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资料 毛概 马克思 毛泽东观后感
看过《走进毛泽东》这部纪录片以后,我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尊敬和佩服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像我们这一代80后,已经对开国领袖了解的少之又少。因此,了解我们伟大领袖的一些事迹,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我们树立起远大的志向,更好的报效祖国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看完《走近毛泽东》以后,我觉得他的一生是辉煌而有意义的一生。究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吧!
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毕生反对剥削压迫,为工农兵争名争利争自由的人。
他是一个历经二十八年艰难险阻,硬是把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牛做马的亿万奴隶托为新主人而把骑在奴隶头上作威作福屙屎屙尿的“原主人”打翻在地的人。
他是一个造就千百万治党治军治国的英才,带领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终身的人。
他是一个把火柴称为洋火,铁丝称为洋丝,棉布称为洋布,水果糖称为洋糖,却把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改变为能够制造两弹一星,工业门类齐全让世界刮目相看,令欧美又恨又怕的东方巨人。
他是一个手不释卷而又不唯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孜孜探索理想社会发展模式,为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人。
他是一个虽然在人们心中贵为天子却身穿补丁衣服补丁鞋的,以辣椒红烧肉为佳肴却又三年忌肉与人民共度艰难的人。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
看完《走近毛泽东》,为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而折服,为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而折服,也为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而折服。
作为80一代,我们的确应该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首先,我们应该像毛主席一样,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今天觉得这个挺好玩,明天又觉得那个不错。同时,我们应该培养一点高雅的兴趣,比如爬山,游泳,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陶冶情操。当今时代,青少年整天沉迷于网络,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命运,更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兴旺发达与繁荣昌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向毛主席敬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说的一句话。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时刻,那个让人激动不已的时刻!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着中国,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光明的未来。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位伟大的领袖者一生经历坎坷,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挫败,他在痛苦中挣扎过,萎缩过,但他的信念告诉他:成功就在下一次!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也许美好的明天是在痛苦后出现的吧!毛泽东从一个贫苦的书生到一个中央委员,最后成为国家主席,这一步步走过来,他经历了多少痛苦,我们这些晚辈又怎能完全体会?他指挥作战,英明神武,果断自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全中国,他做了多少贡献,直到现在,人们还难以忘怀,而他自己呢?却遭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那一刻,从他脸颊上滚过热泪,我们看到一个热血男儿,他又重新站起来了,我们惊讶,但更佩服!
于是每当我们面对晶莹的珍珠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孕育珍珠的蚌和毛主席联想到一起。当初一粒沙子不经意进入蚌的体内,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它鲜嫩的生命。它日复一日的痛苦中包容着那粒沙子,最终把沙子变成自己体内最灿烂的部分,因此它成了一只高贵的蚌。
每当面对鲜艳的花朵时,我便心不由己地像赞美鲜花一样赞美毛主席,毛主席是一朵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诧它开放时的艳丽,却不知道开放前它遇的痛苦,当它还是一颗种子时,被埋在土里的日子里,它在心里做着春天的梦,它努力舒展着生命,最终破土而出笑对蓝天。
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痛苦后的美好才是显得真实,试想:海伦凯勒如果没有经过种种痛苦,又怎会成为美国著名作家?而保尔柯察金、张海迪、居里夫人„„这些英雄人物如果没有反抗过痛苦的经历,又怎么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崇拜者呢?毛泽东如果没有“万里长征”的创
举,又怎么能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呢?
痛苦是生活中最厚重的底蕴,它能历练掉你太多的缺点和不足,使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伟大的贡献。经霜历雪,松柏更为青翠,只因有一颗岁寒之心。在痛苦中抱怨,只能使痛苦加剧。我们应该像蚌,把痛苦结晶成珍珠,我们应该像种子,把痛苦注释成反抗!
在痛苦中孕育美好,就像风雨后出现的彩虹一样的灿烂,就像黎明时看见的朝阳一样的夺目。毛主席对青年人有着殷切的希望“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对!正是毛主席的这种精神注入了我们的脑海。这,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在痛苦的边缘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
自上个世纪1978年代末以来,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刮起一阵阵“反毛”、“非毛”的狂风恶浪。他们首先是从所谓毛泽东“不重视经济建设”打开缺口的。
果真是这样吗?这完全是别有用心的无耻诽谤!事实是最雄辩的。
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所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所领导创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经过人民大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就是“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11页)为此毛泽东奋斗了终生,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极大的牺牲。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党和军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城市中其他的工作,例如党的组织工作,政权机关的工作,工会的工作,其他各种民众团体的工作,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肃反工作,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毛泽东选集》
1316-1318页)新中国建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极其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头八年内,革命的主要任务,在农村是完成对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接着实现农业合作化;在城市是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经济建设方面,那时的任务是恢复经济和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不论在革命方面和建设方面,那时都有一条适合客观情况的、有充分说服力的总路线,以及在总路线指导下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办法,教育了干部和群众,统一了认识,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那时,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从1956年起,毛泽东开始艰苦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他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奠基之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1958年起,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又办起了人民公社,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在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一个相当时间内,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还没有来得及、也没有可能规定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因为经验还不足。在此情形下,干部和群众,还得不到一整套的教材,得不到系统的政策教育,也就不可能真正有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要经过一段时间,碰过一些钉子,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有这样的可能。(张宏志同志所著《还清白于毛泽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那段历史情况;给“反毛派”以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这对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大有好处)经过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反复比较,毛泽东指出:“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妥善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总路线指导之下,制定一整套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必须通过从群众中来的方法,通过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才能制定适合情况的各种条例。”(《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32页)
1962年初,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即“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正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他号召全党:“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一定要下一番苦功,要切切实实地去调查它,研究它。”
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进行艰苦地探索。他提出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这条基本路线经过至今40多年的社会实践的反复检验
证明了它的远见卓识和客观真理性。
在这条基本路线指引下,从1963年开始,毛泽东在抓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经济工作。他抓经济工作,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方针和发展目标的制定,并且紧密联系到当前的战备工作。他多次听取经济和计划部门的汇报,提出意见。当时,经济发展形势很好,有望提前实现经济调整的各项任务,使国民经济重新走上稳步增长的轨道。在此情势下,确定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和提出更加长远的奋斗目标,提上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1963年夏,毛泽东提出:把1963年到1965年这三年作为一个过渡阶段,仍然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三年过渡之后,搞一个十五年的设想,就是基本上搞一个初步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或者说工业体系;然后再有十五年左右,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转引自《毛泽东传》1949-1976年第1358页)随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由邓小平主持制定《关于工业发展问
题》的党内文件。
这个文件写上了毛泽东以上关于国民经济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也为周恩来在三届人大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了准备。毛泽东对《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作过多次修改。在九月六日的稿子上,他加写了一大段话:
“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我国社会制度变了,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但还没有彻底解决,社会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第二个原因也已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要彻底改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帝国主义现在是处在衰落时代,我国,社会主义阵营,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处于上升的时代,世界性的战争有可能避免。这里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战争不可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但是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40页、341页。)
从这篇精辟的历史总结中,不难看出,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对中国形成的压力,一直是毛泽东思考国内问题和做出决策的重要出发点。在政治制度改变之后,不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在一个不太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这些话,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望
民族振兴、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1964年,毛泽东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上,有一些变化。他越来越重视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提出加强第三线建设,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这是他鉴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周边国际环境,特别是美帝国主义扩大对越南南方的侵略战争,在经济形势全面好转的基础上,所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他把农业和国防比作两个“拳头”,把基础工业比作一个“屁股”。强调要把基础工业搞上去,其他方面与之相适应,并要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以加强工业。他特别提出当时有两个“注意不够”,一个是对三线建设注意不够,一个是对基础工业注意不够。
所谓三线,按地域划分的。第一线是沿海,第二线是中部地区,第三线是后方地区,包括西南的云、贵、川,西北的陕、甘、宁、青。新疆属于第一线。对三线建设,毛泽东考虑的重点在四川,而攀枝花又是重中之重。当时确定的钢铁基地是两个,一在酒泉,一在攀枝花。毛泽东曾说过:“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要搞,不搞我总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而这两个钢铁基地,毛泽东把攀枝花放在第一位,对它寄托着极大的希望。他说:攀枝花不搞起来,我就睡不着觉,一定要下决心搞,把我们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要准备上山,上山总还要有个地方。他同时提出,要加快成昆、内昆、湘黔、滇黔、川黔几条线路的建设。他说西南三线,不仅修铁路,搞钢和煤,机械、化工、军工等什么都有才好。我们把三线的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基地都搞起来,那时打起仗来就不怕了。打起仗来还可以继续建设。你打你的,我建设我的。毛泽东把三线作为一个阵地,把一、二线作为一个阵地。以一线、二线的生产支援三线建设,而三线建设要抓紧。他说:“前一个时期,我们忽视利用原有的沿海基地,后来提醒,注意了。最近这几年又忽略„屁股‟和后方了。”(《毛泽东传》1949-1976第1362页)1964年经济形势好转了,又出现上项目势头过大的问题。每当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们总容易想把建设搞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这好像是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此时毛泽东比较冷静,针对上项目势头过大的情况,提出一个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他说:不要以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要以客观规律办事。建设也是客观规律,搞多了,不行。就是有了钱,还是要打歼灭战。财政收入不要打得太满了,打满了危险!过去我们吃过亏,把财政收入打得满满的,把基本建设战线拖得长长的。在即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指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要说服地方同志,工业、农业、国防和其他建设事业只能搞那么多了,只有那么多钱。安排要少些,多做少说。必须留有余地,过去讲是讲了,但是没有做。这几年留了,要保持这几年。(《毛泽东传》1949-1976第1362-1363页)
一九六五年六月十六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听取余秋里、谷牧关于“三五”计划和三线建设的汇报。毛泽东认为“三五”计划投资项目多了,指标也高了。他说:“鉴于过去的经验,欲速则不达,还不如少一点慢一点能达到。我看五年搞一千零八十亿元的建设规模大了,留的余地太少了。少搞些项目就能打歼灭战,大了歼灭不了。要考虑来个大灾或者大打起来怎么办。我看大家想多搞,你们也想多搞。向老百姓征税征粮,多了会闹翻,不行的。这是个原则问题。要根据客观可能办事,绝不能超过客观可能。按客观可能还要留有余地。留有余地要大,不要太小。要留有余地在老百姓那里,对老百姓不能搞得太紧。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搞那么多就会脱离老百姓。”(毛泽东听取关于“三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汇报时的谈话记录,1965年6月16日。)
之后,周恩来把毛泽东提出的这三条,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那时国民经济计划,乃至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所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全面好转,提出新的奋斗目标的时机已经成熟。党中央和毛泽东确定,在这年年末召开三届全国人大会,将宣布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结束,新的经济建设发展时期就要开始。12月11日,周恩来把起草好的政府工作报告初稿送毛泽东审阅。13日,毛泽东就把修改稿退回,上面加写了两段话。一段讲人类认识规律,另一段讲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两段话,很能反映毛泽东的世界观、历史观,反映他对发展和振兴中国的信念和理想。现将全文引录如下。
其一: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
其二: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只要看我们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不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基本上打倒了吗?我们不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也达到了可观的水平吗?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方病夫的称号,现在不是抛掉了吗?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
版社1999年6月版,第325、341、342页。)政府工作报告稿上有一句话是:“我们应当更有信心用比较不太长的时间,赶上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的水平。”毛泽东认为,只讲“赶上”还不行,还要讲“超过”。于是把这句话改为:“我们应当更有信心用比较不太长的时间,赶上和超过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的水平。简单地说,我们必须用几十年时间,赶上和超过西方资产阶级用几百年时间才能达到的水平。”
之后,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全党全国人民在这个宏伟目标的鼓舞下,遵循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到20世纪的70年代,我国建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具有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第六大经济强国(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一直达不到第六的地位,到去年才勉强奔上第六位)。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先生所著《毛泽东时代进行了伟大的现代
化》中所指出的:
“如果不去正确地评价毛泽东时代把中国从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家之一变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取得的惊人成就,就不可能理解毛泽东时代遗留给邓小平时代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毛泽东发展策略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中的大部分都是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如果不正确评价这个基本的经济事实,就无法理解在毛泽东之后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史以一个小小的工业生产基地为发端,这个工业生产基地甚至比比利时的还要小一些,当时,中国工业的人均产量不及比利时的工业产量的1/15。然而,是在物质资源最贫乏的基础上,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和极少外援的情况下,中国在1/4世纪的时间内
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
在毛泽东当政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如果从1952年算起则增长了12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1949年以前中国重工业特别匮乏)。从1952年(当时工业生产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到毛泽东时代结束为止,尽管“大跃进”造成了工业生产的混乱,工业产量仍在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长。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的百分比最大,当时工业增长率达平均每年18%,把中国的工业生产力翻了一番还不止。其后一些年里增长的速度尽管不稳定,但仍然很快。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尽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工业生产仍
继续在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
在这个令人惊异的高速工业化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部门的数据或许值得一提。从1952年至毛泽东时代结束期间,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吨增长到了5100万吨,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2560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化肥产量从3.9万吨上升到了869.3万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还在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海船。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成了一个主要的核强国,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1964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生产了第一枚氢弹,1970年把一颗卫星发射进了
轨道。
当然,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构成。尽管大多数的中国人民依然是紧紧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城市无产阶级的人数却已从1952年的300万上升到了1800万。此外,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大跃进”中硕果仅存的几个成功之一——把2800万农民(当时农村总劳动力约达三亿)变成了农村工厂的工人,尽管许多工厂的工作技术水
平简单而原始。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另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
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这些经济成就是中国人民自己通过劳动取得的,在那个时代,毛泽东思想仍能够给人一种使命感和目的感。除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极其有限的援助之外,中国没有接受过任何外援。敌对的国际环境(在美国对中国革命的敌意之上又加上苏联对毛主义的敌意),与毛泽东“自力更生”的思想原则,起到了双重强烈的作用,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实际上一直处于经济自给自足的状况。毛泽东的自力更生的国家政策造成了经济上额外的不利与艰苦,但是它也使中国可以自豪地说:在毛泽东时代结束之际,中国实际上是以拥有一个既无外债亦无国内通货膨胀的经济,而在世界发展中国家绝无仅有。”
我以上这篇拙作,是我读《毛泽东传(1949-1976)》有感而发。不知能否给以“走资派”“资改派”之类攻击毛泽东“不重视经济建设”的无耻谰言以沉重一击。亲爱的同志,愿我们携起手来,共
同来做这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第二篇:毛概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课程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姓名:甘季平
学号:2010211557 因平凡而伟大,因伟大而永远
——《走近毛泽东》读后感 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但他思想和人格风采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缔造人民共和国,的确,作为新中国人民领袖的毛泽东,年长的一辈敬仰他、怀念他;年轻的一辈仰慕他、想了解他„„于是,带着满心的崇敬,我们观看了《走近毛泽东》。
该片和过去记录和介绍毛泽东的影片有着很大的不同。该片所展现的毛泽东,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的毛泽东,不是教科书上概念化的毛泽东,更不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神化的毛泽东,而是一个有肉有血,有情有义的毛泽东,一个走下“神坛”的普通的中国人民的儿子。片子中减化了很多过去常用的,为人所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选取了毛泽东一生中的平凡的细节小事,以平民化的视角和生活化的态度来表现这位一代伟人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从“情”的角度突出了领袖对人民的情和人民对领袖的情。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要骑马游昆仑山,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智慧、抱负、激情、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
片中多处表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智慧。毛泽东强调走群众路线,因此他第一个喊出了“人民万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他本人乃至全党的行动宗旨,他也因此会对不能接触人民群众、调查时要戴口罩表现出无奈和孤独,他也才会作出“水中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的生动比喻。毛泽东强调独立自主,因此在“一边倒”时期对苏联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断然拒绝。
《走近毛泽东》,无疑给了我一次细细品茗伟人之首先作为“人”的真实与感动。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毛泽东,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这就是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
第三篇:毛概《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主席的这首在中学时被我们反复背诵熟记于心的诗词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词中所显露的强大气场是他作为一代领袖的魄力,而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大家。在毛概课上观看了有关毛泽东的生平的一些事迹,感悟好大!
视频主要讲述了毛主席的一生,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事情,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透过视频,我们深刻的了解了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他毕生的愿望就是解放并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还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他热爱游泳,梦想游遍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希望考察长江黄河,最主要的是,他热爱人民,渴望同人民在一起。视频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主席慈祥的面容,他接见外宾时总是自然微笑,视察工作时也不摆架子,让人感觉到无比的亲切,我感到毛主席的形象是如此真实又生动,好像与群众靠的很近,正是因为这样的亲和力,人民才爱戴他。
在这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你们累了吧,不能累了就不干了,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往前走,决不下山,不走“回头路”。没错,路是人走出来的,如果没有人就没有了路,而且决不能走“回头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人走过“回头路”,包括我自己。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比较难的解方程,我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了出来,但是做错了,于是老师就讲给同学听。过了一会,老师又出了同一类型的解方程给我们做。这时我走“回头路”了,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方法做。现在通过老师的指导后我终于会做了。当我们知道自己做错事时,下一次就不能在做错,走“回头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做错,走“回头路”,不仅会害了自己的,还会让自己的坏毛病一直改不了。
毛泽东主席说的话令我喜欢,做的行为令我感动!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出了妻子和儿子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堂妹,一个侄儿。毛主席的六位亲人都是他自己让他们参加革命。如果是我,我绝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参加革命,因为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牺牲,会导致我失去一位亲人,那该多痛苦啊!但是毛主席为了革命让自己的亲人都参加,那种爱国之心怎能不令我敬佩啊!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人民解放中国,发展工农业,走向光明的未来。毛泽东,一位伟大的领袖,一位从农村走出来,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本的好主席,一位坚强且善于谋划的战略家。他值得我们永远尊敬。视频所放的事迹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让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久违了的毛泽东的真实形象,让我们真正地走近毛泽东,去探究他的光辉一生。他不仅是一位领袖,也是我们的亲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越来越好,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像毛主席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思绪渐渐飘向远方,而感情却深深地留在了心里。
就是那样战火纷飞地的年代,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是毛主席,带领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牺牲小我为大我,换来了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
第四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毛概报告(定稿)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在毛概课堂上我们大家观看了《走近毛泽东》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毛泽东一生的战斗和革命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革命路上风雨兼程,踏过荆棘,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
通过这部电影,我充分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个人魅力,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伟大的思想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正是毛泽东伟大思想家的体现,也体现了毛主席实事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从未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橘子洲头,湘江北去,····”,他的诗句留露出了诗人有的那种广阔的胸怀。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好河山,这体现出了他对外交的贡献,如果抛去时间的因素,我相信毛主席可以游遍世界的各个河流,他热爱中国的大好河山,因为他体察民情,他想问候遍中国的人民群众,看到人民受苦他流泪,人民幸福的生活是他的心愿。他是战士,在破旧的小屋中,指挥了一场场胜利的战役,人民授予他为元帅,但是他没有接受,他的愿望是当一名教员,为了人民他成为了战士,他心愿还是成为一名教员,他不是统帅,为了和人民走地更近。在任何场合中,毛主席言谈举止都是那么自然和真诚,面对敌人他是沉着冷静,面对人民和外宾的时候,他总是最为自然的表情,视察工作的时候永远是面带着笑容,给人的感觉是和蔼可亲的;生活中他又是这么简朴,身穿补丁衣服补丁鞋的,以辣椒红烧肉为佳肴却又三年忌肉与人民共度艰难的人。看完《走近毛泽东》,为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而折服,为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而折服,也为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而折服。
十月一日,这个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伟大神圣的一天,这个全国人民都激动的日子,这个中国人民幸福生活开始的日子,是毛主席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光明的未来,带着中国
人民解放了新中国。在晚年的时候由于四人帮这个组织扰乱中国,扰乱毛主席的视听,但是还是正义战胜邪恶。毛主席总是考虑到人民的前面,高瞻远瞩,先人后己,有一次,当会议结束的时候,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为脚下有毛病为无法站立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去,都为了凝视着毛主席离开,这时毛主席说了句令人沸腾的话, “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我要一个个看着你们离开”,一句平凡的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使在座的每一个人委员们心里都在流泪,这是感动的泪水,这是毛主席先人后己的表现。这部电影讲述了毛主席从少年,青年,中年,晚年的奋斗的故事,这部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真实的形象。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条件都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倍的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握自己的青春,把握好每分每秒,我们应该像毛主席那样,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生。我们不能浪费时间,我们不应该因为碌碌无为而遗憾,我们在提高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要培养自己高雅的兴趣爱好,在这个多元文化充斥的时代,我们要明辨是非,扬长避短,学习先进对于新事物要敢于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自己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永远铭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毛主席一生都在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我们永远会铭记,我们也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第五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第一次看这个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课上,任课老师放的。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无数的风风雨雨。
因为老师一次课并不能放完,分了好几次课来放,这样在课上看的断断续续,嫌不够尽兴的我在宿舍又看了第二次,是以第二次看的很认真,也让我看到了许多关于毛主席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看到了一个有喜怒哀乐的更真实的毛泽东。
纪录片一开始以“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这样的旁白拉开序幕,对毛泽东的生平进行介绍。
而画面则是以毛主席老年的画面开始,那般的头发斑白,步履蹒跚,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交谈时无力地倚靠着沙发,慢慢的再过渡到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上学的事,细细描述了“二十八画生”的故事,毛泽东指挥大部队作战打仗的事情以及一些小细节,甚至连他用过的竹子做的拐杖都有不小的一段讲解,其余还有毛泽东去祭拜父母、毛泽东畅游长江与大海、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白了头发、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简朴生活、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代表团会见的幽默场面、毛泽东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时因腿疾目送全体代表离场等大量的珍贵镜头和生动细节等等。
在此之前,我对于毛泽东这一伟人光辉的名字虽然并不陌生的,但对于毛泽东的认识却也不多,仅仅止于知道他是一个出色的国家领导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已。但在观看了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后,对毛泽东却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知道了他从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事情,知道是他发动了秋收起义;在三省交界开辟了革命根据地;领导四次反围剿;带领红军完成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他的领导下使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在日本侵华的八年期间,带领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寇,保卫祖国和人民;知道是他在二战结束后,又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是他在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后和全国人民一同建设祖国,把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改造成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看完《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片后,我也被毛主席的生平事迹以及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所感动,所振奋。虽然在晚年毛泽东也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了我们的崇敬。他毕生反对剥削压迫,为工农兵争名争利争自由;历经二十八年艰难险阻,把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牛做马的亿万奴隶托为新主人;他手不释卷而又不唯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孜孜探索理想社会发展模式,为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他虽然在人们心中贵为天子却身穿补丁衣服补丁鞋的,以辣椒红烧肉为佳肴却又三年忌肉与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人民共度艰难。
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除了妻子和儿子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堂妹,一个侄儿。毛主席的六位亲人都是他自己让他们参加革命的。如果换作是我,我想我是绝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参加革命的,因为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牺牲,会导致我失去一位亲人,那该有多痛苦,但是毛主席为了革命却选择了让自己的亲人都参加,这样的爱国之心怎能不令我敬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即使有再传奇的经历,也难免会有过失,我想我们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虽然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在毛泽东的错误领导下发动的,其间许多知识分子遭到残酷迫害,但是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也采取了及时的补救措施,尽量降低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他的乐观坚强,勤奋刻苦,还要学习他的认真拼搏,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学习他的工作踏实,勤奋刻苦,勇于钻研,学习他的生活简朴……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