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影评3
《冲出亚马逊》观后感
茅坪学校
七年级
龚长明
指导教师:888
我们这周星期四在中院看了一步激动人心的国产电影,名字叫《冲出亚马逊》,在整整两节自习的放映中,我深切体会到一名中国武警战士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与军旅生活的艰苦。
《冲出亚马逊》这部电影主要描述了两位中国特种兵被派往国际军事组织在亚马逊的“猎人学校”与其他国家的士兵一起进行为期一年生死训练的艰辛过程。他们便是中尉士兵王晖和胡小龙,是他们让祖国的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了“猎人学校”,最后“猎人学校”的校长为其中一位特种兵颁发了勇士徽章,这象征着勇敢和荣誉,也象征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猎人学校的训练是残酷的,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在训练过程中,他们进行各种残酷的训练,其中‘吃饭’也是训练的一种,所有人的食物就是一个玉米饼,一碗汤和一斤生牛肉,这些食物可是一般人吃不惯,可想而知,连吃饭都这样,其他高难度的训练别提有多难了,他们还进行爬网、攀岩、野外生存、与贩毒分子交战等练习与考验。
影片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王晖为了就那位女医生而一人与贩毒分子进行殊死搏斗,最终她救出了女医生,并将贩毒分子的轮船炸毁,主人公的不怕苦、不怕累、敢于牺牲、勇敢顽强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
电影结束了,但我的心还是无法平静下来,一幕幕精彩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放映,思考着中国特种兵的毅力,回忆着他们最后的成功。其实说真的,与电影里的训练比起来,我们的早训、我们的学习哪里算得上苦,可以算的上是享福了,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叫累叫苦,坚持不住了。
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不愁吃不愁喝更不愁冷暖,天天悠然自得,但由于身体缺乏必要的锻炼,身体素质很差。但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催雨打的。只有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们要想走向成功,就要以两位中国士兵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吃苦精神,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力。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极限。遇到困难与挫折,不退缩,勇往直前。人生之路上还有更多的苦难,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让我们做个能吃苦,学会吃苦耐劳的人,做生活中的强者。
(点评:本篇影评能紧扣影片内容谈自己的真切感受,体现了当代中学生奋发向上的新形象。影评的结构安排合理,详略得当,富有启发性。值得推荐。)
第二篇:影评3
《月食》是《暮光》系列中承上启下的一部,讲的是贝拉在吸血鬼爱德华,狼人雅各布之间的抉择,让人觉得很悲伤有无奈。《月食》是目前上映的四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在这一集中,贝拉选择了爱德华,还答应了他的求婚,这又让我小小兴奋了一把。狼人雅各布为贝拉做的种种让人不舍,觉得他好可怜,全心全意爱一个人,但是注定没有结果,实在令人同情。我很喜欢电影开头贝拉读的那一段话:“有人说 世界将终结于火 有人说会葬送于冰 我曾尝过欲望之果 我赞同终结于火 但若非要两度沉沦 我想我对仇恨了解够多 可以说 如果是毁灭 葬送于冰也不错 是个选择。”虽然影片中这段话是作为贝拉复习时的内容,但我觉得这段话是一种影射,它反映出贝拉内心艰难的抉择,作为人类,她有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与爱德华的爱情让她沉沦,狼人雅各布对她的付出更是让她困扰,与爱德华在一起就意味着终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吸血鬼,到那时,一切都会不再简单,贝拉需要面对怎样的未来,就连她自己都无法想象,但是,贝拉对爱德华的爱冲破了一切,让她义无反顾,这一点让我十分羡慕。而爱德华,将贝拉视作生命,贝拉就是他的一切。他们两个,是天生的一对,即使一个是人类,一个是吸血鬼,即使他们的爱情不为人们接受,但因为爱了,所以就一定要在一起,这种坚持相当可贵,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很美满呢!开心!
对于《破晓(上)》,真的无语!不是对电影有意见,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还要分上下两部上映,吊人胃口到不行,从第一部到这一部,已经让人等得够久了,现在还要等五个多月,差不多半年呢啊,
第三篇:影评3
题目似乎有些可笑,偌大的人了,竟写起了读后感,这可是小学生的课程啊。但事实上,这毕竟确实是一篇读后感,我也就不再加一些花哨的修饰了。想读《林海雪原》,这可是多年前的愿望了。记得小学的时候,父亲就爱唱革命京剧现代戏。我是由于好奇才跟着学的。只知道里面的侦察排长杨子荣是个英雄人物。但我对他没有什么感情。近日,我荣幸的得到了这本令我神往的书——《林海雪原》,并于今日阅完。我觉得有必要把我的感受记录下来。
读完这本书,我不但对杨子荣更加了解,更使我敬佩的便是二零三首长,这位年轻的指战员,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同志们充满了关怀。在他身上找不到一丝忧愁,寻不到一点儿恐惧,整个小分队在他的指挥下神出鬼没,使敌人闻风丧胆。这一点,文章中写的精彩绝伦。
读书的过程当中,我因为感动而落过两次眼泪:第一次是少剑波利用巨幅的文字会议姐姐对自己的关爱的时候,这种纯朴自然的姐弟情意在作者笔下却描写得格外真实,煽情。总忘不了姐姐为少剑波洗头的场景,少剑波的每一根发丝都倾注着姐姐无尽的爱与关怀。这位年轻的姐姐却使少剑波得到了母亲般的关爱。
第二次落泪是当孙达得到威虎山上取情报,归途中,在杨子荣上山时堆的雪墙里休息,当他发现这堵避风的雪墙是战友杨子荣砌成的时候,“老战友,我已经来了!为了胜利我马上要返回去。”他把自己的手按在杨子荣的手迹上,“来!老战友,咱们握握手吧!同志,再见!”短短的两行字,里面包含着对杨子荣同志的阶级感情和无尽的思念。我落泪了,感动了。曲波用简单的语言,简单的动作体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者质朴的阶级情谊。我顷刻间为这一句话而潸然泪下。
杨子荣的机智勇敢是家喻户晓的了。然而,他与少剑波的默契,却是鲜为人知的。在我理解上,少剑波只要说出上半句,杨子荣就能跟上下半句,这种默契程度如何不令人羡慕。难怪曲波在书的扉页上写到:“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可见他对杨子荣怀有深厚的战友之情。
白茹这位天真烂漫的女卫生员,在整个队伍中总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欢笑,特别是遇上刘勋苍。他那高大魁梧的形象与白茹的轻巧灵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刘勋苍专爱逗惹小白鸽,使整个小分队的气氛顷刻间轻松起来。在攀登峭壁的时候,因为白茹是个女同志,攀登技术不到家。所以少剑波把大衣脱下来裹住她,同志们那绳子把她拉上去,刘勋苍逗趣的说:“怎么上来一个包裹?”惹得众人哈哈大笑。当王团长来看望大家的时候,白如关切的问团长夫人生宝宝了吗。王团长答非所问的回答又令白茹身上添了不少活泼天真的感觉,到白如知道是个女孩儿时,她快乐的“两手一阖,想要跳起来的样子。”这位人民军队的卫生员身上满是快乐和烂漫,仿佛她的身上没有位置装载忧愁和苦恼。
还有英雄的警卫员高波、攀登能手栾超家、长腿孙达得,作者把他们描写的有血有肉、淋漓尽致。
曲波在书中刻画情节时,既体现出了各有长处的个人,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情节连贯紧凑,体现出他写作非凡的造诣。他使我明白驾驭长篇小说是要有一定的功底的。
“茫茫林海藏踪迹,巍巍丛山匿军颜。”我隆重向大家推荐。理由有四:
一、作者曲波
是书中的主人公少剑波的原型,也就是说他写这部小说有充分的生活体验。
二、少剑波与白茹的爱情使全篇倍增情调。
三、人物形象的刻画淋漓尽致;
四、少剑波在军事战术方面变得非凡才能。
第四篇:与狼共舞影评3
电影《与狼共舞》在影史上的地位尤为突出,首先它是美国几十年来第一部西部片,导演凯文·科斯特纳大胆地选用了公认不受欢迎的西部片题材,并成功地复活了一个几乎濒临死亡的片种。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一改传统西部片的西方中心价值观,从老套的以白人为主角的个人英雄主义跳出,而是对北美大陆上白人与原著民之间的文化冲突和相互理解进行探讨和思考,使《与狼共舞》成为最具有人类学精神的西部片。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以美军中尉邓巴的视角进入陌生的苏族人的世界,而后半部分,导演将白人世界与苏族人的世界置于同一个平面上展示给观众,不再是白人作为探险者的身份进入苏族人的生活,因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以西方价值观作为观察核心的追踪白人视角的描写方式。作为一部相当长时间都说苏族语、打英文字幕的“另类”大片,凯文·科斯特纳追求的是为观众营造这样一种观察视角,即站在苏族人和白人的价值观之外,让观众自己来评价、思考这对矛盾主体各自的思维方式和他们之间的冲突,在最大程度上使观众以韦伯所倡导的“价值中立”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上白人与苏族间的冲突。
一.白人的态度——当征服成为一种“习惯”,以及殖民思维的产生
那个时代美国政府对待原著民的态度是“顺则招降,逆则清缴”,不管怎样都要强迫所有原著民服从西方价值观,以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我们现在对那个时代美国政府的这一系列对待土著居民的做法是口诛笔伐也好、辩护其历史局限性也好,都必须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白人对待土著居民的态度是自然的,是必然形成的。这都可以归因为美洲白人的特定历史和西方文明发展的必然性。现代西方文明从十五世纪发端于地理大发现开始,就注定了其征服性的特质,随着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整建立,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深入,那种中心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和对自己所持信仰“不证自明”的坚定,更在西方人的大脑中深入根植。
所以,自从第一批欧洲人登上美洲大陆后,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了,在白人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了:西班牙探险者践踏中美洲帝国的行为完全合理,因为那些“野蛮人”屡教不改,不信上帝;大英帝国和波旁家族应该拥有美洲殖民地,因为这片土地上的原著民“未经开化”;合众国必须同化所有土著,因为“生活在美国版图的人民应该获得自由与民主,理性与法制应该推广”。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影片中花旗大兵们见到印第安人的仇视和鄙夷,“所有拒绝改变的‘红番’都是美利坚的敌人”„„融入苏族人生活的邓巴中尉也就成了“叛国者”,他叛的这个“国”(state)是政治和价值观层面上的思维方式实„„
二.苏族人的态度——社会结构分析和对白人的认知
世代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苏族人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狩猎采集型的小型社会,虽然广义上的苏族人包括从北美大平原到南加拿大地区的各个人数庞大的氏族,但是由于缺乏适宜农耕的土地,苏族人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地为自己带来大量财富,所以社会分工非常简单,也就失去了建立国家机器和成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帝国的机会。这样的社会的特点就是,他们无法离开能为他们带来食物的小范围地区。对于苏族人来说,赖以生存的就是大平原上数目庞大的野牛,即使因为环境因素而需要整个部落整体迁移也离开不了大平原地区。大酋长和七大氏族的酋长是苏族人的行政和宗教精神领袖,各氏族以“部落议会”为纽带决策各类事项。
综上各因素,决定了苏族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自身的认识。他们不像西方世界,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分化,狭小的欧洲大陆无法满足西方人的生存需要,所以对世界的认识采取探险和科学分析这种“眼见为实”的方法。苏族人的一切认知局限在野牛众多的河谷和部落里
来自长老的迷信传说。但相同的是,无论是白人或是苏族人都以自己的认知经验来定义他们所见的陌生事物。
在苏族人看来白人的对未知世界的征服是愚蠢并且令人费解的,因为停留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只要固定的土地和吃不完的野牛就足够了,他们相信没有人拥有土地。土地,天空,海洋都由伟大的神灵“百康塔卡”而来,谁都不能拥有,只能享受大地的恩赐,使用土地而不是拥有土地。人可以拥有马,帐篷,衣服,但是拥有不了土地。不少苏族战士也手刃过不少白人平民,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异类”都是贪婪残忍的,都是来与苏族争夺土地的敌人。人类总是有这样的思维习惯,即忽视个体的特质,而只停留在对某同类群体的刻板印象上。于是苏族人对整个白人群体产生了仇恨,在他们看来白人如同蝗虫。白人来了,说要买土地,给一些东西交换,淳朴的苏族人以为白人只是要租用土地,以为他们不久就回离开。白人告诉苏族,你们可以永远住在美丽的黑山上,可是马上就背信弃义,疯狂的开采黑山黄金。白人来了,疯狂的捕杀野牛,毫无计划,把野牛杀光了。苏族人失去了食物,苏族也捕杀野牛,可是他们懂得在控制野牛的数量,而白人却要把野牛干尽杀绝。白人带来了许多奇怪的病,许多苏族人受到传染后死了。白人又带来了烈性的酒,苏族人从来没喝过酒,有人得病了,有人开始撒酒疯狂,勇猛的战士变成了醉鬼,兄弟之间开始打架,苏族被污染了。白人要苏族象他们一样生活,不许打猎,要去种地。白人要苏族人不允许有自己的信仰,连最重要的“太阳之舞”祭典都不可以举行。美国的西进就是伟大马背文化的灾难。
三.文明的冲撞——当邓巴中尉与“风中散发”相遇和“帽子事件”
以上是电影中矛盾双方的核心价值观的展现,接下来,导演就让这两个主体好像棋盘一样放置在对垒状态,让观众细看他们之间的冲突、谅解一直到相互的理解。
苏族人和邓巴中尉刚开始一直在相互试探,在双方的原有意识中,对方都是带有敌意的。对邓巴来说,他直面的是传说中的“野蛮人”,当他发现苏族人并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毫无原则地烧杀抢掠时,他试着去接近他们。在众多苏族长老中,也不乏乐于学习陌生事物的人,但是即便是双方都愿意放下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试着理解对方,也会产生摩擦。我对一个情节的印象特别深刻:邓巴在获得部落的信任,帮助族人一起捕猎野牛的过程中不慎丢了自己的帽子,在晚上的全族宴会上,邓巴却发现苏族勇士“风中散发”毫无顾忌地戴着自己的帽子出现,当提出要回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甚至差点引发冲突。因为在邓巴看来,帽子是属于他的,在丢了之后,拾获人理应交还属于他的东西,这是典型的西方式的权利——义务思维方式,根源于西方世界经济生活中的民事法律精神。而“风中散发”认为这是他拾获的,作为“战利品”不但应该属于他,而且对所有对他的“战利品”所有权提出疑问的,都被视为是对他的“挑战”。因为在苏族的社会中,骁勇善战的战士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战士”也是最出色的猎人,战士的“卡利斯玛”正是体现在所拥有的“战利品”上,任何对“战利品”的疑问都是对战士自身地位的挑战。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自于不同文化类型的人,在生活经验上的不同是如何产生差别如此巨大的价值观。
四.启示
也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苏族部落中有像“踢鸟”那样乐于学习,善于理解的人。而邓巴又是那种友好的白人,那大家都放下各自的一些成见,坦诚相见不就解决冲突了吗?其实不只是影片中的白人与苏族的冲突,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民族冲突和误解都是那么难以和解。而核心的问题就是自我中心。从前文我们可以得出:民族价值观的偏差和主观意志的自我中心其实相当大地来源于各自文明不同的生活经验。由于生产方式和客观环境的制约,使各文明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或是哲学观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世界的认知的差异
深刻地影响了对来自陌生文明的事物的判断,例如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来自西方经济理性社会的欧洲商人与一个来自狩猎采集型部落的战士在某件物品的所有权上达成共识;又例如一位以“契约精神”为判断依据的西方法官和一位受传统社会“价值理性”熏陶的乡村官员在同一个案件上产生了迥异的判决,却都认为各自的判决符合“真理”或是“天意”。在“真理”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产生文化偏差的条件下,弥合文明间的冲突确实很难。
在《与狼共舞》中,邓巴中尉和“踢鸟”是两个引人深思的角色,他们虽然如同他们的“同类”那样,对对方文明产生怀疑甚至鄙夷,但是,他们敢于去主动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既然相对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陌生文化的价值观是如此难以接受,那就去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并思考其所属文明的社会运作方式。如果脱离这点去寻求弥合矛盾或是理解的途径,那就是空谈,难以放下自己的主观成见和价值观中心态度。因为这样就根本没有理解对方的资本。在影片中,邓巴中尉可谓是拥有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类学调查体验,不但敢于学习,更是融入其中,也只有通过一个拥有这样个性的角色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让习惯于西方价值观的观众换个视角来观察历史上发生的这一切。
第五篇:3 idos 影评
博主按本文系应《华侨大学报》编辑而撰写了一篇电影观后感,也是准备送给那些即将走出大学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的真实感言。希望各位网友能够认真去观看这部电影,并从中得到自己的思考和答案。相信大家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不仅会有笑声,也有泪水和感动,还有就是对人生沉重的思考。说的不到之处,欢迎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兴趣爱好+职业选择=人生幸福
吴情树
“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这是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英文名:3 Idiots)中一个主人公说的一段话,这段话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同时,也促使我去思考现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这部电影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小说《五点人:在印度理工学院不要做的事情》改编而成的,讲述了三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印度男生在“皇家理工学院”的疯狂经历。2008年7月开拍,2009年圣诞节上映之后仅10天,票房便达到10亿卢比,随后成为宝莱坞历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印度理工学院的神话”:许多印度人从十来岁起就被灌输的信念——考上了这所大学,他们的阶层、背景、社会关系都不再重要,仅凭一张毕业证就能立足社会。为了考进这所学校,孩子们起早贪黑,早上4点半就起床去上补习班,上完补习班之后上正课,正课结束之后,晚上还要补习。
这是印度教育的一个真实写照,也反映了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努力追赶发达国家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事实上,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不管我们的兴趣爱好,也不问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他们都会这样告诫我们:为了有一个好的将来,你们必须拼命读书,才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否则,人生就没有前途。即使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我们还是要与人家竞争,正如电影中那位被称为“病毒”的院长在他们入学教育中讲的一些话,这段话听起来更是让我们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恐惧和压力。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鼓励竞争、鼓励第一并没有错,因为如果没有竞争,这个社会就不会进步。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念决定了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我们每个人在选择专业或者选择职业的时候,首先要看看这样的专业或者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别人适合的专业或者职业,你不一定适合,反过来,你适合的专业或者职业,别人也不一定适合。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千万不能盲目地去与人家竞争,每个人都有自己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优势。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行业中充分地发挥自己兴趣爱好或者专业特长,努力做到出类拔萃,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在今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都在谈论自己的幸福观,央视“今日说法”栏目还专门制作了幸福公式卡:2011+
=幸福,我发现不同的代表委员或者平凡老百姓,基于自己的立场、人生经验以及社会阅历,都给出了自己不同的幸福公式。在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即将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际,我也送给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一个幸福公式:2011+兴趣爱好+职业选择=幸福。每个同学只有将职业与爱好融为一体,将行业与人生理想合而为一,就不会觉得身心疲惫,就会感到其乐无穷和幸福快乐。
而对于那些在校学生而言,正如这部电影在结束时所打印出来的字幕: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把读书当做完善人生的一种修为,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负担,并从中获得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附: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中的经典对白:
“他的人和名字一样不同寻常”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
“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 “电影中的场景现在发生在我们身上”
“为什么要把缺点公之于众呢?好比你缺铁,医生会给你开补铁药,但不会到电视上说你缺铁。”
“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为开始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两个怪兄弟,一个害怕,一个虚伪„„”
“1000克秋葵,500克免费奶油就能叫醒他,为什么牺牲我?”
“我想说服你,爸。但不会以死相胁,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我为你所做的事都非虚情假意,我一向听你话,哪怕一次,让我聆听自己的声音。求你了„„爸。”
”去活出你自己,我的儿子。“
“今天我不请求上帝给我这份工作,只为这生命而感激”
“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站起来,好不容易获得了这种态度,我不会改变的。你们留着这份工作吧,而我保留我的态度。”
“入学那天,你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用铅笔?如果笔尖断了,失重的话它就会漂浮在空中,进入眼睛,鼻子,仪器。你错了,你不可能一直都对,你明白吗?这是一个重要的发明(指太空笔),你知道吗?我的院长说,等你遇见和你一样卓越的学生„„去,学习去,考完试就滚„„”
“有位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在人类行为学课上我们曾学过,朋友失败时,你难过.朋友成功时,你更难过”
“为什么一生下来父母就帮我们决定我们长大要做什么,从来没人问我们想做什么。” “如果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会有多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