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是活的
作文是活的
亲爱的小朋友,我说作文是活的,你信吗?
反正我是信的,我相信真正好的语言文字,是有生命的。
你想啊,它会说话,会讲故事,会带我们去想去的地方玩儿。而且它还会让你哭,让你笑,让你爱不释手,让你深深感怀……你说,如果是死的,没有生命的东西,能行吗?
活的作文要吸收营养
既然是活的东西,那它就要一天天地长大;而要一天天地长大,就必须吸收丰富的营养,这跟你的长大是一样的道理。你一天天地长大,不也是不断地吸取各种各样的营养吗?可好多人把这一点给忘掉了,只是一味地拉它,扯它,还大声地嚷嚷:“长啊,你怎么不长呀?”就是不肯给它加一点儿营养。于是,它只好像一个小可怜一样地被扯着,长着,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又干又瘪的作文架子,少血缺肉的,你叫它怎么活得起来嘛!
好了,知道该给它营养了吧!那么,它需要一些怎样的营养呢?当然不是牛奶鸡蛋巧克力之类了。作文需要的营养第一是从你的生活中来,只要是你经历过的,感受过的,那些看来极平常,甚至有点儿琐碎的零星小事,全是上好的作文营养呢!只是它们在平时只是储存在你的大脑硬盘里,那都是些什么呀,如果你不把它们放到作文中去,它们就只好睡大觉了,慢慢的,也就把它们忘记了。
这时候,我们就得知道作文营养第二个来源的重要了,那就是阅读。
这里讲的阅读,不仅仅是你上课学的课文,还包括其他的书、报刊等所有的课外阅读,甚至还包括电影、电视、电脑等可以提供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过这里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这些渠道中,文字性的知识来源尤其重要。很多同学是看着动画片、漫画书长大的,他们不缺少想象,但却缺少语言文字的营养,而这部分的营养偏偏又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了,在这里,阅读可是很有讲究的哦,不然你没心没肺地乱读一气,那些营养还是起不了作用的。首先你得专心阅读,然后,你就心动了:他说得多好啊!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我也碰到过这样的事啊,为什么不试试呢!这其实包括了阅读的三个阶段:一是明白了文章写什么,二是想知道是怎样写出来的,三是从自己的大脑硬盘中提取出自己的生活体验。是啊,在你的生活中确实发生过一些很有意义的事,可你把它们忘了,它们只好在记忆的角落里睡大觉。现在好了,你想起它们来了,你把早已存盘的文件调出来了,你的作文就有东西可写了。
活的作文还得有情感之水来滋养
活的、有生命的东西,是得要有情感之水来滋润的,作文当然也一样。你笔下的那些文字,就是漾在情感之水中的小鱼啊,只有有了水,它们才能灵动地游来游去,组合成最美丽的句子和段落。你想啊,面对一个你根本不喜欢的人,你能把他写得人见人爱吗?你明明很想吃的肯德基,能叫它变得面目可憎吗?不行啊,作文是从你心中流出来的水,只有有了充沛的情感,它才会不断地汩汩流淌。当然,有人说,不淌?好,那我就挤。是啊,挤,是能挤出一点儿来的,点点滴滴的,断断续续的,那就不是活的作文了。
其实,文章只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人的思想饱满了,情感丰盈了,要满出来了,要溢出来了,这就有了表达的需求。于是有的人就说话,有的人就唱歌,也有人画画,也有人跳舞……这中间,有一些人就说,好吧,还是让它们从我的笔下流淌出来吧!他就写文章了,这时候,你要不让他写,他还真有点儿难受呢。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难受过,反正我是有过的,受了委屈,就写日记,把心里往外冒的话全写在本子上,然后藏着、掖着,就怕别人看见。
那么,怎么才能让文字自己一个劲地往外冒呢?还是有一些方法的,比如直着写,就是当你的情感之水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时候,赶紧把池中溅起的浪花写下来。再说得直白一点儿,就是在你碰到一件特别的事情时,当时是怎样的情感状态,是怎样想的,想说点儿什么话,就照直写下来。比如你刚去了一个什么好玩儿的地方,兴头还没有过去,逮到一个什么人,就没完没了地向他介绍,朝他吹牛,那你就赶紧坐下来,拿起笔,把它趁热写下来。
可是,感情这东西不会老是这么热着的,很多时候,它是会凉掉的,到写的时候,你的感情已经不那么充沛了,那水流了一会儿就没有了,那怎么办?别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学一学把你的情感打个结。打个结了,它流得就没那么畅快了,甚至有点儿迂回曲折了,我们的作文就变得有起有伏,有波有折了,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说不定这结一打,就打出好文章来了。
三是无中生有,营造出感情气氛再写。这一招有点儿难,用这一招的时候,往往是时已过,境已迁,高兴也高兴过了,痛苦也痛苦过了,到写作文的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了。可你不能因为没有感觉就不写作文呀,这时候就要去找感觉,让自己回到从前,重新激动起来。一定要找,找到了感觉就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原本是老师“要我写”,现在变成了“我要写”。
其实情感就像是一池水,起风了,池里的水就会荡漾起来,可如果没有风或是风不大,不能掀起波浪呢,那你就得用一根棍子去搅动一下了。情感的水一动起来啊,脑子里的那些语言文字也就晃起来了,就有了要往外冒的欲望,这可是宝贵的作文冲动啊!
在这样的冲动下,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是活的作文了。
活的作文得有一块养育它的土地
一次上课,我想在黑板上把作文画成一棵活的树。我突然发现,要让活的作文树站得起来,长得高大,得有一块丰厚的土地才行。是啊,这才是最根本的,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工作,其实就是培育作文土壤,这也是培育灵魂的土壤啊!
只有有了肥沃的土壤,才能培养出健康丰盈的灵魂,才能源源不断地长出好的作文苗子,而只是着力地去修改和辅导一篇篇作文,只是为作文而作文。这是末,不是本;是表,不是源。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有点儿急功近利,家长如此,老师也如此,希望同学们的作文能得高分,能发表,哪怕只有一篇也心满意足。
而有了肥沃的土壤就不一样了,底子扎实了,底气也足了,这时作文不再是挤出来的了,而是自然而然地长出来的,这样的土壤里长出来的作文,如没有什么意外,当然是活的作文,好的作文。
所以每当有同学要求我辅导作文时,我会问他,你是想有一篇好作文呢,还是想要一块能不断长出好作文的土壤。
他们想了一下,都说,要土壤。
那就对了,好好地营养它、培育它、操练它,它就会跑到你的作文本上来了。不信?它活了,有生命了,像那些小狗小猫,你用笼子能关得住它们吗?
[作家登台]
同学们,我这辈子有两个职业,一是教师,一是作家。教师在前,作家在后,也出了一些书,得了一些奖,那都是长在教师这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树。
当教师时,我跟学生们读别人的作品;当作家呢,又自己写作品给别人看。这真是两件很有趣的事情,我一直快快乐乐地在这两件事情之间跑来跑去。
我喜欢这两件事情。以前我接触的是高中学生,喜欢他们大胆而又生涩的表达;现在我跟小学生打交道,我喜欢你们天真而又粗糙的叙说。
这样挺好,我可以从高中生的缺失,知道如何在小学阶段进行一些补救,比如说,指导同学们课外阅读,感悟生活,体会写作的快乐,为语文学习、作文写作做一点土壤的工作。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一块丰厚的文学土地,那可是滋养灵魂的土壤啊!
寄语《语文世界》小读者:
作文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会思想,有感情;还能让你哭,让你笑。最奇妙的是,它还能跟着你一块儿长大呢!不信的话,你就试一试吧!
――谢 华
2009-02-11
第二篇:《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教科书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回顾观察记录,同学间互相交流,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教科书还安排了活动“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以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对“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和“塑料花是活的吗”两个问题的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分析】
通过第1课至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浅显、零散,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与梳理。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差异性。多种植物、多种方式的比较、联系,都指向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特征,建构起植物有生命的科学概念。通过展示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速度、生存环境、生长状态、生长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认知。樱花树的四季图片,展现长周期植物周而复始生长的特征。植物的应激反应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识。通过塑料花与真实植物的对比,评测学生对植物生物特征的掌握情况。最后,用生命周期结束的枯死植物,评测学生对植物失去生物特征的理解。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使学生建立了概念,还能用不同的证据以及不断丰富的科学词汇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难点: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器材准备】
学生在之前几节课上做的观察记录以及图画等相关资料。机器人、植物、塑料花、枯死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1.教师出示:机器人。
提问: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机器人。先和你身边的小伙伴握握手,再和小机器人握握手,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人和机器人与自己的互动,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2.提问:动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3.教师在现场展示一棵植物,并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 设计意图:分别观察动植物,初步理解“活”的概念。板书课题:植物是“活”的吗
二、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提问:同学们都种养了大蒜,在这个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记录,在小组内讨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并请学生分享观察的结果,找到大蒜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观察之前种的大蒜的记录单,发现植物长高、长大、长多的变化,搜集大蒜是“活”的的证据。2.课件出示幼苗生长图片。
教师介绍:这是记录同一棵植物连续三周生长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这几张图能不能说明植物是“活”的?
学生根据图片,寻找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3.课件出示大蒜生长图片。
回顾:这是第七天到第十天,大蒜的图片,你发现它有哪些变化?你预测一下,它还会有什么变化?
4.对比:连续三周生长的幼苗,连续四天生长的大蒜,它们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图片,搜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再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发现植物在生长环境、速度、状态等方面的不同。
5.课件出示一年四季同一棵樱花树变化的图片。
提问:看,这是老师在一年四季中拍到的同一棵樱花树的照片,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樱花树有什么变化?它是活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樱花树四季不同的状态,了解在一个循环往复的长周期中植物发生的变化,从而搜集更多的证据,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6.课件出示含羞草图片。
含羞草长着羽毛状的叶子,用手轻轻一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植物叶子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的实例,拓展了关于植物生命特征的知识。
三、研讨
1.提问:通过上述观察与分析,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环节探索学习的收获,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应激反应等证明植物是“活”的。
2.提问:我们种养大蒜时,做了哪些事情? 3.板贴图片:植物、阳光、浇水。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关注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等条件。4.课件出示:塑料红掌和“活”的红掌照片。
提问:左边的图片是塑料红掌,右边的图片是一棵植物红掌,它们都是“活” 的吗?
设计意图:依据生物的生命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
5.教师展示一棵枯死的植物,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植物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生命周期结束了,就不是“活”的了。
【板书设计】
第三篇:活的是心态美文摘抄
我在手机上收藏着一篇文章,关注的公号上看到的,大意说生命的质量在于健康,而若想保持健康则要讲究并懂得养生。那么养生的最基础有这3个方面:基本上吃素,散步,保持糊涂。
内心里很是赞同,谁不想拥有健康呢?尤其近些年来,已有不少人把养生看作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早上傍晚的公园,遛弯的人真是多呢,不单是老人,很多年轻人也开始注重生命在于运动。而生活中关于养生的节目、杂志、文章,不胜其数,像春日的柳絮满世界飞舞着。可是,这么多的“柳絮”其实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季节到了,春天了。那么修养身心的源头是要秉持一份愉悦的情怀,要心中盛着春天的花开,要快乐不要烦恼。
我们期待自己在这个世上能活得好,活得愉悦,也期待别人活得开心快乐。然而越活越发现,快乐却不像劝慰的话那般容易得来。那么,快乐究竟跑哪里去了呢?
恰如我收藏的那篇文章中所讲的养生基石——保持糊涂。遇事不计较,不偏执,不耿耿于怀,很多事,很多境况不过哈哈一笑泯恩仇,那些不快也就跟着烟消云散了。可是,往往不是如此,我们偏偏爱斤斤计较,爱钻牛角尖,在一句话,一件小事上绕啊绕,纠缠不休。不装糊涂,反而比着谁最清醒,谁站在真理的一边。
几年前从博客上看到一位八九十岁的老太太写诗的故事,非常喜欢,一直记得那句“九十岁,也要恋爱啊!”只一句就知道这老太太很可爱,也活得快乐。这样的年纪不是苍老暮气,而是糊里糊涂地嚷嚷着要恋爱,比年轻人还率真顽皮。如今想来,觉得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这样子的,没有年龄,只有精神和一个好的心态。
看心态的字面意,不过是心的姿势,心的态度。而细细看“态”的时候,不仅要为我们汉字的蕴厚而骄傲了。那是从心上升起了一颗太阳啊!那么温暖的阳光,怎会再有荒凉的地方呢?
第四篇:人活的是一种精神
人活的是一种精神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了撒哈拉沙漠地区。茫茫的沙海里,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烧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队员们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可是大家的水都喝光了。
这时,队长拿出一个水壶,说,“这里还有最后一壶水。但是在走出沙漠以前,谁也不能喝。” 一壶水,成了穿超沙漠的信念的源泉,成了队员们求生的希望。水壶在队员们的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每每使队员们在濒临绝望的时候,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
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的魔掌。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了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
缓缓流出来,却是一壶满满的沙子。
评:其实,人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希望啊!如果失去了希望,也就失去了一切。不断的给周围的人和自己以希望,我们就能克服任何逆境和困难。
第五篇:读《活下来的是傻子》有感
活下来的是信念
——读《活下来的是傻子》有感六(4)班 裘妍妍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客机在大沙漠里失事,仅有十一人幸存,沙漠的白昼气温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水源,人很快就会渴死。这十一人中,有大学教授、家庭主妇、政府官员、公司经理、部队军官......此外,还有一个叫彼得的傻子。
他们出发去找水源,他们曾三次看见水草丰茂的绿洲,可冲过去一看却是海市蜃楼。第二天中午,他们又一次看到了“海市蜃楼”,于是发誓再也不会上当了,所有人都躺倒了,除了傻子彼得。彼得不知道什么叫海市蜃楼,他吃力地攀上了前面一个沙丘,突然高兴得手舞足蹈:“水塘,一个水塘!”可没有一个人搭理他……
三天后,当救援人员寻找到他们时,那十个人已经全死了,只有水塘边的傻子彼得安然无恙……
故事中的所谓正常人都被风沙湮没了,然而,杀害他们的真正凶手不是大自然的风沙,却恰恰是他们自己。
文中的傻子表面上看上去很“傻”,可是“傻”的背后又蕴藏了怎样的哲理呢?我想,傻子能够活下来,是因为他的信念。傻子与其他聪明人的区别在于他从不泄气,尽管一次次地被海市蜃楼愚弄,但仍不改初衷,相信水源的存在。于是,上天给了他存活下来的机会,以此来作为对他坚定信念的奖赏。
我们不能对生活绝望,就像星星不能对夜空失望一样。因为再美丽的流星,也不如恒星那样动人。如果说绝望好比茫茫黑夜,那么信念则该是隐没在这黑暗里的一道通向光明世界的大门。
记得我曾在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但很多人却过早地迷茫在夜色里了,他们黑色的眼睛只能看见比夜更可怕的黑。他们抛弃了信念,放弃了寻找光明的希望……于是,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漫漫的人生旅途,有光明,也有黑暗。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能让我们活下来的,是心中不灭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