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物理实验室
李积福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渗透到基础教育中来,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觉得也应该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一些改革创新。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和学中解放出来,给以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过去上课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是很理想。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试着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团体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鼓励的话多了,让学生觉得老师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让学生对学习比以前更有兴趣,自主学习方面也更积极了。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从个人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我感到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和压力。这就好像老师们普遍说的,让一节课讲满四十五分钟,可能对我们来说问题不大,但如果每节课让老师们只讲十分钟,难度可能反而就大了。真实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如果真的每节课定死了只讲十分钟,那么对于这十分钟我们应该讲什么,应该怎么讲,那就是我们课前必须要反复研究、反复讨论的问题了。而且,在一开始试着实施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很明显感到教学时间的紧张,很多预订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每节课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完一个问题,再一起解决、总结了之后,这节课大部分的时间也没有了。结果教学进度总是赶不上。为此,我不断的请教各位有经验的老师,积极进行探讨。现在,我慢慢的感觉到,其实,我们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唤回他们创造的激情、积极的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心情。所以,多占用一些时间也是值得的。但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探究教学不完全在课堂上完成,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做又能做的事。课上老师只让学生汇报探究方法与结果,可大大节省授课时间。只要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能对 1 教材做到统揽全局、总体规划,不单节孤立被动的备课、授课还是能够解决时间紧的问题的。
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等诸多因素有机整合到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我认为还需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生还不善于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应考虑合理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竞争与合作,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转向合作;随着课改的深入,可逐步培养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方法、步骤,即可克服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盲目尝试和无意义的猜测,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另外,过去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是统一的,目标非常明显,我们以“超纲”、“不考”为理由,不允许不确定的知识点进入课堂。与此相反,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例如,教学目标、结果、对象、内容、方法、过程的不确定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情境大大增多。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决策者,对于课堂教学不确定的,可以成为创造性地使用活教材的组织者、参与者。因为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列入到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到了课程资源中。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对于不确定性情境产生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而无法一一答复时,可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讨论、研究性学习,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当然,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问题是肯定会有的,而且可能还会很多。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思考、大胆更新自己的观念,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学素养,一定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要学好物理必须重视实验。成功的实验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可以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如何搞好新课改下的实验教学,我提出下面几点看法,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认真搞好演示物理实验课,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仅是教师直观地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了解实验几个环节,培养学生自己手实验的能力。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认真对待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了解实验中每个环节的作用,为学生分组实验打下基础。实验的基本环节有六个方面,(1)看,所谓“看”即“观察和了解”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以及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呢?使用前,我们还用“看”它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是否磨损,以及它的分度值。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操作恰当,读数是否准确的问题。(2)调,即“调整或调节”,它是进行实验的一个准备阶段,调整或调节的正确与否对实验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对部分需要“调”的实验仪器,应注重怎样正确的“调”。最好当学生的面示范一次或几次。(3)做,即做实验,它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4)记,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读取的方法和准确的记录。读数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析,对于记录的数据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6)、理,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内容。总而言之,要上好一堂生动的,成功的物理实验课“看、调、做、记、析、理”这六个环节缺一可,只有掌握这六个环节,才能使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才能使学生所做实验及相关知识牢固熟练掌握。既能使老师轻松教学,又能使学生愉快接受,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手段。
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同时,在学生物理分组实验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多,仪器少,实验中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倾向;二是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易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适当安排学生课外小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有很重要作用
课外小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要求,给学生布置的,让学生单独或几个同学组成一组,找仪器材料,设计并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一些小实验。课外小实验随时随地可以完成,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验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实验成功率高,效果直观明显。课外小实验可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课外小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1)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人类有强烈的认知好奇心”,学生对于物理课题特殊的认识倾向,就是学习物理的兴趣。(2)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课外物理实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示。(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4)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5)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分科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系统性,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中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创新物理实验,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目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2、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
3、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意识创新,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第三篇: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各种各样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了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针对认为物理实验是在实验室,利用精密仪器才能完成的,这样的实验严重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提不起学生兴趣。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对实验进行改进,使实验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加学生兴趣。
一、进行多项实验活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物理实验教学包括由课内到课外,由演示实验到学生自制教具和学具等几个方面。在实验中,我们把这几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做、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六个要素组成的实验教学系统的总功能。他们不是单独地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特殊联系间接地、综合地表现出来。为此,利用课外活动这块阵地,我们还举行了许多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小制作、小发明等。如:每学年秋季,当九年级学生学完了电学知识后,举行一次“自制电路接线板”的竞赛活动,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用串、并联等方法把三个灯泡接亮,画电路图,安装,优胜者给予奖励。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人人动手就地取材,自己设计安装,自己测试评价,当电路接通,小灯泡以各种明暗程度发光时学生们都欢呼雀跃。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好电学知识的信心,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的思想和设计能力。除此之外,还在八年级和高中开展五分钟的实验操作竞赛活动,一分钟实验题竞赛活动。引导学生自制学具、教具的活动,鼓励他们创新。如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潜望镜、指南针、望远镜、潜水艇、电磁继电器等实验仪器或模型,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如:“纸盒烧开水”、“电铃”、“楼梯开关”等,这些都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搞科技发明的奥秘在于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打破搞科技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又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二、改革演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演示实验有不同的功能,有创设问题情景的演示实验,如探究不同的物质的导电性能,把不同的材料(钢尺、木棍、橡皮、玻璃、盐水)接入电路,观察电流表及灯的亮度,引入导体和绝缘体;有引入概念的演示实验,如学习“密度”概念时,要实验探究识别是铁块还是铝块,通过测量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体积,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讨论后发现: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等的,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近或相等的,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还有形成规律的演示实验;都可根据实验不同情形作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改革实验方式。如在讲沸腾时,教师先用用酒精灯对水加热至沸腾,学生观察沸腾过程气泡的变化的同时观察水沸腾的现象并由学生总结。接着让学生采用科学归纳法猜想水沸腾的条件,学生有不同的猜想,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试验方案,验证猜想,最后形成科学结论;又如“电磁感应现象”一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用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感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应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积极参入到实验教学中了。获得科学研究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实验装置。让演示实验接近学生日常生活,学生一方面觉得物理理论是解决日常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如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由于匀速运动不好控制,所以实验效果不会太好,若抓住相对运动就可变动为静,只要表面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就是滑动摩擦力,可这样设计试验,带有滑轮的木板用细线挂住悬挂在空中,物块用细线拉着绕过滑轮,细线另一端吊着重物,放开重物,物块就可在木板上运动了,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板测出木板静止时的拉力既可得出摩擦力的大小。变换思维不但改变了实验的可视效果,而且改变学生思维习惯。
改革实验手段。物理实验不见得非要实验仪器,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幻灯机、DVD、课件模拟实验等等,可利用一些现代化手段把微观放大,快变慢等等。
三、改革分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分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作用。教师要很好的备课,做分组实验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有控制。所以分组实验也需要改革。
合理分配学生。不同班级学生状况不同,有的学生善于动手,有的学生马虎,有的学生细心,有的学生思想活跃。合理分配学生和充分发挥学生合作的功效,分组实验不同需要的人手也不一样。一般3、4人一组,便于学生讨论,设计实验。不同类型学生分在一起,会有不同分工,谁动手操作、谁记录数据、谁观察现象。既可培养学生合作与分工,又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还可培养科学态度。
改革实验的开放程度。在改革开放程度上可分两步走,初始阶段,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与学生一起讨论清楚。然后各组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实验室每组实验台上摆放的实验器材要超过本实验所需要的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选用器材,如在测小灯泡功率实验中,把电压表(0-3V、0-15V)、电流表(0-0.6A、0-3A)、滑动变阻器150Ω和10Ω、开关、电阻丝、导线、电阻箱、干电池6V、小灯泡(电阻约10欧、额定电压为3.8V)、定值电阻等仪器放在试验台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合理地选取实验器材,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若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初始阶段实验,可进一步开放,教师仅提供给学生实验目的或实验课题,每组学生自己讨论,找出实验原理,并根据自己的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得出实验器材,并提交实验室得到器材,学生就可很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理解物理实质,并且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根据自己的选择、自己行动、自己负责,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忧愁,获得深切的体验和积极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科学作风,提高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实验过程上,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做完实验就完成了实际还有一个阶段不能忽略,实验信息的收集、分析,然后交流、讨论最后形成意见。这个阶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因为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以及分析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来源,根据不同组实验方案找出好的实验方案或如何改进实验方案。无形之中创设了有利于人际沟通和合作的教育环境,学生学会交流、分享实验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不断与人交流和合作中,学会了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四、抓课内外实验教学,寓实验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那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综合进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如,浮力教学中,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制学具——一个茶水杯,几块形状不相同的木块,一块铁皮。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课外是课内的延伸,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一个好场所。采取老师课堂指导和学生课外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形式。如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若在课堂上演示海波的实验,不仅费时多,实验效果也不大理想,利用冰块的熔化,实验即简单又易做,对环境也无污染,而且可以让学生把实验带回家做,变课堂实验为课外小实验。还有教师师组织几个专题:1.对家用电器的使用。学习了电学之后,学生对生活中有些电器不是太熟悉,例如电冰箱、微波炉、电磁炉等,就是有些比熟悉的用电器学生也不一定能合理的利用和进行简单的修理。针对这些,组织学生对不熟悉的电器对着实物进行课外探究,看说明书,了解它们工作的原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像对学生所熟悉的小叶扇,打开观察它们是怎样实现自动控制,是怎样倾倒就断开电路的,让学生学以致用。2.安全用电常识的探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课外调查家庭线路的安装和家用电器的使用,那些是违背安全用电常识的,加以指导,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合理用电。3.对污染危险比较严重的采用教师指导下探究。在学习《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时,学习对电池非常感兴趣,但如果让学生自己来剖开废旧电池很危险,所以,采取教师指导下课外探究。这样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趣味性。
五、改变物理实验资源,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物理实验教学资源不仅仅是物理课本和物理实验室,还可利用社会课程资源,从生活用品中开发实验资源,如将蜂鸣器用塑料袋包扎好,打开蜂鸣器,听到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将蜂鸣器放入空的暖水瓶中,塞紧瓶塞,声音消失,介绍暖水瓶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出暖水瓶保温是因为它的夹层是真空,(若备有一个外层损坏的瓶胆展示,效果会更好),从而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从食品中开发实验资源,如探究物体沉浮的条件时,可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从废旧物品中开发实验资源,如例如大气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可以取一个空的易拉罐,在里面装少量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然后用面团迅速堵住它的开口,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学生听到劈劈啪啪的响声后,会看到易拉罐变瘪了,易拉罐为什么会变瘪,这是谁的作用呢?从人体体验中开发实验资源,如,利用学生的双手掌合拢向内挤压(不要留空隙,尽量挤出掌间的空气)两掌猛然分开,来感受大气压强的压力;用双掌摩擦,感受摩擦生热现象。还可以从魔术杂技表演中、报刊、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从科创发明中开发实验资源等等,还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作为实验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实验资源,提高我们的实验教学质量。
第四篇: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为达此目的,教师必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情感意志的培养,最终使学生养成不畏挫折、乐于探究、善于分析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实验教学思考体会。
一、研读《课标》、准确理解实验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中没有对哪些为分组实验、哪些为演示实验作明确的说明,只是内容中以“通过实验认识”、“通过实验探究”、等的语言对可进行实验的地方进行说明,至于是做分组还是演示都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至于实验器材、原理的确定也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这给了教师更大的决策空间,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每一模块的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让学生参与、体验实验活动的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探究、制作、体验、定性研究相关的内容,这为学生的动手动脑、应用所学的知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参与的平台。课程标准对于实验能力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通过典型实例,认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通过实验认识测量的意义;理解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以及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测量结果;知道精度和准确度的区别;能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三是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提出实验研究课题的能力;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四是能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并安装实验器材,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对较复杂或没有使用过的仪器,能读懂仪器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该仪器。具备用已有的知识和设备熟练完成实验能力。能排除实验中出现的一般故障。五是能正确观察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六是在实验过程中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具有对结果进行质疑、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能够用科学语言,正确的写出实验报告。
二、调整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每次要做实验时,学生们最高兴了,积极性也非常高,学生们从枯燥的教室里解脱出来,换换环境确实非常高兴,在实验探究中验证出许多期望的或未知的结果也是其乐无穷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实验弄的单
一、被动那么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要让学生成为实验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单一示范者,要关注学生亲身的感悟与体验。各种学习形式举例如下:自主活动式、实验设计式、课题作业式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体验和感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三、把多媒体贯穿在实验教学中、以互动课堂调动学生
利用多媒体,帮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展现实验示意图、实验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有直观认识;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注意了在探究性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养成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习惯,避免以后实验中出现错误,少走弯路。利用了现有的教学条件,使用多媒体课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体验学科结合的魅力。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思考与认知水平,以互动课程为学习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创新方面的能力。同时多媒体的应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建立高效课堂。
四、多做趣味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课堂上要持久地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光靠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我们要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充分挖掘身边现有器材甚至是很不起眼的器材,结合特定的物理情境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材有一些内容或实验只作为“做一做”或课外实验来处理,实际上,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仪器和方法的改进来优化为演示实验,比如在“超重和失重”一节中,课后的“做一做”就可以改进为演示实验。找一个用过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如果放开手,让瓶子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在抓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同时,变学生实验为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从实验前的设计,实验中的操作和观测,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分析等,都是实验能力的表现。既能开拓实验教学的新构想,也可以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思路,还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多做实验、做好实验。
第五篇:加强数学实验教学 推进新课程改革
加强数学实验教学 推进新课程改革
加强数学实验教学 推进新课程改革 商丘市第二回民小学 姜琳 [摘 要]:课程改革随着春天的步伐扑面而来,我区于2002年初启动课改实验工作,2003年秋季全面实施新课程,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省、市、区有关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区实际,认真组织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探索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了课程改革实验,并以课改为契机,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结合新课改教学实践,针对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商榷探讨。(1)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2)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3)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4)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5)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6)强实数学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词:数学 实验教学 新课改 课程改革随着春天的步伐扑面而来,我区于2002年初启动课改实验工作,2003年秋季全面实施新课程,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省、市、区有关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区实际,认真组织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探索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了课程改革实验,并以课改为契机,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结合新课改教学实践,针对数学实验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商榷探讨。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小学生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接受、消化数学知识。要做到这些,单靠教师的语言阐述是不易做到的。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新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因此,我们每一个执教者都要高度重视小学数学实验教学。
一、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优先集中,认识就会敏捷而深入,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而有创造性,行为就会持久而永恒。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如我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设想在道北开一家“学生书店”,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书店,调查学生喜欢课外书的情况。在情境中让学生展开实验操作,现场写下自己喜欢的书籍的名称,小组合作统计出喜欢各类书的人数,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比较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画“正”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从而清晰地知道其各自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再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含义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然后比较文具盒的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再动口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充分动手的同时,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这样,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
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是每个家庭的期盼,老师的希望,社会的需要。数学实验教学则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玩自己手中的学具,看你有什么发现,提到玩,每个学生都感兴趣,无论他发现的结论是浅显,还是深刻,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都已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再者,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在实验过程中,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鼓励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消除“数学难、学不好”的恐惧心理,萌发要学好数学的愿望,引发学习动机,使他们以学为乐,主动进取,提高学习效果。
三、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数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容易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实现由喜欢数学到努力学数学,再到刻苦钻研数学的良性过渡。在每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不断进取、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实验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准备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从制作的情况看,有的学生是用废弃的硬纸被做的,有的是用做手工剩下的色卡纸做的等等。选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做的精致、美观,把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又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课堂上又通过自己的动手剪、拼,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废物废料,变“废”为“宝”,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常规,教师的严谨态度,正确示范,巧妙点拨,质疑解难等,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使学生明确教具、学具不是玩具,懂得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其次,对学具的准备要认真,运用要准确,收拾要及时,管理要妥善。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认真主动,勤于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省时、高效、低负”的教学目标。
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小组,每组商议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小组长分工,有的动手折,有的动笔记录折出的分数,然后共同探究商议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宏观调空,耐心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评比表扬。创设积极竞争的实验情境,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协作精神,树立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人生态度,克服独生子女的高傲独尊和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的弱点。
五、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儿童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过程。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再过渡到抽象的过程。实现这一过渡,表象是关键”。加强实验教学,是建立表象的基本手段。实践出真知,特别是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知深刻的实验过程,形成清晰的表象,伴随着说的训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铺平道路。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知识点,尽量创设条件,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手脑并用,动思结合,培养技能、技巧。借助实践手段,可以把抽象的数学定律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满足了“小学生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数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有利条件;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我们深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市、区教研室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数学实验教学,把新课标的新思想、新理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我区的课程改革之花将会遍地盛开,我们将拥有更加辉煌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