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07‟85号)以及《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楚政发„2008‟24号)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县认真按照各级政府的部署要求,不等不靠,根据州政府安排的工作步骤,积极主动抓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各项工作,如期完成了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任务。现将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会议后,我县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人事劳动局局长任副组长,农业、林业、财政、水利、科技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双柏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办公室,做到人员、机构落实,切实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领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抓好、抓实各项工作。县级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认真履行职责,确保了改革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县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认真传达学习各级政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各乡镇、各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改革工作。县级各有关部门深入宣传、广泛动员,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上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深入调研,认真制定方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关乎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利益,关系到机构设置和经费保障等重大问题,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分管领导积极参与相关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全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的改革核心内容,认真制定切合我县实际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上报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审批,为改革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精心组织实施,克期完成任务。我县各级各有关部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认真按照州政府的工作步骤、要求和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领导小组”批复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有序推进改革工作,按时完成了改革工作任务。
目前,我县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做到人、财、物上划县级主管部门垂直管理,实现了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的初步改革目标。同时,县委、政府制定完善了《双柏县县级派驻乡镇站所管理办法(试行)》、《双柏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管理办法(暂行)》,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有序、运转正常。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确保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连续性。在改革过程中,认真处理好推进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确保了改革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心不散、技术资料不丢失、国有资产不流失、各项服务不断档,做到改革前后农技推广工作有序衔接。
二是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清产核资工作,摸清了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家底,准确掌握了农业推广体系的实际情况,为今后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供了可靠详实的资料。
三是通过改革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进一步强化,理顺了管理体制,体现管事与管人相结合,机构职能得到有效履行,能力和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发挥,服务得到加强。
四是根据我县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服务群众、方便农民的要求,按照有利于业务指导、有利于高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的履行,使我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人
员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了有体系管事,有队伍干事。
三、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财政经费保障跟不上,农技推广机构为履行职能和工作运转,我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历史欠债较大。
二是我县农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落后,工作条件艰苦,技术装备差,有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缺乏基本的办公条件。
三是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正式的专业教育,专业水平低,农技推广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四、下步工作
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帮助,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使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二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把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把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把考评结果与收入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继续教育、解聘续聘等挂钩,以激发广大农科人员的工作活力。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素质和能力。
双柏县农业局
二○○九年二月一日
第二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探索新机制 谋求新发展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月新日异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农业科技工作处于一个需要创新才有可能持续发展的时代。面对严峻的形势,州市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究竟依靠什么来实现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必须深入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为了实现彝州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发展,我中心结合自身的实际,深化内部改革,创新推广思路,探索走出了一条依靠体制创新,强化科研基础,重视成果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模式。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如下六点经验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
我中心的农业科研工作始于1962年,42年来,一批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紧紧围绕全州农业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针对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成功选育推广了经省州审定合格的48个粮作新品种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全州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到目前为止,科研工作先后获得了166项农业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48项,地厅级奖116项)。
尽管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工作本身的艰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九五”以前,我州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成立州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乡农业科技推广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和业务指导。其次,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较弱,农业科研和推广割裂现象明显,农业技术创新流程不能相互衔接,利益关系不明,农业科技的体制和机制都不能很好适应农业创新的需要,造成了我州取得的科研成果“州内研究、州外推广”、“墙内开花、墙外飘香”的情况,构建适宜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研推广体制势在必行。
“九五”以来,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和推广优势,促进彝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楚雄州农科所积极向州委、州人民政府争取,于1998年4月经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楚雄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州农科所内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开展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初步搭建了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发展的雏形,为目前形成的强化科研基础,重视成果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科研是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我们在科研方面强化了以下工作。一是结合市场需求,搞好选题立项,有的放矢地开展选题立项和研究,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几年来,我中心所有的农业科研项目必须围绕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状况来选题立项。具体情况为:以优质种源为基础,面向市场和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重点研究优质“楚粳”水稻新品种和糯性好、食味佳的“楚单”系列杂交玉米品种,着力推进长荚大粒蚕豆新品种的选育,并根据市场需要,加强高蛋白、高湿面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使新品种的选育上档次、创优质,推动全州粮食生产向优质化方向转变。开展适用综合栽培技术及特种蔬菜、果树苗的引种与繁育研究,开发新肥种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科研推广后劲。二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先后五次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由国家农业部立项投资,在我所青龙桥基地建成了省内第一个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1998年,省计委和省农业厅立项投资,在我所基地内建设高原粳稻原种扩繁基地。1999年,农业部将我所列为全国重点扶持的十五所科研院所之一,给予立项投资,对我所高原粳稻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仪器设备进行更新。2000年,省政府投资建设组培中心。2002年,国家计委、农业部投资建设高原粳稻良种繁育基地。以上项目的投资建设,使我所的农业科学研究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稳定提高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培养科技人才,提高队伍素质。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和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深入调查了现有学术带头人中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根据需要加强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改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客观环境,同时在继续发挥老年专家作用的同时,委年轻人以重任,努力提供参与国内外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机会,从而建设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科技队伍,为提高科研水平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近几年来,以优质为前提的科研工作己初见成效。如“楚粳香1号”、“楚粳22号”、“楚粳23号”、“楚粳24号”、“楚粳25号”、“楚粳26号”、“楚粳27号”、“楚恢7号”、“楚恢12号”、“楚恢13号”、“楚粳优1号”、“楚粳优2号”、“楚紫优1号”以及引进的“云恢290”、“红优1号”等优质稻品种。“楚粳香1号”经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监督中心分析测定,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了优质米标准;“楚粳24号”在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云南省粮食局联合组织的第三届优质稻品种评审会上,被评为优质稻品种;优质小麦新品种“繁19”、“96鉴-4”的育成推广,填补了长期缺乏优质小麦新品种的空白;玉米“大白单1号”、“楚白单4号”等新品种的育成推广,解决了鲜食玉米的需求,提高了全州的玉米生产水平;土肥等其它科技措施的研究推广,有力推动了全州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抓好推广是关键
近几年来,我们立足于科研工作的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争取政府重视,加强体系建设。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的“瓶劲”问题,理顺了州、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从体制上保障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发科技成果。在每年的小春生产中,与州面粉厂合作,在我州小麦生产重点乡镇推广种植“96鉴-4”等优质小麦新品种,由州面粉厂按既定订单收购,使粮食加工企业在获得优质原料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大春生产中,结合优质米基地建设的实际,与优质米加工企业合作,大力推广“楚粳香1号”、“云恢290”等优质稻品种。其中“楚粳香1号”优质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场价高0.50元,“云恢290”优质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场价高1.80元,农民种植优质稻增收的效果十分明显。三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彝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广大农村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科技兴农意识不强,科技应用水平较差。贫穷落后的县乡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在自然条件、科技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使科技推广普及层次较多且量大而面广,增大了科技推广的难度。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我们加强了农村科技培训,指导和支持各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召开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现场会,建立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热线,在乡镇集日宣传科技成果,让广大农民对先进科技成果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使广大农民能自觉地接受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四是认真抓好全州常规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州县乡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逐年得到了加强。全州每年平均完成水稻旱育秧12806亩,其中塑盘简化育秧3307亩,共移栽大田38.418万亩;推广壮秧剂27吨,秧田应用1120亩,移栽大田16800亩;推广水稻抛秧31101亩;推广摆秧23282亩;完成水稻双龙出海条栽88.036万亩;推广优质稻62.01万亩,其中特优稻21.95万亩;推广玉米育苗移栽15.355万亩;推广旱作立体间套种16.807万亩;实施地膜玉米13.013万亩;推广“沃土工程”示范样板103490亩,辐射带动837470亩;推广平衡施肥技术1594808亩,推广作物专用肥618553亩,推广中微肥805898亩,推广种植绿肥218199亩,秸秆还田519458亩。
四、成果开发是重点
尽管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传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的延续和涉农部门利益机制的约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科研推广部门难以将新品种和新技术等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在种子开发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综合实力提高缓慢。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增强科研成果开发的自主性,使科研成果的开发为农业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我所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依据《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专利法》的有关规定,于199 年申请,200 年农业部授权保护了5个农作物新品种,拥有独立的新品种权。其中,水稻新品种为楚粳23号、楚粳香1号、楚粳24号,玉米新品种为楚白单4号和楚单7号,2003年前获新品种权保护的数量占全省总数的50%,居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之首。2003年已申报四个品种(其中水稻3个,玉米1个,水稻品种为楚粳26号、27号、楚恢7号,玉米品种为楚单8号)。2004年,拟订申请保护2个水稻新品种(楚恢12号和13号)。
通过申请新品种权的保护,为独立自主和高效地开发科研成果,增强自身实力打开了新的局面,品种权对育种的反哺作用已初现端倪。第一,拥有独立的品种权后,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发经营获得品种权的新品种,充分保护了我所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果。第二,有效改变了部份推广部门长期以来忽视知识产权,无偿开发经营的状况,规范了拥有品种权新品种的开发。第三,在开发经营中,我所把开发拥有品种权的新品种作为带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的突破口,依法委托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及州内外个体户经营“雄丰”牌种子,走出了一条育繁推结合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即保护新品种权,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开展经营服务,提高整体实力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以明确“责、权、利”的方式,与州内外开发商广泛合作,加大开发力度,极大地提高了新品种的开发效益。2003年以来,己有3家州外的种子部门、6家州内的种子部门签定了开发协议,带动我所科技成果的转化年平均利润突破了100万元。已授权品种在州内外的推广面积逐年上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现。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虽然我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但省内外“中海拔”稻区在楚粳系列水稻优良品种的推广中,授权品种被侵权的现象广泛存在。为此,我们在维权工作中重点强化了以下方面。一是对授权品种被侵权的情况作了深入调查,并向省农业厅和州农业局作了汇报,得到了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二是针对州内市场存在的侵权行为,邀请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就“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座谈,并就进一步强化授权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了共识。经协商决定,在2004年以后授权品种的开发利用中,开发单位必须向提供品种的单位支付一定的使用费,开发每千克种子支付0.07元,并逐步统一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针对州外市场存在的侵权行为,在省农业厅科教处的指导下开展了维权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部份种子企业及科技推广部门已前来协商合作开发授权品种有关事宜。四是每年的4月26日,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新品种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五是在维护授权品种权益的同时,主动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依法积极生产经营推广应用授权的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科学管理是保障
为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及其它各项工作有序、规范、高效地进行,我所在市场经济发展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针对全所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职工中广泛开展“管理出科研成果,管理出经济效益”方面的教育,使全体科技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充分认识到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树立全面、系统、综合的农业科技管理新观念。与此同时,在涉及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人才培养、经济核算、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考勤管理、履职考核、利益分配等各项工作中,结合事业单位的改革,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管理的杠杆作用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向管理要科研成果,要经济效益的规范化管理新局面。通过推行科学管理,推动了我中心科研工作持续发展,技术推广稳步推进,成果转化明显加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兴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全面发展是目的随着科研推广及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逐步显现,科研成果转化效益的稳步提高,为进一步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科研推广基础设施逐年完善,逐步改善了科技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科技推广、成果保护和开发转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尽管科研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竞争形势,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今后的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进程中必须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力争申请保护的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较大的开发潜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确保先进的农业科技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以诚实守信、友好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与省内外、地州市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之间进行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与广大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各项授权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开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文件 贵池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池州市贵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贵政办„2009‟53号
池州市贵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贵池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贵池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日
贵池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69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实施“科教兴农”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体制、合理设置机构、创新机制等措施,逐步构建起以公益性职能为主导,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由农业科研机构、院校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改革措施
(一)加强公益性职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公益性职能。切实做好关键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技术的集成推广;植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和防治及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贯彻实施农业标准,指导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开展业务活动。
(二)合理调整机构。根据区域农业特色综合情况,新设梅龙、梅街、秋江和殷汇4个区域站。其中,梅龙站服务区域覆盖江口街道、梅龙街道、马衙街道、墩上街道,站点设在梅龙街道;梅街站服务区域覆盖里山街道、梅街镇、棠溪镇,站点设在梅街镇;秋江站服务区域覆盖秋浦街道、秋江街道、乌沙镇、牛头山镇,站点设在秋江街道;殷汇站服务区域覆盖殷汇镇、涓桥镇、梅村镇、牌楼镇、唐田镇,站点设在殷汇镇。保留各镇街道农技推广中心。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和编制核定由区编委会负责。
(三)理顺管理体制。根据我区实际,建立健全“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统筹配置农技推广资源,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各镇街道农技推广体系人、财、物“三权”收归区农技推广中心管理。
(四)改革用人机制。积极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全区农业技术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我区农技推广机构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21名,其中区农技推广中心编制28名,镇、街农技人员编制93名;现在编在岗实有农技人员118人,其中区农技推广中心28人,镇、街道农技人员90人。现有在编农技人员实行竞聘上岗;编内新进人员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参加竞聘上岗的人员,应具备与竞聘岗位相应的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人事部门制定的农业技术人员上岗的具体标准。技术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人员考评和职称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内镇街道的意见。
(五)创新推广服务方式。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求,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技术培训。建立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形成农业技术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广大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及时发布农情、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技术等信息,指导突发性动植物疫情、病虫情和农业灾害处置及防治。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服务咨询热线、大众媒体、科技赶集、科技特派员等服务形式,开展面上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利用科技示范场(基地)等搞好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带动推广。
(六)建立财政保障机制。新设区域站为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区财政部门对区域站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及医疗保险等实施相应的预算供给政策。对其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工作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参照区域性各的资金状况,每年定额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
三、时间要求
2009年9月底前,完成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11月底,完成方案的通过批准和改革筹备工作;2009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的各项工作。
四、组织保障
为使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期间职工思想不散、工作秩序不乱,防止发生职工上访事件、国有资产流失和现有资产挪着他用。
第四篇: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我县被列为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县,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
[2006]30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7]14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为目标,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逐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精干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提升技术服务水平,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设臵机构、优化队伍结构的原则,合理配臵农业技术推广资源;
(二)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化发展的原则,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
(三)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
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四有五化‛(有专业队伍、有办公场所、有经费保障、有示范基地;站房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工作手段
现代化、示范推广科学化、服务群众优质化),逐步构建起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合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四、主要内容
(一)明确公益性职能。根据国务院国发[2006]30号文件精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是:
1、积极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推广;
3、承担服务区域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和农业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处臵;
4、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务管理和技术培训;
5、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和安全教育;
6、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
7、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二)理顺管理体制。按照有利于全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统筹安排的原则,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我县农业产业区域布局特点,建立健全适应我县公益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三权归县’、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即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财、物三权归口县农业局垂直管理;乡(镇、街道)负责本辖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党建、政治思想等工作,并负责综合协调和监督。
(三)合理设臵机构。按照有利于业务指导、高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我县在23个乡(镇、街道)设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隶属于县农业局的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的管理模式,配备站长1名,副站长1一2名,实行站长负
责制。依据职能设立农技(含能源、经作)、植保、种子、农机、动物防疫、水产、农业综合信息等7个岗位。
(四)核定人员编制。根据广办字[2008]32号《关于印发〈广丰县乡(镇、街道)农林水综合服务站人员竞聘上岗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每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定编8—10人,全县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编制数为196个,其中农技员33人、植保员23人、种子员23人、农机员23人、动物防疫员46人、水产员23人、农业综合信息员25人。
(五)落实经费保障。根据各乡(镇、街道)农技推广工作量的不同,大的乡(镇、街道)(人口在3万人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工作经费为2万元;小的乡(镇、街道)(人口在3万人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工作经费为1万元,今后将随着县财政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农技人员的基本工资和津补贴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工作经费由县乡(镇、街道)财政共同负担,其中:县财政按广办字[2008]32号文件规定的口径供给。县乡(镇、街道)财政负担的经费拨入县农业局,再由县农业局拨付到各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进行单独建帐,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制度。
(六)创新人事制度。一是实行聘用制度。采取‚三年一聘、合同管理‛的办法,实行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二是实行三方考评机制。对基层农技人员的考核,采取由县农业局、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的新机制,考核结果将作为岗位变动、职称晋升、职务聘任、评先奖优的主要依据。
(七)建立村级服务网点。全县218个行政村(居),每个村配备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并在村委干部、沼气服务员、科技示范户等人员中,选聘1名有一定专业知识、热心服务农民的人员,作为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协助员,协助做好辖区内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全县共配备218名动物防疫员
和218名村级农技推广协助员,每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和村级农技推广协助员每年补助1000元,由县乡两级财政各负担500元。村级动物防疫员和农技推广协助员由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负责管理。在村委会设立村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点办公室,在有条件的村小组或合作社设立村小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点服务处。
(八)创新推广方式。推行以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模式的工作责任制度,每个乡镇农技人员指导一个村(或基地、专业合作社),培植十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联系一百户农户;村级农技推广协助员帮扶示范户,服务当地群众;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动十户农户,辐射周边农民。每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建立2个种养试验示范基地。进一步巩固技术服务窗口咨询、墙报宣传、病虫情报指导、田间课堂示范等传统服务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化;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片、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等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09年7月31日——8月31日)。根据省农业厅的实施方案,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逐级上报至省农业厅科教处。
(二)实施阶段(2009年9月1日——11月30日)。按照省农业厅批复的实施方案,开好动员会、做好广泛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实施改革的具体工作。
(三)总结阶段(2009年12月1日——12月31日)。全面完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任务,总结经验,形成书面报告,逐级上报至省农业厅科教处,并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迎接项目验收。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改革责任。为了确保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顺利进行,成立广丰县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周遐光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开旺任副组长,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县劳动人事保障局、县编制办公室、县发改委、县科技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协调、指导、推动全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农业局局长陈少华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改革的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积极配合,认真做好农技人员的思想稳定等各项工作,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目的意义。改革试点工作关系到我县农技推广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单位要紧紧围绕方案确定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的意义以及实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到所有农技人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农技人员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改革政策,打消思想顾虑,进一步发扬心系农民、身献农业、服务农村的优良传统,主动投身改革,重新找准定位,争取更大作为。
(三)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单位要按照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件大事,要增强大局意识、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相互配合,统筹协调,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四)精心组织实施,确保稳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关系到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县农业局和各乡(镇、街道)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规范操作程序,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进度,协调各方面利益,做好人、财、物平稳移接交工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第五篇: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博罗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工作完成情况报告
县政府:
今年6月博罗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事宜的通知》(博机编[2010] 29号)和8月县政府办发电《关于做好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博府传[2010] 127号)文件以来,各镇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工作。但是,有的镇改革工作整体进展仍较缓慢,县农业局为全面及时掌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于10月27日至29日由我局党委副书记朱伟良带队深入各镇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完成的主要工作
1、挂牌方面。目前,按规格完成挂牌工作的镇有:泰美、石坝、柏塘、龙华、长宁、福田、园洲、横河、公庄、石湾、湖镇、罗阳和杨侨等13个镇,未完成的有观音阁、麻陂、杨村和龙溪等4镇。
2、定岗定员方面。目前各镇已按要求将定岗定员名册上报县编办。从报送的情况来看,县编办核定全县17个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编制总人数为231名,实际使用编制数213名,空编人数18名。据统计,各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工作总人数为89名(含部分镇农办),其中属公务员身份人数为13名、农技站编制人员数37名、其它编制人数12名,三类编制合计62名,占实际使用编制数的29%;另26名不属任何编制(编外人员),还有1人有财供但无编制。当中有专业-1-
技术职称的有32名。(详见附件)
3、独立办公服务场所方面。据调查,原农技站办公楼大部分都被镇府占用、出租或被用作计生服务站等其它用途。目前,仅福田、杨村、石湾和园洲仍在使用或部分在使用外,其它镇的农技站办公都由镇政府统筹安排,大部分设在大院内,有的还和农办等部门合署办公,没有独立的办公室。
4、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方面。目前,仅有园洲镇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示范基地,其余各镇都没有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二、我县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员编制被挤占严重,出现在编不在岗、在职不在岗和在岗不在编等现象严重。在岗又在农技站编制的仅有37名,占总编制数231名的16%;而且在岗人员还要负责镇包村包队、调处纠纷、计划生育等非本职工作。特别是福田镇3人当中仅站长1人才有编制,且是计生专业队自筹编制,也就是说福田是唯一全额挤占农技站编制的镇。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业务素质低、非专业人员比重大。据调查,目前在从事农技推广岗位89人当中仅有32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36%,占总编制额的14%。多年来几乎没有学农业专业的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来,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老化、知识陈旧、出现断层。
3、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和设施设备保障不足。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生活补贴,由镇府统筹外,其它必要的推广基本经费普遍没有被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和供给。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及相关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技术指导、农民科技培训等都没有经费来维持;二是引进、实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都缺乏经费;三是检测设施设备相对落后。目前镇级农技推广主要靠上级农业部门项目经费来运作。
4、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除个别镇外,大部分没有独立办公场所,更没有实行对外挂牌办公,以及大部分镇没有建立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三、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粤府[2008]24号)精神和要求和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标准,结合检查中存在问题,我局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1、各镇应确保有足额编制员额在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同时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低于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没有达到的要求的镇,要把学历高、真正有才华、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调整到农技推广队伍,优化推广人员结构。
2、对空编的镇,由县人事部门统一安排,县农业部门配合,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和要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在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但不在编人员。
3、切实解决好推广人员业务素质低等突出问题。要结合实际,抓
好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对没有取得相应学历和非农专业的人员,要通过培训提高,达到专业人员上岗要求;对学历高、能力强但专业不对口的人员,工作一定时间后要给予技术职称认定,以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从而逐步解决我县基层推广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等问题。
4、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投入。《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建议将从事公共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保证其人员的福利待遇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实验、示范、培训等经费。
5、县财政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力度,以“三有”建设为目标,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三农”的能力。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独立的办公场所,实行对外挂牌办公,配备必要的监测、培训设施及试验示范基地等,为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提供必须的基地
6、由县督查办牵头,县编办、人事和农业等相关部门参与组成督查组,深入各镇开展一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专项督查,特别是要加强对建设工作进度较慢的镇的指导,要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为基层出谋划策,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确保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确保我县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县”。
附件:博罗县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情况表
博罗县农业局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