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上 科学 植物是活的吗
第一课时: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整理、归纳植物是活的证据,丰富、完善对植物有生命的认识。
证据的来源有几个方面:种养植物、观察植物、阅读讨论资料。再次用塑料花进行比较,突出有生命的特点。为自己养的植物做了什么,指向两个方向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整理、归纳植物是活的证据,丰富、完善对植物有生命的认识。
学生课前准备:准备塑料花、盆栽、干花 教学过程:
导入
• 让学生把自己种养的植物带到教室,进行交流汇报;
• 指导学生用画圈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理由;
• 做胡萝卜盆景,请家长帮助,可以用红薯、土豆等代替。
• 活动手册中的胡萝卜盆景,既有趣又进一步深化对有生命的认识。
四、总结: • 1 问题聚焦
• 2 展示通过三方面证据 • 3 开展不同方向的论证交流 • 4 比较塑料花论证(关键问题)• 5 我们做了什么(生长需要条件)• 6 完善班级记录单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运用前面几节课中学习的观察方法,再次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这也是对单元学习的整体回顾。
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感受到校园植物的多样性,关心、爱护校园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感受到校园植物的多样性,关心、爱护校园的植物 教学过程: 第二次户外学习活动,按照教材中的提示。做什么准备,如何观察记录,配合学生活动手册。活动注意学生注意力和安全。
研讨活动时间安排在户外之后。关键研讨第二点,指向植物生长需求。要在活动中引导发现。
不一定要把9个方格填满,找到几种就记录几种,实事求是。
四、总结: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科学阅读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阅读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一种途径; 阅读资料补充了前面6课课文的内容,特别是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时,可以整合在课文中进行。
教学目标: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能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和探究兴趣。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成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分析、反思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挂图
(二)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2.采集一些常见的、认识的植物。
教学过程: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
2.书中有些植物插图,你们认识吗?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4.植物中有许多有趣的事,下面我们看看书中的资料。5.你知道了哪些植物的知识?
6.课前同学们采集了一些植物、搜集
了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下面在组内给同学介绍一下。
7.选择组内你们认为最新鲜最有趣的资料或采集的植物介绍给大家。
8.我们校园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9.校园里的植物,在冬天哪些是落叶的?哪些是不落叶的?
10.开花的植物中,哪些植物的花最大? 11.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四、总结: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植物世界 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反思:
第二篇:《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教科书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回顾观察记录,同学间互相交流,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教科书还安排了活动“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以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对“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和“塑料花是活的吗”两个问题的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分析】
通过第1课至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浅显、零散,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与梳理。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差异性。多种植物、多种方式的比较、联系,都指向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特征,建构起植物有生命的科学概念。通过展示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速度、生存环境、生长状态、生长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认知。樱花树的四季图片,展现长周期植物周而复始生长的特征。植物的应激反应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识。通过塑料花与真实植物的对比,评测学生对植物生物特征的掌握情况。最后,用生命周期结束的枯死植物,评测学生对植物失去生物特征的理解。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使学生建立了概念,还能用不同的证据以及不断丰富的科学词汇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难点: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器材准备】
学生在之前几节课上做的观察记录以及图画等相关资料。机器人、植物、塑料花、枯死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1.教师出示:机器人。
提问: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机器人。先和你身边的小伙伴握握手,再和小机器人握握手,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人和机器人与自己的互动,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2.提问:动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3.教师在现场展示一棵植物,并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 设计意图:分别观察动植物,初步理解“活”的概念。板书课题:植物是“活”的吗
二、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提问:同学们都种养了大蒜,在这个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记录,在小组内讨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并请学生分享观察的结果,找到大蒜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观察之前种的大蒜的记录单,发现植物长高、长大、长多的变化,搜集大蒜是“活”的的证据。2.课件出示幼苗生长图片。
教师介绍:这是记录同一棵植物连续三周生长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这几张图能不能说明植物是“活”的?
学生根据图片,寻找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3.课件出示大蒜生长图片。
回顾:这是第七天到第十天,大蒜的图片,你发现它有哪些变化?你预测一下,它还会有什么变化?
4.对比:连续三周生长的幼苗,连续四天生长的大蒜,它们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图片,搜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再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发现植物在生长环境、速度、状态等方面的不同。
5.课件出示一年四季同一棵樱花树变化的图片。
提问:看,这是老师在一年四季中拍到的同一棵樱花树的照片,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樱花树有什么变化?它是活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樱花树四季不同的状态,了解在一个循环往复的长周期中植物发生的变化,从而搜集更多的证据,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6.课件出示含羞草图片。
含羞草长着羽毛状的叶子,用手轻轻一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植物叶子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的实例,拓展了关于植物生命特征的知识。
三、研讨
1.提问:通过上述观察与分析,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环节探索学习的收获,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应激反应等证明植物是“活”的。
2.提问:我们种养大蒜时,做了哪些事情? 3.板贴图片:植物、阳光、浇水。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关注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等条件。4.课件出示:塑料红掌和“活”的红掌照片。
提问:左边的图片是塑料红掌,右边的图片是一棵植物红掌,它们都是“活” 的吗?
设计意图:依据生物的生命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
5.教师展示一棵枯死的植物,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植物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生命周期结束了,就不是“活”的了。
【板书设计】
第三篇:2018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植物是“活”的吗
1.5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塑料花、植物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
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
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作业布置:和家长交流“植物是活的”的证据。板书设计: 1、5植物是“活”的吗
生长 死亡
课后反思:
第四篇:一年级科学植物
1、我们知道的植物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种一棵植物,利用六周的时间,每周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及做事情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种一棵植物,利用六周的时间,每周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及做事情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塑料花是植物吗?(不是)师:说一说你知道的植物?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全班、小组交流汇报)
二、拓展活动:选择一种方法种一棵植物,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1、选种子(一个生的、饱满的)。
2、怎么种?(选容器、土多少、浇水、放在有阳光的地方等)
3、每周选一个时间观察种子的情况,把观察的情况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下来。(标上时间:第几周)教学反思:
2、观察一棵植物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观察一棵植物并把观察到的植物画下来。
2、知道植物是有根茎叶组成的。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观察一棵植物,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组成的。教学难点:观察一棵植物并把观察到的植物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怎样观察?
二、探索:
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观察,交流植物由根、茎、叶等器官组成)
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三、将我观察的植物画下来。
1、先画土。
2、再画茎。
3、然后画根。
4、最后花叶。
四、研讨:说一说你观察到的植物。
五、拓展:观察一棵树,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这节课谁值得你学习?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教学反思:
3、观察叶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叶的特点。
2、观察后画一片叶。
教学重点:观察叶知道叶的特点,画一片叶。教学难点:观察知道叶的特点。教具:叶子 教学过程:
一、聚焦:师:我们观察自己带来的叶子,叶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全班、小组交流汇报)
二、探索
1、观察各种各样的叶。(先看书观察再观察小组成员带来的叶子)
2、同一棵植物的叶,都一样吗?(先观察书,再选出学生带来同一种植物的叶,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一样)
3、画一片叶,尽量画得完整。
按照“叶片—叶柄---叶脉”的顺序画。
三、研讨:叶有什么特点?它会怎样变化?
四、拓展活动:做一副叶画。方法:
1、准备叶。
2、粘贴、加工。
3、写上姓名。教学反思:
4、这是谁的叶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能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3、科学态度目标: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4、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目标: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叶子,《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子?)
1、猜叶游戏:教师把学生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叶放在投影仪下展示,请同学们猜。
2、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请其他同学猜。(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做游戏,举手参加)
二、到校园里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想一想,举手回答。)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找到。“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预计用15分钟以上的时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旳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课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还可以追问,其它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信息。
(对手中旳叶反复观察,比对。想一想,思考问题)
三、研讨: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发现了这种植物?”(思考问题: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生说,其他学生补充。)
教学反思:
5、植物是“活”的吗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3、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动物是活的,植物是活的吗?
2.你们说说小狗为什么是活的?依据是什么呢? 3.那么植物呢?它是活的吗?依据是什么呢?你有什么证据吗?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学生把自己在第 1 课种植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 1 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1)回顾 1 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2)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3)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植物和记录表,并把小组形成的想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也可以准备一 些非生物物品进行对比。)活动二: 教师用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请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可以用其他常见的植物代替)(1)说说同一樱花在不同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
(2)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 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 化,这又说明了什么?
三、课程小结。学生小结: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植物 是“活”的。
四、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植物需要水分、阳光,植物是“活”的。教学反思:
6、校园里的植物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2、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画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画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观察图片,思考问题。问: “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 在哪里见过它?”
2.适时介绍植物名称 , 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二、聚焦 :
1.出示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
2.(1)根据回答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2)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1.观察和描述图片。3.举手回答问题。(1)叶、开花、有果实等(2)墙角、墙上、池塘里等, 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三、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按照老师要求来完成科学活动。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 注意安全 , 不能边走边画 , 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 一棵植物前 ,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 , 并巡回指导 , 答疑解惑。
三、研讨
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 , 教师要组织学生 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 ,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 , 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 , 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3.最后教师设疑 : 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 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板书设计
(1)叶、开花、有果实等
(2)墙角、墙上、池塘里等, 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教学反思:
第五篇:科学是真理吗
科学是真理吗?
1.科学的局限
1.1 科学要借助常识来证明
几何三大公理,和牛顿三大运动定律,都是用常识来证明的。1.1.1 几何三大公理
几何三大公理是几何的基础,其他几何定律都是由它们推理出来的。其中一条公理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能相交。这条公理不能证明,只能说,按照人类的常识看来,这条公理是正确的。这就是科学的局限,要靠常识来补救。
1.1.2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力为零时,原先静止者恒静止,原先运动者恒沿着直线作等速度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前提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力为零,这个前提条件在地球上复杂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满足的。所以,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是不可证明的,只是大家根据常识,公认为正确的定律。事实上,后来牛顿第一定律被爱因斯坦推翻了。
1.2科学经常被后人推翻
1.2.1亚里士多德被伽利略推翻
如伽利略做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说的,物体越重降落速度越快的理论。
1.2.2牛顿在宏观、高速的环境下,被爱因斯坦推翻
在地球上,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爱因斯坦说明,在接近光速运动的情况下,时间是相对的,就是相对论。这时,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就不成立了。1.2.3爱因斯坦的理论也在经受考验
爱因斯坦曾说没有超过光速的,但近期有科学家发现超光速,爱因斯坦的理论也在经受考验。爱因斯坦曾引入“宇宙常数”,后来被其他科学家证明是错误的,爱因斯坦自己也承认了错误。
1.3科学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
以前,我看电视采访我国一位老科学家:他说科学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就是大胆提出一个科学假设,然后小心地用实验或其他科学理论来证明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1.4 没有什么理论是100%正确的。
科学研究的方法:证伪法。意思是说:不管某种理论看起来多正确,但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该理论是错的,即证明该理论是伪的。如:某理论说乌鸦都是黑的,但人们只要找到一只白色的乌鸦,就可以证明这理论是错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什么理论是100%正确的。
即使像宇宙飞船,科学家也只能给出99.9….%的成功保证,不敢说100%成功。美国就发生过,宇宙飞船爆炸的惨案。
2人类研究科学的理性从哪里来?
2.1 常识可以证明科学吗?
几何三大公理,和牛顿三大运动定律,都是用常识来证明的。
似乎大家都认为,在一些基本的数学方面,存在真理。如2+2=4,无论是否基督徒,都认为这是真理。著名的华人基督教牧师:唐崇荣牧师也拿这个例子,来证明真理的绝对性,来证明基督信仰是绝对真理。他说:2+2=4,这是绝对真理。2+2=5,或2+2=3,这些其他的答案都是错的。所以基督教不是排他,而是因为基督教是绝对真理。
我回忆起,2+2=4 是真理,这是在我小时候学加法时,通过数手指学会的。当时,我当然不会想到:为什么我相信,我数手指,2个手指再加2个手指,等于4个手指呢?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常识呀。那么现在我要问,常识是怎么建立的呢? 人类的常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常识可以证明真理呢?最近看了本哲学的入门书《苏菲的世界》,才明白了:原来人类的常识是从人类的理性来的。那么又要问了,人类的理性是从哪里来的呢?
2.2人类的理性来自上帝
很多大哲学家也是基督徒,如康德、笛卡尔,都认为人类的理性,是上帝创造人类时,就放在人里面的。所以,人类才能用上帝赐予的理性,来研究科学。
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并不是主流。我国的儒家、佛家,也不是唯物主义。相反,有些基督教的大思想家,如圣奥古斯丁,被认为是很有成就的哲学家。
2.3 我国近代科学发展缓慢
我们中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成就,在宋朝达到最高峰。但佛教在唐朝传入我国后,逐渐影响增大。如唐朝大诗人王维,被称为“诗佛”。记得有首古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是南朝(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的皇帝,信奉佛教,建造了很多寺庙,但南朝还是被灭了。
记得有个很有名的佛教故事,有首古诗:“明镜本非台,菩提亦非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这首诗可以看到,佛教认为外界都是虚无,人对世界的看法,完全在乎人内心的感受,所谓境由心造。
这在哲学上,就叫“不可知论”了。“不可知”论者,认为人没有理性,或人的理性是不可靠的,是不能用理性来研究科学的。在这样的哲学影响下的人们,就不可能发展科学了。所以,宋朝之后,我国在近代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
我国有句成语:“格物致知”,意思是研究物体,可以得到知识。结果,我国古代有位学者,要格竹子,就搬了个椅子,对着竹子看了很久。可想而知,他不可能得到什么知识。如果按现代科学,他应该做做实验,把竹子剖开看看,研究竹节是什么。科学是真理吗?
在牛顿的经典物理流行时,哲学上,机械唯物主义也流行起来。人类很乐观,以为宇宙是一台大机器,人类的理论已经把宇宙研究透了,已经不需要上帝了。当时,只有两个小问题没有解决,被认为是当时灿烂的经典物理天空下的两朵小乌云。但在20世纪开始时,对这两朵小乌云的研究,导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推翻了经典物理。
现在的科学家比牛顿时代谦虚了很多,因为在宏观上,爱因斯坦认为:宇宙是不可穷尽、不可测的。科学家已经说明:宇宙大爆炸前的事情已经超出了科学的范围,是科学不能解释的。在微观上,科学有“测不准”原理,说明微小的粒子是科学不能测量的。就是说,现代科学在宏观和微观上,都被堵死了。
有本很好的介绍基督教信仰和科学的书:《游子吟》(链接:在线阅读:http://.zip)。作者是里程博士,是一位华人科学家。他说:科学只能研究what,不能回答 how。科学可以发现宇宙的规律,发现宇宙是怎么运行的(what),但不能回答宇宙为什么是这样运行的(how)。
况且,科学只能研究物质。科学对于人类的感情,和灵界,也是无法研究的。总之,科学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接近真理,但科学绝不是真理。科学不是包医百病的,科学不是万能,科学更不是真理。什么是真理呢?
牛顿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花在《圣经》上的时间,比花在科学上的时间还多。他曾经拿着一个太阳系的行星模型,对朋友说,这个模型是被人制造出来的;牛顿接着说,模型尚且需要一位制造者,太阳系这么精美运行的系统,不是更需要一位创造者--上帝吗?
《圣经》记载了罗马总督彼拉多和主耶稣基督的对话,《圣经》【约翰福音18章37,38节】“ 彼拉多就对他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
在英文圣经里,真理是truth。在主耶稣基督受死、埋葬、复活、升天后。罗马总督彼拉多这句话:“真理是什么呢?”一直回荡在人类上空。彼拉多错过了真理,亲爱的同胞,您现在还要错过真理吗?
《圣经》【约翰福音14章6节】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上帝)那里去。”
主耶稣基督就是真理,您只要打开《圣经》,就可以看到主耶稣基督对您说话。在《圣经》中,主耶稣对您说,祂为了救您,甘愿从上帝的儿子降世为人,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主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了,战胜了死亡。在刚度过的复活节,我们都欢喜快乐地彼此问候说:主复活了!
我们每一位人,只要相信主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就可以像主耶稣一样,胜过死亡,复活,得永生。我们相信主耶稣,就得到了通向上帝的道路,得到了真理,更宝贵的是:得到了永远的生命。亲爱的同胞,您认为主耶稣基督是真理吗?请用科学的态度,研究一下《圣经》(《圣经》灵修版链接,在线阅读:http:// 下载:http://www.xiexiebang.com/download/CUV-NIVv2.chm),看看主耶稣说的这句话:《圣经》【约翰福音14章6节】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这句话是否是真理?
愿主赐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