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局土地登记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最终5篇)

时间:2019-05-13 22:2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土资源局土地登记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土资源局土地登记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篇:国土资源局土地登记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国土资源局土地登记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年*月*日)

第一条为了规范土地登记行为,提高依法登记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江苏省土地管理违法行为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土地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土地登记过错责任,是指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土地登记工作人员在土地登记活动中,因故意或过失,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国家利益或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而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条土地登记过错责任追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教育与惩戒相结合。

第四条县国土资源局行使对土地登记工作人员过错责任的追究职权。

第五条土地登记程序

(一)土地登记申请

(二)地籍调查

(三)权属审核

(四)注册登记

(五)发放或更改土地证书 第六条地籍调查人员工作职责:

(一)负责现场实地踏勘;

(二)负责召集宗地四邻相关单位负责人或者委托代理人现场共同指界,并签字确认;

(三)负责查清宗地使用者的名称(姓名)、性质、土地座落、土地权属性质、用途和宗地界址情况;

(四)负责勘丈、绘制宗地草图、核对地籍图、填写地籍调查表并签字确认。

第七条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及土地登记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追究其过错责任:

(一)因不作为被行政复议机关、人民法院裁定或判决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等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人;

(二)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申请,无正当理由拒绝、暂缓办理或者超规定期限未予办理的投诉,经查属实的;

(三)未按工作职责、规定程序和技术规范进行土地登记造成不良后果的;

(四)未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和规定,造成土地登记错登、漏登,给土地权利人造成损失的;

(五)恶意擅自更(涂)改土地证书内容的;

(六)协助土地登记申请人伪造虚假权属来源证明或材料的;

(七)擅自变更界址点,提供虚假测量成果或宗地图的;

(八)因土地登记人员过失造成土地登记文件资料损坏、丢失的;

(九)玩忽职守、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给国家和有关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十)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

(十一)明知土地违法案件正在查处中或被列拆迁范围或法律文书限制办理,仍继续为其办理土地登记的。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免于追究:

(一)主动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并及时纠正,未造成后果的;

(二)违法违规行为显著轻微的;

(三)由于领导人干预,经办人员依法抵制无效,被迫执行的;

(四)其它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分的。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或加重追究:

(一)因索贿受贿违法违规的;

(二)多次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

(三)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它依法应当从重或加重追究的。

第十条对应当追究责任的有关人员视情节轻重可以给予批评教育、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调离土地登记工作岗位、撤职、停薪待岗3至6个月、辞退、开除公职等行政处罚、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有赔偿责任的并由其所在单位和本人支付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构成犯罪的,提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责任追究赔偿:

由各国土资源所(分局)上报县局办理的土地登记,国土资源所(分局)为责任单位;由江苏省土地市场赣榆交易所办理的土地登记,江苏省土地市场赣榆交易所为责任单位。分管领导负领导责任,地籍 调查和初审人员负主要责任。涉及行政诉讼或赔偿的由责任单位出资和赔偿后,再由责任单位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赔偿责任。

第十二条被责任追究人员,未导致赔偿的,其本人不得参加评选当年先进个人。

第十三条地政地籍科负责对被责任追究的单位和个人所发生问题的调查,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核准事实后视情节轻重提出处理意见,相关部门依据权限按照程序实施处理。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年*月*日起正式执行。

第二篇: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范文)

黄冈市房管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保证法律正确高效实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行政执法过错及错案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湖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是指赋予行政执法工作职责的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因违反法律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导致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贻误行政管理工作,已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而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条 过错责任追究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

2、责任与过错相适应的原则;

3、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视为过错,应当予以追究:

(一)超越法定权限的;

(二)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三)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当的;

(四)违反法定程序的;

(五)依法应作为而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的;

(六)重大行政措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并造成损失的;

(七)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行政管理事项,不主动协调,推诿不办,或本部门办结后不及时移交其他部门办理而贻误工作的;

(八)丢失、损毁案卷材料或制作假案卷的;

(九)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以权谋私、吃请受贿、索要财物的;

(十)制作虚假证据,捏造事实陷害他人,包庇纵容房地产违法人员和组织;

(十一)为包庇房地产违法人员或组织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更改案卷材料或不如实记载调查询问笔录的;

(十二)其他有过错的行政行为。

第五条 行政执法人员不论是主观故意或过失行为造成行为过错的,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人员不承担责任:

(一)因当事人的原因致使行政执法发生过错的;

(二)在讨论、审议、会签等过程中对错误的具体行政行为明确表示不同意的;

(三)因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执法过错的;

(四)其他不应追究的情形。

第六条 对行政行为过错的责任追究,本着 “谁主管、谁负责,谁经办、谁负责”的原则,具体分清承办人,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责任,然后进行相应的追究,具体可分为如下8个方面:

l、因案件承办人汇报事实有误,证据失实或提供虚假证据等导致领导或上级机关决策失误,造成过错的,由承办人负全部责任;

2、职能科室和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过错的,由该职能科室和部门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3、职能科室和部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被审批人改变而造成过错的,由审批人承担改变部分的责任;

4、报请审批的事项,因审批而造成过错的,由审批人或审批部门负主要责任;

5、由于执行上级机关的书面批复而造成过错的,由作出批复的上级机关负主要责任;

6、应当报请审批而未经审批作出的行为或不作为,造成过错的,由直接责任人负全部责任;

7、案件审议经集体讨论决定,主持人依多数人意见造成过错的,由主持人和参加讨论决定的成员共同负主要责任(会上声明保留意见的除外);主持人违反法定程序造成过错的,由主持人负主要责任;

8、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造成过错的,由复议机关承担改变的主要责任。

第七条 错案可由下列途径提起: l、当事人以错案提出申诉、控告;

2、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中发现的错案;

3、通过人大、政协执法监督提出的错案;

4、上级主管部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错案;

5、群众举报;

6、其他途径发现的错案。

第八条 对错案责任人员,根据错误的原因、性质、过错程度、造成的后果,认识错误态度以及一贯表现等,单独或者合并适用下列处罚:

l、诫勉谈话;

2、责令书面检讨;

3、局内通报批评;

4、待岗学习、限期改正;

5、取消当年评先和优秀(考核)资格;

6、调离现工作岗位;

7.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降级、开除等相应处分;

8、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九条 过错责任处理方法

1、因业务工作时间不长,经验欠缺而造成的过错,责令直接责任人写出书面检讨。而在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过错的,取消当年评先和优秀(考核)资格,调岗、离岗或降免职务。

2、因主观臆断,违反法定程序,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视其情节、后果,给予调离岗位或纪律处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批评教育、待岗学习,限期改正。

3、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过错责任人是党员的,视情交纪检部门给予党内纪律处分。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免除追究过错责任:

1、情节轻微、未造成危害后果、并纠正过错的;

2、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过错的;

3、受他人胁迫或诱骗的;

4、确因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执法过错后果的;

5、其他可以从轻的情形。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追究过错责任:

1、执法人员有意违法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2、多次发生错案和执法过错的;

3、发生错案和执法过错后拒不接受批评教育,伪造、涂改、隐瞒、销毁证据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4、由于执法人员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国家和当事人财产造成损害,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引起诉讼造成国家赔偿的;

5、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造成错案发生的;

6、故意隐匿错案不报,致使错案后果恶化的;

7、因吃请受贿、打击报复、以权谋私、徇私枉法导致执法过错发生的。

第十二条

错案由局办公会确定,并指派专人组织调查,调查结束后,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需要追究过错责任的,拟定错案确认书,由局长签发后,交办公室(政工)执行。

第十三条

对应当给予行政处分、党纪处分的,按处分的权限和程序办理。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过错后果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五条

由于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给当事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执法过错责任人应当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赔偿损失,应当由执法过错人单位先行赔偿,然后向执法过错责任人追偿。

第十六条

不依法履行职责或造成错案的个人,取消当年考核的优秀等次和评先资格;,所在单位不得评为先进单位。

第十七条 过错责任人对过错责任的确认和处理有异议的,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十五天内,向本局申请复核,并有权向上级机关提出复议。复核和复议期间不停止原过错责任追究的执行。

第十八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六安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赔偿实施办法》、《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指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对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违法履行或不当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是指放弃、推倭、拒绝或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违法履行职责,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形;不当履行职责,是指不依照法定程序、权限和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三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并将其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工作责任目标 和岗位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五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行局长负责制。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层级监督原则,对本机关的工作人员和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进行检查处理。

第二章

追究范围

第六条

在实施行政许可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而不予以受理行政许可或受理后不开具受理通知书的;

(二)不予受理的行政许可不告知理由或不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的;

(三)对申请资料不全,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许可申请,未一次性清楚告知补充事项,或者未能清楚告知申请的具体要求的;

(四)不依照法定程序,或者非法设立许可程序实施行政许可的;

(五)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许可的;

(六)未在规定(承诺)时限内完成许可事项或者告知办理结果的;

(七)进行有偿咨询服务的;

(八)违法收取抵押金、保证金和许可费用的;

(九)违法委托、准许中介机构或者其他单位、组织代行行政许可权的;

(十)其他违反《行政许可法》规定,损害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

第七条

在实施工商行政管理规费征收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或擅自改变征收标准的;

(二)未按规定范围、权限实施收费的;

(三)截留、私分或擅自挪用规费的;

(四)实施征收不开具法定部门制发的专用票据的;

(五)利用发照、年检、验照等法定职权为其他单位、组织或个人搭车收费或为其收费提供便利条件的;

(六)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收费行为的。

第八条

在实施行政执法检查过程中,有下外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违规实施检查的;

(二)不按法定权限或超越法定权限实施检查的;

(三)放弃、推倭、拖延、拒绝履行法定检查职责的;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依法查处的;

(五)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

(六)泄露举报人身份,致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

(七)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执法检查行为的。第九条

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 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实施处罚的;

(二)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擅自设立处罚种类或者改变处罚种类、幅度的;

(四)违反法定行政处罚程序的;

(五)使用、丢失、损毁扣押的财物,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六)玩忽职守,对应当依法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遭受损害的;

(七)弄虚作假,伪造证据的;

(八)未依法告知行政相对人法定救济权利和途径或符合听证条件,行政相对人要求听证,应予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九)应立案而不立案,或不遵守立销案程序规定擅自立销案,或对大要案不按规定上报的;

(十)应当移送案件不移送或超越法定职权实施处罚的;

(十一)违反规定自行收缴罚没款、处理罚没物品的;

(十二)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

(十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将收缴的罚款据为已有的;

(十四)不积极履行职责,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未执行 完毕,不采取措施也不汇报,时间达6个月的;

(十五)故意泄露举报人情况,致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

(十五)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十条

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采取异地扣押、封存强制措施而不出具正式法律文书或出具正式法律文书填写内容与实际扣押、封存内容不符的;

(四)擅自将扣押、封存财物据为已有而不立案或擅自销案的;

(五)违法采取强制措施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或者财产权受到损害的;

(六)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第十一条

具有行政复议职权的市、县(区)工商局在履行行政复议职权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未妥善处理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并给行政复议机关造成负面影响的;

(三)在法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四)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五)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复议的行为。

第十二条

在履行其他行政职责的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履行其他义务的;

(二)依法应当履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法定职责而拒绝履行的;

(三)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经营自主权的;

(四)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人身权、财产权的其他行为。

第三章

行政过错责任的认定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过错的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

(一)承办人未经批准擅自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二)行政执法行为经审核后造成执法过错的,审核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承办人负直接责任。因审核人改变了承办人承办事项而未经批准人审批造成过错的,审核人承担直接责任;承办人员未按审核意见办理造成过错的,承办人承担直接责任;

(三)行政执法行为经审核和批准审批后仍有错误的,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承办人负直接责任。有关领导错误批示造成过错的,由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但因承办人故意隐匿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而导致领导错误批示的,由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四)上级机关改变下级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的,上级机关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五)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的,审核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六)违反规定指派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行政执法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的,由批准人承担直接责任;

(七)行政执法意见经相关科(股)、室会签并报局领导批准出现过错的,由直接承办科(股)、室的负责人和会签科(股)、室的负责人负直接责任,签字批准的局领导承担主要领导责任。但提出正确意见而未被采纳的人员不承担责任;

(八)经过集体研究、认定,导致行政执法过错后果发生的,作出决定的局主要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九)领导指令、干预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指令、干预的领导负直接责任;

(十)经过听证作出的决定,批准人同意听证主持人的错误建议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听证主持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不采纳听证主持人的正确建议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承担直接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批准人,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 人;审核人,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设部门负责人;承办人,指具体承办行政管理事项的工作人员。但依照内部管理分工规定或者经行政授权,由其他工作人员行使批准权、审核权的,具体行使批准权、审核权的人员为批准人、审核人。

第十五条

根据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行政过错分为一般过错、严重过错和特别严重过错:

(一)情节轻微,给行政相对人或者行政管理秩序造成损害后果和影响较小,经指出或发现后能及时纠正的,属一般过错;

(二)情节较重,给行政相对人或者行政管理秩序造成损害后果严重、影响较大的,属严重过错,包括以下情形:

⑴行政执法行为被人民法院、复议机关或上级机关经过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监督程序等方式决定变更的;

⑵行政行为被本局督查认定为违法或明显不当的; ⑶行政不作为行为被本局督查或举报发现,受到责令限期履行或通报批评;

⑷行政执法行为因过错被市级或市级以下新闻媒体曝光批评,造成不良影响的;

⑸其他执法过错情节较重的。

(三)情节特别严重,给行政相对人或者行政管理秩序造成损害后果特别严重、影响重大的,属特别严重过错,包括以下情形:

⑴行政执法行为被司法机关确认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的;

⑵行政执法行为被人大、政府和上级机关依法确认违法,受到通报批评的;

⑶行政执法行为因过错被省级或者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曝光批评,造成恶劣影响的;

⑷其他执法过错情节严重的。

第十六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造成重大损害或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应予追究的行政过错责任的;

(二)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三)对检举人、投诉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执法违法、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敲诈勒索等行为的;

(五)对上级或专门机构纠正意见拒不执行的;

(六)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或责任追究承办人打击报复的;

(七)其他应当从重处理情形的。

第十七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追究过错责任: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过错的;

(二)主动配合查处工作的;

(三)因过失造成过错且情节、后果轻微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于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具体行政行为人过错责任:

(一)行政管理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具体行政行为人作出错误判断的;

(二)法律、法规、规章和工商行政管理内部制度未作规定或规定不具体,致使具体行政行为人理解错误的;

(三)出现意外情况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过错发生的;

(四)执行上级或本级机关错误决定而造成行政过错的。

第四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方式和标准

第十九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形式:

(一)批评教育;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四)暂扣行政执法证件;

(五)取消行政执法资格;

(六)行政处分;

(七)造成行政赔偿的,根据情节轻重承担本人月工资1-10倍的经济赔偿(总局34号令);

以上追究形式可以单处或并处。其中给予行政处分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上级有关规定执行;给予取消行政执法资格的,要经过发证机关省工商局批准。行政过错 行为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对发生行政执法过错的执法机构、执法机关及其责任人,按照以下规定追究责任:

(一)属于一般过错的,责令责任人改正,可给予前条第(一)、(二)项形式的责任追究;

(二)属于严重过错的,责令责任人改正,可给予前条

(三)、(四)项形式的责任追究,并对执法机构责令检查或通报批评,当年不得评先评优;

(三)属于特别严重过错的,责令责任人改正,可给予前条

(五)、(六)项形式的责任追究,并对执法机关、执法机构通报批评,当年不得评先评优;

(四)因行政行为过错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涉及赔偿的,责任人除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过错责任外,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赔偿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向其追偿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第五章

追究程序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审查,认为需要追究责任的,提出立案建议,报局长审批,在7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认为不需追究的,在7个工作日内决定不予受理。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的,应当告知不受理理由。

(一)发布规范性文件和制定行政措施有违法情形被上级机关或者主管机关依法撤销;

(二)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变更、责令履行的;

(三)经行政复议,被复议机关决定撤销或部分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责令履行的;

(四)在上级或同级人大、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被认定错误,要求调查处理的;

(五)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

(六)上级机关或同级其他部门要求调查追究的;

(七)新闻媒体或政府网站曝光、批评的事件;

对于上述执法过错的检举、投诉等,涉及行政执法人员的,由监察部门具体负责办理;涉及行政行为的,由法制部门具体负责办理;特殊情况由局长指派部门或人员办理。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过错追究的具体办事部门应指定不少于两人对决定受理的过错追究案件进行全面调查,查阅相关的案卷、资料,调查当事人及证人,收集必要的证据,听取当事人陈述,进行责任确认,并向局长办公会报告,由局长办公会研究并作出追究或者不予追究的决定,行政处分的决定及办理程序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查处执法过错责任,应自立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重大复杂的案件经局长批准可以延长,延长时间不超过20个工作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分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陈述权和申辩权。行政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提出申诉。受理申诉机关应按相关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办理。

第二十五条

调查处理行政过错行为实行回避制度。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办事机构工作人员与行政过错行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实行回避。

第二十六条

对行政执法机关的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当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行政执法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其考核、奖惩、任免的依据,其中行政处分决定应当归入本人档案。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六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铜陵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铜陵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铜陵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暂行办法的通知

铜政〔2014〕37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铜陵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业经2014年11月6日市人民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陵市人民政府 2014年11月12日

铜陵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根据《安徽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安徽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皖政〔1999〕14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依法委托的执法机构(以下统称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故意或过失作出违法、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三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有错必纠、错责相当、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级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机关行政

—1—

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工作。

行政执法机关、监察机关和政府法制部门等单位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各自职责负责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范围和方式

第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征用)、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复议以及履行其它行政监管服务职能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超越法定职权行使权力的;

(二)适用法律依据、事实认定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不履行法定职责的;

(五)执法行为或实施处罚明显不当的;

(六)非法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

(七)非法使用暴力伤害公民身体的;

(八)其他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情形。第六条 对行政执法部门责任的追究方式: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限期整改;

(三)通报批评;

(四)取消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

前款规定的行政执法责任,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第七条 对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责任的追究方式: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限期整改;

(三)通报批评;

(四)离岗培训;

(五)取消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

(六)暂扣行政执法证件;

(七)调离执法岗位;

(八)行政追偿;

—2—

(九)给予行政处分。

前款规定的行政执法责任,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选用。

第八条 行政执法部门单独作出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或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该机关承担全部过错责任。由2个以上行政执法部门共同作出的,由主办机关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机关承担相应责任。主办机关不明确的,共同承担执法过错责任。

第九条 行政执法部门因执行上级行政机关决定、命令发生执法过错的,由作出错误决定、命令的上级行政机关承担过错责任。行政执法机关发现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决定、命令错误,未向上级提出改正意见,或者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单独或共同作出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或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其行政执法责任由承办人和直接主管人员单独承担或按所起作用大小共同分担。行政执法事项的审核人和批准人为直接主管人员。

第十一条 承办人直接作出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承办人承担全部执法责任。

承办人受指令作出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指令者承担主要责任,承办人承担次要责任。

第十二条 应当经过审核、批准的行政执法行为,其行政执法责任的承担应当根据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的岗位职责和具体行为划分:

(一)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未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的,由承办人承担;

(二)承办人未经审核、批准而直接作出行政执法行为的,或者虽经审核、批准而不依照审核、批准的内容和要求实施的,由承办人承担;

(三)审核人未经批准而直接作出决定的,由审核人承担;

(四)审核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经批准人批准或同意的,按所起作用大小分别由审核人、批准人承担;

(五)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或者未按规定程序办理直接作出决定的,由批准人承担;

(六)承办人意见或建议有错误,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按所起作用大小分别由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承担;

(七)按照岗位职责分解应当单独承担或共同分担行政执法责任的其

—3—

他情形。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部门经领导集体决策程序后作出决定,导致产生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参与作出决定的主要领导视为批准人,其他领导视为审核人,按直接主管人员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执行上级错误的决定或者命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关规定确定行政执法责任。

第十五条 受委托组织发生行政执法过错的,应当由委托机关对外承担责任,受委托组织的具体执法人员承担直接责任,受委托组织的负责人承担主管责任。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一)拒绝提供与过错行为有关的文件、资料及其他必要情况的;

(二)转移或销毁有关证据的;

(三)对过错案件的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或责任追究承办人员打击报复的;

(四)行政执法过错发生后,瞒报或者不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损害后果扩大的;

(五)过错责任追究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六)1年内出现2次以上(含2次)应予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同类型执法过错行为的;

(七)其他应当从重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机关和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追究责任:

(一)主动、及时报告过错行为并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

(二)行政管理相对人故意伪造或者隐瞒重要证据,致使行政执法过错的;

(三)其他可以从轻、减轻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机关和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追究责任:

(一)因不可抗力发生行政执法过错的;

(二)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发生行政执法过错的;

—4—

(三)在集体研究中申明保留不同意见的;

(四)其他可以不予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情形。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部门经批准开展探索性、试验性的执法创新过程中,出现行政执法过错的,可不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但应当及时纠正。

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因执法过错造成国家赔偿责任的,赔偿义务机关在实施赔偿后,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向有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追偿。

第三章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权限和程序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过错责任由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行政执法机关作出;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责任,由其上级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追究。

行政执法机构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过错责任由所属行政执法部门负责追究。

无法定理由不予追究或者拖延不办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监察机关等过错责任追究机关追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有权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询问、查阅、搜集与行政执法责任案件有关的情况、资料、证据,相关人员和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资料证据。

第二十三条 在下列途径中发现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应当立案调查,以确定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应当承担行政执法责任:

(一)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案件的判决或裁定;

(二)行政复议机关的行政复议决定;

(三)审计等行政机关依法确认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提出行政处理建议;

(四)依法组织的行政执法检查或法定监督机关、上级机关要求调查处理;

(五)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诉、检举、控告;

(七)其他途径。

—5—

第二十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执法行为提出的控告、检举、投诉,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关应当及时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当告知并说明理由。

已经立案的案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关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0日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规定依法作出责任追究处理决定。其中,依法依纪应采取组织处理措施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依法依纪应当追究政纪责任的,由监察机关、人事任免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关在作出责任追究决定前,应当充分听取被追究责任的行政执法部门(机构)或者行政执法人员的陈述和申辩。

负责行政执法责任案件调查、处理的人员与相关行政执法行为或者行政执法人员有利害关系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实行回避。

第二十六条 对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关作出的组织处理或者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责任追究机关申请复核,或者向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提出申诉。复核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复核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5日。

复核、申诉期间,责任追究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二十七条 对行政执法机关的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当政府对其进行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行政执法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其考核、奖惩、任免的依据,其中行政处分决定应当归入本人档案。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6—

第五篇:XX街道机关效能行为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对机关工作效能行为过错(以下简称效能过错)的责任追究,促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高效、正确履行职责,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广东省保护公民举报条例》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街道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和机构,人民团体,赋予行政职能的事业机构以及经授权、委托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含聘用人员、借调人员)。

第三条 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制度,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机关工作秩序和效能,损害管理和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依照本办法追究其效能过错责任。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推诿、放弃、拖延、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不按照法定或规定的依据、程序、权限、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四条 对效能过错责任追究坚持以下原则:

(一)从严治党,从严治政;

(二)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三)实事求是,有错必究;

(四)责任追究与教育防范、改进工作相结合;

(五)效能监察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第二章 责任追究范围

第五条 在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者效能过错责任:

(一)对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执行不力、消极对待,影响政令畅通的;

(二)继续使用已废止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或者使用已经自然失效的条款规定的;

(三)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对应当公开的内容不公开、少公开、假公开,或者对已经变更的公开内容不及时调整的;

(四)接受、索取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宴请、礼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五)违反规定,要求管理和服务对象参加各类社团组织的各种评比、达标、考核、研讨、培训等活动的;

(六)违反规定,要求管理和服务对象报销费用、订阅报刊、购买图书资料或者强行摊派、索要赞助、拉广告、无偿占用其财物等行为的;

(七)违反规定,向管理和服务对象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指定服务等不正当要求的;

(八)未按规定建立并执行机关效能建设相关制度的;

(九)违反法律法规,委托或授权其他组织或个人代行相关职权,或者不依法对受委托者的行为进行监管或监管不力的;

(十)对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灾情险情、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等重要情况不按规定报告和处置的;

(十一)对管理和服务对象态度冷漠,言行举止不文明礼貌的;

(十二)违背服务承诺,对管理和服务对象的正当要求和合理意见置之不理,对应该办理的事项不办理或者有其他不作为行为的;

(十三)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举报、控告、投诉和申诉以及下级机关的请示不答复或者不及时答复的;

(十四)对法定的有偿服务项目,只收费而不提供服务和只提供部分服务或擅自减免收费的;

(十五)以各种名义吃、拿、卡、要,或者欺诈、胁迫管理和服务对象的;

(十六)扣押财物不当场开具或者不如实开具票据的;

(十七)其他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 在实施行政许可(审批)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者效能过错责任:

(一)擅自设立、变更许可事项或者实施已经取消的许可事项的;

(二)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内容,或者在受理、审查、决定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未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四)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许可申请,不予受理、不予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五)未依法说明不予受理、不予许可理由,或者受理许可申请后不出具书面凭证的;

(六)因故意或过失办理了不正确的许可事项,以致影响工作效率和行政质量,给管理和服务对象造成经济损失的;

(七)在许可法定条件之外,附加有偿咨询、培训、购物、指定中介服务的;

(八)违法准许中介机构或其他组织、人员从事行政许可代理活动,或者把行政管理职责违规转移给下属事业单位或者中介机构、其他组织的;

(九)无法定依据,擅自设立许可前置条件的;

(十)依法应当经过招标、拍卖或者考试程序择优作出准予许可决定,未经招标、拍卖或者考试,或者不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十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许可或超越职权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十二)行政许可相对人丧失取得许可条件,不及时撤销行政许可的;

(十三)对涉及不同部门的许可,不及时主动协调、告知,互相推诿、拖延不办,或者在本部门许可完成后不移交或拖延移交其他部门的;

(十四)对应当举行听证的事项而不举行听证的;

(十五)违反规定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事项的;

(十六)能够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而不当场作出的;

(十七)其他贻误行政许可(审批)或损害许可(审批)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七条 在实施行政征收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者效能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未按法定范围、时限实施行政征收的;

(二)未经法定程序批准,擅自增减征收项目、改变征收标准,或者搭车收费、变相征收、重复征收的;

(三)未按规定履行告知、送达程序,或者被征收单位或个人对征收有异议时,不告知法定救济权利和途径的;

(四)依法应征收而不征收的;

(五)不出示征收依据及相关证件实施征收的;

(六)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征收的;

(七)不使用法定部门制发的专用票据、不开具合法票据等违反财政票据管理制度行为的;

(八)违反规定将应由行政机关负责的公务交给下属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办理并进行收费的;

(九)隐瞒、截留、挪用、坐支、私分或变相私分征收款物的;

(十)对征收款违规批准减、免、退,或应予减、免、退而不予减、免、退的;

(十一)对明令取消或者降低收费标准的行政征收项目,仍按原定项目或者标准征收的;

(十二)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征收的行为。

第八条 在实施行政检查中,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追究有关责任者效能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无正当理由、事项、内容实施检查的;

(二)超越法定权限实施检查的;

(三)对应当实施的检查无正当理由不实施的;

(四)不出示有效证件实施检查的;

(五)不按法定程序、时限实施检查的;

(六)损害被检查人合法权益,故意刁难、随意扣押财物,或者借机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

(七)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依法制止和纠正的;

(八)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法问题应当移交有关机关或部门处理而不移交的;

(九)其他违反行政检查工作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在实施行政处罚中,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追究有关责任者效能过错责任:

(一)不具备主体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违法将处罚权委托给无法定资格的组织的;

(三)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或者违反法定程序、时限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符合听证条件,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而未告知,或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依法要求听证,应予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五)违法设立处罚事项,或者擅自改变处罚种类、幅度的;

(六)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票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票据的;

(七)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没指标的;

(八)违反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

(九)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的;

(十)使用、丢失、隐匿和损毁扣押财物的;

(十一)玩忽职守,对依职权应当予以制止或处罚的违法行为不制止、不处罚,或者随意处罚、显失公正的;

(十二)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财物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的;

(十三)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行为的。

第十条 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中,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追究有关责任者效能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违反法定程序、时限采取强制措施的;

(二)超越法定权限采取强制措施的;

(三)依法应当实施强制措施而不实施的;

(四)有体罚、虐待、非法拘禁、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行为的;

(五)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违法实施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强制措施规定,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第十一条 在实施行政复议中,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追究有关责任者效能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

(二)不按照规定受理、转送复议申请,或者向申请人收取费用的;

(三)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的;

(四)在复议活动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有失职、渎职行为的;

(五)被申请人不按规定给予书面答复、不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或者阻挠、变相阻挠相对人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的;

(六)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复议决定的;

(七)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复议行为的。

第十二条 在处理机关内部事务中,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追究有关责任者效能过错责任:

(一)对来文、来电、来函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限办理的;

(二)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无正当理由在规定时限内未能完成工作任务的;

(三)对不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或者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不请示、不移送,置之不理的;

(四)工作中遇有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事项,不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或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未及时报请上级领导或机关裁决,久拖不决的;

(五)未严格执行保密和文件管理规定,致使文件、档案、资料泄密、损毁或物件丢失的;

(六)对外发文,未严格核对文种、文号、格式、文字,或者未按规定使用印章,造成不良影响的;

(七)未经领导审定签发或未按规定时限对外发文的;

(八)擅离岗位、职守,或者在工作时间进行炒股、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等与业务无关的活动的;

(九)其他违反机关内部管理制度的行为。

第十三条 机关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追究效能过错责任:

(一)不及时或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和指示的;

(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作出错误决策,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应当经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少数人或者个人擅自决定的;

(四)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的;

(五)利用职权和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违法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利用职权进行打击报复和陷害他人的;

(七)弄虚作假,误导、欺骗上级和公众的;

(八)不履行对社会、法人、公民公开承诺的;

(九)对下属工作人员疏于教育、管理,致使下属工作人员发生效能过错行为的;

(十)对应当追究效能过错责任的行为,不调查、不纠正、不追究,或者弄虚作假、隐瞒真相、包庇袒护的;

(十一)其他应当追究效能过错责任的行为。

第三章 责任追究方式和责任确定

第十四条 效能过错责任追究的方式:

(一)批评教育;

(二)通报批评;

(三)效能告诫;

(四)扣发奖金;

(五)追究领导责任。

前款追究方式可以单处或并处。情节较轻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情节较重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效能告诫,扣发岗位津贴和考核奖,并追究领导连带责任。情节严重,构成违纪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五条 机关工作人员受到通报批评的,当年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不发放当月岗位津贴,并扣发其所在单位内设机构负责人、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当月20%-50%的岗位津贴。

受到效能告诫的,当年考核不得评为优秀或称职等次,不发放当年考核奖(三个月奖励工资),相应扣发一年40%以下的岗位津贴,并扣发其所在单位内设机构负责人、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当月50%-80%的岗位津贴。

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其考核和岗位津贴发放按有关规定执行,并扣发其所在单位内设机构负责人、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1-4个月的岗位津贴。

当月同一单位数人受效能过错责任追究,对责任人的领导扣发岗位津贴按1人次计。

各部门、单位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时,参照以上标准扣发。聘用人员扣发标准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或者加重追究有关责任者的效能过错责任:

(一)一年内受到两次以上(含两次)效能过错责任追究的;

(二)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徇私舞弊行为的;

(三)以权谋私,向当事人索取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

(四)干扰、阻碍机关效能过错责任调查的;

(五)打击报复投诉、举报人的;

(六)效能过错行为导致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引起国家赔偿的;

(七)具有其他应当从重或加重责任追究情形的。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有关责任者的效能过错责任:

(一)主动如实讲清问题的;

(二)主动及时纠正过错,未造成损害后果或者不良影响的;

(三)具有其他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责任追究情形的。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追究有关责任者的效能过错责任:

(一)因管理和服务对象弄虚作假,致使机关工作人员无法正确行使职权的;

(二)因意外事件或者不可抗力因素致使效能过错行为发生的。

第四章 责任追究主体和程序

第十九条 街道机关效能投诉点为街道效能过错责任追究常设机构,负责受理全街道效能过错的投诉,办理对XX管辖的机关、单位股级以下(含股级)工作人员的投诉和责任追究。

街道机关效能投诉部门采取直办、转办、交办等方式处理所受理的效能过错投诉;认为各部门、有关单位对效能过错责任追究不当,可责成重新处理或直接变更处理结果。

第二十条 责任追究机构接到投诉后,应及时审查是否属于受理范围、有无事实依据,并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应在15个工作日内调查处理完毕。情况复杂的,可适当延长,但一般不超过30个工作日。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向投诉人说明理由。

对已进入行政复议、诉讼程序,以及对行政复议决定和法院判决不服的效能过错投诉,不予受理。

第二十一条 对效能过错的责任追究,区机关效能投诉中心直接查办的,经区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后,由区机关效能投诉中心作出处理决定;其余由街道机关效能投诉部门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二条 给予通报批评或者效能告诫的,应责成被处理人写出书面检查;给予效能告诫的,应将效能告诫决定书送达被处理人及其所在单位,并抄送同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备案。效能过错责任追究有关材料应当进行归档。

第二十三条 被处理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查;对复查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查决定之日起15日内,按照规定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核;也可以不经复查,自收到该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直接申请复核。

原处理机关应当自接到复查申请书后的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受理复核的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复查、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处理决定的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上述申诉程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章 投诉奖励办法

第二十四条 凡以真实姓名投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效能过错,经查属实的,给予奖金奖励。匿名、假借他人之名或化名投诉,不予奖励。

第二十五条 奖励投诉人的具体标准:

投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效能过错,经查属实,凡被投诉人受到批评教育的,给予投诉人300元的奖励;凡被投诉人受到通报批评的,给予投诉人400元的奖励;凡被投诉人受到效能告诫的,给予投诉人600元的奖励;凡被投诉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大过以下党纪、政纪处分的,给予投诉人800元的奖励;凡被投诉人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或行政降级以上党纪、政纪处分的,给予投诉人1000元的奖励。

第二十六条 投诉同一事项的,不重复奖励。对同一事项有数人投诉的,视其贡献大小,原则上奖励最先投诉者或贡献大的投诉者。对联名投诉的,奖金发给参与投诉的全体人员,奖金总额不得超过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数额。

第二十七条 实施奖励的基本程序:

(一)由承办机构填写《奖励投诉人审批表》;

(二)报街道机关效能投诉部门分管(主管)领导审核;

(三)报街道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讨论审定;

(四)由街道机关效能投诉部门发出《奖励投诉人通知书》,并送达有关投诉人;

(五)由投诉人持《奖励投诉人通知书》到街道机关效能投诉部门领取奖金。

第二十八条 奖励资金由街道财政核拨,专款专用。

第二十九条 投诉人自收到《奖励投诉人通知书》之日起三个月内未领取奖金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三十条 承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严格保守秘密。不得将投诉材料转给被投诉单位或被投诉人;不得将投诉情况、投诉人姓名向被投诉单位、被投诉人或与办理投诉事项无关人员泄露。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街道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国土资源局土地登记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土资源局土地登记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修订)

    过错责任追究制度2、凡涉及金额的责任事故,按其涉及金额作如下划分: (1)涉及金额在人民币500元(含500元)以上至1万元以下的,为轻微责任事故; (2)涉及金额在人民币1万元(含1万元)以上至5......

    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运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使执法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导致认定事实错误,违反法定程序,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当,从而使行政......

    厦门市知识产权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厦门市知识产权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追究部门与机构 第三章追究范围 第四章责任划分 第五章追究程序 第六章追究方式 第七章附则第一章 总......

    山西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山西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晋政发〔2006〕1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

    规范土地登记暂行办法

    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工作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行为,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

    绥化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登记自我举证若干规定

    绥化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登记自我举证若干规定 为贯彻落实新《土地登记办法》,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行为,建立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土地登记制度,制定本规定。 一、本......

    国土资源局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管理暂行办法

    县国土资源局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运行 暂行办法(试行)为规范我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提高项目用地手续办理效率,树立我局廉洁高效的行政服务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

    衡阳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5篇材料)

    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衡阳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 (衡政发[2005]1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衡阳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