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5年上海市高三语文质量分析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 2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樊篱 B.笃志 C.诙谐 D.莴笋 雪中送碳 璀灿夺目 沧桑嬗变 心劳日拙
攒钱(zǎn)半身不遂(suì)翘楚(qiáo)宽打窄用(zhǎi)央浼(měi)隔三差五(chā)青苔(tái)泉水淙淙(cóng)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山水诗,这些诗多以悠远的意境而迷人,《鸟鸣涧》就是其中的代表。
B.一想到自己别无长物,应聘时总处于下风,章勇就心烦意乱;思来想去,他决定参加恃长培训班,以增加应聘的筹码。
C.审计部门在揭露挤占挪用财政资金问题、制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过程中,必然要触及一些部门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难免有人蜚短流长。
D.王寒激动地说:“经过我的努力,问题终于解决了!”大家都很高兴,纷纷夸奖他的办事能力,李冰却不赞一词:“哼,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吗?’’
3.填入下面文段中①一⑥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组是
胡杨树是二千五百万年前由热带、亚热带辗转来到新疆的。它是如何移居新疆的呢?那时还没有人类,最大的可能是由禽兽移植①一种是由飞禽叼籽播种,一种是由走兽衔枝移植。胡杨树具有惊人的抗干旱能力、御风沙能力、耐盐碱能力②生长繁殖于沙漠之中,与土地生死相酬,令风沙难肆虐,使沙漠变绿洲。人们热爱胡杨树③呵护胡杨树,不折挠它,不砍伐它,任其生长④悠悠千年间,胡杨树矫矫挺挺,郁郁苍苍,人们衷心赞美它⑤生而不死一千年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身份著称,文学创作并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时人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造成的。
B.巴滨路樱花大道上,粉红的花瓣随风轻舞,翩翩落下;浪漫的花瓣雨,将地面也染成了粉色如此柔美的春日胜景,让人驻足流连。
C.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环境保护这场战役能否打好,会影响到碧水蓝天的重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这需要引起政府和个人的高度重视。D.有关专家表示,将“重庆一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确保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托尔斯泰年老的时候,一个美国女作家去拜访他,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了,托尔斯泰回答说:“这是无聊的事。书太多了,如今无论写出什么书来也影响不了世界。即使基督再现,把《福音书》拿去付印,太太们也只是拼命想得到他的签名,别无其它。我们不应该再写书,而应该行动。”近来我好像也常常有这样的想法。看见人们正以可怕的速度写书、编书、造书、“策划,”书,每天有无数的新书涌入市场,叫卖声震耳欲聋,转眼间又都销声匿迹,我不禁想:我再往其中增加一本有什么意义呢?
可是,我还是往其中增加了一本。
我如此为自己解嘲:我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所以,对于我来说,写作何尝不是一种行动呢?
托尔斯泰晚年之所以拒斥写作,是因为耻于智识界的虚伪,他决心与之划清界限;又愤于公众的麻木,他不愿再对爱慕虚荣的崇拜者说话。然而,事实上,托尔斯泰始终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活动家。他从前的文学创作也罢,后来的宣传宗教、上书沙皇、解放家奴、编写识字读本等所谓行动也罢,都是为了解决他自己灵魂的问题,是由不同的途径走向他心目中的那同一个上帝。正像罗曼•罗兰在驳斥所谓有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托尔斯泰的论调时所说的:“只有一个托尔斯泰,我们爱他整个,因为我们本能地感到在这样的心魂中,一切都有立场,一切都有关连。”
但我还是要庆幸托尔斯泰一生主要是用写作的方式来寻找和接近他的上帝的,我们因此才得以辨认他的朝圣的心迹。我想说的是,我要庆幸世上毕竟有真正的好书,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些优秀灵魂的内在生活。不,不只是记录,当我读它们的时候,我鲜明地感觉到,作者在写它们的同时就是在过一种真正的灵魂生活。读了这些书,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我给这本书取现在这个名字,一是因为其中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几乎都是读了我所说的那些朝圣者的书而发的感想,二是因为我自己写作时心中悬着的对象常是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躁,我始终读到他们存在的消息。当然,这个书名同时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鞭策,为我的写作立一标准。假如有一天写作真成了托尔斯泰所说的无聊的事,我就坚决搁笔,决不在这个文坛上瞎掺和下去。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序》,有删节)
5. 下列说法不属于“我还是往其中增加了一本”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写作可以使我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B.写作是我的灵魂生活方式和朝圣之路。C.写作是我对那些朝圣者行走的记录。D.写作可以给予今日的朝圣者以影响。
6. 下列说法最符合托尔斯泰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出版的书籍太多,造成人们阅读疲劳,精神难以受到影响。B.书籍出版的泛滥,已经冲击了人们对经典著作价值的认识。C.写作不能解决自己的灵魂问题,只有行动才能够接近上帝。D.当社会陷入虚伪和麻木的时候,写作难以实现精神的启迪。
7.“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并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履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王后为江浙检校,君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王公深念,遗草履一緉,讽使就吏禄,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时高邮申屠公酮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公曰:“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駉至,即遣吏以自通。君曰:“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我处士,宁与官府事!毋扰乃公为也。”君又善写梅花竹石,士大夫皆争走馆下,缣素山积。君援笔立挥,千花万蕊成于俄倾。每画竟,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为歌诗,雄浑跌宕,以古豪杰自居久之。复游金陵,诸御史虽新贵,皆加敬待。遂北上燕蓟,纵观居庸、古北之塞。至正戊子南归,过吴中,谓予言:“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于是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筑草堂,读书其中。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日“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好事者多载酒从之。岁己亥,君方昼卧,适外寇入,君大呼曰:“我王元章也。”寇大惊,重其名,与君至天章寺,其大帅置君上坐,再拜请事。君曰:“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汝能为义,谁敢不服;汝为不义,谁则非敌?越人秉义,不可以犯,吾宁教汝与吾父兄子弟相杀乎?汝能听吾,即改过以从善;不能听,即速杀我。我不与若更言也。”大帅复再拜;终愿受教。明日,君疾,遂不起,数日以卒。众为之具棺服,敛之。葬山阴兰亭之侧,署曰“王先生墓”云。
(选自《稗史集传》,有删节)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当世大略 B.讽使就吏禄 当:掌管
讽:规劝
C.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
就:前往 D.我处士,宁与官府事
与:结交
9.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冕“志行不求于俗”的一组是 ①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 ②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 ③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④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 ⑤每画竞,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
⑥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曰“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冤在乡里颇为知名,申屠駉上任绍兴理官时曾经过杭州,虚心向王冕请教问题,并请求和他交往。
B.王冕擅长画梅花竹石,他的画作在当时便备受追捧;他喜欢画梅花竹石,与其高洁傲岸的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C.王冕虽有当世大略,但怀有归隐之心,在北上游历之后,选择南归,在山水之间过起了放逸自适的隐居生活。
D.在危急关头王冕自报家门而免于杀身之祸,可见其名气之大;寥寥数语而让敌寇大帅心悦诚服,显示了他非凡的口才。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3分)
②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4分)
(2)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3分)
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注]:日光初出为暾,青中透红为绀。
(1)诗歌前四句的景物描写采用了哪些方法?(3分)
(2)有人认为,从“惊心时复认邻翁”一句起,诗歌情感发生了变化。你认为呢?请谈谈理由。(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1)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诗经•采薇》)
(2)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5)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6)念去去,千里烟波,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冬花 贾平凹
①我把这幅画挂在房子中央,我认为是上品妙物。那画儿描绘的是一个冬夜。天上有一轮月亮,满满圆圆的,又在中天,可见是十五夜晚的子时。没有一点儿杂云,也没有一颗星星,占去了画面的二分之一的空间。月亮却是不亮,淡极,白极,不是小说里常常描写的是一个玉镜儿,或者是一个灯笼:妥妥切切的应该是一个气球,也不实在,或者只是虚幻着的一团白光吧。冬天的夜
。(柳永《雨霖铃》)是童话的世界吗?整个画面的颜色是种昏黄。那二分之一的下面盈盈地是一棵老树,或是核桃树,或是七八十年植的苦楝,树冠呈着扇形,隆地而起的半圆。树枝一动不动,没有一片叶子,没有一个小花小果,连一只栖鸟儿也没有;枝条错综复杂,有点像中国农民画的“连理枝”。全树一色灰白,虽然不是晶莹般的透明,但比夜色亮多了,不知道是落了银粉,还是挂了傲霜? ②画面上再没有什么了,朦胧而又安静,虚空而又平和,我只能说出它的物理成分,却道不出它的情调:或许我意会了,苦于用语言不能表达。恐怕最伟大的文学家也说不出来。可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却能感觉出这是冬夜。
③多么冷的一个夜晚呵,月亮欲明未明,世界在朦胧中虚去了,淡去了,只有树存在。我突然间觉得:这个地方,我是熟悉的,但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我却又不知道。我已经发冷,瑟瑟地抖动起来,感到衣裳太单薄了,似乎不能忍耐了。④这是什么缘法啊,画儿,我一见到你,我就想哭呢。
⑤那是几年前的一天,我正烦乱,心绪不收,到大街上去了。行人是匆匆的,他们像似都找到了快活:我站在热闹之中,却显得更加孤独和寂寞,就逃进那画册店去。这画是挂在墙上的,我一眼就看见了,停下脚步,痴痴呆呆,像在千里之外遇见了知音,像浪迹的灵魂突然寻到了归宿,一时气沉丹田,膝腿发软,双手松松地垂下来了……
⑥这正是我思我想的冬天!我真想就睡在这树下,像树枝儿一样僵硬,让大地就在身下,让霜泛在身上,月光照着,一起蛰去,眠过这整整的一个冬天,直到来春的“惊蛰”的那声响雷。⑦这幅画儿挂在我的房中,我把它像佛殿的菩萨一样供着,每每心烦意乱,就面画而坐,它似乎是安宁我的神灵,我于是得到了慰藉,得到了解脱;我觉得我是唯一能理解它的了。有这么一回,我正看着,偶然间在画的左角,发现了小小的两个字:冬花。这是画的题字,却竞使我大吃一惊,而且从此陷于疑惑了。那题字笔画了了,而且我一直未能注意;它怎么是“冬花”呢?冬天是不可能有花的,画面上又没有画花,何以是花呢?
⑧我是不知道的了。我苦闷了三天,终于看出这树是长在河畔的,那么,这几步之外,该是有村有人的了。这得要去问那人了。
⑨人呢?在这沉沉夜里,人恐怕掩了柴门,埋了炭火,已经睡了。昨日里刮了一天风,飘走了树上最后一片叶子,今夜里才冷得这么干,这般清;那人如何消得长夜,推开了那扇窗子,看着这树了。他是在想:今夜里有月亮了,这么的满圆;白天里发光的叫太阳,月亮是夜的太阳吧?夜本来是极黑的,夜的太阳出来了,黑里才有了白光。这树,是枯了吗?但昨天的风里,它并没有掉下来,静静的在冬夜里,沉思了,默想了,或许真正在做一个长长的梦,梦见春天的花,春天的叶,春天的果呢。⑩啊,冬天并不是死寂的,冬天有花呢。这是那人看见的,也是他告诉我的。这个不知名儿的人,不见脸儿的人,揉着睡眼,打着呵欠,伸舒了身骨,怕要走下炕来,步出门去;而他终没有时间走进这画里来,又去忙他的事儿了;去修理春耕的农具,去精选春播的种子……
○11啊,我真想唤出那个人来了!尊敬的,你肯出来吗?带我一块度过冬天,说给我些冬天的童话,教给我春耕的劳作,我一定要叫着你是老师,好吗?
(有删节)
14.请理解“说给我些冬天的童话,教给我些春耕的劳作”在文中的含义。(2分)
15.第⑨段中写到“我突然间觉得,这个地方,我是熟悉的”,根据文章内容来看,我感到“熟悉”的原因有哪些?(6分)
16.文章叙写了作者观看一幅画的过程,请分析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5分)17.文章第①段详细描写了画面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分)
18.从作者观画的过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具体阐述。(7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9.将下面的长句改为4个短句。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201 3年3月10日在巴渝文化会馆展出的取材于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以一个外地人的视角总结出来的巴渝山水十二处美景的由重庆著名书法家魏功钦和画家郭俊根合作并用诗画结合的方式创作的一组作品《巴渝十二景》备受好评。
20.下面的文字是对朝天门的介绍,请用四个词语概括介绍的角度。
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江面广阔,百舸争流;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人行石阶沿山而上,气势极为雄伟。朝天门是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亡巴国后修筑巴郡城池时所建。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 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门上原书四个大字“古渝雄关”。朝天门,为历代官员接皇帝圣旨的地方,因古代称皇帝为天子,故此而得名。
朝天门是两江枢纽,也是重庆最大的水码头,自古江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江边码头密布,人行如蚁。门外沿两边江岸有不少街巷,虽以棚户、吊脚楼居多,可也热闹成市,商业繁盛,门内则街巷棋布,交通四达。所以直到今天,这一带仍是城内最繁华的商业批发零售区。21.班会上,将进行是“做小河里的大鱼”还是“做大河里的小鱼”的辩论赛。请你替其中一方写一段辩词,对对方的观点加以辩驳。要求:字数50~80字。
我选择的观点:
辩词:
七、写作(本大题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香港电影《麦兜当当伴我心》中一位教音乐的校长说:“小孩子的歌声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朵朵初开的花朵。”
材料二:电影《西游降魔篇》中陈玄奘带着一本《儿歌三百首》降魔,屡试屡败,但他坚信凭此定能感化妖魔。最后《儿歌三百首》在被女寨主撕毁重新拼接后变成了威力无穷的《大目如来真经》,降服了世间最厉害的妖王——孙悟空。
材料三:据《中国文化报》目前报道:现在的孩子,大多还是唱着父辈甚至是祖辈传下来的儿歌,真正让孩子们喜欢又流传很广的新儿歌并不多见。与此同时,流行歌曲却“乘虚而入”,《嘻唰唰》、《老鼠爱大米》在小学校园中的传唱率相当高,很多小学生歌舞活动的音乐采用流行音乐……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春)高三考前模拟测试卷 语文 参考答案
1. D/A碳-炭 遂suí B灿-璨 C差chà
2. C/A悠远:①离现在时间长;②距离远。这里该用“幽远”。B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或俭朴。不能理解成“自己没有什么长处”。C蜚短流长:造谣生事,搬弄是非。D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3. B
4. C/A杂糅,删去“因为”或“造成的”。B“美”与“胜”语意重复,删去“柔美”。D“建成”和“目标”搭配不当。5. C/我并非记录那些朝圣者的行走。
6. D/A托尔斯泰话中无“书籍多引起阅读疲劳”之意。B“冲击了人们对经典著作价值的认识”无依据。C托尔斯泰话中未涉及“解决自己的灵魂问题”。
7. 观点:①个体有意义的追求都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1分)②个体融入社会,生命就有意义,就不会孤独。(1分)
感想示例:面对社会问题需要行动和坚守,而不是抱怨甚至绝望。(1分)联系生活实际:略。(2分)8. D/与:参与。
9. C/①写其长相与才华,非“志行”;⑤作画题诗抒发情怀,不是“不求于俗”。10.A/申屠駉是向王子善询问可以交往的人,非向王冕请教。
11.(1)①黄河将要往北流,天下即将大乱。我也要回到南方居住来实现心愿,你好好努力吧。(3分)
②现在天下大乱,你不能够站出来安抚百姓,却大肆抢掠,灭亡的日子不远了。(4分)(2)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每处0.5分)
12.(1)色彩渲染、动静结合、映衬(烘托、衬托)。(3分)(2)(4分)
答案一:发生了变化。前边几句描写石湖美景,抒发初归石湖的欢快、愉悦之情;“惊心时复认邻翁”起则写原本熟悉的邻翁需要辨认、亲手种植的柳树已经绿荫蔽天蝉声满耳之“惊心”,表达出久别归乡的今昔之感。
答案二:没有变化。前边几句通过描写石湖美景,烘托初归石湖的欢快愉悦之情。后边则通过辨认出了邻翁、寻得了旧日手种之树等情景表现了重归故里的亲切和惊喜。喜悦之情一以贯之。13.(1)靡使归聘(4)轻拢慢捻抹复挑
(2)眄庭柯以怡颜
(3)渌水荡漾清猿啼
(5)奈何取之尽锱铢(6)暮霭沉沉楚天阔
14.让我在艰难处境中看到生活的希望,帮助我找到走出困境、走向希望的路径。(2分)15.①画面的景象我似曾见过。(1分)②画上凄冷孤寂的景象与我的境遇契合。(2分)③画面表现的安静平和气氛与我追求的心境契合。(2分)16.①偶遇画作,产生共鸣;(1分)②面画而坐,得到慰藉和解脱;(1分)③发现题字,陷于疑惑;(1分)
④读懂画意,心怀敬意,充满希望。(2分)17.①表现自己对画作的喜爱之情。(1分)
②写我只懂得了画面的物理成分,为下文读懂画的真正寓意蓄势;(2分)③画面无花,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1分)18.启示:①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于表面; ②遭遇挫折与困境应该平和面对;
③在困境中要充满希望,并积极行动,超越困境。
具体阐述:略。(任意答到1点并阐述给3分,2点并阐述给5分,3点并阐述给7分)19.(4分)
短句:①2013年3月10日在巴渝文化会馆展出的一组作品《巴渝十二景》备受好评。②这组作品取材于巴渝山水的十二处美景。
③这十二处美景是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以一个外地人的视角总结出来的。④这组作品是由重庆著名书法家魏功钦和画家郭俊根合作并用诗画结合的方式创作的。20.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得名原因、功能价值。(各1分,共4分)21.评分提示:①以驳论的方式写作; ②辩驳的是观点;
③言之成理即可。(观点1分,辩词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冕,字元章,是绍兴诸暨县人。他的父亲致力于农事。王冕是农家的孩子,小时候就喜欢学习,身高七尺多,容貌很雄伟,胡须长得很美,如同神人,通晓《春秋》的各种传著,曾经参加过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上,就烧掉了为应试所写的文章,更加勤阅读古代的兵法,具有管理国家的远大谋略。他戴着高檐帽,披着绿蓑衣,穿着长齿木屐,挥击着木剑,在绍兴街市上边走边唱,有时又骑着黄牛,拿着《汉书》诵读,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狂人。同乡人王止善很喜爱和看重他,为此曾去拜见他的母亲。王止善后来做了江浙检校,王冕前去拜见他,衣衫破烂,鞋子也不完好,连脚趾都踩在地上。王止善深深地怜惜他,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接受官吏的禄位。王冕笑了笑不说话,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当时高邮人申屠駉刚刚担任绍兴理官,经过杭州时,向王止善询问当地值得交往的人物。王止善说:“越地有很多闻名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先辈,但我都没有机缘结交。我有一个叫王元章的同乡,他的志向和品行都不同于一般人。您如果想跟他交往,非前去拜访他不可。”申屠駉到了绍兴,就派下属通报自己的姓名求见。王冕说:“我不认识申屠駉,他问的是别的王先生吧。”推辞不跟申屠駉见面,那个下属不停地请求。王冕呵斥他道:“我是不愿做官的读书人,难道能参与官府的事情吗!不要搅扰你家老爷办公务吧。”王冕又擅长画梅花竹石,士大夫都争相跑到他的住处,带来的细绢像山一样堆积。王冕拿起笔立即挥动,千万朵花一会儿就画好了。每次画完后,就自己在上面题诗一首,都是借助图画表达自己的内心。王冕创作诗歌,风格雄浑,跌宕起伏,他长时间把自己看作古代英雄豪杰一样的人物。后来又到南京一带游历,众御史虽然新登高位,都很尊敬地对待他。于是又北上到了燕州和蓟州一带,饱览了居庸关、古北口要塞。至正戊子年王冕回到南方,经过吴中时,对我说:“黄河将要往北流,天下即将大乱。我也要回到南方居住来实现心愿,你好好努力吧。”于是他选择会稽山一个叫九里的地方购买了一顷左右的小山,修筑了草堂,在里面读书。他穿戴着古时候的衣服帽子,有时候乘坐着一只名叫“浮萍轩”的小船,在鉴湖弯曲的水滨自我放逸,喜欢多事的人大多用船装着酒跟随着他。己亥年的一个白天,王冕正在睡觉,恰好外来的敌寇进到他屋中,王冕大声喊道:“我是王元章。”敌寇大吃一惊,敬重他的名气,于是和王冕一道来到天章寺,敌寇的大帅让王冕坐到上座,连拜两拜向他请教军事。王冕说:“现在天下大乱,你不能够站出来安抚百姓,却大肆抢掠,灭亡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你能够做符合道义的事,谁敢不归服你呢?你做不符合道义的事,那么谁不是你的敌人呢?越地的人们秉持道义,不可以侵犯,我难道会教你和我的父老兄弟相互杀戮吗?如果你能够听从我的劝告,那么立即改正错误依从善道;如果不能听从我的劝告,就赶快杀了我。我不再和你说话了。”大帅又连拜了两拜,始终愿意接受教诲。第二天,王冕生病了,于是不能起身,几天后就去世了。人们为他准备了棺材和寿服,将他下葬。他埋葬在山阴县兰亭的旁边,墓碑上写的是“王先生墓”。
第二篇: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试卷整体评价:
试题出得不错,然均分不高,学生整体得分不理想。无论是基础知识、整体阅读、归纳概括能力,还是审题、阅读题干、规范答题,各个方面皆有疏漏。
出现问题:
一.现代文阅读:主要问题是对相应问题(修改病句、近义词辨析、注音、语言特点、重要句子的作用、全文的整体把握)的有关芜杂的信息整理归纳还不够全面清晰精准,答题技巧不完全知晓、答题步骤不规范、答题要点有缺失,如:1.压根儿不会写“璨”,要么写成音同形异的“灿”,要么将“璨”字右边写成“桀”,或者将右下方的“米”写成“食”,甚至还有同学把两个字写颠倒。6.仅限于介绍作品本身,而忘了介绍作者;介绍作品时缺乏整体意识,只能抓住一个特点来说。另外,少数同学甚至不明白展品介绍的文字表达应该如何。9.回答的句子不完整,缺少主语,形成病句;把两个要点糅合在一起回答,表意不明。12.要点概述不全;作用分析欠缺;主旨把握不准。
二.诗歌鉴赏:16题答得不好,不理解梁启超的评论;惯性思维,认为李清照的词一定是婉约的;未能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未能清晰地从意象、意境、情感的角度鉴赏豪放词风的特点。
三.古文阅读:文言文学生答得不够理想,虽说是课外选段但理解不难,题目能很好的和课内所学做勾连,进一步促成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能力迁移的形成,如:18.错误率极高,对“何”“其”“者”“以”虚词的解释及语境义辨析不清。19.除“奇”字意动用法能答出来,其余均不好。典型错误如:主语没有添加,“跣”的解释或遗漏或胡乱翻译成“躺着、匍匐”等,“具汤”两词各有遗漏,“衣履之”有的翻译动词没出来,有的“履”的翻译丢掉了。22.筛选信息(原句)寻找错误;将前半句错误理解为“乐而忘忧”;将“假”错误理解为“虚假、不实、虚构”等;未看清题目,照抄原文。25.“修辞”概念不清,错误理解为:移步换景、环境描写、整散结合、类比、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答题不全面。26.情感分析错误;知道“乐”与“伤”,却不知因何而“乐”,因何而“伤”。
四.作文:能较好解释“勇气” “宽容”的内涵,同时能联系两者阐述它们的关系:勇气和宽容是相对的,勇气是建立在对方宽容的基础上,宽容是宽容对方的勇气。也就是说文章能兼顾两个话题,同时有效阐述两者关系,这是有境界上层次的作文。从材料中“少数”“多数”入手着眼,没有抓住材料中关键词语“勇气”“宽容”;能抓住材料中关键词语“勇气”“宽容”,就其中一个话题来写作,但只是泛泛而谈“勇气”或“宽容”,没有联系材料中提到的“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如写人攀岩是需要勇气,但与少数人多数人没有关系;文章多角度写,前文写“勇气”,后文写“宽容”,前后没有阐述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主题不集中。阅读分析能力不够,材料作文审题能力不强,抓不住关键词语;审材料很片面,只是抓住部分内容,而没有从材料的全局上考虑;不会审材料,没有看懂写作要求是要“选择角度”。训练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关注材料中的每一句话,审清材料中每一句话中包含的意思以及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最高60分。
应对措施: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落实知识点、规范答题。具体如下:
1、重视基础,字音、字形、标点符号等语文知识的基本元素应该成为我们常规教学中常抓不懈的内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基础,何来能力?
2、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学会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与提示语,迅速有效地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不能在答题上总给人“隔靴搔痒”、“力不从心”之感。
3、答题的规范性是很重要的,这也能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答案的构成应该有哪几部分,哪些答案的表述一般会用哪些标志性词语,从想到做,一以贯之,这需要日常做题和讲题时就给学生再三地强化。
4、综合能力的考察需要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而综合能力题的题目又可以千变万化。在高三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如何能够将题型丰富,让学生可以在大题前感到胸有成竹,而非“手忙脚乱”,这需要老师们群策群力,精心编排,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见识较多的考法,从而随心所欲地迎考。
第三篇: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高三语文试卷,总分150分,各种试题的题型、题量、赋分值完全与浙江省2015年高考试题接轨,可以说试卷中规中矩,没有偏题与怪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一份现代气息浓、时代色彩强、人文内涵广的较好试卷。
二、试题具体特点
(1)侧重于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文言文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辨别与筛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些试题的设置都强化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2)侧重于对学生文化积淀的考查。如名句名篇的默写8分完全选用高中要求背诵的21篇古诗文,仿写4分也与古诗词直接相关,古诗鉴赏10分更是直接命题,涉及古诗词部分竟达22分之多,可以说有力地考查了古典文化的积淀。
(3)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无论是成语辨析,还是现代文阅读,都显示了命题人的特点风格和文化底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再也不能在语文的试场上成为佼佼者了,这也就为高三复习时要关注热点﹑焦点指明了方向。
三、我校考试情况分析
我校参考人数,文科160人,最高分111分,总均分86.18分,在十校联考中排名倒数第一,与第一名乐清二中平均分100.9相差14分多。理科442人,最高分110分,总均分84.31分,在十校联考中排名倒数第二,与第一名乐清二中平均分95.8相差11分多。
各班级的状况也参差不齐,重点班均分差距不到2分,在允许值范围之内,普通理科班之间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近6分,文科普通班差距达2分之多,这反映出各班学生备考的状况不平衡,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全心投入,把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
四、暴露出的问题
(1)学生文化积淀较薄弱,语音、成语题普通班据不完全统计,正确率不会高于20%,名句名篇默写平均分只有5.6分,难度系数0.7,全校重点班班平均分未达到6分,而理专平均分竟只有3分多。如此低难度的题目考试效果却不十分理想,原因是一方面教师检查背诵的力度不大,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态度存在功利性,不肯下功夫背诵,对语文学习总的时间投入不多。
(2)学生鉴赏能力不强,表述欠规范、欠准确,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炼字题”怎么应对,无所适从,学生既不懂如何鉴赏诗词,不懂诗词本身的内容和情感,更不懂按照什么步骤组织语言,有没有具体的套路,这道题均分1.1分,有的班级只有0.5分、0.8分。学生头脑中没有积淀诗词鉴赏必要的专业术语,不会说行话,下笔多正确的废话,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3)应试技巧掌握不够到位,如选择题不少同学选中某项,一见钟情后不再用别的选项来检验,以致出现差错。现代文阅读解题时不知道“回到文中”,尽量用原文有关词句回答问题,即使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也要从原文找根据,有文本意识,不可脱离文章。
(4)文言文翻译能力不强,或翻译与原文大相径庭,或翻译出的句子有明显的语病,达不到“信”、“达”的基本要求,该题得分率不到40%,提升空间很大。
(5)现代文阅读答题时或空对空,理论一大堆,不顾及文本具体内容;或抓不住要点;或要点不全;或不懂分点回答。比如结构作用题不知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三个角度思考,往往遗漏写作手法。
(6)作文结构意识不强,仍有学生用“首、腹、尾”猪式结构,也有学生不顾应试作文的特点,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结果大大超出了800字的范围,叫人产生视觉疲劳,反而出力不讨好。作文书写也仍有几例字迹潦草,与整洁美观的卷面要求相差甚远,不仅扣掉显性的卷面清洁分1—2分,而且隐含的文面印象分也大打折扣。
(7)学生应试的速度明显跟不上,不少学生写作文的时间不足,这反映出平时在规定时间内综合练习的力度不够,有待规范和加强。
五、今后的打算
(1)继续强化集体备课,更细化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凝聚团队力量,提高整体效益。
(2)语音、成语继续利用早读积累,紧抓《32》,并补充两用成语40例和易用错的成语151例。
(3)古诗文继续夯实背诵默写的基础,力求学生背得出、默得上、写得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适当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利用课堂教学将繁杂的课外名句200句分解到平时的每节课中。
(4)现代文阅读复习思路作适当调整,先按考试说明上的考点顺序一一复习,不留知识的死角,构筑知识的网络系统,课后配套训练相应的四大模型试题;然后再按文体类别梳理各个知识点,夯实能力点;这样就能为第二轮复习打下坚实的根基。
(5)文言文板块继续加强练习,素材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主,训练时注重学生整体阅读时“以文解文”、“以题解文”、“以注解文”、“以史解文”的四大意识的强化,并重视选择适量的文言短文做翻译的训练。
(6)每周一至二份语基题,继续强化小题训练,试卷讲评时要注重对学生易错题的讲解点拨,跟踪训练相应的高考试题,力求通过少而精的高考真题演练,让考生熟练掌握解题思路,切实领会解题方法,努力提高解题能力。
(7)每月自主学习时完成一份综合练习,让学生时刻贴近高考,把准高考的脉搏,为提高解题速度练兵。同时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的应试技巧,避免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不留下不必要的遗憾,有时要学生甚至不懂装懂。
(8)重视作文教学,精批细改,尤其面批,注意引导学生书写规范,清洁卷面,求得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最好一见钟情,产生偏爱。
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的语文试卷难易适中,命题人既考虑了高三第一轮复习语文教学的现状,同时还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和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从全卷看,注意了语言新材料的应用,命题也在“稳中求变,强化思维,注重运用 ”上体现了鲜明的特点。
考试情况分析
一、语言基础题
第1题字形,没有生僻字,全是课本上出现过的,而且大多属于《咬文嚼字》整理的100个易错词之列,学生70%选对了答案。第2题成语题,虽然都是常用词语,但因为题干多了一个“不”字,所以答案不是唯一的。第3题病句题学生做得较好,说明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对病句的识别能力大为增强。第4题难度较大,学生选对的占30%。从整体上看,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呈进步态势。
二、科技说明文阅读
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虽然还没有进行专题训练,但因为每次考试都出题,学生对答题技巧比较熟悉,推断能力较强,所以答题的正确率较高。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客观选择题难度不大,但如果没有经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和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没有结合语境的推敲能力,要选出正确的答案还是不容易的。例如第8小题对实词的考查,好像只考四个词语,其实涉及到对每个词所在的句子的理解,涉及到对所在句的前后句子的理解以及对词语本身的诸多义项的把握,所以,要选出正确的答案并不容易。但这次学生选对的达到70%,可见本阶段的文言文阅读复习还是较有成效的。相比较而言,第10小题不容乐观。这道题出题的思路较固定,往往通过细节错置、细节错误、张冠李戴、因果关系错误等方法来设置选项,错误比较明显,但要求学生必须对照原文认真审题,同时正确地理解原文,在比较后做出判断。这道题的选项有两处错误,答案很明显,应该是正确率较高的,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数字,说明学生做题时还不够从容,对这类题还有恐惧心理。
文言语句翻译分值10分,全年级平均得分8分。大部分学生能坚持直译的原则,给分点遗漏较少,说明复习比较到位。
四、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难度适中,考查对景物的描写角度和思想情感的把握。第二题失分较为严重。存在的问题:
1、没有真正读透诗歌,感情基调把握不准。这是失分的主要原因。如:乐景写哀情,表达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无奈之情。
2、缺少审题意识,不会按题干要求准确答题。如:“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景物的?”很多同学不知如何下笔,不会准确理解“哪些角度”,不知道写景时一般的角度是什么。
3、没有学以致用,没有把平时练习的规范答题运用到考试中,导致失分。
名句默写本次得满分较多,是个可喜现象。
五、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共四道题,其中14、15题属信息筛选和概括要点题,得分率很高,80%的学生能得10分(满分13分),学生能够明确题干中所提到的概念,并准确的从文中找到了答题依据,这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概括能力。
16、17题相对得分较底,这两道题考察的是理解文句的含义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有些学生没能抓住要点,存在的问题有:
1、学生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思考”中的“角度”理解有偏差,答错或不答此问的较多。但进行具体分析时,对于参考答案中提到的几个要点还是能准确答出的,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准确。
2、学生没有结合全文对文中的两位老人的形象进行赏析,深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只谈了主观理解。如:深刻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主旨。17题问“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很多学生答成了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留于表面。
六、语言表达题
第18题是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21题,考查综合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对课本相关内容熟悉,并且对人物形象理解准确,能够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审题:题干共五个句子。第一句暗示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依据课文内容,而不是其他内容。第二句要求“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其中“单句”的要求由于答题格式的规定学生不会出太大问题;而“简要概括”就不能是生动具体的语言,说杜十娘“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之类的表述是不合适的。第三句强调“对形象的理解正确”正是基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要求概括的形象特点具有典型性。林冲的特点不能等同于鲁智深、武松、宋江,也不能等同于杜甫、辛弃疾,“武艺高强、疾恶如仇、仗义疏财、壮志难酬”之类词语不足以体现林冲的个性。同样,杜十娘也不是杜丽娘、孙二娘、祥林嫂,仅仅有“美丽善良”或者“爱情忠贞”也是不够的。第四句要求“表达简明通顺”,第五句要求“每句不超过25字”,就是说学生填写的内容不能过多,但只填四五个字而得满分是不可能的,以20到25字为宜。
评分标准:每个形象2分,特点不具典型性酌情扣分,有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扣1分。
举例:
林冲:英勇、豪爽而武功高强的武林英雄(1分)
林冲:聪明、坚强又勇敢执着的谋士(0分)
杜十娘:善良、机敏而又聪明的红尘女子(1分)
杜十娘:特别小心眼,把自己的事情藏在心里的女子(0分)
第19题考查变换句式,考查学生把短句变换为长句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长短句互换的方法,特别是对长单句的语言组织。
审题:题干包括括号内容共五个句子。第一句明确要求把“几个短句改写成长单句”,这就要求改写后的句子主干只能有一个谓语。“可调整语序”的要求暗示四个句子主要内容的顺序应当重新调整才能语句通顺。“适当增减词语”的要求暗示改写后的语句要有词语的增添或删减才能语句通顺,第五句又要求“语言简明”,可见,对原句的合并和删减是主要的。第四句要求“保留全部信息”则表明只要是不影响语句通顺的词语都不能随意删减。
评分标准:考虑到还没有进行相关专题复习,评分时标准从宽。改写成1个单句且保留全部信息,语句通顺的,5分;改写成1个单句但有遗漏信息,语句不通顺的,4分;改写成2个单句的,不超过3分;改写成3个单句的,不超过2分;改写成4个单句的,不超过1分;改写成5个或5个以上单句的,0分。
第20题考查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审题:题干共五个句子。第一句设定拟写的背景,要求宣传语内容与“班级文化建设”有关。第二句指明宣传对象为“高三学生”,并且进一步限定目的为“励志”。这些都是对内容的要求。有的宣传语过于宏大、宽泛,严重脱离了“班级文化建设”和“高三学生”这个范围,就不容易得满分。第三句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但作为宣传语也不宜过长。第四句要求“两句话字数相等”。第五句要求“句子结构大体一致”。这三个都是形式上的要求。
评分标准:共6分;内容符合“文化建设、励志”的要求,2分;每句不少于7个字,1分;字数相等,1分;句子结构大体一致,2分;完全照搬格言名句的,不超过1分。
举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分)
磨砺下出宝剑锋,苦寒中飘梅花香。(6分)
阳光总在风雨后,梅花香自苦寒来。(6分)
不给失败寻理由,只为成功找出路。(6分)
笔奋书疾馈师情,功成名就报亲恩。(6分)
清心寡欲,莫怪十年寒窗无人问;卧薪尝胆,只为一朝成名天下知。(6分)
雕龙有文心,游刃有余;修身用诗书,气度自华。(6分)
磨砺十载,不负折桂蟾宫凌云志;奋发多年,岂惮笑傲考场揽头名。(6分)
整体上看,第六大题得分情况良好。学生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
1、审题不认真,不能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答题。建议参看以上分析,培养学生逐句认真审题的能力。
2、单句和复句的概念不清楚。建议结合《三维设计》第121页和第130页相关内容明确概念和方法,并完成第122页第9题,第123页第12题,以及第127页第3题、第5题、第11题。
3、句子结构概念不清楚,对偶句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建议结合《三维设计》第148页和第154页相关内容明确对偶的要求,并完成第149页对联部分的练习以及第152页第12—18题。
七、作文
(一)关于审题:
应该说,本次作文难度适中,真正让学生人人有话说,且不容易走题,确保了80%以上的同学及格。
(二)本次作文成功之处表现在:
1、学生的文体意识加强,较以往而言,“四不象”的文章减少了。
2、能贴近生活,特别是高三生活,记叙或议论,敢于讲心里话,有真情实感。
3、语言表达总体比较流畅,病句较少,错别字尚有少量存在,但较以往大有改观。
4、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写出了内容实在而有思想,有独到见解的有一点文化色彩的好文章。
(三)本次作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扣住“作文中的感受”来确立中心或中心论点,而是通篇教别人去写作文,显得内容浅薄、空泛、单调,不能令人信服。
2、不少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不重视讲道理,堆砌事例,三五个事例就算完篇了,缺少分论点,结构意识不强。不符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不能以理服人。
3、“亮点”少,学生缺少“亮点”意识,如精巧的构思,新颖的事例,经典的准确的名人名言,精辟的或含义隽永的句子等,有“亮点”才能获得发展等级分,在教学中需要加以重视。
下阶段备考方略
1、重复是学习之母。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题必须反复训练,常抓不懈。
2、规范是得分的重要条件。平时的作业要严格要求,特别强调学生在规范上下工夫。
3、审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对学生来说,认真、谨慎地审题应该养成习惯,而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审题训练。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收集新信息、新材料,为高考做充分的准备。
第四篇:2016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李慧
2016年秋季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总体评价
富源六中 高三语文备课组
李慧
这次考试,在考纲变化但没有标准的试卷样式前提下,我们高三没有借鉴他校的新题型来命题,而采用了2016年高考语文的试卷样式,只是要求学生选作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答题,可以说,既不变却也跟着考纲的变化在变,一方面,不作大幅改变,更不盲目改变,一切猜测的改变只会扰乱学生的心,先让学生接触小说类题型,这已经足够。所以试卷总分150分,各种试题的题型、题量、赋分值完全与云南省2016年高考试题接轨,可以说试卷中规中矩,没有偏题与怪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一份现代气息浓、时代色彩强、人文内涵广的较好试卷。
二、试题具体特点
(1)侧重于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文言文侧重于学
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辨别与筛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些试题的设置都强化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2)侧重于对学生文化积淀的考查。如名句名篇的默写6分完全选用高中要求背诵的14篇古诗文,古诗鉴赏11分更是直接命题,涉及古诗词部分竟达25分之多,可以说有力地考查了古典文化的积淀。(3)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无论是成语辨析,还是现代文阅读,都显示了命题人的特点风格和文化底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再也不能在语文的试场上成为佼佼者了,这也就为高三复习时要关注热点﹑焦点指明了方向。
二、我校考试情况分析
我校参考人数,理科721人;及格人数,398人;最高分110分;最低分64;总均分90.47;及格率55.20%,在富源县六个高中排名第三,与第一名胜景中学差距比较大,与富源一中差距不大。文科634人,最高分108分,最低分66,总均分,91.45分,及格人数401,及格率63.25%,全县排名第三。各班级的状况也参差不齐,重点班均分差距不到2分,在允许值范围之内,普通理科班之间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近6分,文科普通班差距达2分之多,这反映出各班学生备考的状况不平衡,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全心投入,把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
三、暴露出的问题
1、学生考试方面的问题:(1)学生对考试的重视不够。(2)个别班级有作弊现象。(3)考试之前老师没有带领学生复习一节课,都是上到哪,就停在哪,这样,学生没有考试的整体思维。(4)一轮复习都是分专题的,学生忘记的以前学的专题的知识。
2、学生学习和知识方面的问题:(1)学生文化积淀较薄弱,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语题普通班据不完全统计,正确率不会高于20%,名句名篇默写平均分只有5.6分,难度系数0.7,全校重点班班平均分未达到6分,而理专平均分竟只有3分多。如此低难度的题目考试效果却不十分理想,原因是一方面教师检查背诵的力度不大,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态度存在功利性,不肯下功夫背诵,对语文学习总的时间投入不多。(2)学生鉴赏能力不强,表述欠规范、欠准确,特别是古典诗词怎么应对,无所适从,学生既不懂如何鉴赏诗词,不懂诗词本身的内容和情感,更不懂按照什么步骤组织语言,有没有具体的套路,这道题均分1.1分,有的班级只有0.5分、0.8分。学生头脑中没有积淀诗词鉴赏必要的专业术语,不会说行话,下笔多正确的废话,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3)应试技巧掌握不够到位,如选择题不少同学选中某项,一见钟情后不再用别的选项来检验,以致出现差错。现代文阅读解题时不知道“回到文中”,尽量用原文有关词句回答问题,即使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也要从原文找根据,有文本意识,不可脱离文章。(4)文言文翻译能力不强,或翻译与原文大相径庭,或翻译出的句子有明显的语病,达不到“信”、“达”的基本要求,该题得分率不到40%,提升空间很大。(5)现代文阅读答题时或空对空,理论一大堆,不顾及文本具体内容;或抓不住要点;或要点不全;或不懂分点回答。比如结构作用题不知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三个角度思考,往往遗漏写作手法。(6)作文结构意识不强,仍有学生用“首、腹、尾”猪式结构,也有学生不顾应试作文的特点,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结果大大超出了800字的范围,叫人产生视觉疲劳,反而出力不讨好。作文书写也仍有几例字迹潦草,与整洁美观的卷面要求相差甚远,不仅扣掉显性的卷面清洁分1—2分,而且隐含的文面印象分也大打折扣。(7)学生应试的速度明显跟不上,不少学生写作文的时间不足,这反映出平时在规定时间内综合练习的力度不够,有待规范和加强。
第五篇:2016年高三九月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2016年高三九月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高三九月调考是高三第一次大型的重要考试,它标志着明年高考的号角吹响。考试的目的在于摸底诊断,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还有这次考试对学生树立信心也有很大的作用,这是高考第一次大练兵。
一.试题评价
与2016年高考卷相比,命题形式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内容上则紧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是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满文化气息。论述类文本中对“砚台”的考查,它是我国“文房四宝”这一,承载了厚重的人文历史;文言文中对“漕运”的指向理解,名句情景填空,诗歌中对情和景关系的考查,图文转换中对地域文化的考查规划等,都体现了语文的教学特点,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优秀体统文化的特质。
二是紧贴课本,紧贴时代生活。如文言文翻译中对“弭”的理解,译为“消弭”,这与现代汉语对“弭”的理解一致;实用类文本中钱钟书材料的摄入,学生在必修教材《谈中国诗》中对其就非常熟悉,这里是再一次信息的提取。这些材料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试卷与生活与课本知识的迁移拓展。
三是注重情感考查。诗歌鉴赏的第二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有个人情思,更有忧国伤时的境界;小说的考查抒写了浓郁的对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关怀,以及对他们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这些都体现了试卷命题者注重情感教育的命题设计方向。
二.学生答卷分析及对策 1.论述类文本
总体得分偏低。每道题目的得低率都没有过半,第3题只有三分之一的得分。得分偏低表明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逻辑推理和文意分析能力没有形成,在比对中不能有效发现选项在表述中对文意的曲解或文意的转换。
策略:
(1)引导学生理清文脉,勾画圈记,理清文脉
(2)引导学生掌握比对的策略,比对词语,比对句子,比对句间关系。(3)引导学生在掌握文章的基础上合理的分析和推断选项对文意的转换。2.古诗文阅读 问题分析:
(1)
4、5题得分只刚过百分之五十或及格线,远没有达到优秀的程度。(2)尤其在文化常识的第4题,普遍对“漕运”不理解。
(3)文言翻译部分主要表现在对常见字词的积累不够。“弭”字来自现代汉语,字典义为“消弭”。
(4)忽视前后语境的合理推断。
(5)诗歌主要表现在情感理解有偏差,诗歌没有读懂,答题思维不规划。对策:
(1)断句记心中,文意在流动;文常常运用,细节常联系。
(2)多积累来自课本和生活中的词语,翻译注重字字落实,注意句式的调换等。
(3)强化“五读”,为读懂诗歌作好外延和内核的准备。
(4)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迁移,为学生答题规范作好理论上的准备。3.名句情景填空
一是记忆不准,不能准确写出句子内容;二是记忆不清,字词书写出现错误。一个班甚至出现几十人得零分的状况。对策:(1)篇篇落实,分篇检测,综合检测,循环检测。(2)难写字、易错字,学生先自己勾画,再在默写中强化。(3)重在理解
4.选做题 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概念不明。小说考查的第二题问“叙述方式上有何特点”,学生都理解成了“叙事角度或视角”等。
(2)储备不够,文意理解不准。人物传记的第三题“不叩则发大鸣”,学生不理解该句话的意思,没有足够的储备,只能随手答题。
(3)知识体系没有形成,不能有效全面的答题。小说第二题问“花坛前的照片二次出现的作用”,学生不能明白这道题目是考查情节,更不能完整的将情节的作用分条缕析出来。
策略:
(1)训练有所侧重,突出文体特点(2)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3)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迁移(4)强化规范意识,避免无谓失分 5.语言文字运用题 问题分析:(1)学情有反复。
常规学习中,知识点的掌握存在反复的状况。教师教授的内容掌握不牢固,遗忘时间快,(2)知识要点无主动记忆,知识框架没有形成。对策:
(1)滚动训练,选择题限时训练常态化。(2)加强整理,笔记常新。温故而知新 6.作文 问题分析:
学生得分普遍偏低,实验班里四十分以下的都是两位数,不少学生作文没有写完。学生的写作现状是材料缺乏,写作难以为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论储备不够,无法对材料进行理论升华,也不能对文章进行理性思辩。
对策:
(1)突出“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兼顾各类型。(2)每周进行作文片段写作,要让学生手中有材料,心中有目标。(3)重点训练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4)始终围绕“一点四面”的价值观方向,关注现实生活热点。三.下段教学工作目标 1.选择题训练常态化。
2.背诵篇篇过关,加大落实力度。
3.作文注重积累,精选鲜活的作文素材,时文热点等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4.按作文教学计划进行序列化写作,经营作文亮点。5.清晰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美丽大语文”
6、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