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京政发[2007]22号 【发布日期】2007-08-27 【生效日期】2007-08-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北京市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
(京政发[2007]22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长期以来,本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存在机构职能交叉、队伍不稳、机制不活等问题,影响了公益性推广职能的发挥。为适应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起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挥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保护农业生态、培育新型农民、构建和谐新农村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结合本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布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农业、水务、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有效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作用。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职责清晰,科学设置机构;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区县功能定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着力点,理顺机制,明确职能,强化区县、乡镇两级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着力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基地和养殖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田间学校、农业科技示范户等为载体的村级基层服务组织(点)。建立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村级服务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涉农企业、协会、中介服务等各方广泛参与,分工明确、履职到位、服务多元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广体系。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工作重点
(一)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新技术、新品种、新能源等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土情、肥情、墒情、疫情等公共性农情监测、预报和处置;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村镇安全饮水、治污、节水,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水土资源管理和迎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水务、林业重点公益性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与指导;乡镇推广机构和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的指导与管理;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各区县要根据农业、水务、林业发展规划和强化基层技术服务组织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其公益性职能。
(二)合理设置基层推广机构。一是强化区县农业、水务、林业公益性推广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应将农业各行业服务中心整合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下设机构按专业需要设置。要健全区县水务、林业技术推广机构。二是强化乡镇公益性推广机构。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规模、水产养殖面积、森林管护面积、水务设施分布及辖区流域面积,以及地方政府财力状况等,在乡镇或跨乡镇分别设置农业、水务、林业综合性推广机构,并依据其承担的主要职责,由区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畜牧兽医机构要按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合理设置。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
(三)探索建立机制灵活的村级基层服务组织(点)。农业部门要根据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规模、从事农业劳动人员数量、服务范围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基地和养殖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田间学校、农业科技示范户等为载体的村级基层服务组织(点),重点培养“土专家”、村级农业技术辅导员和推广员(以下简称农技员),形成以农技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使科技信息传递、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落实到村、到场、到户,有效地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区县、乡镇农业技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村级基层服务组织(点)和农技员的指导与管理。水务、林业部门要不断加强村级水管员、林务员队伍的建设,发挥好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公共服务的作用。
(四)科学核定编制。区县及乡镇农业、水务、林业推广机构所需人员编制,在现有编制总额内,由各区县根据职能和任务确定,按程序审批。区县、乡镇推广机构应保证专业技术人员占机构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技术人员总数的2/3,并注意保持各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
三、严格人事管理制度,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一)严格人事管理制度。各级推广机构要严格执行现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录、合同聘用等人事管理制度。此次改革中参加竞争上岗的在编在职人员,应具有与竞聘岗位相适应的专业学历或专业资格证书。选拔人员应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令第6号)及《北京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07〕35号),根据岗位所需和有关程序公开招聘。要不断完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和有关待遇分配的激励措施,对连续两个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再继续聘用。鼓励基层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并将进村入户推广技术、发展农民田间学校、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训新型农民的业绩与晋升晋级、职务评聘、公费培训和继续教育挂钩。市人事局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推广机构工作人员聘用及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二)创新技术人员培养机制。各级推广机构要加大基层技术人员培养力度,特别要着力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基地和养殖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田间学校、农业科技示范户等基层服务组织(点)的农技员,制订培养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提高农技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农技员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既要注重相应的学历、职称,更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业绩,特别是基层服务组织(点)的农技员,应以实际操作能力和业绩为主,经过相应的专业技术考试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合格后进行注册登记。允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跨区县聘用、流动。具体办法由业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三)妥善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的分流人员,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地做好分流和安置工作。可充分利用放活经营和支持服务多元化带来的机遇,制定优惠政策措施,鼓励部分人员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凡与原技术推广机构建立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关系的,要依法做好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工作,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金,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
四、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
(一)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各级财政对基层公益性推广机构的经费要给予保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对区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基层科技推广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郊区农民和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各区县要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制订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完善和提高区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设施设备水平以及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的工作条件。
(三)完善改革配套措施。对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等实行招投标制,鼓励各类农业、水务、林业技术推广组织和人员、有关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基地和养殖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等参与投标,鼓励技术人员自主创业,对他们创建经营性技术服务实体,可以优惠使用原乡镇推广机构闲置的经营场地,并享受现行政策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
五、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一)放活经营性服务。积极稳妥地将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设施设备经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各类经营性实体分离出来,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二)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积极鼓励各类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创建区域性技术指导站或研究所,开展专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一)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基层农业、水务、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事关本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区县及乡镇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市及区县农业、水务、林业等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配合,积极协调,深入基层,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市编制、人事、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做好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基建投入、科技项目支持等方面的工作。
(二)认真制订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市农业、水务、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不同行业特点,制订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各区县政府要加强对具体改革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实施方案,于2007年10月31日前报市基层农业技术体系改革协调小组审核并经市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
(三)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各区县政府要引导广大技术人员,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发扬心系农民、献身农业、服务农村的优良传统,支持和配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进度,协调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确保本市基层农业、水务、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北京市农业局贯彻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指导意见 2007
北京市农业局贯彻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
见的指导意见
(京农函〔2007〕5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充分发挥其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宜居城市、培养新型农民、构建和谐新农村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迫切需要,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07〕22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以下具体指导意见。
一、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一)认真细化公益性职能。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是改革的重要前提。《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基层国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八项公益性职能:关键新技术、新品种、新能源等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土情、肥情、墒情、疫情等公共性农情监测、预报和处置;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水土资源管理;农业重点公益性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与指导;乡镇推广机构和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的指导与管理;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各区县要在《实施意见》规定的职能范围内,根据当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结合种植、农机、水产等不同行业特点,对公益性职能进行细化。在细化公益性职能时,既要防止把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服务简单推向市场,也要防止脱离实际任意扩大公共服务范围。
(二)科学设置基层推广机构。各区县要根据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需求,遵循有利于业务指导、有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基层机构设置方式。有条件的区县,应将农业各行业服务中心(包括种植、农机、水产等,以下简称“中心”)整合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条件不成熟的区县,可维持原机构现状。“中心”下属的专业站、所,应根据“中心”机构设置方式和细化的公益性职能调整和完善,对种植、农机、水产等专业站、所,应统一名称为“××技术推广站”。
同时,要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规模、水产养殖面积,以及地方政府财力状况,在乡镇或跨乡镇设置农业综合性推广机构。在种养殖业规模大,已经形成农业优势主导(或特色)产业的区域,可跨乡镇设置区域性、专业性推广机构。区域产业特色不突出的乡镇,可在乡镇设置综合性推广机构。乡镇推广机构要统一定名为“××区(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对专业性区域站统一定名为“××区(县)××(作物或品种)技术推广站”或“××
区(县)××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
(三)落实区县对乡镇统一垂直管理职责。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对基层推广体系的管理与指导,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体系作用的统一垂直管理体制。在统一垂直管理体制下,明确区县、乡镇推广机构的职责,保证技术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保障工作条件,落实经费和相关福利待遇。区县“中心”(综合中心或行业服务中心)要依据其主要业务职责,承担起对乡镇或跨乡镇推广机构的人、财、物的统一垂直管理和业务指导,确保基层工作经费、人员工资等列入区县财政预算。
(四)探索建立机制灵活的村级服务组织(点)。根据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规模、水产养殖面积、畜禽养殖规模、从事农业劳动人员数量、服务范围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点),是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的创新性实践。区县农业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支持和发展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约化的种植养殖规模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田间学校、科技示范户等,以其为载体,建立和发展村级基层技术服务组织(点);二是重点培养村级基层技术服务组织(点)的农业技术辅导员和推广员(以下简称农技员),发展科技示范户,形成以农技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三是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自上而下”政府推广机制,构建农户需求型的“自下而上”的技术示范推广机制,使科技信息传递、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落实到村、到场、到户,有效地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通过政府买单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帮助农民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对新技术、新品种、农资供应、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和全程服务;五是区县和乡镇农业技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村级基层服务组织(点)和农技员的指导与管理。探索建立村级服务组织(点)及农技员登记备案制和实行信息化管理。六是抓典型、加强宣传,因势利导。区县和乡镇农业技术管理部门在体制和机制改革中要不断总结发展村级服务组织(点)工作中的创新经验和模式,抓典型、加强宣传,因势利导,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核定编制。各区县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编制部门,做好机构编制测算和核定工作。注意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统一核定。由于改革后的管理体制是区县和乡镇统一垂直管理,区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应统一核定,按程序审批。二是编制总额不突破。区县、乡镇两级农业推广机构所需编制,要统筹考虑,确保改革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在现有编制总额内不增加。三是合理确定。根据区县和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结合当地地理与交通状况、村庄与农户数量、农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养殖方式和规模、农机种类和保有量等,科学测算、合理确定本区县和乡镇或跨乡镇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数,并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求,注意保持各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四是实现“两个确保”。基层推广机构要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占机构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确保在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不低于全区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数的三分之二。五是
严禁混岗混编。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允许存在人员在编不在岗及其与经营服务人员混岗混编的现象。
二、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六)严格实行竞聘上岗。各区县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人事部门,严格执行现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录、合同聘用等人事管理制度,做好区县和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的聘用工作。首先,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聘用,要根据《北京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07〕35号)及相关文件要求,本着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职责,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二是新补充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令第6号)及《北京市人事局关于贯彻执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的通知》(京人发〔2005〕114号)要求,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公布岗位、自愿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核、聘前公示等程序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一般聘期为三年。三是参加竞争上岗的在编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特别是长期深入农村一线推广的技术人员。仍不满编的可向社会招聘,并优先聘用长期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的编外人员。
(七)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各区县农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聘用人员的考评机制,不断完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和有关待遇分配的激励措施。要进一步创新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评制度,要建立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和考核办法,要将解决农民多样化技术需求、为农民创造显著增收效益作为农技人员的重要考核内容。要积极探索区县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联合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推广技术人员的考核、评聘、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和服务农民的意见,结合本单位制定的任务指标,实施“三方”联合考核。对连续两个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再继续聘用。要制定鼓励基层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服务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将进村入户推广技术、发展农民田间学校、培养科技示范户、培训新型农民的业绩与晋升晋级、职务职称评聘、公费培训和继续教育挂钩。
(八)创新技术人员培养机制。各区县要加大基层技术人员培养力度,创新基层技术人员培养机制。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分别制定区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规划,技术人员每年定期或不定期接受短期培训、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不少于20天,以强化知识更新和服务技能提高。特别要着力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规模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田间学校、科技示范户等基层服务组织(点)的农技员,分层、分类、分领域制定培养规划,加快培养一批农村留得住的农民技术员和“土专家”。
探索建立农业技术辅导员和推广员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分别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技术辅导员和推广员的职业资格准入标准,将技术职称评定与技术辅导员的资格准入有机结
合,吸引和鼓励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从事农村技术推广。辅导员的资格准入既要注重相应的学历、职称,更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业绩,特别是基层服务组织(点)的农业技术辅导员,应以实际操作能力和业绩为主,经过相应的专业技术考试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注册登记。
三、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保障
(九)保障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各区县农业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对区县、乡镇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以及履行八项职能所需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立足当地实际,将重大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民田间学校助农工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村基层服务组织(点)农技员培养等列入区县财政专项。
(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区县农业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统筹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充实和完善区县、乡镇技术推广工作机构的设施设备条件,提高其试验示范及推广能力,完善区县和乡镇实验室建设,提高其检测、监测及检疫能力,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改革后的区县和乡镇技术推广机构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培训场所、必要的试验检测、监测仪器设施和科学试验示范基地。“十一五”期间,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区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区域站和乡镇站建设的支持,改善推广条件,锻炼推广队伍,培养推广人才,增强推广能力。
(十一)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各区县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要通过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充分理解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区县农业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认真做好改革所需各项费用的测算,将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等所需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清理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的聘用合同和劳动合同关系,依法办理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手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分流人员落实经济补偿金,并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调转手续;要把安置富余人员同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结合起来,为他们自主创业争取优惠政策;要鼓励和引导富余人员创办经营实体,为他们从事经营性服务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四、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十二)积极培育多元化推广体系。要按照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以国有推广机构为主体,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满足农民多样化技术需求。鼓励和支持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农民田间学校、科技示范户等,开展技
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为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各级政府设立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应实行项目招标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均可平等参与竞标。
(十三)大力发展经营性服务。积极稳妥地将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服务,从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分离出来,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容易保护、不易流失、利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及产品,应市场化运作,由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推广普及。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各类技术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部分公益性服务项目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行。
同时,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信用自律机制,规范经营性农技服务行为,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都要加强自律,坚持依法经营、诚信服务、公平竞争。
五、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四)高度重视,主动协调。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主动协调工作,切实履行职责。要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建专门工作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明确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要加强与编制、人事、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十五)深入调研,制定方案。区县、乡镇农业部门,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为区县政府制定改革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区县改革方案既要符合《实施意见》基本要求,又要立足当地实际,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区县要在2007年11月中旬前,将本区县的改革方案报市基层农业技术体系改革协调小组审核,审核同意后由市基层农业技术体系改革协调小组报市政府审批,经市政府审批同意后,区县政府即可组织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
(十六)精心实施,注重实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切身利益,必须处理好改革、创新和稳定的关系。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改革动态,加强检查指导,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组织动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投身改革,找准新的定位,争取更大作为。改革中要保护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施设备,及时理顺工作关系,确保各项农业技术服务正常开展,务求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二〇〇七年十月十一日
发布部门:北京市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7年10月11日 实施日期:2007年10月11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晋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7〕34号 【发布日期】2007-10-09 【生效日期】2007-10-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
(晋政发〔2007〕3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精神,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合理布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整顿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地方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县乡机构改革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人员要分开,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农技人员不得参与经营性活动。按照国务院文件的要求,种子经营单位的改革要加快步伐。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所承担的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行政职能列入政府职责。市、县人民政府及编制部门要理顺与之承担职能相适应的机构和编制,保障各项经费,确保履行职能。
(二)合理设置机构。根据《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结合我省各行业的实际,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已经综合的要巩固提高,分设过细的要综合设置。县级以下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产业结构,种植业、畜牧以建立跨乡(镇)的区域服务站为主,任务繁重的也可单独设置;乡(镇)林业站以单独设置为主,任务较轻的也可以跨乡(镇)设置区域站;水利服务、农机推广服务站以乡(镇)为主设置,根据工作需要,也可设跨乡(镇)的联合站;渔业可根据产业发展和当地情况,适当设置。
(三)理顺管理体制。县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直属单位。县级以下的区域站或按乡(镇)单独设置的站均为县级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其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晋升和工作业绩,要充分听取服务区域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
(四)科学核定编制。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三分之二,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八十,同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畜牧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有关事项按《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6〕27号)执行。
(五)提高队伍素质。1.要改革用人机制,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2.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业技术推广队伍;3.要切实搞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4.要完善考核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5.要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落实对县级以下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及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倾斜政策,鼓励农技推广人员扎根基层,为“三农”事业作贡献。
(六)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积极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条件的上述单位和组织,经过批准,也可承担相关的公益性技术服务,并享受相应的政策支持。要规范推广行为,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规,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
三、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机制
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其中,对乡(镇)林业工作站承担的森林资源管护、林政执行等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也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各级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各地要统筹机制,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四、切实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领导
(一)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尤其要加强各业务部门与编制、人事、劳动保障、财政、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牵头单位和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确保年底前按要求完成任务。
(二)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和处置有关问题。对于因不符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被清退、分流出农技推广队伍的人员,各地人民政府要妥善予以安置。凡与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关系的,要依法做好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工作,符合条件的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并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已参加社会保险的,要及时办理社会保险的接续手续,按规定交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对从公益性事业中分离出从事经营的人员,要创造条件,给以优惠,支持鼓励他们继续搞好经营。改革中要保护好农技推广机构的设施设备,及时理顺关系,确保各项农技服务正常开展。在鼓励和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分流和安置渠道,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三)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相互配合,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各级涉农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及省人民政府的要求,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增强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指导,明确责任,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编制、人事、财政、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四)认真制订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2007年底前制订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并按规定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确保2008年上半年完成各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二○○七年十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人民政府文件
桂政发„2008‟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经自治区党委同意,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服务“三农”为宗旨,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改革基 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促进 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 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 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 顾,与县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通 过明确职能、科学设置机构、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强化保障、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 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 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工作重点
(四)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设立在县 乡两级、承担政府公益性职能的机构。结合我区农业、水利、水 产、畜牧兽医、林业、农机等行业特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和优良品种、先进适用农业 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及实用技术组装集成与推广普及,农作 — 2 —
物和林木病虫草鼠害、动植物疫病、有害生物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作物苗情监测、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牧渔业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湿地)、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及 处置,农作物常规良种的保存和扩繁,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农业机械作业、农业机械抗灾救 灾和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等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规划布局指导、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训服务等。各地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的需要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按行业对县(市、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进行细化。在细化 公益性职能时,既要防止把政府应当承担的公共服务简单地推向 市场,也要防止脱离实际任意扩大公共服务范围。
(五)合理设置机构。按照科学合理、统一高效的原则,合 理设置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按 行业职能优化设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按照分行 业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机构或跨乡(镇)设置区域站,也可以 选择在乡(镇)范围内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综合设置,还可以由县 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乡(镇)派出农业技术人员。选择农业技 术推广机构设置方式,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有利于主管部门加 强业务指导,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有利于 充分调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为农民群众 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乡(镇)水产、畜牧兽医机构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06‟27 号)要求合理设置。
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 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 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好职能。
(六)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 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县级农业、水利、水产、畜牧兽医、林业、农机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 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县级派出到乡(镇)或跨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业务经费和资产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 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公益性推广机构,其人 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县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上级主 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
(七)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根据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 构承担的职能,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产业特点和现实需要,合理核定并落实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 理。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由各县(市、区)结合实际 确定,按程序审批,编制总额不能少于现有编制数。为保证公益 性职能的履行,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市、区)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 — 4 —
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允许其人员在编不在岗或与经营性服 务人员混岗混编。
(八)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要按照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 岗聘用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 聘用合同。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按程序竞争上岗,择优 聘用。参加竞争上岗的在编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学历,并取 得国家或自治区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同等条件 下,要优先聘用原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不满编的可向社 会招聘,并优先聘用长期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的编外人员,选 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要分行业确定竞争上 岗考试内容,专业知识所占比重不应低于80%。各级涉农部门要适 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变化,会同有关部门分层级制定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 更新和技术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制定具体措施,鼓励农业技术 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发挥职称工作的导向作用,进 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聘制度,落实 相关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 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九)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各地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 5 —
农业技术推广岗位职责,确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内容和 方式,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 员的责任。建立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 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机制,将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 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 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 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确保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人员的浮动工资政策落到实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晋 升晋级、续聘、辞退、教育培训等要与考核结果挂钩。
(十)创新推广方式。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 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提高农 业技术到位率。各地要根据当地生产需求,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 术,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技术培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业技术推广 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要 利用农业服务热线、“三电(电脑、电视、电话)合一”等现代电 子信息技术,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信息化远程服务,及时为 农民解惑答疑;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科技流动服务车、科技特派员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搞 好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依托其技术和人才优势,解 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 — 6 —
率,探索建立新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三、强化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保障
(十一)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有效供给。要采取有效 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将基 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各级农口部门预算安排的重大 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情和农情监控、农业灾害监测与处置、农 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等项目经费和推 广经费要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倾斜,切实保证基层公益性农业 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有效供给。
(十二)不断改善推广手段。各地要统筹安排,在整合现有 资产及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推动农业技术推广 机构的设施装备不断更新,推广手段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 高。县级以上有关部门要在农业建设项目安排上向基层农业技术 推广体系倾斜。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产,要根据新机构 的设置情况妥善处置。属分行业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机构或跨 乡(镇)设置区域站的,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县级主管部 门会同乡(镇)政府进行处置,原则上应按上一轮机构改革前原 权属重新划分。要严格按照资产管理规定,界定产权,确保国有 资产不流失。
(十三)妥善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各地要从维护社会稳定
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 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凡与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聘用 合同、劳动合同关系的,要依法做好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 工作,符合条件的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并纳入 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等手续,做好各 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要把安置富余人员同培育农业社会化服 务组织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富余人员创办经营实体,为他们从 事经营性服务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四、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十四)放活经营性服务。积极稳妥地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机构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 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凡核心技术不易流失、利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产品,应主要由农业技术经营性服务组织推 广普及。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 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 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各类农业技术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 益性推广,可以采取政府订购服务的方式。
(十五)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要按照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 推广体系的总体目标,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不断满足 农民多样化技术需求。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 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 — 8 —
组织、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 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同时,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 组织行为,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用 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可实 行招投标制,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
五、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组织领导(十六)切实加强领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事 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人民政府和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 组,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领导。政 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改革与建设顺利推进。
(十七)搞好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 意识,相互配合,统筹协调,密切关注改革动态,加强指导,及 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共同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 革与建设工作。各级农业、水利、水产、畜牧兽医、林业、农机 等部门要增强主动意识,积极做好改革与建设的各项工作。各级 编制、人事、财政、发展改革、税务、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要 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基建投入、科技项目支持等工作。
(十八)精心组织实施。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 据国发„2006‟30号文件精神和本实施意见的要求,把握好改革 的力度和进度,确保当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顺利进行。2008年1月底前,各市、县(市、区)要建立组织机 构,开展调查研究,为改革做好准备工作;2008年4月底前,各 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要 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后组织实 施。全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要在2008年6月底前基 本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适时组织检查验收。
(十九)稳步推进改革。各地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加强舆论宣传,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人员积极投身改革,争取更大作为。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 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保证工作的正常开 展。要严格组织人事、机构编制、财经纪律,妥善处理和化解各 种矛盾,严肃查处改革与建设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努力排除各种 干扰因素,确保改革与建设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二○○八年一月十四日
主题词:农业 技术 改革 意见
抄送:自治区党委各部门,广西军区,驻桂部队,武警广西总队,各
人民团体。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自治区政协办公厅,自治区高级法 院,自治区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广西区委会,自治区工商联。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8年1月16日印发
(共印285份)
第五篇: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湘政发〔2007〕15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我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须解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我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一)明确公益性职能。我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推广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和新品种、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监督;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作物苗情监测,土壤 测试,农林水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检测、检疫和强制性检验;农业、渔业、森林和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防汛抗旱技术服务;水利建设与管理,农村供水和水土保持;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管理技术监测及维修行业监管,组织农机进行抗灾抢险和跨区域农机作业;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等。
(二)合理设置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对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行业内整合,分别设置农业、畜牧水产、农机和林业等技术推广中心(站)。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国家在基层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业务主管部门。县级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根据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布局、森林资源、水系、水利设施、防汛责任制和政府财力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机构设置模式,原则上按照以下方式设置:一是按行业跨乡镇设置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二是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向乡镇派设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三是在整合现有乡镇事业机构的基础上,按相近专业综合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无论选择哪种机构设置方式,都应当有利于县级主管部门业务指导工作的落实,有利于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有利于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
畜牧和水产在乡镇整合,与乡镇动物防疫站合署办公。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乡镇政府职责。
(三)理顺管理体制。县级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原则上 实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即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考核、调配、晋升要充分听取服务区域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所在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综合协调、监督等行政管理和政治思想教育,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配合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切实强化对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指导。
二、优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四)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工作量,结合考虑财政保证能力、基层设施条件、县乡规模、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行政村和农户数量、农作物耕地面积、林业用地面积、生态区位的重要程度、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的规模及数量等因素,由各县市区具体测算,统一核定人员编制,按程序审批。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专编专用,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不得挤占和挪作他用。
(五)严格实行竞聘上岗。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实行聘用制管理,3年一聘,国家和省对聘期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各级农业、林业、水利、人事和编制部门要共同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聘用工作,要根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参加竞聘上岗的人员,要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国家高级(职业三级)职业资格以上证书;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国家中级(职业四级)职业资格以上证书。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不满编的可向社会招聘,并优先聘用长期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的编外人员。对超编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编外人员要予以清退。
(六)切实提高队伍素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要适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变化,不断地更新知识。各级农业、水利和林业部门要制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建立制度化培训教育机制,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要把队伍建设和收入分配、用人机制、技术职务辞聘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的体制制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年参加业务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15天。要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作为考核晋升的依据。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落实相关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七)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县级农业、林业和水利部门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农业技术推广岗位职责,确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责任。对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要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的机制,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建立人员动态管理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聘用人员续聘与否。解聘后所缺岗位从原落选人员或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通过竞争补岗。改革分配制度。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要建立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激励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改革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按国家规定执行,实行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同工同酬。
(八)努力创新推广方式。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根据当地生产需求,及时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技术培训。实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业技术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通过充分利用农业服务热线和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行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信息化远程服务,及时为农民解惑答疑。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流动科技服务车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同时,要搞好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依托其技术和人才优势,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保障力度
(九)保障经费供给。各级财政要对这项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费和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必要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省级财政按农村综合改革的统一政策,对改革后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经费予以补助。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基础设施设备补助机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社会保障和人员分流由市州、县市区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政策,省予以适当补助。
(十)完善社会保障。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各级政府要组织财政、人事、编制和劳动保障部门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清理工作,要在改革前,采取有效措施,补齐拖欠的社会保险费。个人缴费部分按照有关规定由个人补缴,对于由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的事业单位,其单位承担部分由县级财政部门拨付。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应由单位承担部分列入财政预算。
(十一)改善推广手段。各级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根 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的需要,在充分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和推广手段,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施装备不断更新,推广手段不断增强,整体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县级以上政府要在财政重大支农项目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安排上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倾斜。对现有农技推广机构的资产,严格按照资产管理规定,界定产权,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十二)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各级政府可采取提前离岗退养、自谋职业、选派到村组任职、领办服务性经营性实体或组织富余人员进行劳务输出等办法予以妥善分流和安置。各级财政、劳动保障和农口各部门要认真做好改革所需各项经费的测算,将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等所需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凡与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关系的,要依法做好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工作,符合条件的要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并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已参加养老保险的自谋职业的分流人员,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按照有关规定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和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分流人员,按有关政策规定办理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手续并接续养老保险关系。
五、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十三)大力培育多元化推广主体。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推广形式要多样化,积极探索科技大集、科技示范场、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推广形式。推广内容要全程化,既要搞好产前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又要搞好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加工、营销服务,通过服务领域的延伸,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可实行招投标制,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业。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建经营性技术服务实体,可以优惠使用原乡镇推广机构闲置的经营场地,并享受现行政策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要规范推广行为,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规,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
(十四)积极发展经营性服务。要积极稳妥地将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和支持各类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体参与 公益性推广。
六、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五)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做好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基建投入、科技项目支持等工作。
(十六)认真制订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具体由省农业厅会同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编制办、省人事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地税局、省科技厅、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负责。各级财政要为改革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各县市区政府要抓紧研究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改革工作方案,经市州人民政府审核后,于2007年9月底前由市州统一报省政府审批,2007年10月开始组织实施。各地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动员部署、竞聘上岗、分流人员、检查验收、巩固提高等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在2008年第一季度基本完成。
(十七)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各级政府要引导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扬心系农民、献身农业、服务农村的优良传统,主动投身改革,找准新的定位,争取更大作为。要切实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确保社会稳定。
湖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