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补校语文练习-文言和诗歌
补校语文练习(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注镇兵五千人。开元中,遂罢.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仍充岭南采访使 .B.庆礼躬至其境 .C.遂罢镇兵五千人 .
充:代理。躬:亲自。罢:撤去。乖:背离。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A.①②④
B.①⑤⑥
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④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C.②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讼桓彦范防略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准则;于是加谥为“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10分)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5.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6.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补校语文练习(3)
1.(3分)A
2.(3分)A
3.(3分)B 4.(10分)(1)(5分)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译出大意给2分;“功役"、“嗤”、“切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l分。(2)(5分)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译出大意给3分;“苦节”、“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11分)5.(6分)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一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帝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6(5分)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答出诗2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线2分;能作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补校语文练习(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敕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物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 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敕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4.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译文: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译文: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答:
补校语文练习(4)
1【答案】C
【解析】C项中“数延见”一句大意是“邓愈要见熊鼎”,据此来理解,“延”应该是“邀请、延请”之意。【点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每年必出题目,可能全都是“实词”,今年的题目即如此;可能实、虚词都有,也可能只有虚词。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考查是动态语境中的辨析,要理解动态语境中的陌生意义,就必须注意上下文语境,注意整个语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其次要注意文言实词知识的灵活熟练运用,最起码要熟练掌握文言实词知识,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解题方法可以用排除法,也可以直接选,对于同学们来说,排除法似乎更可靠。比如本题的“长”读“zhǎng”,通“掌”,无论知识还是文句理解,都非常熟悉,便立即排除之;“结”在“结兵自守”中显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赞”在“留幕府赞军事”句意中显然是“辅佐、协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最后要注意古代文化常识,现代汉语词汇积累,这些都是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必要知识。2【答案】D 【解析】“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这是由于所选文言文多采自史传文,而史传文都是评述某个人的生平事迹的,这就决定了“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的高频率出现。本题中①反映的是主人公辞官不就的品德,②是主人公说的话,说的是朝廷命令御史查察,④反映主人公判案迅速,都与题目要求不合,故选D。
【点睛】这种题目的解法主要是排除法,且很快很准确,比如一看①马上就可排除之,于是就只剩下C、D两项了,再看看②又能迅速排除C,很快就可选出答案。考试过程中必然要讲求点儿效益,而排除法的运用帮助很大,效果也很明显。10【答案】B
【解析】B选项违背文意。文中说的是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帝却要颁发敕令表彰,而不是查究,也没有出尔反尔;李善长也为此事上奏进言,皇帝不听,熊鼎与给事中伊正进言,皇帝默然良久,这才不让御史送去敕令。【点睛】“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点。文言文关于这个考点的设题最难,排在三道题目之后,就是明证。但相对于现代文阅读鉴赏来说,能力层级还只是C级“综合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只要找准原文所在文段、层次,仔细对照,这种题目实际上不难 3【答案】(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了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赐给他裘皮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解析】(1)句中难点有“奏罢”“不职”“数十辈”“列部”,这些都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奏罢”是两个词,“上奏并罢免”之意;“不职”意为“不称职”,是“不称职”的省称;“数十辈”难理解关键是“辈”字难理解,其实根据文章大意,很容易理解为“数十人”;“列部”就是“各个部门”之意。整体理解句子,抓住上下文,特别是上文“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就能理解主人公去山东上任,主要是监察官吏。(2)此句几乎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词语,对译即可。【点睛】“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个考点年年必考,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考查。要做好这道题,就必须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如“单音词”意识,利用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内容的意识,自觉运用“实、虚词知识,句式知识、史传文知识”的意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沟通的意识,古今生活沟通的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整体阅读理解的意识,不注重整体理解,就可能从开始就错了。4【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或答“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这一句作答案是“答非所问”!)。简要说明如下: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解析】两道题目都比较简单,都问的是写法,且互为补充。整首词是典型的“情景交融”之作,以景写情,情感调子低沉、凄清、孤独。全词线索分明,由傍晚时分到更深夜半,傍晚天光昏暗,一庭凄冷,寒声阵阵,又没有亲人(或友人)的音信;更深夜半时分,人们各自走远,主人公独对孤灯,难以入眠,孤独凄清之情深矣。【点睛】“古诗词鉴赏”是每年必出的经典题目,在中华文化弘扬全世界的今天,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是诗意的民族,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继承和发扬这一笔优秀的文化遗产。何况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鉴赏古诗词的水平,就必须经常诵读、涵泳,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相关知识,要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去,而不是小学生、初中生的泛泛而读。
补校语文练习(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绛,字厚之,其先临川危氏。唐末,曾祖仔倡聚众保乡里,进据信州,为杨氏所败,奔杭州,易姓曰元。祖德昭,仕吴越至丞相,遂为钱塘人。绛生而敏悟,五岁能作诗,九岁谒荆南太守,上诸朝,贫不能行。长,举进士,以廷试误赋韵,得学究出身。
再举登第,调江宁推官,摄上元令。民有号王豹子者,豪占人田,略男女为仆妾,有欲告者,则杀以灭口。绛捕置于法。甲与乙被酒相殴击,甲归卧,夜为人断足。妻称乙,告里长,执乙诣县,而甲已死。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阴使信谨吏迹其后,望一僧迎笑,切切私语。绛命取僧系庑下,诘妻奸状,即吐实。人问其故,绛曰:“吾见妻哭不哀,且与伤者共席而襦无血污,是以知之。”
安抚使范仲淹表其材,知永新县。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立券。久而整母始知之,讼于县,县索券为证,则母手印存,弗受。又讼于州,至击登闻鼓,皆不得直。绛至,母又来诉,绛视券,呼谓聿曰:“券年月居印上,是必得周母他牍尾印,而撰伪券续之耳。”聿骇谢,即日归整田。
绛为官精明,然不苛暴。知通州海门县,淮民多盗贩盐,制置使建言,满二十斤者皆坐徒。绛曰:“海滨之人,恃盐以为命,非群贩比也。”笞而纵之。擢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州大水冒城,民庐荡析。绛出库钱,即其处作室数千区,命人自占,与期三岁偿费,流移者皆复业。又甓其城,因门为闸,以御湍涨。后人守其法。
后绛入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寻拜三司使、参知政事。绛所至有威名,工于文辞,为流辈推许。虽在中书,而蕃夷书诏,犹多出其手。数请老,神宗命其子耆宁校书崇文院,慰留之。既得谢,帝眷眷命之曰:“卿可营居京师,朕当资币金,且便耆年仕进。”绛曰:“臣有田庐在吴,乞归鬻之,即筑室都城,得望属车之尘,幸矣。敢冀赐邪?”既行,追赍白金千两,敕以蚤还。绛至吴逾岁,以老病奏,恐不能奉诏。三年而薨,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师,谥曰章简。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绛命取僧系庑下 系:捆绑 B.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 博:斗殴 C.因门为闸,以御湍涨 因:利用 D.寻拜三司使、参知政事 寻:不久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元绛“为官精明”和“不苛暴”的一组是()A. 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
绛曰:“海滨之人,恃盐以为命,非群贩比也。”
B. 绛曰:“吾见妻哭不哀,且与伤者共席而襦无血污,是以知之。”
县索券为证,则母手印存,弗受。C. 绛捕置于法。
即其处作室数千区,命人自占,与期三岁偿费 D. 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立券。
既行,追赍白金千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绛的祖先本来不姓元,唐代末年,元绛曾祖父曾经为保卫乡里聚集众人,进入并据有了信州,后被杨氏打败,逃奔到杭州,改姓元。祖父在吴越做官,于是成为钱塘人。
B.元绛任江宁推官时,上元县有甲乙二人酒醉后打架,甲夜里被人砍死了。甲的妻子说是乙砍的,告到里长那里,又抓着乙去到县衙。元绛最终查明真相,惩治了真凶。
C.元绛任台州知府时,有一次台州城外发大水,百姓的房屋被冲倒。元绛就用砖头砌高城墙,利用城门作为水闸,用以抵御湍急暴涨的水流,后来的台州官员也都沿用这一方法。
D.元绛不论在哪里做官都有很好的名声,并且擅长文辞,被当时的人推重赞赏。即使后来在内廷中任职,皇帝给蕃夷的诏书,大多出自他的手笔。
4.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 阴使信谨史迹其后,望一僧迎笑,切切私语。
(2)臣有田庐在吴,乞归鬻之,即筑室都城,得望属车之尘,幸矣。敢冀赐邪?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南 海 旅 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因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荔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5、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5分)
6、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5分)
补校语文练习(5)
1.B 【解析】博:赌钱。
2.A 【解析】B.第二句是原永新县县令的事。C.第一句仅表明“捕置”,没有“为官精明”和“不苛暴”。D.第一句是富豪子弟龙聿的事,第二句是皇帝“追赍”。
3.B 【解析】“甲归卧,夜为人断足。”是说甲回家睡觉,夜里被人砍断了脚。4.(1)译文:元绛告诫甲的妻子说:“回去办理你的丈夫的丧事,乙已经伏法了。”暗中派遣可靠谨慎的官员跟随甲妻的后面,远远望见一个僧人笑着迎接(甲的妻子),切切私语。
(2)译文:我在吴地有田地房屋,请让我回家卖掉它,就来京城建屋,能够远远看见陛下连接不断的车马扬起的尘土,就是幸事了。怎么敢希望赏赐呢?
5、作者以翻腾起伏的思绪(归思)作为全诗的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乡思)。
6、“催”字用得好。“催”为催促,这里是春风催促花儿开放的意思。诗人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予抑制状态的归心,进面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竟相怒放,不由自主。比喻出人意表,生动贴切.表现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制。(意思对,分析合理即可)
第二篇:文言断句练习精选
文言断句练习精选
给下列文段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1、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2、武王伐纣
武王伐殷乘舟济河兵车出坏船于河中太公曰太子为父报仇今死无生。所过津梁,皆悉烧之。
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⑴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⑵,右秉白旄,瞋目而撝之,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济而波罢。
武王伐纣,到于邢丘,楯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楯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武王曰:“然何若矣?”太公曰:“爱其人及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胥余⑶;咸刘⑷厥⑸敌,靡使有余。”
注释:⑴阳侯:大波之神。⑵ 钺:大斧。⑶胥余:里落中的屋壁。⑷咸刘:训杀。⑸厥:代词,那,那些。
3、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4、陈蕃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5、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6、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7、厉王监谤者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8、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9、孙权喻吕蒙读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0、太宗爱马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 ‘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11、唇亡齿寒
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也。”
12、塞翁失马(全篇断句)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而亡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第三篇:文言实词练习
40.既,jì
(1)动词,完了,尽(2)副词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③表范围。“全”“都”(3)连词
①既然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1、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2、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3、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4、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5、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
6、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41.假,读音一:jiǎ(1)动词
①借②凭借,借助③宽容④给予(2)形容词
①虚假,假装②非正式的,代理的(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读音二:jià名词,假期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3、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6、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7、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8、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42.间,读音一:jiān
(1)名词①门缝,夹缝②中间③期间(2)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 读音二:jiàn(1)名词
①空隙②机会③(不多)时间(2)动词
①离间②参与③间隔,隔断④夹杂(3)副词
①表时间,有时,偶然 ②表状态,从小路③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6、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7、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8、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9、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10、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11、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1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14、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43.见,读音一:jiàn(1)动词
①看见,看到②会见③谒见,拜见④召见,接见(2)名词
①见识,见解②看见的东西
(3)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4)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读音二:xiàn动词
①引见,使„„见②表现、出现、显露
1、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2、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3、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5、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6、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7、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8、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9、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10、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44.解,读音一:jiě动词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②解开,脱去
③分开④解释,解答⑤理解⑥解救,消除 读音二:xiè动词,缓和,消减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5、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
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7、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45.就,jiù动词
①趋,赴②靠近,接近③上(车、路)④赴任⑤担任⑥成就⑦完成,成功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3、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4、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5、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6、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
7、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第四篇:文言英译练习
文言英译练习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翻译练习:
红娘是元代剧本《西厢记》中的一个角色。故事说,已故崔宰相的遗孀带着儿女住在一个庙里,有一个书生张珙也住在整个庙的西厢房里。张珙在庙里遇见了崔家的女儿崔莺莺,二人互相仰慕。这时一个强盗听说崔莺莺貌美,就带部下包围了这个庙,要抢娶莺莺,如果不允,就要杀死庙内所有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崔夫人许诺如果有人能救莺莺不落入强盗之手,就将莺莺许配给此人为妻。张珙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他的朋友——一位驻地不远的将军,请求援助。将军带兵打败了强盗,救了所有的人。但是这时崔夫人又不肯将莺莺许配给张珙了,只许他们以兄妹相称。于是他们通过莺莺的侍女红娘传递情诗、信件,安排他们见面,最终二人结合了。现在根据这个故事常称媒人为“红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语文诗歌赏析练习
高考十首诗歌赏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注] ①鄜(Fū)州:现陕西省富县。②云鬟:妇女的鬟发。③清辉:指月光。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 晏 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春 阴 朱 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注 ①朱弁(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答: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
答: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行行重行行 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这首诗的开头,连叠四个“行”字,只用一“重”字绾结。这样的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请指出“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中的“诗眼”各是什么,并简要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这首诗的前六句使用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完成问题。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上 邪 《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中的“我”希望“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却又从反面立誓,开列了“与君绝”的条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醉花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1》“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 三 闾 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注 三闾大夫庙: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说说“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两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参考答案
1.【答案】
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杜诗《月夜》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作者借用“月亮”意象至少有三个作用:①勾起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情;②颈联通过对月下妻子的描写,渲染了妻子思念丈夫的凄楚的氛围,增强了感染力;③表达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给读者创造出很大的想象空间,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答案】
①写景观察角度多变,极有层次感。首句写近景,次句写远景,由近及远。下阕由上阕的陆上写到水上,再由地面写到天上,由下及上。
②善于抓住秋天景物的特征来写。如选取木芙蓉、黄菊两花争香斗艳表现“重阳”到的季节特征;写树,选“红树”来写;写流水,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既写出秋天时令之特色,又写出秋令中景色之特征。
③写景注意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官,注意色、声、味的结合。如红叶间黄,浓淡相间;花之香味,雁之鸣叫等。
3.【答案】
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思念。
【答案】前两联写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一、二句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惨淡。
三、四句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答案】
重叠使用四个“行”字,极言行程之远,兼有分离长久之意。用复沓重叠的声调、弛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感情的沉重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答案】
“老”和“晚”。“老”并非只言年龄,更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身心憔悴、精神衰老之感;“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已逝、红颜已老的迟暮之感。
5【答案】
这首诗的前六句写了“日”“月”“风”“夜”这些意象,它们富有意味,一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二是写天气的变化四时的更替,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作者“不眠”的凄寒心境。
【答案】 总结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6.【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7【答案】诗歌以一个恋爱中的女子的口吻写成,但这个女子却没有通常诗人所描绘的羞涩和含蓄,她是一个对爱情大胆而执着,爱情誓言惊天动地,热情奔放,无所顾忌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爱。
【答案】正面立誓“长命无绝衰”,已说到了极点,但作者仍觉意犹未尽,思路一转,又从反面竭力诉说,说是“乃敢与君绝”,其实仍是“长命无绝衰”,甚至要胜过“长命无绝衰”。山陵坚定不移,江水源远流长,冬雪夏雷是天道自然,天高地厚永存不变,只要这些不变两人就永远长相厮守,感情可以跨越时空,直到宇宙万物不复存在,天道发生逆转。此番誓言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跃然纸上。
8【答案】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鸟雀营巢(动),月映碧草(静)的景致,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明快动人)的景象。
【答案】本词的思想感情丰富,包括:对美丽(生机勃勃)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人生苦短,别离多、相聚少,世事无奈之情;华年易逝,青春不再的伤感之情;风景古来依旧,人生聊聊百年,感叹人生的渺小,自然的伟大。
9.【答案】“秋风”点明季节,“日暮”点明时间,“枫树林”加上“萧萧”叠词修饰,两句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答案】诗眼是“怨”字。“怨”紧承上句,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字领起后句,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浓郁的“怨情”。“怨”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展现出屈原的哀怨形象,流露出作者无尽的怀念和凭吊之意。
10【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比喻:诗中用美艳的桃花来比喻即将出嫁的女子,用硕大繁多的果实来比喻女子出嫁后多子多孙,用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嫁过来后家庭昌盛,表达了姑娘对婚姻生活的憧憬和人们对她的祝愿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