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差异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差异
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
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两大流派,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都有比较独到的见解,但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精神分析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等提出和建立的,在不断地完善后形成的理论: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的是死亡本能,死亡本能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该倾向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②精神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者共同发起的,其中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人物。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在特定的时刻,行为只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2、此时此刻: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
3、个体的现象学;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人的成长;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
两种理论的差异。首先,对人性的看法上,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人性本恶,对人性充满了消极悲观的看法,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动物属性看成是不可调解的矛盾。人本主义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趋向,人本主义对人性充满了乐观的看法,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健康人格的先天素质,人的本质依赖于生物和文化两方面,如果没有人的身体的存在,很明显就不会有人的本质的存在。
其次,对于咨询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精神分析认为早期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事件对人的个性形成以及人生的整个阶段都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并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因此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往往着重与挖掘患者童年和早期的生活经历。然而,人本主义则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人的积极向上,强调人的发展的潜能,在咨询过程中,人本主义不仅仅着眼于来访者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更是放眼未来,积极帮助来访者消除阻碍自我实现的障碍。
第二篇: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
一、精神分析与人本产生的背景比较
(一)精神分析的产生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祖师,其理论中对人性的解释,不仅影响心理学而成为三大理论体系之一,而且影响医学、文学、艺术以至宗教与史学的研究。他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1885——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当时著名精神病专家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经典网(www.xiexiebang.com)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文明及其缺憾》等。弗洛伊德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析》,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该书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从其他主要学派的主流中发展出来的,与两种哲学体系:“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仍占美国心理科学主导地位的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分立出来。自本世纪60年代初《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创办、成立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美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并走向世界。1970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了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大会,使其发展走向高潮。人本主义为什么能引起广泛的兴趣?那就是美国青年要求一种真正的、真诚的、人道的、人性的人类生活方式为之努力奋斗。人本主义心理学恰恰支持这一追求,并由于它强调内在自由、自我表述和发展而受到重视。
任何有关生活的理论,如果不考虑它赖以产生的那种环境和历史背景,是不可理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从学科产生的时代特征分析。麦迪森认为,无论当时的哲学,或是心理学,都处于“科学化”阶段。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产生于欧洲的哲学流派一样,都是科学哲学“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人本主义之所以产生于美国,也正是当代美国文化之复杂症结的一产物。正是这种复杂、冲突甚至是扭曲的文化,使美国人的心态普遍地由积极转向消极。这主要表现为:战争、贫穷、种族歧视、性自由。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潮渊源可追朔到前代的人道主义及当代的存在主义思潮。
二、、精神分析的理论与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比较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
1、内驱力
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内驱力,即性驱力和攻击驱力。这个驱力二分法理论中最重要的假设是,在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所有本能现象中,不论是正常的还是病理的,性和攻击两种内驱力都参与其中。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这两种内驱力是有规则地融和在一起的,尽管两者的数量不一定相等。但在人类行为中不可能以单独或非混合的形式出现。我们不可能在临床例中找到一个完全孤立于攻击驱力而只存在性驱力的例子。攻击驱力并不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攻击行为,而性驱力也不同于对性交的渴望。
2、快乐原则
如果没有弗洛伊德所阐述的快乐原则作基础就很难理解精神分析理论。所谓快乐原则,简言之既人们都具有获取快乐和避免痛苦的心理倾向。他认为,人在初时阶段,其获得快乐的倾向极端迫切且直截了当。由于年龄的增长,人们不再那么露骨地追求个人快乐了。
3、潜意识
远在弗洛伊德以前,心理学家就很熟悉并研究过意识过程。因而,弗洛伊德所做的主要的、新的贡献与发现是关于潜意识系统。
4、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划分了三个功能上相关的“组”或“结构”,分别称为本我、自我、超我。粗略地说,本我包括内驱力的心理代理物,自我由必须处理的个人与其环境关系的那些功能组成,超我包括对我们心灵的道德知觉及我们的理想抱负。
(二)人本主义理论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帜下,许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心理学家集合在一起,来证明人类生活与人类行为是一种综合的系统。其中价值、目标、意义占据中心的位置。他们希望做到:以科学的坚实方法和概念证明这些因素的意义。这种研究途径使心理学回到与哲学有较密切关系的地步——即,它强调对于宇宙间世界和人类存在的系统的反省思考。
人本主义的理论有布勒、埃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马斯洛的《存在心理学探索》及《人性能达的境界》;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及爱与意志;弗兰克的《人对意义的寻求》;莱蒽的《分裂的自我》等。
下面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布勒、埃伦的心理学导论的基本观点为例来探讨。
1、整体人模式
研究和理解整体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普遍同意的一个原则。冯特所开创的科学心理学,是以意识的元素为研究对象,在其影响下的符茨堡学派,虽初步开始向自主或整体的方向迈进,但他们都是试图从对特殊机能和行为的观察与实验收集来的琐碎材料中建造出整体的人,而完整的个体研究没有被看作是一种恰当的科学目标。对此最早尝试探索的是德国的狄尔泰和施普兰格尔,他们想构建一种理解而非解释的方法,作为了解完整个体的唯一手段。米查尔.波兰尼也通过一台机器和一个人之间的区别对比,形象地说明了适用于两者的不同研究方法,表明在个人参与的基础上,理解既不会是主观武断的活动,也不是被动的体验,而是有一种要求普遍得到证实的负责行动。研究方法的改革还有待于科学的证明。库特.哥尔德斯坦发现的全新动力原理-------健康人增长著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真正开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体理论倾向,使马斯洛抛弃了他曾信仰的弗洛伊德的动机原理。已经途径主要有:
(1)关于个案研究
强调个案研究法有两个主要优点:第一,有机会系统地在所有适当水平上变动所研究的自变量;第二,有机会把实验者作为研究中的一部分,并对同一被试系统地变换不同实验者和实验行为。
(2)关于开放系统的思考
贝塔朗菲开创的系统论,对人的整体研究又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换,同时又保持著自身的稳态,或在随时产生的变化中接近这种稳态。
(3)作为整体的人类生活过程
从整体上理解一个人还意味著需要了解他的整个生活史。这里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方法,以反映生活史中的客观材料,同时也反映该人的内在态度和他对生活事件的反应。
(4)心理的社会性发展
哈曼顿——特纳把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的特征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个阶段统一起来,得出关于反判者的重要结论。他认为反叛行为可以产生在后习俗道德和前习俗道德的任何一个阶段,这就造成了区分革命运动中两类人的困难,一类由于责任和远见而反叛,另一种则只是破坏性的行为。
2、人类存在与意向性
罗洛.梅曾讨论了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及人本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认为人本心理治疗者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体验到他的真实存在。而意向一词把认知与意动联合起来。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的心理活动集中在对他有意义的事物上,二是指人使自己的注意指向这个客体。
3、动机、目标、创造性
关于健康的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的研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贡献。他们认为,健康的人将主动向外在的实现成就的目标前进,如广为流传的自我实现、罗杰斯所说的“潜能在其中得到完全发挥的成长过程”或弗兰克所说的“超越自我”。所有这些概念的共同点就是,都认为生活的目标就是一个人实现他自己信仰的某种价值。而目标的确立在理论上还面临著一个动机问题。健康个体的目标实现是一个自主过程,但当受挫时,自我实现的目标也许会泯灭,安于现状的欲望就突出了,即马斯洛所说的成长性动机和缺乏性之间的斗争。
4、人的四种基本倾向
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完满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发现了人类生活的四种基本倾向:(1)追求个人在性、爱情、自我认识上的满足。(2)为了适应、归属和获得安全感的目的,自我控制适应过程的趋向。(4)整合或保持次序的趋向。个人指导自我趋向目标时所表现出的冲突都可以在生活中这些基本趋向中找到。
三、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在当事人确定目标上的区别
不同流派在处理咨询目标时的确有不同的方法。精神分析的治疗者有时根本不与当事人讨论目标,目标完全存于治疗者心中;精神分析治疗者往往是认为当事人不易理解,理解了也没有什么助益的专业概念,这些目标并不需要当事人知道。以人为中心的认为心理咨询应该有确定的终极目标,由于明确目标有缩短治疗期限、激发当事人积极性的作用,所以,在心理咨询中,正式地讨论目标并吸收当事人的意见更可取一些。
四、在看待当事人问题的视角上的比较
在医生及医患关系方面的不同,由于弗洛伊德的医学背景,诊断模式侧重从“问题”、“疾病”著眼来看待病人,间接地促使治疗者往消极的方面“建构”他的当事人,修通是它的最高境界了。而人本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反应定势是以“心理疾病”的建构系统来看这个世界,那他将会建构出一个充满问题与心理异常的世界。他会对当事人身上积极的、趋向成长的力量视而不见。人本是从如何让当事人健康成长,关注当事人的积极因素和价值体现的角度,自我实现是它的最高境界。
精神分析是以依赖性的寻找移情的患者与治疗者建立的高度情绪性关系。情绪迁移关系有时会发生。
但对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个人对个人的关系。罗杰斯发现.这种个人与个人的相互关系对于建立人际信任和互相接受的态度,是很具有指导意义的。,布根塔尔人本主义伦理中的一个原则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建立感情共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发现价值与信念的问题看作是我们时代最复杂最急迫的问题之一。布勒指出:帮助患者澄清他的个人价值系统是现代心理治疗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它们看待当事人的视角不同,是由于所它们所建立的理念的不同所致。
精神分析在对人的整体性与人本是一致的,精神分析从整体角度看当事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事人的病和治疗他的病。
自我,在心理学中是一个认识分歧极大的概念。一些心理学家完全否认有自我这种东西。许多正统的行为主义者都持这样的观点。他们讨厌在一个活动著的、可观察的人的内部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著的“小人”这样的想法。而另外许多心理学家又极其看重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例如弗洛伊德和罗杰斯等。在他们的体系中,自我具有核心地位。
五、在咨询过程中的区别
1、咨询方式的不同
从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治疗者—患者的关系只能被描述为“情绪迁移‟。这就是说,这种关系只能是患者与其双亲之一(或两位)在童年时建立的情绪性关系的重复式发展。由这种移情,才能产生最终的‟治愈”。例如,通过把治疗者当做父母的象征,重新体验过去造成的那种深藏的,没有解决的冲突,就自然产生解决这些冲突的方法,达到随后面来的冲突的减弱。
人本主义伦理观提出了一种存在的或„此时此地“的观点.它强调“人总是生活在当前时刻”。这种概念的有力证据表现在:“当一个人寻求尽可能了解他每时每刻的体验是什么,他在其中发现自己的那种情境的真正本质是什么时,他所见到的都是……此情此景的浮现。”
在咨询过程中,治疗者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治疗者作为权威人物的出现,会引起患者的防卫.但人本主义治疗者却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与存在,并利用了这些特点。他承认自己与常人一样受到两难选择的困扰,他也敢冒险丢掉治疗家那种庄重、神圣的光照。在精神分析中,技巧是主要因素,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治疗者个人发现一些特定的与患者沟通信息的方法,把他和患者共同感到的困扰和体验同患者交流。这是很值得推崇的。
2、咨询对当事人的影响
精神分析与人本对当事人的整体性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比较强调“治病”。精神分析的治疗者会把当事人的“人格重组”作为治疗的主要目标。而人格重组显然是一种全局性的改变。精神分析的治疗通常是旷日持久的,往往一个治疗个案会花上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治疗过程中,有一些主题,一些分析和解释,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应用情境下重复,此即所谓“修通”工作,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这往往是为了克服“阻抗”,而实质上这很可能也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地改造当事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方式的过程。这才是所谓“人格重组”的真正意思。
以人为中心治疗几乎不能算是一种“治疗”,而是一种人际生活的哲学。治疗者在面对一位当事人的时候,首先不会去想他是什么人,有什么病,而是怀著一种如说的“同类相亲之感”一种自然而然的尊重,去跟他“相处”(而不是“治疗”);再由于以人为中心治疗把人看成一通体相关的整体,相信只有在一个人现象场的“格局”发生改变后,其不适当的行为或情绪才会发生改变,所以在治疗上,当事人中心的治疗很少专注于特定的病症,甚至也不做诊断,而把全力放在当事人的自我观念、自我态度这样一些全局性的事项上面。人本心理学家因而强调人在体验他的存在时,其意象是主动的积极的。这种观点明显不同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者那种更被动的人的模式。
六、在术语、名词方面的异同
比如:精神分析与人本有一些可以对应的如:共情——同感;修通——自我实现;
有不同的:精神分析是病理性的,从防御著手;而人本是关注、理解当事人,从尊重、接纳、宽容等方面著手。
七、在实践中两相结合和发展
由精神分析发展而来的现代心理分析学派已经吸收了人本学派的许多人性化的咨询方式方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卡尔·罗杰斯是第—位在治疗者—当事人关系中引入一种新的人本主义概念的人。他还提出一种心理治疗的新程序和对待心理治疗的新态度。这些都与先前流行的精神分析技术,以及晚近发展起来则行为治疗原理和方法极不相同,罗杰斯在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新方向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关于健康的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概念。“哥尔德斯坦”和布勒批评精神分析把“趋向平衡”作为终极目标。哥尔德斯坦令人信服地证明只有在病态下“趋向平衡”才成为目标。布勒认为追求体内平衡只是过渡状态,由此,健康的人类将主动向外在的实现成就的目标前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中,最为人知的理论是终极目标的自我实现论。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革命性的,因为(1)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2)它的倡导者承认他们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就象它产生的那样,人本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心理学家。即使在观察的时刻,他们也不声称是“客观的”。他们专心于发现这样的方法:能在一种人际关系高度主观的交换中发现、收集另一位存在个体的“个人知识”。这些与传统科学的分离,加上人们对人类行为观察者和解释者的局限性的了解,已经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易受攻击。然而,正是这种薄弱之点是他想保存的。因为他相信这种新的人的模式是体验著的人的模式,所以他必须亲自体验,他观察著西西弗斯永远不停地推著石头上山,从而来认识自己.
第三篇: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的比较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异同
摘要: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理论界的两大标志性理论,两种理论都着不同的人性观,对导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的解释也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精神分析认为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是心理问题的根源,而罗杰斯认为价值条件化是心理障碍的根源。然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其中对于共情的看法,现代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有着很好的融合。关键字: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不同之处,相同点
1引言
精神分析的理论主要包括无意识和压抑理论、人格构成学说、性本能。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夹着的很小一部分为前意识。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状态视为一个系统,即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为了防止焦虑,自我便发展出种种无意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升华等,以帮助人缓和内心矛盾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性的满足。
罗杰斯的自我论有两个主要概念:一为“自我观念”,一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观念包括以下四点:(1)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看法;(2)自我观念是主观的,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未必与自己所具备的客观条件相符合;(3)个人以自我观念为依据衡量自己处事待人的经验;(4)自我观念可随个人经验的增多而改变。由自我观念可发展形成高级的“社会我”和“理想我”。前者是一个相信别人对自己看法的自我观念;后者是一个自己希望做什么样的人自我观念。“理想我”与“社会我”并不总是一致的,二者越接近,个人适应越是良好,生活也越幸福。二者相差很远甚至相矛盾,个人适应不良,会引起人的焦虑、苦恼。
2两种理论的对比
2.1不同点
首先,对人性的看法上,人本主义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趋向——“一种求生存,求强大,求茂盛,求完满的趋势”,人本主义对人性充满了乐观的看法,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健康人格的先天素质,认为,人的本质依赖于生物和文化两方面,如果没有人的身体的存在,很明显就不会有人的本质的存在。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人性本恶,对人性充满了消极悲观的看法,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动物属性看成是不可调解的矛盾。
其次,对于咨询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精神分析认为早期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事件对人的个性形成以及人生的整个阶段都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并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因此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往往着重与挖掘患者童年和早期的生活经历。然而,人本主义则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人的积极向上,强调人的发展的潜能,人本主义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将患者成为“患者”而是称之为“来访者”就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尊重,在咨询过程中,人本主义不仅仅着眼于来访者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更是放眼未来,积极帮助来访者消除阻碍自我实现的障碍。
第三,对于心理障碍的由来,两种理论有不同的观点。精神分析认为,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是根源。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便是人格的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当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关系时,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为了防止焦虑,自我便发展出种种无意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升华等,以帮助人缓和内心矛盾冲突。如果一个人不能适时消除焦虑,就会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疾病。而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导致心理障碍的根源是价值条件化。所谓的价值条件化是指一种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当价值条件化后人的行为不在受到机体评估过程的指导,而是受到了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规范的指导,也就意味着人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发生了“异化”,在罗杰斯看来这就是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人本主义将人看成一个珍贵的生命,它尊重每个生命,而心理咨询就是为了帮助每个生命成长。2.2相同点
现代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共同点最集中地体现在共情的重视和运用上面。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咨询技术。共情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是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下面是现代精神分析中运用共情的举例:
一、用共情的方式行表达澄清。澄清代表着询问更进一步的讯息 指治疗师就来访者或病人已经能够面对的心理现象的产生过程在更细节的层面加以观察,例如:“你可以告诉我你妈妈是怎么骂你的吗?你能多说一点吗?” 这样的问话不带有逼迫性而是用商量的口气。
二、用共情的态度使用释义技术,现代精神分析的解释技术是用来指出目前的感觉 态度或者行为是重复以前的感觉 态度或者行为 解释常被认为是解释因果关系 其实指出平行的关系也同样有效 例如 :“你害怕如果你对我很生气 会使我拒绝你,就像你害怕母亲因为你做出不尊敬的行为而把你留在房间里一样,当然她的确真的做了。”这就是一种共情的态度下的释义。
3总结
通过上述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之间存在着很多分歧,但是随着心理咨询的发展,两种技术愈发的成熟,对于很多咨询的理念也有了更多的融合,彼此之间取长补短。
第四篇: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学派咨询理论之比较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摘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本文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其哲学理论基础.论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关键词
心理学 人本主义 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第_ 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木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陷人了更大的危机,人受制于物而无能为力 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急需借助心理学,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心理诊疗、社会心理学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但是传统心理学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 因此人木主义心理学便应运而生叽人木主义心理学其理论产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 人木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这些心理学中,作为心理学核心 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木质属性没有得到正确阐述 人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 在心理学的基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 1 9 世纪末狄尔泰和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2 0 世纪二 三十年代美国人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和机体论的研究是早期的理论准备。戈尔德施泰因 19 3 9 年《 机体论》 的发表,被认为是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即自我实现论的基石 ,他第一次从机体潜能的发挥出发论述自我实现、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加强了这一木来是山哲学提出的概念。第一批系统讨论人木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是在2 0 世纪 四五十年代陆续发表的, 其中主要有:马斯洛的 《 人类动机论 》(19 4 3)《 动机和人格》(19 5 4);罗杰斯的《 患者中心疗法》门9 5 1)、《 论人的成长》(19 6 1);及梅主编的《 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新角度》(19 5 9)。2 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木主义运动进一步深化。其内部以 马 斯洛和罗杰斯为一方的自我实现说和以梅及其他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为另一方的自我选择说。此外,代表人木主义心理学主流的自我实现理论也有不同的发展趋向。罗杰斯一派仍坚持以个体心理为中心的研究,但另一些人已开始研究超个人的心理学,探讨个体意识如何超越自身而同广阔的世界相融合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马斯洛、罗杰斯把存在主义视 为人木主义心理学思想灵感的重要来源。梅将存在主义视为其整个理论的哲学基础。从研究命题来看,存在主义强人的存在,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个性,这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析学墓础和理论前提。(1)关于人的本质。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前.心理学要 么单纯地强调意识的结构或功效,并由此得出人的概念,要么干脆把人当作狭义的动物或机器,而遗忘了其最根本的一点:人是人、是完移的人。存在主义给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重要启发的一个非常重要思想是:认识人必须运用非理性的内心体验,内在的直观。山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找到了一个重要突破口:探索内部,从经验开始气(2)强调人特有的选择性。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可 以自山地选择并创造出来,并在这一过程巾显出自身的意义与价值践一在存在主义者眼中,自山基于个人的选择,他们关注人的生存与展,必然强调人自主地选择与创造叹、由于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从人的存在出发,关注人关注常人,倡导个体关注 自己的存在。人木主义心理学兼容了科学和理性,提倡折中融合,兼容并蓄的研究态度,而存在主义在强调非理性的同时完全排斥理性。3 2 现象学
现象学通过对.纯粹意识内的存在”的研究,进而揭示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从纯粹主观性出发达到 “交 互主观性, ’的世界l匀。其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主观体验,强调整体的或综合的方法 ,反对简化还原的研究模式‘艇, 捐认为人是自己的主观 世界和客观世 界的能动解释者 因此,现象学,包括还原分析、意向性分析和返回生活世界的分析,直接或问接地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发生重要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历史贡献
4,1 理论贡献
(1)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力地抨击了传统心理学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把人的木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领域。人木主义心理学的革命性就在于: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承认 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 ,就像它产生的那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利学家l ’ l(2)人木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 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其中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理论是对人类动机心理学的一大重要贡献
(3)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包括: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反对心理学刁 形洲,的 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验和经验两种范式的统一;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2 实践贡献
人木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衫瞩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刘强不 匕 沮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越 角.重要的应用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仅成为行为科学的一个理论基石,而月_也是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 的理论支柱。现代新的管理科学的宗旨,不是像传统管理学那样,把人作为物和机器来看待,而是要把人作为人来管理。因为新的管理科学的变革的实质点是还管理学以应有的人性。
罗杰斯 “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木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是当代西方心理治疗的下大流派之一,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实践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既有其‘泛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根据,又有其现实的科学实验基地。一马斯洛把心理治疗领域称之为一座 “未被开采的金矿” , 人木主义心理学家是第一个淘金者。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科学人本主义形成和存在的实践王国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主要是这一心理治疗实践的升华结果 参考文献
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杨立能.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萨特存在与虚无:修订译本 陈宣良,译 三联书店出版社,20 0 7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恬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 98 7,1 5 1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 」 二海译文出版社.1 98 6。1 6 1 布勒.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 陈宝凯,译华夏出版社.1 9 90 戈布尔著第三思潮 :马斯洛心理学.吕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精神分析疗法
一、理论基础
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3个层次 , 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各种心理冲突,虽然感知不到,但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潜意识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某种转换机制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或精神疾病。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假定人格是由3部分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作用是平衡的。如果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3、性欲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回复到无机状态,两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4、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学,弗洛伊德把焦虑视为理解神经症的关键所在,为防止焦虑的加剧,就要设法干预、抑制或消除本能的冲动。
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内心体验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原因在于来访者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矛盾冲突。也就是说,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日后发病的根源。
三、心理治疗的原理
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童年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成为意识的东西。治疗者启发来访者重新认识。这些经验,并加以分析、解释,使来访者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领悟。来访者一旦洞悉问题的根源,对自己的心理动态与病情有所领悟有所了解,特别是明了到潜抑的欲望、隐藏的动机,或不能解除的情节等,就有可能去正视冲突和焦虑,摆脱情感的羁绊,理智地对待他们,症状也会随即消失。
四、心理治疗的方法
1、梦的分析。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2、阻抗分析。阻抗是自由联想过程中病人在谈到某些关键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联想困难。其表现多种多样,如正在叙述过程中突然沉默,或转移话题等。阻抗的表现是意识的,但根源却是潜意识中本能地有阻止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当自由联想接近这种潜意识的心理症结时,潜意识的阻抗就自然发生作用,阻止其被真实地表述出来。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病人出现阻抗时,往往正是病人心理症结所在。
3、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家察觉,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以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所以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4、移情,移情是病人在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将童年期对他人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病人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病人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5、解释。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的中心工作就是向病人解释他所说的话中潜意识含义,帮助病人克服抗拒,而使被压抑的心理资料得以源源不断地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暴露出来。解释是逐步深入的,根据每次会谈的内容,用病人所说过的话做依据,用病人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的心理症结的所在。解释的程度随着长期的会谈和对病人心理的全面了解而逐步加深和完善,而病人也通过长期的会谈在意识中逐渐培养起一个对人对事成熟的心理反应和处理态度。
来访者中心疗法
一、理论基础
1、人性观
人性最内里的核心,人格的最深层面,其“动物本性”的层面,在本性上是积极的——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性的,是向前运动的,是理性的,是现实的。罗杰斯认为,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实现趋向包括两个方面:生物学方面,指一切生物共有的成长、成熟趋势;心理方面,表现为人独有的自我实现趋向
2、自我理论(1)自我概念
在他看来,与其说个体是生活在一个客观现实的环境中,不如说他生活在自己的客观经验世界中。
(2)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最初是由大量的自我经验、体验堆砌而成的,由在个中国情境中区别作为个体的自我和客体的我以及自己的经验构成的。
(3)自我概念的异化与心理失调
当一个人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不一致异化时,如果一个人体验自我价值感的欲望非常强烈,那么,这个人首先考虑的是设法保护自我。
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由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摄入、内化了外在的价值观,自我中的这一部分越来越多地支配着个体对经验的加工和评价,当经验中存在着与这部分自我不一致的成分时,个体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同时会运用防御过程(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一致。如果某个经验特别重大,或者由于别的原因,个体无法通过防御机制使之与自我概念协调,而受到威胁的这个自我概念又在自我中具有重要地位,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三、心理治疗的原理(目的)
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在于操纵以个人的外界环境或其消极被动的人格,而在于协助来询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最终达到自我的实现。使来访者对他的有机体的经验更加开放;养成对有机体这个敏于生活的工具的信赖感;接受存在于个人内部的评价源;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主动参与到一个流动的、前进的过程中去,并从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经验之流中新的自我的生成与变化。
四、心理治疗的方法
1、真诚交流的技术 2.、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3、促进共情的技术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主要技巧就是倾听技巧:开放式询问、释意、情感反映、鼓励、自我揭示等。事实上,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者经常会遇到当事人要求给予指导、解释的压力,尤其在开始阶段当事人还不习惯这种无指导、不引路的咨询方式的时候,面对压力,咨询师一方面表达理解对方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坚持不给予指导,直到当事人终于领悟到别人的指导对自己不起多大作用、或者不再对获得指导抱希望,而必须端正态度,靠自己对探索负责,这个时候的会谈就会比较有效率了。
第五篇:人本主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100930107
石佳蕾
人本主义
摘要:
本文通过将人本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和行为主义进行对比,大致论述了人本主义的产生原因、主要内容以及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等。
关键词:
人本主义、产生原因、主要内容、应用
Summa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st theory,compared with Freud’sand behavioral theory.Keyword:
Humanist theory、causes、main content、application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之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华生的行为主义是两种影响最为深广的心理学派,分别被称为“第一思潮”与“第二思潮”。这两种理论都试图用化学与物理术语来描述人类行为,过于强调人与动物界的连续性而完全无视或否认使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种类的独一无二的特征。因这两种理论的支持者通常将注意力集中于对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因此他们的研究重点被放到了人的缺陷上,而对人的力量和潜力却很少或根本不加考虑,如此虽然会在精神病治疗方面得到取得成绩,然而却很难得出对一般人的心理建设有指导性的结论,缺乏普遍性。马斯洛这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症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的人,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他会变得越来越‘现实’,尺度越放越低,对人的指望也越来越小……因此对记性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的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记性的心理学和哲学。这一点已经是日益明显了。一个更普遍的心理科学应该建筑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上。”
人本主义学说的创立者亚伯拉罕·马斯洛曾醉心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然而对行为主义以及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研究愈加深入,马斯洛则愈感到这两种学派理论中存在的狭隘性。他第一个婴孩的降生使马斯洛彻底放弃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他甚至对这种学说“再也无法忍受”。珍珠港事件使得马斯洛决心用毕生的精力去寻找一种关于人类欣慰的普遍理论。“我想证明人类有能力完成比战争、偏见和仇恨更美好的东西。”
与弗洛伊德理论和行为主义学说不同,马斯洛通过对他能找到的最出色的人物——即他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来得出他的结论。因此马斯洛的理论对于人的自我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与弗洛伊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性本恶”相反,马斯洛的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本善”。其理论核心为“自我实现“,他认为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我了自我实现。他将“自我实现”大致描述成“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这样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总是尽力去完成”,他认为自我实现“只能出现在年龄大一些的人身上。它往往被视为事物的终极状态,被视为远大的目标,而不是一个活跃医生的动态过程,它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演变“。马斯洛将带到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称为”高峰体验“,他认为高峰体验式“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使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有高低之分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语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如上面所说马斯洛主要以他能找到的最出色的人物为研究对象,因此他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他们拥有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和对待事物采取客观的态度;具有超过常人的看穿事物表象的能力;因具有出色的认识能力,自我实现的人总是更有决心,更有一个清醒的是非观;对未来更有准确的预感;他们有着谦虚的态度;懂得倾听;马斯洛还发现自我实现的人总是毫无例外地致力于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责任或职业;自我实现的人普遍具有创造性;更少于表达,更自然、简单、勇敢;自我实现的人很少有自我冲突。马斯洛对于自我实现的人共同特点的总结毫无疑问的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
马斯洛强调教育的功能,把完善的人心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他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自我同一性原则。即教育应该是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
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
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
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感情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只有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4、美育原则。即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超越性原则。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魔种超脱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
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局批判精神的人。
5、价值原则。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弗洛伊德是如此醉心于人类行为中无意识的决定因素,以致对病人所陈述的关于他们行为的理由几乎毫不注意。行为科学家相信他必须把人当做一件物体——一件可被观察但不必被询问的物体——来加以研究。人的自我认识,它的感情、欲望、要求等主观材料都应该被剔除。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使心理学摆脱了机械论的科学,使得心理学家将关注点聚焦于人本身之上。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罗杰斯将马斯洛的理论运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发展出了“患者中心疗法“,强调心理治疗是一种患者和治疗者都必须深入置身其中的治疗关系,假如治疗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会产生治疗变化;假如发生治疗变化,就会使患者体验到更多的自我认可和更多的自信等等。这种治疗方法的核心——治疗者对于患者主观的感受——也可运用于除心理治疗外的其他治疗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治疗效果,同时也可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现在被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更加重视组织成员的能力发挥和个人发展,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加强了组织的凝聚力。马斯洛倡导的教育原则启发教育者注重儿童的潜能开发,尊重其各自的选择和需要,使其实现“各自”的自我。这样的教育原则更加人性化,能够是儿童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其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美】 Abraham H.Maslow《人类动机论》、《动机和人格》、《人的潜能与价值》
【美】Carl Ransom Rogers《患者中心疗法》、《论人的成长》
【英】柯林.威尔森《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
【美】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
【美】Robert D Nye《三种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