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微课教案

时间:2019-05-13 22:4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微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微课教案》。

第一篇:《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微课教案

《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微课教案

-------

(一)深挚的亲情

【教学目的】:

1.探究古诗词人性美,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2.通过古诗词赏析,学习古诗词鉴赏方法;

3.运用多媒体及合作、探究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古诗词人性美赏析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语】:

优美的古典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精华,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是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真善美品质和思想内涵,是蕴含于古诗词优秀作品中的丰富宝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发掘。。。。【内容】: 探究、赏析:

(讲述)我们读诗,可以通过阅读欣赏,感知其语言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其声韵美,可以发挥想象力,感悟其意境美,通过深入探究,进一步品味其人性美内涵。我们一起欣赏几首优秀古诗词作品,来探究其蕴含的人性美,并学习古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

(诗配画)(逐句展示,学生轻声诵读)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讲述与讨论)

1.这是一首乐府诗,五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 2.前二句:有哪两个意象?(“线”、“衣”)

3.三、四句:写了哪两种状态?(母亲动作:“密密缝”)

(母亲心理:“意恐”、“迟迟归”)4.五、六句:用了哪两个比喻?(“寸草心”------游子孝心)

(“三春晖”------母亲恩情)

以孝心之渺小与母爱博大对比、衬托

这首诗写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离家在外的儿女)的感恩之心。晓谕世间儿女,切莫辜负慈母一片深情。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亲情,是最深挚的亲情。这就是本诗表现出的人性美内涵:

(字幕):深挚的亲情

5.方法:赏析中我们要注意分析诗中的意象。

(讲述)亲情中除了母子之情外,我们熟悉的还有哪种亲情在古诗词中表现较多?(兄弟之情)请举例子?

(字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讲述)佳节思亲是人之常情,而这首诗的独到之处,好像遗憾的人不是自己,反倒是兄弟们感到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缺憾。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第二篇:论美 微课 教案(精选)

论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能力目标: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3、情感目标: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来做个选择游戏,请同学们看幻灯片,出示

请在下列事物中选择你认为最美的一种?

A、一只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的花瓶

B、一碗饥饿的非洲儿童手中的米饭

C、一本残破的发黄的《思想录》

同学多数选A,师提问选A同学你为什么选A呢?

生:因为它看上去漂亮

师:好,我们同学们认为有漂亮外表的花瓶最美,那么我们人呢?什么样的人是最美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美的文章--《论美》(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师:目标是成功的基石,首先我们来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一下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3、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三、预习反馈

师:昨天晚上,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帮老师解决以下3个问题:

1、作者简介;

2、字音字词;

3、关于“美”的名言警句

师:第一个,老师话还没有说完,这位同学就高高举起了手,你来说……

师:预习得很充分,请预习不充分的同学把红色字部分补充到你的课本上…… 第二题,字音字词,飞寰你来读……

师:吐字清晰,读音把握得很准确,尤其是这两个多音字,第一个我们常见,第二个不太常见,请补充到你的课本上……下面一分钟的时间,自由记忆,一分钟以后,我按号提各组的同学来回答,我们比一下,看哪一组的同学最厉害……时间到,每组的8号同学抢答,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记住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最棒的自己!

第三题……你来说,嗯,不错,搜集了两个,佳璐,你来说,哇!这位同学搜集了5个,把掌声送给她……

四、自学提示

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去用心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先自己读课文、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时间8分钟):

1、文章论述了哪几种美?

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师:时间到,文章论述了哪几种美?每组的6号抢答……对,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美德。(板书)第二题,每组7号……找得很准确“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层次的是…… 美德。因为前两者是外在美,这两者是内在美,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内在美德的体现,所以美德最美。第三题,每组4号……,第四题,每组3号……

五、合作探究

师:这几个问题,同学们完成得既迅速又质量,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认真的自己。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份认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时间8分钟)

1、请分析本文论证方法的作用。(1、2、组)

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3、4组)

3、请为本文的论点“美德最美”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5、6)

4、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作为“美的格言”,并说出推荐理由。(每组)

5、通过格言卡,我们发现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7组)师:时间到……请各组派代表发言…… 六:拓展提升

今天,你赞美了吗?

师: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赞美一下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时间两分钟)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七:教师小结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八:作业

1、从文中找出5句格言警句,并会背。

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00字左右)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段从侧面开导他的话。

(2)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点,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这些人的做法怎么样?

第三篇: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综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少的作家都谈及了生命和人性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而沈从文先生讴歌出对生命的赞美展现其独特的审美理想,蕴含着他对人生内容与生命形式的深沉思考。他是人性的治疗者,在《边城》中,他以描绘湖南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是一部美丽的如此朴素、悲剧的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同时那美丽的湘西风光又处处表现出深厚而博大的湘西文化和楚文化。

一、原因

首先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来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于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湘西凤凰的一个世家大族。沈从文的身上流着苗、汉、土家的血液。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杂糅在沈从文的血液里,“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沉淀的沉忧隐痛。”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们需注意的是,沈从文所醉心的人性,与五四启蒙主义崇尚的人性是有区别的。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再次从《边城》的创作背景来看,1934年1月,沈从文从北京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故乡。而当时作者的处境正是进退两难之地,一方面作者的母亲已经病入膏肓,另一方面就是30年代中国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沈从文也在创作《边城》时表达过他的初衷:“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文中的湘西到处是一片宁静和和平,它是湘西的昨天,也是整个中国更为遥远的过去的象征。在写完《边城》的最后一笔,沈从文长长的吁了一口气——“我过去痛苦的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的故事上,方得到排泄和弥补。”

二、内容

1、从人物上看,①翠翠:自然之子般纯洁。小说这样描述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在水边玩耍了。”翠翠是一种生命的现象,有着一种本能的和自然融汇一体的气质,是跟风、跟日、跟树、跟绿水青山一样的一种生命。也就是说,她没有沾染人世间的一切功利是非思想、达成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是纯净透明的世界。所以翠翠是一个优美、健康、自然的形象。围绕着翠翠这个刚刚懵懂世事的小姑娘的“爱”也就贯穿于小说之中,深入每一个人物性格之中,也体现出作者在极力想要通过这样一些小镇人们的生活表达一种极为纯朴的、本质的“人性之美”。体现出湘西这些自然的山民不刻意追求生活,只保留着心中的善与美,处处流淌着人性的温情,达成人与自然心领神会,使湘西社会总显得那么和谐,处处洋溢着温暖和爱。总之,边城的一切都为一个爱字所笼罩,人们既真诚热情爽直重信义,又既相互尊重、相互帮扶,而且无论高低贵贱,还是顺境失意,都保持友善和爱。②祖孙间:相依为命的亲情。爷

爷对翠翠的爱是既充满温柔的关怀而又掺杂着悲伤和怜悯的。当然,会更多的体现在他对翠翠婚事的操心上。老船夫深爱着与自已相依为命的孙女翠翠,时刻惦记着她的未来,于是,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为翠翠找到一个终身的寄托。他总觉得那孙女太像她母亲,连那忧郁的眼光都一样,更为了避免重演女儿的悲剧,于是,爷爷对孙女的婚姻是那样的慎重与举棋不定。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大老、二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面对二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最后,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但是爷爷所作的一切都充满了善,充满了对孙女的关爱。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种人性古朴而纯洁的美。③二老:与翠翠间纯洁的情爱。翠翠对二老的这种爱,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内心深处的“向往”,充满了自然、清纯和朴素,不沾一点儿世俗,令人陶醉,令人向往。但是,翠翠再也没有听到二老唱给她的歌,她“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二老为寻找哥哥的尸首下了桃源;伴随着白塔的坍塌,一个风雨交家的夜晚祖父也无声无息地死了,最后只剩翠翠一人留在渡口,等待没有归期的二老。一切美好都归于破灭,令人深思:其情绵绵,其爱也绵绵。就这样两个相爱的人,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为爱而叛逆之举,更没有权钱之为的铜臭之交易。有的只是那种源于纯朴的爱情,以及人心底本质上的淳朴人性,虽然结局是悲伤的,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现今社会所需要的那种真实的情感,也从他们两人相爱的历程中看到了人性美的本质。④兄弟间:围绕对翠翠的爱而展示的手足情。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手足情也无不与翠翠紧紧相连。翠翠的天真无邪、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赢得了大老和二老的爱慕。但是情窦初开的翠翠与二老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慕与大老积极主动的征求老船夫的意见,采用走车路(请媒人提亲)的方式形成了一对复杂的矛盾。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大老知道虽然自己爱翠翠,但是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又得知翠翠爱二老,二老也爱翠翠,为了兄弟之情,为了成全弟弟,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将更广阔的时空留给了二老,他断然带着失恋的忧伤,驾船远离了故土,外出闯滩,却意外客死他乡。这一切的一切,让二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二老则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说的愧疚中,这愧疚中包含了对大老成全自己的感激,当然,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愧疚,二老陷入矛盾的沉默之中。于是也抛下翠翠远走他乡。可见,哥哥的意外使二老失去了勇气,使他更无法面对他眼前漂浮着的哥哥的灵魂。这其中掺杂了些许的苦涩和无奈,但同样也渗透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可见,这份爱里面没有为爱勾心斗角,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血与血的对流,无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那古老而淳朴的亲情。

2、从环境来看。《边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且看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依城而过的小河,那河街两旁络绎不绝的行人,那旅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还有那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楼上脉脉含情的娼妇,随意而谈的水手,那喝着烧酒醉倒的汉子;那迫人眼目的翠色的山,那山下小河中渡船的船夫和行人,着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景物)美,置身其中,怎能不令人陶醉呢?而山美水美,人更美。这一纯朴的山水中养育了更美的人,“她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就是故事的主人翁翠翠;还有“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的二老岳云。这是一种山水或者只有山水才能养育的个体美(人体美),这种景物美和人体美为我们生动的传达了一种纯洁,清新的自然美!而这由景物美和人体美所构筑的自然美又孕育了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三、影响。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对于什么而

言呢?作者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作者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第四篇: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姓名:孔丽莎 班级:12级函授本科怀广班 学号:12520305032 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湘西的生活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的他的小说故事里充溢着浓浓的乡土味、乡土情。他的小说创作,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情与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与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 沈从文 人性美 湘西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影响颇大的作家,他的作品独具风格、以诗意的展示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而奠定了在文坛上不朽的地位。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生命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他坚执地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他在小说《边城》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突出的表现了人性的美,通过对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们在自然和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翠翠在重复着她母亲的悲剧人生,湘西人们也在一代一代地重复着他们的悲剧人生,表现出作者对民族和个人的深深的担忧。

人性究竟是什么,它的具体内涵有哪些,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沈从文的心中人性是美的、善的。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了表现这样的“人生形式”,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基地”,创作出了《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它直指人性中的善与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

一、《边城》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作者通过对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的描写,在那青山绿水,秀丽的自然风光里,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翠翠和她的外公,外公虽然年老但是精神依然很好,每天翠翠和外公都守着渡船,为来往 的过渡人摆渡,他们是那样的热情。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只是人们之间的那种和谐,人性的美和古朴的湘西风土人情有机的结合和自然的融合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乡村世界的和谐画面,体现出湘西人们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一)纯真自然的爱情美

《边城》中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翠翠与傩送纯真的爱情上。翠翠是《边城》之魂,是温柔、贤惠的凤凰女子,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翠翠是美神,是没有固定形象的美神,她就像倒映在沱江中的月亮,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美丽留在不同人的印象里,时间越久,就越朦胧。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甘守清贫,乐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质朴、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弘扬了本该弘扬的人性哲学。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轻、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她那少女的纯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其实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翠翠始终面临着这种考验:是信守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最初选择还是因为人事的相左而改变初衷,而翠翠自始至终将情感倾注在傩送身上,在傩送走后仍孤寂地守着渡口,执着地等着傩送的归来。傩送对翠翠的爱从一开始就是明确的。为了得到翠翠的爱情,他在半夜里为翠翠唱情歌。当一座碾坊横在他俩之间,是要渡船还是碾坊,这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选择。傩送选择了渡船,他说“如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生命里或只许我得个渡船。”可见,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自然的,丝毫没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二)相濡以沫的亲情美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烟草”。“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而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里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老船夫请人喝酒,能把酒葫芦喝丢了。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以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自杀,女儿在生下腹中胎儿后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理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当杨马兵为天保传话时,老船夫说:“等他来时你说,老家伙听过了笑话后,自己也说了个笑话,他说下棋有下棋的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老大若走的是车路,应当有大老爹爹做 3

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一切有翠翠自己做主!”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使顺顺和傩送认为是他害了天保老大,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憨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淳朴的人性之美。

(三)淳朴和谐的乡情美

《边城》中的人性美还体现在淳朴的乡情中。作者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这个社会中的人和事是那么质朴、单纯,人们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富人也与穷人一样的豪爽,慷慨和救人之急,他们的心灵同样单纯、温存、善良。边城人的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美的光彩,边城社会的人际关系也体现着善和美,老船夫就是一个“人性美”的化身。他善良、勤劳、朴实、忠于职守。他生活虽清贫,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渡船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但看到老船夫如此辛苦,渡客心里不安,临下船时总要抓把铜钱掷到船板上,留给祖孙俩。老船夫则必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里,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老人有时却情不过,便用此钱买回茶叶和烟草,弄茶水供给过渡人解渴,或是把烟草给过客,供爬山乏时提神。老船夫喜欢结交朋友,偶尔进城买酒,每遇熟人必邀到家中喝酒,若有人想尝他的酒,他立即把葫芦推给别人喝光为止。颇有家资的本地首富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不以财富自居,盛气凌人,不贪恋于物,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豪爽大度,是地方上极受人尊敬的人。他大方洒脱,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只要有失意人来求助都尽力帮助。体恤老船夫生活穷困,送来白鸭、粽子;不嫌翠翠家贫,请媒人带了礼物为儿子驾渡船的攀亲戚;老船夫病逝,派人送来一副白木匣子,还送来食物,并亲自帮忙料理后事,多次提出接翠翠到他家中去住。在顺顺身上也体现了“边城”人的人性美。就连城中的杨马兵在老船夫去世后也赶来帮忙,并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

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这种自然的人性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样的乡邻之情是多么让人向往和憧憬。”对于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在湘西边城的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汪曾祺《读〈边城〉》:“《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在边城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那么善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都投注在这片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在作品中,老船工的古朴厚道,天宝的豁达大度,傩送对感情的执著,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等,这些都体现在边城的人们身上,子啊他们身上都体现着一种人格的魅力,展现着理想人生的形式的人性美,作者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刻画,将自己的感情融注在故事情节里,表现出作者对美丽的,充满人性美的桃源般的湘西世界的向往,在那里没有战争的硝烟,充满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争夺,对于作者来说,正是他所追寻的“世外桃源”。

二、美丽的桃源世界

《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地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没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他那所向往的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5

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是沈从文所要创立和张扬的自然人性文化至善至美的模特,作者就是要借她们——这些自然人性的模特,来反对人为的、社会的、道德的文化,反抗社会的黑暗,表现出其对现实生活的愤概,表现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在那里,山清水秀,秀丽的自然风光沐浴着一群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人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那里的人们都有着一种君子的风度,当傩送和哥哥天宝同时爱上翠翠时,天宝表现出那种豁达大度,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他毅然选择离开去闯滩。当翠翠的外公去世以后,留下翠翠孤身一人时,以前喜欢翠翠母亲的杨马兵毅然担负起了照顾翠翠的责任,他是那样的热诚质朴,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湘西人们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体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客观地反映生活的真相或本来面目,就是真实性。但是在当时,沈从文笔下的那个充满人性和谐的湘西世界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作者借用现实的湘西,加以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塑造出这样一个美丽的和谐世界,表现了一个城市人对家乡或一种远去了的生活的怀念。《边城》寄托了沈从文对故园的本真怀念,然而不能说《边城》中的故乡就一定是本真之所寄,也不能说只有边城这世外桃源才叫真实,否则我们不能理解沈先生年轻时,为什么出走家乡,也不能解释他为什么晚年也终于没有离开城市而回到边城。作者正是将现实中的湘西边地进行艺术的加工再塑造,从而展现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湘西桃园世界,让人无限的神往。

三、《边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者专注于在近乎原态的翠翠与傩送的身上,去揭示一种新的、健全的、理想的、自主自为的生命存在形态,这种生命存在形态的内涵是纯洁、勤劳、朴实、善良、热情,信守自己的爱情初衷,保持乡民的淳朴本色。在爱情、婚姻关系上,它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而且又自主自为地拒绝着封建文明与城市商业文明的污染。在关系到人生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它还自主自为地把握着人生之舟的航舵。这一切,都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图景。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和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悔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边城》正是通过从翠翠、爷爷、船总、天宝、傩送等众多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美,包含着人的潜意识和共同性,这种美朴实纯真,令人向往,有着陶渊明似的“世外桃源”之美。《边城》用人性描绘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经营、营造了这个世界。

这种在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所体现出的“人性美”,实际上就是作家所追求的理想的美与善,是作家内心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是作者与现实社会的隔膜的反映。《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的出现,造就了沈从文的希腊神庙。沈从文“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自由、自然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 7

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边城》不愧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篇章。

在当时文学创作重视反映社会矛盾及阶级斗争的年代,很多作家都不理解沈从文的这种“逃避”社会风云变幻的写法。而沈从文论及自己这样安排的原因时解释说,他要表现一种“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魅力即在于它的让人置身于其中的质朴,如青山绿水般的风土人情。它使我们这些习惯于喧嚣吵闹,淡泊人情的都市人看到了久别的人间真情,翠翠与祖父的亲情,天宝、傩送的感情,翠翠对傩送美好单纯的爱情,无不给我们这些尘世中的人们久违的感觉。

文学作品有两种,一种是借助文学表现社会的复杂变化,一种表现单纯个人对世界的感悟,是作者本人对精神家园的守望。《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虽然是作家的虚构,但是他用抒情式的笔调谱写了美好的人生形式的田园牧曲,永远以它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无形地激励着一切善良的人们对美和爱的渴求。这就是沈从文对其精神家园的守望。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2月第3版。

2、沈从文,《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1版。

3、汪曾祺,《读〈边城〉》,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3版。

第五篇: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专业:语文教育 姓名:张龙 学号:20090131129 [摘要]:人性美是人类永恒的美,也是文学作亘古不变的主题,描写人性美是《平凡的世界》的主要审美特点。本文从平凡生活、苦难、爱情、人际关系四个层面分析了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向人们所展示出的人性美,剖析作者如何从不同层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人性美的要义,进而突出作品所映显出的“平凡即美”的审美主旨。

关键词:人性美平凡 苦难 爱情 人际关系

文学是人学,文学离不开人性。别林斯基曾郑重写出:“艺术性就是创作,而创作必须描写具有善与恶的冲动、欢乐和痛苦的人。①”文学作为人类精神长河里一叶引渡的舟筏,应该充分表现作为文学艺术范畴的人性美,即应描写顺应、符合以至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的基本属性,如人的交往、理解、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中表现出的善良、同情、正义等善性的心理和情感。一种人性美的真情再现,可以在重峦叠嶂的阻塞中把“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希望带给困顿人生,可以在樯倾楫摧的覆没中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信念注入破碎的心田,同样可以在体味幸福之时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之乐融入平凡生活。《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于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时人们刚刚从荒谬的政治理性阴影和荒芜中走出,长期的精神窒息、文化饥渴和人性压抑所抑郁的巨大的心理情感能量迫切需要有一个宣泄、释放的通道。《平凡的世界》正是这样的一叶引渡的舟筏,歌颂了不尽的人性美,灌溉了一个干渴的时代。在作品中表现出普通人的人性美,表现出富有个性的人性情感和人类真情,显示了对人的个性、尊严和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由、理想的追求,显示了二十世纪文学界提倡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将文学的聚焦点定位在“人”这个核心上,使文学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等价值全面凸现出来。

一. 描写普通劳动者的人性美

《平凡的世界》共三卷,洋洋百余万言,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

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平凡的世界》的审美追求就是着意表现社会生活中一些最普通的人的最平凡的生活,这些人物及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极容易被人忽视的,但是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前进的推动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变化的关注,能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出社会生活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这个历史主体中,有许多美的东西,永恒的东西”②,他们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人类不尽人性美的体现。

孙玉厚,一个普通忠厚的老农,年轻时曾给地主卖苦力,后来又是一个苦难家庭的一家之主,但他硬是艰难地供养儿女上学,即使在家庭最需要劳力的时候,他也没有阻挡二儿子去黄原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任劳任怨,为儿女撑起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天空,是普天下勤劳父母的优秀代表。金俊海,一个黄原城里的普通司机,他没有沉溺于自家较好的日子中,而是积极主动地帮助孙玉厚的可怜家庭,他主动为孙少安的婚事酬粮酬款,善良而又情真意切。还有我们读者未曾谋面的秀莲的姐夫,孙少安的两次经济危机都是在他的帮助下度过的,他热心助人,没有一般人嫌贫爱富的世俗品行„„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没有叱咤风云的行动,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默默地做一些普通的事,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晶莹碧透的心,一种伟大。正如小说的第五十二章中所说:“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粗俗、文化粗浅,但精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他们虽有性格、品质、生理上的弱点,但这并不妨碍作者把他们写成美学意义上的人,在他们的身上,无论是老一代农民,还是青年一代农民,不论是丑是俊,是男是女,是穷是富,是聪慧机智的还是憨厚颟颛的,都直接或曲折地闪现出光彩照人的人性美,闪烁着一个民族永恒的美。

在这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敏锐地捕捉使人类能够维系下去的美好人性,满怀敬意地开掘出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的内在性格力量和精神美,这种在平凡普通中表现伟大的审美思维,使其作品《平凡的世界》更有思想的深度和内容的丰富,“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时代的总量,只能由普通的凡人来承担和负荷,民生与社会疾苦只能由他们来演绎。”

二. 在苦难命运中高扬人性美

当路遥踩着陕北高原的山丹丹,一身黄土,一路悲歌地步入文坛时,谁也不会忘记,他是以诚挚而纯情地表现人的苦难情怀而获得整个社会的青睐,但路遥却没有因为其中的困苦生活而使美消失,相反,路遥却使他们的苦难成为一座座光明和温暖的价值驿站,赋予他笔下的人物以刚毅的个性和反抗的激情,从中挖掘了另一重人性美,使他们显得更为光辉和伟大,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那些苦难之中的人正是凭借他们此种特有的精神而跨越了一个个苦难,一步步走近“幸福天国”。具体在作品中,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点:

(一)在人性苦难中高扬“仁爱”精神。

苦难降临于每个人身上时,每个人的灵魂都将作出“自己的”回答。一种是人性在苦难中毁灭:人的自然属性膨胀,苦难成为获得“私利”的契机,从苦难中捞取一己之“好处”,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败坏他人名声,只要于己有利,不仅对苦难的到来怀着窃喜之情,而且蓄意制造苦难。另一种是人性在苦难中升华:人始终饱含善良与公正、怒视苦难的由来,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与利己者作坚决的斗争,万众一道跳出苦海。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中把自己的美学选择投向了后者。作者立足于黄土地,在一种更为生活、更为复杂的人生情感纠葛中拷问人性。作品中当孙少平在班长顾养民点名时,故意没有吭声,顾养民瞪了他一眼,又喊了他的名字,他还是不吭声。这是他有意报复富人家孩子的表示。看到这里,我感受到作者是从非常生活化的实际出发,从人的本能写起,展示人的灵魂裂变的过程。当孙少平的朋友打了顾养民,孙少平以为顾养民一定会告诉老师时,而顾养民却没有。老师同学问他受伤的原因,他说自己夜间不小心摔的。在顾养民大度的行为感召下,孙少平陷入了人性的困境,他开始了严厉的拷问自己的人性。他的灵魂正是在这拷问、震荡中削减、淡化着人的私欲,而增强、丰满着人性。后来,当郝红梅出于一种女孩子的爱美自尊心,发生了“小孩子式的偷盗事件”后,孙少平千方百计用自己的人格进行保护,使事态得以平息。这种拷问人性、使其去掉兽性增强仁爱的一次次洗礼,使孙少平渐渐地成熟起来。这种人性拷问,使他的仁爱精神在苦难中得以高扬,使他的灵魂在初恋的波折中获得了升华。

(二)着意渲染苦难者周围人的美好情感,展现苦难中人类的温情。

在孙玉厚一家因王满银劳改处于一派慌乱之际,孙玉厚的小女儿兰香知道自己对家里发生的这件大事帮不了什么忙,便不经大人指派,自己悄悄去喂猪,而后又给灶火捡一筐筐柴禾。穷困的生活养成了她明事懂礼的心性。她知道猪是全家的命根子,知道自己只有做点实际的事,才能给烦乱中的大人以帮助。所以当兰香妈惊慌地发现自己在烦乱中忘记喂猪而遭到孙玉厚厉声训斥时,兰香的一句话“妈,猪我已喂过了„„”所带给全家人的惊讶和感动则是可以想象到的。此时孙玉厚老两口心里像是撞倒了五味瓶,只能看着他们最小的已上了初中可身上还七长八短地穿着旧衣服的孩子而说不出一句话。作者正是抓住在孙玉厚一家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刻,极力表现兰香对老人的爱心和体贴,把一种让人感到酸楚而又温馨暖人的情感氛围渲染得如此浓郁感人。

在路遥的情感体验里,对困苦生活中亲情之间的这种让人感到温暖而酸楚的情和爱,似乎有着特别深的感受。对于为全家而操劳一生浑身都是病的奶奶,孙玉厚全家不仅不嫌弃,而且无限依恋爱护。小时侯少平和兰香每天都到野地里拔一些带露水珠的青草叶,把露水珠淋在奶奶的眼睛上。终于有一天,少平用润叶姐送给他的钱,给奶奶买了一瓶止痛片和两瓶眼药水。在忙乱中少平抽空给奶奶点上了眼药水,他在心里说:“奶奶,如果我长大了,有办法了,你还活着,我一定叫你好好享几天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复间”③,在如此贫困的岁月里,是小孙子的一片热情温暖了奶奶那为贫困生活煎熬得干枯了的心,奶奶的内心是很脆弱,也很容易满足的,曾多次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来减轻家里沉重的负担,但亲人给予她的孝敬及体贴让她得以满足,这种满足是一种人情的温暖,也是一种幸福的酿酬,致使人间至善至美的真情在这对生活苦难的瞬间照耀老人的心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要孝亲敬老,赡养老人,温暖他们的心灵,并把中国的这一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下去。

(三)在苦难中勇敢地追求着幸福,显示了他们生命的伟大。

“伟大的幸福来自于与痛苦的勇敢碰撞所激发出的生命之光,没有痛苦的幸福,是浅薄的、卑微的幸福。④作者路遥正是以如此特有的审美情趣赋予了他笔下的平凡人物以不平凡,赋予了他们以生命的伟大、美丽。人的生命的强化,别无途径,只有承认痛苦、接受痛苦,并与痛苦作无休止的冲突。热爱人生的人,也正是那些敢于将生活苦酒一饮而尽的人。痛苦的分量越大,对生命享受的程度就越高。人一定要在生命中较少的事情上遭受挫折,然后才能了解较大部分的全

部价值,那些能够敢于最大限度地接受痛苦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生命的快乐,也才是最健全的人格。

孙少安由于成长在特殊的岁月,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民来说,要在大时代的变革浪潮中奋然跃起,那是极其不容易的。而跌落下来又常常就在朝夕之间。象孙少安这样一些后来被光荣地奉为“农民企业家”的人,在他们事业的初创阶段却是非常脆弱的。一个偶然的因素,就可能使他们处于垮台的境地;而那种使他们破产的“偶然性”却是惯常的现象。因为中国和他们个人都是在一条铺满荆棘的新路上摸索着前行。碰个鼻青眼肿几乎不可避免。这就是人们面对的现实。⑤小学毕业后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继承了父辈种种优良的品质,勤劳肯干,毫无怨言地尽力扶植弟妹的学业。对于自己的婚姻,他能清醒地看到与润叶的距离,忍痛吞下爱情的苦果,主动割断浪漫的情丝,决然寻找一个能与他一起脚踏黄土、艰苦创业的农村姑娘。这是严酷的现实生活所教导给他的现实主义生活态度。因此一旦政策松动,他就积极执行生产责任制,扎扎实实地为改变自身的生存条件而奋力劳作。他有点文化,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比较快,当他从包工拉砖中悟到生活转机时,就说服妻子,毅然把用血汗挣来的钱投资到建砖窑上去。在双水村,他一人先“勤劳致富”了,箍成了新窑洞,但仍然不忘扩大再生产。当他积累了一些资金,又看到村里人缺钱买化肥想进他砖窑打工时,出于同情心,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乡亲们富起来,于是果断地贷款万元,购买大型制砖机扩大再生产,显示了一个农民企业家的魄力。但砖窑烧坍的意外事故,给了他致命的打击,经过一年多的挫折、困顿和苦恼,一个偶然的机遇,使得孙少安重新鼓起了勇气,再次贷款,重新上马。他接受了前次失败的教训,找到了可靠的烧窑师傅。从此,他得以东山再起,进而承包了石屹节乡的砖瓦厂,果真成了真正的农民企业家,他接受了弟弟的劝告,放弃了无意义的投资电视拍摄的行为,扎实地办了重修村小的义举,昭示了孙少安思想境界的飞跃,也使他的性格更趋完美。在他的身上,更多地表现了双水村山水孕育出的大地之子的性格,受古老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影响,敦厚博爱,仁义待人,生命永远与土地相连接,还没染上市侩的铜臭气,是传统农民最希望看到的那种青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有理想有知识的一代青年农民,必然以他们的智力、魄力和实力,成为引导群众摆脱贫困、共同富裕的带路人。

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平凡,虽然曾在许多日子里吃不饱肚子,但他们的生活理想绝不只是单纯的物质生活,他们在自己的精神领域也有梦想与追求,毕竟“人并不是活着就可以了,不是为不想死而活着”⑥。当孙少平一家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和孙少安砖厂刚刚开办之时,孙少平却放弃了和哥哥一起为生活的翻天覆地而努力的生存方式,而是走向了一个前途未卜的世界。这并不是害怕艰苦的体力劳动,而是青春的生命渴望着飞翔,精神的追求渴望着满足的一种冲动,“无意义的生活会使人感到精神的空虚,体会不到人生的意义”⑦。他不愿自己在父母亲和哥哥设计的生活框架中干自己的一份活,他渴望独立地寻找自己的生活,虽然离开家是痛苦的,那个外面的世界也是未卜的,但他依然在两颗泪珠落下的同时怀着他的激情走出了双水村。他在黄原揽工的日子,时刻面对着“失业”,时刻为自己和家庭而受着压力,他的背部曾因背石头而皮破肉绽,他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着,但他却很“热爱自己的苦难”。他说“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经千心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⑧。他永远不会因为苦难而沉沦。

以上三点,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在苦难意识里展示人物内在性的基本层面。作者以苦难为审美关照描绘了其中人物从苦难中升腾出的坚强的光彩和人性的温情,他们遭受了不幸的命运而没有被苦难压到,在艰难的逆境中保持乐观,永不气馁,在痛苦中隐忍痛苦,顽强地与苦难的命运拼搏,从而显示出黄土高原上的劳动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展示出他们令人感动、令人鼓舞的精神力量,使作品充溢着动人肺腑的人性的激情,作品的思想意义由此也得到了极大深化。

三. 在平凡爱情中升华人性美

爱情不仅反映着人的自然的情欲追求,也反映着个体独特的情感方式、性格秉赋以及对人生的体悟,是一种人性很强的情感,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性内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正是以爱情生活模式这永恒诱人的古老编织术来表现其中人物人性的善良和真诚。理性与情感的冲突是艺术家永恒的主题,也是路遥此部作品中爱情描写的一个突出的审美特点。

用理性战胜情感,使善的观念与爱的情感有机融合起来。田晓霞和孙少平,一个是省委书记的女儿一个是处在城市最下层的揽工汉按世俗的眼光.他们俩绝

对不般配但在田晓霞的心里却连这类思想顾虑的影子都没有。这种爱至真至纯.抛却了世俗的观念.坚定了爱的意志又倾注了许多理智的思辩。而孙少平作为那个大变革年代的新生一代.面对差距悬殊的心上人炽热的爱,勇敢地冲破世俗的观念大胆地与之进行心灵的交融和沟通。这种崇高的圣洁的感情激发着他的进取心和生活的热情。当晓霞死后他依然按照生前之约来到古塔山下.拖着沉重的脚步把一束野花献给晓霞的魂灵。用情感战胜理性,勇于突破世俗观念而去追求自己的真爱。金秀,这个在爱情方面与田晓霞极为相同的姑娘,当她通过自己努力而到达大城市时,她没有被这个文明的城市而迷惑,也没有被令人羡慕的顾养民的喜欢所陶醉,她大胆地向孙少平表示自己的爱恋,甚至为他们的未来描绘好了美丽蓝图,她愿意为了他,在毕业以后去那个偏僻的煤矿医院,在她身上除了真诚与大胆之外,更具有了一种奉献精神。在整部作品中也许田润生的感情最为激烈,其爱情也最具有挑战性,家境较好的他愿意为了一个“寡妇”抛弃父母与家庭,冲破一切阻挡和她走在了一起,这样的爱情最难也最具有奉献精神。理性的世俗被这些纯真的人物全都超越了,他们用自己的高尚获取了情感的自由。

在充斥着理想与感情冲突的爱情中,田润叶则是个较为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们曾为情感而战胜理智,另一方面又为理性而战胜情感。正如作品中写到在她:“二十八年短短的生命历程中,他是她全部幸福和不幸的根源。原来她爱他;现在这爱中又添加了一缕怨恨的情感。本来啊,在这爱与恨之上,她完全有可能为自己重建另一种生活。遗憾的是,她却长久地不能超越这个层次……本来这也许很简单,可怕的是,公众舆论、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象千万条绳索在束缚着她的手脚——解除这些绳索就不那么简单了。更可悲的是,所有这些绳索之外,也许最难挣脱的是她自己的那条精神上的绳索……”⑨在她身上体现了双重的美,追求爱情的真诚和对爱的奉献。曾经不顾一切地追求着孙少安的女性,在无法承受的精神状况下和自己不爱的李向前结了婚,她为着自己的感情而守护着理性,拒绝与他同床,他们的婚姻因此而演绎着悲剧。然而这场悲剧在李向前因车祸丧失了双腿之后却发生了变化。她开始自责“一直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之中,而从来没有去想那个人的痛苦”,而且想到“她要负起一个妻子的责任来”。不管他们以前的感情如何,她要在这个可怜的人最痛苦的时刻去照顾他,一种人类理性的善良与情爱战胜了她所有的对李向前的不喜欢,作者在矛盾的辗转反侧中赋予了她人性的光彩。

四.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人性美。.孙少平,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金波,地区运输公司汽车司机的儿子,他们从小一块耍大,玩性很投合,以后又一直在一起上学。在他们之间没有世俗的功利参杂,而是一种纯真的友情。少平第一次去黄原揽工去见金波,金波给他冲了一杯茶,没说什么就匆忙的出门了,不到半个钟头金波就端回大半脸盆手揪白面片,里面还泡了六个荷包蛋,简单的几句话和,少平注意到金波已经换了一套破烂的长工服,整齐的 头发抖弄的乱蓬蓬的耷拉在额头上,他心里立刻明白,敏感的金波猜出他目前的 真实处境是什么样子,因此为不刺激他,才故意换上了这身破衣服,显得和他处在一个同等的地位,他们相互太了解了,任何细微的心理反映都瞒哄不了对方。⑩朋友是一种相契。是彼此一种心灵的感应,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悟。这种朋友间的相濡以沫,同舟共济,也使其人性美得以升华。美丽的人情并不仅仅局限于朋友间,还表现在朋友之外人们之间的关怀与体贴。孙少安千心万苦办了砖厂之后,雇佣了村里许多人,他说“政策是政策,人情是人情,作为同村邻居,怎能自己锅里有肉,而心平气静地看着周围人吞糠咽菜?”这种朴素的乡亲意识,使孙少安内心升腾起某种庄严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使其人性美得以升华。金秀、金波在对待兰香和少平的态度上,则更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同舟共济。

路遥对人际间情和爱的展示还表现在陌生人之间。孙少平到黄原打工,在第一次上工给阳沟大队曹书记箍窑时,头三天试工,从沟道背石头的活就把孙少平的脊背压烂了,手也肿胀起来。当书记老婆发现孙少平干重活时的艰难情状而得知他原来是在村里教书时,随后就把他调去钻炮眼。此时作品中写到:“为了这位好心肠的妇女,他真想到什么地方去哭一鼻子。⑪”处在困境中的孙少平,因陌路人的一点人心的温暖而大受感动,这种感动也给他艰苦的日子注入了一些动力。田晓霞更是对人类怀着一种深沉的爱,当她看到洪水中的小姑娘时,竟不顾自己安危而去救她,她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别人的生命。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真诚地表现了普通人在平凡的社会关系中的情和爱,使我们的情感与之共鸣,在平凡的社会中看到人性的美质,从而使他的作品产生了更加动人心魄的情感魅力。

至此,路遥在小说中显示一以贯之的主旨“平凡即美”。从以上四个方面概括了人在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境遇,也诠释了“平凡”中真正“美”的所在。人性的全部意义都植埋在这一切的“平凡”之中。

参考文献

[1]①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选》第一卷。

[2]②一评:《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1987年第二期。[3]③唐·白居易:《太行路》。

[4]④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5]⑤⑨⑩⑪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0月。[6]⑥⑦日本.武者小路实笃《人生论》。

[7]⑧英·休莫:《人性论》,华夏出版社,1994年9月。

下载《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微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微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性的美--材料

    “人性的美丽”写作素材 【审题】人性的美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乐观向上、勤奋刻苦、幽默风趣、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斗争、正直敬业、忠厚勤劳、富有......

    古诗词教学微课例

    古诗词教学微课例 陈烨婷 引言: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方式简单,多是让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生不喜欢,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也不......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作者: 学校: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 年 6 月 目 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一稿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撰写者姓名:王琪 导师姓名:杜吉刚 内容摘要:《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

    古诗词中品美------古诗词教学小议

    古诗词中品美 ------古诗词教学小议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选编进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诗词,教学时不能一抄了事,而要通过反复吟诵、......

    古诗词复习课教案

    张红霞 复习目标: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

    古诗词复习课教案

    漫步古诗林 ——--小学古诗总复习 复习目标: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整合归类古诗。 2.复习,诵读古读,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

    关于人性美的作文人性美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关于人性美的作文:人性美生活中处处有美:美的花,美的景,美的服饰,美的心灵……美,在我们中间。?星期二早晨,班主任走进教室,兴奋地对同学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