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个案研究报告:能与同伴一起游戏了
大班个案研究报告:能与同伴一起游戏了
小档案:
春语幼儿园大一班,李子豪,男,7岁。去年九月入园,是一名插班生。不喜欢受纪律约束,喜欢自由四处跑,有时候会干扰他人正常活动。总以自我为中心,爱发脾气,喜欢争抢,不会谦让,还有攻击性行为。有点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耐心,容易受外界刺激干扰。爸爸妈妈都是从外地到晋江来打工的,家庭经济相对优越,来晋江之前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入园前才和爸爸妈妈一起住,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度宠爱,已渐渐形成了任性、爱咬人,爱发脾气,喜欢争抢,不会谦让,有攻击性行为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追踪观察时间:2018年3月5~2018年5月8日 期望达到目标:
通过长期的追踪观察,更深入地去了解孩子,采用一定的教育策略,耐心引导,帮助他改掉爱攻击他人的习惯,教育引导他成为有礼貌,和同伴团结友好相处的好孩子,并能愉快而正常地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融入群体,接受同伴的邀请,与同伴一起游戏,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观察记录片断:
片断一:下午户外活动时间,我带孩子们一起去滑滑梯,孩子们也学会了儿歌“上上下下”,大家边念儿歌边高兴地滑着滑梯。忽然,耳边传来一阵哭喊声,我寻声跑过去,发现许青的手指上出现了被咬的痕迹。我边安抚许青边问:“谁咬你了?”许青边哭边将手指向旁边的李子豪。我立刻明白了,我转过头来对李子豪说:“你咬他了?”李子豪看了看我说:“我不喜欢他,他不让我滑。”接着以极快的速度抢在另一个小朋友前面冲下了滑梯。活动后回到教室,我请孩子们坐到一起讨论滑滑梯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大家你说我说议论开来,都各自发表了不同意见。只见李子豪一个人坐在那闷不吭声,于是我说:“李子豪,你来说说吧。”李子豪看了看大家,说:“要等人家滑好了再滑。”这时柯雪纯叫起来:“老师,他今天没等人家滑好就抢在人家前面了,还咬人了呢。”一下子大家又象炸了锅似的议论起来,我顺势把这个“球”抛给了李子豪:“李子豪,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只见他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下次不这样了。”我乘势追击:“那你现在应该对洋洋说些什么吗?”此时,大家都在悄悄地说:要说对不起。而李子豪仍然站在那无助地看着我,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鼓励他说:“没有关系,只要你真心道歉,洋洋还会和你做好朋友的哦。”听了我的话,李子豪慢慢走到许青面前轻轻地说了声:“对不起!”而许青也很包容地拉着他的手说:“没有关系的”……
分析与措施:
简单的说理方式或许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未必起到很好的作用。有时候说理性批评是有一定好处的,主要帮助他感知哪些是令人喜欢的行为,哪些是不招人喜欢的行为。李子豪的“攻击性”行为使他和同伴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太和谐,几个较懂事的孩子常常处于害怕而疏远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以新的攻击行为来引起同伴和老师的注意,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我让孩子学会道歉,和同伴建立友好的和谐关系。让他在集体的气氛中释放冲动的情绪,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片断二:今天下雨,孩子们都在教室搭积木,与李子豪两男孩、一女孩组成一组,进行积木搭建。李子豪选择用积木搭建城堡。当他开始搭建的时候,其他三名孩子并没有与他一起合作,而是站着或者坐在他的周围看他搭积木。当一名孩子主动与正在搭积木的李子豪交谈时,李子豪立刻斥责道:“别惹我发火啊,听到没有,闭嘴!”当另一名孩子插话时,李子豪马上恶狠狠地对他吼道:“你废话多了啊,告诉你,再有两次我就把你开除,听到没有!”而当女孩碰到李子豪搭建的积木时,李子豪又暴躁地对她说道:“你怎么尽给我添乱呢?你也不听话了吗?”整个游戏活动中,真正搭建积木的只有李子豪一人,其他三人都是旁观者,他们偶尔的插话或者参与也被李子豪斥责或制止。我见状走过去,李子豪“,上周我们讲过一个故事《明明的新汽车》中,明明最后怎么了?”另一个女孩倩倩见我过来就又返回来:“咱俩一块玩吧!”李子豪态度还是很强硬。这时李子豪拿来一只小鸭玩具,倩倩就拿来一个小盘子,说咱们给小鸭洗澡吧?李子豪拿起了小盘子,这时李子豪又拿起刚搭好的一个“积木小床”,倩倩拿出了自己的手帕,说:“给你的小鸭盖上被子吧!”李子豪非常喜欢,婧瑶又从娃娃家拿来了小勺子,咱们给它喂点吃的东西吧,两个人就玩了起来,玩具混在一起了…… 分析与策略: 在以上活动中,一开始,婧瑶以及其他几个孩子都想和李子豪一起玩搭积木,目标都是积木,想伸手去拿,被李子豪拒绝了。他们的第一次的语言协商,以及第二次的行为协商都没有成功。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关注的都是各自的利益,他们提出的建议、采取的行动都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为,而没有以共同的利益作为合作的出发点,因此合作没有成功。
活动中,一方面旁边观察的老师借助暗示的语言,通过上周的故事提醒了李子豪,另一方面,倩倩改变了策略,不再伸手去直接拿,而是主动拿自己的玩具配合一李子豪起游戏,这符合的李子豪需要,于是两个人在不自觉中玩了起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倩倩在最后一次的请求合作中,他们之所以能够合作成功地玩在一起,很大程度是老师的指导和运倩倩用了补偿和主动自我提供玩具的策略,使李子豪感觉在一起玩很有意思,两个人在顾及了双方利益的同时达成了合作。在今后的活动中,教师可多参与活动,给予语言指导,鼓励邀请者改变游戏参与策略吸引幼儿兴趣,使幼儿接受合作邀请,从而融入群体。
片断三:晨间活动时,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一起讨论游戏的规则,李子豪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羊角球”。开始游戏了,这时场地上的球只剩下一个了,李子豪和田佑同时拿到这个球。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李子豪大喊:“是我先拿到的。”田佑说:“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李子豪仍大叫:“我要玩。”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于是田佑用商量的口气对说:李子豪“我先玩,等会儿交换的时候再给你玩,好吗?”李子豪松开拿着大球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亮亮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抓起亮亮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田佑痛得立刻松开了手,哭了起来。李子豪见状立即拿着羊角球准备玩起来。分析:
李子豪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大球”,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大球。”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像这李子豪样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屡屡发生。曾经有人在某个幼儿园两个班级进行观察时发现,这种频繁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治,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养成。更重要的是攻击性行为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幼儿园、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可能导致棘手的法律问题。因此,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策略:
1.疏导多余的精力。多给李子豪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有事可做,使他多余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把李子豪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到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多表扬肯定。由于他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活动内容上可适当增加难度,延长活动时间,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李子豪喜欢游戏,每次游戏他都非常兴奋,但他常常伴有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让他当组长、裁判或老师、警察的角色,从而逐渐让他学会约束自己,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
片断四:室外场地上,我和孩子们在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孩子们做好准备活动后,听说我要教他们玩一个新游戏“拉个圆圈走、走、走”,孩子们都拍手跳着,非常高兴。只有李子豪小朋友双手背在后面,低着头一声不吭。田錦博过去拉他手,可李子豪很愤怒的大叫起来“干嘛呀,我不想玩”。见此情景我马上说:“我们玩的这个游戏很有意思,不过小朋友自己想玩其他游戏也完全可以。”孩子们一下子沸腾了,有的说“我想玩拉着圈”。有的说:“我要玩走圆圈”。……这时,李子豪看着我。我用理解的目光看了看他,并鼓励得朝他点点头,于是他走到滑梯旁坐了下来。这边的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学游戏儿歌,听我讲游戏规则,还有几个小朋友在示范游戏玩法。那边李子豪在地上拨弄着一个小皮球。不一会儿,这边的小朋友手拉着手随着歌声高兴的转着圈,并随着老师的口令变换着动作。欢乐的声音把李子豪的目光吸引了过来,但他仍只是在一边默默的看着。过了一会儿,我加大了游戏的难度,小朋友们由蹲换成坐、站、跑,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更高兴,这时李子豪按捺不住了,一步一步走了过来,我顺势朝他招招手,终于李子豪也融入了游戏的队伍中。分析与措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格、兴趣和爱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要尊重理解幼儿,就要做到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时,不要去责备和勉强他们,当孩子在的探索中需要帮助时,老师一定要成为倾听的伙伴和明智亲切的长者及朋友。要善意启发和等待幼儿主动参与集体游戏,在他们主动参与过程中,感受集体游戏带来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前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指导,李子豪平时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不但改掉了爱攻击他人的习惯,能和同伴团结友好相处,也能愉快地参与各种集体活动,融入群体,接受同伴的邀请,能与同伴一起游戏了。
观察体会:经过两个月的观察,我有如下体会:
1.幼儿园是幼儿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性格初步形成,对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期,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幼儿成为诚实正直,平和友好,勇敢坚强的孩子,从而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2.家庭是幼儿性格形成的摇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中各种道德观念的集中点,因此,社会对幼儿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家庭发生作用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成员的实际行动对幼儿的影响来实现的。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性格形成非常重要。3.在教育中,要始终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原则。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而家园配合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通过对李子豪的跟踪观察与分析思考,总结对李子豪这样的孩子的教育策略有如下几点:
1.采用表扬为主的教育引导,让他对自己管好自己有信心。抓住平时表现突出的一面,如绘画有创意,做手工认真专心,能和同伴分享玩具等。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对自己树立自信,鼓励他自己约束自己。
2.给予积极的正面指导,帮助李子豪小朋友与同伴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多和他谈心,关心他的所思所想,教给他正确的社会交往方法。
3.与家长沟通,逐渐减少他观看暴力性动画片的时间,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给予正确的爱,制定相应的规则,对他不合理的要求不予满足。4.一旦出现攻击性行为,教师要耐心处理,仔细沟通,帮助引导他认识错误,鼓励他积极改正,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尾声:
每一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个性特征,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让李子豪这样的孩子都能快乐地与同伴一起游戏,在游戏中获得多元智能的发展。同样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第二篇:个案研究报告
个案研究报告
小学生性格问题与对策的个案研究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但人们研究和认识较多的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还不够,认识尚显不足。实际证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并常常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是否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们以小学生为对象,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诸因素对性格发展的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期对优化学校、家庭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性格提供较科学的依据,以提高家长、教育者对小学生性格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尽早发现不良倾向,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避免问题严重化。
二、个案描述
黄xx,男,今年x岁,虽然是xxxxx人,可是出生在上海。父母均为生意人,曾经被父母视若掌上明珠,凡事有求必应,为使儿子不吃亏,他与同龄的孩子接触,一旦发生矛盾爷爷奶奶就为他出头。后来父母又生了一个妹妹,对妹妹的关心较多。他觉得自己被忽略了。并且平时父母长辈由于言行不注意,常常在孩子面前讲一些不健康的话题以及处事的方法,在他幼稚的心灵中,就隐藏了凡事都是别人的错和处事暴力的阴暗一面。父亲由于生意忙很少在家。妈妈以照顾小妹妹为主。他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多,造成脾气不好,稍有不合他心意的事就会发脾气。一发脾气就什么也听不进去。
在学校表现如下:
1、经常与同学闹矛盾,性格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叫大嚷,打别的同学。
2、以自己为中心,听不得批评。同学不愿与其交往。
3、一天下午上美术课,他忘记带美术材料,就一个人做作业。美术老师批评他,他不但不认错、还大叫大嚷,扰乱课堂秩序。
三、情况分析
(一)家庭因素
1、父母是生意人,由于生意很忙,又有妹妹要照顾,平时对他缺少关心,很少与他在感情上进行沟通和交流。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与严慈,他缺乏生活的激情与目标。
2、父母起先过于宠爱孩子,后来又很少关心,反差较大,造成孩子的心理落差较大。由于平时很少照顾孩子,父母总觉得欠孩子的,所以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有求必应。怕孩子吃苦受累,被别人欺负,吃亏, 总是让孩子在家养尊处优,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3、家长稍有空闲,不是督促他复习功课,就是逼他做教辅书上的考试卷,只要求孩子搞好学习,并常常教育警告孩子:我花这么多钱,让你到学校读书,如果成绩不好,下学期就甭想再读。因此孩子时时紧张焦虑,总担心成绩不好,总感觉压力大。
4、由于父母没时间照顾孩子,多与爷爷奶奶相处。爷爷奶奶一味的娇惯,再加上老一辈人知识面窄,教育观念落后,对隔代人有过多的溺爱迁就,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二)学校因素
1、学校生活中,他由于住得较远上下学总是独来独往,课间如果主动找同学玩,大家就躲得远远的。他就只能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摆弄玩具,极不合群,不懂得合作。
2、学校是培养思想品德,预防和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力量,但事实上学校和老师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老师的教育观念转变还不够,一味强调师道尊严,没有体现出追求民主与和谐,还是要求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话,老师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二是教育缺乏耐心,学生出了问题,教师由于工作忙,就怨天尤人,甚至推脱,撒手不管,将问题学生作为另类看待。三是教育缺乏合力,重视学校教育 , 忽视家庭教育,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甚至不合拍。学校要求孩子要忍让团结,心中有他人,家长却教育孩子 “宁可钱吃亏,不能让人亏,打架要打赢”。
(三)社会因素
学生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各种各样的影响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尤其在信息时代下,各种凶杀,暴力,也冲撞学生的视觉,使其失去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社会文明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言行:乱丢乱扔,随地吐痰,吵架、打架,随处可见,这些不良行为也难免对学生的品质造成一些偏差影响,潜移默化其心灵,甚至效仿。
四、策略措施
(一)个别谈心,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比如:问:为什么在课堂上大叫大嚷?
黄x:(边哭边咬牙切齿)我受够了,都是他们不好。问:你能告诉我都是他们不好的原因吗?
黄x:
1、上美术课,我虽然没带材料,可我并没有玩,而是在做作业,难道不也是在学习吗?老师为什么还要批评我?这不是在故意找我碴吗?
2、某某上课总是烦我,我想让他换个座位,可是你不同意,你这不是有意偏帮他们吗?
3、上次某某铅笔断了,我主动借给她一支,可是当我橡皮丢了,她却不肯借给我。
4、在折纸飞机比赛中,我失误了几次;有许多同学都责怪我,我又不是存心的。所以,都是他们不好。
(二)做“选择题”消除他对老师的敌对情绪
1、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对那些不带美术材料的同学,应采取的方式是:a、不管不顾b、批评c、表扬。通过选择,使他懂得:如果美术老师不批评,就会使越来越多的同学养成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就不能使美术课的质量得到保证。老师这样做是负责任的表现,决不是故意找碴。
2、班主任对像某某同学这样学习不够认真的学生,所应该采取的方式是:a、让他和像你一样的好同学坐,让你帮助他共同进步(强调和你一样的好同学)b、让后进生们坐在一起,互相影响越来越退步C、让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不去管他。通过选择,让他知道班主任的良苦用心,暂时不同意换位置是因为我对他寄予厚望,也不是有益偏帮他们。
(三)发现并表扬他的闪光点,表扬可以对儿童产生神奇的效果,常常批评则会让孩子自卑、怯懦;惩罚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对他的进步即便是一点一滴的小进步也要及时发现,及时予以表扬。想方设法营造机会,让他体会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1、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能直接指出他的不良行为,这样会适得其反。我通过观察了解发现他的爱看书看报。我又问起他平时都喜欢读什么书,他说很多书他都喜欢读。我点了点头,笑着夸他阅读面广。然后,我又问他:“你这么爱读书,那教师这儿也有几本很不错的书,你愿不愿读?”他一听教师借书给他读时眼睛一亮。我递给他一本书,要求读后写出主人公的品格。一周后,他拿着读书笔记来了,我发现他的读书笔记上写到关心同情他人、尊重他人„„真是个灵敏的孩子。我又重点针对同情他人、尊重他人进行了交谈。
2.他在学校的生活中,能主动把铅笔借给别人,说明这个孩子是一个热心助人的好孩子。
3.在在折纸飞机比赛活动中,他积极参加了比赛,虽然比赛中失误了几次,但比赛结束以后,我找到他进行谈话,我对他说:“虽然在比赛中失误了几次,但是说明你积极参赛的热情,表扬你是一个爱集体的好孩子。
我发现他的脸渐渐红了,“老师相信你会做得很好,会做一个热心助人、爱集体的好孩子。以后的几天,我发现他变了,会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了,也不再对同学大发脾气了。教育如细细的甘泉,需要慢慢地浸润,才会有效。
(四)承认同学的缺点,让他学会辨别是非 1.某某不肯把橡皮借给同学是不对的。2.某某某指责同学的失误,也是错误的。
(五)引导他的行动
当发现别人有缺点,而这些缺点又伤害了自己的时候,既不能怀恨在心,也不能就此与其断绝来往,而应该用自己的宽容的心、爱心,帮助那些同学改正错误,主动化解矛盾,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得到快乐。
(六)平时注意观察他的言行和举动,一旦发现异常立即疏导
(七)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让老师和家长及时掌握闫明伟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心里辅导。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不要因为自己的生意、工作忽视孩子的教育,让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教育的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我建议家长购买几本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学习一下角庭教育知识,同时也向家长传授心理辅导知识,提高家长心理辅导的水平。
五、得出的启示
(一)今后,当老师发现同学有违反纪律或有不良习惯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的批评一通了事,而应该注意从思想层面上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其心悦诚服,心情舒畅,从而有效的避免孩子孤单感的产生。
(二)改革开发以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和烦躁常会使一些家长产生怨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教育家长,千万不要让这些怨言在孩子的面前无顾忌的流露出来,否则,就会对孩子幼中的心灵造成伤害,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三)黄x只有x岁,这样的年纪,本应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但是在不当的家庭教育和繁重的家庭作业的双重压力下。既品尝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能与同龄的孩子正常交往,形同“与世隔绝”,终于酿成严重的性格问题。此个案应引起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关注和反思。
六、总结
通过这个个案的研究深深的感到像黄潇这样的学生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对他本人的一生都会有不良的影响,对他的家庭、对社会来讲,只能带来危害,因为在他自己的内心中已经存在不良性格倾向,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发现问题以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矫正,可以说是拯救了他的一生,通过这个案例也反映出我们当前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仍然总是一位的追求学生学习成绩,没有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对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忽视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结合;当前生活条件改善,衍生出了很多家庭教育的误区,过于溺爱、迁就、不良的言行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通过这个个案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学校德育工作、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人才观,不断整合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刻不容缓。
第三篇:个案研究报告 文档
内容摘要:
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较为迅速,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挑战,而农村教师外流、分布不合理、质量偏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新形势下,要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存在问题,必须加强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师资培训 关键词:农村教师? 管理难点? 对策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动力,而农村教师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培训。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也亟待加强,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不够合理、编制标准不够科学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从而影响了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学校的各项发展因素中,人的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能否保持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力保证。
(一)农村教师不断外流。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由于区域间经济的差异和人才流动的社会化,为农村教师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因而,“外流型”增多:素质高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有三种去向:一是走出农村,进沿海、大中城市,谋发展;二是走出“师门”,进其他行业,谋出路。转行:到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任职高就;三是近几年退休人员增多,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社会录用的民办教师人数众多,大多数都在这几年退休,教师队伍减员严重,再加上这几年分配的人数较少,补充困难,主要原因是县区财力有限,保工资都存在困难。特别是大专、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
其次是“内流型”增加:一是走出公办学校,进私立学校,追求“三高(高工资、高福利、高待遇);二是由农村进镇区,由乡镇进城区,以至都市(趋城型);三是由离家较远的学校流向靠近家乡的学校(趋家型)。另外,农村教师除了“显性流动”外,还存在着“隐性流动”趋向。所谓“隐性流动”,是指有外流或内流的意向和情绪表现,但尚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较多的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减退,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隐性流动倾向、情绪,对教学工作和学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教师分布不均。
由于农村教师流动大,城区与农村教师分布上不均衡,农村教师少了,缺编现象严重,特别是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少了,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集镇与乡村教师分布不均衡:重点学校人满为患,乡村教学点缺乏教师,有的学校任教人员不足,缺编的由临时代课教师来上课,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同时加重乡镇、村及农民负担。
(三)农村教师素质偏低。
录用层次低:现在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社会录入的,有民办转公办的,从高中生中招录的合同聘用教师、从社会招聘临时代课人员。年龄编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法落后,无法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显得力不从心。
学习培训少:由于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困难,几乎无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参加教科研活动,加之学校无骨干教师,学无方向,学无榜样,学无示范。
职业观念缺乏:因受种种原因影响,有的教师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进修、不学习、满足现状,撞钟式教学。学习无动力,提升学历目的是为评职称;教科研与自己无关,是教育专家的事情,自己无须去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标;旧观念不及时转变,一味地应试教育,一味地传播知识,一味地主观追求浮躁的东西;责任心不强,职业意识淡薄;部分优秀教师在评优晋级、提拔使用后,就到了二线,不再任课,造成极大浪费。
(四)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农村教师存在着学科专任教师结构不齐整,老、中、青年龄结构不合理,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不配套的现象。
1、学科结构存在着专任教师配备不齐的问题,农村缺乏英语、信息技术、常识类(艺术、科学学科)等专业教师,有的学校无法开设,学生上自习课,有的学校只能由非业教师兼任英语、劳技、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差,严重影响着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2、老、中、青年龄结构存在着老多,中、青年少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学无激情的多,工作无压力的多,学习无追求的多。
3、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存在着知识结构不配套,存在着层层拔高使用的问题,高中教师缺乏从初中选拔使用,选择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初中从小学选拔使用,把那些学历层次较高、工作成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选拔出来,教学初中的数理化,造成教师资格与岗位不一致,造成小学、初中教师师资质量严重下滑,农村本来就薄弱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农村教师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事管理不活。为构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开放式人才管理,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人事改革力度,人才流动体制逐步完善。可地方上却存在着体制不活,贯彻不力,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没有迅速“建立健全起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进能出,富有活力的教师管理制度”。
(二)教师待遇不高。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其一,教师队伍宠大,县级财政困难,负担过重,教师的工资、福利、医疗等社会保障建设还不够完善;其二,地区间经济差距较大,虽然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差距明显,经济不平衡,造成了人才流动的不平衡,致使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密集,贫困地区人才匮乏;其三,民办学校在教师待遇上调整提高,与公办学校停滞不前形成很大反差,宏观上造成人才外流。
(三)继续学习不够。教师缺乏学习培训。宏观上,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数量不能多,动作不能大,层次不能高,否则学校经济无法承受。主观上,教师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意识不强,缺乏职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四)师德建设稍薄弱。学校在注重了教师教学基本功和业务水平的培训,忽视了师德师风建设,部分教师职业危机感不强,竞争意识不浓,责任意识淡化,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缺乏理想信念,缺乏事业心,有些教师缺乏人文修养和教育关怀,这些问题给农村教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影响着教师工作积极性,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
三、农村教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在细致地查找问题,深刻地剖析原因的同时,我们要切实地解决问题,找出路求发展,积极工作,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和适度超前的理念办教育,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加强调节,建好教师供给渠道,注重学习,抓好教师培训,改善办学条件,想方设法为教师营造和谐、优雅、宽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一)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
教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部门在宏观管理教师的同时,必须赋予基层校长一定的人事管理权,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建立起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管理网络。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培养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以高尚的人格来带动教师,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激励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深化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合理地有序地流动,“以实行聘用(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小学教师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要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实施教师工资结构制,建立保障制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严把教师资格入口关”。
(二)加强调节,建好供给渠道。针对农村教育实际,为解决教师不足问题,可采取四个途径:一是聘用师范生、专科毕业生;二是鼓励教师重返课堂;三是加强调节,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可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城市富余教师下乡支教,特别是将要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应存在乡村中小学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四是鼓励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实行倾斜政策,刚调入或进入教师队伍可以下乡任教,同时适当提高解决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为农村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创造条件。
(三)注重学习,抓好培训机制。1.加强教育,树好师德。
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要大力宣传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师资履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表彰了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增强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意识。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1)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贯彻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引领教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认清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堂教学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和主要体现。引领教师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实现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要切实提高科研质量。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必须由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专家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讲座培训,跟踪测试纳入教师考核中,定期开展互听互评活动,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听,引进来学。
(3)要切实加强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能产生辐射效应的核心群体,是使教师队伍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是以教科研为载体的,通过对课程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提高,聚合了一批人,带动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推出一批人,是一条快速高效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骨干教师的很好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使教师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4)要加强学历提高培训,小学教师要达到专科学历或本科学历,建立终身学习意识,特别中青年教师在学历上必须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
四、改善条件,理好教育环境
(一)抓好依法治教,落实好方针政策,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实现规模办学,集中办学,缩小城乡学校差距。
(二)改善生活条件,让农村教师有个舒适的环境。要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等实际问题,增强农村教师的编制,减轻他们工作上负担,提高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中困难,让他们安心教育,舒心工作。保护好他们合法效益,保证他们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农村教师心甘、心安、心专。
(三)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农村教师有个良好的社会地位。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教育部门要广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要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教师优秀事迹,表彰先进,弘扬精神;三要政府部门要把教育工作和教师冷暖牢牢抓在手中,放在心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学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四要满足教师的需要,特别提高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需要,以及追求上进的需要。
要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必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基石和动力。
第四篇:小班幼儿区域游戏同伴交往研究报告
小班幼儿区域游戏同伴交往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依靠幼儿的自主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自由的在没有老师干预下的情况与同伴交往,锻炼自我的交往能力,在集体中得到成长。
同伴交往是个体早期的主要活动之一,它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的交往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上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许多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同伴关系对于健康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大量研究文献也表明了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同伴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儿童与同伴的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生理上断乳到心理上断乳,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与同龄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最后成为一个从思想到行为完全独立的人,这是正常发展的必然。这些孩子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大多缺乏合作的意识,不会与同伴交流,不会分工协商。小班幼儿刚刚接触集体生活时,在游戏中通常都是各玩各的,没有交流的意识,经常会出现争抢同一件玩具的现象。幼儿不知道怎么去协商、怎么避免问题的发生。更甚者有些幼儿平时在家中活泼好动,但到了幼儿园后,就一言不发,单独在一旁,也不和小朋友交流;有些幼儿则胆小内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怎样和同伴进行沟通,经常是独自一人游戏。
因此,提高小班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幼儿认知技能的学习,情绪的安定和愉快,更重要的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能。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观察法,根据研究内容每天观察幼儿在下午的高瞻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情况。文献研究法,查阅所研究内容的相关资料。
访谈法,主要是访问老师了解幼儿的情况和家庭情况。2.观察对象:
三、研究内容
1.通过观察,对幼儿在高瞻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交往进行记录。
2.搜索相关知识资料或找专业老师咨询,来分析幼儿的同伴交往案例。3.通过分析,提出合理实用的建议。
四、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对小一班的幼儿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观察记录,总结出以下几个经典案列。案例一,某天下午的区域活动中,在表演区的安安和哲哲争着做同一个角色,两人互不相让,导致把表演的道具水果篮弄掉地上,两人并没有哭闹,而是一起捡道具水果,最后哲哲让步说轮流扮演,安安也同意,两人一起愉快的玩耍。案例二,有一天在建构游戏区,晨晨和文文抢夺同一辆玩具车互不相让,旁边有另外的车,谁也不拿。之后两人矛盾越来越升级,老师及时介入,防止了两人打架。之后虽然因老师的介入两人拿了不同的车,但在玩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两人都互相不理对方。
案例三,衣衣和木木是经常玩在一起的伙伴,不管干什么都要在一起,上课要坐在一起,玩游戏也经常在一起。周二下午的区域活动中,衣衣没有选择区域,而是拿了图书在位置上看,而木木则在建构区玩,过了一会木木开始找衣衣,发现衣衣在看书,就找她去建构区玩,衣衣拒绝了,然后木木也去拿书坐在衣衣旁边一起看书啦。
案例四,老师曾对我们说过楠楠这个小女孩特别内向,孤僻。从来不参加到区域活动中,因此小朋友也不来找她玩。周三下午,老师为楠楠组织了一次卖水果的活动,希望能调动楠楠的兴趣,让她参于进来。别的小朋友都非常开心和积极的参于活动中,楠楠的表情也非常的生动,很有兴趣的感觉,但是不管是老师的引导或者其他小朋友的询问,楠楠还是不肯参于进来,只愿意在旁边观看。
五、研究结果和分析
上述案例着重于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交友模式,而为期两周的记录中却有许多不同的关于幼儿同伴交往案例。从这些案例我总结了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现状。
1.同伴交往存在不同交友模式
上述案例分别代表了幼儿同伴交往中不同的交友模式--受欢迎型、攻击型、专业一型、忽略型。
受欢迎型儿童往往乐于接受同伴的请求或共同游戏的邀请,这一型的孩子很少带有攻击性行为,能很好的和人交流沟通,在同伴中人气很旺;攻击型儿童性格暴躁,爱打人、发脾气,不时就破坏别人的活动;专一型儿童比较依恋固定的玩伴,兴趣取向、认识判断等行为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忽略型儿童胆小、怯懦,不愿意加入到小朋友的活动中,也不去攻击别人,常常单独在一旁观看。所以小朋友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2.同伴交往受性别差异影响
有些幼儿从小被老师家长教育男孩子要让着女孩子一点,所以在异性交往中,男孩子会更加主动,会更愿意听女孩子的意见。大部分的幼儿还是选择和同性交往。
3.同伴交往受年龄差异影响
有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会喜欢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不怎么会和年龄小的孩子生气。在同龄孩子中,看起来大一点的孩子也会照顾看起来年龄小的孩子,比较容忍。
4.同伴交往存在不正确的行为
部分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会故意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
表演游戏中部分幼儿常因角色、玩具的分配而发生矛盾与冲突。
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只考虑自己而容易忽视其他人的感受。
因为独身子女的关系,部分幼儿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也不愿意分享,经常单独玩游戏和拒绝别人的求助。
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
在我看来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为基础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同伴交往是特别重要的。2.幼儿自身发展
小班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他们自身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3.生活环境
现在大家都住在单元式的房子,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很孤单缺少玩伴,这造成孩子孤僻,害怕与别人沟通交流。
六、通过区域活动来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创设多样的活动区,给幼儿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1.老师可以通过和家长的交流更加了解幼儿,创造出温馨、和谐、游戏性较强的区域环境,顺应幼儿的自然状态,给他们心灵的抚慰,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活动区的墙面上张贴一些关于小朋友之间合作、交往行为的图片,在过渡环节引导幼儿欣赏,使孩子随时感受到交往的氛围,体验交往的乐趣。从而调动幼儿同伴交往的积极性。
2.准备多种充足的材料解决幼儿因争夺材料而产生的矛盾冲突,为幼儿间形成和谐的同伴交往氛围做好铺垫。
3.通过区域活动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这能有效地控制幼儿间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二)鼓励幼儿多和同伴游戏,激发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识 1.教师要对区域活动进行有效观察和及时介入
有些孩子发生矛盾不懂得怎么解决,越来越升级是老师要及时的介入,并告诉孩子怎样解决。2.发挥同伴的影响力
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配合玩耍、或给予帮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效果,体验交往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与同伴交往的内在动机,使交往行为更为稳定地进行。
(三)教给幼儿学会用语言和动作等策略与同伴进行交流。1.让幼儿学会向同伴介绍自己
对于一些胆小、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来说,同伴间交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针对这些幼儿,教师应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如:在环节过渡或饭前、饭后的时间鼓励这些幼儿大胆介绍自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逐步尝试与同伴交往。
2.让幼儿尝试解决争执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差,因此会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出面,当幼儿到老师面前告状时,老师也不要急于做出裁决,而是引导幼儿想一想:遇到这种事你觉得该怎么办,让幼儿逐步尝试自己去解决矛盾。
七、小结
每个幼儿都具有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故其交往能力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小班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更易显露其弱点,如内向、胆怯、自控能力差、有攻击性行为等。面对这些教师更应以自己的细心、耐心和用心深入到幼儿的心灵中去,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让幼儿社会化发展更加健康,积极!
第五篇:浅谈大班同伴交往
浅谈大班幼儿同伴交往
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 高天
现在社会发展,不仅要求要有知识能力,人际交往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同他人的交往密切联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说中的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人际交往和交流情感的需要。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与父母及其他人的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个性,拥有安全感,发展正常的智力,实现社会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大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冲突,特别是在当前大部分幼儿“娇生惯养”的背景下,这种现象也就更加明显,频繁的冲突对幼儿发展不利,不但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还会对幼儿的思维定式造成影响。
一、人际交往的内容和准则
《指南》社会领域一开始就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人际交往子领域包括四个目标:愿意与人交往、能和同伴友好相处、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及关心尊重他人。这四个目标分别反映交往态度、交往能力以及在交往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对己对人的认识、态度和相应的行为表现。
二、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自我中心是幼儿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很难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常常会有任性、霸道、蛮不讲理、自私、骄傲自大、支配欲强等特点。独占玩具;喜欢指挥别人,却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故意捣乱;侵犯他人;当别人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会有反抗表现,如哭闹、摔东西等。
(二)反社会行为
有些幼儿会有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等反社会行为的出现。如打人、推人、骂人、说脏话、故意毁坏物品、刁难小朋友等。这一类幼儿往往会受到同伴的排挤,大家不愿意跟他们玩。
(三)退缩行为
而另一类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的行为,易受到别人的忽视。这类幼儿往往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孤僻且敏感。他们常常独自玩耍,从不愿多与人讲话,与人交往过分拘谨,也不原意参加集体活动,易被老师和同伴所忽略。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促进幼儿同伴交往
社会领域最根本的教育原则是:关爱、尊重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家园关系;成人以身作则,提供良好榜样。根据学习纲要和指南的要义,结合我们班实际,总结出该怎么做,如何做更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
1.体验是幼儿学习同伴交往的重要方式 《指南》社会领域的教育建议中经常出现“感受”“体会”等词,说的都是体验这种学习方式。体验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在此过程中对事物产生真切的感受,从而形成某种态度和认识的过程。这种感受和领悟是直接的,往往也是深刻的。在大班,有些孩子喜欢别人东西,不好意思说或是索取遭到拒绝后,会产生偷偷拿来的想法,我也是经常在班里教育孩子们别人的东西不能乱拿,可是还是有人忍不住。小华和小楠是好朋友,小楠有个很好的玩具,两个人玩的很开心,小华对这个玩具却是情有独钟,希望小楠能晚上借给他玩玩,却遭到了小楠的拒绝。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发现早来的小华今天没来学校,小楠却急慌慌的告诉我他心爱的玩具不见了,问了好半天都没人看见,直到下午小华来到学校,我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今天上午怎么没来呢,他没有回答,我问他是否见到了小楠的玩具,只见他欲言又止,在我的劝说下,他终于开口了,其实上午是因为害怕被好朋友发现而不敢来学校,而且也后悔了,不知道该如何做,我告诉他应该诚实面对,知道拿人东西后的忐忑心情了,以后就不要再这样。回去后,小华主动和小楠道歉,并归还了玩具,小楠大方的原谅了他,小华也正送给小楠自己的玩具。有很多事情说教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有些只有孩子体验了才能明白,而老师要做好辅助和帮助的工作。
2.鼓励或惩罚也是促进同伴交往的重要方式。在交往的过程中,幼儿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伴随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结果和体验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他没有朋友,老师不仅要鼓励他自己要多多接触同伴,还要鼓励班里的其他孩子来和他做朋友;鼓励孩子们之间互帮互助,比如在班里建立“我是小帮手”的评选,每周一位,并奖励小红花;但是对于那些经常和小朋友闹矛盾的小朋友,在说理的基础上也要进行惩罚,比如,总是有些孩子来的晚还要插队站在第一个,总是引起其他孩子的不满,老师就要请他站在后面两次;不经别人同意抢东西的或是爱动手的孩子等等就要在认识错误后加以惩罚,规范孩子的正确行为,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
3.灌输同伴交往的常识。有些孩子喜欢交往,但是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交往。有些孩子特别爱闹,喜欢一个小朋友,就上去打人家一下,或是推人家一把,自己还挺开心,可是别人就不高兴了,还以为他在打人,所以交往第1条,不要随意去碰别人,如果别人感觉不舒服或是不喜欢你这样就要收手。还有些孩子,想让别人和自己玩,就送给别人一些小礼物,可是闹一些小别扭后,就想要回,两人就争论起来,所以交往第2条,不要随意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如果送了就不要老是想着要回来。有些孩子很霸道,喜欢当老大,总是想自己说了算,不顾别人感受,总是和别人冲突,所以交往第3条,不要受欺负,也不去欺负别人!等等,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才会有好朋友。
4.需要家庭密切合作,协调一致。
亲子关系也影响着同伴关系。有些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行为上的偏激。我们班齐齐,个性活泼开朗,有眼力价,讨人喜欢,可是就有一点,在和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一不顺心就打人,如果你不和他玩了他就要“报复”,比如故意把你的水瓶放到别人的书包里,故意打你等等,表现的很愤恨,经过了解才知道,父母忙于工作关注不到位,姥姥溺爱,而爸妈就是做错事情直接打,但是根本没什么作用。这个孩子想要关注,可是他不会交往被溺爱的自私,但是得不到关爱又学会了用打人等等来发泄,错误的教育引发错误的想法,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配合才能弥补孩子内心的渴望。
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将社会领域的学习当作是一种“社会常识”的获得,而是真正将其看作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和个性品质的话,那么就会发现,这个领域确如《纲要》所指出的那样,不是靠“上课”、说教可以奏效的,它“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何发展幼儿的交往,使其快乐健康的成长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关注,渗透到各个环节,学会如何交往,和学习知识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