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浙政(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20:5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浙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浙政》。

第一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浙政

【发布单位】浙江省

【发布文号】浙政发〔2005〕32号 【发布日期】2005-08-17 【生效日期】2005-08-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

(浙政发〔2005〕32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了大力普及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委〔2005〕1号)的精神,现就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性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指县以下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的农业、林业、水产、水利、农机、畜牧兽医等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为我省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行农技推广体系组织形式单

一、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责不清,体制、机制不适应当前发展形势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性,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深化改革中求稳定,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强化公益性职能,构建新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适应我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需求。

二、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具体内容

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农技需求为目标,坚持“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人员配备上“少养人、买服务”和大力发展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等原则,努力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和机制,切实增加全社会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确保人员经费和推广专项工作经费同步列入财政预算,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社会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一)合理界定职能,科学设置机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承担农业(含林业、渔业、水利,下同)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的监管与配套服务;农业、渔业和森林、水资源管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公益性职能。各地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设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可以按乡镇设立综合性农技推广机构,也可以按经济区域、流域和产业布局设立区域性的专业农技推广机构。农村经营管理原则上列入乡镇政府职能,也可以在乡镇综合性农技推广机构设专职人员。畜牧兽医的机构设置按《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5〕31号)执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设置由各县(市、区)政府决定,上级有关部门一律不得干预。

(二)核定聘用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各地要按照精简、效能的要求,认真核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所需的人员。具体由各县(市、区)参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聘用人员配备参考意见》(见附件),结合当地产业特点、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核定。基层农技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一般两年一聘。根据当地实际,可以采取核定人员及相应的经费,鼓励“少聘人、买服务”的办法。聘用期内的工资福利和养老、医疗保险等待遇,由各县(市、区)参照当地同类人员标准制定。

依照“公开、公正、公平”和“择优录用”的原则,从现在编人员中优先聘用农技人员。从现在编乡镇农技人员中聘用的,一般应具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助师级以上职称,具备聘用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及业务能力;从其他人员中聘用的,必须是农技类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并具有相应的业务能力。聘用办法由当地县(市、区)人事部门会同农口各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各地所需的乡镇环保、土地、劳动及安全生产等监管人员也可以按以上办法,优先从需要分流的原在编乡镇农技人员中选聘,具体由各县(市、区)政府根据需要决定。

对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分流到企业去的人员,要衔接好养老、医疗保险关系。对自谋职业的人员,要参照当地同类人员的政策,给予一次性的合理经济补偿。

(三)建立健全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县(市、区)政府要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明确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职责、任务和要求。基层聘用单位要将考核指标量化、细化,并把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的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工作业绩考核,形成长效的管理制度,确保基层农技人员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要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继续聘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管理和考核工作的指导。

(四)切实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落实。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要切实改变以往经费主要用于“养人”的状况,一方面,必须按核定的人员,切块保证人员经费,并鼓励“少聘人,买服务”;另一方面,要保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农技推广工作。改革后,省财政对29个欠发达县和海岛县适当增加经费补助,并连同原有的补助经费全部纳入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基数,由各地统筹用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

(五)切实解决原在编的乡镇农技人员的社会保险待遇问题。实行“老人老办法”,切实解决好乡镇农技人员的社会保险待遇问题。2004年12月31日在编在职人员,凡未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的,按照当地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各地可以制定补缴的办法,所需一次性补缴的费用,除个人按规定补缴外,其余费用由当地县(市、区)财政承担。省财政根据各地经济状况和财力情况,确定不同的标准给予补助。

三、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化的农技推广组织

大力发展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是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方向,也是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鼓励和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各级政府要大力扶持并鼓励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分流的人员领办民营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经营服务实体,在一定的过渡期内,财政安排的补助可以予以保留。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供销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兴办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开展各类农技推广服务活动,加快形成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技推广格局。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技力量强的优势,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立定点联系制度,为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供科技支持。各级政府和农口各部门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将上述组织和相关农技人员纳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切实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指导和扶持,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他们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积极性。

(二)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创新方式。各地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努力为科技特派员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四、切实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领导

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事关“三农”发展的大局,事关广大农技人员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精心实施。要根据当地实际,成立由人事、机构编制、财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农口各部门参加的工作机构,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方案及配套政策,并认真组织实施。基层其他正式在编在职的人员,凡是养老和医疗保险未落实的,可以参照农技推广人员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办法执行,具体办法由各地研究制定,所需经费由当地解决。非在编在职人员不得比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各级财政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农技推广工作的条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到聘用的人员要精干,购买服务的经费要保证。要充分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充满活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各地制定的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应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备案。

附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聘用人员配备参考意见

二○○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附件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聘用人员配备参考意见

一、农业种植业技术推广人员

主要按农作物种植面积配备人员,按产业布局和规模设定具体岗位。一般每万亩耕地或园地配1人,不足1万亩的按1万亩计。

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

主要按农业机械总动力配备人员。一般每1万―1?5万千瓦农机总动力配备1人,超过5万千瓦的按5万千瓦计。

三、农村经营管理人员

主要按乡镇人口规模配备人员,一般为1万人以下的配1人,1万―3万人的配2人,3万―6万人的配3人,6万―10万人的配4人,10万人以上的配5人。

四、水利技术推广人员

主要根据所辖流域面积、农村人口分布等情况合理设立流域水利站,一般平原、海岛每10―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配1人,丘陵、山区每30―5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配1人。

五、水产技术推广人员

主要根据养殖业面积配备人员,一般每3000―5000亩配备1人;根据捕捞业机动渔船数,一般每200―300艘配1人。

六、林业技术推广人员

主要按林地面积配备人员,一般每2?5万―3万亩林业用地面积配备1人,不足2?5万亩的按2?5万亩配备。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07‟85号)以及《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楚政发„2008‟24号)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县认真按照各级政府的部署要求,不等不靠,根据州政府安排的工作步骤,积极主动抓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各项工作,如期完成了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任务。现将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会议后,我县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人事劳动局局长任副组长,农业、林业、财政、水利、科技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双柏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办公室,做到人员、机构落实,切实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领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抓好、抓实各项工作。县级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认真履行职责,确保了改革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县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认真传达学习各级政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各乡镇、各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改革工作。县级各有关部门深入宣传、广泛动员,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上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深入调研,认真制定方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关乎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利益,关系到机构设置和经费保障等重大问题,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分管领导积极参与相关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全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的改革核心内容,认真制定切合我县实际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上报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审批,为改革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精心组织实施,克期完成任务。我县各级各有关部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认真按照州政府的工作步骤、要求和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领导小组”批复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有序推进改革工作,按时完成了改革工作任务。

目前,我县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做到人、财、物上划县级主管部门垂直管理,实现了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的初步改革目标。同时,县委、政府制定完善了《双柏县县级派驻乡镇站所管理办法(试行)》、《双柏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管理办法(暂行)》,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有序、运转正常。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确保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连续性。在改革过程中,认真处理好推进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确保了改革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心不散、技术资料不丢失、国有资产不流失、各项服务不断档,做到改革前后农技推广工作有序衔接。

二是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清产核资工作,摸清了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家底,准确掌握了农业推广体系的实际情况,为今后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供了可靠详实的资料。

三是通过改革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进一步强化,理顺了管理体制,体现管事与管人相结合,机构职能得到有效履行,能力和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发挥,服务得到加强。

四是根据我县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服务群众、方便农民的要求,按照有利于业务指导、有利于高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的履行,使我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人

员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了有体系管事,有队伍干事。

三、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财政经费保障跟不上,农技推广机构为履行职能和工作运转,我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历史欠债较大。

二是我县农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落后,工作条件艰苦,技术装备差,有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缺乏基本的办公条件。

三是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正式的专业教育,专业水平低,农技推广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四、下步工作

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帮助,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使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二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把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把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把考评结果与收入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继续教育、解聘续聘等挂钩,以激发广大农科人员的工作活力。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素质和能力。

双柏县农业局

二○○九年二月一日

第三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探索新机制 谋求新发展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月新日异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农业科技工作处于一个需要创新才有可能持续发展的时代。面对严峻的形势,州市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究竟依靠什么来实现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必须深入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为了实现彝州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发展,我中心结合自身的实际,深化内部改革,创新推广思路,探索走出了一条依靠体制创新,强化科研基础,重视成果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模式。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如下六点经验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

我中心的农业科研工作始于1962年,42年来,一批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紧紧围绕全州农业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针对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成功选育推广了经省州审定合格的48个粮作新品种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全州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到目前为止,科研工作先后获得了166项农业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48项,地厅级奖116项)。

尽管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工作本身的艰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九五”以前,我州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成立州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乡农业科技推广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和业务指导。其次,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较弱,农业科研和推广割裂现象明显,农业技术创新流程不能相互衔接,利益关系不明,农业科技的体制和机制都不能很好适应农业创新的需要,造成了我州取得的科研成果“州内研究、州外推广”、“墙内开花、墙外飘香”的情况,构建适宜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研推广体制势在必行。

“九五”以来,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和推广优势,促进彝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楚雄州农科所积极向州委、州人民政府争取,于1998年4月经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楚雄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州农科所内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开展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初步搭建了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发展的雏形,为目前形成的强化科研基础,重视成果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科研是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我们在科研方面强化了以下工作。一是结合市场需求,搞好选题立项,有的放矢地开展选题立项和研究,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几年来,我中心所有的农业科研项目必须围绕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状况来选题立项。具体情况为:以优质种源为基础,面向市场和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重点研究优质“楚粳”水稻新品种和糯性好、食味佳的“楚单”系列杂交玉米品种,着力推进长荚大粒蚕豆新品种的选育,并根据市场需要,加强高蛋白、高湿面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使新品种的选育上档次、创优质,推动全州粮食生产向优质化方向转变。开展适用综合栽培技术及特种蔬菜、果树苗的引种与繁育研究,开发新肥种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科研推广后劲。二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先后五次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由国家农业部立项投资,在我所青龙桥基地建成了省内第一个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1998年,省计委和省农业厅立项投资,在我所基地内建设高原粳稻原种扩繁基地。1999年,农业部将我所列为全国重点扶持的十五所科研院所之一,给予立项投资,对我所高原粳稻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仪器设备进行更新。2000年,省政府投资建设组培中心。2002年,国家计委、农业部投资建设高原粳稻良种繁育基地。以上项目的投资建设,使我所的农业科学研究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稳定提高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培养科技人才,提高队伍素质。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和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深入调查了现有学术带头人中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根据需要加强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改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客观环境,同时在继续发挥老年专家作用的同时,委年轻人以重任,努力提供参与国内外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机会,从而建设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科技队伍,为提高科研水平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近几年来,以优质为前提的科研工作己初见成效。如“楚粳香1号”、“楚粳22号”、“楚粳23号”、“楚粳24号”、“楚粳25号”、“楚粳26号”、“楚粳27号”、“楚恢7号”、“楚恢12号”、“楚恢13号”、“楚粳优1号”、“楚粳优2号”、“楚紫优1号”以及引进的“云恢290”、“红优1号”等优质稻品种。“楚粳香1号”经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监督中心分析测定,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了优质米标准;“楚粳24号”在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云南省粮食局联合组织的第三届优质稻品种评审会上,被评为优质稻品种;优质小麦新品种“繁19”、“96鉴-4”的育成推广,填补了长期缺乏优质小麦新品种的空白;玉米“大白单1号”、“楚白单4号”等新品种的育成推广,解决了鲜食玉米的需求,提高了全州的玉米生产水平;土肥等其它科技措施的研究推广,有力推动了全州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抓好推广是关键

近几年来,我们立足于科研工作的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争取政府重视,加强体系建设。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的“瓶劲”问题,理顺了州、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从体制上保障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发科技成果。在每年的小春生产中,与州面粉厂合作,在我州小麦生产重点乡镇推广种植“96鉴-4”等优质小麦新品种,由州面粉厂按既定订单收购,使粮食加工企业在获得优质原料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大春生产中,结合优质米基地建设的实际,与优质米加工企业合作,大力推广“楚粳香1号”、“云恢290”等优质稻品种。其中“楚粳香1号”优质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场价高0.50元,“云恢290”优质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场价高1.80元,农民种植优质稻增收的效果十分明显。三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彝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广大农村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科技兴农意识不强,科技应用水平较差。贫穷落后的县乡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在自然条件、科技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使科技推广普及层次较多且量大而面广,增大了科技推广的难度。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我们加强了农村科技培训,指导和支持各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召开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现场会,建立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热线,在乡镇集日宣传科技成果,让广大农民对先进科技成果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使广大农民能自觉地接受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四是认真抓好全州常规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州县乡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逐年得到了加强。全州每年平均完成水稻旱育秧12806亩,其中塑盘简化育秧3307亩,共移栽大田38.418万亩;推广壮秧剂27吨,秧田应用1120亩,移栽大田16800亩;推广水稻抛秧31101亩;推广摆秧23282亩;完成水稻双龙出海条栽88.036万亩;推广优质稻62.01万亩,其中特优稻21.95万亩;推广玉米育苗移栽15.355万亩;推广旱作立体间套种16.807万亩;实施地膜玉米13.013万亩;推广“沃土工程”示范样板103490亩,辐射带动837470亩;推广平衡施肥技术1594808亩,推广作物专用肥618553亩,推广中微肥805898亩,推广种植绿肥218199亩,秸秆还田519458亩。

四、成果开发是重点

尽管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传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的延续和涉农部门利益机制的约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科研推广部门难以将新品种和新技术等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在种子开发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综合实力提高缓慢。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增强科研成果开发的自主性,使科研成果的开发为农业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我所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依据《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专利法》的有关规定,于199 年申请,200 年农业部授权保护了5个农作物新品种,拥有独立的新品种权。其中,水稻新品种为楚粳23号、楚粳香1号、楚粳24号,玉米新品种为楚白单4号和楚单7号,2003年前获新品种权保护的数量占全省总数的50%,居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之首。2003年已申报四个品种(其中水稻3个,玉米1个,水稻品种为楚粳26号、27号、楚恢7号,玉米品种为楚单8号)。2004年,拟订申请保护2个水稻新品种(楚恢12号和13号)。

通过申请新品种权的保护,为独立自主和高效地开发科研成果,增强自身实力打开了新的局面,品种权对育种的反哺作用已初现端倪。第一,拥有独立的品种权后,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发经营获得品种权的新品种,充分保护了我所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果。第二,有效改变了部份推广部门长期以来忽视知识产权,无偿开发经营的状况,规范了拥有品种权新品种的开发。第三,在开发经营中,我所把开发拥有品种权的新品种作为带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的突破口,依法委托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及州内外个体户经营“雄丰”牌种子,走出了一条育繁推结合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即保护新品种权,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开展经营服务,提高整体实力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以明确“责、权、利”的方式,与州内外开发商广泛合作,加大开发力度,极大地提高了新品种的开发效益。2003年以来,己有3家州外的种子部门、6家州内的种子部门签定了开发协议,带动我所科技成果的转化年平均利润突破了100万元。已授权品种在州内外的推广面积逐年上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现。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虽然我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但省内外“中海拔”稻区在楚粳系列水稻优良品种的推广中,授权品种被侵权的现象广泛存在。为此,我们在维权工作中重点强化了以下方面。一是对授权品种被侵权的情况作了深入调查,并向省农业厅和州农业局作了汇报,得到了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二是针对州内市场存在的侵权行为,邀请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就“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座谈,并就进一步强化授权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了共识。经协商决定,在2004年以后授权品种的开发利用中,开发单位必须向提供品种的单位支付一定的使用费,开发每千克种子支付0.07元,并逐步统一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针对州外市场存在的侵权行为,在省农业厅科教处的指导下开展了维权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部份种子企业及科技推广部门已前来协商合作开发授权品种有关事宜。四是每年的4月26日,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新品种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五是在维护授权品种权益的同时,主动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依法积极生产经营推广应用授权的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科学管理是保障

为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及其它各项工作有序、规范、高效地进行,我所在市场经济发展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针对全所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职工中广泛开展“管理出科研成果,管理出经济效益”方面的教育,使全体科技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充分认识到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树立全面、系统、综合的农业科技管理新观念。与此同时,在涉及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人才培养、经济核算、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考勤管理、履职考核、利益分配等各项工作中,结合事业单位的改革,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管理的杠杆作用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向管理要科研成果,要经济效益的规范化管理新局面。通过推行科学管理,推动了我中心科研工作持续发展,技术推广稳步推进,成果转化明显加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兴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全面发展是目的随着科研推广及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逐步显现,科研成果转化效益的稳步提高,为进一步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科研推广基础设施逐年完善,逐步改善了科技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科技推广、成果保护和开发转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尽管科研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竞争形势,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今后的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进程中必须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力争申请保护的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较大的开发潜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确保先进的农业科技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以诚实守信、友好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与省内外、地州市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之间进行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与广大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各项授权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开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晋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7〕34号 【发布日期】2007-10-09 【生效日期】2007-10-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

(晋政发〔2007〕3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精神,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合理布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整顿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地方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县乡机构改革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人员要分开,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农技人员不得参与经营性活动。按照国务院文件的要求,种子经营单位的改革要加快步伐。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所承担的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行政职能列入政府职责。市、县人民政府及编制部门要理顺与之承担职能相适应的机构和编制,保障各项经费,确保履行职能。

(二)合理设置机构。根据《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结合我省各行业的实际,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已经综合的要巩固提高,分设过细的要综合设置。县级以下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产业结构,种植业、畜牧以建立跨乡(镇)的区域服务站为主,任务繁重的也可单独设置;乡(镇)林业站以单独设置为主,任务较轻的也可以跨乡(镇)设置区域站;水利服务、农机推广服务站以乡(镇)为主设置,根据工作需要,也可设跨乡(镇)的联合站;渔业可根据产业发展和当地情况,适当设置。

(三)理顺管理体制。县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直属单位。县级以下的区域站或按乡(镇)单独设置的站均为县级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其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晋升和工作业绩,要充分听取服务区域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

(四)科学核定编制。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三分之二,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八十,同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畜牧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有关事项按《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6〕27号)执行。

(五)提高队伍素质。1.要改革用人机制,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2.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业技术推广队伍;3.要切实搞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4.要完善考核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5.要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落实对县级以下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及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倾斜政策,鼓励农技推广人员扎根基层,为“三农”事业作贡献。

(六)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积极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条件的上述单位和组织,经过批准,也可承担相关的公益性技术服务,并享受相应的政策支持。要规范推广行为,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规,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

三、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机制

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其中,对乡(镇)林业工作站承担的森林资源管护、林政执行等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也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各级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各地要统筹机制,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四、切实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领导

(一)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尤其要加强各业务部门与编制、人事、劳动保障、财政、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牵头单位和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确保年底前按要求完成任务。

(二)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和处置有关问题。对于因不符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被清退、分流出农技推广队伍的人员,各地人民政府要妥善予以安置。凡与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关系的,要依法做好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工作,符合条件的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并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已参加社会保险的,要及时办理社会保险的接续手续,按规定交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对从公益性事业中分离出从事经营的人员,要创造条件,给以优惠,支持鼓励他们继续搞好经营。改革中要保护好农技推广机构的设施设备,及时理顺关系,确保各项农技服务正常开展。在鼓励和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分流和安置渠道,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三)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相互配合,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各级涉农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及省人民政府的要求,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增强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指导,明确责任,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编制、人事、财政、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四)认真制订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2007年底前制订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并按规定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确保2008年上半年完成各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二○○七年十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文件 贵池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池州市贵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贵政办„2009‟53号

池州市贵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贵池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贵池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日

贵池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69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实施“科教兴农”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体制、合理设置机构、创新机制等措施,逐步构建起以公益性职能为主导,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由农业科研机构、院校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改革措施

(一)加强公益性职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公益性职能。切实做好关键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技术的集成推广;植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和防治及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贯彻实施农业标准,指导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开展业务活动。

(二)合理调整机构。根据区域农业特色综合情况,新设梅龙、梅街、秋江和殷汇4个区域站。其中,梅龙站服务区域覆盖江口街道、梅龙街道、马衙街道、墩上街道,站点设在梅龙街道;梅街站服务区域覆盖里山街道、梅街镇、棠溪镇,站点设在梅街镇;秋江站服务区域覆盖秋浦街道、秋江街道、乌沙镇、牛头山镇,站点设在秋江街道;殷汇站服务区域覆盖殷汇镇、涓桥镇、梅村镇、牌楼镇、唐田镇,站点设在殷汇镇。保留各镇街道农技推广中心。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和编制核定由区编委会负责。

(三)理顺管理体制。根据我区实际,建立健全“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统筹配置农技推广资源,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各镇街道农技推广体系人、财、物“三权”收归区农技推广中心管理。

(四)改革用人机制。积极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全区农业技术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我区农技推广机构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21名,其中区农技推广中心编制28名,镇、街农技人员编制93名;现在编在岗实有农技人员118人,其中区农技推广中心28人,镇、街道农技人员90人。现有在编农技人员实行竞聘上岗;编内新进人员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参加竞聘上岗的人员,应具备与竞聘岗位相应的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人事部门制定的农业技术人员上岗的具体标准。技术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人员考评和职称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内镇街道的意见。

(五)创新推广服务方式。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求,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技术培训。建立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形成农业技术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广大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及时发布农情、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技术等信息,指导突发性动植物疫情、病虫情和农业灾害处置及防治。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服务咨询热线、大众媒体、科技赶集、科技特派员等服务形式,开展面上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利用科技示范场(基地)等搞好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带动推广。

(六)建立财政保障机制。新设区域站为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区财政部门对区域站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及医疗保险等实施相应的预算供给政策。对其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工作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参照区域性各的资金状况,每年定额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

三、时间要求

2009年9月底前,完成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11月底,完成方案的通过批准和改革筹备工作;2009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的各项工作。

四、组织保障

为使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期间职工思想不散、工作秩序不乱,防止发生职工上访事件、国有资产流失和现有资产挪着他用。

下载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浙政(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浙政(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