片记录着历史,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知道当时的社会情况。
这是改革开放前期的泉州东西塔,那个时候房子都是砖瓦房
这是改革开放前期泉州人民的普遍出行工具
“赤脚”医生给病人看病
80年代的建筑
泉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可以预知的,经过30年来的探索,泉州人民走出了适合泉州实际的发展道路,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泉州模式”:市场化是“泉州模式”的制度基础。泉州各级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产销,由企业自筹资金、自购材料、自找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是“泉州模式”的最大特色。2007年,民营企业数量、工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均占全市九成以上,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一半以上。县域经济发达是“泉州模式”的突出亮点。以市场导向把各地资源特色、传统工艺做成特色产业,培育了石狮的服装,晋江的纺织、鞋帽、食品、建陶,南安的建材、水暖,惠安的石雕、建筑,安溪的茶叶、竹藤工艺,永春的芦柑,德化的工艺陶瓷等区域特色经济。品牌化是“泉州模式”的突出优势。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7个、中国驰名商标108件(其中,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28件)、福建名牌产品291项、地理标志产品6项、2007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16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总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改革与发展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根本上说,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结果。
第二篇:改革开放对家乡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家乡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
就我们小组的调查有关改革开放的问题,我通过观察我所在的家乡来说明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确带来得了很多变化,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时间来说,从近三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
7、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或高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们村子里,家家现在都有彩色电视,甚至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了超大尺寸的LED等新技术的电视,近70%的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有的家庭还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器,6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DVD,现在有孩子的家庭近半都有了电脑,并且安装高速的宽带网络,很多家庭还有了私家车,家家户户的房子比起以前变化多了,盖新房、装修都很常见。比起我上小学的时候,电视刚刚普及,当时还是录像带的播放机,现在录像机淘汰了,DVD也逐渐过时了,当时都是房顶上的天线,电视职能收到几个台,现在有线电视能收到5-60个台,有电脑和宽带的家庭已不在少数,通过高速的宽带网络,想看什么节目可以随时点播,还能收看国外的电视节目、娱乐节目。相对以前,变化巨大。
在文化设施方面,在我们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镇文化体育广场、网吧、村村都响应国家号召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在繁华地带甚至有了KTV等城市里的文化场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按不同人群来说,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在家里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下象棋,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们邻村的大学附近的一个网吧,有将近5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从我高中的时候,家里配备电脑目的是为了学习用,但是我把电脑的用途并没有全部放在学习上,因此学习成绩就逐渐下滑了。
同样,我们村的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们村的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在我看来,结对遛弯是他们主要的集体活动。我想,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赌博问题很常见。
在我村里,有很多的人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十几元。我们村子里的麻将桌很多,在我家这边就有2-3家,据我了解,他们都是一天工作之余来聚众小玩几把,累了一天了,放松放松。我有个亲戚,就是开麻将桌的,他家目前有一台麻将机,他家附近的一些老年人啊、白天工作晚上休闲的人等就来他家去打麻将,一场有将近6个小时,一人5元交给使用费,输赢单算。这样,开棋牌室的人每天就能赚到几十元的“场地费”,而打麻将的人有的也能小玩赚点钱。我觉得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虽然双方都有利,还丰富了文化生活,但这毕竟是一种不良风气!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改革开放带来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化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
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例如:加强硬件建设、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等。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影响是可观的。
第三篇: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农业,经济,政治,教育等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依然高居世界第一;同年,我国以58786亿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的提高,远远不是改革开放前在联合国有名无实的常任理事国能够比拟的。
其实说到变化,说再多的GDP,再高的排名,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都不如说些衣食住行,说些老百姓身边的,老百姓最关注的来得实在。
就拿我们家乡说吧,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很多人家都是自己用布料剪裁衣服,缝制鞋子,甚至有些当时不太富裕的人家里的小一点的孩子都是穿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再修剪做成的衣服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购买衣服是都已经有了品牌意识,像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都已经走进了普通人家。人们对衣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听父辈讲,现在很常见的大米白面在他们小时候很少迟到,除了逢年过节平常很多时候都吃粗粮的。直到现在我家还留有那个时代的特色—粮票。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鸡鸭鱼肉已经不是人们的追求,大家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往往是一个家庭两三代人居住在一起,并且居住面积不是很大,房屋的性能也不是很好。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增大了很多,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房屋的耐久性能,抗震性能都提高了很多,大大的增加了使用价值。
改革开放前,孩子们上学都要走很远,路远一点的就要很早起床。人们出行都有很大不便,当时公共交通不发达,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甚至还有马车,牛车等畜力工具。改革开放后,公共汽车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大部分角落,特别是前几年开始的“村村通”工程,更是大大的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方便。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家已经拥有了汽车人们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由。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那时,整个村子也没有几台电视机,一到晚上电视机前就挤满了人。现在,不光电视机成了寻常物件,就连电话、手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脑都已相当普及,人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古语有云,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一个小小的村庄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整个中国的巨大变革。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让中国更快更好地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
第四篇:改革开放对旅游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国计民生的要素,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不久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的搞”的号召。在百废待兴、难关重重却又充满光明前景的经济社会里,一个在当时并不为人知的行业——中国旅游业,迎来了起飞、赶超和跨越的30年发展历程,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设旅游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发展历程回顾
1,、旅游产业属性:在变迁中定位
2、旅游市场发展:在开放中成长
3、产业体系培育:从单一到综合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1、发展旅游业已形成共识。
2、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越来越好。
3、旅游市场的开拓能力越来越强。
4、产业规模迅速扩展,旅游收入成倍增长。
5、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三、多角度看旅游
1、从产业体系上看,旅游业是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局部走向全面的发展过程。
2、从空间上看,发展初期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是以少数热点城市串联起的点线结构。
3、从产业形态上看,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企业。
四、思考
1、坚持服务大局,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大意义。
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3、坚持科学发展,努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协调。
4、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中国旅游业30年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立足国情,瞄准世界旅游也发展目标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不断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
结语
旅游使世界更加繁荣、和谐和美好。回顾过去,现代旅游业在中国这片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自然资源的沃土上,伴随着文明古国革故鼎新、浴火重生的时代脉搏,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奏出了全球旅游业中最生动、最响亮的乐章。展望未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旅游业将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旅游业这轮永远的“朝阳”将在中国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第五篇:改革开放对家乡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家乡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家乡泰州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活力极大增强的30年,是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的30年,是社会持续安定团结、全市上下政通人和的30年,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地位和影响力快速提升的30年。
·
3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得益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烟台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
·
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突出用好一个法宝,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致力于两个发展目标,就是经济又好又快、社会繁荣和谐;充分发挥三大动力,就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创新;牢牢抓住一个根本,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回顾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总结经验是为了指导实践。三十年前,我们毅然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从此摆脱了落后,走向了进步;站在30年辉煌发展的起点上,我们要无愧于历史,再创新的更大辉煌!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感慨万千,改革开放已经将我的家乡从一个破落的小村庄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乡镇。回首来时路,我想每一位在这片热土上奋斗过的人都会无限感慨,为自己曾经流下的汗水,流过的泪,更为这三十年的家乡变化。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
(一)从传到暖到穿到好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人们思想十分守旧,穿着单一,色彩和样式非常地单调,稍微贴身或外露的衣服都被认为是不正经。后来轻薄的“的确良”、“洋布”开始流行,再后来套装、五颜六色的轻薄短小的羽绒服、牛仔服、西装、T恤、皮鞋、皮凉鞋等等也都在农村流行开来。以前只是过年时给孩子做新衣服,结婚时给新媳妇做新衣服,到外地上大学的时候买件新衣服,而现在,不仅年轻人日常就打扮得很漂亮,孩子们穿戴得鲜艳,婴幼儿的服装饰品细分化、品牌化也都越来越显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服装。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思想也从“穿暖”变成了“穿好”,人们纷纷穿上了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二)民以食为天
学者普遍认为,土地权属模糊是失业农民利益受损的重要根源。[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农民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强调: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大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从1982~1986年,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央接连发了5 个“一号”文件,在全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兴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政策,允许生产要素参加分配,把个人的有效贡献与经济利益挂起钩来,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了农业生产指令性计划,实行合同定购制;鼓励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和非农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推进了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建设,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也有一定发展。可以说,经过改革,农村作为传统经济中自然经济色彩最浓、经济发展水平最薄弱的环节,其运行机制基本上已率先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新经济体制的实行和政策的不断开放,使兴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人们摔开膀子图生产。渐渐地,随着改革开放实行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增加,90年代初,粮食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到了1993年、1994年,粮票基本没有用了,粮食在那里都能买到。现在人们餐桌上面的食品种类丰富多了,主食也变的次要了。人们更加注意吃营养丰富的肉、鱼、蔬菜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变了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从土屋到洋房
30年前,家乡到处都是土房,而父辈们,就住在大棚里,冬天挡不住的是寒风凛冽,夏季遮不住的是烈日炎炎,而如今,我们住的都是夏不热冬不冷的楼房,家乡出现了一批批式样多彩的小洋楼,平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家乡时,乡亲们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四)交通工具的更新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五)社会文明建设的多样化
3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这是多么不平凡的30年,祖国在崛起,经济在腾飞,人民的生活奔小康。我们可以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三十载岁月悠悠,远去的游子再次踏上故乡的那片黄土地时,一定会感受到这三十年努力拼搏带来的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无疑是成功的。农村改革是广大农民自身的迫切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自农民在实践中的创造;但是这又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坚强,直接影响农民的创造是得到保护还是遭受摧残,是生长、成功还是夭折、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