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生态课堂

时间:2019-05-13 22:4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眼中的生态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眼中的生态课堂》。

第一篇:我眼中的生态课堂

我眼中的生态课堂

时下,“生态”是个十分时尚的词语,生态文明、生态体验、生态校园……似乎是不经意之间,生态离我们越来越近。随着2015年的到来,“生态课堂”便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吹进了我们校园。

对于生态课堂,应该说,本人了解得并不多,观点也就难以深刻。读了一些关于生态课堂观点的文章,又听了一些讲座,如今,在我的头脑中对“生态课堂”有了这样的认识,在此一一谈出来,和大家探讨。

我觉得,所谓的“生态课堂”,并不是脱离新课改另搞一套,而是继承并发扬,使之内涵更为丰富。因此,我眼中的生态课堂应该是这样的:

一、生态课堂应该是和谐愉悦的课堂

在我的想象中,生态课堂首先应该给人一种轻松自在愉悦的感觉。坐在这样的课堂里,如临春天的一缕和风,夏天的一抹绿阴,秋天的一堆果实,冬天的一片白雪,从外到内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之感。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居高临下,没有战战兢兢,没有失败,没有胆怯。

在这样的课堂中,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蹲下身子和学生交谈。

生态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必须完全是平等的,充其量也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而剥夺学生的自由发展的权利。平时课堂中我也总是三令五申,不准学生这样,不准学生那样,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现在想来,这其实也就在破坏着“课堂的生态”,一种学生内心世界的“生态”。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如果以牺牲孩子的前程命运作为维护管理权威的代价,这不但背离了管理的初衷,而且这种管理最终必然走向死胡同。为此,在学生面前,我们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入学生中间,蹲下身子和学生交谈,告诉学生,有的问题我也不很明白,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来讨论。

2、多对学生露出微笑。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学生产生积极情绪的源泉。实践生活中我们也感到,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人的思维异常活跃,就连平时较沉默的人也会出现妙语连珠的局面。上课时,如若老师紧板着脸庞,学生就会恐惧不安,难以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反之,老师笑意洋溢,犹如春风拂面,孩子消除了紧张、害怕,在无拘无束之中,思维自然活跃,智慧的火花自然产生。

3、宽恕学生,允许犯错。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难免出错。学生出错之时,正是鼓励学生大胆思维的最好时机。特级教师孙双金在一堂公开课上曾对首次见面的学生说:“我最喜欢说错的学生。”学生在惊讶之余,不由自主地举起了一只只小手,课堂内响起了孩子们各抒己见的声音。这就是宽恕的魅力。为此,我们不妨告诉学生,你们就是不会了来学习的,出错是完全正常的事,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从而帮学生卸下精神负担,于轻轻松松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生态课堂应该是以生为本的课堂

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老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并且,在最后还特地说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少于25分钟,即使总分在85分以上也不能评为优,只能为良。对此,众多老师有这样的质疑:这也太绝对了吧,如果是低年级的集中识字课呢?难道让学生来探究这个字读什么那个字读什么吗?其实,标准是死的,而我们人是活的,在正式评价的时候,谁都知道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评判。不过,评价标准也告诉我们生态课堂的一个倾向——要凸显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也就是说,生态课堂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能做的我们老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我们老师不说,学生能参与我们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

1、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决定的作用”,把学生视为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领会、去感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丢掉枷锁,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可以反驳老师的观点,可以质疑。如语文教学中,有的句子有多种含义,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发表自己的观点,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2、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的时代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启智、陶性、冶性、锤志”。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利用学生求知的本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使他们在学的过程中积极展开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学习技能。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有机整体,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大胆地问,主动地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态的、和谐的,是学生喜欢的。

三、生态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活味的课堂

学生踏入学校时,并不是一张所谓的“白纸”,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生活经验。有着各自的情趣、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凭借学生过去的经验世界,去寻找教与学的支撑点与结合点。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都平等地对话和交流。注重学生的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表象来学习新的知识,切切实实地体现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促使学生充分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也真正地体现了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1、让教学再现生活。

教材中编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是平时的生活场景的再现。其意义在于把已有的认知、体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再付诸实践的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学生带进生活的意境。如,数学老师在指导学生计算元角分时,可以以超市购物的形式让学生买东西,然后算一算自己所买东西的价格。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会解释”时,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原先经历的场面。我们要根据教材创设一个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把枯燥无味的训练寓寄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随着情感的迁移过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目的。

2、让教材向生活延伸。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但知识的渊博不仅仅与此。生活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教材只是教学的介质,不是课程的全部,应该把教材看成是一种有待于师生共同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师生应该利用各自的生活实践,共同合作,共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每堂课应该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下雨了,有些学生老是往窗外看,老师让学生到室外去“疯”,不过,有个“条件”:得带着任务,用心去观察。同班老师的小孩没人带,课间跑到教室找妈妈,快上课了,小孩赖着不肯走,教师索性让学生写观察作文《小妹妹来到我们班》。

3.让生活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

新教材的编排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给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认清教材的新特点,现在许多教材在选择内容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自身条件,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四、生态课堂应该是有效的课堂

商家经营追求最大利润,投资者追求最大效益,同理,生态课堂教学也应该追求教学最优化,实现有效教学乃至高质教学。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尽量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以上几点,是我的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第二篇:《我眼中的课堂》

我眼中的课堂

金桥学校 李娜

每次上课前我都在想,怎么才能让课堂成为真正的收获。在我思虑和老师的教导后,我的脑袋里迸现出我自己的观点。

一节完美的课,必备的就是教师,学生和媒介。作为教师,现在的课堂要求我们是引导者,合作者。在上课之前,对学生的了解是必要的,现在我任的是四年级的品社。说起来,品社这门课,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不是什么必要的课程,尤其在学生心中。但是既然我接了品社,我就在想,必须得让学生喜欢,并在这门课中收获其他课堂收获不了的东西。在初上这门课时,我用了两节课来了解学生,听到了他们希望的品社课,也知道了,他们想从品社课上收获什么样的知识。并且了解到,一班的孩子聪明能干而且愿意和老师合作。二班的宝贝们就没有那么顺溜了,他们呀脑袋瓜精光,可是自律能力比较差。相比之下,三班的孩子也是勤劳奋进的。然而四班的孩子就略显不足,有几个孩子就是不跟着大家的路子走。五班应该是最实在的,给他们上课,会有感动。六班的孩子,跟我是最亲密的,他们心中大抵把我当成自己最好的大朋友了吧。

了解了学生,那就该准备课堂教学的内容了。切实学生的实际,我制定的计划与书上的内容不是太相符,作为新老师,说实话,真真觉得品社书编写与学生的实际不太联系。所以我与学生探求的问题转向了学生的实际,书上的内容太过于僵硬,僵硬的课堂,上下来学生估计是满眼朦胧。在知识的学习后,就是切实走进名俗,文化,历史。《乡土》《美丽中国》,《2014河南大旱》等这些视频将是最好的教材。

在充分的准备之后,课堂是随着学生变化的。作为引路人,我们该做的,就是让学生去享受和吸取课堂中的精髓。将这些精髓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去得到进一步的融会贯通。我们不能低估学生,更不能忽略掉他们大脑中已经存在的记录。教的方法需要老师慢慢去探索,去搭建最适合学生的桥梁。而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知识的中心,道德的中心。开动着自己的大脑,去寻找最合适自己的学习套路。

在我的眼中,课堂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比葫芦画瓢。你的学生有他独特的色彩,而你的课堂也将有多样的方法,和充裕的营养,向学生渲染那无尽的正能量。

第三篇:我眼中的生态文明

我眼中的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

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植根于自然界之中,根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中。从性质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形态。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目标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我国人均主要自然资源和人均GDP都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已不能再走拼资源环境的老路,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发展的自身条件、外部环境和全球趋势,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去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抓住和用好发展的新机遇,主动地融入到世界发展生态文明新趋势的大潮中。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上的重大进步,因为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维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宗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其内涵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更加顺应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态文明的提出与不断完善,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自然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文明演进的

前提;倡导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刻反思工业文明以来的发展道路,并在保护生态环境、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中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经历了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发展中大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摆脱贫困一直是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和百姓的迫切心愿,“发展是硬道理”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代价开始逐步显露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1994年中国率先制定并出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6年在“九五计划”中,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张。进入21世纪,国家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做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部署。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新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重要治国理念。而且,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其思想贯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是对中国治国理念的实质性提升,必将产生久远的效果。当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国家执政的准则时,一切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国家政策就会逐步得到

纠正,而符合生态文明的政策将不断出台,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目前,人类正在加快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步伐。人类只有按照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意识,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法律和制度,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才能使人类文明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更好更快地前进。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传统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中华的文化理念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中华的历史传统延续着深刻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源泉。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这些无一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中国已经具备了向生态文明迈进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新中国建立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还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投入实现的,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符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只有提倡和实行以

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形态,才能够逐步克服工业文明时代所出现的一系列弊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违背规律的乱开发造成的“生态野蛮”和原始落后的“生态愚昧”都是与生态文明相矛盾的状态。正如1972年发布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所说:“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也要牢记“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牢记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把发展作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整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通过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直接危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调整,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努力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力争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目标提出了以下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是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在这里,中共中央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将生态文明纳入其中,既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又充分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创造当代的政绩,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是我们今后奋斗的目标。

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倘若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四篇:我眼中的生态文明

我眼中的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许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就已开始,一直以来人类都以征服自然为荣,从刀耕火种,围海造田,人类充分利用造物者恩赐的资源的各种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当工业革命的车轮滚滚向前,当高楼大厦屋宇突兀而起,当工厂烟囱冒起滚滚浓烟,未来的未就慢慢地变成了末日的末,我们追求的富有却挥霍着我们的所有,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世界末日再也不用等到上帝没收。

一系列的问题都出现了,厄尔尼诺,臭氧层破坏,各种资源枯竭,很多人都还看不到自己的苟延残喘。大地上,绿色一点点被吞噬,荒漠和黄沙叫嚣起来,到处都是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猖獗;天空中的白云似乎在减少,那些记忆只能留在童年或者书本当中,城市的上空是灰蒙蒙的一片;海洋里也悄悄发生着变化,因为暖湿效益海平面慢慢上升,吞没着人类生存的陆地,各种不规则的洋流效益也带来了种种危机。许多环境保护组织开始行动起来,各个国家也把保护环境、创造生态文明摆在了首要任务。各种峰会召开,国家的领导高层也都参与其中,生态文明不再是少数人的振臂高呼,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入其中。设定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发达国家必须当起责任,他们享受了经济快速发展,却把残局烂摊交到了发展中国家手中。尽管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需要解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温饱贫困问题,但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保护环境,已经做出了显著的措施,但是发达国家尽可能的想保护自己的利益,将现阶段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都推咎给发展中国家,却忘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中国,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且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中国第一次提出,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

我所学的专业是采矿工程,是古老的工业学科,人类开采资源才创造了种种文明,这是对资源的攫取,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我们不应该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应该想想资源溃竭的时候。矿业给生态带来的破坏也是致命的,一些金属矿山的开采导致周围水源的重金属污染,地下矿山的采空区造成了地表的塌陷,尾矿库同样也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但是现在我们开始追求绿色矿山,要求废石废渣不出坑,破坏植被要复垦,最大实现矿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矿业不愿意成为生态文明之路上的绊脚石。生态文明离我们并不遥远,我眼中的生态文明最重要的就是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少扔一节电池,少用一张纸,关掉或减少使用电脑和空调,换一个节能灯泡,多种些绿色植物,拒绝皮毛制品„„为“美丽中国”少制造一些垃圾,就能为我们生活空间多留一线生机,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五篇:我眼中的生态文明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3年社会实践家乡生态文明调查报告

——我眼中的家乡生态文明

查 报 告

关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摘要: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 文 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肥西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调查目的和意义:

了解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是河流水污染和街道的垃圾分类,意义在于在此基础上了解居民对环保意识的深浅,好进一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

调查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发展的速度和结构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不合理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更好的平衡发展与环境,更好的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更好的建设美丽中国,于是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暑期开展了关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

调查过程: 现状分析:肥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西南部,东116°40′52″-117°21′39″、北纬31°30′22″-32°00′21″。东连合肥市郊区,隔巢湖与巢湖市相望;西与六安市接壤;南沿丰乐河与舒城县、庐江县为邻;北抵寿县、长丰县。县境西宽东窄,南北长55千米,东西宽64千米,总面积1961平方公里,至2007年,总人口91万人。肥西素有“淮军故里、改革首县、花木之乡、巢湖明珠”之美誉,地跨江淮之间,临淝水之南,滨巢湖西岸,为全国百强之一,中部十强县,是安徽省经济强县之一。

调研实践近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调查走访了很多地方,很多曾经被污染然严重的地区已被彻底清理整顿,基本恢复了干净整洁的面貌,不同地区的

整顿效果虽不尽相同,但是整体有了很好的改观。下面我就调查结果,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总结:

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风防沙,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流经村里的一条河流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工厂向河里排放污水,生活垃圾往河里倒。从前清澈的河水,而现在垃圾四处漂浮,边缘仿佛污秽的水沟一样。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于前几年单方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对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从而导致环境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相反还使部分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基本情况与分析:

肥西县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多措并举,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多赢。

一.码头治乱,碧水绿堤养眼

由于历史原因,县城派河码头存在货场非法占用河道工程用地、货料随意堆放、管理混乱无序、运货车辆超载超限等安全生产隐患。这既成为派河防汛防洪的隐患,也污染了派河水质。今年初,该县强力推进,整治派河码头,清除吊机25台,对20家经营户进行搬迁,彻底解决了多年来货场毁坏堤防和环境污染问题,广大居民无不拍手称好。码头搬迁后,水务、林业等部门及时对生态进行修复,如今的派河,碧水绿堤、杨柳依依、河面宽阔。

二.猪场拆除,绿色农业开路

畜禽业是我县农业一大特色产业,家禽养殖大多分散在丰乐河、派河两岸,每年产生畜禽粪便可达12万吨,若处置不当,将严重影响河流沿线的水质和环境。该县在全省率先出台并实施“全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方案”,三河、花岗、柿树岗、丰乐、山南等五乡镇禁养区内76家养猪场被拆除后复耕复绿,从而使全县养殖污染逐步进入可控制状态。

据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埠河、丰乐河流域五个乡镇年出栏生猪达37.7万头,粪便每年可达12万吨,其含氮量可达3000吨,是导致两河氨氮污染的主要根源。如今通过科学规划布局、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仅生态环境好了,也推动了产业发展走上绿色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路子。截至目前,拆除后的土地修复达870亩,消除污染影响面积2万多亩。

三.采石场关停,着手生态恢复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是我县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的又一举措。该县北部位于大别山余脉,长期以来,产生多家非法采石场,由于多种原因取缔困难,造成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自去年底开始对全县采石企业进行清理整顿以来,淘汰了一批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安全无保障的采石场,并将紫蓬山旅游开发区环山大道两侧的所有采石场全部迁出旅游风景区。截至目前,关闭了县内现有6家采石企业,全部移交县国土局实施生态恢复工作。

与此同时,县政府还全面推行三级河长制、开展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关闭了88家94台燃煤小锅炉、关闭了多年造成环境污染的晋源化工企业、强制施工

企业执行防治扬尘污染有关规定、引导高耗能企业进行产业转型等。据不完全统计,该县每年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资金达5亿多元,关闭相关企业减少财政收入近亿元。

调查结论: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 证。而日前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 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 生态方面,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在环境方面,随着我 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废”问题十分突出。现实向人们 提出:是该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为“资源有限,环境有价”的观念的时候了;是该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 的时候了。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很多地区有着严重误区,认为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科技发展,就必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也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生活的新景象。同时我们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喝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评价建议或对策:

1、虽然目前国家提倡使用环保袋,但是我个人觉得我们可以像以前古代一样,不用塑料袋装东西,比如我们去买菜,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竹篮子,买猪肉可以用稻草捆猪肉,其余菜类可以用篮子装起来

2、每村每城市可以成立一个慈善机构,专门回收可利用的衣物、玩具、生活用品等,并聘请家庭困难失业人员对这些衣物进行缝缝补补,修理玩具等工作,降低失业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整理好的衣物玩具又可捐给需要的人

3、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就是一次性塑料饭盒,每年国家都会有大量的塑料盒饭被弃,这些一次性塑料饭盒都只利用一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高效生活的速度,更多人外出都会选择快餐食用,从而导致一次性塑料饭盒的使用数量越来越多,因此我个人觉得我们可以选择用可重新利用的饭盒外出去打快餐时用自身携带的饭盒装饭,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一次性塑料饭盒的使用,从而提高环保作用

4、每个村每个城市都必须成立一个回收垃圾的场所,街边设有垃圾桶,同时也必须得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也可以举办一些有趣的环保活动,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环保的兴趣。

下载我眼中的生态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眼中的生态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眼中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在超越日本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在以较高的速度......

    我眼中的课堂革命

    我眼中的课堂革命 任何改革都有其核心价值追求,它决定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起始于本世纪初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种教育价值追求,是一种教育文化建设。其实本身就是一场革命,其......

    我眼中的“121”课堂[推荐五篇]

    我眼中的“121”探究性课堂 “121”探究性教学模式主要通过疑问与探究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

    我眼中的高效课堂

    我眼中的高效课堂 各位老师,领导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各位老师在这里交流什么是高效课堂?如何上才是高效课堂。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一个充满希望与信任的课堂,一个时......

    我眼中的生态文明城市-北京

    我眼中的生态文明城市-北京摘要:07年的两会,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身为首都北京,必然是第一个响应党的号......

    我眼中的生态文明(最终五篇)

    我眼中的生态文明 张盼盼 你幸福吗?央视的“你幸福吗”问卷调查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无论是富得流油的大老板还是挣扎在贫困边缘的打工者,谈及幸福总是那么多感言。到底什么......

    我眼中的家乡生态文明

    我眼中的家乡生态文明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关于“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精神,我校开展了思政课实践活动。具体活动方式为:通过对自己家乡所在地农村、乡镇或城市社区生态......

    我眼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

    我眼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 新保安中学 侯帅帅 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体现,我作为一线英语老师,结合我所教授的初中英语课,谈一下对271高效课堂”模式的一些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