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
论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
[摘要]: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浙江作为长三角地区的腹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量也将日益加大。另外,随着农民工流动就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对外就业吸引力不断增强,所以,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民工流动就业,是行政管理方面的重要议题,必须加以重视
[关键词]:农民工 流动就业 劳动力市场 劳动权益
随着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渐成为产业工人队伍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式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本文就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特点
首先,农民工流动就业规模大。近几年来沿海各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不仅促进了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来就业。其次,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农民工由于受自身文化技能条件的制约,就业很不稳定。再次,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近几年,大规模农民工流动就业一般由政府有关部门、就业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劳务基地和地区间对口劳务协作等形式实现,使农民工流动就业组织化程度化不断提高。农民工流动就业也有一些通过以老代新或亲友同乡互相联系介绍,呈现出明显的“一人带多人”的链式迁移,盲目外出明显减少。第四,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文化技能素质偏低。第五,农民工流动就业中“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逐步形成。与改革开放之初进入城镇的农民相比,现在的流动就业“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年龄普遍较轻。新生代流动人口对农村认同感不断减弱、对城镇认同感逐渐增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趋向不明确且不稳定,进一步催化和强化了农民工的流动性。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陷入失业困境时,往往不是回归农村,而是选择继续过着流动生活,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阶层。这也为如何做好新形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趋势
(一)农民工流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现在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数
由于过去形成的一套劳动力管理办法主要针对城镇职工,无法适应大规模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群体。在取消“证卡”管理之后,新的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管理缺乏有效的、统一的管理制度,各职能机构的各项工作在管理上缺乏衔接。同时,由于基层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不足,许多地区无法将流动性大的农民工全部纳入有效的管理。另外,劳动力市场信息还存在分割向现象(地域、城乡、部门、公共职介和民办职介等),尚未完全实现渠道畅通,资源共享。
四、解决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专门针对流动就业农民工的群体的地方性法规
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立法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制定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政策规定,内容分散且层次较低。可考虑先在省政府层面出台《农民工权益保障办法》,就农民工在工作时间、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权益,作出明确的规定。通过立法消除旧体制的影响,扭转社会特别是企业主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心理,鼓励农民工自尊、自强、自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根据农民工流量大、公共服务资源有限的实际,应着眼与长效机制的建设,逐步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各地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农村劳动力流出地政府应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建立劳务基地,定向输送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各项就业服务。流入地政府要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大管理服务力度。特别是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村劳动力开放,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享有公共就业服务的原则,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市场信息和政策咨询,开展免费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打击非法职介行为,促进职业中介行业健康发展,提高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和对非法中介的辨别能力。
(三)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首先,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增强劳动保护力度。用人单位使用农民工必须按照规定办理用工手续,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要重点加强对农民工就业较集中的行业用人单位的管理,依法规范他们的用工行为。在劳动力保护方面,用人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本单位情况制定本单位劳动保护制度,明确劳保资金来源。政府要积极引导用人单位加大对劳动保护和预防事故的投入。
其次,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监控和预警制度,有效预防发生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企业协会的作用,引导劳资双方在平等自主的基础上,协商确定工资支付办法。要加快建立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以及应急周转金制
参考文献:
[1] 邵峰,《善待农民工》,载《今日浙江》,2005,(03)。[2] 王耀辉,《关注农民工》,载《政策》,2002,(07)。[3] 胡光华,《农民工为何逃离城市》,载《发展》,2007,(03)。[4] 张戈,《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载《浙江人大》,2005,(01)。
[5] 李三梅,《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辽宁省农民工现状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载《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02)。
[6] 杜宇,《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有规范》,载《云南农业》,2005,(09)。
第二篇: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本科专业课程论文
题 目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姓 名 董 二 磊 专 业 12经济学3班 学 号 201243051 指导教师 王 花 毅
郑州科技学院财经学院 二○一五年六月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1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分析...........................................................................1 1.1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1 1.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2 1.2.1转移的稳定性.............................................................................2 1.2.2务工收入.....................................................................................2 1.3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2 1.3.1性别结构.....................................................................................2 1.3.2年龄结构.....................................................................................3 1.4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分布....................................................3 1.5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4 1.6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4 1.7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状况............................................4 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5 2.1转移稳定性较差....................................................................................5 2.2务工收入偏低........................................................................................5 2.3外出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情况严重....................................................6 2.3.1平等就业权受损.........................................................................6 2.3.2社会保障权益缺失.....................................................................6 2.3.2享受公共服务权益受损.............................................................6 3加快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9 3.1统筹城乡就业,把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9 3.2创新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9 3.3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10 3.4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11 3.5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把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11
3.5.1建立农民和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11 3.5.2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11 3.5.3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培训...................................11 3.5.4建立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制度...................................................12 3.6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12 3.7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12 3.8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消除农民转移就业的后顾之忧..........13 参考文献....................................................................................................................14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
农民工流动带来了大量土地荒芜及农作物产量下降、农业科技推广受阻、不利于农村的村民自治和政治民主化的推进;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等诸多问题。为克服农民工流动对农村发展的负效应,应组织留守人口组成互帮互助小组,进行制 度创新;改革迁出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的现有制度,减少土地对迁出农户的牵制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利用新农村建设的 契机,引导农民工回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就业;公共服务;劳动市场;社会保障;劳动力素质;法律法规;稳定;合理有序
I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Flow of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problem
research of henan province
Abstract Migrant workers flow brings a large number of land desolate, and the crops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and disadvantage in rural villagers' autonomy and th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advancement;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many other problems.For g service flow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migrant workers should each organization of left-behind population group, carries on the system innovation;Reform out of the current system of contracted land of farm households, reduce the contain power to move out of land for farmers, To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training, improve the farmer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ies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using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s a guide the rural migrant workers backflow, encourage migrant workers return home entrepreneurs
Keywords: Migrant workers;Flow of employment;Public services;Labor market;Social security;Labor quality;Laws and regulations;Stable;A reasonable and orderly
II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全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近一亿人口,70%在农村。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经过全省上下各级领导、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已经遍及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力总量几年来稳居全国首位。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5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1557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2800万人的一半以上。其中,省外转移999.6万人,省内转移554万人,境外转移(含外派劳务)3.4万人。全年全省劳务收入已达730亿元,比上年增加117亿元,劳务收入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全省已有15个市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机构,68个县(市)建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网络,8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还在外出农村劳动力较为集中的省市建立了338个驻外劳务办事机构,为在外河南籍务工者做好维权服务。
1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分析
1.1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
据测算,截至2005年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总资源4938.05万人,剔除70岁及70岁以上人口246.90万人、农村户口的在外学生147.40万人,实际农村劳动力资源为4543.75万人。实际劳动力资源分别扣除林业就业68.94万人、畜牧业就业75.28万人、渔业就业16.02万人及农业需求1588.50万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总富余约为2795.01万人。
2005年河南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达1557.19万人,占全省实际劳动力资源4543.75万人的34%,占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2795.01万人的55.71%,转移数量较上年增加146.10万人,增长10.35%。信阳、驻马店、南阳、周口、商丘等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都在150万人以上。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5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2578万人,比上年增加755万人,增长6.4%(见2006年1月24日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第6期)。据此计算,2005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2.38%,增量占全国总数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的19.35%。
1.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
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包括多项指标,其中转移的稳定性和务工收入是两项基本指标。
1.2.1转移的稳定性
2005年,河南省1557.19万外出务工人员中,务工时间6个月及6个月以下的268.18万人,占17.22%;7至11个月的683.37万人,占43.88%;12个月及12个月以上的605.64万人,占38.89%。
从当年情况来看,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年务工时间以半年以上为主,半年以下的占少数。和上年相比,务工时间半年及半年以下的由23.94%下降到17.22%,下降了6.72个百分点;务工时间7至11个月的由36.20%上升到43.88%,上升了7.68个百分点;务工时间一年以上的微有下降,由39.86%下降到38.89%,下降了0.9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频度有所降低,稳定性明显增强。
1.2.2务工收入
和2004年相比,2005年河南省外出务工收入有明显提高,全省务工总收入730.22亿元。年人均务工收入4689.31元,较上年增加343.17元,增长7.9%;月人均收入为621.92元,较上年增加55.28元,增长9.76%。
1.3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1.3.1性别结构
据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05年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57.31%,女性42.69%。和2004年相比,2005年全省外出务工人员性别结构没有大的变化。
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以男性为主,这一点和全国情况大致相同。只是和全国相比,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男性比例偏低,女性比例偏高,2004年全国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66%,女性占34%。河南省男性外出务工人员比例较全国低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8.61个百分点。
1.3.2年龄结构
据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05年1557.19万外出务工人员中,30岁及30岁以下884万人,占56.77%,31至49岁533万人,占34.24%,50岁及50岁以上140万人,占9%。
和2004年相比,2005年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年龄结构也没有太大变化,30岁及30岁以下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稍有增加,由55.1%增加到56.77%;50岁及50岁以上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稍有下降,由11.2%下降到9%。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分段更细,综合计算后可知,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16-25岁占40.6%,较全国低4.4个百分点;26-30岁占11.1%,较全国低4.9个百分点;31-40岁占24.2%,高出全国1.2个百分点;41岁以上占24.1%,高出全国8.1个百分点。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总体来说,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年龄越小,与全国相比所占比例越小;年龄越大,与全国相比所占比例越大。据此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判断:与全国相比年龄偏大,是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年龄状况。
1.4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分布
2005年河南省1557.19万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中,省外转移999.78万人,占64.2%;省内转移554万人,占35.58%;境外转移3.41万人,占0.2%。和2004年相比,河南省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中,省外转移提高了4.82个百分点,省内转移降低了4.75%,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了跨省务工。2005年河南省999.78万省外转移人员中,东部占57.82%,中部占25.66%,西部占16.52%。
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快速调查显示,全国外出务工人员中,在东部省份就业的占62%,在中部就业的占20%,在西部就业的占18%。和全国相比,河南省省外出务工人员东部省份就业低了4.18个百分点,中部就业高出5.66个百分点,西部就业低了1.48个百分点。这一点可能与中原人的故土意识、思想解放程度不无关系。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1.5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
据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05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第一产业转移就业255.34万人,占16.40%;第二产业转移就业801.71万人,占51.48%;第三产业转移就业500.14万人,占32.12%人。和2004年相比,2005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产业分布没有大的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统计,2005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第一产业转移就业占0.9%,第二产业转移就业占52.1%,第三产业转移就业占47%。从行业来看,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最大,占31.5%;其次是建筑业,占18.4%;批发零售贸易占6.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占5.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7.3%。
1.6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
2005年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及以下占13.98%,较上年下降了3.23个百分点;初中占62.69%,较上年提高了6.24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占23.32%,较上年下降了3.02个百分点。和上年相比,小学及文盲数量有所降低,初中及以上数量明显增加,说明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正逐步提高。
研究显示,受教育时间的长短是外出务工人员务工稳定性强弱和务工收入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受教育时间越长务工稳定性就越强、务工收入就越高,反之,务工稳定性就差、务工收入就低。
1.7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状况
2005年河南省1557.19万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受过培训的(含引导性培训)占46.05%,较上年增加4.05个百分点;相应,未受任何培训的较上年降低4.0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中接受过技能性培训的仅占全部外出务工人员的14.55%。虽然较上年提高了1.76个百分点,但仍然有高达85.45%外出务工人员没有接受技能培训。
2006年1月24日国家统计局第6期统计报告显示,2005年全国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34.4%,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2004年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为28.2%)。河南省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全国相比整整低了19.85个百分点。当然,其中可能存在数据统计的原因。
来自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的调查数据为,2005年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27.1%,和全国相比也低了7.3个百分点。看来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偏低是一个事实。这也许正是本省外出务工人员稳定性差、工资收入低的根本原因。
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转移数量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然而,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就业质量方面。
2.1转移稳定性较差
转移的稳定性是指转移时间的长短。转移时间长,说明稳定性强,这是转移质量的具体体现。
和上年相比,2005年河南省外出务工时间半年及半年以下的降了6.72个百分点,务工时间7至11个月的上升了7.68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5年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频度有所降低,稳定性明显增强。
但是,从全国情况来看,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年均务工时间明显偏短,稳定性较差。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农村住户调查,2004、2005年我国外出务工人员年均务工时间约为8.2月。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的调查,2004年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年均务工时间为7.67月,2005年为7.54月。和全国相比,这两年河南省年均外出务工时间分别少了0.53、0.66个月。
2.2务工收入偏低
务工收入状况是转移质量的又一体现,务工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转移质量的高低。和2004年相比,2005年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务工收入有明显提高,年人均收入较上年增加343.17元,增长7.9%;月人均收入较上年增加55.28元,增长9.76%。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然而,和全国相比,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务工收入明显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5年我国外出务工人员年均务工收入7390元,较河南省高2700元,高出57.59%;月均务工收入901元,较河南省高279元,高出44.86%。
2.3外出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情况严重
2.3.1平等就业权受损
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由于农民工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这些企业劳动管理极不规范。有的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劳动合同,有的以劳务合同替代劳动合同。据调查,劳动合同签订率在农民工聚集的餐饮、建筑等私营企业里最低。二是拖欠、克扣、恶意拒付工资现象严重。近几年,虽然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生拖欠的根源仍然没有消除,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报酬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三是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证。劳动者有劳动的权利,也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但农民工休息休假的权利根本得不到保证,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的现象经常发生。据调查,建筑、纺织等行业,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l0-12个小时,每月工作在26天以上。四是劳动安全状况不容忽视。大多数农民工受雇于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企业,这些用人单位常常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不注意改善农民工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由此导致了工伤事故的不断发生。
2.3.2社会保障权益缺失
由于农民工自身、中国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边缘群体,一直被排除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同时也游离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民工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的情况下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没有保证。近几年,虽然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被纳入城镇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但是,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这一数字仍然显得很小,仍有很大比例的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2.3.2享受公共服务权益受损
一是农民工的子女入学得不到和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待遇。近年来,各级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民工往往还是只能将子女送到师资力量较差的学校,教学质量很难保证;二是农民工就业培训方面也有类似问题。对于城市职工,一般都能享受到培训的机会,即使是下岗职工,政府也采取措施开展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但针对农民工就业和技能的培训相对较少。事实上,农民工的文化职业素质更需要培训。三是居住环境恶劣。由于农民工没有城镇户口,不能购买经济适用房或享受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多数农民工买不起商品房,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居住在低矮简陋的棚屋里,洗浴设施、厕所等卫生条件极差。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封闭的二元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严重阻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外出务工人员权益损害的不是单项制度,而是一整套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其中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组织人事制度、人口迁移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住房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等,这些制度将外出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严格区分开来,使其处于城乡两种管理体系的边缘。这种体制导致劳动力市场不统一,城乡就业服务分散、分割、缺乏沟通,公共就业服务一定程度上没有覆盖外出务工人员,农民转移就业难以得到灵活多样、便捷规范的服务。受此影响,农民离开了土地却不能顺畅地融入城市。可以看出,现存的社会制度是造成诸多的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根源。
法律法规不健全,劳动保障监管乏力。近几年,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各种非公有制用人主体的大量出现,使劳动关系更趋复杂化、多样化,现有的劳动保障立法在维权方面存在明显缺失。许多法律法规对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农民工群体缺乏明确的法律保护条款。现行涉及劳动权益保障的具体规定,立法层次较低,有的只是部颁规章,有的处罚条款过轻,不足以阻止企业主的违法侵权行为。另外,劳动执法体系不健全,执法监察力量严重不足,致使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法不依的状况相当严重。劳动保障监察是预防和处理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案件发生的最直接的途径,也是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最有效办法。但是,目前劳动保障监察力量明显不足。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全国第一劳务大省,全省仅有专职监察员1500名,相对于全省1700多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万外出务工人员、几百万家用人单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就业服务和培训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支持水平明显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任务重,现有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队伍的培训需求。中央和省级财政2006年共安排河南省农民工培训资金8000万元,这对于拥有28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省份来讲,简直是杯水车薪。二是资金缺乏稳定的来源。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当地财政配套安排资金。没有列入常规财政预算,致使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资金使用过于分散,严重影响了使用效率。由于多个部门以不同方式介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过程,劳动、农业、教育等各部门所进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均需从有限的财政支出中列支费用,造成财政资金使用过于分散,人为加大了对财政资金的需求,同时使有限的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不能吸引财政以外的其他资金投入。就现实而言,农民个人的主体资金投入和企业投入都相当困难,这也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业服务工作滞后。农村劳动力就业,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业工作普遍存在重城镇、轻农村的情况。有些地方领导认为劳务输出是富民不富县(市)的事,往往只宣传资金回归的效应,对以劳务输出为主寻求就业门路的农民却很少给予主动有效的指导帮助。虽然大多数地区都较早地把劳务输出纳入扶贫战略,出台了相应的保障政策和鼓励措施,也采取了建立各级劳动服务站、开辟劳务基地和动员能人带动等不少有效的办法,但由于缺少工作人员和经费,很难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有效的服务。2005年河南省有组织转移561.15万人,占36.04%;自发转移996.04万人,占63.96%,除去口径和技术上的原因,有组织转移比率还会更低。由于缺乏正规的中介机构,来自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依靠亲属、老乡关系实现就业。此外,市场中介行为不规范,农民工极易上当受骗。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合理性与有序性较差,劳务信息的提供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且覆盖面和时效性也不能完全适当实际需要。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技能培训不能满足需要。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特点为:一是文化素质低。根据《2004年河南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河南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年,大致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和全国及同属中部的多个省份相比,河南省的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偏低。二是职业技能低下。2005年培训农村劳动力718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491人,占全省已转移人数的31.5%,职业技能培训227万人,占全省已转移人数的14.55%,真正接受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偏低,并且这部分人当中多数还是接受简单的技能培训。2006年1月24日国家统计局第6期统计报告显示,2005年全国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34.4%,河南省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和全国相比整整低了19.85个百分点。
3加快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农民工问题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统筹兼顾,从制度安排、机制创设等方面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作出宏观考虑。同时,也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3.1统筹城乡就业,把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关系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省、市、县各级政府要从宏观经济的高度,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来考虑和部署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政府宏观决策的重要目标,相应的计划和劳动部门要做好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的计划和实施方案,财政、公安和城建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落实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系列问题。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以促进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3.2创新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根据国家提出的建立城乡统一、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的目标,应从三个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方面着手创新就业制度:一是按照城乡统筹、平等就业原则,扩大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彻底改变城乡市场分割、信息不畅通的局面,形成城乡沟通、信息互联的就业服务网络和与之相应的信息统计网络体系,实现政府劳动保障管理服务覆盖城乡、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覆盖城乡、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覆盖城乡、政府就业扶持政策覆盖城乡。二是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大力开展人本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把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农民工全面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由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整合已有的服务资源,引导各级各类服务组织形成有机联系、有序运行的统一服务网络。三是发展城乡开放、运作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组织。政府在现有大中城市已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流入劳动力较多的城镇,流出劳动力较多的地区,建立劳动力市场场所和公共设施,对进城农民工开放并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免费服务。
3.3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
要完善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从工资报酬、工资支付、劳动监察、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在制定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时要尽可能考虑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农民工适当做出特别规定,还可以制定适用于农民工的单项条例、地方性法规和行业性、区域性劳动标准。要抓紧修改完善这些法律法规,并适时制定发布专门的《农民工权益保障法》,进一步明确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的权责等,促进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将经济发展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统一起来,各级人大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用人单位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要依法处理。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不断健全农民工维权投诉机制,开通便捷、快速、有效的投诉渠道,加强农民工维权的调解和处理工作。同时,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3.4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首先,各级政府要建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涉及农民工的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鉴定、转移就业、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疾病防治、治安管理、维权和信息系统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和正常支出项目范围,以保证农民工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农民工管理服务经费的预算方案,由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制订后报同级政府和人大审批。其次,建议国家设立“农民工培训基金”,中央、省、市、县每年按农业人口从财政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注入“农民工培训基金”作为专项培训经费,切实把农民工培训当作一项社会事业来抓。再次,各级财政逐步将过去的直接投入改为对民办培训机构的补贴、补助,激励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5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把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培训农民和农民工,是促进农民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要把农民和农民工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3.5.1建立农民和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
要针对市场需要和转移就业农民不同群体的特点,建立分层次的培训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因人施教”。
3.5.2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
政府要明确一个部门牵头全面负责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各部门明确分工,各尽其能,通力合作。农业部门负责第一产业知识的培训、教育部门负责学历教育培训,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理顺对农民工的培训体制,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培训质量和效率。
3.5.3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培训
要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的教育、培训机制,除各级财政逐步增加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用于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外,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开放职教市场,调整投资主体结构,鼓励私人与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农村中专学校和农村职业中学。
3.5.4建立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强化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责任,研究出台企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的税收及其它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有计划地进行在岗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
3.6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强化政府就业促进与就业管理职能,实行农民工就业登记与企业招工的报备制度、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以及农民工的档案管理制度等。围绕已出台的《河南省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权益保护办法》,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要严格按照现行法律法规,从加强规范用工入手,要求所有用工单位都必须签订合同,力争用三年时间将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要制订适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劳动合同文本,重点督促、指导使用农民工较集中的建筑、餐饮、加工等行业的用人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同时,要加大对欠薪及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单位,要责令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3.7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分类推进、稳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加快推进养老保险,不断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和《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以高危行业为重点,不断加大工伤保险扩面力度,督促企业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要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以住院统筹为主、兼顾特殊病种门诊报销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要合理确定缴费率,原则上由用人单位缴费,个人不缴费。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直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范围。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低费率、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广覆盖、可转移”并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村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及跨城乡流动的转移接续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养老保险权益。
3.8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消除农民转移就业的后顾之忧
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许多进城务工人员的农民工还处于极其不稳定的状态,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并逐步融入城市、还面临着很多制度障碍。在此情况下,土地还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只有稳定现行的土地政策,外出务工人员才会安心、放心,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应认真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稳定承包关系,做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要界定农民的产权,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积极探索新的土地流转形式,维护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3]杨秀玲.我国农民工流动存在的问题 以及政府对策[ J ],2005,(6):21-22 [4]龙跃波,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现代 [ J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3,[5]魏礼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序言〔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6]明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流动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7]徐建玲著.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3.[9]国务院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87.[10]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2008:62 [1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2]司法部调研组:依法维护农民工权益调查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3]郑功成,黄黎若莲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M].人民出版社,2007.
第三篇:农民工就业问题
【申论热点】农民工就业问题
一、背景链接
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古人说:“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一个人只有从事某种职业、某项工作,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
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给就业问题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变数,使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农民工就业问题就是挑战之一。
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在看到农民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他们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二、社会现状
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灵活就业为主,劳动关系很不稳定
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和个体两大部门,所占比重分别为21.8%、36.2%,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例很小,分别为6.9%、4.2%,无固定单位的农民工占到28.8%。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为主,处于频繁流动状况,劳动关系很不稳定。
(二)岗位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
农民工主要从事搬运(重庆方言称之为“棒棒”)、建筑、加工制造和服务四大行业。其中,“棒棒”纯属体力劳动,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如泥瓦工、钢筋切割工等拥有少量技术,加工制造业如纺织业的农民工和从事住宿、餐饮和服务行业的农民工,其技术含量也十分有限。
(三)劳动时间长,合法权益受损。
农民工每月工作天数和每天工作小时数都已超出法定劳动时间,他们的休息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另外,农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还面临克扣工资、职业病、工伤事故的威胁。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需要支付更多的生活成本,承受更大的职业风险。
(四)工资水平偏低,实际收入增长有限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一些措施,如加大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企业侵害农民工利益行业的监管力度等,农民工工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涨。调查显示,农民工月均收入在500 元及以下的占8.2%,500~800 元的占25.0%,800 以上的占66.8%。但是,由于物价上涨,尤其是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等的上涨,导致农民工生活成本成倍增长,除去生活开支后,其实际收入增长十分有限,生活水平改善并不大。
(五)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缺乏
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仍显不足,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1、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调查发现,26.1%的农民工遭遇过工伤事故,其中只有13.2%的农民工得到了雇主的全额医疗等费用;养老、医疗保险的参保率都很低,分别为10.9%、18.1%;65.8%的农民工在城市有过失业的经历,享受过政府失业补助的仅占6.3%。
2、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且由于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同时,由于农民工收入不稳定,大多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或导致社会保险关系中断,使得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形同虚设。调查显示,在参保的农民工中,有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中断的分别为8.6%、13.1%,其中,因工作单位或工作地方改变而中断的分别为51.9%、59.5%,因经费困难中断的分别为41.4%、36.7%。
3、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缺乏。在社会救助方面,49.1%的农民工在城市遭遇过生活陷入困境无法生存的情况,其中,得到亲朋好友救助的占66.6%,而得到政府救助的仅占3.4%,没有得到任何救助的占28.6%。在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也没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三、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并提升其安全预期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在工业社会里,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中,不应将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对立起来,而应在两大政策体系之间寻求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有效机制。就业为社会保障提供前提和基础,就业为劳动者参与社会保险创造了必要条件,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又有效地解除着劳动者的诸多后顾之忧。
(二)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
由于自身素质较低,农民工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与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其就业空间越来越窄,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下就成了农民工获取公平就业机会和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瓶颈。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工就业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因此,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统筹城乡就业,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居民公平就业。
(四)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农民工就业机会
扩大农民工的就业机会,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大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控力度。
第四篇:农民工就业问题
农民工就业问题
说农民工问题不容回避,是因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它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的问题已不是要探讨农民进城的利弊得失,而是如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是“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就业承受很大压力。一方面用人单位提供了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农民工找不到活干,出现了 “有工无人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多数的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技之长,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次,农民工就业意识有所提高,在选择单位时不仅仅从工资方面考虑,对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各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三,目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大部分是18至25岁的年青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也基本上没干过什么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却对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要求过高,因此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市场需要的劳动力有一定的职业技能门槛,而许多劳动力因为缺乏技能而被关在就业的大门外。目前许多企业急需的,并不是那些普通民工,而是立即能上岗的熟练工。而没有技术特长的民工,四处奔波也难以找到工作。所谓的“民工荒”,实际是紧缺熟练工。因此大部分农民工如果找到工作,基本是没有门槛而只需要力气的低技术、低收入的体力活。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民工和其他劳动力的就业门槛在逐渐提高。没有一定职业技能民工,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
二.农民工进城就业存在的问题
近来,农民进城就业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是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培训薄弱,制约了农民进城就业能力的提高。目前,农民进城就业能力普遍偏低,农职业培训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农业、劳动、教育、工会等部门都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但缺乏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培训资源没有得到综合利用;培训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主观性培训较多,技能性和“订单式”培训较少;培训师资和培训教材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二是合法权益没能得到有效保护。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很多民工未签劳动合同,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缺乏基础。二是农民工基本上没有定量或固定的劳动时间。据调查,有73.3%的民工工作在10小时以上,最长的达13个小时。三是用工单位没给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和提供工伤费用。四是拖欠民工工资现象依然存在。五是进城就业民工受歧视的现象仍有发生。六是民工法律意识仍很淡薄。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只有36.7%的民工选择“找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处理。
四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看病无保障。调查显示,有医疗保险的只有3.3%,还有96.7%的民工没有办理医疗保险。他们生病以后只有16.7%的人会选择直接去医院,83.3%的人是自己随便买点药吃或硬扛。
五是民工子女入学“门槛”高。在被调查的130位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中,有学龄(幼龄)子女的78人,其中有33.1%的民工带着子女外出进城务工,并在就业城市上学,入学收费与当地城市人子女相同的占66.9%,还有33.3%的民工子女因没有城市户口需要交纳较高的各种费用才能入学。
六是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直接制约着农民进城就业。近年来,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还存在着领导机构不明确、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就业的政策规定和相关法律、统计指标及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农民进城就业。三.促进农民工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措施
一.是用渐进的方式改善户籍制度,授予农村外出务工者与永久居民类似的基本权利。加强法律和行政体系,确保农民工作为输入地长期居民的权利,包括购买或租赁房屋的权利,获得基本的医疗保健和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同时,至少保留输出地居民的一部分权利(特别是对土地的权利),继续维系他们和家乡的关系,保持他们对于家乡的认同感。
二.是进一步促进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使他们能够共同设置相关的服务机构,共同支付为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提供公共产品所需的资金。三.是四是促进把农民工纳入决策机制的形成,也就是说在决策中也能够考虑到他们的利益,使农村外出务工群体无论对输出地还是输入地的事务,都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参与权。
四.是确保农民工得到公平的待遇。废除任何限制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寻找工作或者临时性工作的不公平限制;确保法律程序的实施,包括和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签订合同,及时发工资,不找任何理由拖延或者克扣工资;改善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的女性劳动者,包括健康、卫生和安全;为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提供以自愿为基础的技术和法律培训,不能征收任何不合理的费用;为他们的子女受教育安排不同的渠道,使其子女在教育上所获得的待遇和城市居民的子女不应有所差异;加强适当的管理,包括计划生育、就业、卫生和法律援助。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
(1)坚持了一分为二,两点论,两分法,体现在既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看到了当前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2)还坚持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看到了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我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政府与社会以及社会成员收入悬殊等方面.(3)看到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即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大.(4)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在无论是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还是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都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做到合情合理合法.
第五篇:农民工就业问题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状态分析
在对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就业状态调研中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收入的影响较为严重。如何化解影响农民工就业危机成为了突出问题,使农民工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基础上,应把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中长期完善发展政策、机制和推进制度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
下面主要分析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二是农民工失业的特点与化解就业困难的难点;三是金融危机后解决农民工问题对策;四是“十二五”期间解决农民工问题对策。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在就业方面,农民工出县就业占农村劳动人口总数的比例较大,在农民家庭纯收入的来源结构中,农民工非农就业收入对农民家庭纯收入的贡献率较为明显。国际金融危机由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传导到建筑业、服务业,导致2008年春节前大量农民工失业、减薪,提前返乡。金融危机企业裁员、停工、减薪使大部分农民工返乡少部分出县农民工失去工作。返乡农民工继续外出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家乡人多地少,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工的家乡非农产业薄弱,就业机会少,难以缓解家庭生活困难的压力;资金、市场、政府服务制约农民工自主创业;新生代农民工不认同农村。
在家庭收入方面,失业及工资下降给农民工家庭收入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部分失业农民工断绝收入后在吃以往打工积累的老本,使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变动趋势发生了逆转。失业农民工就业的迫切性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包括一些失业者的家庭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供给子女教育经费已经拿不出来。农民工主要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提供就业信息与技术培训并提供创业指导,给予资金政策等支持;增加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改善处于停滞或迟缓的现状。
第二,农民工失业的特点与化解就业困难的难点。失业的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从失业冲击的范围看,这次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冲击是全国性的,年龄以青壮年群体为主;从失业冲击的对象看,这次受冲击的是农民工,虽然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多年,但户口身份仍是农民,是城市和农村双重边缘化的群体;从失业的原因看,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很低,且失业农民工是分散的,或返乡,或在城市待业寻找工作,并处于往返流动过程中,难以通过单一的固定社区提供追踪服务,给扶持政策的设计和实行增加了困难;从失业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看,本次对农民工的就业冲击则处于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危机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还在延续。这就会使失业农民工面临较长时间的困难。
化解就业困难的难点在于:政府的政策和社会管理体制上存在诸多问题:农民工多就业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民营中小企业,这类产业和企业是政府的发展政策和金融服务中的薄弱环节;大多数农民工已在城市工作三五年甚至十几年,但他们在城市社会的地位没有得到承认,尤其是住房、子女就学、社保、户口等问题没有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多数农民工外出就业前没有得到培训,导致文化水平低,就业具有脆弱性。化解难以上难点就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关键在于国民要由温饱消费普遍过渡到耐用消费品消费的阶段。
第三,金融危机后解决农民工问题对策: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放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把破解农民工就业难题的重点放在制度创新上;把发展县域经济和对农民工的创业扶持结合起来;完善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改善和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权益,同时注意土地保障作用在弱化的问题。
第四,“十二五”期间解决农民工问题对策。
现状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状况没有明显好转;农民工获得公共就业服务很有限;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较低。
政策建议如下: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就业、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农民工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把农民工进城务工纳入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政策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发展政府公共投入与市场机制结合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普惠的公共服务制度,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以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为政策调整重点,构建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型劳资关系,规范劳动关系法,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以促进稳定就业农民工和80后农民工市民化为政策调整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探索大城市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办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农民工进城落户定居上能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