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托公司非典型通道业务责任承担问题解析
信托公司非典型通道业务责任承担问题解析
通道类业务的确是信托纠纷的高发区之一,99号文中的相关规定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对规范以后的银信合作业务很有帮助。
银监会《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布后成为近期信托业内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99号文对信托公司防范化解风险、明确转型方向、完善监管机制等若干重要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就通道类业务的责任划分问题,99号文规定:“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产品和合作业务,必须以合同形式明确项目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提供通道的一方为项目事务风险的管理主体,厘清权利义务,并由风险承担主体的行业归口监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切实落实风险防控责任。”
作为协助信托公司处理了大量各类信托纠纷的专业律师,我们认为通道类业务的确是信托纠纷的高发区之一,99号文中的相关规定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对规范以后的银信合作业务很有帮助。
根据了解,通道类信托计划往往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金融机构之间的优势地位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类即是合作金融机构完全隐名的“非典型通道类”项目,这一类项目在实践中不在少数,但却与99号文的规定有明显差距,银行虽然主导项目但却不承担任何风险,信托公司干的是通道类业务,收的通道的费用,承担的却是主动管理型信托计划的责任。
此类项目一旦发生纠纷,往往会导致信托公司陷入举步维艰,有苦难言的尴尬境地。以下,我们即基于曾经代理过的案例,结合99号文及其他相关文件的规定,浅析信托公司在非典型通道项目中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非典型通道项目的特征
据了解,银监会《关于调整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净资本计算标准》”)明确提出“事务管理类(通道类)”和“非事务管理类(非通道类)”信托业务的概念。
其中事务管理类信托,是指委托人自主决定信托设立、信托财产运用对象、信托财产管理运用处分等事宜,自行负责前期尽职调查及存续期间信托财产管理,自愿承担信托投资风险,受托人仅负责账户管理、清算分配及提供或出具必要文件以配合委托人管理信托财产等事务,不承担积极主动管理职责的信托业务。
可见,这种信托计划中合作的金融机构之间权责划分明确,属于典型的通道类业务。但是,现在市场上的很多通道类业务并不像《净资本计算标准》中规定的那么明确,很多项目仅是具备通道类信托计划的部分特征,这类信托计划可称之为非典型通道项目。其主要的特征是:
1.通常由银行担任主导方
这类项目中,通常由银行担任主导方。该银行有可能是项目公司的开户行或者与项目公司有其他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因为贷款额度或其他原因,银行不便于直接向项目公司发放贷款,因此银行会将项目推荐给信托公司。
在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计划后,银行又作为销售渠道,帮助信托公司推介信托产品以汇集资金。
2.信托公司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
在这类信托计划中,信托公司常处于弱势的一方,体现为信托公司在项目选择上自主性受到限制,所能收取的信托报酬较低以及银行作为推介渠道拒绝披露完整的委托人信息等。
3.银行处于完全的隐名状态
以我们曾办理过一起纠纷为例,某银行向某家信托公司推荐项目,银行方面表示项目公司是该行的优质客户,资信情况优良。
信托公司听信了银行方面的推荐,即设立了一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资于该项目公司,而银行则将信托产品全部推介给其自身的高端客户。
该项目中,信托公司报酬不到1%/年,而银行收取的服务费接近4%/年。在全部的信托项目文件中,该银行的角色仅为资金保管行,不参与信托资金的使用。
该行甚至拒绝与信托公司签署推介协议,而且仅向信托公司披露了很小一部分委托人的真实信息。
因此,在此类信托计划中,银行完全不参与信托法律关系,也不担任投资顾问等角色,至多只担任信托计划的推介方和信托资金保管行。
银行甚至会要求信托公司在信托计划说明书、风险申明书及信托合同中写明银行不承担任何兑付责任。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是收取高额的保管费或咨询费、服务费等。
二、非典型通道项目出现纠纷时,信托公司将面对哪些问题 1.信托计划可能存在先天不足 基于对主导方的信任和依赖,此类信托计划可能存在为急于完成项目而尽职调查走过场、合同内容过于原则、简单等先天不足的问题。
同时,由于交易对手往往与主导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导致信托公司对交易对手的议价、监管能力也受到影响,无法落实对公章、证照、账户等实际的监管过程,导致此类项目非常容易发生风险。
另外,在个别案例中,信托公司听信了主导方的口头承诺和保证,甚至不要求交易对手提供任何实物抵、质押担保,这也导致项目发生风险后,信托公司清收信托资金的资源非常有限,并可能引发投资人和社会公众质疑的重要因素。
2.信托公司无法控制推介过程,给信托合同效力留下隐患
作为主导方的银行往往向自己的大客户推介信托计划,而信托公司通常无法介入推介过程。银行的客户经理在进行具体的推介工作时,可能出于对信托产品不了解或急于成交等种种原因,会作出保本、无风险等承诺。
更为严重的是,银行客户经理常常不会对投资人是否具备合格投资者进行审查,导致在实践中存在大量“凑钱”认购信托计划的情形。
银行出于客源保密的考虑,往往不会把客户的准确信息告知信托公司,也不会安排信托公司面签信托合同,导致信托公司也无法核实委托人的身份和资格。
上述推介过程无疑严重违反银监会《关于规范信托产品营销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营销通知》”)的有关规定,很可能给信托合同的效力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
3.信托计划发生纠纷时,与委托人联系渠道不畅
如信托计划发生需要召开受益人大会或其他不适宜采用公告形式发布的通知(举例而言,以受让受益权形式进行刚性兑付)时,由于信托公司不掌握委托人的有效联系方式,往往无法联系到委托人,贻误宝贵的时机。
4.信托计划发生纠纷时,信托公司需要独立承担相应责任
由于银行作为主导方却在整个信托计划中完全隐名,尽管信托公司在一定意义上是为银行的客户募集资金,是为银行选的客户做项目,但是从所有的交易文本上看,信托计划为非事务管理型(非通道类),信托公司需要承担更大的主动管理责任。
尽管银行在推介过程中可能有多种不当行为,但是银行通常不会和委托人签署任何书面协议,委托人往往也不会采取录音录像等方式留存证据,这都导致委托人往往难以追究银行的责任。因此,一旦信托计划因种种原因到期不能兑付,信托公司可能最终只能独自面对来自委托人的压力。即使信托公司最终向投资人承担了相应的赔偿责任,也难以向银行要求追偿。
三、信托公司如何最大限度的进行自我保护
我们理解,出现此类信托计划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等主导方的相对优势地位,只要信托公司话语权不足就会产生类似的情况。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往往只有两个选择:或坚持原则走人丢项目,或委曲求全留下赚通道费冲规模。我们希望能够结合我们的实践经验,给信托公司第三个选择,即在争取得到项目的同时,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
1.正确认识风险
信托公司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尽管此类信托由银行方面“主导”,但是信托公司作为信托计划的受托人应承担相应的受托人义务。
一旦信托计划出现纠纷,信托公司应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应对,一味的推诿和避让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而且如果银行完全隐名,信托公司的推诿一方面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反而可能激化与委托人之间的矛盾。
在有上述的认识之后,信托公司应该努力在整个信托计划的设计、尽调、销售和运营过程中,保留银行参与信托计划的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2.积极参与前期工作,不能因争取项目而忽视风险防控
在项目前期进行尽职调查的过程中,信托公司应当切实了解项目公司的具体情况,全面评估项目风险,切忌盲目相信主导方对项目公司的口头承诺和保证,并尽量保留银行方面推介项目、参与尽调的证据(如往来邮件、函件,甚至短信等)。
3.规范推介行为
信托公司应尽量争取按照《营销通知》的规定,与银行签署书面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信托公司也应按照《营销通知》的规定积极履行培训(至少向银行方面发出书面的培训材料,并保留相应的证据)、客户甄别等义务。
99号文公布之后,相信信托公司在这方面与银行的谈判依据会加强,当然,与银行责权清晰并各自纳入监管也会导致此类银行合作量急剧萎缩。
4.加强过程管理,切实履行受托人义务 信托公司在对项目公司的监管过程中,切忌不能因项目由银行推荐而产生依赖心理,必须充分、妥善履行受托人尽职管理的义务。如果银行曾作出关于信托资金使用、信托财产管理等方面的指示,信托公司务必应当保管好相应的函件、指令等材料。
至于信托公司监管的具体措施,可参阅我们之前关于项目公司监管的系列文章,此不赘述。
5.妥善处理纠纷
一旦此类非典型通道业务发生纠纷,往往会在投资人、信托公司、银行三者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通常大部分投资人首先会找到银行,在发现银行在法律上责任相当有限之后,转而会要求信托公司承担责任。
我们建议信托公司充分认识自身作为受托人的责任,摆正心态,在发生纠纷时与银行保持通畅的交流渠道,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尽可能生成有利于信托公司的证据,另一方面力争与银行合作应对纠纷。
6.培养、扩展信托公司自身的营销渠道
这是信托公司摆脱受制于人的根本途径,但也是最为困难的途径。路漫漫其修远,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一个管理规范、投资稳健、尽职负责的信托公司完全能够培养出自己的优质客户群体。
同时这也是符合99号文中推进信托公司转型及《营销通知》中鼓励信托公司建立自身营销渠道的精神。
中国信托网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从事专业第三方财富管理的顾问机构之一,提供投资者固定收益信托、公募基金、阳光私募等研究和配置服务,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富的长期稳健增殖。
第二篇:关于各类金融通道业务的深度解析-第三方金融
关于各类金融通道业务的深度解析-第三方金融
通道业务的起源
1、哪些是通道业务、有哪些通道机构
简单地说,通道业务是银行作为委托人,银行表内资金或理财委贷等表外资金,以第三方机构作为受托人,设立资管计划或信托收益权为客户提供融资。受托人这一通道主要为券商资管、信托、保险等机构。
在银监发〔2014〕54号文中,曾解释跨业通道业务:商业银行或银行集团内各附属机构作为委托人,以理财、委托贷款等代理资金或者利用自有资金,借助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银行集团内部或者外部第三方受托人作为通道,设立一层或多层资产管理计划、信托产品等投资产品,从而为委托人的目标客户进行融资或对其他资产进行投资的交易安排。
这段话更加详细地定义了通道业务,点明特点:在上述交易中,委托人实质性承担上述活动中所产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2、典型的通道模式有哪几种
委托贷款通道模式:通道业务最终的客户是一些受宏观调控控制或过剩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难通过正常的贷款流程在银行贷到款。委托贷款的模式是过桥企业委托银行向需要融资的银行客户发放委托贷款,银行用理财资金从过桥企业受让这笔委托贷款的受益权。
银信合作模式:一家银行作为过桥银行,由该银行与信托公司签订,设立单一信托,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贷给银行指定的企业。过桥银行将信托受益权卖断给另一家银行,并同时出具信托受益权远期回购。也有一部分通过买卖信贷和票据资产实现。例如,银行向信托公司提供资金,指定信托公司购买银行的信贷或票据资产。通过信贷资产转让,将贷款或票据转至信托公司名下,银行得以释放贷款额度。
银证合作模式:银行与券商签署协议设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银行委托券商资产管理部门管理自有资金,券商将委托的自有资金购买银行的贴现票据(表内),并委托托收银行到期收回兑付资金。银行持有的资管计划受益权计入表外。实际交易环节还会加入一家甚至多家过桥银行。银行A将资金交给银行B,再委托券商成立资管计划购买银行A的票据。
银证信合作模式:由于银信合作业务受净资本约束或投资资产的限制,往往在银行与信托之间通过一道券商设立的定向资管计划,银行理财购买资管计划,再通过资管计划认购信托产品。
3、通道业务规模
通道业务通常会嵌套多层通道,为模糊底层资产。因此测算通道业务的总规模需要用各类通道业务的总和减去嵌套多重通道的部分,主要是信托与券商资管或基金子公司重叠的部分。从券商通道业务的投向可以看出,存在嵌套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通道的情况。其中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占比分别达14.1%、11.9%。
(1)从通道端测算
委托贷款作为通道自10年规模逐渐扩大。截止17年4月委托贷款规模13.82万亿元。新增委贷规模自10年开始规模逐渐提高,并且月度新增量波动也逐渐加大。委托贷款在通道业务中通常不会作为第一层通道。
信托通道业务以单一资金信托为主。截止16年末,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为10.21万亿元,我们估计信托通道规模要略小于这一数据。从2010年到2012年其规模迅速扩张,12年末规模是10年末的1.3倍;而其占比自2013年来逐步下降、增速也逐渐放缓。一方面监管加强对银信合作业务的约束,另一方面券商资管与基金子公司相比约束较小,部分取代了信托通道的功能。
截止2016年末,券商资管与基金子公司中通道业务规模为19.84万亿元。其中券商资管占比较高,规模为12.4亿元;资金子公司为7.5亿元。通道业务的规模在过去两年里加权增速达50%。基金子公司在过去受益于没有净资本约束,在费率上更有优势,规模扩大更快。16年末通道业务占比为71.7%,与14年相比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券商资管的通道业务占比在过去两年则逐步下降,与14年相比16年末通道业务占比降低了11.5个百分点。
(2)从资产端测算
银行通过非标主要投向非标,少部分通过通道投向债券。我们根据上市银行中投资类科目下的非标资产统计测算,国有大行、股份制、城商行非标资产占总资产比约为1.7%、19.8%、19.51%,将这一比例的基数放大至全行业,估算全行业非标占比约为10.1%,非标资产规模约为15.4万亿元。
2为什么这些业务要通过通道来做
1、与监管政策博弈,美化指标
表内到表外:腾挪信贷空间。票据具有期限短、易变现、灵活性强等特征。银行在压缩贷款规模首先考虑票据业务,其次银行业不想放弃票据业务带来的利息受益与派生来的存款。在这种需求下银行选择将票据转移至表外。如在货币政策开始收紧之时,银行贷款额度受到的约束更加强烈。银行通过通道将资产转移指标外,使用理财资金对接,降低了银行表内的信贷额度,为其他信贷资产提供空间。
表外到表外:改善理财指标。银行理财投资非标债权资产受理财规模占比35%与总资产占比4%的限制。将理财的非标资产转移给其他银行,通过代持的方式规避了监管对理财非标的限制。
主要原因为表外业务监管指标及杠杆约束小。在逐渐趋严的监管标准之下,银行利润空间被压缩,在这种压力之下往往出现为监管套利的金融创新。资本和流动性的监管要求大幅提高,以期提高银行体系的损失吸收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规避和逃避监管可以获取更大的不当收益。银行理财作为表外资产不需提取准备金,但银行为自身信誉考虑其刚兑性质仍然很强。通过通道业务,银行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改善银行指标,如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比如将不良资产转移至表外,改善不良率指标;信贷资产转移至表外后,风险加权资产降低,改善资本充足率。
2、追逐更高的风险偏好
新增资产转表外:为扩大投资范围,投向风险偏好较高的资产。银行盈利的主要动力一是来自息差,二来自规模扩张。过去银行贷款规模受合意贷款规模限制,在MPA考核之下银行的广义信贷规模也受到MPA考核要求与审慎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信贷投放也受宏观调控的约束。通道机构的可投资范围比银行范围要广。在面对更大的需求时,银行出于利益的考虑使用自营或理财资金绕道通道投放资产。
填补长期刚性融资需求的空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房地产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形成对银行信贷和其他融资方式的巨大需求。基建投资项目一旦开工,后续融资需求具有很强的刚性,银行贷款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后,就通过理财、信托、同业、委托贷款等各类通道业务来满足刚性的融资需求。
3、解决投资标准化产品的约束
银行在投资标准化产品时,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存在不同准入和交易标准。银行通过嵌套一层资管通道可以解决在投资标准化债券等开户登记环节中遇到的问题。
银行为什么分别选择这几种通道
1、限制性规定:对信托约束较强
不同通道受监管规定可投向的资产不同,资金募集方式不同。
信托计划作为通道不能投资票据资产,受比例限制。根据2012年银监会下发的文件信托公司不得与商业银行开展各种形式的票据资产转/受让业务。根据银监发2010的文件,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超过30%,并且信托在开展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原则上不得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信托产品均不得设计为开放式。
在银证合作中,券商资管募集资金不得投资于高污染、高能耗等国家禁止投资的行业。在券商资管的产品中,定向资管计划仅限单一资金来源,投资限制较少;集合资管计划不得投资于交易所外的股权、债权等;而专项资管计划限制较少,但受限于审批效率。
基金子公司投资范围相对而言限制较少。基金子公司300万以下的自然人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而信托计划则要求不得超过50人。
2、费率优势
信托成本较高。相对而言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受约束较少、同质性较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通道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信托计划在面对通道业务时需缴纳保障基金,要投入相对较多的成本。因此信托通道费率已无下降空间。14年基金子公司专户(通道类占比59.6%)平均管理费率为0.2%,在市场竞争环境下16年基金子公司专户(通道类占比71.1%)管理费率降至0.1%。相比之下信托费率则为0.5%左右。
3、便利程度
不同通道的便利程度取决于项目设立的流程,是否需要审批核准及其效率。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需要证监会逐一审批;相对而言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计划投资范围较广泛,操作效率更高。
4、税率
过去通过资管计划对接委托贷款银行可以实现避税。银行通过通道业务投向非标近似于发放类贷款,相当于从收获发放贷款的利息转为持有资管计划的收益。在营改增前,这个收益银行放在同业或投资类科目下,或在表外作为管理费。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专户中公募基金产品的分红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
在去年下发的财税140号文补充了资管产品征税规定:券商或信托作为资管产品管理人将承担缴纳增值税义务;保本产品需缴纳增值税、非保本产品不缴纳增值税。对通道机构而言,作为管理人需要为利息收入缴纳增值税,税费的成本通常会转嫁给投资人,因而通道成本将会略有提升。对银行而言,作为投资人主要取决于是否为保本产品,非保本产品仍无需缴纳增值税。通道业务未来趋势
1、穿透底层资产,减少通道链条
通道业务的风险之一是业务链条过长,不能穿透至底层资产,对其潜在风险难以控制。今年以来监管协同度逐渐加强。对过去针对机构的分业监管的割裂局面会有所改变。加强对通道业务的穿透,底层资产逐渐透明。
资金来源承担风险管控主体责任。今年银监会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中通道业务是监管关注的重点之一。1)不得简单将银行理财业务作为各类资管产品的资金募集通道;2)不允许通过同业投资等充当其他资金管理的“通道”;3)对于资金来源于自身的资产管理计划,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起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
底层资产透明化。5月银登中心下发通知,要求对于银行理财资金购买各类资产管理计划,和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签订委托投资协议的方式进行投资的情况,必须通过理财登记系统对底层基础资产或负债进行登记。
2、加强监管协同,约束通道机构杠杆
在2012年前,信托是与银行合作的主要通道机构。监管对银信合作逐步规范,封堵漏洞,完善净资本要求。信托通道一方面受资本约束,另一方面受银信合作业务投向约束。10年银监下发的文件中,要求融资类业务占银信合作比例不超过30%,银行存量业务2年内入表并计提。9月发布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新规,明确通道业务标准与净资本约束。2011年1月要求未转表内银信合作信贷贷款、信托公司按10.5%计提风险资本。6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叫停通过信托通道办理票据贴现及转贴现。2012年2月监管叫停票据信托严查同业代付。
券商资管与基金子公司资本约束也在加强,明确去通道化。而2012年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修订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实施,打开了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的投资范围。此后银证合作、银基合作,逐步替代的信托公司的角色,业务模式也与传统的银信合作基本类似。自去年7月“八条底线”以来,《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修订,《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发布要求基金子公司各项业务均需与净资本挂钩。
对大资管杠杆统一限制,减少套利空间。一行三会联合起草的资管新规中统一杠杆要求,公募与私募产品负债比例设定140%和200%的限制。对单只产品,按照穿透原则,合并计算总资产。并且要求消除多重嵌套,不允许资管产品投资其他资管产品(除FOF、MOM及金融机构一层委外投资)。
3、计提风险,表外回表内
在净资本的约束下,券商资管与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不在同过去一般扩张受限。今年“三三四”监管自查之下,银行放缓创新业务节奏。资金端与通道端共同限制将驱使通道业务规模增速逐步放缓。
通道业务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监管套利,真实计提资本才能穿透风险。当前表内类信贷资产中,16年末上市银行对应收款项类投资计提拨备约为0.6%。部分表内转表外的通道业务是为美化不良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在对其进行实际的资本计提后,相应指标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在银行理财意见征求稿与大资管新规内审稿中均提及计提风险准备金。对实则刚性兑付的表外理财进行风险计提与资本约束。
非标回到信贷额度内、转标准化。监管对理财业务的约束会使得这些业务转回表内来做,对银行的监管指标有所影响。通道业务的底层资产主要是非标资产。这些业务多是因为其投向行业受限,不达风控要求而转出表外。若新老划断,存量业务将按实际风险计提拨备、资本;部分新增业务受制于不达标而不能进入表内,规模将会缩减。
第三篇: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通[2010]2号)
各银监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
为规范信托公司开展结构化信托业务,保护信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鼓励信托公司依法进行业务创新和培养自主管理能力,确保结构化信托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信托公司开展结构化信托业务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结构化信托业务是指信托公司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对信托受益权进行分层配置,按照分层配置中的优先与劣后安排进行收益分配,使具有不同风险承担能力和意愿的投资者通过投资不同层级的受益权来获取不同的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的集合资金信托业务。
本通知中,享有优先受益权的信托产品投资者称为优先受益人,所有享有劣后受益权的投资者称为劣后受益人。
二、信托公司开展结构化信托业务,应当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合规原则。
(二)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原则。
(三)充分信息披露原则。
(四)公平公正,注重保护优先受益人合法利益原则。
三、信托公司开展结构化信托业务,应当培养并建立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团队及保障系统,完善规章制度,加强IT系统建设,不断提高结构化信托产品的设计水平、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打造结构化信托产品品牌。
四、结构化信托产品的投资者应是具有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的机构或个人。
信托公司在开展结构化信托业务前应对信托投资者进行风险适应性评估,了解其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并对本金损失风险等各项投资风险予以充分揭示。
信托公司应对劣后受益人就强制平仓、本金发生重大损失等风险进行特别揭示。
五、结构化信托业务中的劣后受益人,应当是符合《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规定的合格投资者,且参与单个结构化信托业务的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六、结构化信托业务的产品设计:
(一)结构化信托业务产品的优先受益人与劣后受益人投资资金配置比例大小应与信托产品基础资产的风险高低相匹配,但劣后受益权比重不宜过低。
(二)信托公司进行结构化信托业务产品设计时,应对每一只信托产品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应对受益权的结构化分层、风险控制措施、劣后受益人的尽职调查过程和结论、信托计划推介方案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信托公司应当合理安排结构化信托业务各参与主体在投资管理中的地位与职责,明确委托人、受益人、受托人、投资顾问(若有)等参与主体的权限、责任和风险。
(四)结构化信托业务运作过程中,信托公司可以允许劣后受益人在信托文件约定的情形出现时追加资金。
七、信托公司开展结构化信托业务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利用受托人的专业优势为自身谋取不当利益,损害其他信托当事人的利益。
(二)利用受托人地位从事不当关联交易或进行不当利益输送。
(三)信托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用信托业务的结构化设计谋取不当利益。
(四)以利益相关人作为劣后受益人,利益相关人包括但不限于信托公司及其全体员工、信托公司股东等。
(五)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资金投资劣后受益权。
(六)银监会禁止的其他行为。
八、结构化信托业务劣后受益人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为他人代持劣后受益权。
(二)通过内幕信息交易、不当关联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牟取利益。
(三)将享有的信托受益权在风险或收益确定后向第三方转让。
九、信托公司开展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业务时,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明确证券投资的品种范围和投资比例。可根据各类证券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差异设置不同的投资比例限制,但单个信托产品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最高不得超过该信托产品资产净值的20%。
(二)科学合理地设置止损线。止损线的设置应当参考受益权分层结构的资金配比,经过严格的压力测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优先受益权受到损失的风险。
(三)配备足够的证券交易操作人员并逐日盯市。当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产品净值跌至止损线或以下时,应按照信托合同的约定进行平仓处理。
十、信托公司应就结构化信托产品的开发与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建立沟通机制,并按季报送上季度开展的结构化信托产品情况报告,报告至少包括每个结构化信托产品的规模、分层设计情况、投资范围、投资策略和比例限制以及每个劣后受益人的名称及认购金额等。
十一、各银监局应切实加强对信托公司开展结构化信托业务的监管。对未按有关法规和本通知要求开展结构化信托业务的信托公司,应责令其改正,并限制或暂停其开展结构化信托业务;情节严重的,应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十二、中国信托业协会可根据信托公司开展结构化信托业务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行业标准和自律公约。
十三、本通知自2010年2月10日起实施。
请各银监局及时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相关银监分局及信托公司。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0年2月5日
第四篇: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2号文】
各地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
为进一步规范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防范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高信托公司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资金投资于房地产信托产品的,理财客户应符合《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中有关合格投资者的规定。
二、信托公司以结构化方式设计房地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其优先和劣后受益权配比比例不得高于3:1。
三、停止执行《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信托公司创新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25号)第十条中对监管评级2C级(含)以上、经营稳健、风险管理水平良好的信托公司发放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的例外规定,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满足“四证”齐全、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具备二级资质、项目资本金比例达到国家最低要求等条件。
四、信托公司不得以信托资金发放土地储备贷款。土地储备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
五、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应建立健全房地产贷款或投资审批标准、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切实执行;应进行项目尽职调查,深入了解房地产企业的资质、财务状况、信用状况、以往开发经历,以及房地产项目的资本金、“四证”、开发前景等情况,确保房地产信托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和可行性;应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担保,确保担保真实、合法、有效;应加强项目管理,密切监控房地产信托贷款或投资情况。
六、各银监局要加强对既有监管规定的执行力度,强化对房地产信托融资的监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杜绝信托公司以各种方式规避监管的行为。
七、各银监局应进一步加强对信托公司房地产业务的风险监控,对发现的风险苗头要及时予以提示或下发监管意见,并在必要时安排现场检查。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给辖内有关银监分局、信托公司及有关金融机构,督促认真遵照执行并总结经验。如遇重大问题,请及时报告。凡与本通知不一致的相关规定,以本通知为准。
二〇一〇年二月十一日
记者日前获悉,春节前夕,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收紧房地产信托。《通知》明确指出,信托公司不得以信托资金发放土地储备贷款。
据了解,土地储备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
同时,银监会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要求,明确要求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满足“四证”齐全、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具备二级资质、项目资本金比例达到国家最低要求等条件。
《通知》同时要求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应建立健全房地产贷款或投资审批标准、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切实执行;应进行项目尽职调查,确保房地产信托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和可行性;应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担保的真实、合法、有效;应加强项目管理,密切监控房地产信托贷款或投资情况。
此外,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资金投资于房地产信托产品的,理财客户应符合有关合格投资者的规定;信托公司以结构化方式设计房地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其优先和劣后受益权配比比例不得高于3:1.除了对信托公司的要求,银监会还要求各银监局加强对既有规定的执行力度,强化对房地产信托融资的监管,加强对信托公司房地产业务的风险监控。
银监会人士告诉记者,《通知》的出台主要为进一步规范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防范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高信托公司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房地产信托一直是信托公司的重点业务之一。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信托产品开始井喷,并持续保持火爆。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09年,共有204款房地产投资信托产品发行,较2008年的134款增加了50%以上,刷新行业纪录;成立181款房地产投资信托,规模为327亿元,规模同比增40%.
第五篇: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地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
为进一步规范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防范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高信托公司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资金投资于房地产信托产品的,理财客户应符合《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中有关合格投资者的规定。
二、信托公司以结构化方式设计房地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其优先和劣后受益权配比比例不得高于3:1。
三、停止执行《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信托公司创新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25号)第十条中对监管评级2C级(含)以上、经营稳健、风险管理水平良好的信托公司发放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的例外规定,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满足“四证”齐全、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具备二级资质、项目资本金比例达到国家最低要求等条件。
四、信托公司不得以信托资金发放土地储备贷款。土地储备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
五、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应建立健全房地产贷款或投资审批标准、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切实执行;应进行项目尽职调查,深入了解房地产企业的资质、财务状况、信用状况、以往开发经历,以及房地产项目的资本金、“四证”、开发前景等情况,确保房地产信托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和可行性;应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担保,确保担保真实、合法、有效;应加强项目管理,密切监控房地产信托贷款或投资情况。
六、各银监局要加强对既有监管规定的执行力度,强化对房地产信托融资的监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杜绝信托公司以各种方式规避监管的行为。
七、各银监局应进一步加强对信托公司房地产业务的风险监控,对发现的风险苗头要及时予以提示或下发监管意见,并在必要时安排现场检查。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给辖内有关银监分局、信托公司及有关金融机构,督促认真遵照执行并总结经验。如遇重大问题,请及时报告。凡与本通知不一致的相关规定,以本通知为准。
银监会于2010年2月21日发布《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对信托资金投资于房地产信托产品做了一些新的规定和调整,简介如下:
一、只有“四证”齐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信托公司才能对其发放贷款
《通知》第三条规定,停止执行《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信托公司创新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25号)第十条中即使项目没有施工许可证,也可申请信托贷款的规定。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满足“四证”齐全的条件。
二、信托公司不得以信托资金发放土地储备贷款
《通知》第四条规定信托公司不得以信托资金发放土地储备贷款,土地储备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
地方平台土地储备整理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所以严禁信托资金用于土地收购、前期整理等更多影响的是一些资金链紧张的拿地企业或未缴清地价款的企业。
三、限定结构化信托方式
《通知》第二条规定,信托公司以结构化方式设计房地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其优先和劣后受益权配比比例不得高于3:1。
现行的房地产结构化信托设计方案,往往是优先级由市场公开认购,而劣后级则由融资方或关联方认购,用以增信,保证优先级投资收益。但要保证市场投资者权益,劣后级是需要一定的量的。这个量要跟总募集资金以及收益率相匹配,否则一旦产品出现亏损,投入次级单位的关联方资本就不能完全保证优先单位的收益。但在实际操作中,劣后级的增信作用却往往被架空,成为比例不断被压缩,单纯撬动市场融资的杠杆。《通知》对优先和劣后受益权配比比例做出限定后,意味着信托赋予地产商过高的杠杆效应势必要回调。
针对结构化信托,银监会于2月5日发布《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要求信托公司不得参与不当关联交易,不得认购劣后级;劣后级受益人不得“为他人代持”,不得“通过内幕信息,不当关联交易牟利”,不得“在确定风险与收益后,将权益向第三方转让”。
四、理财客户需具备合格投资者条件
《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资金投资于房地产信托产品的,理财客户必须达到《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所称“合格投资者”的条件,即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一)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二)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
(三)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
五、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应进行项目尽职调查
《通知》第五条规定,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应建立健全房地产贷款或投资审批标准、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切实执行;应进行项目尽职调查,深入了解房地产企业的资质、财务状况、信用状况、以往开发经历,以及房地产项目的资本金、“四证”、开发前景等情况,确保房地产信托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和可行性;应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担保,确保担保真实、合法、有效;应加强项目管理,密切监控房地产信托贷款或投资情况。
继管理层对房产市场的连连出招调控后,监管部门又向房地产信托业务亮出“收紧牌”。
近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信托公司不得以信托资金发放土地储备贷款;同时,还取消了2009年给予房地产信托的“特惠”政策,要求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四证”齐全。
提高房地产信托门槛
《通知》第三条指出,停止执行《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信托公司创新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25号)第十条中对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的例外规定,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满足“四证”齐全、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具备二级资质、项目资本金比例达到国家最低要求等条件。
根据银监发[2009]25号第十条的规定,信托公司可以向只取得“三证”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发放信托贷款,前提条件是信托公司最近一年监管评级为2C级(含)以上、经营稳健、风险管理水平良好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三证”指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并未包括其中。
普益财富信托业研究员赵杨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一直都满足“四证”齐全的规定,但由于市场不景气,该标准在去年就放宽一些。中融信托某研究人士表示,最新规定把那些没有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但计划申请信托贷款的开发项目“拒之门外”,对于一些亟待解决资金困境的地产商而言,可能“雪上加霜”。
同时,《通知》规定,信托公司不得以信托资金发放土地储备贷款,据悉,土地储备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
关注房地产信托融资风险
《通知》要求,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应建立房地产贷款或投资审批标准、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制度,确保房地产信托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和可行性,加强项目管理,密切监控房地产信托贷款或投资情况。
除了对信托公司的要求,《通知》还明确要求各银监局强化对房地产信托融资的监管,加强对信托公司房地产业务的风险监控。
在经历了去年上半年天量信贷后,随着银行体系对地产行业谨慎放贷,房地产商将融资渠道重点转入信托产品。去年下半年,房地产信托产品开始井喷,风险隐患也在聚积。
上述研究人士指出,“《通知》这些规定,收紧了房地产企业的信托融资渠道。”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银监会收紧房地产信托,禁止资金流向土地储备,主要还是为了防范信托行业风险,毕竟当前我国楼市存在一定泡沫;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控制地产行业资金流向,谨防地产行业进一步过热。
此外,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资金投资于房地产信托产品的,理财客户应符合有关合格投资者的规定;信托公司以结构化方式设计房地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其优先和劣后受益权配比比例不得高于3:1。
新闻链接
银监会规范结构化信托业务
近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信托公司开展结构化信托业务。
所谓结构化信托业务,是指信托公司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对信托受益权进行分层配置,使具有不同风险承担能力和意愿的投资者通过投资不同层级的受益权来获取不同的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的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信泽金理财顾问分析指出,结构化信托业务是近年来信托行业广泛运用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信托公司的灵活性。
该通知规定,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不得有以下行为:利用受托人的专业优势为自身谋取不当利益,损害其他信托当事人的利益;利用受托人地位从事不当关联交易或进行不当利益输送;信托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用信托业务的结构化设计谋取不当利益等。另外,结构化信托业务劣后受益人(与优先受益人相对)不得为他人代持劣后受益权,以及通过内幕信息交易、不当关联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牟取利益等。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某研究员向记者表示,这主要是为保障信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收紧信贷、资本市场的地产融资闸口后,屡次扮演地产融资中间商的信托公司也终被纳入监管的重点。
近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开始收紧房地产信托融资渠道。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监会此次的收紧,也颇下一番功夫。根据《通知》,此次监管部门不但叫停了土地储备信托,更是对颇受地产商青睐的结构化信托方式进行了严格限定。而此前,正是藉着2009年房地产信托的特惠政策以及灵活的结构化信托,众房企上演了一幕幕“蛇吞象”式的高杠杆资本融资。
“该来的肯定还是要来,这也是应该有所预料的”,隔了一个春节,新华信托人士再次接受采访时的语气多少有些无奈。在其看来,节前各信托公司的“言论低调”,并没有将“行动高调”的地产信托成功带离监管层的视线。彼时,包括新华信托在内的多位信托从业人士被问及2010年业务规划时,纷纷向记者表示“目是前政策敏感期,最好不要过度披露地产信托信息,以免引起监管部门注意”。
对此中海信托人士表示,“银行与股市再融资已经收紧,为了配合一揽子调控政策,信托赋予地产商过高的杠杆效应也势必要回调。由此,信托公司相关的业务会减少,房企的融资渠道也会更加紧张。”
结构化信托去杠杆化
在此次监管规范中,火爆异常的结构化信托业务成了银监会监管的重点狙击对象。根据通知第二条,“信托公司以结构化方式设计房地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其优先和劣后受益权配比比例不得高于3∶1”。
所谓结构化信托,是指信托公司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对信托受益权进行分层配置,并按照分层配置中的优先与劣后安排进行收益分配,使具有不同风险承担能力和意愿的投资者通过投资不同层级的受益权来获取不同的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而对于为何要规范优先级、劣后级比例,中海信托人士坦言,现行的房地产结构化信托设计方案,往往是优先级由市场公开认购,而劣后级则由融资方或关联方认购,用以增信,保证优先级投资收益。“但要保证市场投资者权益,劣后级是需要一定的量的。这个量要跟总募集资金以及收益率相匹配,否则一旦产品出现亏损,投入次级单位的关联方资本就不能完全保证优先单位的收益。”
但在实际操作中,劣后级的增信作用却往往被架空,成为比例不断被压缩,单纯撬动市场融资的杠杆。
这种案例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俯拾皆是。合景泰富年初的信托融资就是典型。
根据当时公告,合景泰富全资子公司苏州合景与江西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江西国信”)签订增资协议,对苏州木渎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江西国信将注入9.01亿元信托资金,其中,9亿元的优先级资金来自于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另外的100万元的劣后级由苏州合景认购。
“优先级与劣后级的比例高达900∶1,形式意义远大于实质的担保意义!”国开行一位信托理财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合景泰富只用了区区100万元就撬动了9亿元的融资,杠杆之高令人咂舌。
令人更加咂舌的“蛇吞象”好戏还在后面,“假如苏州木渎项目的收益率达到20%,则苏州合景投入的100万元资金将获得约1.35亿元的收益,收益率高达1350%。这远远高于优先级5%的收益率。”上述国开行人士推测。
“一味的向融资方倾斜,这些都是不符合信托平衡风险原则的,项目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出风险。”上述中海信托人士表示。
中诚信托风险部研究人士也认为,“现在国家开始重新规范分层比例,正是已经关注到了这种风险,把分层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比例,既可以控制房企的高杠杆融资,又可以防范市场投资风险。”
但这还不是唯一的管制政策。更早一些,2月5日,针对结构化信托,银监会专门发布《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2号文”)。
其中最为严厉的关注重点依然是劣后级的规范。要求信托公司不得参与不当关联交易,不得认购劣后级;劣后级受益人不得“为他人代持”,不得“通过内幕信息,不当关联交易牟利”,不得“在确定风险与收益后,将权益向第三方转让”。
“监管层提出这些禁令,就说明市场中已经存在这样的行为,并且已经传到了监管层的耳中。”中海信托人士表示。
土地储备信托叫停
此次的另一监管利剑直指房企的拿地信托融资。《通知》第四条明确指出,“信托公司不得以信托资金发放土地储备贷款”。土地储备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与叫停土地储备信托相配套,此次《通知》的又一利器就是对2009年初《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信托公司创新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25号文”)的修正。
去年初,为了配合一揽子的经济刺激计划,25号文表示即使项目没有施工许可证,也可申请信托贷款。这对于主要用于地产项目前期的信托融资渠道,无疑是打开方便之门。
“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同于2009年,监管层应该是考虑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土地市场的整体风险。但由于地方平台土地储备整理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所以严禁信托资金用于土地收购、前期整理等更多影响的是一些资金链紧张的拿地企业或未缴清地价款的企业。”新华信托信托业务部经理表示。
日前,在杭州城销售的一款房地产信托产品,用股权作价抵押给信托公司,融资2亿元,所得资金将用于偿付竞拍所得土地的土地款。而在北京信托新近推出的稳健系列信托计划中,土地一级开发也赫然在目。
“监管层不让做的,我们也只能不做。”面对询问,北京信托人士并不愿过多表态。然而无独有偶,就在《通知》公布后,江西国际信托的一款产品,就被质疑为“信托贷款支付地价”。
根据公告,江西国际信托将与ST成功子公司共同注册新项目公司。其中,江西国际信托将用10亿元信托资金入股43.48%。而资金入账后,10亿元将用作地价款支付。
对于这种绕弯股权的地价支付行为,中海信托人士并不客气地指出这是在闯禁令,有架空《通知》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