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论文

时间:2019-05-13 23:2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论文》。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4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7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8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8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9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9 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第1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9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0

九、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政治…………………………………………………..10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1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11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1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2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3 参考文献......................................................................................................................14

摘要: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八十年中,中国人民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事实表明:“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 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产物,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经过探索和比较后所选择的革命真理„„

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第2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代表、发展观、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第3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具体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必定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的态度,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以新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这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发展,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坚持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那么邓小平同志则实现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第4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理论认识上的大胆创新和飞跃,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也实行市场经济,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到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理论,形成了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这些重大理论认识上的创新和进步,既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又是我们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和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实际予以发展创新的结果。可以说,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成就,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模式。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也理所当然地是中国经济学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指南。

(二)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

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经济学的重大意义。因为“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性运用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而我们要构建中国经济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更离不开中国几十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验,所以中国经验,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又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理由是:首先,“中国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结果。我们一直强调走中国自己的路,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这一系列的举措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经历过的,是中国独有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色经验。其次,“中国经验”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到现在为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是第二次飞跃,以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为核心的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是第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这三次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理论成果的巨大勇气和宽广的胸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与共的关系,我们建立中国经济学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者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理论的伟大精神,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话语权,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实验与创新是中国经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改革一直遵循着实验的方法,这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部门种种渐进的和多样化的制度改革等等。中国改革的成功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在不断实践的积累中,不断的实现理论上的升华,又用升华了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因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改革与发展道路,即“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所以要发展中国经济学,“中国经验”是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基础、实践基础。

3、国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根本出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第5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经济学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就要把握时代脉搏,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在当代要建立中国的经济学,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经济学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实现思想资源和理论来源多元化和大融合。首先,中国经济学必须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但它又不是一种僵化的理论教条,它是具有时代性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及经济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并且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践证明,正是我们党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了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才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可以说,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成就,就不可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二,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等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现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借鉴价值。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全球化愈加深化的条件下,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因而反映这种现实的经济基础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参杂着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这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实决定了我国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存在的必然性。所以,我们不需要片面强调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也不需要武断地视之为洪水猛兽。第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创新和发展包括:在实践中对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发展;根据时代的要求确立新的研究主题;从实际出发发现新的问题,并对新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揭示新的经济规律并提出新的概念与范畴;注重分析工具和分析手段的进步,特别是要正确运用数学方法,等等。

(二)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第一,建立新的学术规范。西方经济学中由数学形式主义所支配的学术规范不能在中国重演,但是在经济学界应该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第二,改革经济学教育体制。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复兴的需要,中国经济学教育体制就应该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比如,改革大学教育中关于经济学课程、数学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的问题,改革中学教育中的政治学课程的问题等等。

(三)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所有优秀成果,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前,创新、发展是与中国经济学的前景生死攸关的课题。而创新的关键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一切有利于认识现实、指导实践的经济学理论成果,包括那些与马克思主义截然对立的世界观的基础上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学术成果,以此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中国经济学。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国外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

(四)要正确处理好中国经济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中国经济学是一门本土经济学,但也需要国际化。一方面,它需要吸收国际上公认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来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学也应该走向国际,不断把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为整个经济科学的进步作出贡献。当然,中国经济学目前在发展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差距,许多中国经济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第6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学家不能用国际上经济学通用的术语、范式来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些颇有成就的学者甚至不能用英文与同行自由交流。这在一定意义上使得中国经济学至少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无法与国际接轨,不能上升为国际上公认的经济学原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而我们在强调中国经济学自主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努力地探索其与国际接轨之路。

(五)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有前瞻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或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有前瞻性。就是既要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也要研究当代世界的经济问题;既要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也要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既要自己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要广泛注意国外学者专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展的情况,还要广泛学习和研究国外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情况。正所谓要以夷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经济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领导我们党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同样强调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责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第7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题。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乇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通知,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足以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不断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展开和具体化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发展方向。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成功的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次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第8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将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最初探索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反正两方面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

邓小平对“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新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完善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六章 社会追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所作出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明显的过程性特征,是我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长达百年的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和“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共产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尤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必须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性质。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在改革过程中药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当今的世界时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第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手段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属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范畴。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机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上具有自身的特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包括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扩大就业。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序的变革和有效的治理是保障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这就需要稳定的政治体制和有序的政治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权建设,事关全局。科学把握政治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大局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此,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体要求有三个方面:其一,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的,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其二,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是我国政权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其三,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进程,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既把握住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大方向,也把握住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大格局和总进程。实践证明,正是基于这种科学的把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率领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使我国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目标是一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事业,它不仅要摆脱贫困和落后,实现经济的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第10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现代化和物质的现代化,而且要摆脱愚昧,实现以高度民主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以及文化的现代化。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思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愿意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我们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我们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谐、昌盛。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经历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第11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中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气质,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

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

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即,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人民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创新力量。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新的社会阶层即,民营企业的企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新的社会阶层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扩大就业门路,缓解就业压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贡献。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广泛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要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积极引导、热情帮助”的工作方针。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个尊重”作为我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要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在“四个尊重”中,劳动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知识通过劳动才能形成实际财富;人才是知识的载体,通过劳动才能全靠财富,创造本身是一种劳动。创造是知识人才劳动的成果。

坚持“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最广泛的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第12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我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征程都做出过重大贡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民族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新时期,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来抓,就是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从整体提高党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领。

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我党积累了许多执政的成功经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多方面的,必须在实践中去去探索。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根本在于增强广大党员的先进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

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第13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张新峰,蒋旭东.2008.教育出版社

武汉大学遥感学院

北京:高等

第14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毛泽东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者。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又不实际联系,那么,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以及其他国家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发生的教条主义错误,即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发生的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形象而生动地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心态和做法:‚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在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是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毛泽东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但是在统一个原则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地道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地原理和十月革命的经验,经过加工提炼而中国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善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体现出民族化的形式。毛泽东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和继承。这种优势使得他能够充分地援引中国人熟悉的警句、名言与谚语,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使得毛泽东思想无论在表述方式上、语言方式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如古语新用的实事求是,如两个著名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领导全党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

化的错误倾向,使人们的思想从这种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这个概念,明确要求全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使之在中国具体化当作以项伟大的任务来抓。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的科学态度。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务,‘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就是思想路线。

四.重大的历史成果毛泽东思想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毛泽东思想就在酝酿过程中,至其产生,大致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政策的过程,以及在形式上民族化的过程。体现于其中的本质是对中国国情和革命规律的认识,即在适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认识中国国情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整个过程始终体现着实践—理论—实践、个别—一般—个别、群众—领导—群众的基本规律。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等,标着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附件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课程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教育部社政司组编,王顺生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徐志宏、秦宣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一、毛泽东思想部分: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四、毛泽东思想的完备成熟及其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五、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六、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和科学内涵

七、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长期的主要形式

二、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和基本途径

三、革命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

四、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

五、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条件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索成果

一、我们总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

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扩大民主,加强法制建设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实现各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四、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

五、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第七章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一、共产党人就是靠实事求是吃饭

二、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三、群众路线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 四、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五、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

六、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部分

第一章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丰富发展及重大意义

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不断深化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的主题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科学构想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及意义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与概论论文

毛概论文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让世界了解中国

在十年内战期间,由于受到国民党的严密包围和封锁,中共与国际社会的直接接触被完全切断了。国民党利用它控制的宣传工具,将中国共产党人说成是基本上被消灭的、剩下的只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群“流寇”。国际社会无从知晓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情况,只是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上,间或看到一些诸如“所谓共产党匪帮”、“土匪与共产党骚动”一类的报道。于是,中国共产党人被想象成“留着长胡子”、“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等等的江洋大盗。面对这种现实,中国共产党人要与国际社会建立联系,首先就必须使国际社会了解中共的真实情况,了解中共政治主张和各项政策,特别是由此树立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形象。斯诺恰恰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外政策正经历重大转折的历史时刻,实现了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步骤。埃德加·斯诺。正是他,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

1936年,在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人民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党军队和“白匪”对中国革命严密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北苏维埃地区,探寻红色中国,把他在红区的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记录,后汇编出版为《红星照耀中国》,揭开无数当时令人无法理解甚至在外界看来扑朔迷离的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

苏区是当时全国人民最能幸福生活的地方,压迫的取消,陋习弊端的消除,造就了一个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苏区。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在斯诺看惯了的“消极的满足”的中国人中是“罕见”的,这种“神”让斯诺大为震动。他随后接触的那群经过长征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中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斯诺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文匪”共产党 什么是“共产党员”?斯诺没有使用抽象的语言来诠释,而是记下了出自一个10岁小孩之口的朴素定义:“共产党员是帮助我们的红军打白匪和国民党的人,还帮我们打地主和资本家!而“西行之旅”让斯诺认识了共产党,认识了斗志昂扬的中国人。他看到了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他们“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有着“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的生气勃勃精神”。

他听到了义愤填膺的红军战士激动的演讲:“为什么我们中国军队不打仗救中国?是因为他们不愿打吗?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不愿当亡国奴!但是中国的军队因为我们的卖国政论而不能打仗。但是如果我们红军领导他们,人民就会打仗„„”

这时,斯诺没有隐藏他思想的转变,而是坦白地讲:“我错了。中国人民不是消极的,中国农民不是胆小鬼。只要有方法,有组织,有领导,有可行的纲领,有希望——而且有武器,他们是会斗争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共产党是唤起了民众,给了人民生存的希望和斗争的勇气,通过亲身接触苏维埃的掌权人物,斯诺头脑中起先被国民党灌输的“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等等印象被一一否定,甚至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一群革命者。书中对毛泽东这样描写到:“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 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许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斯诺这些详细且生动的描述,把我心里原本模糊而冰冷的革命者的印象变得亲切、鲜活起来。

1938年,美国兰顿出版社的《红星照耀中国》(美国版)一经出版,立即成为了畅销书,有媒体这样评价:“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因为他推动美国以至世界舆论接受(中国)共产党作为盟友参加反对国际侵略的斗

实际上,斯诺在表明希望访问陕北根据地后,他的行动受到中共的欢迎,并得到中共北方局的介绍与安排。当时斯诺从北平地下党得到的见毛泽东的介绍信,是由柯庆施起草,并得到刘少奇的直接批准的。如果没有斯诺的西北之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至少将被推迟。继斯诺之后,又有十几位西方国家的记者陆续访问了各抗日根据地,他们掀起了一股介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权和军队的热潮。他们的介绍为国际社会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形象——“那个时代最富有吸引力的革命者”。(肯尼斯·休梅克著,郑志宁、黄际英、高二音、简明译:《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页。)在直接影响和改变各有关国家的对华政策方面,包括斯诺在内的西方记者很难说起了多少直接的作用。但是坚冰毕竟已经打破,大门终于敞开,中国共产党人终于由此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第五篇: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2 列宁著作 A3 斯大林著作 A4 毛泽东著作 A49 邓小平著作

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 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 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B 哲学、宗教

B0 哲学理论 B1 世界哲学 B2 中国哲学 B3 亚洲哲学 B4 非洲哲学 B5 欧洲哲学 B6 大洋洲哲学 B7 美洲哲学 B80 思维科学

(总论)B81 逻辑学

(论理学)B82 伦理学

(道德哲学)B83 美学 B84 心理学 B9 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C1 社会科学现状、概况 C2 机关、团体、会议 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C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C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 C8 统计学 C91 社会学 C92 人口学 C93 管理学 [C94]系统科学 C95 民族学 C96 人才学 C97 劳动科学

D 政治、法律

D0 政治理论

D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D2 中国共产党 D33/37 各国共产党

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D5 世界政治 D6 中国政治 D73/77 各国政治 D8 外交、国际关系 D9 法律

E 军事

E0 军事理论 E1 世界军事 E2 中国军事 E3/7 各国军事

E8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 E9 军事技术

E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

F 经济 F0 经济学

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F3 农业经济 F4 工业经济

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F5 交通运输经济 F59 旅游经济 F6 邮电经济 F7 贸易经济 F8 财政、金融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0 文化理论

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G3 科学、科学研究 G4 教育 G8 体育

H 语言、文字

H0 语言学 H1 汉语

H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H3 常用外国语 H31 英语 H32 法语 H33 德语 H34 西班牙语 H35 俄语 H36 日语 H37 阿拉伯语

I 文学 I0 文学理论 I1 世界文学 I2 中国文学 I3/7 各国文学

J 艺术

J0 艺术理论

J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J2 绘画 J29 书法、篆刻 J3 雕塑 J4 摄影艺术 J5 工艺美术 J6 音乐 J7 舞蹈 J8 戏剧艺术 J9 电影、电视艺术

K 历史、地理

K0 史学理论 K1 世界史 K2 中国史 K3 亚洲史 K4 非洲史 K5 欧洲史 K6 大洋洲史 K7 美洲史 K81 传记 K89 风俗习惯 K9 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N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N1 自然科学现状及发展 N93 非线性科学 N94 系统科学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O1 数学 O3 力学 O4 物理学 O6 化学 O7 晶体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1 天文学 P2 测绘学 P9 自然地理学

Q 生物科学

Q1 普通生物学 Q2 细胞生物学 Q3 遗传学 Q4 生理学 Q5 生物化学 Q6 生物物理学 Q7 分子生物学

Q81 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R 医药、卫生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R2 中国医学 R3 基础医学 R4 临床医学 R5 内科学 R6 外科学

S 农业科学 S1 农业基础科学 S2 农业工程 S3 农学(农艺学)S4 植物保护 S5 农作物 S6 园艺 S7 林业

SS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S9 水产、渔业

T 工业技术

TB 一般工业技术 TD 矿业工程

TE 石油、天然气工业 TF 冶金工业

TG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TH 机械、仪表工业 TJ 武器工业 TK 能源与动力工程 TL 原子能技术 TM 电工技术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TQ 化学工业 TS 轻工业、手工业 TU 建筑科学 TV 水利工程

U 交通运输

U1 综合运输 U2 铁路运输 U4 公路运输 U6 水路运输 [U8] 航空运 V 航空、航天

V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V2 航空

V4 航天(宇宙航行)[V7] 航空、航天医学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X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X2 社会与环境 X3 环境保护管理 X4 灾害及其防治 X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X7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X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X9 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Z1 丛书

Z2 百科全书、类书 Z3 辞典

Z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Z5 年鉴、年刊

Z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 Z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下载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及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及三个代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

    毛泽东思想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论文题目: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 课程论文 表重要思想概论 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学生姓名张丽霞......

    毛泽东思想论文

    Zty整理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姓名: 学号: 班级: 系别: 专业: 科目: 任课教师: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老一辈思想革命家......

    论文: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5篇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运用......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概论论文

    本学期,通过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我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思想,改革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国家的发展方向与上级政策也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

    马克思主义论文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结合历史和现状品读《共产党宣言》,深刻的体会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同时也感受到了《共产党宣言》的两大精神----实事求是及与时俱进。 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感想上了将近半个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为什么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选择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历经了一百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来寻求一条可以复强中国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