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我剖析 我是谁(范例)
[转]自我的分析------我是谁?
我是谁?自己回答十次,每次都给出不同的答案。“人贵人自知之明”,这是指人要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可以说,正确评价自己是一辈子的事情,随着人的经历的增多和认识的深化,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在不同的年龄段和经历了不同的事情之后总是不同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青少年时期,对父母或老师对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所作出的评价当时不理解,不乐于接受,甚至觉得不对,但长大成人后回过头来再细想时,才发觉当初老师或父母对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实在是太准确了,后悔当初不多听听大人们的“逆耳忠言”。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身上的缺点,局外人看起来可能会更客观,而自己却不知不悟,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对自己完整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识自己的身体与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相貌等;二是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如知识、技能、情感、意志等;三是认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包括自己的责任、影响及与他人的关系等。在性格方面: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所以分析时我也注意要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词语。
分析的方法: 1 内省法 作品分析法: 笔迹的分析,一些获奖方面的、以前的日记等分析 3 自我报告法: 16PF 量表的分析
其他测试 别人的评价:别人给我写的信,一些评价 5 其他方法1 个人基本资料: 背景资料: 性别:男
学历:华南师范大学三年级在读本科生
家庭:家中现有爸爸(教师,现在是政府里的干部)、妈妈(初一水平)、奶奶和一个弟弟,姐姐(同父异母,已经结婚,不一起住)家中是老大,根据阿德勒说的的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之一:出生顺序,我应该是一个有强烈的权力和优越感,被过度保护,有过度焦虑的人。
年龄:刚好21岁,正处于20---24岁(亲密对孤独阶段)。
经济:祖辈是地主,曾经有很多土地。现在经济环境是属于中等。星座:金牛座
金牛座的说法(摘取的)是: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耐心、耐力、韧性是其特性。
凡事讲求规则及合理性。喜欢新的理念并会花时间去接触、证明,是个自我要求完美 的人; 外型气质:略带忧郁、性情平顺、表情不多,呆滞、茫然及无辜是其特色
性格特色:强-耐性、耐力、观察力、占有欲、上进心、自尊心、自制力、责任感、计划性、现实考量、嫉妒心、顽固。弱-应变能力、好奇心、自主性、圆通性、自我调理性。
金牛座的男生属于躲在自己内心世界里面,他会把自己的外在打理的很好,例如工作做的很尽心尽力、孝顺父母以及爱护妻子……等等,可是他一定会有很多事情会闷在心中,他不觉得告诉人家有什么用处,因此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独有,任何人都走不进去,这会让爱他的人非常难以忍受。
2、个人经历叙述(讲述生活事件和社会环境对我的影响):
我的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影响了自己的:一个是同桌,一个是竞争对手,老师,家庭。
出生环境:我出生于一个偏远的小农村,那里山清水秀,多山多水,从小养成了我好动、爱玩的性格,多山可以爬山摘果,放牛;多水可以去捉鱼和钓鱼,还可以去捞刷“磁粉”。与人打架、荡秋千、喜欢冒险。
5岁以前与母亲、父亲接触也比较少。而是和奶奶,爷爷生活。弗洛伊德说:“在三岁以后,儿童开始表现出一个对象的选择,对某些热深情偏爱。当时妈妈不在家,我非常偏爱的是我的奶奶,记得我要离开去坐车到镇上的时候,我和奶奶都哭了,我死死地捉住奶奶的干枯的手,不肯放开,被人抱上车,又跳了下来。几次分别。我第一次写信,是写给奶奶,当时是爸爸教给我写信。
3岁多上了镇上,自己和爸爸生活。很渴望朋友,结果总是依赖他人,给别人东西吃(开店的时候),讨好别人。这可能对环境的变迁的不适应和对母亲的依恋没满足所致。
小时候爸爸要求很严,我也喜欢和爸爸吵架。可能是当时产生了那种恋母嫉父的情绪纠葛,即欧底帕斯情结。这也可能是为了解决那种情绪的冲突,所以开始尽量地以父亲为榜样,模仿父亲,认同父亲。后来妈妈一起到了镇上开店。我的亲戚会说我象我妈妈,其实我很想象我爸爸,为什么会形成那样呢?或许是因为一种对攻击者的认同,因为妈妈总是吵架!据说通过认同作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变得越来越相像。但这种认同是恋母情节的认同。
非常记得3、4岁时,妈妈、我和爸爸,弟弟在肇庆七星岩照的一张相片,那时妈妈、爸爸多么年轻,我们多么单纯可爱。家庭似乎很幸福。但终于到了小学的时候,妈妈在一次和爸爸的争吵中,一怒之下把所有的相片给撕掉了。这是第二次撕相片。结果还弄得搬了家。后来,妈妈一起也到了县上,家里总是争吵。但妈妈很疼我们,有一次我和爸爸,弟弟去见了很久不见的妈妈,才知道妈妈在那里上班,很辛苦的。我的妈妈很勤俭,勤奋。另外,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强调孝,它压抑了子女对于父母的敌意,使子女产生很重的内疚和负罪感。面对妈妈每天的争吵,对我是一个矛盾,也是一种压力。现在自己有点懂事了,觉得父亲是属于民主型,妈妈属于溺爱型。但可能从小就离开母亲的关爱和多次转移环境,让我得不到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发展出一种不安全感,一直以来都希望人际关系的稳定。那时侯的我,在家里没电视看,没电脑玩,似乎没什么事情干。但那时学跳绳,相信自己会学好.结果坚持天天跳绳。我学会跳绳是从那时开始的。有时也体会到简单是福。可能受当时的影响,所以现在对享受和金钱的观念比较薄弱。但因为家庭的背景:祖辈是地主,解放后受气多,奶奶和爸爸都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能干点事情。这在我升了初中后非常感受到。特别是爸爸和我去其他人家做客的时候,往往会进行一种比较。于是让我开始重视学习的问题和一种有钱无钱的比较问题。这也影响了我的学习动力、态度、目标和一定的价值观念。所以我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不多,但却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存在一种道家和儒家的冲突。可能在这种期望效应下,我是比较积极进取的人。出了县里读二年级,是自己和爸爸两个人生活,变得很自立,自己烧水、煮饭、洗衣服。
另外,从我小学到现在我都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特别是小学二年级遇到了江老师,她让我和**坐在一起.还很关心我们。同时班上的同学也很帮助自己,结果学习成绩马上上去了。后来我和***坐在一起,成绩也越来越好,非常喜欢举手回答问题。
我以后的自我效能感和积极的自我关注可能就是来因于周围同学或老师的外部的对我的积极关注。我曾多次获学习和班干部方面的奖项。初中,同学们连续三年选了我做班长。也曾被老师选中参加演讲比赛、选中当班长和记者站的通讯员等,很受老师的重用。大学里曾在300人里被选出做一份兼职和做校学生会的干部。另外在公司那里也做了两年。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但有一次自然课上,因为同学捣蛋,把纸团扔给我,我出于一种自尊心,认为不能被人欺负,所以也把纸团扔了回去,恰好被老师看见了,不问什么就被马上拉到讲台批评了。然后叫我蹲下,把我关在门后,关了一节课。从此再不跟那老师说什么了。受到了挫折,以后都不敢放肆了。所以16PF量表的分析说我是个自律严谨的人是有道理的,一方面因为这件事情的影响,一方面是受初中时做班长3年的影响:要以身作则!。爸爸和奶奶会说我做人比较老实,不适合做生意。可能也受了这些事情的影响。
记得我当时的偶像是歌手黎明。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儿童对性和亲子关系的兴趣又重新恢复。所不同的是,认同作用或相似作用的对象不再是父母,而是某一个崇拜对象。这个崇拜对象虽然只是父母的替身或第二父母,但在心理上,他们才是真正的父母。整个青春期的任务就是摆脱生物学的父母,寻找心理上的父母。初中的时候,连续当了三年的班长,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个人的竞争性很强。另外,初中时全班有一大半的贺卡给了我,人际关系也非常的好。这也加重了自己以后对人际关系的期望和自身的虚荣心,比较有圆通性。因为观察学习吧,自己曾主观以为比较死板和非常注重责任感的人比较受欢迎,所以那样的表现渐渐的被强化。所以连续当了三年的班长后,那种生活观就因为某个人而发生了变化,开始缺乏一种应变能力、自主性、圆通性,比较死板和非常注重责任感,且在意他人的看法。
由于工作的关系吧,从初二开始就养成了乱丢东西的习惯,生活作风比较塌邋。初中时很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为我发现只要我努力了,成绩很快跟上了。相反我成绩下去了,就是因为我不努力。初中的一个老师突然去世(肺癌和肝硬化),让我感到人生的短暂和突然。所以有时人生不免持悲观的态度。有一点出世的思想。我的初高中的同学,没有坚持上大学的很多,而我是家乡第一个考上本科的学生。当时的理想是:上了高中,再考大学,再考研究生、博士,再出国。老师在学生手册里写道:此生目标远大。但现在看来,现实并不那么理想,起码家人也不同意那样做。所以背负着压力,现在的生活满意度一般。
我比较会自我激励、态度热忱,是一个做事情比较坚持、积极的人。从高中开始,我就常常请教别人问题,是个虚心求教的人。也能听大家的意见,特别是对我生活作风方面的意见。
我是个热爱工作的人:我把工作看成是我的最大乐趣,而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从初中做班长就开始,一直保持到现在的工作。大学选学校优秀学生干部,投票的时候没投自己一票,结果一票之差落选。被师姐、师兄误解,而没吭声,怕别人说自己掩饰。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比较多,如不应该在别人面前说某人的不好,有什么事情的话要承担起来,不要推卸责任。不是你的错你也要承担下来了,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所以我经常把这些就承担了下来,看到同学的对我的欺骗行为,自己也没吭声,所以有时很压抑。当然对荣誉的态度有些坦然,可能是初中和高中的经验的影响,认为做了那么多年的班干了,这些并不算什么。大学的时候经常出去做兼职,在公司做了近两年和在校学生会做了一年,现在大三了也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思想上很着重应用性。对电脑也很感兴趣。这可能是对初高中终日埋头苦学,少参加实践活动,并且被同学说是书呆子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上了大学后,发现个子和人相比有点矮,于是又多了一份自卑。以前是外貌问题,现在又多了一个矮的问题……… 读书人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自己也比较爱面子。
外貌和性格的关系:鼻子曾经有鼻炎,后来似乎也影响了自己的外部形象,从而引起了自己的外部情绪的表达,也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六年级,被一个数学老师的批评,结果使我努力学习数学。结果得到了那个老师的重视。得到重视后,我竟然也模仿了数学老师的习惯,咬牙。就好象班杜拉说的观察学习。
大学存在约拿情节,不喜欢别人在别人面前的夸奖,怕引起嫉妒。
在一些事情面前,可能会不时存在如罗杰斯所说的感知歪曲和否认,比如我对某个同学的态度。大学不喜欢的人:虚伪的人。因为我体会到了被骗的痛苦。后来我遗忘给某人带一些东西(两次),可能是我的潜意识做怪。因为我不喜欢他。
另外在剀利看来,当人们不能预期未来的事件时,就会产生焦虑。由于我的兼职的工作是搞活动,所以经常存在现实焦虑。从大一到现在,因为缺乏经验,结构系统不完善。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也慢慢的有了一种经验和自我统一的感觉。
当它成为一个”不可渗透“的结构时,就无法从新的经验那里学到东西。但我依然保持着开放的结构系统,也害怕通过固定角色扮演,来调整自己的结构系统,因为怕学了别人不好的方面。以前曾有一种角色混乱的担忧。
另外,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我有性的情结:
从小学开始,性的意识已经开始萌发。三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我喜欢的一个女孩子》,被评为优秀。同学们开始说我和我写的我班的一个扎辩子的女孩子。其实那时或许真的喜欢吧,我把人家的名字也写上了,还不知羞。
小学的时候,可能成绩好的关系,很多女孩子和我聊天,问我问题。我也很高兴,似乎是恋母情节的一个补偿。因为以前,我和妈妈接触并不多。
初中的时候,我辅导的同班同学,竟然在家里看片子,初三的时候不小心也看到一部片子,高
一、高二开始看过一些片子,结果很受影响。有时和女孩子在一起会感到羞和自卑。
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本我,自我和超我时常发生冲突,一方面”本我“因为外部不良信息的驱动以及与生俱来的性的需求,要求那样去做;但现实里,我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同时”超我“因为外部的积极关注,所以也比较强。由于这些冲突,往往引起我很多焦虑。因为有**的习惯。这也影响了我的自信。
通常用禁欲作用和升华的防御机制。另外学习和那种习惯是接近和回避冲突,造成我的生活和学习的表现经常不是很稳定,比较浮,没有踏实去学习。通常,成绩差的时候或老师、父母的期望大的时候,感到羞悔,变得很努力学习。
所以这种冲突的解决,往往受外界影响比较大。有些自卑,有时总感觉辜负了老师和父母的期望。但自我效能感还很好,因为无论如何,经过自己的努力后,成绩很快会提高。但学习动机是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努力学习。
而大学的时候是自我提高的动机,所以在大学还自学了电脑方面的知识。根据作品分析法:
我把中学的信件和相片等也很好地保存了下来。为更好分析自己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片:我查看我初中和高中的毕业的相片:发现自己都很清瘦,不同的是初中时穿了一身运动服装,高中时穿了一身T-SHIRT,高一时穿的是一身初中时照的相片的运动服装。可见自己在迈向成熟。但容貌清瘦,可见当时的学习和那种习惯的冲突和学习方面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我还看到高三那次运动会的相片。为了准备那次运动会,我几乎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进行锻炼。下午5点也进行锻炼,对自己已经很有信心了。但比赛前那天晚上却没睡好和其他原因,结果跑得很差。相片上的照的正是我跑过终点的那一刻!可以看到我的后面似乎已经没人了。跑道边是我的同学们,我大气喘喘的,吃力的跑过了终点!那时的感觉很不好受!这种挫折一方面造成了我对这种比赛获奖的需要,一方面又造成了我对它的退缩。特别是对初中那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信念的质疑。少了一分内控的思想,而多了一分外控的想法。
笔迹分析:
我握笔紧,下笔重,书写速度快,是属于刚性的笔迹。
书写者表现为行为迅速敏捷,急噪,冲动,缺乏耐心等的性格特征。4 他人的评价:别人寄给我的信我都保存到现在,当我翻开这些信,一种友情的力量和岁月流逝的感觉特别强烈:
读高中时,我初中介绍的一个同学介绍的同学:与你通信是一种快乐,你的性情天真,童年生活有趣;初次回信的时候:看完你的信,觉得你有一种深藏的力,另人难以捉摸;可能是你的个性吧,你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那你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初中的同学的来信:记得当时临近初中毕业的时候,同学录你都不多写,甚至你自己连同学录都没有,或许这就是你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我觉得你是个挺随便和放得开的人,以前的你给我的感觉比较清瘦;在我印象中,你是一个踏踏实实,勤奋刻苦的学生。你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好学生,却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你好象一台机器, 对同学是有友情,但是你好象一生注定没有爱情的存在,好象永远不会喜欢上别人.这也是一个国际标准学生。
读书时代不拍拖,不早恋。^^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两个在我的屋后清”渠道"。虽然你我成为朋友是在初一和初二时,那个天真无邪的年代,我认识到一大帮朋友,但最好的就只得两个,一个是***,另一个就是你。
一个来实习的老师的来信:你似乎不那么追求学习以外的东西,比如做班干,缺少敢做敢为的干劲,总给人一种埋头苦干的感觉。那次开班干会议,我发现我说了一大堆话,别的同学会发表一些意见,但看着你时,你却一副深不可测的申请,让我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的话是不是胡说,不过我想可能也许你不善于和陌生人搭话或者是不想轻易发表你的看法,还真觉得是个谜。
大一的时候宿舍会议: 室友们曾经对我说的缺点:1 说话罗嗦
2表达个人观点隐隐约约;
3有时也比较冲动;4没注意细节,上课接手机5害怕失败(我觉得这个得出这个结论所引用的例子引用得没说服力,可能是个投射的反应,因为说我这个缺点的舍友当时没进团委和学生会,而我进了。另外他的根据是师兄宣布的心理测验的结果:你们做的很差(一个玩笑来的),他觉得我当时表现出不开心,是个害怕失败的人。)但我没反驳他。
可能人就是有这种需要,希望和人和睦相处。我也不想得罪别人。6 有时好象不是真心的、深沉、一些事情都没说的。另外忙来忙去,不知道忙什么。(其实当时我进了校学生会,另一个自尊心强的同学没进,所以我不想在他面前说我在校会干了什么。当然,给人感觉深沉,这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因为我有不良的习惯。另外那段时间同学之间也真的沟通不足)7 好象不是很豪爽,忸呢的味道。
同学还说:你现在(大学)可能做的兼职比较多,说话什么的社会化、商业了。
大学二年级时 一个在新疆读高中的网友给我写的信里写道:你给我的感觉是朴实和现实
给我的另一种感觉是:你好象我的老师。
大学同学的来信:给人感觉很勤奋,很努力的人,做每件事情都很认真.自我报告法:
一、16PF问卷的分析:
适应性
内外向性
感情用事 4.3
怯懦
3.3 心理健康
专业而有成就
创造力
新环境
对自己进行高点分析,根据手册对标准分得分高于7分,低于4分的因素进行特征描述,然后是综合性的分析。结果是:热情、外向,有同情心,一般社会交往效果较好,少有顾忌,遇事不退缩,主动性强、真诚,宽容,合作、天真、自立,聪明、自律严谨、比较紧张、心
二、由于处于亲密对孤独阶段,使用ATS心理测评软件分析发现:在爱情方面,自己是浪漫型的人,易受外表的吸引。另外,父母吵架的场面,他们的身教让我觉得找一个对象时,需要谨慎。爸爸经常教我做人的道理也塑造了我的行为。6 自我感觉:
对于我的防御机制:曾有过压抑,如很多不开心的事情很快忘掉。移植作用(记得中学的时候,在学校有一些气就发怒到弟弟身上)。
利他主义:通过采取某种行动,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帮助了别人,在某种极端情况下,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别人的愿望(如社交时需要别人的一种认同,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时或者其他方面就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别人的愿望。)另外通过禁欲作用、升华和替代: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工作方面,努力完善自己。用这种方式来面对让人引起焦虑的东西。
平时在和别人做比较的时候,还会有心力交投的防御机制:把外部对象或自己所赏识的某些人物特点结合到自己的行为和信仰中去。另外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受替代强化影响。结果容易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哪种人?或者造成同一性紊乱。这在初高中的时候特别明显。正是艾里克森的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时候。
另外就是当脑海里突然出现不良的思想,或一些愤怒的思想时,会使用对抗性思考或陈述,专注于与自我挫败不相容的应对性积极的思想上。比如从初中开始到高中一直做一些记录,经常进行内省,并且用一些名言来提醒自己。我给自己写的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自己要改进的地方:与人交往要自信(不够自信)每天完善自己一点,就很幸福了(追求完善)。生活作风不能拖拉,要学会处理轻重缓急(作风拖拉)。
急噪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被凌辱捉弄而妄动,廉洁好名,过于自尊,就可能被侮辱而失去理智,溺爱民众,菩萨心肠,就可能被敌烦扰而陷于被动。
我经常把心中的对一些人际关系和理想现实的心理斗争写了下来。很多内容是关于自信心和人际交往的,如有时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有时候总想和每个人都好,总想不得罪每个人。这也反映了初中形成的人际关系的高期望的影响。
第二篇:我是谁
“心里话”原稿
原稿:我 是 谁
领:要问我是谁
过去,我总不愿回答 因为我怕
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
合:他们的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学 一路鸣着喇叭 不是开着本田 就是开着捷达
领: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 一路都不说话 埋头蹬着板车 裤腿沾满泥巴 合:我们的校园很小 放不下一个鞍马 我们的教室很暗 灯光只有几瓦 我们的桌椅很旧 坐上去吱吱哑哑 但是我们作业工整 我们的成绩不差、领:北京的二00八
也是我们的二00八 老师把它谱成了歌 同学把她画成了画
作文课上,老师说了这样的话 “不要怕,不要怕 我们打工子弟 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 都是祖国的花 都是中国的娃
都生活在首都的蓝天下” 合:不要怕,不要怕 大声说出心里的话 领:要问我最想说什么 合:我爱我的妈妈 我爱我的爸爸 因为——
是妈妈把首都的马路 越扫越宽 因为——
是爸爸建起了北京的高楼大厦
第三篇:我是谁
我是谁、为了谁、“我是谁?”这是三个谁中的关键问题。只有真正把握好我是谁,才能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我是谁?”要解决的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是如何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位置,端正工作态度的问题。如果连自己是谁都没有搞清楚,而去大谈为了谁,依靠谁,我个人认为,无论说得多漂亮,谈得多深刻,那也不过是空谈,甚至是无稽之谈。
我是谁?
共产党员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半心半意,更不是虚情假意。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群众,了解群众,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自觉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得失的第一标准。只有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宗旨,不断锤炼党性,纯洁思想,提高修养,才能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端正态度,也才能做到临财不贪,临色不乱,临危不惧。
为了谁?
一切为了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我个人认为,如何“为”才是关键。是蜻蜓点水,还是全心全意;是把群众挂在嘴边,还是把群众放在心里;是喊破嗓子为群众,还是甩开膀子为群众?其结果自然大相径庭。如果是蜻蜓点水,光把群众挂在嘴边而非心里,光喊破嗓子为群众,而对群众疾苦漠然视之,淡然处之,那就不可能把与群众的关系搞成鱼水关系,血肉联系,而是搞成蛙水关系,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办实事,把群众装在心里,为了群众利益出发,甩开膀子干,干成事、干好事,并坚持到底才是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的,才能与群众血肉联系,把与群众的关系搞成鱼水关系,我们党的根基才能更为牢固。?
依靠谁?
一切依靠群众。群众中珍藏着智慧,蕴藏着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变革和前进的根本力量。只有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理解群众疾苦,才能避免关起门来决策,闭着眼睛空谈,拍着胸脯表态。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并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才能真正做到依靠群众,群众也才愿意让我们依靠;也只有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群众愿望和诉求,贴近群众的心灵和情感,才能在不断密切与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中做到依靠群众,群众也才心甘情愿的,积极主动地让我们依靠。
总之,“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整体。既互为因果,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通过正确认识和把握“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增强自身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结合当前进行的正风肃纪教育整顿活动,重新认识自己,查找不足,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随时牢记“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为人民群众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我是谁
“我是谁 为了谁 依靠谁”讨论发言材料
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我应该提高认识、率先垂范,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群众路线大讨论,我要重新摆正位臵、明确方向、改进方法,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会议安排,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我是谁”的界定中自我剖析。我们的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服务于人民,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牢记宗旨、牢记责任,自觉服务于人民。一是要坚持一心为民、无私奉献。要增强公仆意识,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为民造福作为首要目标,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的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用真心、真情去关心爱护党员、干部和人才。要淡薄名利、甘为人梯,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善于发现好干部、培养好干部。二是要公道正派、清正廉洁。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和责任,秉公用权,自觉接受干部群众监督,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利益所动,敢于主持公道,要时刻做到自省自警自律,用廉政准则规范自己行为,坚决抵御各种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守住做人、处事的底线。三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担负起带头学习和参与指导服务的双重责任,做到学在先、走在前、当先锋,争做一名政治坚定、党性纯洁、公道正派、勤奋敬业、务实创新、清正廉洁的组工干部。
二、从“为了谁”的思考中自我检查。组织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必然同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归根结底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是要为群众推荐好干部。要牢牢把握干部工作方向、标准,按照党和人民的意愿和要求选干部,确保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把在工作中立场坚定、旗臶鲜明、态度坚决、步调一致的干部选出来。二是要为党和人民事业凝聚人才。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我们兴国富民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群众,要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热情,为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三是要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直接面对群众、直接服务于群众,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村委会活动场所标准化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
三、从“依靠谁”的实践中自我改进。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各项事业取得不断胜利的力量源泉。实践证明,组织工作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一是要让群众参与,扩大群众民主权利。要顺应群众期待,满足群众需求,积极动员群众参与组织工作,把组织工作真正臵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发展什么样的人入党,要给群众
建议权和评审权;组工干部形象怎样,业绩怎样,要给群众监督权和批评权,最大限度的提升群众参与组织工作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扩大群众参与组织工作的范围。二是要拜群众为师,集群众聪明才智。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组织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有扎根于基层和群众之中,集中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才能充满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我县是党建先进县,“党员承诺制”就是最早在我县的招安镇杨圪堵村的村民党员首创的,后来在全县乃至全国予以推广。今后,我将尽力做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在向群众学习的同时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三是要请群众评判,回应群众意见诉求。群众意见是最好的标尺,最能体现工作成效。我们的工作都与群众密切相关,干部是否选用好了,基层党组织是否发挥作用了,都直接影响着群众利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全面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
只有弄清“为了谁”,牢记党的宗旨,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只有弄清“依靠谁”,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只有弄清“我是谁”,牢记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第五篇:我是谁
我是谁?
活动目标:
1.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眼中的我,及他人眼中的我。
2.增进学生彼此熟悉的程度,增加班级凝聚力。
活动程序:
(一)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A4影印纸。
(二)学生两两分组,一人为甲,一人为乙(最好是找不熟悉的同学为伴)
1.甲先向乙介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乙则在A4纸上记下甲所说之特质,历时五分钟。
2.教师宣布活动的规定为:「自我介绍者,在说了一个缺点之后,就必须说一个优点」。
3.五分钟后,甲乙角色互换,由乙向甲自我介绍五分钟,而甲做记录。
4.五分钟后,教师请甲乙两人取回对方记录的纸张,在背面的右上角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彼此分享做此活动的心得或感受,并讨论「介绍自己的优点与介绍自己的缺点,何者较为困难?为何会如此?个人使用那些策略度过这五分钟?」。两人之中须有一人负责统整讨论结果。
(三)学生三小组或四小组并为一大组,每大组有六至八人。
1.两人小组中负责统整的人向其它人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
2.分享后,教师请每位同学将其签名之A4纸(空白面朝上)传给右手边的同学。而拿到签名纸张的同学则根据其对此位同学的观察与了解,于纸上写下「我欣赏你…,因为…」。写完之后则依序向右转,直到签名纸张传回到本人手上为止。
3.每个人对其他组员分享他看到别人回馈后的感想与收获。
(四)全班学生回到原来的位子
1.教师请自愿者或邀请一些同学分享此次活动的感想与收获。
2.教师说明了解真实的我与接纳真实的我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