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新课程下的实验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新课程下的实验教学反思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对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定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照新课程性质的要求,通过实验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为达此目的,教师必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情感意志的培养,最终使学生养成不畏挫折、乐于探究、善于分析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下面我就高中新课程施几年来的实验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与原《物理教学大纲》有所不同,原大纲中对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都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按照要求组织教学,同时各分组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及器材及使用说明、实验步骤等,但现课程标准中则没有,甚至对哪些为分组实验、哪些为演示实验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只是内容标准中以“通过实验认识”、“经历某某实验的研究过程”、“通过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认识”等的语言对可进行实验的地方进行说明,至于是做分组还是演示都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至于实验器材、原理的确定也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这是新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的最大区别,给了教师更大的决策空间,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时代性、选择性。同时在每一模块的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让学生参与、体验实验活动的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探究、制作、体验、定性研究相关的内容,这为学生的动手动脑、应用所学的知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参与的平台。
为了强化实验教学,课程标准在附录1设置了物理实验专题,对实验要求作了详细的说明,要求从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实验误差分析研究、方案与结果的评估交流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专题列出了可供选择的14个实验示例,学校和教师可自行开发实验项目,但必须从中至少完成8个。对于实验能力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出了6点要求:一是通过典型实例,认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可重复性和控制性是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二是通过实验认识测量的意义;理解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以及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测量结果;知道精度和准确度的区别;能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三是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提出实验研究课题的能力;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四是能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并安装实验器材,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对较复杂或没有使用过的仪器,能读懂仪器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该仪器。具备用已有的知识和设备熟练完成实验能力。能排除实验中出现的一般故障。五是能正确观察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六是在实验过程中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具有对结果进行质疑、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能够用科学语言,正确的写出实验报告。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要比原大纲的要求更高,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针对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建议学校要在现有课时的基础上,将实验示例中的至少8个实验安排到科学探究、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中完成,在每模块教学中再进一步增加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分组实验至少要完成考试大纲中必须考查的相关实验。
二、认识实验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强化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所谓物理实验,就是根据确立的实验课题及猜想(实验的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创造或控制特定的条件,确定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的方案,排除偶然、次要的因素的干扰,使某一主要的物理现象发生或重演,获得科学事实,从而进一步检验、发展物理理论。其对学生学习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提高科学的素养是很好的教育平台,但不同的实验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相同的功能,如高中物理实验的中的技能训练型实验、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等,在教学中的要求和功能则不同,教学中应从实验的内在价值出发,有所侧重的培养学生六种能力(课程标准实验专题的能力要求),为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走出每一个实验都必须按照科学探究的七过程进行的误区,科学有效的确定实验教学的目标。
技能训练型实验主要是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物理仪器调整、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的事项,主要突出使用仪器的规范化训练,使学生正确的应用仪器进行测量、观察和读数。培养学生学会看仪器说明书并学会使用仪器的能力。
测定性实验主要用来测量某些物理量或物理常数。测定性物理实验总是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进行测量,因此,组织该类物理实验,关键的问题是使学生明确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或基本公式,确定待测量和相关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测量。
验证性实验是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物理规律的正确性,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训练实验技能。它要求学生必须正确的理解所验证的物理规律的内容和使用条件、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由于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误差,因此,必须向学生说明误差的允许范围,在误差的范围之内,实验的结果就可以认为与物理规律相符合,不能要求实验的结果和理论结果完全一致。
探究性实验是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进行的,也可以称为探索性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或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步骤探究物理规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的思想方法。
制作和装配性实验是为了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技巧。
建议教学过程中尽量根据环境条件对实验设计进行再创造,为学生尽量多的创设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学习知识,要避免“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的“媒体实验”、“程式化实验”“试题实验”的现象的发生。演示实验,也要尽量让学生参与,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感悟体验过程、理解获取知识、锻炼提升能力(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
三、调整物理实验教学的学习方式,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物理实验教学中,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单
一、被动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要让学生成为实验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单一示范者,要关注学生亲身的感悟与体验。各种学习形式举例如下:
自主活动式:通过学生自觉地参与实验活动,确定实验目标,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监控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从而完成实验任务。如“落体运动加速度的研究”实验,学生可二人一组,运用频闪照相研究钢球下落的加速度。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方案设计;装置调试;标尺制作;实地拍摄;照片分析;实验报告。教师提供的帮助:方案设计提示;频闪技术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器材,进行质疑,点拨思维。
实验设计式:实验设计是高中物理实验学习能力的较高要求,是对学生操作技能和思维品质的综合检测,是有效的实验学习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情景新、方法活,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对实验器材有所取舍和组合,能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通过实验全过程和具体步骤的实施,得出有关的结论并做出必要的说明。如研究单摆及其规律之后,提出如何测重力加速度的课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案。学生可根据学过的物理场景,如运动学中的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动力学中的超重、失重现象,斜面上的匀变速运动等确立实验方案,并走进实验室,通过实验活动去体验真实,检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分析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假设上。
课题作业式:适当布置类似于课题研究的“课题作业”,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一些探索的方法,对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如选用传感器制作控制电路;用变阻器设计几种不同的控制电路,并说明其原理及特点等。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体验和感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提高素养。
四、物理实验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
物理实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精选学生生活中的实物和事例进行实验教学。例如,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我给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是水果电池,而后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这种取材于生活的做法既消除了学生对电池的神秘感,又激发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再如,演示反冲运动的现象时,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猫被反冲到空中的视频片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猫被反冲到空中的原因:猫、水管和水构成一个整体,当水向下高速喷出时,在内力的作用下,猫、水管要向反方向运动,猫被反冲到了空中。这些实验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和与物理学相关的领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体验,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广大物理教师作为新课程实验教学理念的执行者,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尽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广大学生真正成为新课程标准的拥护者和受益者。
第二篇: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能使学生在知识、智能、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是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下,物理实验对科学研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授以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更多地让学生去思考:“我要做什么?我会怎么做?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还能怎么做?”。另外,从近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题来看,试题注重考查能力和方法,体现新课标要求,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开放性、拓展性、探究性和设计性等特点。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素质教育考试中提高实验的得分,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的转变
新课程方案将“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整合起来,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研究制订高中阶段各个物理实验具体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实现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载体,并进一步形成高中物理实验学习的总体目标,为物理实验学习明确了方向。
1、“物理实验”提法的转变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将“物理实验”的提法变为“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使物理实验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它包含“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实验结论和进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
2、物理实验教学的转变
物理实验,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并且多给学生提供独立设计实验的训练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探索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授以学生实验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物理规律、物理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完成实验探究过程。
3、新课标所要求的实验数目增多
以往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实验中,必做的有19个,选做的有3个,共22个。现在《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必做实验有39个,范例有33个,活动建议17个,必做和选做总共有89个,很明显,新课标对实验数目的要求比以前大纲的要求更多。在必做实验的39项中,比较容易让学生动手做的大约有21项,在选做实验的50项中,比较容易让学生动手做的大约有13项,再加上像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这样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等等,比较容易实现的学生分组实验大约有40项。这充分说明了高中物理新课程比以往更加注重物理实验的教学。
4、新课程对实验要求的呈现方式不同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对实验要求的呈现方式上有所不同。对于必做、选做的演示和分组实验,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而《课程标准》则是以不同的行为动词对实验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用“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等行为动词表示对独立操作的不同层次要求。用“观察、实验、探究”等行为动词表示对实验经历的不同层次要求。
二、影响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
1、过分迷恋现代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使一些原本可以给学生演示或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来展示,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
2、程式化实验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或教材中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注意事项,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进行简单的机械操作去获取所要求得到的实验数据或实验结果。
3、试题实验
教师编制的大量实验试题,让学生用笔“做实验”,大量的物理规律和公式代替了新奇有趣的物理实验,挫伤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使实验教学仍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4、变学生实验为演示实验
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任务较重,部分教师为节约时间,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实验由老师一人包办,形成“教师演,学生看”的单一模式。
近年来,高考物理实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仍然是白纸黑字的理论考,造成很多教师依然在有意无意地强化现成的规律与概念,强化解题技巧,甚至认为学生做不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实验的作用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加强。
三、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措施
1、吃透教材,注重方法
1.1、紧抓教材的基本实验,探索实验原理
物理实验的“灵魂”是实验原理,要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做,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不这样做还能怎样做,那一种做法更好,更可行。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个关键。1.2、认识基本实验仪器的用途,正确选择和使用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是实验的工具,实验仪器的使用是实验的基础。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实验仪器主要有以下十三种: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称、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对这些常见实验工具不仅要知道其用途,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甚至要知道实验仪器的原理。
1.3、注重实验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有等效法、累积法、控制变量法、留迹法、图像法等,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常用的实验方法,这对学生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实验是很有好处的。比如:在探究“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现有条件是无法直接测量碰撞前、后两小球的瞬时速度。但是,可以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把难以测量的瞬时速度转换为容易测量的水平方向的位移。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就用了等效法(用位移代替速度)、累积法(重复打了许多点)、留迹法(用复写纸留下小球落地后的点)等物理思维方法。
在实验中通过找各实验中的思维方法,并使这些思维方法深入学生的脑海中,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和解决陌生物理实验题的能力。
2、充分发挥教材实验的作用
高考物理实验,不是简单的照抄教材上的实验,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课本,要在弄懂课本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2《运动的合成》教学中,可把用来说明合运 动与分运动关系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探究型实验,提出问题,让学 生用此器材设计实验探究结论,可深入挖掘它的功能。探究问题如下: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什么运动?
(实验:在红蜡块匀速上升的同时让玻璃管水平匀速运动,用描点法判断)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与另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什么运动?
(实验:在红蜡块匀速上升的同时让玻璃管水平匀加速运动)③、同向或反向的两个分运动是什么运动?
(实验:在红蜡块匀速上升的同时让玻璃管匀速向上或加速向上时,红蜡块一定直线运动)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和实验给予肯定之后,帮助学生规律整理结论。
3、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
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能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创造有利条件,利于学生接受。演示的形式不要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应变为“教师导,学生演”,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比如,在进行《力的分解》的教学中,为了演示重力的两个分力,可准备一把塑料长尺,将长尺成倾斜放置,再将黑板擦或粉笔盒放在尺子上面,物体沿尺子下滑的同时,物体压紧斜面的力使的尺子弯曲,这样演示的效果非常明显。象这种比较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来模拟物理过程,创设物理情景。
4、改“测量”、“验证”实验为设计型实验
在近年的高考物理实验中,设计型实验占有很大的比例,突出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迁移应用能力。设计性实验试题的背景多为新情景问题,其原理或方法源于教材。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实验原理的设计,它是进行实验的依据和起点,它决定了应选用(或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应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编排实验步骤.而实验原理的设计又往往依赖于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条件)和实验要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把“测量”“验证”型的实验变为设计型的实验,对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大有帮助。比如可将“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改为如下的设计性实验:
下面是五种不同测量电阻实验的分套器材,请根据各套器材设计不同的实验,且比较哪种方法测得电阻值较准确,分析其原因。
共用器材:待测电阻R(10Ω0.5A),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1)伏特表,安培表各一个,共用器材;
(2)伏特表两个,电阻箱一个,共用器材;
(3)安培表两个,电阻箱一个,共用器材;
(4)伏特表一个,电阻箱一个,共用器材;
(5)安培表一个,电阻箱一个,共用器材;
上述改进后的实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有效地巩固和应用了测量定值电阻的方法(①伏安法;②欧姆表;③替代法;④串联分压、并联分流法;⑤半偏法等)。
5、实验工具取源于生活,实验过程体现生活中的科学
物理实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精选学生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实验教学。例如,在《长度的测量》的实验中,给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是笔筒,让学生用游标卡尺来测量笔筒的内、外径和深度,把学生的日常用具变成了实验器材。这些实验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材,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起来,将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以及概念原理结合日常的生活体验进行讲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物理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时,可从生活实例出发用实验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实验1:让粉笔头和一张展开的纸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现象:粉笔头先落地,得出“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结论。教师强调指出这个结论与某些生活经验相符,进一步控制质量相等进行探究。)
实验2:让相同质量的展开的纸和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现象:纸团先落地。否定实验1的结论,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张开的纸受到的阻力比纸团的大,下落快慢与阻力有关,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3:让质量不同的粉笔头和小钢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现象:几乎同时落地。肯定实验2的结论)
实验4:抽去“钱羽管”中的空气,观察无空气阻力时物重不同的物体下落情况。
(现象:“钱币”和“羽毛”同时下落。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物重决定的。)这个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相违,此时学生的情绪反映强烈,思维活动被引到了高峰,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和抽象,从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6、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
教学中利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但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就很难做到或达不到效果。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7、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实验教学是以科学、简洁、美妙的实验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实验有展示自然神奇色彩的魅力,这就为我们实验教学趣味性提供可行性依据。启发性与趣味性是紧密相连的,二者有机结合,就能吸引学生,这要求我们设计实验要内容典型、立意明确、仪器简便、操作简单、现象鲜明。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时,设计“铁球碰鼻”的实验,将大铁球用绳子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将铁球拉离平衡位置,让铁球刚好碰到鼻子,然后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向学生“打”来时,会不会打到呢?结果是全班同学都虚惊一场,学生顺利“脱险”。这一实验把机械能守恒定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启发着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客观世界。
8、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
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他们的实践需求。例如,在演示惯性现象的实验中,让学生演示从粉笔下抽出纸条,开始学生抽出纸条的速度比较慢,粉笔倒了。于是有的学生会提出拉纸条必须快速、水平的方案,于是实验成功了。学生只有主动地亲身参与实验教学,才能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才能学会主动交流与合作,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三篇: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罗春雷2009年11月
去年我省高中全面实行新课程,新课程重视三维目标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上都有很大的改革。学校和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对我们提出了考验,课不好上,复习课比新课难上。自从任教高一物理以来,每每上完复习课,我总会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堂自我感觉很满意的复习课,却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我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当老师上新课时总是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学生能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灵魂,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就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摩擦力时,可以针对摩擦力的概念,设计一组容易混淆的概念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醒学生尤其要注意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概念的区别,学生掌握了概念,做题就能把两者区分开。接下来再出几个有关摩擦力的计算问题。如:重量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板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由此可知:木箱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木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素u=()。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我首先给出几个常见的错解,让学生去讨论和思考。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和解题过程。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进行归纳的总结。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过教师在课前要多做一些工作,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选题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范作用。要结合学生实际不能选难题和怪题。
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拉成线,织成网,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学无定法,能引起学生共鸣便是好方法。要博得学生的欢迎,便要不断反思,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教法,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长青树。这次反思,让我获益匪浅。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
嘉善中学
邱丽琼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许多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看实验(录像),看实验(录像)不如讲实验”,很少做实验,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只被作为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的工具。学生实验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引下获取支持或推翻假设的科学实证,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把自己当做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因此,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减少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较多探究性实验,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此为契机,我们师徒小组在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了新一轮的的反思,拟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心理特点表现为:精力充沛、热情高涨;想象力较丰富,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求知欲强,具有质疑思想;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迫切希望能有证明自己价值的途径;自我意识觉醒,主动性、自尊心增强,渴望与人交往;有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由于高中生身体正开始走向成熟,而心智发展明显滞后,所以容易表现出消极的一面:如滥用精力与蛮干,急于求成、缺乏耐心,过分凭借想象力或凭空想象,不善于将精力集中,容易气馁。
2.中学物理的特点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包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研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定量的精密科学。中学物理又有以下几个特征:
基础性:中学物理不但是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一切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其他自然科学进行科学研究普遍使用的方法。
实践性:中学物理特别重视与实践相联系,重视用实验去验证相关理论,重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前沿性:新版中学物理现在也要求扣紧物理前沿知识,如激光、超导、电磁流、反物质等。
探索性:探索的目的是使学生灵活有机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性物理实验与传统物理实验不同
传统的物理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学生很少积极主动思考,而教师也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试验操作也是学生按照课本事先写好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直接操作,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充分,没有新意,没有悬念,学生很难成为知识的创新者.探究性物理实验作为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建构手段,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别于测定性实验,又有别于一般的验证实验。探索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接触探索、发明、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学者研究的苦衷和愉悦,培养他们的发现、探究能力。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发生认知冲突,这要求探究性实验设计首先要足够“新颖”。正是这种“新颖”的刺激,才会激发学生对探索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才使得它与主体原有的“定势”相矛盾、相对立,才能产生认识上的不协调和冲突。比如,我们设计的“测定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得出数据,并求出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电池的电动势与内电阻,这体现高中新课程探究性实验的“新颖”。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使学生体验富于乐趣的挑战:探究性物理实验因为学生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用自己的手做一做,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死记硬背更有意义。正如学习游泳,看再多的书,记再多的要领,都无济于事,必须亲自下水,在学的过程中感悟、总结,才能掌握游泳技术。如同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一样,探究性物理实验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机会。通过这种实验,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物理实验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性物理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究性物理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实验为主开展实验,学生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激发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使教师失去了决定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性和垄断性,学生研究的很多问题超出了课堂教学、学科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转向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指导学生时,心中可能没底,有一种紧张感。教师如果自身知识结构失衡,如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窄、漠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科研能力缺乏等,就难以胜任。为了能指导学生,教师就必须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课题研究的范围:嘉善中学
嘉善高级中学 嘉善综合高级中学
课题研究的对象: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理论研究方面:
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组织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对课题研究特点,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2、实践研究方面:以三校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将演示验证性实验提升为学生探究科学的实验,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对探究性实验进行初步探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方法与艺术,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视野、创新思维能力,增强科学协作精神和学术研讨气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将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问题或实验
在演示实验中,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演示实验”的教育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必须由教师亲自做的演示实验,使用探究法的叙述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将易操作、易成功,没有破坏性和危害性的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2)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能由他人所代替的。原教材基于安全、规范等因素考虑,所安排的“学生实验”大多数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由教师提供实验方案与仪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这种程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建构。为此,根据客观条件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一部分验证性的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3)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针对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不是直接告知学生问题在何处,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可能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学术讨论加以解决。(4)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模拟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5月一2007年9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调查学生实验操作具体情况并建立档案以备以后对比分析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10月一2009年6月.1、根据实施计划提出问题和任务,分期举办实验探究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2、通过观察、调查、分析,进行初步论证,发现不足之处,提出解释,改进观点
3、修正、改进,具体操作,再实验、再验证。通过反复论证,反复操作、改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课题结题,成果推广):2009年7月一2009年8月 总结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邱丽琼: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包括课题立项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电脑操作等工作。
张凡、吴通盛、李林芳、陈栩、范子文:负责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同时进行相关信息收集、负责问卷调查设计和调查资料统计工作,同时进行网络收集、资料统计、课件制作和电脑操作工作。
叶春:主要负责课题的器材准备和方法指导。
九、预期成果:书面报告和光盘
十、研究经费:实报实销 理论指导:嘉善县教育局教科室 课题实施:师徒课题组 课题立项报告执笔人:邱丽琼
标签:开题报告
第五篇:分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和当前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改革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包括认识验证型实验、探索开放型实验和巩固应用型实验三个方面,旨在改善当前教学情况,提高学生整体物理水平。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学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为目标。物理概念和规律大都与实验有着紧密联系,故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物理素养方面起着全方位的作用,是判断物理常识是否成立的标准。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教学中,教师把实验的结果作为目标,忽略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无法发挥实验教学的效果;其次,近年高考的实验题趋向于“源于教材而不限于教材”的趋势,针对性的实验练习已经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再次,实验教学受时间、空间、实验条件、实验难度、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动手能力等的影响。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认识验证型实验
高中生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物理基础,但面对高中物理的复杂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过程的想象力有限,不进行直观教学,很难使学生领会和掌握。在认识验证型实验教学尝试中,我们以演示型为例来具体讨论。
演示型实验教学是以师生双方为主,包含各种教学要素的一个互动过程,是学生获得直观认识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积极作用,是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必备环节。演示实验的方式主要指教师用仪器或实物进行演示,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幻灯片和多媒体辅教等,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
二、探索开放型实验。
探索开放型实验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独立制作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假设猜想——确定目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探索开放型实验与传统实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学生根据已有物理知识和背景,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仪器和工具来搜集数据,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成为一种积极的探索行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力的合成》教学中,教材改变了内容的引入方式,采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即由实验归纳得到平行四边形法则,变“教学生做实验”为“让学生自主探究”。鉴于学生经验不丰富,可参考的理论知识不多,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可在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的前提下,在实验室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设“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
在进行探索开放实验时,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提供完备的实验条件。学校应加强物理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物理实验时间,尽量多学多练,在试验中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型实验。
物理实验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和课堂,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和现象都蕴含着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物理实验与生活体验的有效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物理基础。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但由于认知有限,无法构造出具体的物理模型,这就要求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发展学生的发掘能力和动手应用能力。可采取的形式有:设计趣味小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小制作。
课外活动和生活实践实验是我们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可以实践物理常识,还可以提高生活技能。
四、结语
上述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物理实验教学的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但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利有弊,我们要发扬其优秀的一面,同时也要改进其局限性。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新的理念和要求。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具体教学中要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对优化高中物理整体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
参考文献:
[1]阎金铎,郭玉英主编《.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王军晖.高中生关于物理实验教学需求的现状与分析[J].物理教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