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项目管理失败案例
工程项目失败案例
杭州地铁事故工程到承建方已转手四次
杭州“11〃15”地铁工地重大塌陷事故正在逐步厘清责任。11月19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通报称,杭州地铁一号线湘湖站工段事故暴露出五个方面的问题,除了地方政府有关部分监管不力外,其余的四个问题分别是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而在杭州地铁施工过程中,有关承包方资质审查不严以及违规转包等问题再次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层层转包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发生事故的杭州地铁一号线湘湖站工程存在转包迹象。
湘湖站项目业主为杭州地铁集团,主要施工方虽为中铁集团,但到承建方手中已转手了四次──杭州地铁一号线的承建方是中铁四局杭州地铁项目部,而中铁四局隶属于中铁集团下属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而据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所谓的“项目部”,通常就是一些有能力但却拿不到项目的小公司,这些公司上缴给中铁股份有限公司5%的管理费后,便变身为中铁集团层层下包的最后一环。
在事故中遇难(失踪)人员包括钢筋、木工、凿除、杂工4个工班,而这4个工班分属不同的承包人。今年9月才“接包”的凿除工班负责人李金透露,他是以个人名义与中铁股份公司项目部方某处承包的,开工2个月来还未与后者签订正式合同。
在事故中因右腿开放性骨折正在萧山医院住院治疗的木工宋长法说,他是向他“上面”的老板承包了木工活儿,该老板也是从“上面”承包的。安徽籍的刘姓工人所在的杂工班是四川人承包的,赵明所在的木工班的承包人来自千岛湖。工班里的工人多数为承包者老乡。在17日的一次会议上,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赵铁锤质问中铁四局负责人“工程转包了几次”,后者承认有些工序转包出去,有些则通过劳务公司进行招工。
一名包工头向本报表示,转包现象已成为建筑行业的行规,“像这种要赶工期的项目,转包多次也很正常”。有观点认为,转包可能影响了部分项目工期。例如,湘湖站中标标段编号是2007-010-07-01,价格为30621.4188万元,原施工计划在2009年9月完成。中标方承诺的工期是706天,中标时间为2007年7月。
本报获得的杭州地铁集团一份起草于10月20日的文件称,杭州地铁项目经营部的管片生产属于自己分包分管,项经部于2008年初开始驻厂监督管片厂的管片生产情况。“发现管片厂所进河砂含泥量超标,我们在第一时间督促其将不合格批次的河砂替换掉。就钢筋笼骨架焊缝长度不够、钢筋缺失等问题,也督促施工方及时整改。” 加快工期
据了解,杭州地铁工期的确存在一再加快进度现象。2008年初,位于钱江新城的杭州地铁一号线市民中心站成型,这个站点的建设时间从常规的两年左右压缩至13个月,整整提前了11个月。在2005年获得国务院批准前两年,杭州市政府就投资17个亿,开工了一条全长4公里的地铁秋涛路实验段。
2007年3月,“杭州地铁一期工程”上马,具体包括一号线、二号线、四号线各一部分,总长度为68.79公里,总投资349.36亿元,预计2011年通车的站点将达到45座。
同月,杭州市出台《关于加快地铁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杭州地铁8条线路总长278公里,估算总投资1000亿元。《意见》确定,“分开出资、分开开发”将是杭州地铁建设的基本模式,按照“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的出资原则,市政府和沿线的余杭、萧山、下沙(杭州经济开发区)、滨江(杭州高新开发区)、钱江新城等区政府(管委会)构成6大投资主体,共同负担地铁建设资金,市、区(管委会)各级政府资本金出资总额度为55%。
2007年,杭州市财政拨付各投资主体资本金18.4亿元,完成地铁征地3240亩,支付拆迁款17.25亿元。当年,各项目主体的土建投资总额高达54.83亿元。
地铁项目的快速推进,也使得安全生产问题成为头等大事。今年7月,杭州地铁集团出具的一份安全生产报告书称,“1-6月份发现安全隐患128条,涉及36家施工企业,误报、漏报、隐报、瞒报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杭州市建委要求认真落实风险抵押金制度,缴纳风险抵押金企业累计46家,缴纳金额累计1050.2万元。融资隐忧
赶工期背后,是否存在融资成本压力?
在国家发改委的立项中,杭州地铁一号线总投资210亿元。“这么大的投资额度,对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杭州市来说,也不轻松。”2007年3月一号线开工时,杭州市副市长杨戌标曾向本报介绍,将通过出让周边地块的土地收益以及积极的招商引资等手段来筹措资金。
2007年7月,《杭州市地铁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颁行,该办法明确鼓励境内外企业投资地铁项目。但迄今为止,尚无投资方参股杭州地铁。
不过,杭州显然寄望于地铁项目对宏观经济的拉动效应。该市一名副市长称,地铁开工后,杭州本土建材业、制造业、通信产业等将面临很大机遇。地铁一号线计划钢材用量在30万至50万吨,约价值12亿元,相当于1座杭州湾跨海大桥土建工程、10座钱江三桥的钢材用量。
杭州地铁坍塌事故调查结束 21名责任人被究责
中新网杭州2月10日电(记者汪恩民实习生沈兰)9日,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浙江省监察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杭州地铁湘湖站“11〃15”坍塌重大事故调查处理结果的通报》。10名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另有11名责任人受到政纪处分。
2008年11月15日下午3时15分,正在施工的杭州地铁湘湖站北2基坑现场发生大面积坍塌事故,造成21人死亡,24人受伤。截止2009年9月已先后出院。直接经济损失4961万元。
事故发生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了事故调查指导小组,形成了《杭州地铁湘湖站“11〃15”基坑坍塌事故技术分析报告》以及《岩土工程勘察调查分析》等9项专项调查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又专门组织国内相关权威专家,对《杭州地铁湘湖站“11〃15”基坑坍塌事故技术分析报告》进行了评审。
现查明,杭州地铁湘湖站北2基坑坍塌,是由于参与项目建设及 管理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中铁四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安徽中铁四局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合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浙江省地矿勘察院,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同济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有关方面工作中存在一些严重缺陷和问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积极防范整改,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其直接原因是施工单位(中铁四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违规施工、冒险作业、基坑严重超挖;支撑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且钢管支撑架设不及时;垫层未及时浇筑。监测单位(安徽中铁四局设计研究院以浙江大合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名义,实为挂靠)施工监测失效,施工单位没有采取有效补救措施。
公安、检察机关依法对涉嫌犯罪的10名事故责任人立案侦查,所有案件已侦查终结,进入审查起诉阶段。他们分别是杭州地铁湘湖站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梅小峰、杭州地铁湘湖站项目部总工程师曹七
一、湘湖站项目部质检部长卢光伟、监测单位湘湖经理部监测人员洪祥、监测单位湘湖经理部负责人侯学、中铁四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杭州地铁湘湖站项目部经理方继涛、项目总监代表蒋志浩、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驻湘湖站代表金建平、杭州市建筑质量监督总站副站长余建民、杭州市建筑质量监督总站科长包振毅。
经浙江省政府研究并报监察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同意,杭州市监察局已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5名人员给予政纪处分,分别是给予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丁狄刚行政记过处分;给予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剑明行政记过处分;给予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春雷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李辉煌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杭州市建委副主任裘新谷行政警告处分。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国务院国资委责成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6名人员,即中铁四局集团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张河川,中铁四局集团总经理许宝成,中铁四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焦杰,中铁四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卫,中铁四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姚松柏,安徽中铁四局设计研究院院长张文禄,分别给予行政警告、行政记过、行政记大过、行政撤职等处分。
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对杭州地铁一号线没有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对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监督不力,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鉴于其在另案中涉嫌犯罪,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本案不另作政纪处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由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对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向其上级主管部门作出深刻检查;由杭州市政府向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刻检查。
第二篇:管理失败案例
胜利公司是一家全国有名的民营钢铁企业,在我国钢铁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好环境下,经过短短几年内发展已经从原来的一家小型炼铁厂发展成为一家在业界颇有声望的中型钢铁企业,并带动了当地焦化、轧钢、建材、矿产以及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4000余名职工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为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公司管理层也是踌躇满志,希望把握住钢铁产业良好的发展机会,争做我国民营钢铁企业的领先者。但是,胜利公司最近连续发生了好几起骨干员工跳槽事件,让公司的管理层感到坐立不安。随着钢铁产品市场形势持续看涨,钢铁投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边是新建的钢铁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边是原有的钢铁企业纷纷扩建,这些新建的钢铁企业为了尽快达产,纷纷采取挖墙角的方法来获取企业所需的人才。一时间,钢铁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身价不断攀升,很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禁不住外部高薪的诱惑,纷纷跳槽。胜利公司也不例外,仅一季度离职的骨干员工达到十几人。刚开始,管理层还算是比较镇定,觉得几千人的企业走十几个人很正常,对公司的正常经营生产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跳槽**越演越烈,前两天公司下属的炼钢厂的两名技术非常出色的炼钢工被竞争对手给挖走了,更为严重的是去了之后又陆续带走了一些工人。
管理层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感到异常恼火,责令人力资源部尽快采取措施来改变当前被动的局面。公司人力资源部在经过一番调查和研究之后,向公司领导递交了一个报告,报告要求公司把那些跳槽员工的还在公司工作的家人和亲戚全部开除,以防止事态的蔓延。公司管理层很快就批准了人力资源部的报告,一星期之内,就有数十名员工因为与跳槽员工有亲属或者朋友关系被公司单方面解除了劳动合同。
但是,事情并没有管理层想象得这么简单,后来发生的一连串连锁反应令管理层始料未及:被开除的员工都为自己叫冤,纷纷进行抗议,并向当地的劳动主管部门上诉,要求维护自己的权利……当地劳动主管部门在经过现场调查之后,认定这样的“诛连政策”是严重的侵权行为,责令胜利公司尽快恢复这些员工的劳动关系……当地媒体也为这些被无辜解雇的工人声援,纷纷谴责胜利公司……公司内部的员工一方面觉得公司的诛连政策很不近人情,同时也担心自己会不会受到牵连……公司管理人员对此也纷纷发表意见认为“诛连政策”很不人性,对于那些被解雇的“家人和亲戚”是非常不公平的……
胜利公司的“跳槽**”迅速就上升为公司的重大危机,管理层无奈之下只好撤销已经发布的诛连政策,恢复那些被开除员工的劳动关系,并且花了很大力气做劳动主管部门和媒体的工作才化解了这次危机,但是,“诛连政策”的负面影响却很难消除,员工关系变得非常脆弱……
警惕:被忽略的员工关系管理
我国民营企业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中国民营经济产值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长,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每年以41%的速度增长,民营企业在gdp中的贡献超过了50%以上。但是,民营企业的主要优势还是体现在机制方面,管理状况却令人担忧。随着公司的业务量扩大和公司人员增加,企业的各种管理问题也随之出现,而创业者管理意思淡薄、家庭成员对正规化管理进行抵触都妨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随即引发响应的危机,要么停滞不前,要么濒临倒闭或是申请破产。
据统计,中国小型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为三年,大中型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七年。
我国民营企业不能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急于求成好高骛远不注意基础建设是很多民营企业共有的痼疾,员工关系是也成为很多民营企业一个共有的管理盲点。民营企业在参照西方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时候,也照搬了西方经营管理模式来管理中国的员工,大大简化了员工关系,认为企业与员工只是一种各取其利的金钱雇佣关系,以为员工拿到了应该拿的钱,别的事就不用管了。而且,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通常比国有企业和国外企业还要简单,缺乏一些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和维护员工关系,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工会,成立工会也往往是有名无实。
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很多民营企业都面临着的员工关系紧张的局面,轻微的表现为员工工作责任心低、工作积极性不够、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严重的表形为员工和管理层冲突不断,甚至引发企业产生重大的经营管理危机。国外曾经做个一项持续3年的员工离职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员工离职的原因跟钱的关系并不大,反而是跟中层领导的不和成为了导致他们离职的第一位原因,其中就包括了管理者说话技巧不好等因素,造成员工离职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工作做好了也没人表扬、没人关注。这两个原因实际上都是属于员工关系管理的范畴,但是类似的问题还没有被国内民营企业所重视和关注。
透视:民营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误区
笔者在长期的管理咨询过程中发现:我国很多民营由于对员工关系管理缺乏系统的认识,在处理员工关系过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
误区(一):员工离职就是背叛公司
在现代劳动用工市场化的环境下,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员工,员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特长和职业偏好选择自己合适的公司,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优化,所以员工离职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员工离职就是背叛公司,不管什么原因,而很少反思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企业辞退员工是合理的,但是员工在合同期内如果要离职,肯定会遭到管理者的不理解和拒绝,甚至会引起相应的纠纷。
误区(二):员工关系管理就是防止员工流失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员工关系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实现人员与岗位匹配、员工发展、员工激励和有效沟通等工作。但是“员工关系管理”在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眼里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远远没有“工作计划”、“绩效考核”等工作那样被受到重视,甚至极端地理解为员工关系管理就是防止员工流失。在企业发展良好员工队伍比较稳定时,根本就不会想到还要做什么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等到发现下属员工积怨较多甚至纷纷离职的时候,才想起平时怎么没有重视员工关系管理工作。
第三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
案例一:发包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吗?
发包方是否可以随时解除合同另行招投标?这恐怕是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建设工程合同一经依法订立当事人均应严格履行,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基本法律意识。但是最近广西武鸣县人民法院在对某施工单位的一项不属法定和双方约定的合同解除的违约事由,援引了有关法律进行审理后,似乎动摇了人们的这种认识——按该院的判决,发包方是可以随时接触合同的。
我们认为该判决引发的后果可能是严重的,也非常值得业内关注。那么该判决对相关法律的理解是否符合立法的思想?
2003年8月28日,广西武鸣县单采血的浆站(下称采血站)与中标单位南宁大地建筑工程公司(下称大地建司)签订了一份《建设工程合同》,约定将其投资建设的业务综合楼发包给大地建司承建。合同签订后,大地建司进行了人工挖孔桩分部工程的施工,但由于自身原因,未能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完成人工挖孔桩的施工任务。2003年12月5日,采血站向大地建司发出《解除合同通知书》,并于同日以大地建司严重违约致使合同无法履行为由向武鸣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解除双方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武鸣县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定:大地建司未能按合同约定的施工进度完成人工挖孔桩施工任务,已构成违约。但该违约属一般性违约,亦不属法定的合同解除事由,并不必然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故采血站以大地建司在履行合同中存在严重进度违约为由请求解除合同,其理由不能成立。但 法院认为,根据《合同法》第287条的规定,《合同法》对建设工程合同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承揽合同的有关规定,而《合同法》第268条赋予了定作人随时解除合同的权利,因此采血站可以随时解除合同,对其诉讼请求应予支持。但采血站应对解除合同给大地建司造成的合理损失给予赔偿。
2004年8月9日,武鸣县人民法院作出(2003)武民初字第856号民事判决,解除上述《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同时判决采血站向大地建司支付已施工部分工程价款及赔偿招投标费用、留守人员工资、退场费等共计74718.77元。
本案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建设工程合同的发包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吗?
理论上一般认为,1、之所以仅赋予定作人而不赋予承揽人随时解除合同的权利,是基于对定作人的保护---在通常情况下,承揽合同的标的较小,涉及面也小,承揽人可同时履行多个承揽合同,解除其中的某个合同对承揽人造成的影响不大;但定作人一般不会同时就同一定作物与多个承揽人签订承揽合同,定作之目的又多是为满足自身特殊的需要,如果承揽人解除合同,将会对定作人造成很大影响。此外,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若定作人已不再需要定作物但合同又不得不继续履行,实际上增加了定作人不必要的开支。基于这 2 些原因,《合同法》赋予定作人随时解除合同的权利,但应赔偿承揽人由此而造成的损失。
首先,建设工程合同的标的物是建设工程项目,远非一般或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定作物可比。后者一般而言,投资不大、涉及面小;而前者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历经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且涉及面十分广泛,事关国计民生。与定作人解除合同对承揽人造成的影响不大相比,发包人一旦解除合同,不仅对承包人造成较大影响,而且还会对诸如材料设备供应商、房屋购买人、拆迁回迁户等众多单位和个人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后果是严重的。故从立法出发点的角度而言,建设工程合同的发包人不能象承揽合同的定作人那样可随时解除合同。
其次,从法律上来分析,发包人也不能享有随时解除合同的权利。《合同法》第123条规定,“其他法律对合同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建筑法》是专门为规范建筑活动而制定的法律,与《合同法》相比,该法仍不失为特殊法,按照特殊法应予优先适用的原则,人民法院审理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时,应当优先适用《建筑法》的有关规定---该法第15条第2款就明确:“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应当全面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依法承担违约责任”。将本条与《合同法》第268条相比较,就不难发现其不同之处:后者不仅允许定作人随时解除合同,且定作人仅需赔偿承揽人的损失,若无损失,定作人无需承担违约责任;前者要求发、承包双方均应严格履约,违约(当然包括擅自解除合同之情形)者须承担违约责任,包括支付违约金和赔偿损失。
第三,从后果来看,若允许发包人随时解除合同,实际上已赋予其重新挑选甚至不断地更换承包人的权利,无异于宣布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等法律制度作废;发包人享有随时解除合同的权利,建设工程领域的腐败就会加剧。凡此种种,都是法律的严肃性所不允许的。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合同一经依法订立,发包人与承包人均应严格履行合同义务,没有法律或合同上的充分理由不得擅自解除合同,否则应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案例二:总包与分包有连带责任
【案情摘要】
某市服务公司因建办公楼与建设工程总公司签订了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其后,经服务公司同意,建设工程总公司分别与市建筑设计院和市××建筑工程公司签订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和建筑安装合同。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约定由市建筑设计院对服务公司的办公楼、水房、化粪池、给水排水及采暖外管线工程提供勘察、设计服务,做出工程设计书及相应施工图纸和资料。建筑安装合同约定由××建筑工程公司根据市建筑设计院提供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工程竣工时依据国家有关验收规定及设计图纸进行质量验收。合同签订后,建筑设计院按时做出设计书并将相关图纸资料交付××建筑工程公司,建筑公司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工程竣工后,发包人会同有关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进行验收,发现工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不符合规范所致。原来市建筑设计院未对现场进行仔细勘 察即自行进行设计导致设计不合理,给发包人带来了重大损失。由于设计人拒绝承担责任,建设工程总公司又以自己不是设计人为由推卸责任,发包人遂以市建筑设计院为被告向法院起诉。法院受理后,追加建设工程总公司为共同被告,让其与市建筑设计院一起对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承担连带责任。【案例评析】
本案中,某市服务公司是发包人,市建设工程总公司是总承包人,市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工程公司是分包人。对工程质量问题,建设工程总公司作为总承包人应承担责任,而市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工程公司也应该依法分别向发包人承担责任。总承包人以不是自己勘察设计和建筑安装的理由企图不对发包人承担责任,以及分包人以与发包人没有合同关系为由不向发包人承担责任,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条中的“总承包人或者勘察、设计、施工承包人经发包人同意,可以将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第三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与总承包人或者勘察、设计、施工承包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第三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第三人”的规定,所以本案判决市建设工程总公司和市建筑设计院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是正确的。值得说明的是:依《合同法》这一条及《建筑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转包给他人,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本案中建设 工程总公司作为总承包人不自行施工,而将工程全部转包他人,虽经发包人同意,但违反禁止性规定,亦为违法行为。案例三:XX工程1#主厂房钢结构工程合同
经邀请招标、价格谈判,该合同于2003年9月15日签订,单价包死合同,工程量依实计算,工程总量暂定2500吨,并有下列条款“施工期间政策性调整包死(无论定额和取费标准及材料价格如何变化工程单项造价均不增减)”。当期钢板材料(主材)市场销售价为3700元/吨,此后伴随工程进度,钢板材价格大幅上涨:至2003年12月底,期间完成工程量2500吨,钢板材料(主材)市价平均上涨至4200元/吨;2004年1月1日至今,期间完成工程量2000吨,钢板材料(主材)市价平均上涨至4700元/吨。施工承包商于2004年3月底以“市场原材料价格猛涨(即通货膨胀),施工方严重亏损,无力履约”为由,向业主提出书面合同变更及索赔:要求变更“工程单项造价均不增减”条款,同时要求2004年1月1日至今期间,工程单项造价补偿价差=4700-3700=1000元/吨。与此同时,施工现场全面停工。索赔案例分析
作为业主方的高层决策者,该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呢!为此,业主方的高层决策者听取了相关几方的意见。
1.施工方意见
作为具有国际工程承包经验的施工方认为当前签订的该国内工程合同,虽然在很多方面与国际接轨,但存在着以下情况:
1)即使与国内工程标准合同相比,本合同约定条文亦过于简单,省略了较多有关工程经济方面的详细约定,特别是关于经济变更、纠纷方面。
2)单价包死合同本身就是风险最大的合同,按照国际惯例和工程惯例,一般都需要事先约定风险程度,如工程总价的正负3~5%范围之内(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平均利润率在3~5%),超出部分双方另行约定。在国内,称为包干系数。
3)在本合同执行过程中,施工方已经为业主承担了部分风险,但业主想把所有的风险完全转嫁给施工方,类似“生死”合同,既不合理更不合法,同时违背了合同双方权利对等、风险共担原则。
4)合同是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签订的,违背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即使双方签字、盖章,合同同样不具有法律效力。根据国家相关的法规,价差是需要调整的。2.业主方工程合同主管部门意见
1)由于宏观经济层面出现钢材价格猛烈上涨(根据国家统计数据,半年时间上涨40%),这是事实。施工方签订合同时对这种情况应有所考虑。应该属于承包商风险的范围
2)目前建筑市场上均采用单价合同,本合同延续了以往工程的合同文本,以往工程的合同实施过程中没有出现类似问题,因此,以往不是问题 的问题,在这个项目怎么就成了大问题?
3)实行通用、标准合同是非常必要的。
4)大多数业主均有“把所有风险完全转嫁给施工方”的倾向,实际证明这样做,只会引起施工方的敌意,破坏双方合作的诚意,得到的将会是两败俱伤:施工方严重亏损,无力履约;项目全面停工,项目整体失败,业主血本无归,业主将承担100%的风险。两相比较,业主损失更大。3.业主方工程合同审计部门意见
1)工程合同管理与国际接轨是必然趋势,根据国际上的经验,业主是合同双方中的弱者,施工方是合同双方的强者,合同应该保护弱者,(但决不是偏袒弱者。对于业主来说,签订一份严谨、规范的合同是非常重要的,这才是真正的“做甲方不做上帝”的心态。)
2)对于业主方工程合同主管部门来说,既负责合同的签订又负责合同的执行,在这个过程中与其他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听取其他部门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合同管理也应该是“预防为主、群策群力”,而尽量避免“事后验尸”。业主方工程合同审计部门作为施工过程审计而没有参与合同谈判、合同起草等事宜,事后弥补往往力所难及。
3)根据该合同的实际情况,对于合同中甲乙双方均未明确事宜,甲乙双方可以经过友好协商签订补充协议。索赔受理及决策
业主方的高层决策者在听取了相关几方的意见后,同意受理施工方的索赔。正所谓“索赔事出有因,源于合同,终于合同”。以合同为中心,以工程施工文件、市场价格数据为证据,双方经过艰苦的价格谈判,签订了补充协议:工程单项造价补偿价差=600元/吨 索赔案例反思
虽然该合同变更、索赔暂时告一段落,但它却给项目的高级管理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离开了合同,项目就寸步难行,因此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如何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非常重要的就是提高合同管理的水平。如何提高合同管理的水平呢?提出以下3点设想:
1)合同管理是一个从招投标、签订合同、执行合同的全过程,严格的全过程管理即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管理合同,是非常必要的。从本项目的管理看,前后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合同管理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将是下一步管理工作中一个可能的尝试:管理者注重“细节”管理,更要注重“关节”管理,不换思想就换人。
2)合同执行难,难在何处!难在索赔及执行。因此索赔管理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索赔是一个复杂的解决过程,如何索赔,需要运用风险管理、冲突管理、谈判沟通管理等多种管理工具,对项目经理的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项目经理如何做好索赔管理的理论学习与管理实践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个人修炼难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3)万事开头难。索赔管理如何入手呢?应该抓住“成本分析”这一管理工具!因为市场经济下任何价格总是在成本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不管是企业中的管理还是项目中的管理,做好成本管理这一基础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即:一切都要用“数字”来说话,一切都要用“数字”来管理。案例三:万家寨工程索赔
本文所说的万家寨工程是指山西引黄工程(南干线)国际II、III标。这项工程由意大利英波吉诺公司(IGL)、CMC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组成的万龙联营体中标承建。作为世行贷款项目,该工程的招投标及中标后的施工管理均严格按照FIDIC条款进行。
引黄工程的业主为山西引黄总公司,设计方为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监理工程师为北京水利水电咨询公司。(监理工程师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过几次更替,此处所指工程师是业主在世行的要求下最终雇用的独立监理工程师)。
万龙联营体于1997年8月28日与业主签署了施工承包合同,成为引黄工程国际II、III标的承包商。合同工程主要是挖掘及完成支护(预制混凝土管片内衬)总长为88.9公里的隧洞,在合同中分别称为T4、T5、T6(II标)和T7(III标)。II标隧洞开挖断面为4.82米,III标隧洞开挖断面为4.92米。隧洞的挖掘及支护由洞掘机(TBM)一次性完成。
1997年9月1日监理工程师签发开工令,合同规定工期为48个月。即2001年8月31日为合同完工日期。若承包商未能在规定的工期内完工,业主将向承包商收取每天3万美金的违约金。索赔案例
作为有经验的国际承包商,IGL在索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依据合同条款,有理有据地拿出材料支持自己的索赔要求。万龙联营体在桩号71+917处的延长工期索赔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1999年5月28日,在T7N运行的TBM,因机头前方塌方造成机头被卡而不能继续运行,这一事故造成TBM在T7N桩号71+917处被困,窝工时间长达3个多月。
万龙联营体合同部在得知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立即起草函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TBM所遇到的情况,同时报告业主。并在同一封函件中指出,该段地质条件与标书所描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属于“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承包商保留其相应的合同权利。
显然,承包商从事故发生时开始,就准备使用FIDIC合同第12.2条,即: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如果遇到了现场气候条件以外的外界障碍或条件,在他看来这些障碍和条件是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也无法预见到的,则承包商应立即就此向工程师提出有关通知,并将一份副本呈交业主。……
对于联营体内部,合同部要求在现场施工的人员作好现场记录。在洞内塌方后,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清渣,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准备。每天的清渣量、所投入的人力资源、设备、工具以及所消耗的各种原材料都被一一记录清楚,并且将所有记录的内容都提交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这些原始记录成为承包商日后索赔和索赔计算的第一手证据。
在事故发生后,承包商很快拿出了处理事故的施工方案,并报请监理工程师批准。在获得监理工程师批准后,立即组织施工队伍进场,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施工。而且所进行的各项工作也都予以详细记录,成为索赔所必需的数据资料。
在TBM发生事故不久,承包商就从欧洲请来了地质专家考察发生事故的地段。地质专家一方面是为承包商的解决方案出主意,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为该次事故的原因出具报告。地质专家的报告分析证明,在该地段出现这样大面积的塌方事故,是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根据各项已获知的数据资料不可预见的。
地质专家的这一结论在以后承包商的索赔过程中成为一个有力的论据。
在TBM的整个停工过程中,承包商不断向监理工程师发出表明索赔意向的信件和附有索赔证据的信函。用当时承包商聘请的合同顾问的话来说就是:让这些信件象雪片似地飞向工程师,让他们应接不暇。
在工程师与承包商的多次来函中,监理工程师始终坚持此处所遇到的情况,是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完全可以预见到的;而承包商却坚持是“不可预见的”。双方无法达成共识,最后将争端提交DRB(争议调解委员会)解决。DRB最后的推荐意见是:该处所遇到的恶劣地质条件是不可预见的,承包商有获得赔偿和工期延长的权利。最终,在这一事件中承包商共获得85天的工期延长和1726542美元的合同赔偿。索赔程序
1.贯串全过程、涉及全方位。
工程开工以后,万龙联营体就开始为延长工期索赔做准备,现场发生的所有可能影响工期的事件都及时向工程师发函,表明索赔意向。1999年3月,在工程开始近一年半时,承包商向业主和工程师提交了第一阶段(1997年9月1日至1998年12月30日)的延长工期要求。在这一次工期延长的索赔中,承包商向业主分别要求II标259个工作日和III标202个工作日的工期延长。2000年8月,承包商又向业主提交了第二阶段(1999年1月1日至2000年8月)的延长工期要求,在这一工期延长的报告中,承包商向业主分别要求II标243个工作日和III标245个工作日的延长工期。以后这一阶段的工期延长要求顺延至2000年12月底.而在工程后期,承包商又提交了有关第三阶段(2001年1月至2001年12月底)的工期延长的要求。
2.证据充分、资料详实。
在延长工期的索赔报告中,承包商几乎运用了FIDIC有关工期条款中的所有内容。如:
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工程刚开工,主要设备TBM还未进场,所有工程均是围绕前期的准备工作开展的。因此,承包商工期延长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施工场地/施工图纸移交的延误(条款6和条款42)。加之在工程开工后,工程师曾多次修改管片及止水条的设计和技术指标,“变更(条款65)”也成为要求延长工期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二阶段:TBM于1998年11月开始掘进,工程已全面铺开。这一时期延长工期索赔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地质条件的变化上(条款12)。另外,在1999年3月时工程师曾下达停工令,这一段停工的时间也成为索赔的一个重点(条款40)。
作为有经验的国际承包商,熟悉合同规范,合理利用合同条款也可以取得不少成绩。例如,TBM掘进到T7N某桩号处时,监理工程师下达了超前钻的指令。按照合同18.1的规定,“如工程师下达超前钻的指令,这项指令应被认作为是一个变更,承包商有权获得相应的合同权利。”在接到监理工程师的命令后,承包商立即明确回函将执行工程师指令。同时,在这封信函中,承包商申明保留其相应的合同权利。在将超前钻设备运进现场的时候,承包商就开始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这一记录中包括详细的设备进退场时间、执行超前钻的设备、执行超前钻的操作人员(包括这些人员的工号、级别等信息)。根据所获得的现场记录,承包商统计出了超前钻和进退场所花费的时间,据此承包商向工程师要求延长工期5天。
3.正确使用合同程序一一争端解决机制。
按照业主与承包商所签署的合同,争端的解决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在业主与承包商发生争端时,首先可要求监理工程师对争端做出“决定”;如果某一方对结果有异议可提交DRB(争端协调委员会)进行“调解”;如果双方对于DRB结果有异议则可提交“仲裁”,按合同要求,仲裁所在地为斯德哥尔摩的国际仲裁庭。如对于仲裁结果仍有异议,可在工程所在国具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判决”。在发生合同争端后,承包商严格遵循这一解决程序。一般说来,合同纠纷大多是通过友好方式解决的,如采纳DRB的建议。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承包商和业主才会采用提交仲 14 裁解决的方法。而且,即使在向仲裁庭提出了申请,也可以撤回要求。因此,有时“提交仲裁”实际上仍然是寻求友好解决合同争端的手段。延长工期的分析
工期延误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对工期延误进行分析之前,应首先了解清楚如下几个概念:
1.延误的定义
在工期索赔中,延误的概念一般是指这样两种不同却相关的情况:一是在某段时间里,施工项目由于某些不可预见的情况而使工期较原计划有所延长;二是对某一具体活动的执行造成影响的事件。这里所指的事件既可能是由于承包商的内部管理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与工程施工有关的其他各方造成的.由承包商内部管理原因而造成的延误应由承包商自己负责,由第三方造成的延误则是延误分析的重点。
2.延误的分类
首先,延误可以分为无理由的延误(nonexcusable)和有理由的延误(excusable)两类,而只有有理由的延误才可以获得工期延长。对于有理由的延误又可进一步分类为可要求补偿的延误(compensable)和不可要求补偿的延误(noncompensable)。其次,延误还可以分为在关键路径上的延误和在非关键路径上的延误。(这一分类仅适用于使用CMP计划的工程。)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共同延误。共同延误是指在同一时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独立的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的延误。应注意,所谓“同一时期”并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因同时发生,而是指相关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事件,而这两个事件(或两个以上)并本需完全发生在同一时间.对于共司延误概念的使用,往往会成为业主拒绝承包商要求工期延长的一个有力工具。
3.延误的分析方法
如果承包商要求获得工期延长(EOT)或为避免受到违约金的惩罚,它应按顺序进行如下工作:
一一说明所发生的延误是属于“有理由延误”相关条款范围内的,即说明所要求的工期延长是具体按照合同某款某条。
一一承包商应能说明造成延误的原因是不可预见的且不是由于承包商自身的原因,如疏于管理等造成的。
一一说明延误对于关键路径上的活动造成了影响或者延误影响了整个工程的完工时间。在某些情况下承包商还应说明不存在共同延误、或引起共同延误的原因也是可补偿的、或是有理由的。
一一索赔计算方法可行,且有理有据。
延长工期索赔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计算“延长工期”。一般说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完全停工的事件较少见,而大部分情况下仅是工程进度的放缓,或换而言之是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如何计算出降低的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以下是万龙联营体的延长工期索赔计算的实例:
在整个88.9米长的洞段施工中,承包商所遇到的地质条件较之标书中所描述的要严峻的多。例如,在标书中,I、II、III类围岩较多,而IV和V类围岩较少;而实际施工过程中,I、II和III类围岩明显减少,而IV 和V类围岩则显著增加,特别是还出现了标书中根本未提及的V1和V2类围岩。在各类围岩中TBM的掘进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在AL类型中(I、II、III类围岩中)标书预计日平均掘进速度为38.52米,在BL类型中(IV类围岩)预计日平均掘进速度降低为21.91米,而在CL类型中(V类围岩)预计日平均掘进速度仅为10.93米。因此,围岩类型的变化成为延长工期索赔的一个重点。承包商首先明确指出,这样的地质状况是与标书所述情况不相符合的,即证明了其不可预见性。在此之后,应要求多长时间的工期延长就成为了问题的重点。对于这个问题,万龙联营体是这样计算的。
承包商的投标书,是以业主招标文件中所提供的围岩类型和要求完工日期为依据,参照与此相同类型工程使用相同施工设备的平均生产水平,计算出所需投入的资源数量,进而计算出报价。因此第一步是找出在标书中所指明某一洞段的围岩类型及在此围岩类型中TBM的预计掘进速度口第二步,获得实际的围岩类型。按照合同规范的要求,每当围岩类型发生变化时,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商在现场的地质工程师都应填写围岩地质类型变更表,以示确认并通知现场操作人员根据围岩类型安装相应的支护管片,这一数据也成为日后工程进度款支付计量的标准。这一张由在现场双方人员签字的围岩类型表成为了确定实际围岩类型的根据。第三步,进行计算。例如,在标书中所标明的为III类围岩50米,而在实际中却是V 类围岩50米口这样,承包商向业主要求工期延长的计算式如下:
EOT=(50÷10.93)-(50÷38.52)=3.28天
当然这个计算式仅是用于说明计算原理,在实际索赔计算中不可能会出现如此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在计算上还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结论
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型工程都是由国有施工企业自营自建,“施工单位”自然必须承担延误工期的全部责任。这种“思维定势”使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承包商仍然自觉或不自觉的承担起延误工期的责任,而不懂得用合同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这是一些国际工程亏损的重要原因。
二、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承包商必须懂得:自己不再是一个仅仅完成施工任务的“施工企业”,而是一个履行承包合同的“承包商”。任何合同都是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才能成立的。而任何边界条件的变化都必然引起合同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工期延误”对承包商来说是好事,是给承包商提供了索赔的机会。延长工期索赔是保护承包商合法利益的合同武器,必须认真研究和掌握相关条款。
三、延长工期只是一种合同权利,和实际的工期延误并不是一回事口万龙联营体第一次延长工期索赔,分别就II 标和III标要求获得259和202个工作日的工期延长,而这个报告覆盖的时间是1997年9月1日一1998年12月,工程的实际进展时间仅16个月。显然,工程的实际延误时间大大少于要求的“延长工期”。同样的情况在二滩工程中也发生过,当时,中方监理工程师责问:“怎么鼻子比脸还大?”外方项目经理解释说:延长工期是我们的合同权利。实际延误比要求的“延长工期”短,是因为承包商“赶工”的原因(“赶工”是又一个重要的合同概念,但不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
四、必须敢于和善于使用争议解决机制。国际承包市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但形成了比较公平的合同条款,而且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 的争议解决机制。只有敢于和善于使用这种机制,中国承包商才能使用合同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案例四:协议内容相同,为何处理结果不一案例四:发包人应承担的赔偿
责任
案例
某工厂与某建筑工程队于1994年7月21日签订了一份工厂土地平整工程合同。合同约定:承包人为发包人平整土地工程,造价22万元,交工日期是1994年11月底。在合同履行中因发包人未解决征用土地问题,承包人施工时被当地群众阻拦,使承包人7台推土机无法进入施工场地,窝工328个台班日。后经双方协商同意将原合同规定的交工日期延迟到1994年12月底。在施工过程中,发包人接到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工程定额标准的规定后,与承包方口头交涉,同意按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按主管部门规定的机械化施工标准结算。工程完工结算时,因承包人要求按省标准结算,发包人要求按本行业定额标准结算,又因停工、窝工问题发生争议,发包人拒付工程款。承包人诉至法院要求支付工程款,赔偿窝工损失。
法院判决发包人依合同约定的结算标准支付工程款,并且赔偿给承包人造成的停工、窝工的实际损失。案例评析
在本案中,发包人应当为承包人提供施工场地和施工条件,既然该承包工程为平整土地工程,发包人在施工之前应负责将土地征用事宜办理完毕。而发包人不仅没有办妥土地征用手续,没有为承包人提供施工条件,而且也没有通知承包人暂不能如期开工,致使承包人按期开始施工时受到当地群众阻拦,推土机无法进入施工场地,窝工328个台班日。事后虽经双方协商将交工日期延迟,但是已经给承包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而且承包人的经济损失是因为发包人未能按合同约定提供施工场地造成的,发包人当然应当赔偿因此给承包人造成的窝工损失。这是完全符合《合同法》的第二百八十三条规定,按“发包人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原材料、设备、场地、资金、技术资料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处理。摘自:深圳市造价工程师协会
案例五:隐蔽工程应及时检查
案例
某建筑公司负责修建某学校学生宿舍楼一幢,双方签订建设工程合同。由于宿舍楼设有地下室,属隐蔽工程,因而在建设工程合同中,双方约定了对隐蔽工程(地下层)的验收检查条款。规定:地下室的验收检查工作由双方共同负责,检查费用由校方负担。地下室竣工后,建筑公司通知校方检查验收,校方则答复:因校内事务繁多由建筑公司自己检查出具 检查记录即可。其后15日,校方又聘请专业人员对地下室质量进行检查,发现未达到合同所定标准,遂要求建筑公司负担此次检查费用,并返工地下室工程。建筑公司则认为,合同约定的检查费用由校方负担,本方不应负担此项费用,但对返工重修地下室的要求予以认可。校方多次要求公司付款未果,诉至法院。案例评析
本案争议焦点在于隐蔽工程(地下室)隐蔽后,发包方事后检查的费用由哪方负担的问题。按《合同法》第二百七十八条:“隐蔽工程在隐蔽以前,承包人应当通知发包人检查。发包人没有及时检查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本条法律规定,承包方在隐蔽工程竣工后,应通知发包方检查,发包方未及时检查,承包方可以停工。在本案中,对于校方不履行检查义务的行为,建筑公司有权停工待查,停工造成的损失应当由校方承担。但建筑公司未这样做,反而自行检查,并出具检查记录交与校方后,继续进行施工。对此,双方均有过失。至于校方的事后检查费用,则应视检查结果而定,如果检查结果是地下室质量未达到标准,那因这一后果是承包方所致,检查费用应由承包方承担;如果检查质量符合标准,重复检查的结果是校方未履行义务所致,则检查费用应由校方承担。摘自:深圳市造价工程师协会 案情摘要:
本市甲建筑公司与丙开发公司于1995年7月15日签订绍兴市区某地块一期住宅楼承建工程;乙建筑公司与丙开发公司于1995年12月签订二期住宅楼建筑工程,两份合同争议解决方式条款均约定:如发生纠纷,通过仲裁方式解决。1996年两幢住宅先后完工,因丙开发公司拖欠工程款,甲、乙两建筑公司催讨无果,于1998年4月分别向绍兴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丙开发公司认为: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协议应明确约定具体的仲裁机构方能有效,甲、乙建筑公司与其签订的两份合同,争议解决方式虽有仲裁约定,但却未明确具体的仲裁机构,属无效约定,不能通过仲裁程序解决,为此要求确认仲裁协议无效。绍兴仲裁委员会审查后作出处理决定:甲与丙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有效,驳回丙要求认定无效的申请;乙与丙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无效。驳回乙的仲裁申请。法律评析:
两份同样内容的仲裁协议(条款),为什么却效力不同,结果相反?
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是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必备条件,无仲裁协议或仲裁协议无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协议应具以下内容:
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2、仲裁事项;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根据上述规定,仲裁协议必须明确选定具体的仲裁委员会,但甲与丙、乙与丙两份合同关于仲裁的约定,都 22 未选定具体的仲裁机构,为什么一份有效,一份无效?这里涉及一个法律的溯及力问题。
所谓法律的溯及力,是指法律对其颁布实施前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即是否适用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一般都不具有溯及力。仲裁法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甲与丙所订合同在仲裁法实施前。根据原《经济合同仲裁条例》的规定,仲裁协议只要有仲裁的意思表示即为有效。而乙与丙所订合同是在仲裁法实施后,因仲裁条款的约定不符合仲裁法关于应明确选定仲裁委员会的规定,且丙对此提出异议,故应属无效。
第四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论文
工程项目管理案例论文 一住宅楼混凝土墙体质量事故
摘要:
墙体裂缝是长期困扰着建筑行业的一项质量通病,如果不能很好的预防和处理,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美观给人造成不安全感,严重的会危及到人身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给业主造成很坏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项目把治理墙体裂缝作为工程治理质量通病的重点进行控制,做好在施工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关键字:背景
工程管理
法律
控制
一、材料背景
建设某六层内浇外砌砖混结构住宅楼,总建筑面积7361.7平方米。总长度78.55,在31轴和32轴处设置变形缝,每侧五个单元,东西对称,房屋为内横墙承重,外墙为240mm砖墙,砖MU7.5,砂浆M7.5(内墙混凝土剪力墙与外墙的链接处均设有构造柱,每层楼板处均设有圈梁配筋)。外墙内侧设有60mm厚的聚苯板保温层,内墙为1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板墙,内配单排双向钢筋网片。板墙钢筋:竖向首层为φ10圆钢,2-6层为φ8圆钢,板墙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0。房屋的楼板、屋盖采用短向预应力圆孔板,局部为钢筋混凝土楼板,设计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防。屋面做法按“88J1屋子43”,采用50mm厚水泥聚苯板作保温层。房屋基础为砖砌条形基础,砖MU7.5,砂浆M7.5,埋深1.9m,地基为强夯地基,承载力R=180KN/m2.在竣工交付使用前,发现屋面漏水,墙体开裂,散水下回填土局部下沉等质量问题。
有关法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16条第3款明确规定,“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的,方可使用”。
二、现场检查情况
业主找到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经检查,该楼六层混凝土内墙在南、北两侧均出现一条45度斜裂缝,方向内高外地,最大裂缝宽度有1mm,裂缝较长者超过二分之一层高,在尽端单元的混凝土内纵墙也偷内高外地的45度斜裂缝。尽端单元砖砌外纵墙的门窗角部出现内高外低的斜裂缝,开裂程度小于混凝土内横墙处的裂缝,缝宽不足1mm。顶层屋盖的板缝处有沿板缝反向的裂缝。首层的一、二单元和九、十单元的砖砌外纵墙的门、窗角部出现外高内低方向斜裂缝,缝宽不足1mm;六层内墙的混凝土外观质量较差。抹灰表面龟裂,尤其是外墙水泥砂浆抹灰,裂缝多而无规律,裂缝较细但面积较大,空鼓裂缝等。
有关法律:《安全生产法》第七十三条: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因内墙的混凝土外观质量较差,根据建设单位委托,检测单位采用取芯法对该楼内墙混凝土强度进行了检测,在六层的内墙上按基本等距的原则下先取了20个混凝土样芯,试压后又在1—5层每层的内横墙上各取了6个混凝土芯样,共取50个混凝土芯样进行试验。检查出来的结果是混凝土芯样的强度值大多数达不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要求。
涉及法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04号,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第二条 申请从事对涉及建筑物、构筑物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检测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实施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以下简称质量检测),是指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接受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涉及结构安全项目的抽样检测和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见证取样检测。
三、原因分析
1)该楼六层内横墙及内外纵墙上的裂缝属于温度裂缝,根据大量的屋顶层损坏事实统计,使用88J1屋子43做法,用50mm厚的聚苯板做保温层效果不易保证。墙体裂缝是由于屋面在白天经过日照后,混凝土屋面板受热产生膨胀变形,室内墙体受热程度较屋面板轻,因此,内墙的膨胀变形没有屋面板变形大,由于二者的变形差异,使墙体受到顶板施加的推力,从而造成了六层内横墙及内、外纵墙的开裂。)屋盖板的膨胀和收缩,直接导致板缝处出现顺板缝的开裂,同时也直接影响防水层的损坏或变形,导致屋面出现渗水现象。
3)首层外纵墙门、窗角门的裂缝是由于该房屋端部地基产生了相对房屋中部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沉降趋于稳定,另外,局部散水下回填土夯填不实,出现沉陷,雨水灌入后对地基产生影响。
4)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设计要求的原因,一是由于施工管理混乱,责任制不落实疏于管理,对拌制混凝土的砂、石料,水泥及用水量没有严格按配合比进行计算控制;二是操作人员为了浇筑混凝土方便,违章作业,随意加大混凝土水灰比,坍落度严重超标,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等级;三是混凝土强度浇筑完拆模后不及时进行养护。
5)砂浆配合比不合适,水泥用量过大致使水化热大,干缩严重从而造成龟裂。
6)一般抹灰应该分层施工,有的操作工人施工时为了赶进度或为了省工图方便,抹灰基层、中层、面层分层不合适,分层厚度不合适,压不密实,从而引发龟裂。
7)抹灰环境通风良好而且干燥,通常又疏于养护致使砂浆失水较快从而导致严重龟裂,这是龟裂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8)为了使抹灰尽快成活或使表面当时美观便于交活,有时操作人员在表层抹光后或压光同时外罩一层纯水泥膏,这层水泥膏风干后薄而脆,不仅引发表面的龟裂而且最易受益匪浅,是应该坚决予以杜绝的。
9)基层清理不干净、灰尘油污等尤其是主体砼模板涂刷的油污隔离剂没有清除干净形成隔离层而造成空鼓裂缝。通常情况下肉眼一眼能看到的局部裂缝肯定伴随着空鼓现象的发生。
10)砂浆标号过大、收活压光时遍数过多,造成面层与基层隔离从而形成空鼓。
11)由于基层平整度、垂直度偏差过大造成局部抹灰一次性抹灰厚度过大,也是形成空鼓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一次抹灰厚度不应超过15mm。
12)加气砼砌块、粉煤灰砌块砼梁柱等表面等抹灰前表面必须甩涂刷内参7%建筑胶的素浆结合层,有的操作工人图省事,素浆结合层不参胶或素浆涂刷不均匀,也是造成空鼓裂缝的原因之一。
13)通常情况下梁柱砼部位由于现阶段主体砼外观控制都比较好,砼表面一般不再二次抹灰罩面,然而局部砼表面平整度垂直度偏差过大,而必须抹灰时光滑的砼基层没有毛化处理便进行抹灰施工,也是造成空鼓裂缝的主要原因。
三、事故处理 1.安全鉴定
根据检测结果经设计单位验算结论如下:
(1)在平时正常荷载作用下,现有混凝土实际强度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2)在8度地震荷载作用下,现有混凝土实际强度,横向墙体可以满足需要,纵向混凝土墙强度不能够满足要求,需进行加固;(3)六层混凝土板墙两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斜向裂缝,不影响使用的安全。2.加固方案:
经过设计方与施工单位的讨论,在确保住宅楼的使用安全前提下,对各层采取在D轴每个单元入口处砖墙外侧及B轴楼梯天井处加做160mm钢筋混凝土墙,并用胀锚螺栓与原墙体拉结成整体,共同工作,加固后课满足8度地震荷载作用下纵墙的强度需要。
(四)事故处罚:
这是一起责任事故,对造成事故的施工单位给予降低资质等级的处分,企业法人及有关责任者受到处罚。
有关法律:《合同法》第二百八十一条【施工人的质量责任】因施工人的原因致使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发包人有权要求施工人在合理期限内无偿修理或者返工、改建。经过修理或者返工、改建后,造成逾期交付的,施工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 ——××工程进度偏差分析
一、背景: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广西移动客户呼叫中心生产楼及南宁移动综合生产楼工程
2、基础类型:整个建筑地下部分联为一体,地下一层;地上部分各自独立。
广西移动客户呼叫中心生产楼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 南宁移动综合生产楼采用柱下独基。
3、工程等级/类别: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二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
地下室防水等级: 二级
抗震设防类别: 丙类
耐火等级:一级
4、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5、工程质量等级:
合格
6、基础验收日期:2006年9月21日
7、主体验收日期:2006年11月30日
〈二〉、工程规模及特征:
广西移动客户呼叫中心生产楼及南宁移动综合生产楼工程,位于市桂春路与金州路交界处,整个建筑地下部分联为一体,地上部分各自独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客户呼叫中心生产楼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地上建筑12层;南宁移动综合生产楼采用柱下独基,地上建筑6层。建筑总面积: 17158㎡。工程总投资:约4200万元。
开工日期:2005年12月23日,竣工日期:2007年8月31日 施工合同工期: 615天。
〈三〉、工程承包范围:
土建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智能建筑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消防工程、电梯工程、幕墙、防雷及绿化。〈三〉、发包人指定工程:
二次装修工程(不含幕墙)、高压配电工程、智能建筑工程、气体灭火系统、电梯工程、室外配套工程,白蚁防治工程。
二、问题:
截止目前为止,主体工程顺利验收,幕墙工程[总体工程量约12000 m2,(包括铝板幕墙及玻璃幕墙)]仅安装铝板幕墙约1500m2,玻璃幕墙尚未订货,二次装修工程(不含幕墙)、智能建筑工程、气体灭火系统未定施工单位;甲供设备不能按时到场,工地处于半停工状态,工期已经严重滞后。
三、几点思考
本工程自开工就很不顺利,以至为后续施工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先是基坑开挖后的基坑支护问题,由于前期设计未考虑,在招标文件中也无相关字样体现,致使基坑支护工程又与总包单位签订补充协议,且该协议迫使施工单位在不得影响原定工期的基础上才能执行,按实结算后该项工程造价约为50万元人民币。就此一项,就对工期有了严重影响(注:该项工程在2006年3月分施工,期间为梅雨季节),而建设单位确视而不见,自己蒙骗自己,这是我想说明的第一点。
接下来对工期影响较为严重的就是主体工程验收后,工序衔接工作严重脱节,当然有建设单位自身的原因,也有施工单位的原因。
分开来讲,就施工单位来说,由于材料涨价较快,手头现有资金不足,不能及时订购材料,导致低价中标后不能承受该风险带来的损失,就有意拖延,特别是幕墙工程材料的订购问题至今都为得到完全解决(尽管目前建设单位给予了每平米200元的补贴);还有,刚刚进场施工的队组人员很少有上岗证,操作不熟练,有好多经本单位技术交底后施工屡次犯同样的错误,不得已换施工队组,就这样,队组更换就有3次以上,所以,施工单位要在选择队组时要做好调查工作,以便于自己管理的同时,也为抢工期做了前期工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再则,施工单位后续施工也不是很积极,管理松散,也是得过且过,因属于挂靠项目,管理人员也没有积极性。
就建设单位来讲,也存在诸多问题,从整个工程招投标开始就为工期延期埋下了隐患。首先,自己不是真正做土木工程的(注:建设单位为移动公司广西分公司),而招投标程序还是按其内部通信工程的管理模式,专业划分较为细致,指定分包较多,而每个指定分包工程都要按其内部管理模式进行正式的招投标工作,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项招投标工作是在二个月内解决落实的;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为建设单位他们自己也很清楚,但迫于公司流程问题,下面工作人员都无能为力,尽管他们也招聘了不少工程精英人才。我个人认为这是导致工期拖延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此事宜,截止目前,二次装修单位至今没有确定,更谈不上进场施工了。其次,诸多的甲供设备供应到场不及时及指定材料的购买等问题也影响了工期。
四、建议及做法
鉴于以上问题,作为我们监理单位也出了不少建议,但均为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导致一再延期,也算是我们工作的失职吧!所以老板叫苦,赔钱呀!譬如,我们想改变建设单位内部流程问题,花了不少心血,但效果很不明显;接下来我们直接建议让我们公司为他们做项目管理工作,但鉴于本工程已实施,也就不了了之了;其次,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提前催促建设单位做好甲供设备的定货工作,本项工作少有成效;当然,最多的工作还是从合同管理的角度去做(附:监理工作联系单DA-049)。
五、实质分析
耽误这么久的工期,最主要的实质问题,都是于工程费用密切相关的。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项目经理进行考勤,项目经理确实不到位,就此,建设单位就可以对施工单位进行近40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而施工单位对业主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工期拖延如若索赔,至少也有几百万;后来高层出面,经友好协商,双方均让步,互不追究责任。
哎!最终真正亏损的还是夹在中间的监理单位。
曹庆
附注:监理工作联系单DA-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