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作业试题

时间:2019-05-13 22:1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作业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作业试题》。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作业试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中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6.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8.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19.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C 3.A 4.D 5.C 6.D 7.D 8.B 9.B 10.C 11.D 12.C 13.D 14.C 15.B 16.C 17.B 18.A 19.C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6.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7.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8.“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的精神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9.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它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它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10.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ABCD 3.CD 4.ABCD 5.AD 6.AB 7.BC 8.ACD 9.ABCD 10.ABD

三、辨析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地理环境。

此观点错误。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经常的物质条件之一,但它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此观点错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此观点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5.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此观点错误。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6.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此观点错误。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消极作用的“技术悲观论”的观点。“技术悲观论”的错误在于,它没有看到科技活动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没有看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直接受到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制约。要解决“全球问题”,必须改变现存的国际秩序及其权力机构,改变财富和收入的分配方式以及我们的观念和行动方式。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因在于人民群众占人口大多数。

此观点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8.社会发展是受客观规律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否定了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和选择性。此观点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社会历史主体的选择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是受客观规律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并不能否定人们以一定的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革命或发展的道路、模式。

9.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此观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10.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此观点错误。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此观点正确。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四、问答题

1.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5.运用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论述我国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做到以人为本。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作业1:

按照下列两个小题目完成一份作业:

1、哲学.生活.社会;

2、学好哲学,受益终生; 要求:

1、根据这两个题目,自拟一个题目进行分析;

2、题材不限,参考篇幅1000字或展示6分钟。

3、第12周提交,有展示意愿的可以提前进行。

作业2:经典著作阅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习近平同志2012年6月19日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就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出了三点希望:要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追本溯源,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看待事物、看待历史、把握发展方向;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永葆理论之树常青。

一、阅读方法及要求

1、学习形式: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研读经典原著。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采用通读、精读、讨论等方式阅读原著内容,可以分工完成查找资料、交流心得、撰写读书报告等环节。

2、学习内容:每组在下列阅读书目中选择2篇著作进行研读。其中,1篇为马克思、恩格斯或列宁所著,另1篇作者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原著在5千字以内的篇目全文阅读,5千字以上的选择部分内容阅读,最后上交时间为第12周。

3、学习要求:在了解原著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原著历史地位和意义的基础上,撰写总共4000~5000字的读书报告,2篇分开写,A4纸打印上交。每班可以推荐2~3组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

二、阅读书目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2篇序言、六、七),《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7.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恩选集》第2卷,1995年版;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马恩选集》第2卷,1995年版;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节选),《马恩选集》第2卷,1995年版;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节选),《马恩选集》第2卷,1995年版;

12.恩格斯:《反杜林选》(节选)(一、概论;第一编哲学,三、分类。先验主义;

四、世界末世论;

九、哲学和法。永恒真理;

十、道德和法。平等;

十一、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第二遍政治经济学,二、暴力论、三、暴力论(续)、四、暴力论(续完);第三编社会主义,二、理论),《马恩选集》第3卷,1995年版;

13.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恩选集》第3卷,1995年版; 14.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马恩选集》第3卷,1995年版;

1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第一版序言;

九、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马恩选集》第4卷,1995年版;

16.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恩选集》第4卷,1995年版;

1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恩选集》第4卷,1995年版;

18.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文的书信(恩格斯1890年8月5日和10月27日致康·施米特的信,1890年9月21—22日致约.布洛赫的信,1893年7月14 日致弗.梅林的信和1894年1月25日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马恩选集》第4卷,1995年版;

19.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1992年版; 20.列宁:《唯物主文和经验批判主文》,《列宁选集》第2卷,1992年版; 21.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1992年版; 22.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1992年版;

23.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1992年版;

24.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列宁选集》第4卷,1992年版;

25.列宁:《论我国革命》,《列宁选集》第4卷,1992年版;

26.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7.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8.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9.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0.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2.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3.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6.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7.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9.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0.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3.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 46.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 47.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

4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9.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

50.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51.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2.江泽民:《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94年9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 53.江泽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

5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

5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江泽民:《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 57.江泽民:《加强技术创新》(1999年8月23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

58.江泽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 60.江泽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2001年8月7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 61.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001年8月3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

6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1、如何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

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对于人生观的发展,如果我们以人生观的形成作为心理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的话,那么,现当代大学生的大学时代正是人生观形成并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已基本达到要求,逐步形成了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评价较为稳定的看法。并且,他们对人的本质、作用、人生道路和人生哲学等问题,已经自觉从理论上通过论证去寻求答案,而不满足于人生问题的一般描述和泛泛之谈。他们能对已经学得的人生价值判断进行重新审视,以便形成经过自己探求、具有自身特性的人生价值观,并使之系统化和体系化。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价值观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2、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坚持辩证否定观的原理,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理论基础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身与心、生与死等一系列矛盾,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在关于人生的思考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人生目的问题,要以人生的价值特性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评价为根据。一个人自觉地追求着自己认定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生活作了肯定的价值判断,认为这样的生活具有价值或者能够创造价值。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即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为根据。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价值观测评会有助于职业决策和提高工作满意度。

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每个人的身心条件、年龄阅历、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对各种职业有着不同的主观评价。从社会来讲,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各种职业在劳动性质的内容上,在劳动难度和强度上,在劳动条件和待遇上,在所有制形式和稳定性等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差别。再加上传统的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各类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地位便也有好坏高低之见,这些评价都形成了人的职业价值观,并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具体职业岗位的选择。

每种职业都有各自的特性,不同的人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对职业好坏有不同的评价和取向,这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哪个职业好?哪个岗位适合自己?从事某一项具体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所以,纵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它们之间也是必须要独立开来的,它们对人的作用也是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毫无疑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们对人的成长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由它任何所取代的地位。

1、如何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

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价值观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2、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坚持辩证否定观的原理,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理论基础。

6、结合辩证的否定观谈谈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自身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作为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的统一否定,就是扬弃,即克服又发展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对一切事物的发展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一切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的继承的态度: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要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淡然我们的继承不需要批判的继承,批判和踢出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肯定的复古主义,也要反对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外国文化要求有选择、有分析、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要大胆的吸收一切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批判和抵制外来资本主义的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即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味的全盘抵制。应立足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中国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体现中华民族特点的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

8、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观《大国重器》有感

指导老师:冯兰新

院系:农学院 植物保护系 班级:12级二班

小组成员:曾聪2012512080柴文杰2012512103薛琪明2012512078

观《大国重器》有感

《大国重器》精选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气装备、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船舶、关键零部件、节能装备等10余个重点领域、18家行业领军企业。以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画面,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通过人物故事和装备制造中的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在充分阐释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成就的同时,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全面展现近30年来我国装备工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目前各类媒体去工业化倾向严重,全国财经类媒体很多,但用于房地产、金融、证券、投资之类非工业类经济报道太多,而关于工业的报道不仅偏少,且负面居多(如产能过剩、亏损破产、污染严重等)。这让社会很多人无法体会工业(如装备制造业)对国家、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与工业人的艰辛奉献。正如《中国工业报》社社长陈卫在《大国重器》开播式上所说的那样,长期以来,以我国工业发展为题材,特别是展示装备制造业的影视作品少而又少,《大国重器》了却了装备制造人对工业题材影视展现的心愿,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鼓与呼。

长期以来工业被媒体忽视,作为工业人主体的工程师、技术工人

群体也自然被媒体所“遗忘”。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各类娱乐明星充斥着电视与媒体,整个社会很难看到工程师、技术工人的身影与贡献,其地位也远低于公务员,于是青年学子逃离工科成风,工程师、技术工人队伍后继乏人也就不足为怪了。而纪录片《大国重器》尽管也有政府官员与企业高管的镜头,但该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不仅纪录大国重器研制、生产本身,且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与技术工人,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真实记录了几十位有名有姓的中国工程师、技术工人在挑战制造极限、攻克技术难关中所付出的艰辛与创造性贡献,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是他们让高铁飞奔、让航母远航、让神舟飞天、让蛟龙(深潜器)入海;也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他们和全国工业系统的无数工程师、技术工人才是中国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他们才是共和国真正的脊梁。这是一曲中国工程师、技术工人的颂歌。

中国工程院曾对全国5000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而2010年7月,中国科协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更显示,由于工作压力和收入等方面的原因,有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如有机会更愿从事企事业管理、公务员等其他职业。

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崇拜娱乐明星的最多,崇拜科学家的也有,但对工程师的了解却极为模糊,在“最崇拜的人”、“最理想的职业”选项中,仅有10%的选择与工程师沾边。

这些调查结果实在让有识之士为工程师的处境心寒,这也就不难理解没有多少工程师愿意子承父业,相反,公务员中愿意子承父业的比例高达近100%。高校报考中逃离工科盛行,工科专业很难招到一流的学生,这意味着我国工程师队伍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而城市独生子女更是无人愿当工人。

在当今中国,与工程师、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恶性膨胀,投机炒作成风。虚拟经济领域多如牛毛的开发商、股评师、操盘手们甚嚣尘上,成了社会和媒体的宠儿。而重要的财富创造者即全国多达上亿,奋战在(实体经济)工业生产与工程建设第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则快成了被社会“遗忘”的人群。

《大国重器》反映了这样一批有信念、有坚守、默默奉献的中国工业人。这些工业人中,有雄心勃勃向高端领域进军的企业家,有数控机床研发中屡败屡战的工程师,有动车制造中精益求精的女焊工师傅,更有无数个车间里那些最普通最寻常的一线工人。这样一些人,如果不是《大国重器》的播出,可能根本不会被一般公众所知晓。然而,正是有了他们的热情、理想、信念、汗水、青春和付出,这个国家的产业才有了脊梁,这个国家的梦想才有了最坚强的依托!打造大国重器需要知识和技术,同样需要信念和风骨。

作为第一部反映中国装备工业的纪录片,尽管《大国重器》仍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对于中国装备工业“大而不强”的警示处理得还是比较淡化的,但是它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华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的工业的希望,燃起了我们做工业人士的对工作的热爱和信心,让我们为我们的工作感觉到由衷的自豪!

片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借鉴和学习

1、严谨的工作态度或许比技能更为重要,讲到铝合金焊接时,那位女焊接教练如是说。焊品如人品,她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我们车间工人正缺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们需逐步健全生产管理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创造严谨的生产大环境,从而带动每一个工人自觉形成严谨的生产习惯。

2、陕鼓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叶轮设计者、攻克转子焊接技术的刘霞、铝合金焊接教练,这些高技能人才很巧合的是他们都是女职工,可以看出片中给我们传递的一种信息——在机械行业里女职工一样可以引领高端技能。

3、拉小提琴的高级焊接技师想必给大家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以厂为家的工作精神。他对创新的理解更是值得学习,他说: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工人在实际工作中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制造出来,也是创新,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

今年,我们车间从首台背压25MW、首台凝气30MW到首台高温高压25MW机组的成功生产,无不渗透着每一个工人的智慧创新。

4、片中讲到一位工人,通过长期记录自己工作的数据,最终总结成册,编成软件。我们车间可以说不乏这样的工人师傅,他们心中装满了图纸,装满了一个个实际的解决方案,我想如果把这些经验汇总起来,然后把它规范化、标准化,一定会形成一项很了不起的智慧创造。

5、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讲到企业由大到强的五大战略任务:①创新驱动;②基础支撑;③高端引领;④绿色发展;⑤走出去战略。这与公司制定的重在做强的发展战略和公司发展目标不谋而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决定全为公司发展的利好消息,相信在公司高层的科学决策下,一切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人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形成合力,一定能早日实现我们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

要发展就要创新,个人是这样,企业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这样。只有坚定不移的走创新之路,我们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

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

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马克思主义还包含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

史学,政

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

握真谛、会贯通的。“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我们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

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

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年。

3、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

答∶

马克思主义的产

生,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的素质条件。马克思,思格斯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素

质条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父,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文。““两个转向'的完成,使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这使他们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

己的崇高理想。

第二,为人类服务的情怀。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

主义制度无比痛恨,对劳动人民群众无比同情。马克思在中学时

代就确立

了为人类事业献身的远大

想。

第三,勇

实践的革命精神。历史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生

中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自觉地投人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勇敢地同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

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

第四,追求

真理的科学品格。马克思,恩格斯

作为学者、科学家,具有不懈追求

真理的勇气和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索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具有超越自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他们从不故步

自封,而

是把理论

创新看做与时俱进的事业。

第五,渊博的学识。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强烈的求

知欲望

和刻苦的学习精神。

马克思在大学学习的是法律,但对历史和哲学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后来,他又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文学、人类学等学科也作了深入研究,还广泛研究和涉猎了自然科学的一

些前沿学科

。恩格斯精通多种语言,对哲学、文学、历史、军事学、人类学等学科都有深入的研究,对自然科学中的某些学科提出了至今仍然有科学价值的结论。

4、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答∶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

且日益焕

发出旺

盛的生

命力,它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

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它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具有极

为广大的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从众多支流中找到主流,从局部的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观察当今世界就是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看到现状,更要看到未来;不仅要把握变化脉络,更要观察演化趋势。运动、变化、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关键词,从运动中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深邃目光。用这样的目光来观察当今世界,就会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尽收眼底,从中发现其运行和演化的趋势和方向。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

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引我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作业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作业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大作业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1、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原理,分析论述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绪论 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定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根源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2010新版

    绪论 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大全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题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标准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第一次作业

    [作业标题] 作业 1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提交答案时,只需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无需将选择题的原题提交)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