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工就业问题
四川警察学院
农民工就业问题思考
年 级 2010级
区 队 二区队 专 业 交通管理专业 姓 名 易 凯 学 号 1028402021
2011年10月
一、背景链接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给就业问题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变数,使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农民工就业问题就是挑战之一。
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在看到农民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他们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二、社会现状
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灵活就业为主,劳动关系很不稳定
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和个体两大部门,所占比重分别为21.8%、36.2%,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例很小,分别为6.9%、4.2%,无固定单位的农民工占到28.8%。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为主,处于频繁流动状况,劳动关系很不稳定。
(二)岗位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
农民工主要从事搬运(重庆方言称之为“棒棒”)、建筑、加工制造和服务四大行业。其中,“棒棒”纯属体力劳动,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如泥瓦工、钢筋切割工等拥有少量技术,加工制造业如纺织业的农民工和从事住宿、餐饮和服务行业的农民工,其技术含量也十分有限。
(三)劳动时间长,合法权益受损。
农民工每月工作天数和每天工作小时数都已超出法定劳动时间,他们的休息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另外,农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还面临克扣工资、职业病、工伤事
故的威胁。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需要支付更多的生活成本,承受更大的职业风险。
(四)工资水平偏低,实际收入增长有限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一些措施,如加大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企业侵害农民工利益行业的监管力度等,农民工工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涨。调查显示,农民工月均收入在500 元及以下的占8.2%,500~800 元的占25.0%,800 以上的占66.8%。但是,由于物价上涨,尤其是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等的上涨,导致农民工生活成本成倍增长,除去生活开支后,其实际收入增长十分有限,生活水平改善并不大。
(五)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缺乏
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仍显不足,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1、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调查发现,26.1%的农民工遭遇过工伤事故,其中只有13.2%的农民工得到了雇主的全额医疗等费用;养老、医疗保险的参保率都很低,分别为10.9%、18.1%;65.8%的农民工在城市有过失业的经历,享受过政府失业补助的仅占6.3%。
2、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且由于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同时,由于农民工收入不稳定,大多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或导致社会保险关系中断,使得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形同虚设。调查显示,在参保的农民工中,有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中断的分别为8.6%、13.1%,其中,因工作单位或工作地方改变而中断的分别为51.9%、59.5%,因经费困难中断的分别为41.4%、36.7%。
3、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缺乏。在社会救助方面,49.1%的农民工在城市遭遇过生活陷入困境无法生存的情况,其中,得到亲朋好友救助的占66.6%,而得到政府救助的仅占3.4%,没有得到任何救助的占28.6%。在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也没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4、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问题 1.农民工的医疗费用负担较重,普遍存在看病难问题。在有效问卷中,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的比例仅占38.4%,占61.6%的
农民工要自己掏腰包支付医疗费用,只有38.4%的农民工有可能用医疗保险账户负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农民工平均每年就医花费201.30元,到药店买药花费7l_90元,平均每年医疗支出273.20元,单位平均报销医药费只有7.14%。就医花费最高的达30 000元,到社会药店买药的最高达2 000元,但单位报销医药费的最高只有1 500元。这说明农民工在医疗方面还存在着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三、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一)加强农民工劳动保护、权益保障的制度化建设,增强为农民工服务的意识。要建立未成年农民工登记制度,一旦发现企业未经登记而使用未成年农民工,要给以严惩。为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应通过地方立法形式将权益保障活动制度化,把临时活动转化为政府的一项常规工作、一项责任和义务。要增强对农民工的服务意识,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源头互动”制度,以国务院行政法规形式,建立农民工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之间信息交流制度,做好农民工子女的计划免疫工作和女性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工作。
(二)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地方政府可探索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对所有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对有拖欠工资或不足额发放工资纪录的用人单位,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另外,政府劳动主管部门要探索建立农民工工资监督机制,监督企业农民工工资制度执行情况,重点监督农民工的同工同酬问题、最低工资制制度执行情况、是否按法律标准发放加班工资。
(三)加强劳动保护执法力度。第一,严惩雇用农民童工的行为。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加重其使用农民童工的成本。尤其是对企业主管人员,政府要依法予以处罚。第二,强化工时审批制度。劳动保障部门应强化企业工时制度的审批,在企业申请实行不定时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时,要严把审批关。对实行计件制的企业,劳动保障部门要审查企业确定的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是否合理。对实行标准工时制的企业,劳动保障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企业的加班做法是否违法。
(四)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首先,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必须深入贯彻国家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住院保障问题。现在,有些地方的医疗保障制度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以上海为例,上海实行综合保险制度,把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住院保障全部纳入综合保险制度。上海综合保险制度有利于
全面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但从执行情况看,这一目标在宝山区企业执行中却遭遇不小的尴尬。35.9%的综合保险入保率,充分说明了企业对综合保险制度的漠视。其次,要加强执法。各地政府要加大对不及时交纳医疗保险的企业处罚的力度,对那些想方设法逃避为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义务的企业,劳动保障部门要按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严格执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的规定。最后,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及其高管的行政处罚力度。对违反国家工时制度、劳动保护制度、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侵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经行政主管部门两次处理,企业没有彻底改正的,行政主管部门可给予巨额罚款、勒令停业整顿、提请司法机关冻结企业银行资金,直至吊销营业执照、禁止企业主管人员在一定时间内独立或合伙、合资开办企业,或担当企业高管
(二)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
由于自身素质较低,农民工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与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其就业空间越来越窄,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下就成了农民工获取公平就业机会和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瓶颈。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工就业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因此,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统筹城乡就业,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居民公平就业。
(四)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农民工就业机会
扩大农民工的就业机会,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大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控力度。
第二篇:农民工就业问题
【申论热点】农民工就业问题
一、背景链接
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古人说:“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一个人只有从事某种职业、某项工作,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
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给就业问题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变数,使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农民工就业问题就是挑战之一。
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在看到农民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他们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二、社会现状
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灵活就业为主,劳动关系很不稳定
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和个体两大部门,所占比重分别为21.8%、36.2%,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例很小,分别为6.9%、4.2%,无固定单位的农民工占到28.8%。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为主,处于频繁流动状况,劳动关系很不稳定。
(二)岗位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
农民工主要从事搬运(重庆方言称之为“棒棒”)、建筑、加工制造和服务四大行业。其中,“棒棒”纯属体力劳动,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如泥瓦工、钢筋切割工等拥有少量技术,加工制造业如纺织业的农民工和从事住宿、餐饮和服务行业的农民工,其技术含量也十分有限。
(三)劳动时间长,合法权益受损。
农民工每月工作天数和每天工作小时数都已超出法定劳动时间,他们的休息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另外,农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还面临克扣工资、职业病、工伤事故的威胁。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需要支付更多的生活成本,承受更大的职业风险。
(四)工资水平偏低,实际收入增长有限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一些措施,如加大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企业侵害农民工利益行业的监管力度等,农民工工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涨。调查显示,农民工月均收入在500 元及以下的占8.2%,500~800 元的占25.0%,800 以上的占66.8%。但是,由于物价上涨,尤其是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等的上涨,导致农民工生活成本成倍增长,除去生活开支后,其实际收入增长十分有限,生活水平改善并不大。
(五)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缺乏
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仍显不足,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1、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调查发现,26.1%的农民工遭遇过工伤事故,其中只有13.2%的农民工得到了雇主的全额医疗等费用;养老、医疗保险的参保率都很低,分别为10.9%、18.1%;65.8%的农民工在城市有过失业的经历,享受过政府失业补助的仅占6.3%。
2、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且由于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同时,由于农民工收入不稳定,大多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或导致社会保险关系中断,使得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形同虚设。调查显示,在参保的农民工中,有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中断的分别为8.6%、13.1%,其中,因工作单位或工作地方改变而中断的分别为51.9%、59.5%,因经费困难中断的分别为41.4%、36.7%。
3、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缺乏。在社会救助方面,49.1%的农民工在城市遭遇过生活陷入困境无法生存的情况,其中,得到亲朋好友救助的占66.6%,而得到政府救助的仅占3.4%,没有得到任何救助的占28.6%。在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也没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三、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并提升其安全预期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在工业社会里,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中,不应将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对立起来,而应在两大政策体系之间寻求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有效机制。就业为社会保障提供前提和基础,就业为劳动者参与社会保险创造了必要条件,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又有效地解除着劳动者的诸多后顾之忧。
(二)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
由于自身素质较低,农民工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与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其就业空间越来越窄,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下就成了农民工获取公平就业机会和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瓶颈。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工就业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因此,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统筹城乡就业,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居民公平就业。
(四)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农民工就业机会
扩大农民工的就业机会,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大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控力度。
第三篇:农民工就业问题
农民工就业问题
说农民工问题不容回避,是因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它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的问题已不是要探讨农民进城的利弊得失,而是如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是“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就业承受很大压力。一方面用人单位提供了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农民工找不到活干,出现了 “有工无人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多数的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技之长,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次,农民工就业意识有所提高,在选择单位时不仅仅从工资方面考虑,对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各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三,目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大部分是18至25岁的年青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也基本上没干过什么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却对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要求过高,因此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市场需要的劳动力有一定的职业技能门槛,而许多劳动力因为缺乏技能而被关在就业的大门外。目前许多企业急需的,并不是那些普通民工,而是立即能上岗的熟练工。而没有技术特长的民工,四处奔波也难以找到工作。所谓的“民工荒”,实际是紧缺熟练工。因此大部分农民工如果找到工作,基本是没有门槛而只需要力气的低技术、低收入的体力活。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民工和其他劳动力的就业门槛在逐渐提高。没有一定职业技能民工,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
二.农民工进城就业存在的问题
近来,农民进城就业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是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培训薄弱,制约了农民进城就业能力的提高。目前,农民进城就业能力普遍偏低,农职业培训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农业、劳动、教育、工会等部门都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但缺乏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培训资源没有得到综合利用;培训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主观性培训较多,技能性和“订单式”培训较少;培训师资和培训教材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二是合法权益没能得到有效保护。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很多民工未签劳动合同,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缺乏基础。二是农民工基本上没有定量或固定的劳动时间。据调查,有73.3%的民工工作在10小时以上,最长的达13个小时。三是用工单位没给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和提供工伤费用。四是拖欠民工工资现象依然存在。五是进城就业民工受歧视的现象仍有发生。六是民工法律意识仍很淡薄。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只有36.7%的民工选择“找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处理。
四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看病无保障。调查显示,有医疗保险的只有3.3%,还有96.7%的民工没有办理医疗保险。他们生病以后只有16.7%的人会选择直接去医院,83.3%的人是自己随便买点药吃或硬扛。
五是民工子女入学“门槛”高。在被调查的130位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中,有学龄(幼龄)子女的78人,其中有33.1%的民工带着子女外出进城务工,并在就业城市上学,入学收费与当地城市人子女相同的占66.9%,还有33.3%的民工子女因没有城市户口需要交纳较高的各种费用才能入学。
六是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直接制约着农民进城就业。近年来,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还存在着领导机构不明确、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就业的政策规定和相关法律、统计指标及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农民进城就业。三.促进农民工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措施
一.是用渐进的方式改善户籍制度,授予农村外出务工者与永久居民类似的基本权利。加强法律和行政体系,确保农民工作为输入地长期居民的权利,包括购买或租赁房屋的权利,获得基本的医疗保健和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同时,至少保留输出地居民的一部分权利(特别是对土地的权利),继续维系他们和家乡的关系,保持他们对于家乡的认同感。
二.是进一步促进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使他们能够共同设置相关的服务机构,共同支付为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提供公共产品所需的资金。三.是四是促进把农民工纳入决策机制的形成,也就是说在决策中也能够考虑到他们的利益,使农村外出务工群体无论对输出地还是输入地的事务,都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参与权。
四.是确保农民工得到公平的待遇。废除任何限制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寻找工作或者临时性工作的不公平限制;确保法律程序的实施,包括和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签订合同,及时发工资,不找任何理由拖延或者克扣工资;改善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的女性劳动者,包括健康、卫生和安全;为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提供以自愿为基础的技术和法律培训,不能征收任何不合理的费用;为他们的子女受教育安排不同的渠道,使其子女在教育上所获得的待遇和城市居民的子女不应有所差异;加强适当的管理,包括计划生育、就业、卫生和法律援助。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
(1)坚持了一分为二,两点论,两分法,体现在既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看到了当前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2)还坚持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看到了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我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政府与社会以及社会成员收入悬殊等方面.(3)看到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即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大.(4)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在无论是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还是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都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做到合情合理合法.
第四篇:农民工就业问题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状态分析
在对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就业状态调研中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收入的影响较为严重。如何化解影响农民工就业危机成为了突出问题,使农民工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基础上,应把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中长期完善发展政策、机制和推进制度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
下面主要分析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二是农民工失业的特点与化解就业困难的难点;三是金融危机后解决农民工问题对策;四是“十二五”期间解决农民工问题对策。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在就业方面,农民工出县就业占农村劳动人口总数的比例较大,在农民家庭纯收入的来源结构中,农民工非农就业收入对农民家庭纯收入的贡献率较为明显。国际金融危机由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传导到建筑业、服务业,导致2008年春节前大量农民工失业、减薪,提前返乡。金融危机企业裁员、停工、减薪使大部分农民工返乡少部分出县农民工失去工作。返乡农民工继续外出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家乡人多地少,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工的家乡非农产业薄弱,就业机会少,难以缓解家庭生活困难的压力;资金、市场、政府服务制约农民工自主创业;新生代农民工不认同农村。
在家庭收入方面,失业及工资下降给农民工家庭收入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部分失业农民工断绝收入后在吃以往打工积累的老本,使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变动趋势发生了逆转。失业农民工就业的迫切性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包括一些失业者的家庭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供给子女教育经费已经拿不出来。农民工主要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提供就业信息与技术培训并提供创业指导,给予资金政策等支持;增加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改善处于停滞或迟缓的现状。
第二,农民工失业的特点与化解就业困难的难点。失业的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从失业冲击的范围看,这次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冲击是全国性的,年龄以青壮年群体为主;从失业冲击的对象看,这次受冲击的是农民工,虽然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多年,但户口身份仍是农民,是城市和农村双重边缘化的群体;从失业的原因看,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很低,且失业农民工是分散的,或返乡,或在城市待业寻找工作,并处于往返流动过程中,难以通过单一的固定社区提供追踪服务,给扶持政策的设计和实行增加了困难;从失业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看,本次对农民工的就业冲击则处于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危机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还在延续。这就会使失业农民工面临较长时间的困难。
化解就业困难的难点在于:政府的政策和社会管理体制上存在诸多问题:农民工多就业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民营中小企业,这类产业和企业是政府的发展政策和金融服务中的薄弱环节;大多数农民工已在城市工作三五年甚至十几年,但他们在城市社会的地位没有得到承认,尤其是住房、子女就学、社保、户口等问题没有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多数农民工外出就业前没有得到培训,导致文化水平低,就业具有脆弱性。化解难以上难点就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关键在于国民要由温饱消费普遍过渡到耐用消费品消费的阶段。
第三,金融危机后解决农民工问题对策: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放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把破解农民工就业难题的重点放在制度创新上;把发展县域经济和对农民工的创业扶持结合起来;完善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改善和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权益,同时注意土地保障作用在弱化的问题。
第四,“十二五”期间解决农民工问题对策。
现状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状况没有明显好转;农民工获得公共就业服务很有限;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较低。
政策建议如下: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就业、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农民工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把农民工进城务工纳入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政策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发展政府公共投入与市场机制结合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普惠的公共服务制度,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以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为政策调整重点,构建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型劳资关系,规范劳动关系法,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以促进稳定就业农民工和80后农民工市民化为政策调整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探索大城市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办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农民工进城落户定居上能取得突破。
第五篇:农民工就业问题
农民工就业问题
——
2011年暑假由于社会实践需要,我于8月24号从城镇回来一趟乡下的老家。这是个偏远的小山村,大概两百户人家,每家的年轻人都到大城市打工挣钱,村里只有一些孤寡老人和小孩。村里人常说种地只能糊口,为了能过上好生活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只能到大城市打拼。在中国许许多多的农村都这样,农业是国之根本,但在中国农民的地位较低,即使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农业保护政策出台,但农民的现状改变,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不过相比以前,村里开始有了农民医疗保险,低保户和社会保障,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据村委会的人说,国家开始重视农生问题,他们每个星期都要到城镇开会,会议每每都是一些关于“三农”问题,政府正在不断的改善农民的生活,建设新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取得了长足进步。据调查发现,1980年时城镇人口为1.9亿人,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仅为17.9%;到2011年,这两个指标已经分别达到6.66亿人和49.68%。单从城镇人口的绝对规模和所占比重两个指标看,城镇化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我们也得清楚地知道,在这个人口规模中,至少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部分是“伪城市人口”。我们迄今所实现的城市化,尚有相当一部分是并不真实的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能否成功,最终并非取决于我们能建多少高楼大厦,能修多长的地铁,城市经济创造出多大的GDP总量,城市的生活水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那取决于什么?根本地取决于我们能否真正解决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城市中定居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什么时候“农民工”这个词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亡了,中国的城市化才能真正称为成功。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最大国情,就在于我们必须在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中面对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聚集和定居的问题。
农民工在城镇定居的实质性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就业,二是社会保障,三是资产权益,四是住房。这里我们重点说就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有1亿多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通过他们走出乡村走入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农民工在改变自身生活和生命轨迹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流动的潜规则。从最初的“民工潮”,到今天一些地区的“民工荒”,农民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变化?
建国初期中国有80%的农村人口,国家大力发展工业,需要大量的员工。一方面当时物价低廉再加上当时农民工眼界狭隘,即使在城市打工再苦再累但能挣到比务农更多的钱。另一方面政府没有对农业进行保护使得有一些农民不得不到城市打工。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眼界也开阔了,再加上低廉的工资无法维持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渐渐出现了“民工荒”。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农民工自身因素,“一技之长”欠缺。有关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显示,难的责任首先推给社。59.1%的农民工认为,自身素质欠缺,包括文化程度低、缺少技术等,是就业的限制因素。靠“一技之长”找工作的农民有23.7%。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较“纯体力”农民工确有优势。在建筑行业表现尤为明显,开吊车的月收入为搬运工的3倍还多。于企业而言,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是首选,农民工的就业选择也更多。过去,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市场的主要竞争力是要求低、肯吃苦、无论高低贵贱,这种工作倾向填补了城市的非正规、非体面就业岗位。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对此类岗位则有所选择与挑剔,拒绝走父辈老路。二,社会方面因素,由于物价普遍上涨,导致生活资料价格提高,低工资再也无法维持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另一方面,现在物价上涨,城市生活费用加重,租房紧张,农民工对工资要求变高,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及人民币升值,国内中小企业出口面临困境且利润降低,企业纷纷缩减产量。另一方面国内原材料暴涨,石油等燃料价格飙升,职工薪水上涨,生产成本过高。企业要么减少生产规模,要么面临倒闭,工资迟迟不涨。很多工资过低的行业没人愿意就业。我认为要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1,全面普遍九年义务教育,最好在农村能免费施教,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时教会农民一项专业技能,使得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2,要做好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还要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给务农的农民以补贴。3,当地政府可以与一些农产品制作公司以及手工艺品公司合作,建立农村合作社,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和手工业,确保农民在家乡有钱可挣,保障农民的生活来源。4,要做好农民的养老问题,为农村的老人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和精神慰藉。
在中国的城市生存着大量的农民工,他们就像蚁族一样勤勤恳恳的劳作,他们是城市的建造者,而城市总是无情的将他们抛弃。没有他们就没有城市的繁华,在确保农民工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给以他们崇高的敬意,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另外现在城市在不断的向外围扩散,吞噬着农民的耕地,这些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农民又该何去何从呢!无情的推土机摧毁的是农民家园,碾过的是农民的心血,当我们在关注城市发展的同时,社会应该更加关心农民的生存问题。城市要建设,民生更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