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一经问世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也一直影响着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如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之巨大。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近百年的精神分析学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与弗洛伊德本人的声望有关,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新精神分析学派,并未把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有抛弃又有继承更有发展。其
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
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1]。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2]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所谓超我,也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主要是习俗教育的产物。超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伊低的冲动。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1.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存在动力过程、人格化过程、和认知过程三个发展过程。
沙利文认为人格乃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日趋完善相对持久的模式,人格从来不能够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人际关系,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在这种模式中有两个基本的倾向。一是对满足的追求,一是对安全的追求。沙利文把这两种基本的倾向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沙利文用人格化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式,人格化是个体对他们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满足和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人格化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人格化,一种是他人的人格化。“在儿童人格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焦虑,主要来自于婴儿期的无助情境。假如没有受到很好的养育,婴儿就会焦虑,过多的焦虑会导致儿童企图回避社会情境产生坏妈妈的人格化,反之会产生好妈妈的人格化”。[3]
沙利文把人类的所有经验都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未分化模式,这种经验是混乱的、无组织的、模糊的。婴儿的经验就属于这一种。第二是叫前逻辑模式,这是儿童所具有的一种主要模式。第三种是综合反应模式。这三种模式就是沙利文所指的认知过程。
2.霍妮的人格理论
霍妮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最大改造是在精神分析中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认为环境是形成人格和导致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她也强调冲突和心理问题是由环境影响的,她认为由于个人的心理和性格倾向是由个体所处的环境和文化造成的。她也很认同早期经验对一个人的影响。
霍妮人格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基本焦虑,她认为一个真正得到父母的关怀和肯定的孩子就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充分的弹性应付和适应外在的变化。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对待儿童不公平,或是由于父母本人的身心不健康,都会使儿童的情绪受到压抑、形成基本焦虑,结果导致病态人格。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特点
(一)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强调性本能,新派则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由此则在几个方面产生了不同,首先是人格动力方面,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格的形成的动力因素。沙利文则认为人类行为的发展受满足欲和安全欲两大动力驱使。霍妮说:“人不仅被快乐原则控制,而且也被安全与满足引导。”其次是神经症的归因,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而霍妮认为是个人和其所处环境之间冲突的结果。
(二)弗洛伊德主张性恶论,他所谓潜意识或本我充满不可告人的欲望。新派则倾向性善论,相信人具有向上发展的自尊心,有能力克服罪恶欲望,有能力向前发展。霍妮说:“我个人认为,人不仅期望而且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高尚的人类。”[4]
(三)新派反对把人格分裂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新派认为人格是统一的整体,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在与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人的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新精神分析强调主体性和主观性。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看作是由本能欲望决定的。相对于弗洛伊德的这种本能论,新精神分析理论家们则认为“未来目标对人的拉力更强于先天本能对个人的推动作用,目标的产生基于个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发挥的主观作用,从而更强调个人在人格形成中的主体作用”。[5]
三、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对于早期经验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有一段经典的话。他说:“我们往往由于注意祖先的经验和成人的生活经验,却完全忽视儿童期经验的重要。其实儿童期经验更有重视的必要,因为它们发生于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正因为这个理由,也就更容易治病。”[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早期经验在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其潜意识力量,在自由和禁止之间寻得一条中庸之道,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其次要用游戏等“宣泄”方法释放儿童潜意识能量,培养儿童健康人格。另一方面,利用“升华”的作用,让儿童正确的运用潜意识的能量到自我发展的正确轨道上。
(二)建立儿童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以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7]此理论后经过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的扩充,变得更完善,安娜认为当内在和外在的刺激引起情绪冲动时,防御机制有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多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的作用。因此,要帮助儿童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到教育影响的地方。家庭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儿童也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通情达理父母的教养下,儿童很少动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反,经常运用惩罚,限制的方法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则多采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三)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
从精神分析学家有关人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培养强壮健全的自我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是精神分析学家对发展自我的共同看法。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经常受到贬抑或否定时,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这是一切品德和精神败坏的根源。因而,我们要提供相应的机会让儿童体验成功、拥有自信、提高自我概念、形成健康人格。关于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我们从弗洛伊德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性本能和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从更深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倡导的是对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关注和给儿童充分的自由,这种爱是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总之,精神分析认为唯有爱的教育才能培养儿童健全的自我,才能使儿童拥有幸福的人生。
(四)建立儿童期和谐的人际关系
霍妮和沙利文都很重视儿童期的人际关系对儿童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父母与儿童的亲子关系以及儿童间的伙伴关系,霍妮认为在童年期,神经症的性格结构萌发的根源是亲子关系的失调。沙利文也认为自我是在重要的他人的反应中确立的,在人格发展阶段中,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三岁以前是父母,从童年末期到青春期,主要是伙伴。20世纪50年代,鲍尔贝受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所做的相关研究说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西方学者斯特对有犯罪行为的人的研究表明,子女的攻击和犯罪行为与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关。所以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应该重视儿童期和谐的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的建立。现在大多数父母都出去工作很多时间都疏忽了对孩子的照料。致使儿童失去安全感产生焦虑,从而埋下神经症人格的隐患,或是在儿童期就有明显的人格障碍问题。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心孩子、与孩子交流、积极疏导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另外家长也不应该过多限制儿童交往,应鼓励儿童学会交往,学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总之,我们通过对精神分析几位代表人物人格理论的梳理,看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蕴含着对儿童健康心理教育的巨大价值。尽管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也存在局限。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独特性,却给予了我们一个认识人格的全新视角。相信在21世纪,随着精神分析理论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对我们认识儿童人格的发展,开展有效的儿童健康人格教育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内容概括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一、人身上存在歇斯底里本质、俄狄浦斯情节、潜意识和性问题。
二、衡定原则:机体内存在一个使脑内激发保持为常量的倾向。某事件引发我们过多的激愤时,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消解愤怒而保持正常的激发水平。
三、医治病人方式:由催眠发展到自由联想、释梦、儿童记忆的结合。
四、意识(冰山说):意识——潜(前)意识——无意识
无意识羁压着原始的盲目冲动、生物的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是最重要的。
潜意识压制无意识进入意识,意识受无意识趋力刺激之后才考虑外部世界的影响。
五、力必多理论:力必多是性欲所具有的心理能量,是人类寻求快感的潜力。婴儿已有性感觉,从生殖前期发展到生殖期,前阶段冲突会导致后阶段“停滞”,早期危机可能使机体退回该时期引起“倒退”,从而产生心理冷疾病。
六、三重状态:本我——自我——超我,自我需要满足本我、超我和外部环境。
七、本能:人有自卫本能和生殖本能,两者合称为生存本能(埃罗斯),其中主要是性爱本能。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共存于本我,死亡本能(桑纳托斯)指向内部时表现为自责、自杀、受虐狂等,指向外部时表现为憎恨、侵略、攻击、施虐狂等。
八、力必多积聚引起自我焦虑。为缓解焦虑,保护生存,自我发展出一套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移位、合理化、升华等),防卫不当或过度会产生人格分裂或心理障碍。病症是一种病人保护自己的防卫。
压抑:防止引起焦虑的观念进入意识领域,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太太忘记结婚戒指在什么地方,是对丈夫不満情绪的无意识的表露)。
否认:简单地不接受或不承认痛苦的现实以逃避焦虑,对事实视而不见。
合理化:更为复杂的一种否认,又称文饰作用。一个人本来出自一种非正当的动机从事某事,却找另一个动机来说明它的公正性。(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个小气的人可能会说,时势末定,我不过是小心行事而已)
投射:把自己不可接受的冲动转向这种冲动的变向目标,已所不欲,“偏施于人”。
移位(移情):把压抑的感情导向一个可接受的代替物。(对父
亲过于依恋的女子可能会选一个和父亲年纪差不多的男子做丈夫,病人会把早期对父母的感情转移到治疗师身上)。
升华:用积极的方式将没有能够实现或受压抑的一些愿望中的能量去从事建设性的活动。(绘画是婴儿期希望把玩粪便冲动的升华,外科是想伤害别人冲动的升华,大多数运动项目都是侵略冲动的升华)。
第三篇:咨询心理学 运用精神分析学说解析《爱德华大夫》
运用精神分析学说解析《爱德华大夫》
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石,其中梦的解析,自我防御机制,潜意识被广发运用。《爱德华大夫》是一部经典的精神分析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失忆症病人在精神分析家的帮助下恢复记忆,摆脱杀人嫌疑,获得爱情的故事,其中弗洛伊德的理论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部影片用一种直观和通俗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爱德华大夫》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精神病医院的故事,这所医院原来由莫奇森大夫主管,但很快要由爱德华大夫接手,而女主人公就是这家医院的心理大夫彼特森。在与爱德华的相处中,彼特森发现,他其实并不是爱德华大夫,而是爱德华的病人约翰·布朗,这也使他背上了杀人的罪名。彼特森找到逃走的约翰,试图帮他还原失去的记忆,经过彼特森和她老师的诱导,约翰·布朗说出了自己的梦境,师徒两人分析出谋杀发生在爱德华与他滑雪的时候。为了让约翰彻底摆脱噩梦,彼特森和他来到滑雪场,终于使他回忆起小时的情形,摆脱了犯罪情结,也记起了爱德华出事的情形。警察按约翰提供的线索果然找到了爱德华大夫的尸体,但却从尸体中找到了子弹,约翰仍然无法摆脱谋杀的指控。彼特森为约翰多方奔走没有结果,只能回到医院。莫奇森大夫一句失言,联系到约翰的梦境,彼特森终于明白莫奇森大夫才是凶手。
从整个故事中,我们发现小时候的经历对约翰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当他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显得很紧张,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理上他认为自己一定是个凶手,谴责自己。当爱德华大夫死后,明明凶手另有其人,可他却认为自己是凶手,约翰的这种犯罪心理也印证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现在的病态行为和心理都可以追溯到儿时的不愉快经历上。约翰之所以会将杀人行为加到自己身上就是由于小时候误杀弟弟的事实让他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凶手,待到他长大,他的这种潜意识泛化了,他开始认为所有的杀人行为都与自己有关,自己肯定是个凶手。爱德华大夫死后,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爱德华大夫,而来掩饰自己是凶手。他的这种行为在精神分析学说中叫自我防御机制,他因为自己的犯罪心理,认为是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大夫,可是他又无法承受他所认定的事实,最后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将自己认知为爱德华大夫,这样他便不是凶手,爱德华大夫也没有死,这一切被他合理化了。而且他也忘掉了案发那段时间的所有记忆,那些不愉快的记忆被他压抑在潜意识里了,所以每当看见白色条纹时,他便会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举动。这些异常也成为彼特森解开谜团的突破口。
电影中还有一段精彩的叙述就是关于约翰梦境的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表现在人的梦境中,梦境反映出一个人的本性。过去经历过的事情或者见过的人,或许我们觉得已经忘记了,或许认为不重要,可是,有些影像会在梦里不停的出现。这种无意识常让人们重复犯错误,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同一人,但,其实在心底可以分裂成几个人,情绪也在支配着个人的行为。所以,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潜意识反应,分析梦中的事物,可以更清晰的看到个体在过去的行为以及人的本性。当然梦境不是完全写实的,往往经过了凝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把原本杂乱无章的东西加工整合成为了梦境。约翰的梦中他与一个人在玩21点,其实真实的是他们在21点俱乐部,而且他梦见凶手拿着车轮,其实预示着是一把手枪,梦者能回忆出来的是显梦,而显梦背后的隐梦式要精神分析家分析的,电影中的彼特森就分析了约翰的显梦,从而找到了凶手和犯罪手法。
整部电影就像一个蚕茧,女主角的分析过程就是在抽丝剥茧,将真相一点一点的还原,男主角是一个充满谜团和矛盾的人,从一开始的爱德华大夫后来变成约翰布朗,又被误认为杀人凶手,最后真相大白,情节跌宕并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贯穿其中,给观影者很生动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
第四篇:精神分析
(2014-2015学年第 2 学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分析疗法
一、理论基础
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3个层次 , 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各种心理冲突,虽然感知不到,但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潜意识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某种转换机制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或精神疾病。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假定人格是由3部分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作用是平衡的。如果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3、性欲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回复到无机状态,两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4、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学,弗洛伊德把焦虑视为理解神经症的关键所在,为防止焦虑的加剧,就要设法干预、抑制或消除本能的冲动。
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内心体验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原因在于来访者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矛盾冲突。也就是说,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日后发病的根源。
三、心理治疗的原理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幼年情绪发展中遭受挫折, 并由此形成情结是后来一生各个发展阶 段上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原因。潜意识和意识或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在自我中的表现, 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问题或障碍的症状。比如发展观点, 如果哪一个阶段发展不力, 就可能在那个阶段留下情结对个体后来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再比如适应观点,自我防御机制不良, 就可能产生现实性焦虑、神经症焦虑以及道德性焦虑。精神分析的几种理论是针对改 变一个人的人格或个性的构造而设计的。在这一过程中, 病人要努力解决他们自身内部无意识的冲突, 并发展更多令人满意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问题。精神分析学派旨协助求助者能够去 发现性行为的潜意识。并且认为其行为是受了过去的因素(潜意识)所支配, 精神分析学帮助他们了解过去,以便了解现在, 从而解决问题。
四、心理治疗的方法
1、梦的分析。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2、阻抗分析。阻抗是自由联想过程中病人在谈到某些关键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联想困难。其表现多种多样,如正在叙述过程中突然沉默,或转移话题等。阻抗的表现是意识的,但根源却是潜意识中本能地有阻止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当自由联想接近这种潜意识的心理症结时,潜意识的阻抗就自然发生作用,阻止其被真实地表述出来。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病人出现阻抗时,往往正是病人心理症结所在。
3、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家察觉,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以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所以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4、移情,移情是病人在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将童年期对他人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病人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病人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5、解释。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的中心工作就是向病人解释他所说的话中潜意识含义,帮助病人克服抗拒,而使被压抑的心理资料得以源源不断地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暴露出来。解释是逐步深入的,根据每次会谈的内容,用病人所说过的话做依据,用病人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的心理症结的所在。解释的程度随着长期的会谈和对病人心理的全面了解而逐步加深和完善,而病人也通过长期的会谈在意识中逐渐培养起一个对人对事成熟的心理反应和处理态度。
6、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让人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自由联想, 可以借助投射测验, 把内心的念头和潜意识中的东西通过投射来了解当事人现在行为的现象。当要求病人作自由联想时, 他们意识、无意识里产生的一切有关事情都被咨询师所斟酌。自由联想的内容可能是身体的感觉、情绪、幻想、记忆、近来的大事件等等。
7、投射测验。投射测验是指向被测试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 让他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 自由地表现出 他的反应, 分析反应的结果, 便可推断出他的人格结构。投射法作为一种测验, 主要探讨个体隐蔽的行为或潜意识的、深层的态度、冲动与动机。
五、评价 精神分析疗法既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研究方法, 它的研究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发掘各种深藏于潜意识中的关系, 而它的医疗价值则在于它能够使求治者借助于医疗家的解释来理解这些关系。由于精神分析疗法与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在医疗实践中的紧密联系, 使得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比其他心理学派显得更富有生命力。
精神分析的咨询效果来看, 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 它使咨询师可以进入求助者的内心世界(潜意识),发现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从而有的放矢解决其矛盾与冲突;其次, 人格理论, 梦的解析虽然未必完全正确, 但却开风气之先, 使得许多学 者借鉴它的精华,发扬光大, 并弥补不足, 以后的大多数心理治疗理论是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衍生出来的;
再有, 精神分析从早期经验、病例史, 从人生的各个阶段发展来了解, 它的理论又是相当周全的。神分析疗法把心理问题产生的症结追溯到一个人早期生活经验, 特别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经历 , 让求治者认识到当前的病态与幼年经历的关系 , 帮助求治者克服用幼年的方式解决成年人的心理困难的幼稚行为, 这对心理治疗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最后,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比较艰深, 学习不易, 需要耐心多下苦功才行。精神分析疗法的历史意义和贡献还表现在 它对其他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上。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疗法对以后的一些相关心理疗法 , 例如荣格的心理分析法, 云恩的分析心理学, 阿德勒的心理分析法, 约翰罗森的直接分析法, 以及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的某些疗法, 包括中国学者钟友彬的“认知领悟疗法”等, 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精神分析理论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它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认为症状是经过化装的无意识的症结。因此, 精神分析的咨询与治疗着重在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 使之意识化。就是通过分析,使求助者自己意识到无意识的症结所在, 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 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心理过程, 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 使症状消失。但这一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效果关键在于咨询师的经验技术以及当事人的配合程度, 这是比较困难的一点。它也比较主观,太注重病理性的因素, 不够科学。
随着传统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开始更多地从重视纯生物转向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于精神科药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以及新药费用的昂贵等因素,精神分析疗法显得相对经济和实用 , 精神分析疗法毕竟属于深层次的对因治疗 , 一旦有效便可实现根本意义上的治愈。而且在改良的精神分析疗法中, 病人也无须一定要睡在躺椅上, 且每周只需会晤1一2次, 每次一个小时, 并能够在3一6个月内获得疗效,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精神分析疗法过于费时费力的弱点。因此, 对精神分析疗法取其精华的学习和研究, 对解决现代人的心理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第五篇: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指导下的精神动力心理治疗侧重于既往经历的作用,通过对特殊过程(防御)和人际间相互作用(移情)的认识,使之形成健康的行为模式。
个人的既往经历通过记忆和生物原理作用于现金。期望(对现在和将来的预期)也是由于个人既往的经历以及生物原理所形成的。同样,病人在谈话中用隐喻的方式,可能反映了既往所形成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对现在知觉和行为的作用。通过探索事物的既往和现今的前后关系及其含意,精神分析治疗者就可以改变行为的“组织者”,重组信息和经验。
精神动力心理治疗
重点既往经历对目前行为的作用(认知、情感、幻想、活动)
目的理解防御机制以及病人的移情反应,特别是它们在医患关系上的表现
技术建立治疗联盟
自由联想——手段(理解潜意识的冲突—是个人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持续地存
在于成人的生活中。也就是由这些冲突,决定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模式)
解释防御机制和移情
经常会晤
疗程数月至数年
神经症冲突会造成:焦虑、抑郁和躯体症状,工作、社交和性的抑制,以及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良。这些潜意识里的神经症冲突会表现与思想,感情,幻想和活动之中,从儿童期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为表现与病人儿童期时对世界的看法是一致的,并且是生存所必须的,因而在当时来看是合适的。精神分析治疗时,主要通过两个阶段使行为发生变化:A理解儿童期所形成的认知和情感活动模式(防御机制)B理解儿童期显示出来的冲突关系会在医患关系中再度体现(移情)
精神动力学评估
精神动力学评估是通过了解病人的生活经历而来的。通过病人发生问题的诱因,以及寻求帮助的原因,可以看到病人儿童时期尚未解决的、目前仍在活动的潜意识的冲突。详细探索起病的条件,对于理解病人的问题来说非常重要。
精神动力学评估
倾听并探索
发病及寻求帮助的原因——知道幼小时未解决的依然活跃的内心冲突
病例一个男性研究生害怕女主任
治疗师问:她会想你的生活中的什么人
生活史——按年龄收集知道防御形式
既往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了解患者与他们的关系以及他们自身体验理解移情
最初的记忆——往往可以揭示重复的发生在病人身上的事情
每个时期谁是重要人物
最早的记忆、最早的经历是现实生活的模板
经常的和进来的梦——了解现实冲突
对先前治疗及治疗者的体验——有助于和病人建立关系和做好准备
观察病人如何与治疗者建立关系——了解病人日常的人际关系
尝试性解释
要求病人共同理解
医患之间的互动形式能为了解病人的性格及冲突提供资料初学者可能会急于了解这些互动的本质而进行探索,这样做不合适,因为将病人的注意力引到这种治疗早期的关系上来往往会吓着病人,抑制了病人的好奇心,并出现移情。这时治疗者只需要倾听或婉转地提个问题。
病人的生活史为了解当前的医患关系以及病人的防御形式是如何形成的提供了线索。精神分析治疗者要倾听病人的生活史,以了解病人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冲突,了解生活史中造成这些
冲突体验的重要人物。当过去发生的经历重现于现在时,这些冲突将在治疗进程中形成移情而显现出来。了解病人在每一时期的经历,在每一个时期里谁是重要人物,有什么重要事件造成早年的感情特点和人际关系模式,而这些又造成病人当前生活中的问题。
询问病人所能记起的最早的记忆,往往可以揭示重复发生于病人生活中的事情。它也可以用来评估病人的愿望和幻想。同样,请病人讲述进来所做的梦,可以知道冲突的形成,以了解病人的内心世界。治疗者也可以询问病人对某些困惑不解的行为是如何看的,试着做解释,这有助于建立关系,也有助于了解病人想知道自己问题的意愿有多强,以及运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去改变自己行为的能力有多大。
一、治疗的原理
从上面精神分析的病理学理论可知,精神分析把无意识的心理冲突看作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参与冲突的有四种力量:本我、超我、外界现实和自我。在这四种力量中,惟一行使认识功能的是自我。而神经症病人的自我都不够强健有力,它在协调解决冲突中不能正常有效地发挥作用,不得已而采用这样或那样的防御机制,从而形成了各种心理症状。又由于参与冲突的各方处于不同的意识层面,这种冲突本身又是无意识的,不能被病人所觉察,所以病人虽明白自己有这样或那样的症状,但却不知症状的意义以及造成症状的原因。因此,分析治疗的焦点不应放在消除外显症状上,而应放在向病人揭示内在冲突的原因和冲突过程上。即把这一系列的无意识过程和材料经过分析、解释,让病人在意识层面得以了解和领悟。一旦病人明了自己得病的原因和过程情形,症状便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自然就消失了。所以,分析治疗工作的要旨可以简明地归结为:促使无意识过程向意识转化。然而,这一转化工作是异常艰难的。因为,第一,由于致病冲突的无意识心理内容不能通过有意回忆揭示出来,而分析者也不能知晓病人已经忘却的那些经验。第二,由于所谓的“两级获益”,病人对分析会产生抵抗。因为这两重原因,促使病人由无意识向意识转化就变成了一场艰苦的往往是马拉松式的“战斗”。关于上述第一种原因我们已经讨论过,现在对后一种原因再作一些说明。所谓“两级获益”,是说病人借助生病从两方面获得了好处。第一级获益又叫内部获益,指的是症状满足了病人的无意识欲望,使无意识冲突得到变相的虚幻的解决这一事实。前面我们说过,受到压抑的里比多要求表现和渲泄,由于这种性欲望的满足对象和表现方式是为现实和超我不容许的,自我只好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把这些欲望化装为症状表现出来。欲望既得到表现,自然也是一种宣泄,一种满足。这是所谓一级获益的情形。二级获益是指病人借助生病,从家人、朋友和其他人那里获得支持、同情、安慰,从而减低应激压力。这种情况很容易理解,事实上无论什么病人都可能有这种获益。由于这种好处来自环境,所以也叫外部获益。由于这两级获益,病人便有意无意地想“留在病中”,而对治疗表现出一种矛盾态度。他一方面由于现实症状的痛苦和环境压力,在总体上表现得积极求治,想要努力摆脱疾病的折磨;但另一方面,在实际治疗进程中,又时时显得消极、回避,例如不积极配合检查,不愿意采取实际行动练习新行为,纠正强迫动作,乃至借故误掉治疗时间或“忘了”治疗时间等等。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叫做治疗的“阻抗”(resestance)。阻抗有有意识的,但大多数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阻抗容易消除,无意识的阻抗则很难对付。在治疗中,出现明显、强烈的阻抗是分析接近问题症结的一个信号,它提示分析进入了一个实质性阶段,但也是最难的攻坚阶段。所以弗洛伊德说,分析工作中最艰苦的是克服阻抗,它是治疗的中心任务之一。阻抗的力量与压抑的力量同源,都由于自我或自我与超自我的联合活动。弗洛伊德认为,同一种力量先是实行压抑,而后又抵抗分析以维护压抑。要克服压抑和抵抗,我们可以借助的是病人自己的两种积极力量,一是病人要求康复的动机,一是病人的理智。在帮助病人克服抵抗时,心里要明白此时病人内心正经历两种力量的“决斗”:一种是要援助抵抗力的动机,一种是要打消抵抗力的动机。医生的策略是:第一,向病人表明旧的解决(实行压抑,以症状为替代性满足)足以致病,新的解决(在意识水平认识、接受自己的里比多欲望)可以恢复健康;第二,告诉病人他的自我已不是幼年时的自我,现在的自我已足够强大,有能力在意识水平上清醒地认识、处理矛盾冲突。与阻抗同样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另一种现象是移情(transference)。在长时间的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会逐渐出现一种特殊的表现,他不再关注自己的疾病,而对分析者变得越来越有兴趣。他与分析者的关系似乎变得越来越亲密,对医生表现出好感、顺从、崇拜,变得极易相信分析者的话,人前人后称赞医生高
明。一段时间里,病情也急速改善。这便是病人对治疗者发生了移情。移情具有性爱的基本色彩。如果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在年龄和性别上符合常态的恋爱条件,这种场合的移情具有典型的异性爱特点,如果是同一性别或年龄差距相当大,则以稍稍不同的形式出现。男病人和男性治疗者之间有时出现一种貌似相反的情况,病人不表现钦慕和依恋,而表现为敌视和贬低。前一种情况叫正向移情,后一种叫做负向移情。事实上,不管哪一种移情,病人对医生的这种强烈的感情并非由于治疗情境或治疗者的行为而发生,因此不能作正常发生的恋情来看待。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实际上是病人过去(多为幼年时期)对父母或他人的情感经历的重演,只不过用分析者替代了儿时的情感对象。换言之,病人把医生当作早年生活环境里和他有重要关系的人,把曾经给予这些人的感情置换给了医生。一旦移情发展到了相当强烈的程度,整个治疗工作的重心便发生转变。分析回忆过去退居次要地位,而对新出现的“移情神经症”的分析治疗占了主要地位。既然移情神经症是原来神经症的翻版,假如治愈了这个新得的神经症,就等于治好了原来的神经症。病人如果能重新与医生保持正常的关系,摆脱了被压抑的本能倾向的影响,则在离开医生之后,也仍然能够保持健康。因此,移情的产生和处理,就是治疗过程中医生工作的重心所在。从后面对治疗过程的讨论可以看出,医生先是要发展与病人的关系,以利于移情的发生,然后努力解决移情问题。这好似把病人体内的各种毒气诱集于一个瘤疖,然后一刀切去这个瘤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