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

时间:2019-05-13 23:5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

第一篇:浅谈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

有人说,上学时拿了一袋子钱换了一袋子书,毕业了一袋子书海换不来一个麻袋。这我们就有疑问了,难道当今社会知识不值钱了吗?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且工资低,反倒是农民工就业易,且工资比大学生还高?就此,笔者说说自己的看法。

大学生就业难和工资低的原因有:

1,从2003~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人数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1万。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到,现在的大学生太过普遍。教育已呈现出一种全民教育的势态,这也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不值钱,这是市场价值规律决定的。

2,全民教育,或者大众教育不仅仅从人数上导致教育资源的紧缺,各个高校都是在超负荷运作,特别是对二线、乃至三线城市所在高校资金补贴少,西部地区更是高校少。全国211学校高校有110所,西北只有13所,且有8所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各有1所,新疆2所。东西部教育投资比列严重失调,这更加重了西部教育负担:根据国家要求,较高的升学率。无疑,这样,高校压力大,资源紧缺。所以,正常情况下,这样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是否可以真正的具备相应的实力与素质,这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3,刚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虽然有较强的知识底蕴,较强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毕竟工作经验、工作能力较少。工作,就是为了产生效益。所谓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高校毕业生到底有没有能力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转化为多少生产力,这个,还有待商榷。

农民工就业易和工资较高原因:

1,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政策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当然,有些地方依旧贫穷。大多数地方的农作物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农民在家务农也有了可观的收入。如甘肃定西的马铃薯,河南的小麦,内蒙古的牛羊等等,这些都形成了新的收入来源。还有现在兴起的第三业——旅游业,在景区傍边的农户就可以做导游,开餐厅、农家乐等。这些新的收入来源的兴起,也使农民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家未必不可以赚钱,赚钱也未必比进城打工少。这就减少了农民工的数量,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就促成了供少于求,是买方市场。

2,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子女都用“知识改变命运”了,这也使得农民工“后继无人”,依靠那些原有的农民工,明显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更加剧了供求关系。

3,农民工干的活一般具有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高,危险系数大,劳动环境差,上升空间小的特点。这些特点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工工资较高。

4,社会发展快,各地建设需工量大。

综上所述,农民工比刚出来的高校大学生工资高是应该的。哪怕是刚进工厂的农民工也比刚进工厂的高校大学生所对公司创造出的效益要高。因为,劳动可以在别人的指导下马上转化为生产力,而刚走进工厂的高校大学生却一时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高校大学生凭借着容易接受新事物快,能够很快将理论结合实践。所以,大学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当下,而在于将来。

第二篇: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从城镇这一块来看,2010年光大学毕业生就有630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安排的大约有700万,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这一块大约也还有600万人,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从军队退伍需要安排的人员,一共有2400万人左右需要就业。而国家自己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另外,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则是就业问题的重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严重。首先是专业扎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其次是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另外,还有些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5.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二、当代农民工就业难的复杂性

1.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状况继续存在。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是普遍现象。一些地方政策的歧视性倾向造成了农民工就业权利事实上的不平等;一些企业在使用农民工时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农民工的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也造成了就业不稳定状态。现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约80%是“80后”,大多数已经与农民这个身份标识无关而成为全职的非农劳动者,他们的就业不稳定就会影响企业形成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而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工业化的质量,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2.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继续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新增劳动力将出现减少趋势,每年需要转移的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在600万至750万左右,新增转移数量有所减少,但整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从“十二五”期间对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从供给的角度看,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这种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些都会影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工的就业,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工就业难的矛盾将继续并存。

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需求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总的判断是各国在调整和恢复本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难保持以往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出口导向型产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会有较大下降。在国际市场上,资源和要素的成本在持续上升,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等原因促使劳动成本在上升。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将会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有较快提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农民工存量和增量就业的影响。

4.农民工获得公共就业服务难。按照各地颁发的文件初步统计,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涉及的收费项目有20多项,在乡里需要办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健康证、毕业证等证明,在打工城市需要办暂住证、就业证、健康证等证明。

5.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仍然不足。农民工职业技能低下造成就业能力低下的状况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央6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积极配合阳光工程的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专项资金,2004年安排资金2.5亿元,重点用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启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劳动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问题分析

中国的就业问题从大体形势来看,好像越来越复杂,其实从问题的本质上,跟一般的就业理论的问题是吻合的,无非就是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1)周期性失业,或者说周期性就业困难,它和宏观经济的周期现象相关,经济景气,人们的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相反,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失业率。因此农民工最容易遭受的是周期性失业的影响。(2)摩擦性的失业,或者摩擦性的就业困难,这是指个人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真实就业岗位与个人之间的匹配关系,如果匹配得不好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就容易遭受到摩擦性的就业困难。(3)结构性的失业,或者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它是个人的人力资本、技能和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技能,它们之间的不匹配所造成的。大学生同样也会遭受到周期性的就业困难,但这不是主要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

四、就业问题解决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企业、个人要“三管齐下”,共同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努力。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地就业政策,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和灵活就业,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就业问题是国家关注民生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

(一)农民工就业政策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1.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就业、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农民工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把农民工进城务工纳入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政策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3.发展政府公共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4.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普惠的公共服务制度,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共享的教育、卫生、住房、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体制,把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5.以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为政策调整重点,构建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型劳资关系,制定包括规范经济罢工在内的劳动关系法,完善工会法、合同法,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再就是要抓紧时间解决农民工落户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2、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3、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对于现如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我们讨论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自己的就业观念,不一定非要去政府、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也可以就业。

2.在校学生应提前为求职做准备,学习积累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术能力,积极拓展知识面,扩大就业领域范围。

3.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例如当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

4、及时了解当今社会就业情况,关注时事发展,不错过机遇,平稳心态,务实学习工作,不要好高骛远。

第三篇:浅谈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并特别强调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而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则首次提出了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实现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目标之一。在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呈现出农民工“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并存的格局。所以,应统筹考虑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进工厂、下车间,不仅能有效缓解每年出现的“招工难”问题,还能大大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同时还有利于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步伐,可谓是“一箭三雕”的好办法。

一、农民工“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

自2004年起,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此后,“用工荒”现象逐渐蔓延,如今连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比如根据广东省人保厅估计,2011年春节前后广东“缺工”总量在100万左右,相当于用工量的3%至4%。而在中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河北、安徽、河南等地,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

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农民工“招工难”具有典型的季节性,一般都是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出现。这跟我国产业工人的流动性较大有关。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队伍的“主力军”。但是,受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务工城市“落地生根”。由于就业不稳定,他们的职业流动性也很高。我们测算的结果表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要远远大于城镇居民,其职业转换率大约为城镇居民的5.7倍。其中男性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个农民工的年流动次数达到1.07次,即平均每年都要转换一次工作。

从行业类型来看,目前各地出现的“用工荒”主要出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中。而且大多数用人单位不仅缺技术工人,普通工人也陷入“招工难”的境地。

“招工难”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原因,比如由于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减少了农民工走向城镇的“推力”,而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劳动权益保障的缺失又加大了促使农民工回乡的“拉力”。此外,产业结构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都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另一方面,与农民工“招工难”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量在660万以上,预计“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将达近700万人。而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近些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基本上维持在70%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说,大约有30%约200余万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就面临着失业。

事实上,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率比农民工还要高,这已成为就业领域的一道“奇观”。我们根据2005年人口抽样资料计算了青年失业率。2005年,全国16-24岁青年劳动力失业率为7.0%,其中城市青年失业率为10.6%,农村青年为4.2%,前者是后者的两倍以上。即使是在城镇失业人群内部,大学生的就业优势似乎也不显著。比如在2008年全部城镇失业

人员中,有16.8%的失业者是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劳动者,这个比例几乎比小学及以下的失业者(占6.7%)高出10个百分点。

这样,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一方面是农民工“招工难”现象年年出现,另一方面却是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陷入“就业难”的困局

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产业工人队伍是我国产业竞争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以普遍廉价、低技能而且稳定性差的农民工为主体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制约我国产业竞争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是我国产业竞争力不强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0.4%。也就是说,近90%的农民工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农民工素质较低,制约了生产技术水平的应用和提高,降低了产品质量,减少了产品的附加值,使我国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水平长时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而难以向上提升。根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不到2%。即使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500强,2008年平均资产利润率也只有5.7%。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流动频繁,难以形成一支人员基本稳定的产业队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由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专业性人力资本不但是国民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源泉,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工人收入水平的决定因素。频繁地换人换岗显然不利于产业工人人力资本的提升,不利于他们工作经验的积累,不利于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和创新。其结果,就形成了“产业队伍不稳——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竞争力弱——利润水平低——工人工资低——产业队伍不稳”的低水平循环“陷阱”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竞争力报告》指出,在人力资源总量上,中国依靠人口众多的优势,在G20国家中排名稳居第一,并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但更能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却连续五年排在第18位,指数值仅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由此可见,缺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成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大障碍。

三、鼓励大学生大量进入产业队伍的条件已经成熟

经过十多年大学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在身份上从过去的“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劳动者。而大学生在数量上的相对过剩,不但可以在数量上对接农民工出现的“招工难”,也可以在质量上大大提高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事实上,现在鼓励大学生进入制造业、弥补和提升制造业用工质量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是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高素质工人队伍。目前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尽快提高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是一项必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在未来的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加快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强调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现代产业转变。而这种转型能否成功,根本上还是要取决于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大学生是当代中国高素质人才队伍中的主要代表,将大量大学毕业生引入产业工人队伍,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和结构,提升整个产业的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工资趋同化为大学生大规模进入产业工人队伍准备了条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对2003年、2005年和2008年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保持在每月1500元左右,但农民工的月工资近年来由700元左右跃升至约1200元。而全国总工会的最新调查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月薪已经超过了1700元,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预期工资相差无几,有些工种大学生的工资甚至不如农民工。

工资水平的拉近为大学生进工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大大增添了雇主雇用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劳动力的积极性。而这又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准备了更多的人力资本。不仅如此,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一般要远高于流动性强的农民工,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生产的波动性和员工的招聘成本,最终形成一支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

三是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逐渐完善,为鼓励大学生“进工厂”准备了政策支持和实践经验。早在1997年3月24日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中就明确提出:国家应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其他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

此后随着大学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去,并相应地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和具体的实践为鼓励大学生“进工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是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为鼓励大学生“进工厂”准备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条件。近些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财政收入已经超过了8万亿元。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就业资金投入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在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超过了400亿元,重点放在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方面。

第四篇: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最终版]

当前我国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从城镇这一块来看,2010年光大学毕业生就有630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安排的大约有700万,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这一块大约也还有600万人,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从军队退伍需要安排的人员,一共有2400万人左右需要就业。而国家自己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另外,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则是就业问题的重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

2.扎堆现象严重。首先是专业扎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其次是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4.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5.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二、当代农民工就业难的复杂性

1.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状况继续存在。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是普遍现象。政策缺陷是造成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制度原因。一些地方政策的歧视性倾向造成了农民工就业权利事实上的不平等;一些企业在使用农民工时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农民工的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也造成了就业不稳定状态。数据显示,农民工就业中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职业技能。能够稳定地在一个单位工作三年及以上的农民工还不到三成。

2.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继续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新增劳动力将出现减少趋势,每年需要转移的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在600万至750万左右,新增转移数量有所减少,但整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依然很大,主要是男性在45岁以上,女性在40岁以上的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劳动力,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

3.农民工获得公共就业服务难。按照各地颁发的文件初步统计,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涉及的收费项目有20多项,在乡里需要办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健康证、毕业证等证明,在打工城市需要办暂住证、就业证、健康证等证明。从政策制定来说,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障碍已基本上消除,就业岗位的限制和卡、证收费等就业准入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一些城市的政府以管理之名行限制之实,还在限定企业要优先招收城镇劳动力和使用农民工的比例,按使用农民工人数向企业收取管理费。

4.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仍然不足。农民工职业技能低下造成就业能力低下的状况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央6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积极配合阳光工程的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专项资金,2004年安排资金2.5亿元,重点用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补助资金直接补贴到农民个人,让受训农民直接受益,并与充分就业相挂钩。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资金达5亿多元。2005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了支持力度,安排资金4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5 亿元,增长了60%。阳光工程的启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劳动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培训激励政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又作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三、问题分析

中国的就业问题从大体形势来看,好像越来越复杂,其实从问题的本质上,跟一般的就业理论的问题是吻合的,无非就是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1)周期性失业,或者说周期性就业困难,它和宏观经济的周期现象相关,经济景气,人们的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相反,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失业率。因此农民工最容易遭受的是周期性失业的影响。(2)摩擦性的失业,或者摩擦性的就业困难,这是指个人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真实就业岗位与个人之间的匹配关系,如果匹配得不好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就容易遭受到摩擦性的就业困难。(3)结构性的失业,或者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它是个人的人力资本、技能和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技能,它们之间的不匹配所造成的。大学生同样也会遭受到周期性的就业困难,但这不是主要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

四、就业问题解决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企业、个人要“三管齐下”,共同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努力。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地就业政策,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和灵活就业,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就业问题是国家关注民生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

(一)农民工就业政策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1.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就业、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农民工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把农民工进城务工纳入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政策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3.发展政府公共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4.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普惠的公共服务制度,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共享的教育、卫生、住房、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体制,把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5.以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为政策调整重点,构建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型劳资关系,制定包括规范经济罢工在内的劳动关系法,完善工会法、合同法,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就业权益。

6.以促进稳定就业农民工和“80后”农民工市民化为政策调整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权益;探索大城市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办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农民工进城落户定居上能取得突破。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2、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3、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5、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6、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7、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对于现如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我们讨论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自己的就业观念,不一定非要去政府、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也可以就业。

2.在校学生应提前为求职做准备,学习积累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术能力,积极拓展知识面,扩大就业领域范围。

3.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例如当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

4、及时了解当今社会就业情况,关注时事发展,不错过机遇,平稳心态,务实学习工作,不要好高骛远。

第五篇:农民工就业问题

【申论热点】农民工就业问题

一、背景链接

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古人说:“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一个人只有从事某种职业、某项工作,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

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给就业问题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变数,使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农民工就业问题就是挑战之一。

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在看到农民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他们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二、社会现状

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灵活就业为主,劳动关系很不稳定

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和个体两大部门,所占比重分别为21.8%、36.2%,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例很小,分别为6.9%、4.2%,无固定单位的农民工占到28.8%。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为主,处于频繁流动状况,劳动关系很不稳定。

(二)岗位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

农民工主要从事搬运(重庆方言称之为“棒棒”)、建筑、加工制造和服务四大行业。其中,“棒棒”纯属体力劳动,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如泥瓦工、钢筋切割工等拥有少量技术,加工制造业如纺织业的农民工和从事住宿、餐饮和服务行业的农民工,其技术含量也十分有限。

(三)劳动时间长,合法权益受损。

农民工每月工作天数和每天工作小时数都已超出法定劳动时间,他们的休息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另外,农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还面临克扣工资、职业病、工伤事故的威胁。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需要支付更多的生活成本,承受更大的职业风险。

(四)工资水平偏低,实际收入增长有限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一些措施,如加大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企业侵害农民工利益行业的监管力度等,农民工工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涨。调查显示,农民工月均收入在500 元及以下的占8.2%,500~800 元的占25.0%,800 以上的占66.8%。但是,由于物价上涨,尤其是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等的上涨,导致农民工生活成本成倍增长,除去生活开支后,其实际收入增长十分有限,生活水平改善并不大。

(五)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缺乏

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仍显不足,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1、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调查发现,26.1%的农民工遭遇过工伤事故,其中只有13.2%的农民工得到了雇主的全额医疗等费用;养老、医疗保险的参保率都很低,分别为10.9%、18.1%;65.8%的农民工在城市有过失业的经历,享受过政府失业补助的仅占6.3%。

2、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且由于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同时,由于农民工收入不稳定,大多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或导致社会保险关系中断,使得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形同虚设。调查显示,在参保的农民工中,有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中断的分别为8.6%、13.1%,其中,因工作单位或工作地方改变而中断的分别为51.9%、59.5%,因经费困难中断的分别为41.4%、36.7%。

3、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缺乏。在社会救助方面,49.1%的农民工在城市遭遇过生活陷入困境无法生存的情况,其中,得到亲朋好友救助的占66.6%,而得到政府救助的仅占3.4%,没有得到任何救助的占28.6%。在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也没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三、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并提升其安全预期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在工业社会里,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中,不应将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对立起来,而应在两大政策体系之间寻求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有效机制。就业为社会保障提供前提和基础,就业为劳动者参与社会保险创造了必要条件,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又有效地解除着劳动者的诸多后顾之忧。

(二)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

由于自身素质较低,农民工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与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其就业空间越来越窄,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下就成了农民工获取公平就业机会和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瓶颈。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工就业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因此,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统筹城乡就业,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居民公平就业。

(四)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农民工就业机会

扩大农民工的就业机会,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大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控力度。

下载浅谈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工就业问题[最终定稿]

    农民工就业问题 说农民工问题不容回避,是因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它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的问题已不是要探讨农民进城的利弊得失,而是如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

    农民工就业问题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状态分析 在对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就业状态调研中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收入的影响较为严重。如何化解影响农民工就业危机成为了突出问题,使农民......

    农民工就业问题

    农民工就业问题 —— 2011年暑假由于社会实践需要,我于8月24号从城镇回来一趟乡下的老家。这是个偏远的小山村,大概两百户人家,每家的年轻人都到大城市打工挣钱,村里只有一些孤......

    农民工就业问题

    四川警察学院 农民工就业问题思考 年 级 2010级区 队 二区队 专 业 交通管理专业 姓 名 易 凯 学 号 1028402021 2011年10月 一、背景链接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更......

    形势与政策论文__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范文模版]

    当前我国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从城镇这一块来看,2010年光大学毕业生就有630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安排的大约有700万,还有一部......

    中国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姓名 王守珍 班级 z1205 学号 0649120518 当前我国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从城镇这一块来看......

    农民工就业问题(含五篇)

    农民工就业问题 【摘要】 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力量。眼下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中国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收到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