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

时间:2019-05-13 22:1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

第一篇: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

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

1、目的性。提问应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不能信手拈来,随 意发挥,要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服务。

2、启发性。提问要问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关键处,问在知识的要点上。即问在知识的连接点和解决问题的支撑点上,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疏通学生的思路,足以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猜想,以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可及性。所提问题应以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当场为基础,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应尽量避免“不启能法”和“启而不发”的提问。

4、适量性。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亦是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这并不等于说一堂课提问的越多越好。对一堂课的提问,我们不但要看其量,还要看其质,更重要的是要适量。

5、及时性。提问要把握稍纵即失的时机,要问在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节骨眼”上。

6、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有主有次,具体明确,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目标,切忌把问题提的大而笼统。

7、全体性。提问的方式要面向大多数,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能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

8、及时评价。教师对学生回答要及时做出恰当、中肯的评价。即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不确切的地方进行重述,对未尽之处进行追问,对错误的地方给予更正,对回答正确或有创意的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

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微

【内容摘要】: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善于发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有的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相对差一些。教师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是课堂教学技巧性和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文章结合了“激趣式提问”,“启发式提问”,“诱思式提问”,“驱导式提问”等几类课堂提问方式来阐述课堂提问艺术。

【关键词】:提问 思维 艺术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的殿堂。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课堂提问的方式和类型很多,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对课堂进行艺术提问,谈几点浅见: 一、一石激起千重浪——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奥数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学校先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某班有10名同学参赛,又举办一次球类运动会,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那么两次运动会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如果回答有3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因为有可能一些同学既参加了田径运动会,又参加了球类运动会。只有在所有同学都只参加一场比赛的情况下,回答有30名同学参赛才是正确的。教师指出,描述、解决上述问题,涉及本章将要学习的重叠问题的知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这就是典型的“激趣式提问”。

又如: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告诉他们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 = 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二、投石击破水中天——启发式提问。

“半亩池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蓝天白云投影水面,给人以错觉:究竟是水在天上还是天在水中?投石入水,水破天开,水还是水,天依旧是天。学生在遇到学习难点时也会有类似疑惑。教师以“问”为石,开启学生心志,启发其思维,使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解决问题,寻找规律。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首先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接着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去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因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并都基本上能够完整的讲述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如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启发式提问忌言不及义,混乱学生思维。如此,不但收不到启发的作用,还令学生“误入歧途”。提问启发,重在“善诱”、“博喻”,启发学生心志,培养其思维。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诱思式提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中外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意思是说创业、治学之初,要耐得住孤独寂寞,高瞻远瞩,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高远的追求。诱思式提问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

和启发式提问一样,诱思式提问的意义在于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的是:启发式提问注重启发、注重思维广度的拓展,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人类最强烈、最持久的思考,来自于面对不解之谜。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在教学《分数比较大小》时,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能力后,我让学生对与进行大小的比较。很多学生大胆的提出假设,立刻激发了学生想急于验证假设的认知欲望,学生的思维便比较活跃,猜出了很多答案,更多的学生受同分子和同分母大小比较的影响,虽然猜想错误,但我没有评判对错,而是表扬学生运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这样诱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说:大家猜的对不对?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怎么判断呢?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学过的知识?这一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又如:我在教学简易方程时,首先通过一个跷跷板的游戏,让学生充分发掘跷跷板平衡时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中寻找相类似的情况,学生就能发现等式的特点与跷跷板的类似之处,使学生集中了精力,全神贯注,内心世界里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设法破释我设置的悬念,使课堂的气氛也渐渐活跃起来。

四、曲径通幽处-——驱导式提问

通过提问,引导、驱动学生步入学习之曲径,通达知识之幽处。驱导式提问是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的很好做法。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是为学生下达一项学习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一连串的提问构成课堂教学的主线,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相互合作。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引出面积单位时,教师先在做好铺垫8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了一个长方形,16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一个正方形,10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学生判断大小,得出:正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长方形面积。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组数据,这次先给出了数据:长方形面积6,正方形面积4,三角形面积10。学生再次判断:三角形面积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后,反馈在组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小方格大小不同的情况下,面积大小是不能判别的。这一突如其来的分析,一下子引到了面积的单位,使课堂思路能够顺利的继续下去,这正是“提问驱导”的妙处所在。

驱导式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使用时应注意:第一,驱导式提问一般不是一个问题,而是由几个问题组成,因此要注意提问间的联系和顺序,保证学生学习和思考过程的系统性;其次,还要合理分布问题的难易,尽可能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思、有所得。

课堂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如:连环式提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发散式提问——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比较式提问——让学生发现矛盾,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才能使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源泉,自掘知识的宝藏。才能把学生带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艺术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堂提问的策略例谈

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贯穿始终,它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双边活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一、导入新课,问必简单有效

课堂导入环节的主要功能是回顾旧知,为新知铺垫;创设情境,引出探究的问题。回顾旧知的导入,适合于新知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巩固、重组或扩展的情况;创设情境的导入,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思考。在这一环节,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需学生作深入思考,问题的答案也简单明了。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一课开始时,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得了一年级借书85本,二年级借书143本,三年级借书126本,六年级借书236本的信息。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教师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结果有的学生说:“一年级比二年级少借多少本书?”有的学生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六年级一共借了多少本书?”有的学生说:“你能将一、二、三、六年级借书的本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学生在刚刚结束的单元测试中做过这种类型的题目)……另一位教师则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说:“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多少本书?”有的学生说:“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借多少本书?”教师接着说:“对,两个年级之间,既可以求一共借书的本数,又可以比较一个年级比另一个年级多借多少本书。还能知道哪两个年级一共借多少本书呢?”

在第一位教师的课堂上,虽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比较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但细细推敲,学生的问题虽然都是有价值的,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的新意,但是本节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求两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因而第二位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加明确,便于学生及时进入对关键问题的探究和学习中。

二、引领探究,问求开放有度

批判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教学不是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完全地进行接受式的学习,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反思、批判的方式进行自我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在意义的重建过程中,探究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避免频繁地提一些知识性问题,而更多地提一些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进行分析综合、重组加工的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判断问题的答案是否合理,有无独创性,并择优进行引导深化。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做了各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给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测量、观察、比较,并展开了交流:

生1:有的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我们把它叫做锐角三角形。

生2: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生3:一个三角形中有直角就没有钝角,有钝角就没有直角。有时直角和钝角一个都没有。

教师在肯定和欣赏了学生的发言之后,继续追问:刚才只有一个小组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取名锐角三角形。其他三角形呢?

生4:我觉得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就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就叫做钝角三角形。

生5:刚才我们说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能称锐角三角形,现在光凭一个角判断,是不是太武断了?

生4:在一个三角形中,你能找出三个直角或者三个钝角吗?我们发现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所以就这样大胆地命名了……

教师的课堂提问注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对于角的分类的经验,教师提出了思维空间比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问题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培养勤于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品质。当学生经过初步思考,认识到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应为一类,思维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又及时进行追问,在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没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就急于给学生提出一些琐碎的提示性问题,避免了问题密度的过于频繁对学生思维力度的减弱。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做出调整。

三、巩固深化,问需促思有方

在课堂巩固和深化环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要善于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内容的学习中,练习中有这样的一道题:在一个四边形中画一条线,使它成为符合要求的两个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四边形。经过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了学生的结果。

接着,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这些由长方形分割出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得出:画的这条线,两端连着长方形的顶点就是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一端不在顶点,把一条边分成了两条,另一个图形就多了一条边,就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两端都不在顶点,就分割成两个四边形。也许,这样的问题只需要会操作就可以了,学生还不太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分图形的过程,但至少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初步体会了图形变化的过程,体会了怎样画线能够使图形的边数更多一些。否则,学生只能停留于操作活动本身,而不能体会其中图形变化的过程。“只有将数学思维方法的分析渗透于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之中,我们才能使学生真正看到思维方法的力量,并使之真正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可加以推广应用的;只有深入地揭示隐藏在具体数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把数学课„讲活‟„讲并说出分类的依据。学生通过懂‟„讲深‟”(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四、总结延伸,问要全面有序

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通常都要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回顾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疑问。低年级学生由于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有限,回顾和反思学习过程的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小结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有条理地说清楚、说全面。例如,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后,让学生谈收获,学生回答学会了计算56 + 14。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学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进行回顾整理。

总结延伸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拓展性,注意联系后续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究心理。例如,在学习了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之后,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挑战性问题:每人每月可回收废纸多少千克?全校同学一年回收废纸多少千克?1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大约可以少砍17棵树,全校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可以少砍多少棵大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收集信息,进行计算,能进一步培养环保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堂提问八忌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心志,培养思维的有效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我们在运用这一教学方式时,笔者认为要注意“八忌”。一忌提问过多。

在我们学校搞的一次组际赛课活动中,一位教师在讲授《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统计了一下,共提了88个问题,平均一分钟2个。这类课在各种观摩活动中还有一定的市场,它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设计大量问题,搞地毯式轰炸,表面上看课堂上师生问答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问题多,题意简单答案固定,问答速度快,教师频繁发问,学生应声作答,几乎没有思考时间,其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与“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区别。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课堂提问。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太多,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二忌问题目标不明。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提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兔子在跳舞。往往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低年级的小朋友想象丰富、天真烂漫,把数学课弄得像语文看图说话似的。一方面是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学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就是教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目标,在问题中数学信息指向性不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学科所特有的数字1、2、3、4……,符号+、一、×、÷等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我们就可以这样简单地来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的?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2只2只、3只3只、4只4只地来数,突出“几个几”,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它们各是多少。三忌问题过小。

有些老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开课时有两种不同的提问方法: 方法一:上课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些物品。问了如下的一些问题:什么是面积?请一个学生上来摸一摸讲台上这些物体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球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盒子的表面在哪里?这些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感觉?…… 方法二:上课开始。老师说: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物品,摸一摸这些物体,并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同学?小组交流后,师问:愿意把你们的交流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不言而喻,方法一问题过小,方法二在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四忌语言生硬。杜威认为,课堂教学即交往。教学提问是师生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有效交往的前提是双方心理感觉上的平等友好。因此,老师提问应该放下架子,语气平缓,态度和蔼,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要讽刺打击,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或答不完整,老师要给予鼓励或给他搭一点“梯子”。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说一说你的想法,好吗?”“这道题你打算怎样算呢?能告诉大家吗?”等等。老师只有让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美妙的答案。五忌不区分对象。

有些教师在选择回答问题对象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只提问好学生,或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让学生难堪。在一个自然形成的班级里,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抛头露面”的机会,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不要怕他们答错或浪费时间。所提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老师提问不能搞一刀切,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应抽中差生来回答,对于一般的问题让中上生来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优秀的学生来回答。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先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中差生复述概括。然后用拼组的方法,两个三角形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基础中上层次的学生很快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推想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最后给一个没有告诉底和高的三角形让学生计算面积,这个问题在优生这里很快得到了解决。教师设计提问时,由谁来回答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差生吃饱,优生吃好。

六忌把握不准坡度。

问题不能过于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16÷8的被除数加上32后,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加上几?”学生是难以回答的,若老师设计好一定的坡度,将难度降低,由浅入深,同样的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如: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加上32后扩大了多少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么办? 七忌问后即答。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老师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行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没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八忌轻易否定学生的提问。

课堂应该是师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只是停留在师问生答这个层面,应该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提问。一位老师在进行“十几减9、8”的教学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3—8,3—8不够减,我就用8—3得5,再用10—5还是等于5,这样做对不对?”这种思考方法,是老师没想到的,学生将了老师一军,老师也没多想就武断地说了一句:不对,减法是不能颠倒做的。其实,这个学生的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他现在还不明白这个算理而已。[13—8=lO+3—8=10—8+3=10一(8—3)]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这个轻易否定,泼灭了一朵思维的火花,说不定就将一个爱迪生扼杀在了摇篮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会问善问,正确把握问题反馈,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快乐起来。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背景:

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提问能发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师生互相了解的主要桥梁。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概念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引出学生语言反应的任何信号。教师在课堂引起学生言 语反应的信号不仅是“语言刺激”,还包括其它发问信号,如面部表情,手势语言等。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由先后有序,首尾相接的 五个环节构成的,“提问”便贯穿了这个过程的始终。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展开教和学的一种双边活动,它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一)能够贯彻教育原则

例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是辨证统一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探索知识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先 知者”,是教的主体。“提问”便是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外部因素,通过精心布 疑巧妙设问,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学习情绪高,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二)“提问”能够组织教学和调整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自始至终的组织工作和教学气氛,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而教师指挥是起调控作用的。例如,“提问”可以安定课堂秩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 听教师发问,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抓住学生的学习难点,并鼓励学生质疑,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创设一种精神振奋,有问有答,有 必要的争论和笑声,师生和睦愉快的教学环境,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当然提问过多,只听到“是”和“不是”的回答声,这种教学场面看起来很活跃,其实并不取,但“死”水一 般十分安静的课堂,也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的。

(三)“提问”可以促进教师的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学生的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对某些问题观察仔细,想得 宽,想得深,也想得复杂,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给教师的发问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学 生的质疑,也不是教师当场能全部回答的,“教然后知困”,恐怕大多数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体会。但知困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教师要自强,深钻教材精心布疑,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努力完善自我。所以提问和答问相辅相成,师生是教学相长的。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功能

提问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启发学生思维,反馈教学信息,检查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口语、书 面表达能力等方面。

(一)启发思维的功能

例如,在讲授新课中穿插提问学生或教师自问自答,能调动、刺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 的程度和方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因为教师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或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设问诱导学生,使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 用,从而形成新的概念。总之,教师要围绕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问,“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 ”。教师提出疑问,就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激起学生内部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起学生想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来自觉获取知识。所以,课 堂上不管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由于教师提问学生产生的“悬念”都是学生求知欲的催化 剂,它使学生问几个“为什么”,一直“打破沙罐问到底”。

(二)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

例如,讲授新课之后巩固提问,就是反馈教学的一种渠道,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不 是直线式的,由于学生的“课堂接受”不同,新课之后的检查提问或练习是必要的,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的程度,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 整或“补失”。肯定学习好的学生,优在何处;指出学得差的学生,问题在哪里。激励学生 上进,扩大知识视野。

(三)复习旧课引入新课的功能

课前的检查复习是综合可行的环节之一,复习的提问是一种知识的再现活动。因为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课,认识教材从而获得知识就储备于大脑了,又通过自学和作业得以巩固。检查复习并由学生回答问题,便是知识的输出和再现。这样就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还了解到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力量。同时通过对已学过的知识的复习,巧 妙设问,有机地把以学过和将要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呈前启后,自然的引入新课的讲授和学习。

(四)培养能力的功能

不管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还是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若要转换成口语,有一个理 解书面语的和重新组织口语的过程。就提问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发出信息,即教师以简洁明确的语言提出问题;二是接受信息,即学生按教师的要求,理角题意投入思考准 备答案;三是反馈信息,即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教师的提问,这实际是即席讲话。它以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和向教师质疑,对于培养和训练学生,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

提问的类型有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等。

在上述提问类型中,“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和“运用提问”,主要用于检查学生的知识。这六类提问类型都有较固定统一的思维过程及统一答案,而且一般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学生用自己新记忆的知识照原样回答就行,不需要做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对回答的判断也很容易,只要简单地分为正确或错误。这类问题被称为低级从知提问。?quot;分析提问“、” 综合提问“是在学生的内心引起新知识的提问。通常不是只有一个惟一正确的答案,而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重新组合加工,才能得出正确的 答案。教师在判断时,主要根据提问的意图对答案判断是否有道理,有无独创。或者几个答案中比较一下哪一个更好。这类总是称为高级认识提问。

(一)回忆提问 要求学生回答已学过的知识,这类问题只要求学生参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迅速的反应,不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只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这类提问对巩固旧知识,联系新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回忆提问一般用于新授课之前,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 期,使学生概念或事实等,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材料。

(二)理解提问

要求学生对教学概念、性质、法则等进行讲述,以便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问题的实质,有时再对定义、性质进行对比,区分其本质的同时,也常用此类提问。

理解提问用于检查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场合,常用于新概念、性质或法则的讲解后或数学课本某一章节的结束。学生要理发对问题做出正确回答,必 须对学过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

(三)运用提问

运用提问是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新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常用这类提问。这类提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回答。

(四)分析提问

这是一种高级认知提问。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这种提问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新学的知识,进行解释或鉴别。在进行这类提问时教师 要给予充分的启发,提示和帮助。学生的回答往往是简短的、不完整的,达不到提问的要求。这时老师不仅仅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还必须不断的给予提示的探询。学生回答问题 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使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清晰表达。

(五)综合提问

这类问题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以综合提问的回答,学生需要思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新的结论,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六)评价提问

所谓评价提问是指对提问的回答进行分析综合,估计其价值,在进行这类提问前,要给出判断评价的原则,经作为学生评价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仅会说”好“或者”不好“,”对“或 者”不对“,而要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去分析为什么对或不对,以提高学生的评价、鉴赏的能力。

五、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一)具体性。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始于一个实物、一幅图,一道题等。我们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启发思维的具体条件。

(二)明确性。问话应该明白准确,题目不可过大,也不可用学生不懂的术语提问。

(三)适合性。教师的提问要适当,提问太易,学生乏味,无思考价值,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提问太难,则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思考无从想起,思维受阻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四)启发性。对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用文字说理的题,有的学生会说不好,这就需要老师合理的提问,给予启发。

(五)趣味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深入钻研、认真思考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玩,好奇,好强。老师提问时要牢牢抓 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尽量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用偏、难、怪,不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使他们感到难堪,以致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还应以表情,语气,手势等各种因素,诱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能以争先发言是光荣,是乐趣,是享受,达到以”趣“求新,以”趣“求探,以” 趣“生智的目的。

六、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

提问过程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活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拟题阶段

拟题是为提问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提问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教师要在此阶段精心设计问题。

(二)导入阶段

教师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来表示即将提问,使学生对提问做好心理准备。如:”同学们,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下面这个问题,看谁能够作答„„“。

(三)列题阶段

即陈述新问题并作好必要的说明。表述问题应清晰准确。教师还可提醒学生有关答案的组织结构,如以时间、空间、过程顺序作为回答的组织依据。?quot;请注意,在回答问题时应注意 以下几点„„”,“请注意回答问题的逻辑性”等。

(四)听答启发

教师要倾听学生答题,在学生不能作答或回答不完全时,要以不同的方式鼓励、启发学生。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检查,核对查问学生是否听懂听清了新提问题;

2催促,力求学生快速作出反映或完成教学指示;

3提示,给学生设立适当台阶,使其能答,答准;

4重述,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时,用相同或不同词句重述问题。

(五)评价阶段

教师对学生的作答进行处理,方式主要有:

1重述,教师以相同或不同的词句,重复学生的答案;

2追述,根据学生回答的不足,追问其中要点;

3补充,根据学生回答的不足,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补充;

4更正,教师或学生纠正错误的回答,给出正确的答案;

5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

6延伸,依据学生的答案加入新的材料或见解,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新的问题或进行新的内 容学习。

7检查,检查其它学生是否理解某学生的答案或反应。

七、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要求

(一)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提问既明确,又有关键性,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二)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 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在规律的探求中提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了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题要灵活应变。让问题由学生来问,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提问的多样性。

首先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性。教师就提问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 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迹,向平面发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相传递的被动局面,是课堂呈现 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五)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一系列有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提问的巧妙性。

当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老师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

八、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能

提问是教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

提问的目的在于:

教师有针对性的,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提问过程是解释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的解决,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抓住问题的本质,使学生不但能达到理解,巩固新学知识的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的设计一般是以旧知识为基础,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即时复习巩固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地掌握知识。

对教师来说,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改进教学反馈的信息,对学生来说是参与教学,强化学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记忆。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看到不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提问,本文想就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作些粗浅的探讨:

1、空泛式提问。

这类提问的问题大而空,目标指向不明确,缺乏思维导向性,少有示范借鉴作用。常常是由于提问时没有找准角度,或者没有考虑铺设适当的梯度而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比如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几何证明题通读题意后问“这道题目该怎么解呢?”这个问题本身并没有错,但提法太过笼统,学生很难答得上来,这样不具体、不明确的问题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我们知道,几何证明题有其一定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基本顺序提问:这道题目中你认为哪几个条件是主要的?为什么你认为是主要的?由这个条件你认为推出哪个结论是最有可能的?最后的结论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直接得出?条件和结论之间还缺少什么?等等。

这样一组有示范性的问题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前一问是后一问的基础,后

一问是前一问发展,不仅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如何分析问题的能力。

2、简单化提问。

这类提问多见于学生或教师的解题过程中或结束后,目的是判断其过程、方法和结论的正确性,含有引导学生思考其解题过程、办法、结论是否合理的成份。常见的语句有:“对不对?”“是不是?”等。

这类提问弊多利少:其一,要求回答者仅用“是”或“否”就能解决提问,因此,尽管教师也在引导学生思考,但提问方式本身容易误导学生不做思考,所以思维程度要求很低;其二,难以发现学生真实水平,“是”或“否”的判断常包含偶然因素,从概率来说,即使是猜,也有50%的正确率;其三,难以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一个判断失误可由多种因素所致,不找到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建议这种类型提问后面应紧跟一些引导叙述算理或引导思考的提问,如:“为什么“、“有什么不同”、“怎么想的”等等。

3、程式化提问

程式化提问主要反映在数与式的运算和几何论证上,由于这些题必须进行大量的、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熟悉这些规律,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提问往往陷入模式化,难以形成有效的思维力度。

如讲授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般的教学是照本宣科,按照“去括号——移项——

合并同类项——方程两边都乘(除)以”的步骤提问,常见的语句有:“下一步该怎样做呢?”等。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如果教师按以下步骤设问:

①方程的结果(解)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的形式与原方程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由于设问有思维力度,因而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有效的提问,不但使学生对知识有深一步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上例,学生弄清了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含有分母的方程,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的有效提问所起的引导作用。

4、结论式提问

即只注重问题的结论,而不究其得出结论的过程,或在得到结论的过程中目的性不明确。

如证明定理:在等圆(或同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心距四组量中,有一组量相等,则其余三组量也相等。按下列步骤提问:你能说出它的逆命题是否正确?

(注意:实际上已经暗示了结论)你能证明吗?(学生感觉没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证明属于机械操作)。

如果换种方式,在提问时注重启发,而不是暗示,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设计“你能否在等圆(或同圆)中截取两条相等的弧?”再提示“你共学了哪些与圆有关的线段或角?能否由它们画出?”事实证明,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①用圆规直接截取相等弦的方法;②用画相等圆心角的方法;③用画相等弦心距的方法。

再问:“你怎么知道你画的方法是正确的呢?”由于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实践了结论,因而有明确的目的性,想急于探求原因。这样的提问恰到好处地反映了知识的由来,因而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

5、琐碎式提问

这类提问常见于教师在章节复习或概念回顾中,对某些相关知识的设问只是“滤”一遍,问题徘徊在“活扣”的边缘,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

如初三对几何定理复习的提问,如果只满足于学生能够记住,而没有形成一组内在联系的设问,就干扰了学生对内在思想的进一步探索。其实,大量的几何定理都有其内在的联系。

如:①圆幂定理怎样特殊化,就能变成垂径定理?(一线过圆心,且两线垂直)

②垂径定理的基本图形怎样特殊化,就变成某个定理了?(一线平移成切线)

③你能否用图形来说明切线的判定定理

和性质定理的区别?(绕切点旋转)

这组问题从连线、延长、平移、旋转等手段入手,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了挖掘定理内在联系的意识后,学生创造性地找到了内容丰富的联系,角度多种多样,这是我们事先没有预料到的。

6、唯问式提问

学生围着问题转,课堂的问题非常多。这类提问的目的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

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变成了“满堂问”。虽然师生之间是在双向交流,但不让学生去质疑问难,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怎能进入探索问题的情景呢?所以,课堂提问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经常性地变换提问方式,就能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真正体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①教师问,学生答──引导启发;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操练巩固;③学生问,教师答──鼓励质疑创新;④师生共同商量

──多角度思维。

7、内容式提问

这类提问偏重于内容,很少涉及思维训练。多见于某个知识点之后或新知识点开始之前,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常用的语句有:“是什么”、“怎么样”、“定理是如何叙述的”等强调记忆信息的提问。因为提问本身只要求回答是什么,因而缺乏引起思考的功能。

建议这类提问常和以下的设问配合使

用。①“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了解知识发生过程);②“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求异思维);③你有更快捷的方法吗“(联想、发散、创造);④“你自己认为哪点正确,哪点有问题?”(自我监控);⑤“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比与联系);⑥“如果要这样的话,要怎样改动?”(假设想象);⑦“你能总结这类题目做法吗?”(抽象概括)

其它的诸如集中式提问(提问对象过于集中)、急促式提问(学生思考的余地很少)、惩罚式提问(对思想不集中或有偏见的学生突然发问)、习惯性提问(形同口头禅的提问)、家长式提问(使学生产生畏惧)、重复性提问(知识、问题重复)等无效甚至干扰性提问,我们应尽量避免。

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朝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不懈努力,那么提问就能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在这几年的教育、教研工作中,我从小学各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教学时,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以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这种提问不能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7、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1.提问的明确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提问的思考性。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提问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问的多向性。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5.提问的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提问的巧妙性。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邱学华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邱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好的课堂提问能有效调控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精心酝酿提问内容,注重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预见性和难易程度;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问在关键处、问得灵活、注意火候;要合理安排提问对象,遵循目的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宽广性原则;要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形式要多样、语言要明确、态度要自然、要有一定的等候时间等等;要有效处理提问结果,尊重学生、善待错误、尽量让学生证明答案。

关键词:课堂提问

小学数学

有效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良的现象,如明知故问;模棱两可;时机不当;难易失控;节外生枝;缺少反馈评价;面面俱到,过于琐碎;强求一致,缺乏开放;过于抽象,难以捉摸等。这些不良的提问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综合起来有五大策略:

一、精心酝酿提问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内容应注重以下几个特性:

1.目的性

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心中有数。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1/4+1/3后提问,1/4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高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才能直接相加?你有什么办法使分数单位相同吗?以上一步一步设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并能顺利准确地概括出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

2.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加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可提出如下问题:(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3)乙数是甲数的几倍?(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内发性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去思考了,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就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与满足。

4.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知识。在教学中,提太空泛的、过于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连加》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黑板上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着这幅图画,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2、4+3、3+4、4-

3、3-

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麻烦了,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请看看教师设置的问题,那么“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5.难易适度

教师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或学习状况出发,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导、运算能够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刁、难、怪题,使得学生无法回答。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这样的提问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教育测量中的难度H=1-P/W,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H在0至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至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解惑”。

1、要注意关键性。

一个单元、一个课时都有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只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其他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联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原来圆的什么?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了圆的面积公式。

2.要增强灵活性

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有时是千变万化,难以预料的,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所要提的问题,事先周密地考虑到、设计好,并根据课堂上教与学的发展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要注意火候。

课堂提问如果问得过早,学生思路跟不上而感到突然,问得过晚,就如同“马后炮”起不了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颜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地提出问题。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当同学们在听课中流露出迷惘神情时,教师应及时提问,便于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一节课中,不可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热烈,一味地问个不停,使课堂教学变成提问式教学,其效果必将适得其反。

三、合理安排提问对象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只要在问题设置上深入研究即可,提问谁无关紧要,常常为了课堂气氛热闹,获取完满的答案,提问集中在几个优生身上;或者为了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专挑选他们人微言轻提问对象;或者认为课堂教学以一般学生的水平为出发点而过多地提问具有一般水平的学生。由此,课堂提问往往无法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或无法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无法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后进生得不到激发,甚至影响到学生后续学生的积极性,因而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宽广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调查表明: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具有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因此,课堂提问的面应尽可能宽广些,要面向全体,不仅要提问优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习后进生,作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

2.量力性原则。课堂提问时,所选择的对象必须是对所提出的问题在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能回答或基本能够回答的学生,换句话说,问题的难易与提问对象的水平应努力追求“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避免学生能力有限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或因问题过易,学生能力过强,而失去提问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3.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总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进行的。因而在选择上应该注意提问所要达到的目的。比如说,为了给全班学生提供解题全过程的范例,要选择“示范型学生”——解题能力强、解题过程规范的学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要选择“体验型学生”——估计可以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并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为了展示学生的特长,让他在全班学生面前有表现特长的机会,可选择“表现型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是他的特长;在提出较简单的问题时,可以选择“关注型学生”——这是学习成绩较差的、需要得到教师特别关注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也能分享到课堂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科学习的兴趣。

四、灵活应用提问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老师在这方面应有更高的造诣。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当你设计好了提问内容,把握好了提问时机,选择好了提问对象,那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东风就是提问技巧。

1、提问形式要多样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曲问,有些问题原本可以照直叙述,但那样往往缺失启发性,难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印象不深。若改变原来叙述的方式,巧设提问的角度,让学生的思路拐了一个弯,搭上桥,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表象。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2、提问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教师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尽量做到长话短,如果问题太长可用文字呈现。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倘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问的问题,教师可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不过学生若不明了问题的涵义,而要求教师解释,教师可以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

3、提问等候时间要把握

提问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

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4、提问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

有些教师往往依照学生的座次依次发问。或者依照点名册上的名次发问,这种机械的发问方法,虽然可以使发问的机会平均分配于全体学生,但是其流弊与先指名后发问的情形相同,因为发问既有一定的次序,学生就知道这个问题应该论到某生解答,其余的学生,就可以不注意了。所以教师发问时,不要有一定的次序,使学生无法推测这一个问题,应该轮到谁去解答,因而全班学生就不得不注意了。不过教师发问的机会也要平均分配于全班学生,不要只向少数聪明的学生发问。

5、提问态度要自然。

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

五、有效处理提问结果

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不能粗暴地让学生罚站、坐下、换人,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尊重学生主前提;如果学生回答了,教师不应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而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分析,把学生低层次的回答提升类化。许多名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能有效地,风趣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体现教师精深的教育机智,这是每一位教师一生的追求,然而,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来的,需要教师们穷尽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和积累。有效处理提问结果显然是课堂提问的点睛之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

1、尊重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而不单单是一个受教育者。他们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者的天职。现代教育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课堂提问时尊重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育心理的一些实验证明了不同的师生关系模式对教育过程及效果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李皮特和怀特在勒温指导下,进行的关于集体气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民主型领导作用下,成员之间的友好性和参与集体的程度高,活动的组织程度高。课堂提问时尊重学生,是教师民主管理课堂的表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也只有如此,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当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特别是对老师的提问保持沉默时,老师最好要面带微笑,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重复该问题、改变问题的措辞、缩小提问的范围等手段,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或激励学生开口讲话,哪怕学生开口只讲一句话,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并适时“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2、善待学生的错误

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要将自己变成冷面的法官,而应充当细心诊断的医师,循循善诱的导师。课堂教学是学生尝试学习的过程,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可称之为“美丽”的错误),不能误解为对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容忍,而在于对错误的性质和程度进行甄别,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份和发生错误的症结。教师不要过分关注错误本身,应更多分析错误产生的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走向结论,不要简单地从结论走向结论。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即使做错了,讲错了,可以让学生自己互相纠正补充,教师可适当地完善,提升,类化,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记忆更深刻,掌握更牢固。但必须防止一种偏向,即不论什么问题,最后都由教师盖棺定论,如果学生已经表达的很完善,可以让学生小结,那可是学生的成就,对他们来说意义更大。

3、让学生证明答

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他理解了问题的核心,因此教师应适时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证明,找出该答案正确的理由。由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自我表达、抽象概括等方面的发展还未完善,有些学生在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证明时,可能只是从自己的直觉出发,而不能系统地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描述,费时费力,影响教学过程。这也是教师不愿意让学生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让学生证明其答案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表达、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减少猜测的机会,认识到答案是需要知识来支持的。另外,需特别注意的是,很多教师只是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下才让学生证明其答案,这样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焦虑与不确信的压力。所以使用该策略时一定要让学生对其正确的和错误的答案都加以证明。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这样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这都是启发学生讲求思维过程,从思维过程中引出结论的好方法。赞可夫曾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出了一道“7+7+7+4+7=?”的题,让三个学生去完成。结果第一个学生依次相加,第二个算法是7×4+4得32。第三个是7×5-3得32。虽然三个学生的得数都对,但赞可夫下结论说第三个最好。因为他把其中一个4当作算式中一个并不存的7。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从不会到会,从无效到有效,从不熟练到驾轻就熟。穷尽一生的精力去备课,去锤炼,是每位教师的职责!

第二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宿松县广福初中吴在南)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在这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是否体现全面性、普遍性,是鉴别“有效”的核心指标。有效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此种情形之下的课堂教学势必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探求问题的设计,注重提问的实效。

一、控制“度”,化难为易

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有让学生“跳一跳够桃子”的难度;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可转化为一系列小题、浅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有一种自豪感,又能开动学生的脑筋,让他们在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量”,循序渐进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要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消化,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过去不少课堂是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误人误己。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问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当然不能解决问题,提得过多过繁又会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陋室铭》一课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从文题看,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趣的?”在这样的诱导下,一般学生都会认真阅读,积极思维,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并清楚地表达出来。抓住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课题这一线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方法,收到预期效果。《湖心亭看雪》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谁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什么样的雪景?看雪中有着怎样的奇遇?为什么要在看雪中写奇遇?”只是这样几个问题,便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又不让学生有茫然的感觉,因为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结构——赏雪、奇遇,同时去深入思考作者所表达的“痴”的深层含义。避免了繁琐而简单的提问,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实对于很多文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力争做到少而精,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讲究“法”,面向全体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既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我就因人而异,为差一点的学生提问:“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样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对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做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则思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遗世独立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激发更高的欲望,当他们的表达欲望,表现欲望都被激发,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提问要得法,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提问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四、动以“情”,因势利导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完成教学的有利条件,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气氛的关键,提问又是课堂气氛调控的最佳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还少不了教师“动之以情”。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这样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抛弃思想顾虑,走进老师的思维中。一次听城关中学朱金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让我赞叹不已、深受启发。难怪这位老师的教学成绩如此优秀,除了她有很好的素质,能够高效驾驭整个课堂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她的教态极具亲和力,特别是提问的措辞及语气恰到好处,很多时候她在提出问题时会说“你知道吗?你想说吗?谁来告诉我?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想法?……”看似很随意的几个字,听起来却特别亲切,不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成为学生的姐妹朋友,从而让学生乐于走近教师,乐于倾听,乐于表达,最终达到了乐于共同探讨的目的,踏上探求知识之旅。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恳切评析,不应直截了当简单告诉其答案

就完事,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委婉指出其不足。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巧妙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提问问题;二是立足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提问方法。只有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课堂提问有效性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文笔小学 张玲丽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一.如何有效地提问

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提问的有效性?怎样的有效提问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下面我就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有效的提问应情境化、动态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少年儿童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很难相象,当他对学习毫无兴趣时,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而数学知识的呈现又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有效的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既不能太难或太易,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效的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学应用题:“大丰粮店运进大米 40 吨,运进面粉的吨数是大米的 3 倍,运进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吨?”教师可作启发性提问:要求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引导学生抓住数量关系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有效的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筹划,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提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问题提在学生的“现实发展区”,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不仅无助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提的问题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实发展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得到发展,教师的提问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五)有效的提问需要有效的评价

教师提问之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

有效评价分两种:一种是肯定性的、激励性的;一种是否定性的。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当然应该充分肯定,还应给予必要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并进一步启发这些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再一次站起来回答的勇气,而不能摸棱两可,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敢面对、不敢批评。教师应注意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二.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不同时刻的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完整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的最佳时间。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合理安排提问对象

有问必有答,教师提出问题必要有学生回答。不同的答问对象又会产生不同的答问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先提名再提问,或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比如按座位号或按点名册上的学号,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要总叫“差生”回答,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教师可以先叫中等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答的八九不离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应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灵活应用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当你设计好了提问内容,把握好了提问时机,选择好了提问对象,那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东风就是提问技巧,我们要做到:提问形式多样化,提问语言要明确,提问态度要自然亲切,有效处理提问结果。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第四篇: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控制课堂教学过程、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出现太多无效提问;提问方式不讲究;追求标准答案;候答时间过短;反馈评价不及时等。教师要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提问,应该做到:明确提问目的;精心设计提问的语言,内容,时机,方式;及时给出反馈评价,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方法

目录

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绪论................................................................2

一、课堂提问的含3

二、课堂提问的作用..................................................3

三、如今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5

四、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8

五、结语............................................................8

六、参考文献........................................................8

绪论

课堂提问是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以促进其积极思维的教学形式,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教师来说, 提问可以引导教学, 突出学习重点;检查教学, 检查学生的能力,揭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补救教学, 帮助教师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管理教学, 管理学生学习及教室秩序, 形成合适的学习环境;评价教学, 了解教学效果, 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对学生来说, 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起学习动机,使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 评价、纠正和加强当前的学习观点;使学生关注教学进程的变化, 促进理解知识技能, 促进记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互动之中。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合适的提问方法和抓住恰当的提问时机,而且提出的问题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出现问题质量不优、精度不准、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等出人意料情况,不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及效果,还极易让学生产生抵制情绪,降低其学习热情,进而让师生间的互动大打折扣。总的来说,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现象时常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好的提问技巧不仅能够避免提问欠妥的尴尬,还可以为随后的课堂教学铺好基石。国内学者对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关注较多, 如李密、刘显国、金传宝、姚安娣、张东红、张丽等人, 总结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 发现提问的技术与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4大方面: 在设计问题上,在重要处设置关键问题,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善于提探究性问题;在发问上, 要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时发问,发问要面向全体, 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发问方式灵活多样;在候答方面,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准备时间,注意倾听, 对学生表示尊重;在反馈方面, 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教师反馈。【1】教师处理好课堂提问,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路,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课堂提问的含义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形式。

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它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就教师而言,应是从教学目标出发,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学生而言,应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从认识规律看,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学有所疑,从有疑到解疑,认识就能前进,创新精神就能逐步培养。【2】

二、课堂提问的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3】学生的思维如一泓平静的湖水,课堂提问就好像往湖水中投入一粒石子,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提问能够保持整个课堂处于“动”的状态,其作用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有针对有计划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如以提问的形式导入一堂新课,能给学生一种新奇感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带着学习目的和兴趣投入一堂课的学习。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好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的提问,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能打破学生脑海里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甚至波澜迭起。如在《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把这称为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心中马上充满了疑问,而且非常好奇,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十分强烈,于是马上投入课文去寻找答案。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的疑问和趣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向学生发出的强烈的指令性信息,它迫使学生必须对这一信息进行积极思维,以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不仅可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而且也可大大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积极思维,是研究问题的内部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启发剂。课堂教学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没有提问,学生限于知识不足而不能提出问题,就会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学习中遇见“疑难”也不认为是“问题”。

(三)、控制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可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课堂之初时,当学生仍处于课前各种情绪波动时,可向学生提出一两个难度适中的复习检测性问题,或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发性问题,来促使学生注意的转移,从而快速地回到课堂。如果课堂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有违纪行为,教师可灵活地结合教学内容向其提出问题,用以促使其集中注意力。老师提出问题后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解决问题之后,老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学生的有意注意就很容易保持了。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双向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好的提问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没有学生积极的认知活动,即使教师的“独角戏”再好,教学效果也提不上去。

(四)、获得信息反馈

提问使得教学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换的双边双向活动,而不是过去那种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活动。对教师来说,通过课堂提问可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了解到哪些方面对学生来说存在困难,需要仔细讲解,哪些方面学生已经理解,只需一笔带过,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该补充则补充,从而针对每个学生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切实地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提问可以使学生了解本课的重点难点,通过对课堂提问的回答可参与教学,强化学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记忆,并明白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可以通过回答问题,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提问能使师生双方相互了解,共同努力,搞好教学活动。

(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思考问题,能够控制学生的思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没有教师的课堂提问,就没有学生的积极思考、答疑;没有教师的启发、诱导,就没有学生的积极探究。“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提问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有利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

(六)、巩固已学知识

课堂提问特别是新课之前的提问一般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回答的过程就是大脑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现,提取,加工,重新联想和组合的过程。它们承上启下,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时,先叫学生说一说以前学过的有关李白的知识,诸如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等等。复习旧知识能够很好的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设桥梁,新知识的学习就能很好的同化于旧知识的体系当中。这样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强化新知识,并把新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地掌握知识。

三、如今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以问促教,以问促学,让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送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所以说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下:

(一)、提出问题不科学

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过难,超过学生水平范围,那么这个问题基本上就是无意义的。如在《蝙蝠与雷达》一文中,教师在第一课时就提出蝙蝠与雷达探路时的原理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个问题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有可能站起来一大片学生都回答不出,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如果太过容易也是不合适的。如某教师在教学《祝福》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不幸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是什么季节?

2、失去丈夫是否不幸?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起不到启发的作用。鲁迅先生“将祥林嫂的不幸设置在一个什么季节”一看便知,至于对一个正常人提出“失去丈夫是否不幸”这样的问题并要求作答,简直有点笑话的味道!显而易见,类似的提问答问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太过容易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学生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过简单幼稚,从而不愿意回答。

(二)、出现太多无效提问

有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特别喜欢问“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会养成学生遇到问题浅尝辄止的习惯。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三)、提问目的不明确

有的老师在提出问题时,不明确自己提问的目的,出现信口开河式的提问。如教师在教《詹天佑》后,在反馈交流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了这样一段问答:本文是围绕哪一个人物来写?詹天佑。写了几件事?四件。第一件是什么?„„第二件是什么?„„第三件是什么?„„这样的一问一答表面上非常热闹,实际这些细碎的小问题完全可以浓缩为一个问题:本文围绕主人公写了哪几件事?学生在一个问题的统领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追求标准答案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是老师自身的思维定势,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执着于“标准答案”。在提问时也是如此,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习惯于用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回答,总是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的答案向标准答案靠拢。如有个老师在一堂音乐课上,指着一幅穿着彝族服饰戴着银项圈的娃娃的图片问:“这个娃娃脖子上戴着的是什么呀?”有学生回答说是银项圈,老师一愣,连忙纠正道:“是银项链。”课后有人问这个老师,“这幅图上明明戴的是银项圈,你为什么要说是银项链呢?”老师回答道,答案上说的是银项链啊。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一直盯着标准答案,何况学生呢?

(五)、学生思考时间过短

教师在课前都备好了教案,要完成一定的教学进度。有的教师为了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希望学生能够马上作答,当学生们凝神思考,没有小手如林的时候,教师就急不可耐地“点拨引导”了,或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

(六)、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有很多老师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上,老师怕课堂提问出了差错,于是提问流于形式,提问对象集中,总是叫一些“得意门生”来回答问题,一堂课上总是那么几个人的声音,只让优生回答问题,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略后进生,很容易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

(七)、评价不及时

有的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就不给任何回应了,弄得学生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也不给出任何评价,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是错。这样的提问就不完整,也没有了提问的意义。

四、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设计得好,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所提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

教师在问题设计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根据教材和学生水平设计问题。使问题提出既能满足大多数同学的要求,让他们吃的饱,又能让优秀学生吃得到,而那些比较困难的学生跳一跳也能吃得着。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全体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方式,不应成为少数几个尖子的“专利”。心中有学困生,优先提问学困生,让学困生也能跟随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努力做到让学困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等生代劳,让学困生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步的关键是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二)、准确把握时机

教师课堂上提问的时间没有规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课文的关键疑难处,二是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处,三是在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有困难时,四是学生疑惑不解想要发出质疑时,五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知想要表达交流时,六是学生思想不集中精力分散时。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三)、给学生合理的准备思考时间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l)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2)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学业失败者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3)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并且学生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会有明显增强。【4】

(四)、及时给出反馈评价

问题提得好固然十分重要,但这仅是成功的一半,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半,那就是怎样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馈。对学生不论是给予激励还是加以引导,都十分的重要。教师对于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

(五)、灵活采用各种提问方式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例如,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不点名提问,开火车问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先提一个问题,然后随之提供一些材料以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启示,锻炼其自主思考能力,也使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六)、提问语言简练精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究准确性,还要讲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提问语言,不能含糊不清、晦涩冗长、漏洞百出。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准确造成的。

(七)、明确提问目的

有的老师为了课堂教学不出差错,会把问题细化成很多简单的小问题,有很多直接就是问成“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没有思考意义的问题。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会养成学生遇到问题浅尝辄止的习惯,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也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能耗低收效”。因此,提高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例如你是想通过课堂提问复习旧课为新内容的讲授奠定基础呢,还是用以启发学生思维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呢?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教师就能避免在课堂上随意而问,无的放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前教师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如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就会有好几种答案,“水”,“春天”等。如果限定必须从物理学角度回答,那么答案就比较明确,“雪是固态的水,化了以后变成液态的水。”无论提哪一类的问题,都应当立意鲜明,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5】

(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明确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其次,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营造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提问并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注意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在课堂教学领域内,问题生成在某种程度上的价值是大于问题解决的,因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学习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如低年级学生大多不会提问或不能很好的提出与数学学习相关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重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一册“1-5的认识”时,在主题图出示后,可启发学生仔细观察,提示学生“看着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有的直接表示图意:“图上鸭子。”“图上有1个老奶奶。”有的则是提出与所教内容不相称的问题:“为什么老奶奶不在家里休息”,“老奶奶的孙女哪里去了?”等等。面对学生提问的误区,一方面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中有几条狗,用数字几表示?”通过引导,学生茅塞顿开,纷纷提出“图中有几只小鸡,用数字几表示?”“图中有几朵向日葵,用数字几表示?”就这样,在学习中学生的头脑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并敢于大胆的提问,对提问充满兴趣。

五、结语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方法。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习,无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因此,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源头,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考,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老师要会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慢慢引导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提高他们的提问意识与创新意识。参考文献:

[1] 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6,09:17-20.[2] 余标局.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再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3:1.[3] 曾佐萍.巧妙提问 优化课堂——语文课堂提问设计新探[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13:2.[4] 张丽.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25-28.[5] 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第五篇: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

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

——《秦朝一统》公开课

丁艺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问与回答对于提高学习内在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组开展了“课堂有效性提问”的课例研究,我有幸参与其中,开设了一堂公开课-《秦朝一统》。在备课的过程中,围绕“课堂有效性提问”这一主题,我利用教材的丰富内容,巧设提问,以期使学生能从我的提问中能认识历史,理解历史, 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授课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中,为了能很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我所讲的内容上来,考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用了关于介绍秦始皇的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待学生听完歌曲之后提出自己预先准备的问题,“这首音乐描写的是哪位人物,他做了什么?”在这里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是使学生能小学已学关于秦始皇统一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对之后所学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二)秦王扫六合秦始皇统一六国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和之前春秋战国时期讲授的内容,在这个部分我设计的问题主要以引导学生巩固原有知识为主:

师:秦国是如何实现对全国的统一呢?

师:“七雄并立争霸的局面给社会带来哪些影响?”(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发言)

师:“秦国当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哪些历史条件?”

师:“秦朝统一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生学习并巩固了秦朝统一的过程这一知识点后。接下来进入这节课的重点内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考虑到问题的转承问题,在这里我并没有提出问题,而是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秦朝是在灭掉了东方各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国,统一后疆域广阔,境内情况复杂,各国残余的贵族势力念念不忘恢复旧土。在这种情况下,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1.加强中央集权。

考虑到学生对于中央集权这样一个概念的理解模糊。我先简单介绍了一下什么是中央集权统治,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个初步印象(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是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从中央)。之后提出问题一个问题来做衔接“师:秦的中央和地方行政的设置又是怎样的呢?”

演示“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

对照图示向学生介绍皇帝称号的由来(穿插秦始皇的画像,加深学生的印象),中央“三公”的职责,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的职权。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提出新的问题“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制有何作用呢?”这个问题的设置使加强中央集权这部分内容有了一个递进,使学生能从主观的认知过渡到客观的分析,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于中央集权制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

2.经济文化方面:统一道路、文字、货币、度量衡。

展示资料:统一后各地“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学生阅读之后,使学生在头脑中先有一个道路等不统一、律令不一致等统一后各地的客观印象,从而引导他能引导他回答我接下来提出的问题,“文字、货币、度量衡不统一,会出现什么情况?”

“文字、货币、度量衡不统一,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问题比较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想到平民,也可以想到皇帝,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认知秦始皇统一道路、文字、货币、度量衡的好处,达到能够顺利归纳这几项措施的作用。

3.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较为熟悉,所以我让学生来讲清“焚书”和“坑儒”这两件事的经过,最后引出问题“如何看待焚书坑儒?”。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主要考虑到初中生在看待问题上有过于主观的特点,在学生回答后我对其回答对的给予肯定,不对的地方给其纠正,一问一答的过程使其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更加客观公正。

4.修筑长城和灵渠

学生对于长城的修建比较陌生,所以在教授这部分的内容中,我采取叙述的方法“先秦灭六国后,北部面临匈奴的侵扰,南方的越族尚未臣服。为了巩固边防,扩大统治,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屠睢南征越族。击退匈奴后,秦始皇令蒙恬征发数十万居民迁居河套地区,设郡置县,为开发河套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防止匈奴南下,秦始皇下令在赵、燕、秦三国原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万里长城”。

(大屏幕播放秦长城的起止和遗址图片)。

在我设置了一个关于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内容的问题,吸引学生兴趣,在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提出疑问“这个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秦始皇修长城的什么看法?”学生回答非常踊跃,都能从中体会孟姜女的故事是当时人们对于秦始

皇这项政策的不满情绪的反映,但是这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即长城的修建没有作用。于是我提出下一个问题“你的意见如何”,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能顺势引导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了。(这一点要考虑到各个班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对于灵渠,我设置了两个问题:“秦始皇为什么要派人开凿灵渠?灵渠的开凿有何作用?”让学生了解灵渠的开凿及其作用。

(四)结束

在课程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回顾整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主题,是什么?”、“我们认识了“统一”这一主题,你们都有什么感想和启发?”这样使学生加深对秦始皇统一措施的理解,能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依据。

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我认为这堂以“课堂有效性提问”为关键的公开课,我做到了理解教学目标,能够紧扣教学内容来进行问题的设置,比如:“秦国当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哪些历史条件?”、“秦朝统一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有什么作用?”、“如何看待焚书坑儒?”等,最后通过问题的设置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能根据教学内容最后给予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思考—“回顾整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主题,是什么?”、“我们认识了“统一”这一主题,你们都有什么感想和启发?”等。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于学生的有些回答,我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应该在课堂之上做到回答正确的地方应该给予确切的鼓励,也就是说学生对在什么地方;课堂上还有学生回答错误,将学生的错误指出来之后,应告知学生究竟错在什么地方,让学生下次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对于有些学生积极举手回答时,没有注意到;整堂课在结束时由于时间关系,有些仓促等都是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予以避免的。

在评课环节中,组里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就“课堂有效性提问”而言,我的这堂公开课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对于秦始皇统一的措施,可以不用做陈述,而是设置一个问题“秦始皇统一的措施是什么?”让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再进一步对学生所说的措施进行讲解;没有设置对秦始皇这个人物进行评价这一环节,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他的评价是书中的一个重点,我却在这堂课中忽略了这个环节;提出的问题可以在精简一些;在学生回答错误时该怎么去进行课堂上的处理;对有的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对有的问题提出的针对性不够等等。通过大家的点评及我课后的反思,使我对“有效性提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无论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还是在新课程改革下,提问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课堂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手段之一,其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该由谁来主持提问这一

环节,使其真正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是教师,因为中学生是不成熟的认知主体,他对于知识的认知过程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来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教师在有效性提问的过程中该怎么做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必不可少:

1、设计有效的提问

想要达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 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完成提问回答这一过程。在设想问题之初,必须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基础,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利用已知知识解答不出,也不能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问题。教师提问应该是难易适度,使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够回答上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做到层层设问,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备课时对于设计的问题进行回答,要提前预想学生的回答,学生有可能会回答出稀奇古怪的答案。如果学生回答出这样的答案,该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做出解答。

2、问题的呈现方式

有效性提问的达成和其问题呈现方式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相同的教学提问,不同的方式来问, 效果也会完全不一样。从课堂提问的形式上看,有多种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目的不同,提出问题的方式也应该有所变化。有的问题可以开门见山,有的问题则需要旁敲侧击,要在课堂之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否则,课堂气氛纵使看上去活跃热烈,但是学生对于提问方式的适应,没有让学生认真思考起来,这样的问题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3、回答之后的有效反馈

教师运用提问这种方式,就是为了不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的办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获得知识。这实质上是加强了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的要求。那么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呢?教师给予的回答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教师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不作评价,立刻又抛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对于学生回答的对的问题只是简单的评价好或者不好,没有点出问题的回答好在哪里,容易让学生迷糊;对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只是批评,不做出纠正,没有看到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提出问题之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是看到没有人回答不做引导就直接公布答案,打乱学生的思考等都会降低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降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有效的反馈至关重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的反馈应该是明确的,能准确指出正确的是什么,需要改正的又是什么。鼓励的方式可以多样,可以口头上的鼓励;可以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可以写在黑板之上给予鼓励;可以用一个目光、一个微笑进行鼓励。不过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鼓励要真诚,言不由衷的赞美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

“课堂的有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艺术。上课前对于问题的推敲及其设计,课堂中对于问题的呈现方式及其学生作答之后的适时反馈,都与这堂课成功与否紧密相连,因此,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反思与总结,提高自己“课堂有效性提问”的能力。

下载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提问有效性

    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少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

    如何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烟台开发区芦洋小学丛彩艳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小学数学课上,有效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

    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低年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领悟到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年级,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都是不同的,这就叫有......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题目: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请举例说明。 要求: 1、根据相关课程理论进行阐述; 2、课堂实例具体明晰; 3、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 答: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倪媛媛【摘 要】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第一、要改变课堂上无效提问过多的现象。第二、提问对象要把握得当。第三、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师课堂提问的具体方式

    教师课堂提问的具体方式 宣汉县凤鸣乡中心校陈志林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定稿)

    提高学生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凉州区四坝镇九年制学校 刘 纳 【内容摘要】: 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借助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提问学生,对教材深......

    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论文

    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论文六篇【篇一】随着人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长期追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