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论文
题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
摘要
以农业技术推广是联系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环节的重要纽带。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必须通过推广的运作才能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没有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就不会有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也就难以实现。相反,良好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的建立,会有效地促使农业技术顺利、迅速地渗透和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加强农技推广的传播策略建设是推进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市场经济规律,应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要从目前“事业、企业混着办”的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状中解脱出来,主要承担公益性职能和主要实行无偿服务,鼓励和促进各种非政府机构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扩大允许非政府机构服务的范围,将那些不一定非由政府机构完成的职能向非政府机构开放,形成在一些领域中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存的竞争局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占,联心、联利,共同发展的创新局面。因此,不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的建设,不仅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和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传播策略
目录
1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1 2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1 2.1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型推广的传播策略..................................................1 2.2以教育科研部门为主体的推广的传播策略..............................................3 2.3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的推广的传播策略......................................................4 2.4以农民自助组织为主体的推广的传播策略..............................................6 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的问题分析.....................................................7 4政策建议.............................................................................................................7 4.1加强财政投入..............................................................................................7 4.2规范供给市场.............................................................................................8 4.3完善准入制度.............................................................................................8 4.4改革决策机制.............................................................................................8 参考文献................................................................................................................9
1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随着农业技术推广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农业技术推广概念。[1]狭义上,是指为了改良农业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而进行的以技术为手段,以服务式或行政命令为方式的农业活动,重在将新技术和具体的操作方式传播给农民,进而指导农民运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收入的提高和农民生活的改善;[2]广义上,指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渡中的农业推广,重在借助向农民推广的方法和技术来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是以教育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主要的理论基础则为行为科学,对其的应用促使了农民对知识技能可以灵活运用,加大了自我决策能力的培育,实现了农村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的目标,加速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3]综合而言,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仍属于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范畴。
2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
当前,我国存在多种农业技术推广传播策略,其的传播策略构成、推广目标和形式都各不相同,各个体系亦存在不同的优缺点,下面便择选几类颇为典型的农技推广的传播策略,进行深入探析和研究。[4] 2.1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型推广的传播策略
政府主导型是以政府为主体设置的农业推广机构,是被国家授予职能和权利,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其组织目标,向全社会的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技术这一公共物品的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2.1.1主体构成
在我国,向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是政府主导型推广体系的主要任务,同时该体系还承担着宣传贯彻和落实与农业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服务国家目标的职能,提供私人部门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关乎农民生产必须的公共物品服务,是典型的公共部门。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按照中央、省、市、乡不同级别,自上而下划分为五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部的有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下属省、市、县则建设与之配套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上机构均由同级别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在乡镇则设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部分隶属于县级行政管理部门,部分隶属于乡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2.1.2推广动机 在以政府为主体推广的传播策略中,各级推广组织从事农技推广的动机和目标主要是以增强我国农业的综合实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出发点,提高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是其主要目标,全体农民是其主要服务对象,现代农业技术是其主要内容,通过各级政府的领导,以自上而下式的方式进行传递服务。政府主导型的推广体系主要是以政策目标、行政任务为导向的,其推广工作带有很强的行政性。
2.1.3经费来源
该的传播策略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来自于同级或上级财政投入,每年的经费额度变化不大;二是项目经费,经费数量相对不多,多取决于项目来源的状况,经由上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拨付,每年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三是自我创收,诸如各类经营性收入和服务性的收费等。
2.1.4推广方式
由于有政府的参与,其主体结构和运行的传播策略与一般的政府工作类似,因此政府主导型的推广的传播策略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其推广多为指令式、指导式或者二者的结合。然后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落实各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督促、引导农民使用新的农业技术,技术的选取都是以服务于政府宏观目标为基准的。常见的推广方式主要有:“项目推广与示范福射相结合”、“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科技产品经营与跟踪服务相结合”、“技术承包责任制”等。
2.1.5运行机制
政府主导型推广体系通常都是通过农业教育科研部门向推广部门提供农业技术,然后经由各级推广部门在行政力量的支持下进行推广,其间对农民的现实需求进行反馈。
2.1.6该传播策略的优缺点
优点:政府主导型最大的优势在于政府的参与,结构体系颇为完善,上下级之间连接通畅,有序化的程度很高,便于进行宏观方向的管理和协调。因而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其技术推广的速度较快、技术覆盖面颇广。[5] 缺点:(一)该的传播策略存在较严重的行政依附性,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使得在项目选择和推广工作的开展上常常受到上级的行政干预,却缺少对农户真实需求的研究调查,使农户难以参与其中,进而影响农户自身的潜在创造力,推广效率不高;(二)政府主导型的推广体系过于强调规模效应,很容易造成增产不增2 收的恶果,导致农民谷贱伤农,反而会使得农民失去对政府农业推广机构的信任;(三)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四)各级推广机构对政府的依赖性过高,反而会忽视社会各界的帮助,难以有效的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与市场经济的衔接并不紧密。[6] 2.2以教育科研部门为主体的推广的传播策略
农业教育科研部门是农业技术最主要的创造者和提供者,为了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效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业教育科研部门亦当投身于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2.1主体构成
该的传播策略的参与者主要是各类农业院校或者农业科研机构。它们直接参与技术推广工作,将自主研发的农业技术成果应用到生产过程,促使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2.2推广动机
该的传播策略从事农技推广的主要动机,其一是推广自身的科研成果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承认,获取社会及经济成果,以此来证明自己科研成果的价值所在;二是获得额外的部分收入,以此创收或者弥补事业发展经费的不足。三是建立科研教学基地,在基地中推广和应用自身的科技成果,进而通过基地走向市场。
2.2.3经费来源
经费来源渠道颇多:一是政府拨款,包括事业拨款和课题经费拨款,二是单位自筹资金,三是技术转化费用,四是协作单位出资,五是科技贷款等。
2.2.4推广方式
目前来看,在农技推广中,教育科研单位大多属于辅助或者协作的地位,它们多是技术的提供者,通过中介组织、基地和项目等形式与政府、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等机构进行合作,该的传播策略的推广方式主要有:与政府或农村专业组织通过合同方式,达成利益关系,进行成果转让、技术承包、科技示范等活动;与涉农企业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直接将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中的科技成果通过开发成科技产品,直接进入农户;建立农业技术成果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
2.2.5运行机制 由教育科研为主导的推广的传播策略以政府的项目经费、创收资金,企业个人捐款作为投资渠道,依托教育科研部门自身的科研成果,按照区域特色和学科优势开展试验示范推广,然后通过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可以是企业、推广机构、科技园等,媒介提供资金或场地,教育科研部门则提供技术人才、技术指导,幵展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如建立农村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等),然后将其技术成果通过农民的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主要运行的传播策略是“教育科研部门+基地+农户”、“教育科研部门+企业+农户”、“教育科研部门+推广机构+农户”等。[7] 2.2.6该传播策略的优缺点
优点:相比于其他推广主体,农业教育科研部门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具有独一无二的技术和科研人才,使其能够不断地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农民所需的农业技术;其次,是推广队伍人员少,即方便管理也方便工作的开展,因此工作效率相对更高。
缺点:(一)教育科研部门与其相关联的单位多是短暂的合同式的关系,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二)由于教育科研部门的科研人员数量,难以众多农民的需求,因此其技术受益面并不广,技术的福射作用也不算强,很难带动数量众多的农民致富;(三)项目的开展缺乏连续性和现实针对性,技术研发与教育培训的内容多受制于上级的政策安排,为完成任务指标而立项的现象颇为严重,从而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脱节;(四)教育科研部门在研发技术时,市场化的观念不强,且多只注重产中,而忽略了产前和产后的重要性;(五)重学术轻应用、重研究轻推广的科研评价导向影响,以致一些课题研究成果由于毫无理论和实际价值而只好束之高阁。
2.3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的推广的传播策略
涉农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重视农产品的生产状况,积极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2.3.1主体构成
该的传播策略是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由教育科研部门提供农业技术和相关技术服务,通过技术入股等手段与教育科研部门、通过合同契约等形式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提供资金和场所,进行技术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产业化开发,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整合了 “政府、科技、市场、企业、农民”五大要素,形成了有效、灵活的成果转化的传播策略。
2.3.2推广动机 企业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是获取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根本的动机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3.3经费来源
经费完全是企业的自有经费,可能也会获得政府的政策优惠或补贴。2.3.4推广方式
企业的利益与技术关系密切,农民能否获益也取决于技术带来的利益,所以,如果农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企业也难以获利。因此,推广的方式是企业积极推动,农民密切配合,两者形成利益共同体来完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企业主导型主要有“企业+科技单位十农民”、“企业+生产基地十农户”等推广方式。
2.3.5运行机制
为了利益,涉农企业必定会积极建立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在实际推广中,“公司+农户”是最基本的形式,即农业技术推广过程的一端是涉农企业,另一端是农业生产者,二者通过“合同、契约”作为联接纽带。同时,企业也通过契约的方式与教育科研机构联系起来,最后,涉农企业、教育科研部门、农户通过市场机制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技术效益。
2.3.6该传播策略的优缺点
优点:(一)由于推广的效果直接与企业的利润挂钩,因此,企业技术商品化的观念较强,技术需求更旺盛,对新技术,尤其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更感兴趣;(二)擅长经营已经物化和易于物化的技术,故能较为成功地推动技术推广的进程,进而对农民的生产、农业的发展更为有利;(三)推广的效果直接与企业利润挂钩,因此企业必然会认真负责。
缺点:(一)涉农企业推广的传播策略的缺陷最主要还是集中在其对于利益的过分关注上,由于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愿经营会带来长期效益或者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低的技术;(二)推广计划的内容和应用的推广方法都是由企业决定的,可能会较少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虽然服务对象能产生显著的技术改变效果,但这种效果是以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的,有可能产生企业目标与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三)由于在推广中,涉农企业的公共职责是以其产品消费者为范围,主要目标又是追求经济效益,因此,其推广的技术虽然能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有利,但大多存在着公益性差、风险性大等问题。2.4以农民自助组织为主体的推广的传播策略
农民自助组织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属于民间的群众组织。虽然种类繁多、功能不一,但都是由农民在参与农业生产、市场运作过程中自发组织起来的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技术人员或优秀经营人才为骨干,会主动寻求、积极采用具备经济效益的新技术,以谋求经济收益为主要目的的经营组织。[8] 2.4.1主体构成
在该的传播策略中,参与主体多是农业生产能手和科技示范户。以自愿的原则吸引农民参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强,对周围农民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较大。
2.4.2推广动机
此类推广主体从事技术推广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带动周遭农户寻求发展,使农民与市场紧密连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时也可以壮大自己的事业。
2.4.3经费来源
由于从事的推广活动多采取示范或被咨询的方式,其所需资金较少。在经费来源上,一般是由会员筹集,多为会员的入会费、自发筹款和技物结合式的服务费用_。部分组织可能会接受政府、涉农企业的经费补助,但补助相对较小,所以,维持其推广工作的经费仍主要依赖组织的自有经费。
2.4.4推广方式
由于各类农民自助组织立足于基层,组织成员多为从事实际工作的农民,因此,该的传播策略最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其方式也较简单,主要以示范、咨询、传授方式为主,推动技术向周围扩散,完成推广任务。
2.4.5运行机制
尽管各类农民自助组织的规模、内容、功能可能都不一样,但其运行机制却大抵相似。为了满足组织成员的需要,农民自助组织多通过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反馈情况制定推广计划。相较于其他推广的传播策略,农民自助组织的机制虽然较简单但更贴近于农民的真实需求。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农民自助组织的创建并不是靠农民自身,而是依靠外部力量诸如政府、教育科研机构乃至涉农企业,其中以依赖当地政府农业部门最为常见。2.4.6该传播策略的优缺点
优点:(一)农民自助组织的推广机制实现了专业生产--专业协会--专业市场--区域产业化的产供销体系,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分工。(二)由于农民自愿合作的制度优势,组织能够围绕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来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风险的抵抗力;(三)由于其民间团体的身份,不受任何行政干预,因此其与农民之间更易接近、沟通,更能了解农民的切身需求,故能够灵活机动的从事有关推广工作。
缺点:(一)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经费来源也不稳定,组织的凝聚力并不高;(二)组织成员的公益性、利他性思想意识薄弱,成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三)组织的技术推广福射范围较低,带动能力并不强。(四)大多数农民自助组织的规模都很小,自有资金也不多,其市场竞争力较弱。(五)利益分配机制欠健全,入社成员利益联接方式许多是“订单式”或“短期合同式”,大多没有形成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
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的问题分析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比较单一的推广的传播策略”优点是具备一定的推广条件,能较好地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计划;缺点是机制不灵活,最突出的问题是科研、教育、推广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严重;二是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三是研究和应用推广相脱节;四是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差;五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9] 4政策建议 4.1加强财政投入
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毕竟是一项公益事业,由政府进行投资是责无旁贷的。但一直以来,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总收入和政府拨款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远低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农业的年增长速度。特别是近几年各级财政对农技推广的投入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10]这样的投资现状,很难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大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的投资机制。在坚持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国家财政为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11] 4.2规范供给市场
信息是市场的灵魂,是农民了解、使用新技术新理念的前提。但由于当前农业技术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监管不力,农民难以辨别技术的真伪、好坏,致使中介性组织和营利性组织趁机浑水摸鱼,提供低效甚至虚假的农业科技服务,大大降低了农民对各种农用生产的预期,严重挫伤了农民技术采用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交易市场的整治力度,打击各种低效农业技术的行为,给各种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提供较好的市场环境,从而切实提高农民对于新技术采用的积极性。
4.3完善准入制度
各推广机构应当根据职能和任务,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确定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在县乡基层推广机构中,应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数占总编制的较高比例,还要保持各类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同时,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合同用人和岗位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杜绝利用其职权安插亲戚等非专业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4.4改革决策机制
由于各地的农业资源(耕地、劳动力、资金等)禀赋程度差别很大,而农民自身的特征也各有差异,因此对技术、信息的需求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必须引入“以农户为中心”的决策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充分尊重农民的实际需求,从单纯根据高产要求来选择技术、信息转移到更多的考虑农民需求和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上来。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尤其是政府推广机构)应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状况进行变“以技术为中心”为“以农民为中心”,实行因地制宜的政策,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发展应适应当地农户的不同技术需求、以确立以“农户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我国农业发展〔川,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0 [2]吴春梅,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中的政府与市场作用=J〕,经济问题,2003 [3]孙联辉,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多元化的分析与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03,02 [4]胡瑞法,李立秋,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J〕,科技导报2004,8 [5]杨瑞珍,西部地区农村科技需求调查问卷结果分析=]J,我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02)[6]朱广其,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制度的优化〔]J,农业经济导刊2002,(06)[7]胡奇瑞,我国与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比较及其发展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1995(1):48一51 [8]朱琳,农业技术推广情况综述〔J],农业经济1995,(11):20一22 [9]高翔,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发展思路与对策,我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6):68一72 [10]周衍平,农业科技推J.一运行机制的变迁与优化,农业科技管理,1997,(10):1一21 [11]张俊廉,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原理与运行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3)9一94
致
谢
值此论文付梓之际,我首先要感谢陈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对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此,我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整个试验操作和论文写作期间,同学及老师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第二篇: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心理特点农民
论文摘要:发展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农业科技推广要以人为本。在分析农民接受科技成果时表现出的独特心理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推介策略,以扩大科技推广的广度和深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进步是其现代化的动力,而农技成果要想转化为生产力,推广工作是桥梁。但农技推广深度和广度相对于农业科技进步速度来说,严重滞后。究其原因,其中人的因素是主要因素。为此,本文对农民这一群体在接受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时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1农技推广中农民的心理特点
1.1趋避冲突心理
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是很复杂的。有时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1j。趋避冲突在农技推广中表现主要有2种:一种表现是农民对农业新科技的渴求,他们知道农业科学技术可以给他们带来直接利益,他们是愿意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另一种表现是,由于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养成小农心理,跳不出旧框框,他们又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对待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内心是积极的、主动的,而现实表现往往却是消极的、被动的,在权衡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用传统的耕作方法。他们是既讲实惠,又墨守陈规,这种心理影响了新成果的推广。
1.2感染从众心理
从众是发生群体行为的心理原因。从众乃是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在外界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场合下,人们认为跟随潮流、人云亦云是安全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从众圜。农民相对与其他群体来说,对大范围的社会生活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不善于从环境中获得必要的正确信息和排拒不符合自己心理倾向的错误信息。他们在对待农业新科技有时甚至是盲目的,他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即使有答案,他们也极易受到熟人、朋友、村邻的暗示,且这种暗示相互影响.这样其原有的心理就瓦解了而受到感染,从而对农业科技容易采取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农民之间是一种朴实朴素的社会关系,他们意见的一致性很高,往往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为的人很多,加上权威人士(社、村、镇等各级领导)不明晰的言论,所以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很大,个人很容易采取从众态度。这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3求稳求实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给各行各业带来的飞速发展,他们也越来越不满足自己原有的生产生活现状,渴求知识、寻求信息,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培训班,收集和购买技术资料,目的是想得到先进有效的农业科学技术。然而更多的农民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虽然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民的思想有所变化,但多数农民仍把自己承包的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再加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诸多变化.以及单薄的经济实力、多变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风险等因素.使农民形成了牢固的求稳心理,农民害怕在花了财力物力之后得不到应有的成效。因此,他们对一项新技术进行决策时,总是谨小慎微,思前想后,怕失败后影响自己原先的生活,所以农民更注重现实的效果,总会精打细算,从成本、劳动力投入到产出、产值等各个环节都考虑得细致人微,他们要看到推广的技术真正有实效才愿意采纳。增产效果显著但成本高,他们的兴趣不大;增产效果显著但风险比较高,他们更不会感兴趣的。这种心理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1.4直观守旧心理
还有部分农民受文化水平低的影响,对一些新技术的判断比较简单和直观。他们重视结论经验,喜欢按常规经验办事,根据经验和实践判断其是否可行。他们看到别人,尤其是自
第三篇: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心理特点农民
论文摘要:发展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农业科技推广要以人为本。在分析农民接受科技成果时表现出的独特心理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推介策略,以扩大科技推广的广度和深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进步是其现代化的动力,而农技成果要想转化为生产力,推广工作是桥梁。但农技推广深度和广度相对于农业科技进步速度来说,严重滞后。究其原因,其中人的因素是主要因素。为此,本文对农民这一群体在接受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时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1农技推广中农民的心理特点
1.1趋避冲突心理
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是很复杂的。有时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1j。趋避冲突在农技推广中表现主要有2种:一种表现是农民对农业新科技的渴求,他们知道农业科学技术可以给他们带来直接利益,他们是愿意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另一种表现是,由于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养成小农心理,跳不出旧框框,他们又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对待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内心是积极的、主动的,而现实表现往往却是消极的、被动的,在权衡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用传统的耕作方法。他们是既讲实惠,又墨守陈规,这种心理影响了新成果的推广。
1.2感染从众心理
从众是发生群体行为的心理原因。从众乃是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在外界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场合下,人们认为跟随潮流、人云亦云是安全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从众圜。农民相对与其他群体来说,对大范围的社会生活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不善于从环境中获得必要的正确信息和排拒不符合自己心理倾向的错误信息。他们在对待农业新科技有时甚至是盲目的,他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即使有答案,他们也极易受到熟人、朋友、村邻的暗示,且这种暗示相互影响.这样其原有的心理就瓦解了而受到感染,从而对农业科技容易采取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农民之间是一种朴实朴素的社会关系,他们意见的一致性很高,往往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为的人很多,加上权威人士(社、村、镇等各级领导)不明晰的言论,所以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很大,个人很容易采取从众态度。这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3求稳求实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给各行各业带来的飞速发展,他们也越来越不满足自己原有的生产生活现状,渴求知识、寻求信息,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培训班,收集和购买技术资料,目的是想得到先进有效的农业科学技术。然而更多的农民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虽然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民的思想有所变化,但多数农民仍把自己承包的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再加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诸多变化.以及单薄的经济实力、多变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风险等因素.使农民形成了牢固的求稳心理,农民害怕在花了财力物力之后得不到应有的成效。因此,他们对一项新技术进行决策时,总是谨小慎微,思前想后,怕失败后影响自己原先的生活,所以农民更注重现实的效果,总会精打细算,从成本、劳动力投入到产出、产值等各个环节都考虑得细致人微,他们要看到推广的技术真正有实效才愿意采纳。增产效果显著但成本高,他们的兴趣不大;增产效果显著但风险比较高,他们更不会感兴趣的。这种心理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1.4直观守旧心理
还有部分农民受文化水平低的影响,对一些新技术的判断比较简单和直观。他们重视结论经验,喜欢按常规经验办事,根据经验和实践判断其是否可行。他们看到别人,尤其是自
己采用某种技术而获得成功后,他们会坚定地继续采用这种技术,并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经验中没有的、没见过的就不相信,即使是听过也很难下决心。他们不会轻易相信推广人员的说教,不相信间接经验,不相信书本知识,当看见左邻右舍或亲戚朋友试用成功了,才能相信,次年效仿。甚至有一些农民,对一些老经验、老办法不管现在适宜不适宜都不愿放弃。改变这类农民的心理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尽管他们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是农村中的元老级人物,影响力比较大。
2解决对策
2.1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首先强化农村教育,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推广。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努力吸引广大农民学科技,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农民科技进步的意识和依靠科技致富的愿望,使他们从封闭自守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对科技文化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其次.培养高素质的推广人员。他们应有足够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来回答和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并且通过政策引导,协调其生产经营活动,使他们不是在新技术面前左右摇摆举棋不定,而是对新技术充满信心,削弱并逐渐消除其矛盾复杂的心理。
2.2增强透明度.抓好农田科技示范
由于农民有着易受感染和从众的心理,农民向其他农民学习的东西多于推广人员所教给的东西。因此,应充分发挥生产典型的模范作用,让各类农业生产典型登上培训讲台,以农民培训农民,增强透明度。在实际工作中,推广人员应放下架子,虚心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保护和激励农民的学习兴趣。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出,要加强宣传舆论
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介绍农技新知识和技术要领,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县、乡、村、组要做好示范工作,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引导农民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农民主动采用新技术。要多结合实地、实物进行推广,尤其在作物生长季节和收获季节,要及时组织农民对生产典型进行观摩,通过现场会的形式普及农业新技术.使农民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自己去对比,去判断,去转变。
2.3搞好配套服务。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根据农民注重效益的心理特点,农技人员在推广新技术时,要将该项技术需要的成本、劳动力投入及产出效益算给农民听,使农民了解该项技术的效益情况。在此基础上宣讲技术要领,农民就会愿意接受,推广的效果也会随之提高。也可以利用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采取农民与技术人员两者双向选择,风险、责任两者共同承担的方法,来最大限度地消除农民怕受损失而不愿接受农业科技的心理障碍。做好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在产前,搞好市场调查与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jJl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使农民从农业科技应用中得到实惠。
2.4全面解放思想.实现方法灵活多样
农技推广既要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又要满足当前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需要,还要适应农事季节变化。因此,农技推广人员要解放思想,推广的方式方法不能整齐划一,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对那些思想陈旧保守的农民可以利用其周围群众的成功,诱导他们改变在农业生产中的陈规陋习,逐步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可以组建农技推广互助小组.让组内成员相互帮助,让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培养学科学、用科学之风,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最终受体,而农民对农业科技接受的心理特点等心理因素又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农民心理不可忽视,推广人员一定要“对症下药”,对不同心理表现的农民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有效改变其心理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技成果顺利地转向农业生产,才能使农民积极主动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使农民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策略研究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策略研究
[摘 要]农业技术推广实际上就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要将农业的成果转变为社会生产力,就需要有一个健全的推广体系,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逐渐成为了发展农业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动力。对于目前来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尚不稳定,专业素质不高,很难真正地达到农业推广的预定效果,本文就这一系列问题进行重点探讨。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7.207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农业大国和强国,农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实际上是通过一些办法来应用的,主要包括示范、试验、培训、咨询以及指导等方式,合理的把适用于林业、种植业、渔业以及畜牧业的实际技术和科技成果普及应用于现阶段的全部活动中。农业技术推广对于农业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与此同时也是联系科研、农业以及农民的重要纽带。因此,只有在农业的发展中强化这一环节,提高基层农业人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历史性突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技术推广的外部问题
能够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根本就是必须存在一个合理的外部环境,只有外部环境得到有效构建,才能真正地使农业推广这一环节发挥作用。农业生产、收产、管理运作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对农业技术推广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就现如今来说,不仅仅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很多自身问题,也是由于管理者并不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就导致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在进行工作时没有外部支持,进而出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程变缓,严重影响了基层人员的能力实施和农业科技振兴等计划的实现。
1.2 农业技术推广的内部问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第一要素,只有基层人员合理地预防和处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的农产品数量少、质量差等多种问题,才能真正地进行农业化的合理性建设。但是现如今,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业务能力差,工作时没有动力,人员数量分配不周、前线人员能力不足等多种问题。这就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定位和工作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人员工作能力的差异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其中,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
1.2.1 对基层农业推广没有明确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实际上是指农业管理运行的原理以及管理系统的结构。管理机制的本质,同时也是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系统的功能、内在联系以及运行原理。对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来说,不完善的管理机制会造成推广人员工作的懒散和懈怠。
(1)没有明确的工作天数。推广工作需要对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天数进行规定,但是现如今在管理条例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基层人员下乡天数,这就导致农业推广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推广次数减少。
(2)工作考核体制不完善。工作考核是管理内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核心内容,但是,现今的考核体制不健全,没有对技术推广人员有直接的监督和约束,这就会降低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的主动性。
(3)无组织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即使受到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也缺少实践经验。在这一方面如果管理者没有加大实践培训力度,就会弱化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推广能力,从而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
1.2.2 现行工资体系使激励功能丧失
随着计划条件经济形成,农业的工资体系逐渐暴露出弱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工资政策过于统一化,管理过于集中,这就表明,无论什么能力的人员拿到的都是一样的工资,这就导致激励性差;二是工资管理模式的固定化;三是工资分配并没有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
1.2.3 竞争激励存在不足
现今的每个行业都采取竞争机制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表现能力,但是这种竞争机制的存在起到的只是反作用,每年的职称评定也并没有引起推广人员的兴趣,使得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转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策略
2.1 优化工作环境,提高人员的积极性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要想完善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大激励模式,首先就要配置合适的工作环境加以支持。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工作环境简陋、工作条件艰苦等的问题,这会降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长期下去会造成负面影响,导致技术人员的观念改变。因此,要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创立新环境,进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
2.2 管理机制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看来,推广组织应该对人员进行下乡天数规定、加大推广工作机制考核,从而来提高基层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物质激励模式
物质激励模式往往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措施。推广人员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劳动。所以,在考虑他们的报酬时,要重点考虑到他们的劳动成果,将个人能力与报酬直接挂钩。同时,报酬要体现人力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回报和补偿农业推广人员。所以,进行推广过程中的物质激励模式是多样化的,把多种激励模式进行有机地结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重奖。农业领导要对在推广过程中取得重大收益和重大成就的工作人员进行适当重奖。奖励的形式可以是房子、车子,可以是奖金,也可以是权利、职位等。只有这样重奖的形式,工作人员才会主动投身于工作事业中,进一步发展农业。
(2)推广成果激励。为了激励基层人员更专注的投身于推广事业,主管部门可以设立推广成果奖,对取得重大效益的人员进行颁奖激励,从而提高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
2.4 精神激励模式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行激励模式,除了物质奖励之外,也应该照顾到他们的精神需求,从而更全面的提高他们工作的能力与效率。
2.4.1 管理方式激励
在一般情况下,推广技术人员都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需求和技术的能力,这些技术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很多工作人员经常不按照平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和这些基层农业人员相处时,传统的官僚之风就起不到作用。所以,我们要尊重农业基层推广人员的人格,激励其献身与创新精神,而不应该用制度来束缚他们的思想。管理人员应该建立一种非说教的组织氛围,让推广人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决策,而并非被动接受命令,尝试让推广人员参与到日常的农业管理中,这是一种鼓励人员进行农业推广的重要方式。
2.4.2 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
大多数情况下,注重的都是推广人员的个人发展空间,晋升激励的本质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因此,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管理者可以从中选派基层人员安排到胜任的岗位,让有管理能力的人发挥自己的专长。结 论
农业技术推广是提高农业整体水平,加快农业发展的基础环节,只有改善农业推广的外部条件,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奖励模式,加大对推广人员的培训与激励才能真正地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改善现今存在的问题。因此,当前应该从农业推广人员的结构和布局出发,加强农业推广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有效促进农业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红芳,徐青,曾欣龙,等.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影响――来自浙江仙居基层农技人员的案例分析[J].中国稻米,2012,18(6).[2]廖西元,申红芳,朱述斌,等.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推广行为和绩效影响的实证――基于中国14省42县的数据[J].中国科技论坛,2012(8).[3]申红芳,陈超,王磊,等.农技推广组织环境对农技推广人员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8省24县的调查数据[J].贵州农业科学,2014(6).[4]鲁静芳,冯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湄潭县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27):270-271.[5]阳育虎.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与创新――以双峰沙塘农技推广培训工作为例[J].农业与技术,2013,33(8).[6]王宇钢.贵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以修文县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第五篇: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安 徽 农 业 大 学
毕 业 论 文(设计)
论文题目
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专
业
农业技术与管理 指导教师
职
称
中国·合肥 二0一六年四月
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摘要:基层农技推广关系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改进有着极大的联系,为此,通过国家财政设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健全农业社会保障措施、进行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时的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使基层农技的推广符合农村的生活水平,进而减少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
关键词: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 农业多样化 推广机构 1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建设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种植业、水产业、农机生产业、兽医畜牧业以及经营管理业分别有2.78万、0.65万、1.93万、3.25万和2.83万个。科学技术在基层农业生产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由原先改革开放时的27%提升到如今的51%。
1.2基层农业成果与生产需求不对应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现行科技成果仅仅注重于宣传单一技术,并未与产业形成配套体系,导致农业成果与产业出现割裂局面,这样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并不强。另外,某些基层农业成果往往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农民、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产生了严重的错位与不对应,无法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实际生产中难以得到有效推广。
1.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多数为其他岗位调转过来的非专业人士,缺乏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也普遍偏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此外,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偏老龄化,他们掌握和接受现代化新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更不会利用互联网去了解更多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无法较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多样化的发展要求。1.4基层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也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由于受到农村传统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基层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整体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另外,基层农民心存顾虑,担心收益率受到影响,仍然沿袭传统的种植方式,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和采用新设备进行耕种,也严重地阻碍了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5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外,农村村落分散居住,组织化程度低,村委领导能力受限,农技推广渠道单一,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导致农技推广的高成本,导致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割裂。
2影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因素
2.1农民对新技术态度保守农业作为一种弱质生产行业,其本身在使用新技术时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加上容易出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们在没有使用经验的情况下往往不敢轻易的尝试新技术,更多的人会对其具有保守的态度。同时,受到农产品市场经济调控作用的影响,农民在使用基层农业技术更多的会先采取观望的方式,从而不容易接受基层农业新技术。
2.2新的基层农业技术存在使用风险.如今,若一项新的基层农业技术在进行推广前,农技部门或科研单位会进行一系列的试验,但当其真正推广到农民的农业生产中时,由于受生产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或由于某些操作方法出现了改变,往往最后使用新技术的结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大多采用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式,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业的生产技术推广时受到较大的限制,使得农民难以从中得到明显的增产效果。
2.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困难.目前,农村中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在接受先进的生产技术时往往存在着力不从心的状况,不能够良好地掌握关键的技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推广积极性较差,在为农民讲解先进的基层农技时缺乏热情,未能够充分认识到基层农技推广的重要性,同时领导未能做好领导工作,不能为基层农技推广提供足够的物质及资金支持,使得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难以正常地发展,制约了基层农技的推广。
2.4研究与实际基层农技推广断层我国的农业科研成果在不断地出现,但却存在着转化率不高的问题,许多的新农业技术未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如今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转化率仅仅只有30%~35%。而这种研究与实际基层农技推广的断层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利于基层农业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3 基层农业推广对策
3.1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改善推广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农业问题的重视程度的加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规定,力求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专项农业资金的投入,为了加快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国家和政府需要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同时,改善推广条件,解决农村地区存在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国家必须建立专门的推广项目与推广机构,确保农村能够对基层农业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从而使得农业技术在农业地区得到切实的推广
3.2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的对接机制,促进农业技术有效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离不开生产需求,只有符合农业生产需求以及农业实际情况的科研成果才是成功的、实用的,才会在基层农业得到普遍的推广和适用。为了促进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层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的对接机制,促进基础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使优秀的农业科研技术成果向农民群众的实践应用进行转换,创造巨大的财富和价值,使科研人员以及生产群众得到实惠,同时,不断推动我国农业不断地快速发展。减少农民采用先进技术时的风险,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资金保证,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能够放心地使用新农业生产技术,解决其担忧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3.3进行技术培训工作.一,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积极吸收引进一批科学理论知识扎实、农业技能熟练的高端人才,在加强专业对口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对于多种农业技术有一定见解和掌握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扩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提供必要的福利等措施来改善农技人员的生活质量,以保证其更加高效地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为使基层农业技术能够在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农业生产部门必须在农业生产前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工作。技术是农业生产的动力,为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需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使农民能够认可与掌握,同时将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具体可在田间手把手地使农民掌握生产技术、邀请农业的科研专家来对农技推广进行指导、农业生产部门现场演示等方式。通过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基础技术的培训,加强农民对新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从而促使基层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更广泛地推广。另外,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对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了解往往是来源于农民之间的互相交流。为此,可以鼓励农民通过日常的技术交流来改进生产方式,促使农民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进行调整与发展。
3.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为使农民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应鼓励农民能够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技术指导与技术推广。此外,还需促进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解决高校农业专业学生的就业编制问题与任职待遇问题,鼓励他们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进行任职,促进农业的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此外,还需提高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换率。只有将我国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才能将农业科研成果为农业的生产创造便利,增加效益。有关部门在对科研项目审核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充分考虑资金的分配问题,充分发挥出有限的科研资金的作用,拓宽研究成果的转化方式。为此,不能够仅仅只是进行实验的研究,而应更多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科研成果和生产发展进一步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3.5农技推广与中介组织结合,提升农技推广的效率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政府的技术推广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的组织来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鼓励科研、教育单位及企业、农业技术协会、种养大户等参与农技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提高推广效率。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业专合组织成为联接农技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这样的技术转移过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农民获取技术获的费用较低,另一方面保证了农民能够自主选择技术,还增强了农民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3.6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时的监督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农业的发展不但要紧紧地依靠媒介的宣传,而更应使得农业生产部门与农民团体参与到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当中,让农民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先进农业技术的优势,确保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机构组织结构较为稳定,基层农业推广机构配置较为合理,但仍需做好对农业技术的监督工作,对资金的使用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使得农业生产技术在实际的操作工作中能够物尽其用,从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切实有效的开展。
4结语
基层农技推广作为我国农业的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巨大工程,关系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将该项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深化,合理调整农村的生产结构,使基层农技的推广符合农村的生活水平,进而减少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总体来讲,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改进有着极大的联系,为此,通过国家财政设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健全农业社会保障措施、进行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时的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善文、藏荣春.网络与农业信息服务[M],福建科技出版社,2010-09-01.[2]不详.中国传统农业思想[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3]王利武.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J].吉林农业,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