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法律精神的终极关怀—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时间:2019-05-13 22:4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人为本,法律精神的终极关怀—读《论法的精神》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人为本,法律精神的终极关怀—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第一篇:以人为本,法律精神的终极关怀—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法的精神究竟是什么?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回答。一百种回答也不能囊括法的精神。三百多年前的一部法、政治学论著,却给我们揭示了法的精神的高深境界。翻开《论法的精神》,甚少能找到华丽的辞藻或夸张的比喻,只有质朴平易的语言、干净清新的文风和精彩严密的论证表达出的富有哲理且精深的思想。

人先生于法,法后出于人,要研究法先要认识人。人,孟德斯鸠看的非常清楚,他在序言中写到:我首先研究了人,我相信,在这样无限参差驳杂的法律和风俗之中,人不是单纯地跟着幻想走的。人作为极具有适应性的存在物,在社会中能够与别人的思维和感情相互融合,一旦有人向他揭示人的本性,他也能够了解自我。反之,如果有人将这种本性掩盖起来,他也会丧失对自我本性的感知力。

在孟德斯鸠看来,法是理性的产物,法的精神中必然包含人类对理性的终极理解。法律不是“神化”的造物,法律也不是统治者工具性的产物,法律是人类为了维护自我生存的有序状态而作出的选择和创造。人们在制定法时,必然自觉地注入主体的理性和意志。“法治的真谛是人权”,法律存在之价值在于定纷止争,谋求人类幸福,而人权之演进可以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增进人类福祉。人权天然需要和平、自由与尊严并拒斥暴力,为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提供较好方法。自由无疑是人权中最基本的权利诉求。孟德斯鸠强调人的自由:“人,从物质存在的角度而言,受到永恒规律的支配,人不断地违背上帝所制定的规律,并且更改自己所制定的规律。”这里孟德斯鸠并没有片面强调人的自由性,实际上是确立了人的两重性:既有一定自由度,又有既定条件的制约。

人总是生活在一些既定的规律中,即使他们没有认识到,但他们仍旧无意识地在按照这些规律行事。万物皆有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自然的法。自然法学派的始祖格老秀斯提出,人类的理性就是自然法的渊源,自然法的效力依赖于人的理性自觉。法就是这人类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则继续发扬完善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考察法律不能脱离社会的存在,而必须紧密联系其他事物,诸如地理、地质、气候、人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法律、政府、道德等等这些因素。这些联系和观点的综合便构成了所谓“法的精神”。

一国的法律应当顺应该国国民的良好习性,“在不违背政体原则的限度内,遵从民族的精神是立法者的职责。”统治者能够顺从天然秉性,顺天应人,则能将事务处理到最好的状态。孟氏为此作喻,“假如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民族,性喜交际,心胸豁达,且爱好生活,富有情趣,善于表达,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具有良好精神的民族,立法者就不应当用法律去束缚他们的礼俗和精神,以免抑制和扭曲他们的品德。只要人民的品性和习俗不影响政体的性质,不违背政体的原则,法律就应当顺应和维护这种品性和习俗。”在为雅典制订法律时,梭伦并为没有为雅典人制定就法律本身而言的最佳法律,而是为他们制定了他们所能拥有的最佳法律。

法与政治相伴相生。法律意在根据统治者的意思规范社会秩序,分配社会财富,其工具性质不言而喻,因此法律性质源于政体的性质,政体的原则在法律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影响力。作者将各国政体清晰地分为三类:共和政体中,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拥有最高权力;君主政体虽由一人掌权,却总固守已成之法律;专制政体则是一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以及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不同的政体蕴涵着各自的原则——一种指导政体成员的行为,并推动政体运行的人类感情。在共和政体里,公民是权力的主人,他们制定、执行并服从法律,所以品德成为共和制的原则。与品德相比,君主政体更珍惜荣誉。君主大权在握,缺失自主权的臣民只能靠崇高的地位、优惠的待遇和高贵的荣誉来彰显自身的卓尔不凡。而专制政体下,品德毫无必要,荣誉极其危险,君主的意志一发即不可逆转,人作为一个生物只能绝对的、本能的服从,君主不允许其意志有调节、进谏或对等的建议可言,恐怖便成为必需的强悍的原动力。

然而有趣的是,维持三种政体运转的原则——品德、荣誉、恐惧——均是人类自己对内心的约束,基本与法律无关。非法律的一些人性力图寻求或排斥的东西,维系了国家的政治走向。那法律如何在政制中形成,作者提到,每一个特殊的社会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于是产生国家间的战争状态;每一个社会中的某些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所在,并力图将这个社会的主要利益窃为己有,于是产生个人之间的战争状态;这两种战争状态促使人们之间建立法律。这与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状况多少有些类似。如果国家依靠“礼”、“德”等思想即可使社会处于和谐状态,法律就难有用武之地。然而,“礼之所出,刑之所入”,礼崩乐坏之时常是法、刑出生之日。某种程度上,法律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后滋生的外部救济。

然而,孟氏并不赞同严刑峻罚,他认为,“宽和精神应该尽可能的体现在法律的所有条款之中”。法律不是毁灭,而是救赎。法律若仅仅是约束人民行为的工具,将成为人民的束缚。严酷的法律超越人民心理承受的合理区间,将会带领它的国家、它的统治者走向毁灭。罗马后期的法律,本想激发奴隶对主人的无限崇敬,却换来卑微心灵的极度怨愤。它丢弃了法律公正的本性,明显不适合罗马宽和的共和政体,拖曳着这个国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偏。中国古代,大秦帝国二世而亡,不能不说秦的暴政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法律约束人民的行为,但法律的制定最终取决于人。孟德斯鸠认为,在政治宽和的国家里,一个有良知的立法者热衷预防犯罪应甚于惩罚犯罪,注重激励良好的社会风范应多于施用刑罚。只要唤起人们的爱国心、廉耻心、畏惧责难的心理,无论什么都可以用来作为刑罚。斯巴达曾有的刑罚,便是不准许某人把妻子借给别人或是接受别人的妻子,而只允许他与童贞女子同宿,看来不可思议的刑罚,却如同严酷的刑罚一样深刻。“法律认为什么可以成为刑罚,什么就将是最有效的刑罚”。明智的立法者应当尽其所能,通过适当的奖惩方式,通过哲学、道德的箴规,通过荣誉法规的公正运用,通过羞辱性的刑罚,通过长时期的幸福和太平盛世的修养身息教育人民。

孟德斯鸠强调,立法的精神应该是适中稳重的精神。立法者应当抛弃个人的感情和偏见,从制定法律时的情况出发,并结合制定法律的目的,给人们一个简明质朴的法律,唤起人们对法律理念的共鸣。法律是为具有一般理解力的人制定的,它并非深奥的逻辑艺术,而更应该像是一位家庭父亲的简单推理。孟氏还提出,法律的修改必须有长远的目光,有充足的理由,并且理由应当符合法律的尊严,否则法律只会成为腐化人民精神世界的毒药。从反对酷刑的角度出发,孟德斯鸠作出如此论述:“经常有立法者,试图纠正某一弊端时,仅仅考虑纠正这一弊端本身;他的目光只盯着一个目标,却对纷繁的弊害视而不见。当弊端一旦被纠正,人们所看到的只是立法者的严酷,而国家中却遗留下某种由于这种严酷的做法所导致的弊害;进而使人民的精神世界被毒化,适应其专制主义倾向。”

通看全书,孟德斯鸠一直在强调公民精神,全书都洋溢着作者对公众福祉的热爱和对人人都能获得幸福的愿望。立法不只要适应社会状况的需要,更要通过法律的有效运作引导人们相信法的内在精神,因此法律必须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或者说生存方式,以人的幸福生活为旨归;法律必须超越经验世界或现世主义的有限性和暂时性,力求在人的生命存在与某种永恒存在的精神性世界之间建立联系,承载人文的意蕴,追问生命的意义,由此而求觉悟和永恒。这种永恒的原动力就来源于法的精神。

第二篇: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翻开《论法的精神》,我们不难发现孟德斯鸠一生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悟,并从中领悟到其理论真正的精华。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期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又是法国资产阶级著名的法学家。《论法的精神》是其一生重要的著作,当时的伏尔泰把此书推崇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

《论法的精神》一书,虽囿于时代的限制,在思想上有其局限性,但在资产阶级的法学著作中,可称之为具有独特风格的百科全书,也是资产阶级法学最早的古典名著。这部著作,对于十八世纪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和实践,起着思想准备和理论指导作用,从而也为资产阶级建立法律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来看,什么叫法?孟德斯鸠则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法律,法律不是纸上写的、石碑上刻的文字,而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本书中,法律不再仅仅是统治者的工具,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用来约束人的条文,而成为了同自然法则具有一样高度。

其次,什么叫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的真理。

孟德斯鸠认为,只有从上述法的精神中才能解决自然法与人为法之间的关系,才能进行各种法律分类。他列举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历史事实和法律文献,论证某一类型法律制度产生的共同原因。同时,他还试图建立某些原则。“我建立了一些原则。我看见了:个别的情况是服从这些原则的,仿佛是由原则引伸而出的;所有各国的历史都不过是由这些原则而来的结果;每一个个别法律都和另一个法律联系着,或是依赖于一个更具有一般性的法律。”

我们看法律,不能单纯的从表面来看,而应该从法律与事物的联系来看法律。人生活在社会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人类在社会中所形成的共识,就构成了这个社会的精神。

孟德斯鸠看来,所谓建立的某些原则,就是指的一种理性的法则,这种法则能主宰一切,支配一切。凡是根据这些理想法律原则所建立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就是正义的;反之,就是不正义的。

在我看来,孟德斯鸠的思想具有预见性,颇有先哲的味道,他看到的不是事物的表面,而是本质。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所构建的这个社会体系是一个崭新的开创性的社会,与当时的世界完全不同。当时的世界是一个古老而陈旧的世界,亚历山大建立帝国的的荣耀、奥斯曼人可以在通往巴尔干的道路上设置路卡征收重税、西塞罗《论神性》的精彩。依旧无法掩盖这个世界的陈旧。在这个旧世界里,神的地位完全取代了人,在这个旧世界中不需要有任何的思考,只需要服从于教会,相信一切由上帝创造,相信上帝是万能的,完全受教会的奴驭。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便进入了这样的一个黑暗的社会形态中,这个社会压制着本应该健康生长的人类。

直到启蒙思想的出现,新的思潮开始萌芽,原有的社会开始崩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的秩序的产生。而孟德斯鸠就是利用它自己的学识来构架出一个理想王国的基本框架。

第三篇: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读《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全书共六卷,三十一章, 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从多角度阐述了“法的精神”。第一卷中概括论述了法的定义,政体及其原则。从第二卷开始,则是论述了法与防御力,攻击力,政体,公民,宗教甚至气候土壤的关系。第三十章和第三十一章则是针对法兰克的封建理论和其君主制政体的关系。全书在论述中加入了许多例证,既包括西方的罗马、斯巴达又包括东方的中国、日本,全面且深入,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法

孟德斯鸠把近代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精神运用到法律的研究中,探讨了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认为“法是源于客观事物性质的必然关系。”,因此,“法律应该与国家的自然状态产生联系;与气候的冷、热、温和宜人相关;还与土壤的品质、位置和面积有关;法律与诸如农夫、猎人或者牧民等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法律必须与政体所能承受的自由度相适应;还要以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以及言谈举止发生关系。最终,法律条款之间也有内在的关系;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渊源所在,其中包含立法者的主旨以及制定法律所产生的基础性秩序的关联。应该通过这些所有的观点仔细考察法律。”这些多种多样的“关系”就是孟德斯鸠要阐述的“法的精神”。的确,法律是建立在理性上的,是建立在事实上的。古代雅典采取直接选举的方式,全部成年男性公民都有权参与选举他们的管理人员及最高长官。这种方式的确充分体现了民主思想,但如果我们的宪法也将选举方式规定为直接选举显然是不现实的,在一个人口13亿的国家中采取直接选举显然是不明智的。我国的民法、刑法不断的修改,不断的提出新的司法解释,就是在不断地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我们的现行法律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完善。美国50多个州都有其独立的法律针对当地的不同情况,我国实行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针对港澳台采取一国两制,都是孟德斯鸠“法的精神”的体现。

二、政体

孟德斯鸠在书中主要阐述的还有政体的问题,“政体有三种类型: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共和体制就是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拥有最高权力的体制;君主政体意味着只有一个人统治国家,只不过遵循业已建立和确定的法律;至于专制政体非但毫无法律与规章,而且由独自一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以及变化无常的情绪领导国家的一切。”在全书中不难看出,孟德斯鸠本人推崇共和政体并坚持三权分立原则。在第二卷中,孟德斯鸠通过英格兰实行“三权分立”的经验以及罗马等国家行使三种权力的教训,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即它们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不可相互代替的。并且指出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关乎国家政体的巩固,以及民众、社会团体、政党等社会阶层政治自由是否得到保障的重大问题。这一思想被沿用至今,从美国的《1787年宪法》,到法国的《人权宣言》,孙中山的《五权宪法》都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原则的体现。同时,孟德斯鸠还抨击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并且十分正确地指出了古代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主义的国家,且认为古代中国之所以能维持封建专制统治如此之久,在于古代中国的法律、礼仪、道德、宗教是一码事,从青年时代起,人们就进行着将这四种混在一起的礼教的学习,这种礼教全部都是简朴的日常行为准则,比知识性的东西更具有说服力和能打动人心。这比单纯的用酷刑治理要明智得多。事实的确如此,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并且从隋朝以来就形成了科举制度,因此通过考试走上仕途是每个读书人的终极目标。而他们接受的教育大都为儒家思想,因此儒家思想中对礼的推崇就是时刻刻的影响了他们。况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三纲五常”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学子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这些理念也就渐渐深入他们的思想,听命于君主统治也就成为理所应当。

三、由《论法的精神》产生的对当今社会的思考

孟德斯鸠在书中提出“中国人令人奇怪,他们的生活完全受礼教的支配,但是他们却是世界上最狡猾的民族。这特别体现在贸易活动中,它本来很自然地激起人们的诚实,但是,它却从来也没有能激起中国人的诚实。买东西的人要自己带秤。每个中国商人有三种秤,一种是买进用的大秤,一种是卖出用的小秤,还有一种是准确的秤,这是供对他们有戒备的人交易时用的。”由此看来,自古代起中国商人们就在秤上做着文章,那么如今,秤的问题依然很严重,以至于许多家庭主妇在去买菜的时候都会自带弹簧秤。书中的有些文字让我觉得气愤“千万

别把中国人的道德与欧洲人的道德相提并论。在中国,每一个人都要注意什么对自己有利。如果骗子已经在关注自己的利益,那么容易受骗的人就应该多为自己着想了。在斯巴达允许偷窃,在中国允许欺骗。”作为一个中国人,大概我们每个人看到这段话心中都会有不平,但仔细想想,即使到现如今道德问题依然存在着,而且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小到大街上乱扔纸屑大到碰瓷诈骗,许多社会问题都是道德缺失的体现。就像孟德斯鸠所说,人们过分关注着自己的利益,却不去考虑他人。经历了几千年,我们终于走出了封建统治,又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还有几十年来祖祖辈辈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这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如果真如孟德斯鸠所说古代的中国商人狡猾是因为生活的不稳定,使得人们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经历和过分获利的欲望,那么如今我们的生活早已稳定并且走向小康,那么这些问题应该也不复存在了。难道道德问题已经从中国古代随着血脉传承下来了么?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果我们依旧我行我素,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为所欲为;如果我们再不进行反思;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很难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比起批判社会中的不文明现象,我们更需要做的也许是自我反思,用道德的标准要求自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许多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总之,《论法的精神》不愧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其中所阐述的理论不仅对法律的制定起到了指导意义,其中所提出的现象更是引起我们对许多社会现实的反思。作为当代大学生,知法懂法是必备的素质,同时也应该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更应该拥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我的见解还很浅显,对《论法的精神》这部著作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所写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希望在学习了更多而专业知识后能对这本著作有更深刻的见解和体会。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二班

杨君

32012070040

第四篇: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A09行政一班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这部书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书中主要倡导了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日后更成为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论法的精神》书中使法律、自由与宪法结合起来,奠定了宪政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也是孟德斯鸠对政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一 作者简介

孟德斯鸠,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除此还包括《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等等。

孟德斯鸠于,1689年1月18日,在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雷特庄园诞生,孟德斯鸠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就获法学学士学位,而后出任律师,17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并获得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

此后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并且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直到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1748年,他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很快就受到大家的欢迎,书中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强调了法的功能,还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1755年1月,孟德斯鸠在旅途中感染热病,同年2月逝世。临终前,他承认上帝伟大,人是渺小的。埋葬时,哲学家中有狄德罗在场,这使他

享受了死后的荣光。他宣传了启蒙思想,为激发法国大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 主要内容

1.法律的定全书本共分上下两册,六卷,三十一章。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2.政治义、法律和政体的关系,政体的种类和它们各自的原则(1至10章)。○

3.地理与政治关系的学说及各种推自由和分权学说,英国范例(11至13章)。○

4.工业、商业人口、宗教等问题(20至25章)5.罗马和论(14至19章)。○。○

6.一般性结法国法律的变革、关于封建法律学说(27至28章,30至31章)。○

论(26和29章)。

1.书中孟德斯鸠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分权与制衡理论“三权分立”。“三权分立”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孟德斯鸠所集中讨论的不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以,孟德斯鸠把法律置于决定地位,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而专制则是对人性的蔑视和对自由的践踏。他进而深入探讨了自由赖以存在的体制条件,并借此找到恢复自由的基本手段──三权分立,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主张宪法统率下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政治制度。使法律、自由与宪法结合起来,奠定了宪政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也是孟德斯鸠对政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

2.另外孟德斯鸠还对法做了特别的解释。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孟德斯鸠还指出:法律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法律之间也有关系。这些关系构成“法的精神”。

3.孟德斯鸠还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等会产生巨大影响,认为土壤同居民性格之间,尤其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他还认为国家疆域的大小同国家政治制度有极密切的联系。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约性,论述了法律和工业、商业、货币、贸易、人口及宗教等关系,主张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反对横征暴敛,促进国际交往和世界和平。并论述罗马继承法和法国民法的起源和变革。强调严格区分各种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制定法律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注意的问题。正因为这本书的出版,19世纪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部著作的影响。

三 书中对中国法律的认识

《论法的精神》共31 章, 其中有21 章涉及中国, 论述总共有36 处, 有的只是略略带过, 有的专节阐述, 共有9节完全以中国为题。在他的笔记中, 有关中国的记载比比皆是。他对中国历史、习俗、宗教、语言文字以及政治法律都进行了阐述或评价。本书中多处写到了中国的法律,孟德斯鸠的中国观影响甚大, 它不仅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看法, 而且也影响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观感。随着中西交流的愈加频繁, 中国形象的异文化表述早已成为学界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1.政体是孟德斯鸠论述中国的立足。孟德斯鸠把中国当作是专制国家的典型代表, 孟德斯鸠对政体的研究独特之处在于区分了政体的性质和政体的原则, 对政体原则及政体的演变进行了历史的实证研究, 并强调法律必须与其相适应。而“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孟德斯鸠从中国的气候和地理特征寻求理论的支撑, 认为是中国的气候, 使人们自然倾向于奴隶的服从,“在最初的那些朝代, 疆域没有这么辽阔, 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为差些”, 而随着疆域更为辽阔, 也就更适宜于残暴的专制统治。

2.虽然孟德斯鸠对中国专制政体表示批判,但是在一定程度对中国法律、风俗、礼仪、宗教混合一起表示了赞赏。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立法者们,把法律、风俗和礼仪混淆在一起, 我们不应当感到惊奇, 因为我们的风俗代表我们的法律, 而我们的礼仪代表他们的风俗。中国的立法者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就是礼教。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而且“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 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 官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它们获得严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 中国便治理得很好了。”

3.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法律的叙述和看法。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既然是专制政体, 其刑罚必是严峻残酷, 但是中国的法律在中国具有一定合理性。他认为为着公共安全起见, 刑罚一定要有一些区别, 并以中国与俄罗斯相比较,“在中国, 抢劫又杀人的处凌迟, 对其他抢劫就不这样。因为有这个区别, 所以在中国抢劫的人不常杀人。”而“在俄罗斯, 抢劫和杀人的刑罚是一样的, 所以抢劫者经常杀人”。对中国古代妻妾生的子女地位也有所论及, 如“中国的制度就是这样。孝敬之礼和严肃的丧仪不用于生母, 而是用于法定的母亲的。”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的法律。他的论述不仅影响了西方学界,而且还与

其他西方学者一起塑造的中国形象影响了中国人对自己形象的反思。

四 个人感想 时代造就思想,孟德斯鸠所处时代正值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从发展高峰急剧走向没落的时期,统治阶级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压迫广大人民,宫廷和贵族极尽奢侈,民众却在饥寒中挣扎,长期的战乱、苛政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专制主义的冲突日益尖锐,思想领域的革命也为孟德斯鸠理论的形成作好了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进步人士激烈的抨击封建主义腐朽的社会秩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也被广泛接受。这都为《论法的精神》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孟德斯鸠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还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思想对后世思想家们理论的形成是有重大影响的。孟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批判,他的自然法理论和他有关自由、平等、私有制的论断等,孟德理论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他的理论曾被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用作反对封建暴政的锐利武器,尤其是他关于分权和法制的理论更为一些资产阶级国家所直接采用。孟德斯鸠对中国法律的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是十分值得中国去学习和借鉴。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一种推动力,套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看完全书我得出一句话“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这就是《法的精神》所在。

第五篇: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简析孟德斯鸠的部分经济和宗教思想

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10级行管(1)班

学号:12010245962

姓名:王丽美

作者简介: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法学家,是与伏尔泰(1694-1778)、卢梭(1712-1778)齐名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孟德斯鸠出生在色贡达家族,这是一个贵族世家,历代服务于纳瓦尔朝廷。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波尔多议会会长的职务,并依遗嘱承袭了伯父“孟德斯鸠男爵”的尊号,这个称号也就同时标记着他的贵族世家的身份。他既好学,又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充裕的时间去周游列国,阅读资料,吸收经验和知识,从事著述,终于完成了《论法的精神》这部重要的著作。内容概要:

《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共三十一章内容,包含基本理论、政治理论、法律理论和经济理论四个部分。在这 本书里,孟德斯鸠企图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建立起国家与法的一般性的规律与原则,寻找出历史演进的规律。与此同时,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种种方面去研究法律的“精神“,还从社会的演进去探求这种力量在政治、法律方面所起的作用和一般的规律。孟德斯鸠的思想被资产阶级用作反封建、反暴政的武器,孟德斯鸠关于分权和法制的理论被一些资产阶级国家所采用。孟德斯鸠最大的影响在于他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世界的基本社会理论——“宪政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民国时代的宪法和法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正文

前言

作为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孟德斯鸠对经济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在他的著作中,它不仅对法国经济制度上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而且针对当时已经陷于崩溃边缘、民穷财尽的法国经济状况,提出了改革经济的主张和理论。他认为,“爱俭朴”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共和国的国民应当具有的美德。共和国的国民是以俭朴为乐的。因为,在共和国里,“每一个人既然都应该有同样的幸福和同样的利益,那么也应该享受同样的快乐,抱有同样的希望。”孟德斯鸠的经济思想,尤其是关于贸易问题的思想,是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18世纪上半叶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力图摆脱封建桎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迫切要求。它也是孟德斯鸠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合理因素,对我们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宗教信仰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孟德斯鸠认为,要把宗教利益与国家政治体制的利益结合起来,宗教同法律的作用是

一样的,是让人们安居乐业的可靠保证。

一、先富民,后富国的经济思想

在经济学说史上,孟德斯鸠是“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德斯鸠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他坚决批判了所谓“要人民勤劳,就必须征重税”的谬论。他指出:“说重税本身是好的这种推理法是笨拙的。”他还认为,对公民征收较少的赋税,先富民,后富国,从而达到民富国强。他这样的经济观点,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免除农业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为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了拉动经济的增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决定免除农业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这样的政策,可以说的上是利国利民。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自从这一政策实行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也增加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正在朝着稳健良好的方向发展。

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反映了孟德斯鸠思想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所以,他表达的先富民,后富国的思想是很重要的,非常值得重视,也是值得各个国家借鉴和思考的。

二、勤劳俭朴的经济思想

孟德斯鸠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它是提倡勤劳、俭朴,反对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面对这样的经济思想,不得不让我为今天的消费现状和生活理念感到叹息。如今,中国继承了日本“世界头号奢侈品消费大国”的称号,居世界奢侈品消费排行之首。伴随着中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形成和科学发展观政策的贯彻,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所以,人们的消费理念不断更新,消费方式不断变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可是,在我看来,无论什么时候勤劳俭朴,艰苦奋斗都是不过时的。任何事物的自身都存在着两面性,带来益处的同时,坏处也会浮现出来。当然,奢侈逸乐的消费观念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勤劳俭朴,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中国历来以这样的美好精神而闻名世界,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它。奢侈的消费观念,能够促进商品的大量生产,能够为商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也能够增加国家的税额。但是,我们的物质欲望和需求满足了,精神需要却变质了。当今这个社会,应该倡导的是物质需求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不能舍弃一方或者偏向一方发展。

这样看来,孟德斯鸠这样节俭的经济思想是符合当今社会现状的,我们应该重视这样的经济思想,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消费和生活理念,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关于贸易问题的经济思想

孟德斯鸠以其敏锐的目光清醒的看到,贸易对于风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它既可以使野蛮的风俗日趋典雅与温厚,又可以破坏纯良的风俗,使之日趋腐败。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把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都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

关系这个冷酷的现实。我们不能否认贸易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但是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在这个经济贸易快速发展的社会上,多少高官因为金钱丧失职位,丢弃名誉,最终落马。是他们抵挡诱惑的能力不够高,还是国家体制不够健全。

腐败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社会话题,这样的问题和现象已存在了几千年并延续至今。重庆的公安局长文强,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等,这一个又一个的贪污腐败事实,让我们震撼不已。与此同时,我还想到了拿钱买官的社会现实,只要有钱,能够当上公务员,能够拿着国家的俸禄却无所做为。原来,在贸易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如此巨大的社会腐败问题。

我认为,为了治理和减少类似的问题,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经济制度;增强对经济的管理力度;加大对贪污腐败的打击力度;健全公务员的考核制度;强化公众监督和媒体监督。

四、宗教信仰自由的思想

孟德斯鸠坚决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反对采取强制手段要人们信教,猛烈抨击宗教裁判所的残暴行为。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不同派别的宗教组织。比如,在中国就有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等。中国的人口现状是人口多,基数大,同时,又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这样多的人口和民族,如果要求他们信仰一种教派,那会出现何种局面?这个问题的结果难以想象,我们只能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传承和发扬宗教文化,促进不同教派之间的交流;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促进各民族之间共同繁荣发展。

我们国家的人口问题和民族问题非常符合孟德斯鸠的这一宗教思想,我们应该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并继续坚持和贯彻这一思想。

结语

在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时期,进步的资产阶级是首先以思想斗争的形式向腐朽的封建主义进攻的。这时期的进步思想是推动其后的政治、革命斗争的重要动力。孟德斯鸠是这个时期杰出的先进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是人类进步传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就《论法的精神》而言,上、下两册,四个部分,三十一章内容,向我们诠释了他的热情、智慧、渊博的知识和犀利的文笔,更向我们集中展现了他的思想结晶。通过以上我对孟德斯鸠的部分经济和宗教思想的介绍,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孟德斯鸠的思想对今天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贡献和作用,同时也能看到那些思想带来的现实意义。孟德斯鸠的思想牵涉的范围很广,我们不能够一一加以论述和解释,只能抓住符合今天历史发展的某些思想,在了解和学习的同时,继续坚持、借鉴和创新。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做得更好,唱的更响。感谢上天赐予我们伟大的孟德斯鸠,带给我们后世如此震撼的思想理论,使得今天的社会能够稳健的发展。

下载以人为本,法律精神的终极关怀—读《论法的精神》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人为本,法律精神的终极关怀—读《论法的精神》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090902班 李菲 20092533 摘要:孟德斯鸠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其思想在法学界影响深远。《论法的精神》是他的集大成的作品。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十分......

    读《论法的精神》后感

    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后感 读过了洛克的《政府论》,初步体会到了启蒙运动前期政治思想的躁动,又拿起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再一次去看看这部影响了北美资产阶级革命和......

    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的政体思想 ——读《论法的精神》第一卷 2013709016 丁佳彤 人文哲学 摘要:在西方政体思想史领域,孟德斯鸠被认为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集大成者。他的政体思想在欧洲......

    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众所周知,《论法的精神》一书是法国作家孟德斯鸠的著作。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

    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中国计量学院 课程论文《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学生姓名金恬学号1001001112 学生专业法学班级10法学1班 课程 法学名著选读主讲教师 杨积汛老师中国计量学院 2013年6月《论法......

    论法的精神

    商贸学院管理系2012级市场营销梁园园最早认识孟德斯鸠是在高中历史课本上了解到的,然而一直没有机会拜读《论法的精神》这部巨著。这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学巨著,值得我们永......

    法律需要人文关怀和民本精神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法律需要人文关怀和民本精神 ——兼评《道路交通安全法》 李彦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是中国道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