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稻谷产业调研报告(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23:3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荆州稻谷产业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荆州稻谷产业调研报告》。

第一篇:荆州稻谷产业调研报告

荆州稻米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荆州是著名的稻米产区,常年种植面积500万亩左右,产量27亿公斤上下。稻米生产一直是我市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全市约有150万劳动力直接从事水稻种植。荆州以占全省13%的耕地面积提供了占全省20%以上的商品稻,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入WTO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稻米市场供大于求等新的形势下,有关稻米产业发展的背景和环境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荆州稻米产业发展既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站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高度,系统分析我市稻米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优势和潜力,认真研究通过推进工业化带动和促进稻米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对于促进荆州由稻米大市向稻米强市的历史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我市稻米产业发展评价分析

(一)发展现状

1.稻米生产稳步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我市稻米种植面积上世纪七十年代曾超过700万亩,1997年仍在600万亩以上。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大力推进,种植业“改稻扩经”逐年增加,2002年,稻米播种面积467.5万亩,年产量26.4亿公斤。五年来,我市稻米播种面积年均减少26万亩,产量年均减少1.32亿公斤。稻米单产由1997年的亩产475公斤增加到2002年的565公斤,特别是中稻单产突破650公斤,大大高于全省590公斤和全国467公斤的水平。

2.品种品质不断优化,优质稻米比重增加。在品种选育和引进方面,金优928的选育成功填补了我省优质杂交稻育种的空白,有5个优质稻品种达到国标三级以上标准。在品种结构优化方面,大力调减劣质品种,优质稻面积大幅增加。2002年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312万亩,其中国标三级优质稻面积105万亩,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面积45万亩。

3.加工转化能力增强,“订单生产”逐步推广。初步统计,全市现有稻米加工企业1189家,其中粮食部门63家,占5.3%;龙头企业19家,占1.6%;私营加工企业(户)1107家,占93.1%。拥有年加工能力48亿公斤。其中年加工转化稻谷能力1000—3000万公斤的稻米加工企业136家,粮食部门约80家,私营企业56家。五年来,我市先后建成了银欣、天荣、天绿源、金利米业等4家年加工转化稻米能力1亿公斤以上的大型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天荣、银欣两家企业跻身全国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近年来,加工企业和粮食部门逐步推行“订单生产”。2002年,全市“订单”规模达到3.5万户,订单面积48万亩。通过“订单生产”,农民种植稻米每亩可增加收益50元以上。

4.市场营销转向多渠道经营,消费呈结构性变化。2002年,全市国有粮食系统收购稻米6.3亿公斤,占总量的48%;龙头、企业收购2.4亿公斤,占19%;中介组织和私营粮商收购4.3亿公斤,占33%。在一些稻米大镇,私营粮商的收购比例占到了70%以上。我市稻米消费呈现结构性变化,消费总量平稳增长。全市人均消费稻谷由1998年337.5公斤下降到2002年的294.5公斤;2002年食品加工和饲料用稻共消耗稻谷约1.5亿公斤。

目前,我市有银凯、荆珍雪、水晶、泰佳、中国纯香米、露荷、金通、荆州玉粒、荆原、芦花荡、丰登等10多个优质米品牌,其中银欣的银凯、荆珍雪系列,天荣的泰佳,金利米业的丰登等品牌在省内外市场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我市众多的中小型稻米加工企业以开发中档稻米为主,产品远销湖南、广州、福建和西南、西北等10多个省市区。

(二)制约因素

1.水稻品种杂乱,品质不优。一是普通水稻品种多,推广规模小,缺少主推品种。2002年,全市种植的水稻品种接近50个,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面积不过50万亩左右,有14个品种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下。二是优质稻品种短缺,档次不高。我市目前真正被市场接受的优质品种仅有中国香稻,种植面积不过5万亩。三是种子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品牌经营意识不强。2002年全市杂交稻用种总量528万公斤,其中外调种子357万公斤,占68%。我市水稻种业总体上还只是一个行业,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

2.生产收贮不规范,降低了稻米品质。农民产前选种依据个人习惯和经验;产中依据传统方法和经验进行水稻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在收获储藏方面,收获稻谷往往是根据季节和气候估计成熟率进行收割,随意性大。稻谷干燥基本依靠阳光和人力翻晒,有的在水泥晒场和公路路面翻晒,还混入砂石、尘土和有害物质,大大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稻米收购部门和加工企业对千家万户的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的稻谷混收混储,大大降低了稻米的品种品质;稻米收购经营部门往往“贮新售陈”,稻米陈化,稻米食用品质差。

3.生产收益下降,农民增收困难。一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和农民税费负担沉重导致稻米生产成本上升。按亩产500公斤计算,每亩收入只有450元,成本却高达305元,其中种子20元、肥料60元、农药15元、请工40元、排灌10元、税费120元、公用开支40元。纯收入只有145元。二是稻米价格连年下跌。2000年以来,每50公斤稻谷实际出售均价为45元,比1996年的65元下降了31%。如果按全市商品稻14亿公斤计算,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减少现金收入133元。稻米生产收入的绝对减少是造成我市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4.稻米加工企业多而不强,产值贡献较小。我市稻米加工业还处于粗加工饱和,精深加工刚刚起步的阶段。一是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除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生产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小,企业自身也缺少优质稻源。二是加工秩序乱。全市数以千计的稻米加工主体是遍布城乡的组合米机和黄谷米机,加工的稻米数量占稻米加工总量的60%左右。三是缺少精深加工,缺乏知名品牌。以食品工业为例,仅银欣有年产2万吨的饼干生产线、年产5000吨的米果生产线和白云边、黄山头及民间小作坊酿酒、米粉加工外,稻米加工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稻米加工缺乏品牌,名牌产品寥寥无几。四是产值贡献较小。我市稻米加工业年产值6.4亿元,加工业产值与水稻产值比为0.69∶1,低于全国0.8∶1的水平。而稻米加工出口还有待开拓国外市场。5.外地市场开拓不够,本地市场份额减少。目前荆州市民大米消费中籼米约占75%,以杂交稻米为主;粳米占25%,以东北大米和陕西汉中稻米为主。通过对荆州大米市场的走访调查,无论是批发还是零售市场,外地大米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城区为例,超市大米销售以精制米和粳米为主,外地大米占80%以上。市面上大米以市内自产和周边生产的杂交稻米为主,而粳米和优质米几乎都是省外产品。同时,荆州本地大米经营多为“杂牌”,甚至存在“荆州市场本地米不好销,荆州人不吃荆州米”的现象,还有一些经销商把本地稻米打上外地品牌在荆州销售。

6.政策支撑不够,经营环境不好。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体制不协调造成产业链分割,无法实现有效的社会性稻米行业管理。稻米加工业的指导和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基本上是自由发展状态。二是缺少扶持政策。在税收、投资上,对稻米加工业扶持政策少,从事稻米加工的企业与从事其他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明显优势,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和稻米加工业的发展。对稻米市场的引导和管理不够,对稻米经营的准入资格审查不规范,稻米批发零售市场呈现散、小、乱、差的状态,三是融资困难。稻米加工、流通一般是一次性收购,旺季和淡季对资金的需求量十分悬殊,找银行贷款又缺少抵押物和没有担保单位。四是经营环境恶劣。个别部门打作“执法或检查”的幌子,实则“索拿卡要”。

二、我市稻米产业化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稻米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优质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稻米产业总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稻米品类结构调整,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推进稻米产业化经营,以稻米加工业为龙头,实现稻米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市场外向化的有机统一,打造“荆州米”品牌,优化荆州稻米经济。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基地和贸易流通中心。

今后五年,我市稻米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稻米生产上,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以稳定为主,保持在500万亩左右,其中高产稳产面积保持在400万亩以上。稻米总产保持在27—30亿公斤,稻米商品率保持在50%以上。稻米生产收益由目前每亩150元左右增至250元以上。在品种品质优化上,全市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450万亩,水稻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国标优质食用稻面积400万亩,总产22亿公斤以上;优质饲料稻和加工专用稻面积50万亩以上,总产3.5亿公斤以上。示范并推广一批无公害优质水稻高效生态生产技术标准,在优势区域内重点建设一批无公害优质稻米优势产业基地,力争建成无公害优质水稻基地面积300万亩。在“订单生产”上,订单面积达到350万亩,70%的稻米生产进入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在稻米加工上,全市产值过亿元的稻米加工企业达到10家以上,加工业产值与稻谷生产产值的比重提高到1.5:1。在品牌开发上,加大稻米品牌的整合力度,打造“荆州米”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集中力量做大做强3—5个精品名牌,努力开发稻米名、优、特、新和绿色产品,开发“绿色稻米”、“有机稻米”和满足一般消费层次的中档产品。在市场开拓上,占领本地市场,扩大华中、西南和西北市场,打入华东市场和国际市场。

三、战略措施

为了实现我市稻米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推进品种优质化、生产订单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品牌化、市场外向化作为我市稻米产业发展的重大措施。特别是要把“加工拉动,良种推动”作为发展我市稻米产业的突破口来抓。

(一)用企业经营决策理念抓品种,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稻米品种优质化。

稻米产业是我市农业中最为重要的主导产业,但是与棉花“杂交化”、油料“双低化”等主导产业优质化比较,稻米种植始终没有一个被认可的主导品种,这是稻米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按良种和先进技术普及率50%可增产10%测算,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可增加水稻产量2.7亿公斤。因此,我市稻米生产的重点应放在品种改良和提高品质上。

1.不惜一切代价,引进推广优质品种。要像工业上新项目、企业上新产品一样,把优质稻米新品种引进工作作为稻米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在新品种引进推广上,突出市场引导作用,整合技术力量,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由有技术实力的知名专家牵头成立优质稻新品种引进培育攻关协作组,加快对新品种的试验鉴定和审查工作,提高新品种推广应用的速度。要在省内外甚至更大范围内选择一批优质、高产、抗性好的适宜本地的杂交新组合进行协作攻关,为新一轮更换品种做准备。建立良种示范园,推行水稻新品种示范展示计划,建立良种水稻繁育和统一供种的市场机制。

2.确立主推品种,实行统一供种。按食用稻、饲用稻、食品加工稻、工业原料稻4类品种划定,以政府或主管部门每年发布信息形式推荐品种。2003年我市确定了10个主推品种。对这些品种的推广,政府应予以扶持和补贴,坚持做到统一供种,让农民得到实惠。

3.搞好区域布局,推广一乡一品。根据稻米产业布局,实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防止品种多乱杂,实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商品率。单收单储,单品种加工,保证稻米品质。

4.建立优质稻米育种协作中心,培育种子龙头企业。荆楚种业股份公司是3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2002年公司经营稻米种子370万公斤,其中自产种子占60%以上。要加强荆楚种业的品牌建设,以荆楚种业为龙头,建立完善与全市500万亩优质稻生产规模相匹配的种子育繁推体系,包括种子科研、质量检测和仓贮、加工、包装等。每年提供足量、优质的新优稻米杂交和常规种子1500万公斤。

(二)用工业品牌理念抓加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促进稻米加工精深化

1.培育高标准龙头企业,用品牌提升稻米质量。一是选择一批优势企业,按照经济运行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和要求,建立起包括稻米科研、品种育优、统一品牌、连片种植、病虫防治、技术指导、科学收储、精深加工、信息传递、贸易流通于一体的稻米生产加工经营集团。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韩国、日本及台湾地区为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荆州来投资稻米加工业。三是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稻米加工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品牌是商品竞争的手段,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我市现有的一些稻米品牌,如天荣、银欣创立的稻米品牌,虽然也有较大的知名度,但都还只能算是省内名牌。对这些企业应给与政策倾斜,使之成为荆州稻米加工业的形象工程。

2.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加强优质稻基地建设。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将稻源基地建设、原料需求市场重点放在荆州,尽可能地减少那种依靠荆州的投入和优惠政策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用的却是外地稻源的现象,同时也减少企业因加工原料从外地购进而增加的运输成本。龙头企业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在本地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稻米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

3.发展稻米精深加工,延伸稻米产业链条。当前,要把稻米精深加工作为稻米产业生产中带有方向性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是在稻米集中产区,鼓励现有粮食部门和私营加工企业兼并联合,通过技术改造发展壮大,由现在的以收贮和初级加工为主提升到以生产高档优质精米为主,不断提高稻米加工附加值。二是重点扶持大中型稻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饲料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化工、酿造等高耗稻、高附加值的综合加工产业,提高加工规模深度和档次。三是在常规传统加工食用稻米的基础上,对主产品稻米及副产品,如碎米、米糠、米胚、稻壳等进行再加工提炼,制成新的产品。主要产品包括多功能米淀粉、大米蛋白、米糠油、米糠健康食品、生物降解材料以及日化、医药等工业产品和原料。

(三)用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抓生产,健全稻米合作经济组织,实现稻米生产经营订单化

2002年,全市稻米年初签订“订单”面积80多万亩,实际落实48万亩,网络农户3.5万户,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由于“订单”缺乏规范,信用度不高,普遍存在履约率低的问题。订单生产是“信用生产”、“法制生产”。要按照“规范、完善、有序”的原则,坚持把推行“订单生产”作为发展稻米产业的重要措施,努力实现全市优质稻生产基本订单化的目标。

1.规范“订单生产”,提高合同履约率。一是订单签订要严格规范。合同文本要严格推敲,通过公证保证合同合法有效。二是农民与企业和中介组织双方要树立诚实守信、自觉履约的守法意识,违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三是积极探索稻米订单风险规避机制,建立稻米产业风险基金,共同抵御和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四是规范稻米生产行为,坚持优质优价原则,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稻,逐步淘汰劣质品种。

2.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稻米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完善、创新稻米生产经营中具有经济法人资格的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跨区域的行业协会组织。坚持市场化运作,鼓励合作经济组织向股份制企业发展,坚决防止走“政企合一”的“官办”和“半官半民”的老路。

3.建立稻米生产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病虫害测报、生产技术指导、生资新品种供应等为主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市场中介组织与信息网络系统,帮助农民解决优质稻科学种植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降低稻米生产成本。

(四)用工业营销理念抓市场,完善稻米营销体系,立足稻米营销外向化

稻米产品的经营,应以立足外销,扩大出口为目标。当前,要着重抓“三个两手”:一是一手抓产地市场建设,一手抓销地市场建设;二是一手抓粮食部门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一手抓社会营销队伍的建设;三是一手抓信息网络建设,一手抓市场环境改善。

1.加快培育稻米营销主体,规范稻米流通秩序。制定稻米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办法,明确人市资质和条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快培育有一定经济实力、能够抵御市场风险、承担稻米收购责任的稻米营销企业,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促进多渠道、少环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的形成。

2.以建立销地市场和壮大营销队伍为主,健全稻米市场营销体系。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开发地区及其大中城市,建立“荆州米”及其加工制品的营销网络体系,形成“东进西拓、北挤南扩”市场营销格局。龙头企业要积极争取稻米进出口许可权,以便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积极拓展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稻米出口贸易,尽可能形成我市稻米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要积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稻米加工营销“能人”队伍,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稻米流通问题最有效的办法。3.建设和完善稻米批发市场,提升批发市场的功能。以玉桥粮油批发市场为基础,组建一家“两湖平原”跨省级区域性的粮食批发中心市场。加强本地稻米市场管理,设置稻米批发资格审核制,实行“一证(批发资格证)、一照(营业执照)工商企业管理。建立稻米质量监测机构,开展稻米产品质量监测,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四、政府重视、政策引导和经济扶持

稻米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生产经营又是农业中最弱质的产业,其公益性、安全性和风险性都需要也应该得到政府重视和政策引导、经济扶持。

1.更新观念,增强认识。首先,政府要切实改变过去在指导农业生产时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切实增强对“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战略思想的认识,自觉运用工业理念思考和解决稻米产业发展问题。其次,要实现农业部门的责任后移,克服原有的只管生产、不管市场的弊端;实现粮食部门和加工企业的责任前移,主动参与稻米生产的全过程。第三,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种稻为吃饭,剩余作商品”的传统习惯,培养种植大户,鼓励专业生产,增强市场意识和商品生产行为,逐步将一部分农民变成专业化的稻米生产者。

2.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一是制定鼓励发展稻米加工业政策。组织力量对中央和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现行的稻米加工业方面的政策进行评价,重新完善并发布;借鉴外地促进稻米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荆州实际加以推广,吸引投资者进入稻米加工行业。二是认定一批市级稻米流通、加工企业(大户),作为扶持对象,并挂牌予以保护。三是建立市领导与稻米加工、流通龙头企业联系制度。每年召开稻米流通、加工企业(大户)的座谈会或表彰会。四是严肃查处职能部门的乱收费行为,优化企业外部环境。

第二篇:2015年中国稻谷产业报告

2015年中国稻谷(大米)产业报告

粮油市场报 作者: 郑红明

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发展深加工是稻米产业的必由之路,国内大米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弱”的状况,粮源难以保证,加工产品质量难以稳定。规模化、集团化生产经营不仅是国家政策的调控目标,也是市场发展运行的要求。

随着国内消费者要求越来越高,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已逐渐成为主流。普通小麦粉将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在细分市场上,特色面粉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随着食用油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食用油企业只有延长自己的产业链,将种植、贸易、物流、加工等各个环节打通,实行加工的产业化,才能不断降低成本,保障利润,促进我国食用油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粮油产业蓝皮书》针对我国粮油产品(米、面、油)的市场环境、生产经营、购销加工、供需平衡、产业布局及未来趋势等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预测。

稻米产业由稻米生产、贸易、加工、物流、研发等环节构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2015年,我国稻米产业发展继续向好,产量平稳增长,技术不断革新,市场平稳波动,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稻谷生产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稻谷种植的集中度非常高,亚洲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球的九成左右。世界大米的消费也主要集中在亚洲,中国、印度、印尼三国大米消费量占了全球的六成。

我国水稻的播种面积仅次于印度,约占世界水稻总面积的1/6,占国内粮食种植面积的26.9%。平均单产6.56吨/公顷(2012年数据),比世界平均单产高34.3%。稻谷产量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27.5%,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3左右。

1.1稻谷产量持续增长

2004年以来,国内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实现了“十一连丰”。2014年我国稻谷稻谷总产量20642.7万吨,较2013年增加313.7万吨,产量连续4年站稳在2亿吨之上。1.2水稻种植区域较为集中

我国水稻分为籼稻、粳稻,还有少量糯稻。其中籼稻产量占2/3左右,粳稻约占1/3。主要产区分布在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各品种间分布区域差异较大。

1.2.1中晚籼稻

中晚籼稻产量约占国内稻谷产量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方,即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和河南。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2014年我国中晚籼稻产量10211万吨。

1.2.2粳稻

我国粳稻分布地区主要有3个:以黑龙江为核心的北方粳稻区,以江苏为核心的南方粳稻区和以云南为核心的云贵高原粳稻区。其中黑、吉、辽、苏、浙、皖、云7省粳稻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粳稻的85%。2014年,我国粳稻产量7020万吨。

1.2.3早籼稻

早籼稻产量约占稻谷产量的1/6,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13个省区,其中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是全国早籼稻种植面积最大的4个省(区),产量都在500万吨以上,4省(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80%,决定着全国早籼稻播种面积的大局。2015年全国早稻总产量3369.1万吨,比2014年下降0.9%。

1.3稻谷生产特点

1.3.1生产日益向主产区集中。

仅黑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和安徽7省的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就占了国内六成以上。其中,黑龙江和江苏两省的粳稻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粳稻的60%以上。湖南、四川、湖北、江西4省中晚籼稻产量合计占全国的55%。

1.3.2商品率不断提高。

随着稻谷生产日益向主产区集中,稻谷的商品率也不断提高。据统计,2014年国内稻谷商品率为36.9%,较2007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主要是粳稻的商品率大幅上升。

1.3.3粳稻增产势头强劲,籼稻产量出现徘徊。

2014年稻谷增产主要来自于粳稻,当年国内粳稻产量较2003年增加2850万吨,增幅68%;而同期籼稻产量增加1727万吨,增幅14%。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受种植效益相对较好的刺激,东北特别是黑龙江的粳稻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新的水稻主产区。而籼稻主产区在南方,受制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种植面积难以增加,相反却有下降的趋势,导致产量徘徊不前。

1.3.4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

初步统计,2014年全国水稻机插、机收、机耕面积分别达1.6亿亩、3.6亿亩、4.3亿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74%,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

1.3.5单产稳步提高。

据统计,2014年我国稻谷单产6810.7公斤/公顷,较2003年增加749.7公斤/公顷,增幅12.4%。单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支持,水利灌溉设施提升,良种良法推广,机械化水平提升等。

二、我国大米加工现状与特点

随着稻谷产量增加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大米加工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14年全国入统大米加工企业8500多家,生产大米1.3亿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亿元,利润4亿多元。

2.1大米产量不断提高

据统计,2014年全国生产大米1.304亿吨,较2009年增加0.732亿吨(见图表七)。2015年1~6月生产大米0.609亿吨,同比增长1.73%。大米产量持续增长的原因:一是人口增加,对大米和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需求持续增加;二是统计体系不断健全,入统大米加工企业不断增多;三是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符合入统的企业增多,入统企业大米产量也不断增多;另外,大米加工量也存在重复统计的可能。

2.2大米加工区域较为集中

我国大米生产布局与稻谷种植分布高度相关。2014年统计,我国大米生产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东北三大地区,产量合计占国内大米总产量的近90%。上述三大地区是我国的稻谷生产集中区,因此,也成了我国大米加工企业的主要集聚区。

分省看,大米产量最高的为湖北省,2014年大米产量2631万吨,其后依次为:安徽省1725万吨,黑龙江省1504万吨,湖南省1245万吨,吉林省1041万吨,江苏省998万吨,辽宁省707万吨,江西省687万吨,河南省600万吨,四川省616万吨。10省大米年产量达11754万吨,占国内大米年产量的九成以上。其中前6省大米产量9144万吨,占国内大米产量的七成。可见,大米生产非常集中。2.3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和竞争的洗礼,大米加工企业经历了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过程,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提升。据统计,2008年全国入统大米加工企业7311个,加工能力16074万吨;2012年底增加到9349个,产能3.1亿吨;2014年下降为8519个,产能2.43亿吨。

前期加工企业数量和产能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粮食刚刚全面市场化,又适逢稻米市场持续上涨,加工利润较高,因而出现盲目上马,产能无序扩大。后期企业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稻米市场牛市结束,产能严重过剩,加上进口大米冲击,企业竞争激烈,亏损严重,关停增多。

大中型加工企业趁机扩大市场份额,使得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其中,黑龙江省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企业由2009年的41家增加到2014年的102家。全国排名前50的企业加工能力合计占总产能的12%左右。前三甲的中粮集团、北大荒米业、益海嘉里3家产能合计超1000万吨,占整个稻谷加工市场的4%左右。

伴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大米品牌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北大荒、福临门、金健、金龙鱼等已成长为知名的大米品牌。五常等一批优质大米品牌也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小包装领域,品牌大米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其中,中粮和益海嘉里在小包装大米市场合计占据了约36%的份额,余下则被北大荒、华润五丰以及各地的区域品牌所瓜分。

2.4产能利用率触底回升

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稻米市场持续上涨,大米加工产能急剧扩张,产能利用率随之下降。此后,稻米市场止涨回稳,市场竞争激烈,加上进口大米冲击,大米加工企业处境日益艰难,破产关停不断,行业集中度开始提升,产能利用率也随之提高。

2008年,我国稻谷年处理能力为1.6亿吨,当年大米产量4783万吨,产能利用率47.3%。2011年,产能扩张至2.85亿吨,大米产量8200万吨,产能利用率却下降为44.9%。2014年,产能降为2.43亿吨,当年大米产量1.3亿吨,产能利用率提升至八成左右(剔除重复计算产量,产能利用率约六成),达到本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

另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稻米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产业链逐渐延伸,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升。

三、稻米贸易

稻米贸易包括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其中国内贸易主要是稻米的购与销,国际贸易为大米进出口。

3.1稻谷收购 从2004年开始,我国稻谷收购市场全面放开,同年又出台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因此,稻谷收购可分为三块:一是以大米加工、经营企业为主的多元化市场收购;二是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为主的储备稻谷补库收购;三是以中储粮系统为主的托市收购。市场收购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格时,稻谷收购以大米加工和经营企业等市场主体为主;市场稻谷收购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稻谷收购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为主。

2011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市场主要以加工企业和贸易商收购为主,储备轮换补库为补充(2008年曾全面启动临储收购)。2011年以后,尤其是2013年以来,随着稻谷生产的连续丰收,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已成常态。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累计收购2014年产中晚稻6765万吨,同比增加572万吨。其中临储收购中晚稻2807万吨,较上年增加113万吨。

2015年早籼稻托市收购预案于7月28日在安徽、江西、湖南3省启动,湖北省在7月30日启动。这是我国连续3年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2015年9月23日起,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率先在安徽省启动,9月25日、28日、30日,四川省、湖北省和河南省也先后陆续启动预案,预计其他主产区随后也将启动预案。

3.2稻米销售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5年国内稻谷总消费量约19000万吨,同比减少178万吨。其中,口粮消费约16900万吨,同比减少20万吨;饲料用粮约900万吨,同比减少120万吨;工业用粮约1020万吨,同比减少40万吨。除种用和饲用以外,稻谷一般要加工成大米后才会出售。

我国大米市场化改革较早,市场化程度也较稻谷彻底。经过10年来的发展,目前稻米销售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销售格局和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销售主体有加工企业、经销商、米店、超市和便利店等,还有少量的网上销售。由于目前大量稻谷掌握在国有粮食企业,因此,国有粮食企业的稻谷销售是国内稻谷销售的主力军。国企稻谷出售主要分为正常的储备出库和临储稻谷出库,两者出库都需要进行拍卖。储备稻谷出库是一种正常的储备轮换业务,内轮入轮出相对平衡。

由于库存庞大,临储稻谷的出库更受市场关注。椐统计,从2014年5月临储稻谷再次开拍至2015年9月30日,临储稻谷成交总量为1026万吨,月平均成交量约60万吨。其中,早籼稻成交81万吨,中晚籼稻成交432万吨,粳稻成交513万吨。

3.3大米进出口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直是大米出口国。2012年以后,由于国内外大米价格倒挂,我国由大米出口国一跃成为主要的大米进口国。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大米进口量约为236万吨,2013年和2014年分别进口大米约224万、256万吨。我国进口大米的主要来源国是越南、泰国、巴基斯坦和缅甸。2014年我国累计进口大米255.7万吨,同比增加31.3万吨。其中,进口越南、泰国和巴基斯坦大米分别为135.3万吨、72.8万吨、40.7万吨,分别占总进口量的52.9%、28.5%和15.9%。

如果算上走私大米,则大米进口总量很可能超过400万吨。据越南粮食协会统计,2014年中国从越南进口大米约210万吨,说明至少有70多万吨的越南大米是走私进口的。2015年1~8月大米进口量19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约18%,进口势头依然强劲。

我国大米出口量在2003年达到本世纪的最高点后,开始呈下降趋势。近年来,由于国内大米价格较高,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更为困难。2014年我国累计出口大米41.9万吨,同比减少5.9万吨。其中,出口朝鲜、日本和蒙古分别为6.4万吨、2.5万吨和1.95万吨,分别占总出口量的15.2%、5.9%和4.7%。2015年前8个月,我国出口大米14.2万吨,同比增长5%,总量依旧保持在较低水平。

我国出口大米多为粳米,进口大米多为低端籼米。虽然年进口量不到国内总消费量的2%,但对国内大米供求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我国稻米本本就供应过剩,在廉价的进口大米冲击下,国内稻米市场压力增大,国家不得不频繁启动托市收购来稳定稻米市场。大米大量进口,对我国的大米加工业也造成了较大冲击,加剧了产能过剩。同时,低端大米的流向是从沿海向内陆、销区向产区,与原有的稻米流向相反,加重了我国产销区间的不平衡现象。

3.4我国稻米供需继续宽松

2014年我国稻谷产量20642.7万吨,当年进口大米256万吨,折合稻谷约390万吨(按出米率66%计算),供应总量21033万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4/2015国内稻谷总消费量约20078万吨,2014年我国出口大米41.9万吨,折合稻谷63万吨,需求合计20141万吨。2014/2015我国稻米供需平衡有余,当年结余892万吨,粳籼稻米均呈供大于求的态势,期末库存量继续增加。

2015/2016,预计我国稻谷总产量20700万吨,进口折合稻谷420万吨,稻谷总供应量21120万吨。预计国内稻谷总消费量约19000万吨,出口60万吨,总需求量约19060万吨。

全年继续供大于需,预计结余2063万吨,库存将继续大幅增加。

3.5稻米价格

2001年稻谷购销全面放开后,价格基本由市场形成。2004年最低收购价政策出台后,对市场价格形成了重要影响。2012年以来,随着国内稻谷连续丰收和最低收购价不断上调,国内稻米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和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已成常态,政策对国内稻米价格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市场波动范围不断收窄,“稻强米弱”成为常态。

四、稻米物流

4.1稻米储存

我国稻米储存分为两部分:一是社会库存,包括民营企业库存、农户库存、国有粮食企业自营库存,主要用来满足经营和消费所需;二是储备库存,包括国家专项储备、临时收购储存和地方储备,主要用来调剂间稻谷供求平衡。我国稻谷储备的一般要求是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总体上产销区的稻谷库存布局较为合理。由于稻谷生产和加工日益向主产区集中,无论是生产者库存、加工企业库存,还是储备库存,也日益向产地集中。

随着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的连续启动,稻谷库存向主产区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2011~2014年,临储稻谷累计收购7600多万吨。由于只有主产区才会启动托市收购,因此除部分跨省移库外,临储稻谷库存绝大部分在主产区,导致主产区库存畸高。

4.2物流设施

我国粮食仓储企业遍布全国,基本形成了以大连北良港、广东新沙港、上海民生港、浙江舟山等粮食物流基地为枢纽,以各级粮食中心库为节点,以遍布全国的粮食收纳库为基础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

4.2.1仓容

截至2013年底,我国拥有各类粮食仓储企业1.9万个,仓容总量超过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100倍。然而,随着我国稻谷的不断丰收和商品率的不断提高,稻谷库存越来越大,仓容压力不断增加。近年来,国家大力兴建仓库,国有粮食企业的仓储条件持续改善,但加工企业等社会储备的仓容建设投入不足,已影响到企业收购,尤其是加工企业的收购。

4.2.2仓储设施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仓储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尤其是大中型粮库的仓储设施较为先进,智能化程度较高,基本实现了环流熏蒸、富氮储粮、智能通风、粮情测控等智能和绿色储粮,稻谷保管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大多数粮库还实现了散装散卸,装卸效率大幅提高,但社会储粮设施仍较为落后,损耗较为严重。

4.2.3运输设施 经过多年的发展,散粮运输设施得到了较大提升,稻谷散运比例逐年提高,运输效率大幅提升,运输损耗与成本都有所下降。特别是集装箱运输实现了门到门的运输,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损耗,是今后粮食运输的发展方向。

4.2.4包装

稻谷体大有芒,运输成本高。因此,除了短途运输和储备补库外,国内跨省贸易和运输主要以大米为主。与稻谷运输散粮化相对应的是,随着大米品质的不断提高,附加值的提升和电商化的发展,大米包装日益小型化,规格多样化。

4.3稻谷流向

我国稻米产销布局很不平衡,主产区较为集中,消费较为分散。稻谷生产、库存和加工不断向主产区集中,决定了稻米的基本流向,形成了“早籼南下、中晚籼东输南下,北粳南运”的流通大格局和运输走向,且多年来较为稳定。江西、湖南、湖北中晚籼米产消平衡有余,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缺口较大。产销衔接上,江西的中晚籼米主要销往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湖南、湖北的中晚籼米主要销往广东、广西、福建、海南、贵州等地;江西、湖南的早籼米主要销往广东、贵州等地。

粳稻大量销出的主要是东北三省,江苏和安徽也有少量粳稻外销,产销衔接上,东三省粳米主要销往京、津、冀、苏、浙、沪、闽、粤等,江苏和安徽的粳米主要销往浙、沪、闽、粤。

随着我国水稻种植的重心略微北移和商品率的提高,预计今后主产区向外输出的稻米数量将持续增加,东北粳稻南下的数量仍有增长空间。

五、影响稻米产业发展的因素

5.1政策

5.1.1产业政策

为支持粮食和稻米产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有: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6-2015年)》,《水稻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等,这些政策从不同层面对稻谷生产、流通、加工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将给我国的稻米产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5.1.2补贴政策 稻米补贴政策有种植补贴、运输补贴和加工补贴等多种形式。为鼓励水稻种植,国家给予了种子、农药、化肥以及农机等多方面的补贴。2008年东北粳稻大丰收,销售不畅,国家出台了东北粳稻(粳米)入关运费补贴政策,2010年新粳稻上市后入关运费补贴政策停止执行。2013年11月26日,国家再次启动东北粳稻(米)入关运费补贴政策。今年4月份,黑龙江省对加工企业竞购加工政策性稻谷按100元/吨的标准给予补贴。由于市场整体低迷,加工补贴政策效果不明显。

5.2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7476美元,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必然对包括大米在内的食品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

稻米加工产业的功能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数量与温饱的需求,美味、安全放心、营养健康、便捷、多样化等将成为未来稻米加工产业发展的方向。

5.3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不断变革将给稻米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水稻种子的改良、种植方法的改进、机械化种植的推广、大米加工工艺的革新、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开发、物联网的应用等,都将加快推动稻米产业的发展。

5.4市场化因素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稻米产业除稻谷有政策性收购、储存外,贸易、加工、物流和销售已全部放开。在稻谷生产和加工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预计行业兼并、重组将加快,规模化、集团化将是发展方向。

六、当前稻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6.1水稻生产

6.1.1.种植比较效益不高

2008年以来国家连续七次提高最低收购价,农户种植水稻的收益得到了保障,促进了我国稻谷生产的连续丰收,但却不能改变我国水稻种植比较效益偏低的状况。从单位面积来看,目前水稻种植效益不如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也不如外出打工,种植水稻的劳动力也持续流失。

6.1.2机械化种植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近年来我国的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仍有提升空间。

6.1.3优质稻种植比例不高

发展优质稻是当前世界水稻生产的潮流,但我国优质稻的种植比例仍不高,稻米生产偏重数量而轻视质量,市场上出售的大多数是普通稻。原因主要是普通稻种植易于管理、产量高,效益要相对好于优质稻,且有最低收购价托底;而优质稻产量低、投入高、难管理,常规优质稻的抗性差,且托底价与普通稻一样。因此,我国优质稻种植迟迟难以大幅提升。

6.1.4农药、化肥使用过量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农药和化肥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农药使用量总体也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12~2014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年均使用量31.1万吨,比2009~2011年增长9.2%。过量施肥、过量使用农药,不仅增加水稻生产成本,也影响稻米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6.2大米加工

6.2.1大米加工效益偏低,企业开工率不足。

2014年全国大米行业实现利润不足5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利润不足5万元。行业内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大部分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2013年北大荒米业亏损就达4.22亿元。而据黑龙江大米协会统计,2013年以来有近半大米加工企业亏损。受此影响,黑龙江只有不足1/3的大中型企业开工率能达50%左右,其他一般维持在30%左右,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下的小型企业停产面更为严重。

南方地区受进口大米冲击更大,加工企业停产、半停产现象更为严重。

6.2.2企业规模偏小,品牌效益不突出。

目前国内入统的大米加工企业平均产能只有3万多吨/家,小型及以下企业产能仍占行业的50%以上。行业排名前三甲的中粮集团公司、北大荒米业集团、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三家产能合计也只有4%左右的份额,行业集中度远低于面粉、油脂等行业。

由于大米加工企业众多,部分企业一家会使用2~3个品牌用以区分高中低档品质大米,导致大米品牌既多且杂。仅黑龙江省大米品牌就有上千个,但在市场上有号召力的品牌不多。由于大米企业各自为战,造成了国内优质稻米品牌间的内耗和严重的同质竞争。此外,假冒“五常大米”等优质稻米的标志满天飞,假冒伪劣产品很难杜绝,消费者难以通过品牌辨别大米品质好坏,品牌效益低下。

6.2.3过度加工现象突出。

由于过分追求大米好看,加工时大量使用抛光工艺,甚至双抛工艺,加工精细化倾向严重。据统计,2012年一级和二级大米产量合计8024万吨,占大米总产量的90.3%,远高于2009年原国标特等米30%的比例;三级大米产量724万吨,占总产量的8.2%,远低于2009年原国标标一米62.3%的比例。因过度加工,我国稻谷平均出米率比日本低3%~5%。精米出米率甚至只有55%~65%,每年因此损失大米400万~600万吨。过度加工,还造成营养物质损失增加,煮饭时饭粒不易成型、口感差,能源消耗增加。

6.2.4深加工比重偏低。

我国每年稻米副产品达4500多万吨,其中稻壳3000万吨、米糠1000万吨、碎米等500万吨,但米糠的深加工综合利用只占10%,稻壳发电及综合利用只占30%。印度稻米油近90万吨,我国还不足30万吨。稻米加工副产物利用率低,直接影响我国稻米加工的资源利用率与增值效益。导致稻米加工企业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差,赢利能力低下。

6.2.5基地建设不够重视。

稻谷产前品种选育、栽培、种植、收割、储运及综合加工链条建设,除个别大企业外,一般中小企业尚处于无视或无能状态,因而很难保证优质米的稻谷来源。部分加工企业虽建有基地,但规模总体偏小、经营分散、标准不高。80%以上的企业加工原料主要在市场上随机采购,使加工产品质量难以稳定。

6.3物流及其他方面

6.3.1临储稻谷库存过高。

随着我国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成为常态,我国临储稻谷库存规模也不断膨胀。2011~2014年,临储稻谷累计收购7600多万吨,而2012年以来至今年9月底,该批临储稻谷累计销售仅1026万吨,临储稻谷库存目前仍高达6600多万吨,已超过常规储备稻谷库存。按照目前每年600万~700万吨的销售进度,现有库存需10年才能全部消化。而随着托市收购成为常态,每年的临储收购量远大于拍卖量。

6.3.2仓储建设存在隐忧。

一方面,国内临储稻谷库存不断膨胀,仓容设施严重不足,需要加大仓储设施建设,而社会仓容尤其是部分加工企业的仓容更为不足,只能收购1~2个月的加工量,影响新稻收购;另一方面,我国稻谷目前总库存(包括常规储备、社会库存和临储库存)已达1亿多吨,库存消费比达60%以上,远超合理库存需要。

6.3.3稻谷损耗较大。

我国稻谷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收获损耗要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散装散卸散运尚未普及,物流损耗也较高,大米过度加工也造成较大的损耗。国家粮食局指出,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700亿斤。

七、我国稻米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7.1水稻种植发展趋势

7.1.1水稻种植规模化

水稻规模化种植是我国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是有利于推广机械化生产,提高效率,减少稻谷收获损耗,提高种植效益;二是有利于采取标准化生产,提高优质稻品质,并可以建立追溯体系,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稻米;三是有利于实行配方施肥,农药喷洒,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四是为实现稻米产加销一条龙提供了条件。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水稻规模化种植的示范效应日益显现,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扶持水稻规模化种植,鼓励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后期以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的水稻规模化种植必将在我国蓬勃兴起。

7.1.2生态水稻种植将成趋势

人们生活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优质、营养、无公害稻米的需求持续增加,绿色有机水稻市场不断扩大。同时,土壤测定,科学施肥,推广有机肥,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适时准确防治病虫害等种植技术也不断成熟,为推广生态水稻种植提供了条件。农业部也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等政策,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无公害生态水稻种植发展之路在我国必将越走越宽广。

7.2大米加工发展趋势

7.2.1发展深加工是稻米产业的必由之路当前国内大米加工企业生存艰难,只有加大研发力度,发展稻米深加工才能摆脱加工产业面临的困境。首先,发展稻米深加工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据发达国家稻米深加工利用经验表明,稻谷精深加工后可增值5~10倍。益海嘉里米业单纯在大米加工环节是亏损的,通过下游大米深加工环节才得到了弥补。

其次,可以节约资源。稻谷各组成部分都有特殊的营养功能,建设稻米加工全产业链是由稻谷的物性科学而定的。据测算,如果全国的稻壳用作燃料,可替代2000余万吨煤,可生产200亿度电,还能减少燃煤发电带来的30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如果全部水稻加工产生的米糠用来榨油,可产220多万吨米糠油,等于增加了1.1亿亩大豆的种植面积。

第三,可以满足人们生活多样性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对大米的营养性和即食性、方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加工企业将会合理控制加工精度,大力发展大米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高出米率,减少大米营养损失。同时,可积极开发碎米产品,如米线、米粉、淀粉、啤酒、味精等;发展米糠制油,提取谷维素、植酸钙、肌醇等;开发米胚芽制品等。另外,发展即泡即食的干态方便米饭或微波加热即可食用的湿态无菌米饭以及便当米饭(鲜食米饭)等满足快节奏生活也是一种出路。

7.2.2产加销趋向一体化

国内大米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弱”的状况,粮源难以保证,加工产品质量难以稳定。而水稻种植更是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户在市场上难有话语权。水稻规模化种植后,为规避市场风险,种植户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机制来保障种植收益,而大米加工企业的不断壮大,也需要保障原料供给,尤其是能稳定获得优质稻谷资源。由于具有共同要求,双方将会采取订单收购、加工、销售的方式或“公司+农户”等方式来加强合作。同时,加工企业规模扩大后,为增强竞争力,也会加强对产品营销渠道的建设和对下游大米经销商的控制。随着各方合作的不断紧密,未来龙头企业将会逐步向集育种、种植、加工、储运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发展,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将得到大大加强。

7.2.3逐步走向规模化、集团化

规模化、集团化生产经营不仅是国家政策的调控目标,也是市场发展运行的要求。目前,我国大米加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只有凭借规模优势,依托产加销一体化,积极做大产业链,加大品牌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也只有大型企业才能凭借规模优势,建设完善的大米加工全产业链,实现更高的附加值。国家出台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至2020年,在稻谷主产区和大米主销区及重要物流节点,重组和建设一批年处理稻谷20万吨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和若干个年处理稻谷1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建设完善的大米加工全产业链。政策的支持将加快推进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7.2.4品牌意识逐步增强 品牌是一个企业、一个地方的形象。品牌大米市场影响大,竞争优势较为突出。目前,政府、企业对大米品牌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地稻米主产区正在制定完善的县级、市级乃至省级整合方案,以打响地方品牌。大中型企业也在大力实施名牌工程,以推动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兼并、重组,未来5~10年,我国大米行业将出现一批以福临门、金龙鱼、北大荒等为代表的一线品牌,其市场占有率将大幅上升,而小品牌的市场份额将被挤压。

7.3物流及其他方面

7.3.1政策性稻谷库存将逐步下降

预计到明年一季度末,我国临储稻谷库存将达9000万吨左右,加上社会库存与常规储备库存,总量将达1亿多吨,全球稻谷库存大有向中国集中的趋势,这将对我国的仓容、资金构成极大的压力,后期去库存化将是必然的选择。今后可能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优质稻生产,减少普通稻产量,从而降低临储稻谷收购量;二是加快改良水稻品质,严格生产标准,打响国产大米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大米出口;三是大力发展粮食银行业务,提高加工企业等社会储备能力;四是参考国外做法,对保管年限较长、品质降低的稻谷一次性转为饲料粮,避免稻谷价值继续减损,减少费用开支,还可以腾出宝贵的仓库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7.3.2大米包装日益趋小

大米包装已非常普遍,散装米市场日渐式微。随着品牌时代的到来,预计大米包装还将趋小。一是量小质精的中高端米市场持续扩大;二是电商和网购时代的到来,要求大米小包装化;三是居民“米袋子”不断瘦身,也要求大米包装不断趋小。

7.3.3稻米智慧物流将很快到来

随着现代信息化水平的发展,特别是物联网的发展,智慧物流应运而生。利用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将稻米收购、储藏、运输、加工、信息传递、实物监管等工作,实行系统化、模块化、简捷化,实现自动化、三维可视化及智能化,为科学管理、快速决策提供依据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各地正在抓紧建设智慧粮库,并逐步在粮食物流的各环节推进。预计稻米物流这一传统行业也将很快走向智慧化。

第三篇:稻谷安全储藏调研报告

对富氮气调储藏技术在稻谷储藏中的认识

xx市粮食局

21世纪,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却逐年减少。粮食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粮食部门的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粮食是有生命的活体,在储存过程中其生命活动仍在继续运行,不可避免的受到害虫和

微生物的侵害。同时储藏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虽未发热变霉,但由于酶的活性成分,呼吸降低,原生质胶体结构松弛,物理化学性状改变,生活力减弱, 导致粮食失活陈化,造成利用品质和食用品质变劣。

近年来,我国粮食年均产量在5000亿kg左右。其中,35%由国家收购,分别储存在国家储备粮库、地方粮库和粮食加工企业粮库;农户储粮约占粮食年总产量的65%。全国每年由于霉变、虫害和鼠害造成的粮食损失约为总产的3%,折合150 亿kg。其中,霉烂粮食达75 亿kg,按人均每年250kg口粮计算,相当于6000 万人一年的口粮。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合理的稻谷储藏技术,确保稻谷的安全储藏并保持稻米的原有的风味、新鲜的品质和良好的口感。

一、稻谷的储藏特性

稻谷具有完整的外壳,能缓和稻米吸湿,对虫霉有一定的抵抗力,所以在保管过程中,稻谷有较高的储藏稳定性。在正常储藏条件下,稻谷的生活力,第一年很强,呼吸旺盛,一年以后,则逐渐减弱,变化较小,储藏稳定性相应增高。故存放一年以后,稻谷储藏性即比较稳定。稻谷具有以下特性。

(一)容易陈化,不耐高温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如果储藏时间过长或储藏不善,往往会使粮食失去应有的食用加工品质,甚至发热、霉变、有害有毒物质增加,这种现象被称做陈化。粮食的陈化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波动的、由量变到质变复杂的过程,既是粮食本身的生理变化,又是粮食生化变化的自然现象。是由粮食籽粒中各主要化学组成成分的性质决定的。这些化学成分在储藏过程中会呈现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是劣变,另外储藏方式不当,害虫危害等也会加快粮食陈化。同时高温会促进稻谷脂肪酸增加,引起品质下降。在35℃下储藏的各种水分的稻谷,脂肪酸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加工大米的等级也明显降低。水分和温度越高,脂肪酸上升、品质下降就越明显。但是,水分低的稻谷对高温却有较强的抵抗力。

(二)容易发热、霉变

稻谷在储藏期间,由于其本身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与害虫生命活动的综合影响,往往会发热、霉变,从而影响其品质。

1.稻谷发热 新收获的稻谷,生理活性强,早中稻入库后粮堆内的积热难以散发,在一、二周内上层粮温往往会突然上升,超过仓温10—15℃,出现发热现象,即使水分正常的稻谷,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2.稻谷霉变 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分解代谢能力特别强的低等生物。贮粮微生物与粮食贮藏关系十分密切。在所有的贮粮微生物中,霉菌对贮粮安全和贮粮品质影响最大,特别是其中低温干生性种类,能在较低的温度和干燥条件下分解粮食有机质,引起粮食发热霉变。粮食上常见的霉菌有曲霉、青霉、毛霉和根霉,其中曲霉和青霉对贮粮安全影响最大。曲霉菌对有机质的分解能力极强,广泛存在于各种粮食中。低水分粮食的变质,几乎都是曲霉活动造成的。有些曲霉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毒素,使粮食带毒,危害人体健康。青霉菌分布极广,种类繁多,是对有机质破坏极强的一类霉菌。还有些具有浓烈的霉味或分泌色素,使粮食变色变味。毛霉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经常参与高水分粮食的发热霉变。因其具有嫌气性的特点,在高水分密闭贮藏的粮食中,可引起发酵变质。根霉属于中温、高湿性霉菌,大多为好氧菌,有的能耐低氧,在适宜条件下能很快导致高水分粮食霉烂变质。稻谷霉变的过程,通常分为初期变质、生霉和霉烂三个阶段。在稻谷保管工作中,通常以达到生霉阶段作为发生霉变事故的标志。

(三)容易黄变

稻谷在收获期间,遇长时间连续阴雨,不能及时干燥,就往往会在堆内发热,产生黄变。黄变的稻谷称为黄粒米,也称为黄变谷、沤黄谷或稻箩黄。稻谷的这些特性是稻谷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粮食工作者目前在研究稻谷这些特性方面已经取得成就。而目前稻谷安全绿色储藏新技术对延缓稻谷的陈化、变质有一定的作用。

二、影响稻谷储藏的因素

影响粮食储藏的因素很多,粮食本身的品质、水分含量的高低、储藏环境的温度、湿度、保管粮食的仓房条件等,特别是储藏环境的温度,对稻谷的品质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一)温度

高温能够促进稻谷脂肪酸增加而导致品质下降。稻谷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越高,陈化速度越快。据有关专家测试,在常温下,稻谷储藏年限为2~3年。但在5~10度低温下陈化速度较慢。

(二)水分与湿度

稻谷中各种生理生化反应都必须有水的参与。含水量高的稻谷呼吸旺盛,生理生化反应迅速。同时附着稻谷的微生物也迅速繁殖促进稻谷陈化加速。稻谷在高温高水分的储藏条件下,其品质劣变的速度更快。因为水分和温度促进脂肪酸酸败、蛋白质和淀粉变性。同时湿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稻谷的水分含量。按照平衡水分理论,当其周围的环境湿度

较高时,就会吸收水分,使稻米的水分增高。反之,则会失去水分。

(三)杂质

杂质也是影响稻谷的储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稻谷若清杂工作不彻底,常会使稻谷粒中夹带一些杂草、叶片、虫尸等。这些杂质中大部分物质生理活性较强,带细菌多、易吸湿、易发热、易腐烂,是稻米粒发热、增水、生霉、赤变的诱因。

(四)微生物

稻谷在收获、运输、储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感染微生物一般都在75%~98%。稻谷在储存过程中感染了大量细菌,真菌,和各种酶。这些酶在储藏过程中起催化作用,常导致发热,产生怪味,结块,种子的发芽率降低等。稻米的烘烤性、含油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游离脂肪酸含量也会发生变化,而最危险的是产生真菌毒素。微生物既能引起脂肪的分解导致游离脂肪酸的增加,同时又能使游离脂肪酸自动氧化产生的挥发性羰基化合物不会累积太多。稻谷中的细菌尤其是真菌在稻米上繁育并形成菌落,且多半在胚部细胞和组织,使粮食重量损失和质量劣变。

三、稻谷安全储藏技术

储藏的稻谷应采用绿色储粮技术,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储粮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目前我国正在从许多方面研究开发新的绿色储粮技术,如富氮气调储粮等。

(一)富氮储粮原理

富氮储粮设备将空气中的氮气分离并富集起来,以一定的纯度,一定的压力,一定的温度,一定的流量输送到合适的仓房内,通过粮仓内的气调设施,将氮气在粮堆内均匀扩散开来,同时将粮堆内的空气逐步排出粮仓,使仓内的氮气浓度逐步增大。当粮堆内的氮气浓度达到一定值(氮气浓度96%以上)时,将破坏害虫及霉菌的生存环境,造成害虫窒息死亡,遏制粮食生理呼吸,延缓粮食陈化。

(二)试验仓房情况

南京库选择20号仓(稻谷)。此仓长30米,宽21米,堆粮线高6米,仓容为设计仓容为2812吨;仓墙为砖混结构,仓顶为拱板(钢筋水泥混泥土)结构、屋面用挤塑泡模板作保温,并且使用sbs防水材料。仓房仓墙采取直贴或喷涂隔热保温材料。仓门采用气密性较好的挡粮板并在内侧采用塑料薄膜密闭,仓窗利用原密闭槽用塑料薄膜进行密闭处理。因此示范仓密闭性能好。

20号仓的通风系统为2组1机三道地上笼式通风网,配置了2台5.5kw的混流风机;墙上安装了1台功率为0.75kw的轴流风机;隔层上安装了屋顶风机。示范仓已配备了完整的粮情检测系统以及埋设在粮堆中的n2气调储粮浓度检测系统,仓墙南侧安装了仓外固定式环流管道系统。上述设备完好,均能正常运行。开动富氮储粮机。过一段时间,打开氮气压力平衡罐阀门,开始向试验粮堆压入氮气。关闭实验仓出气口到三分之一开口,使粮堆中的气压一直处于正压状态,充氮12小时后,每5小时检测一次粮堆氮气浓度和出气口浓度,经过66小时后,仓房出气口浓度达到97%以上,粮堆中各点氮气浓度均达到96%以上,停止供氮气,关闭出气口和压力口阀门,改为每天上午9:00检测一次粮堆浓度,经过5天后粮堆氮气浓度降到95%时,继续向粮堆补气并检测浓度,直至保持粮堆氮气95%以上浓度16天以上,同时观察害虫活动和死亡情况,并分析结果:(1)氮气在绿色稻谷储粮中具有一定的灭菌作用。(2)杀虫效果良好,同时未发现书虱类害虫存活。(3)通过计算,新型富氮储粮费用较少。稻谷的品质在充入氮气后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且受到虫害的影响几乎为零。所以富氮气调储藏技术可以确保稻谷安全储藏,并达到延缓品质劣变、控制虫霉危害的目的。

(三)稻谷安全储藏意义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常受到虫、霉、鼠等有害生物侵害,造成量与质的损失以外,还受熏蒸药剂的影响,使粮食或多或少带有一定量的药剂残留,造成化学污染。中国已加入wto,这给粮食的国际贸易开通顺畅渠道,也对粮食安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继续而频繁使用化学药剂熏蒸储粮害虫,必将形成绿色壁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减少粮食及其产品中有害残留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实施绿色储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粮食储藏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是确保粮食安全、卫生、环保的必然选择。

四、稻谷储藏技术展望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基础,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吃得饱、吃得好,转而追求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的绿色食品(粮食),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消费时尚。绿色储粮技术,是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储粮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我国粮食储藏的实践证明,尊重与顺应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善于利用并保护自然界存在的生态机制与生态潜力,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把现代绿色科技的优势与传统储粮的精华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绿色储粮是21世纪最明智的决策。只有这样,经过储藏过程的粮食及加工产品才有可能达到“安全和富有营养”的标准。开发研究绿色储粮技术,应该基于我国不同的储粮区域,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对储粮的有利生态条件和最新绿色科技成果为原则。目前我国正在从许多方面研究开发新的绿色储粮技术,如低温储粮、气调储粮、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害虫等。

21世纪,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会给我国的粮食仓储技术带来崭新的变化,使其朝着多样化、高品质、高效益、低损耗、低污染与环保型的方向发展。我相信,通过科技人员的不断努力,稻米储藏技术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四篇:荆州旅游产业现状

荆州旅游产业现状

荆州旅游景点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但前来旅游参观的人却不是那么的多,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荆州旅游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重点景区和板块。荆州的旅游资源很丰富,景点很多,内涵很深,但普通存在散、小的问题,没有大的景点,也未形成旅游板块,旅游消费无法向纵深发展。此说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硬件不够。比如荆州古城墙,周围虽然增添了许多娱乐设施,骑自行车,坐马车,照古装照等,但是一进城门,那种身在三国时期的感觉霎时间全无,城内的景象太现代,与古城墙无法融为一体。

2、接待旅客的能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市尚缺乏一次接待上千人同时进餐,数十辆旅游车同时停靠的场所,即使大量的游客来了,我们也无法有效、有序的安排,吞吐能力差。说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要求。

3、旅游商品单一,且未形成旅游消费市场。游、购、娱是旅游的基本要素。我市旅游商品不仅单一,而且价高质量差,根本没有反映出历史文化的特色。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未形成一个旅游消费市场,完全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就像荆州博物馆和章华寺,博物馆内种类数量不够丰富,馆内环境不太好,文化互动也少,章华寺更是基础设施不到位,而且周边的产业与章华寺不符,不够庄重,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4、大的旅游项目多,进入实质开发并成为景点的少。据了解,我市先后聘请了多家国内外知名单位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其中纳入省《鄂西圈规划项目》的项目就有37个,但到目前为止,进入实质性开发的不多。一个大项目就可带动一座城市,如陕西的法门寺,河南的少林寺等。

5、没有一个响亮的宣传荆州旅游形象的口号。运用旅游宣传口号强化促销活动,在初级阶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高度凝练、形象概括的口号,不仅可以使人感到生动、直观、震憾,而且有易于记忆,便于传播的效果。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形象口号,如山东的“文化圣地,度假天堂”,云南的“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等等。我市有媒体曾发起过“一句话叫响荆州”活动,向全国征求宣传口号,但好象未能如愿。我市在北京、郑州等地进行大型旅游推介活动时,分别推出了“楚国故都、三国名城”和“亲水之城,文化之都、鱼米之乡”的宣传口号,但给人的感觉是,我市尚无能够最大限度反映荆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提升荆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代表荆州形象的口号。

第五篇: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养老产业市场调研报告

摘要

养老行业以服务老人和社会为己任, 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和市场状况下, 家庭养老和社会保障是主要方式, 民营养老方兴未艾。本行业分析报告首先对养老行业的产品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宏观到微观,从民营养老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市场供需状况到养老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深度精析民营养老业发展的有益条件和因素。

前言

第一章 产品分析

第二章 行业发展的宏观条件

第一节 整理经济形势 第二节 国家政策分析

第三节 社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行业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行业供给分析

第二节 行业需求分析

第三节 行业供需对比分析 第四章 产业组织分析

第一节 市场结构分析

第二节 市场行为分析

第三节 市场绩效分析

第四节 市场竞争分析 第五章 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横向产业链分析 第六章 服务对象分析

第一节 老年人需求分析

01

目前 言

在我国自养老产业概念提出以来对其概念的定义,普遍认为是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养老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养老产业是养老事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表现形式,但是养老的产业化发展并不意味我国养老事业的完全产业化,不管产业化如何推进,如何发展,养老事业作为社会福利中的 重要部分,会一直存在着,因此,产业化和福利化将是我国养老事业发展中的两种 根本形式。我国当前养老产业有着浓烈的的福利性特点,这与我国养老产业的现实紧密相关,也可以说是这一特殊产业在其发展初期所呈现出的特征,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人民的收入水平不高,老年群体就更低了,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绝大部分老年人肯定没有能力去购买市场提供的服务产品,无法形成购买力,相应的对民间资本也就缺乏吸引力,从而影响养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就目前的老年化程度和国家的财政实力来说,在总体上能够基本满足供需要求,因而养老仍然是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养老行业也未能形成一个单独的国民经济行业。

但随着经济发展和老年化趋势的加剧,我们可以预计这一局面会逐渐改变。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特别是老年人收入提高,养老行业的市场需求会逐渐膨胀。同时,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养老行 业的需求规模也会迅速增长。如果按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国家财政在这方 面的负担会越来越吃紧,所以民营养老将来必然发展壮大并成为一个重要的部 门产业。因而我们本次的行业分析报告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为其在养老行业的 投资做合理的市场和行业分析,并为其投资做合理的营销策略。

第一章 产品分析

养老机构是支撑养老行业发展的细胞,而其产品,不言而喻,就是养老服务,因而首先,我们将围绕养老服务这一特殊产品展开分析.养老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泛,从其性质上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生活照料服务:主要包括助餐服务、起居服务、助浴服务、卫生清理服务、代办服务等;

2.医疗保健服务:主要包括预防保健服务、医疗协助服务、康复护理服务、健康咨询服务、老年人健康档案服务等;

3.家政服务:主要包括安装维修家具、家电、清洗服务、疏通服务、其他家政类服务;

02 4.紧急救助服务:

5.精神慰藉服务:主要包括精神支持服务、心理疏导服务等;

6.文化体育服务、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其他老年人需求的服务等; 7.个性定制服务:根据老人特殊需求、想法提供的服务。

养老服务属于比较典型的服务性行业,所以其价值主要来源于服务者的精心的劳动付出,虽然也需要一定的设备、医疗等物质投入,但在总价值中所占的份额是比较小的。事实上,对于养老服务而言,其主产品是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交流和心理疏导来推销产品,因而也可以产生广告效应等副产品。因此,如果其能发展的很好的话,还会衍生出许多有价值的副产品,所以养老产业的发展前途和价值是比较可观的。

第二章 行业发展的宏观条件

第一节 整理经济形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并存,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保障水平差异过大。养老服务行业属于微利产 业,且前期基础建设投入巨大,资金短缺是社会办养老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多数老人的可支配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特别是女性老人、农村老人的可支配收入更少。这可以说是影响养老行业发展的根 本性制约因素。但是我们不能长久的立足于这样的现实,从长远的经济发展视角 来看,虽然经济发展的速度趋缓,但整体会保持着较为稳定地增长趋势,而另一方面,随着总人口规模的下降,人均收入也会持续增长。因而从长远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养老行业的市场前景是比较好的。

第二节 国家政策分析

早在2006年初,国务院就转发了全国老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之后各地也陆续出台了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的03 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年2月,民政部发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基本建设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这份规划中指出了我国目前养老行业的现状;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

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等。

该规划中指出外来中国养老的模式是:“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并明确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机构,要建立与政府养老配套的高端养老产品和服务,”要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重点,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改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条件。”

2011年9月,国务院又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致力养老产业发展的方向。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行,引导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等 功能的养老机构。国家之所以如此大力支持养老行业的发展,主要源于其巨大的社会效益。

1.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变化,有着与其他年龄段人群不同的特殊需求,集中反映在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医疗需求三个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老年服务的供给主要集中在经济赡养方面,然而随着老龄化程度增高。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幸福、追求生命的质量是当今老年人共同的目标。要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必须靠发展养老产业来解决,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适合其需求的物质!精神产品和各种服务。

2.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增长社会文明程度和推进社会进步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飞速提高,但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加快养老产业发展,能使社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使老年人平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满足他们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3.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发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且增长快,04 即使维持现有的,较低的消费水平,社会对老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随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老年人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老年人需求的范围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使老年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老年产业的市场份额将不断上升,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养老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连锁效应,促进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同时随着老年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必将打破原有的产业格局,产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4.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扩大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压力 养老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弹性较大,比较适合我国城镇下岗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能比较好地解决我国城镇的就业和再就业问 题。

5.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减轻政府的养老保障负担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养老完全是政府承担的,到了20世纪80一90年代,养老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也有了尝试性的改革,一方面政府出台了新的养老保险政策,另一方面在养老服务方面提出了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从目前来看,国家在养老财政支出上负担是相当重的,因而,发展养老业尤其是民营养老业对减轻政府负担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综上所述,长期内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测,国家的养老政策只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优惠,因而这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是一个福音。

第三节 社会因素分析

一、养老观念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甚至当前很多中国农村地区居民都一直坚持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很多人以为子女晚辈的照料是其将来要养老方式,一方面,随着年轻一代养老压力的增大,很多人也逐渐意识到“养儿防老”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不断开化,养老服务不断社会化,养老服务业逐渐为社会所认可,因而养老行业的前景也逐渐明朗起来。

二、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与对养老行业发展的影响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年轻人就业压力大,人们常常为就业奔波。即使就业了,人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岗位和发展,既要有实际工作能力,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既要踏实肯干,又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常常使得人们身心憔悴,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有的人甚至根本没有能力赡养老人。其次,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劳动者的自由流动,人们不仅工作单位不固定,行业不固定,甚至地域也不固定,造

05 成了子女与老人生活空间距离拉大。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子女在远处或外地工作不在身边,又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住房困难等问题,很难把老人接到自己的身边居住,只好两地分居。造成家庭养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因而传统的家庭保障模式面临威胁,家庭的一些基本功能如抚养、赡养、教育等受到了很大冲击,传统的“养儿防老”保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也使得养老作为一门行业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专业分工角度来看,养老从家庭剥离出来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切合人口转变和社会发展要求的。

三、家庭结构小型化对养老行业的影响。首先,家庭结构小型化对子女的经济供养能力构成了挑战。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逐年下降,家庭子女数量渐渐减少。同时,医疗水平的 提 高,老年人口的寿命正在延长,使子女的 赡 养负担加 重给。特别是“4一2一1”家庭的出现,使得第三代人口的赡养负担过重。家庭很难充分担当起老年人的生活赡养和精神慰藉的义务。其次,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一方面使得老年户数量增加,另一方面使得家庭关注的重心从老年人转向子女,以子代为中心的家庭观念开始整合到整个家庭结构中。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啃老现象”,父辈一代又要承担起子女的买房付和孙辈的照顾,这种供养文化的转移正在改变着家庭经济资源的分配方式。因而传统养老方式为养老服务所替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第三章 行业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行业供给分析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或基层政府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政府既是政策制定者,也是养老服务业举办者,又是行业管理者,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现象普遍存在。政府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对直属单位具体事务的管理上,对全社会宏观管理的职能相对薄弱,影响了养老服务事业的整体发展。

公办养老机构是政府直接创办的,土地、资金、人员、工资、业务指导都有保障,基本不存在经营风险,而民办的处处都要自己打理,仅建房或租房一项就需付出大量资金,加上员工培训、生活管理、医疗保健、日常开支等等费用就更大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立养老院火爆到“一床难求”,而民营的养老机构却大多床位空缺,入住率不高。归根结底是因为养老产业缺乏法律规范,所以导致了“差钱”,由于“差钱”,导致了“位卑”,导致了“言微”,最后导致了“量

06 少”,因而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民营养老行业发展是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尤其在养老压力增大、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后,这一行业也不失为投资者的良好抉择。除了上述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的不均衡问题外,养老的市场供给还存在其它一些问题:

1、人均床位数少

目前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很少,有些地区不足老年人口数的1%,养老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当前老年公寓的有效需求正在不断增强,但公寓数目少、规模小;政府对老年人的住宅建设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缺少配套设施,管理不善。

2、我国养老机构投资少,资金筹集渠道狭窄

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政府投资少,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方面投入不足,充其量是“老年集体宿舍”,房间构造简单、功能单

一、档次低,含卫生间的住房少,带厨房的更少,没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所。

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对财政补助收入依赖性过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多数事业单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尤其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创收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脆弱,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或内部循环。

3、养老机构地区和城乡差异明显

我国的养老机构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带有强烈的国家福利的色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养老机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供需矛盾突出。养老机构的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别也比较大,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并不能满足入院老人的需要。

4.新时代老年人口和“三无老人”的保障与服务是家庭赡养功能无法满足的缺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老年群体中出现了一大批经济收入稳定、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老年人,他们对生活质量、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那些“三无”老人和特困独居的老人的基本生活则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给予关注。这种保障和服务不是家庭所能承担和实现的。,因而这方面的养老供给几近空白。

第二节 行业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养老需求的市场规模已经很大,致使社会的养老供给无法满足其需求。因而出现了养老困境,但养老行业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不断扩大,因而会有广阔的市场机遇,而目前需求受到制约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07

1、老年人的收入偏低,资金来源渠道少

从经济收入来看,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的占了老年人收入群体的大部分比重,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另外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我国老年人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

2、传统思想的束缚

传统思想影响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一方面,受“养儿防老”思想影响,大多数老人认为,进入养老服务机构的都是无儿无女的人,对养老服务机构存在认识误区,不愿入住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儿女认为赡养老人是自己的义务,无论如何也要亲自把老人赡养好,才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愿把长辈送进养老服务机构;子女方面还有舆论的压力和传统的思想“百敬孝为先”的影响。儿女即使想把老人送进养老服务机构,怕来自社会的各种非议,担心被扣上不孝子孙的骂名,也不愿把老人送进养老服务机构。还有老人认为在养老服务机构不自由,不如在家安静方便。

3、养老机构自身的原因

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整体护理水平不高,养老护理员素质缺乏保证,也增加了老年人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人身意外的危险系数。再次,养老服务业未能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局面。目前养老服务市场的现状是,由于缺乏行业规范和评价机制,导致养老机构差的淘汰不了,好的发展不起来,始终未能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和日益完善的氛围。

但也应该看到,老年市场潜力是巨大,老年夫妇及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养老的需求急剧膨胀,但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我国的养老产业整体还处于认知和起步阶段。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很多家庭养老的子女由于强大的工作压力和职场竞争,经常将大部分精力投身于工作之中,而忽视了对老人的照料,因而很多而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经常被各种疾病困扰,缺少照料,对于这些老人的子女而言,他们会更愿意将老人送到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机构而不会太计较费用的高低。与此同时,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养老服务 的内容将随着老年人不同的需求进一步细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的变迁,养老市场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张,而作为投资者,除了看到这一发展趋势外,也要做好打造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的准备来应对需求的挑战。

08 第三节 行业供需对比分析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机构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对院舍服务需求大、增长快、要求高,与全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目前,我国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状况和保有的存量,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不相匹配。尽管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但与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务需求比起来,还属杯水车薪。许多贫困、边远地区及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养老机构囿于经费短缺、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服务内容不丰富,显得相对单调、贫乏,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也有较大的差距。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的市场化定位与最需要机构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老人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和评估标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之政府资源配置的不足或缺失,众多养老机构在收住服务对象时更多地运用市场法则和市场定位,使得我国的养老机构住养服务出现了一种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法则悖行的现象。

一方面是大量需要机构住养服务的老人因支付能力不足住不进来; 另一方而却是许多高收入但身体健康的自理老人占据了大量床位,在本该属

于调节社会公平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这种状况不解决,机构养老的方向就会偏离正确发展的轨道。日益拓宽的开放的社会化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与相对禁锢、保守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推进,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和经办来发展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由此“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办”的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应运而生,为新时期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养老服务难题闯出了一条新路,但是,各地对国家提出的优惠政策不落实、不兑现的现象十分普遍,土地划拨、“民办公助”、水电优惠等在大部分地方形同虚设。政府提出“公办民营”,实行政事分离,但政府包办包管体制造成的高耗低效、高投入低产出弊病已成痼疾,由此造成在市场上完全靠政府资源经办的公办养老机构与完全靠自身力量经办的民办养老机构无法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被无情践踏,结果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面临更加艰难的局面,公办养老机构进一步增加了躺在国家财政身上不思改革进取,得过且过的惰性。机构住养老人对照料护理的专业化服务需求与机构中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09 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最需要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失能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技能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专业化的机构住养服务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机构收住此类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的护理照料必须跟上,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手法、技巧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可是,反观我国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状况,却与失能老人的专一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着巨人的反差。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综上所述,当前的养老行业已经出现了供需的数量和结构性不平衡,而在今后后一段时间内这种供需缺口可能仍会扩大,因而其投资价值还是可观的.第四章 产业组织分析

第一节 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当前还是几种养老模式并存的局面,整体上说,主要是以下几类:

1、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

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尊老养老的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优良的传统与华夏文化己经融为一体。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中,无论是经济支持、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基本上都是由家庭提供的。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由家庭成员为其提供服务,家庭是人们相互交往、终身依赖的基本形式,也是思想情感交流最充分的场所。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老年人都习惯于选择居家养老。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退化,但当前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2、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住在家里或社区养老机构里,在继续得到家庭成员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起养老工作或者托老工作的一种养老服务形式。社区养老能够将家庭与社会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就是由政府倡导并推动,以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为组织依托,充分动员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使老年人能够按照个人的意愿,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留在亲人、熟识的邻居和朋友中间安度晚年。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社区养老既能满足老年人留在家甲,享受亲情的需要,又能满足老年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享受友情和邻里互助情的需要。社区能向老年人提供经常、就近、方便和及时的服务。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作为连接老年人家庭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对

010 社会养老照料压力的减压器,同时,社会许多对家庭养老功能的支持与政策也需要通过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来体现。它能够充分调动和有效利用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和资源,发挥代际间、邻里间、社区成员间的互助互动作用,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得到保障。虽然社区养老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目前仍未能占据主要地位。

3、机构养老服务模式

机构养老则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由养老机构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是相对于家庭养老来说的,机构养老作为老年人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那些身边无子女、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住养、生活照顾、理疗康复等专业护理的服务。

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养老机构.(1)、老年社会福利院

老年社会福利院,就是享受国家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接待老年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多由国家出资兴建与管理,主要接纳“三无”老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机构通常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2)、敬老院

敬老院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又称养老院。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有条件的敬老院,还接收享受退休金的自费老人,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许多地区还为优抚对象的孤老兴办光荣院,吸收符合条件的对象入院。敬老院贯彻集体事业集体办的原则,入院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丧葬费等的供给,均由集体承担,统筹解决。贫困地区的敬老院,集体组织供给有困难的,由国家给予补助。敬老院的宗旨是敬老养老,把安排好老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放在首位。敬老院经常组织一些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活动。有的乡镇把敬老院办成老年人的活动中心,为乡、镇的老人提供福利服务。

(3)、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是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是政府和社会为缺乏子女及亲属照顾的老年人特殊设计、专门建造的居所。

(4)、托老所

011 为老年人提供寄托性养老服务的设施,有日托和全托等形式的场所。

(5)、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养老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机构养老逐步被人们接纳,而社区养老也成为养老模式创新试点方面的新景象,而尤为一提的是随着社会养老压力的增大,政府大包大揽的运营模式越来越不能迎合社会的养老需求发展,因而必将逐步放开民营市场,而政府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整个行业的宏观调控之上,这为民营养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二、产品差别

对于养老服务而言,不管是社区养老还是各种各样的机构养老服务,其服务产品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从内容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养老服务:

1医疗保健服务

目标群体是所有老年人,内容包括定期体检!家庭病床!紧急救护和康复医疗等。

2日常生活照料服务

目标群体是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以老年公寓和日间托老所为组织依托,提供日常照料服务,在大多数地区,该项服务刚处于起步阶段。

3有偿家政服务服务

由老年人或老年人的家庭成员为老年人购买所需要的服务,如小时工、保姆等。

4文化娱乐服务

目标群体是所有老年人,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和必要的活动经费,如老年活动中心等,有些社区还组织老年人成立自己的娱乐活动群体,如老年时装队!老年歌舞团等,活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教育服务

目前全国已经有26000多所老年大学,课程基本上围绕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而设置。此外,还有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服务,老年人自我服务,志愿人员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按照养老服务的层次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一般照顾型养服务:主要针对需要提供膳食和个人帮助但不需要医疗服务及生活护理服务的老人。

2、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服务:主要针对没有严重疾病,需要全天监护和护理但又不需要技术护理照顾的老人。

012

3、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服务:主要针对需要精心医疗照顾但又不需要医院所提供的经常性医疗服务的老人。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而言,完全可以不限于固定的养老服务产品模式,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度身量做的养老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在开拓市场的同时,打造自己的差异化产品特色。

第二节 市场行为分析

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而言,其最重要的市场行为就是定价行为,就养老业的市场情况而言,由于其社会效益明显,因而养老机构的策略性定价行为肯定会受到政府强有力的限制。因而,对于准入的养老机构而言,必须立足于市场现状,进入市场初期,以低盈利方式稳住阵脚的同时拓展市场,在长期内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拓展自己的盈利能力,最终奠定在市场中的地位。

第三节 市场绩效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目前的各种养老服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理念、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

1、服务体制的创新

从总体上看,全国大部分养老机构的管理体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上,在经营管理上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这种旧的管理体制已然不适应当今老年群体的各种需求。一方面要鼓励投资体制创新,政府投资变直接为间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制订优惠投资政策,吸引不同性质的单位、个人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另一方面要理顺管理体制,政府应该出台一套完整的产业标准,使养老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按照政企分开和养老服务社会化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通过改革、改制等方式,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盘活资产,搞活养老市场,推进福利社会化。

2、服务理念的创新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的发展,加上自身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他们对养老服务不仅内容要求更细,而且标准也大大提高,我们应该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所谓人性化服务,就是把老人视同自己的亲人,提供高效、快捷、方便、舒适的服务,依靠优

013 质的服务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享受。养老服务机构应该重视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针对每位老人不同的需求提供有别于其他标准服务的!具有附加价值的个性化服务,除此之外还要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充满亲情、充满温馨的社区环境,除了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能够稳定老年人多变的情绪,让他们安心养老。

3、服务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养老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在城市,养老机构一般不外乎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几种,社区的养老服务大多是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等几类,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只能说是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它的发展必将在服务功能与类型上进一步细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体系化”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多种服务形式,从基本的生活照料延伸到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爱心护理、紧急援助等各个方面。

4、服务手段的创新

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现代通讯工具和信息技术应该运用到养老服务中去,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及时、高效的服务。

第四节 市场竞争分析

一、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现阶段的养老机构主要是公办养老机构,而公办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存在不公平竞争,公办养老机构由国家划拨土地、人员进入事业编制,并给予政府补助,而民营养老机构则没有这些待遇,成本非常高,导致竞争先天不平等。与此同时,在后天发展上不仅受到公办养老机构的压制也受到了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还受到新进入机构和家庭养老、雇佣养老和社区养老等替代服务的适度威胁,制约着养老机构收费标准的提高。同时,日益推高的机构成本给机构生存带来较大的压力,从而抑制了行业利润率水平。总体而言,现有的竞争形势对民营养老来说不是太有利,但随着政策的放松和市场的变化,竞争形势在长远来看会变得更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

二、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养老行业的作为比较典型的服务性行业,后期投入不是很大,但养老机构前期固定成本比较大,投资初期需要土地以及高质量设备的资金投入。虽然养老服务的种类比较固定,但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而言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群需要定

014 制差异化的产品。同样,养老行业也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只有服务对象越多的情况下,其平均成本会越低,当然这也是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的。由于养老设施服务是针对老年人群体度身量做的,因而一般转换成本比较大。但养老行业的进入壁垒中,影响最大的是各种政策规定的支持或限制,因为养老行业的发展关系到老年人群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因而养老业的发展尤其是民营养老业的发展是备受政府关注的。综上所诉,养老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不是很大。

三、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作为纯粹服务性行业,养老机构的供应商较少,主要涉及养老机构用地及专业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级日常生活原材料的供应者。由于其后向关联度不是很强,因而供应方的威胁不是很大。

四、买方的议价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我国老年人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这会使老年人对收费的高低很敏感。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很多家庭养老的子女由于强大的工作压力和职场竞争,经常将大部分精力投身于工作之中,而忽视了对老人的照料,因而很多而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经常被各种疾病困扰,缺少照料,对于这些老人的子女而言,他们会更愿意将老人送到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机构而不会太计较费用的高低。因而,养老市场也是存在盈利空间的。

五、替代品的威胁

社会养老服务的的主要替代品是:家庭养老、雇佣人员在家照料老人或者社区照顾。但家庭结构小型化、中青年生活节奏快和工作压力大,客观上造成家庭成员没有精力去照料老年人,家庭养老和雇人照料方式的功能弱化,而社区照顾尚未发展成熟。再者,我国社区建设尚不成熟,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备,其尚需较长时间的发展,加之社区照顾模式更多强调非正规照顾功能,不能完全取代正规的机构照顾。因此,正规的养老机构依然是社区照顾的重要延展和保障。但随着养老形势的加剧,公办养老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民营养老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因而民营养老的替代品威胁不是很大。

015

第五章 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横向产业链分析

要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需求,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社会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包括养老服务产业在内的所有老龄关联产业,利用养老行业的横向产业链关系,加快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也可以加快发展老龄产业,这也是是我国老龄化客观现实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而可以着重发展以下一些相关产业。

1老年食品产业

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膳食结构也相应发生改变,因此老年人相对其他年龄的人来说,对食品的要求更高、更科学。

2老年用品产业

老年用品专指供老年人使用的物品,包括服饰、家具、家用电器、保健用品、娱乐用品、装饰品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日常用品的需求不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加快老年用品的开发、生产,加快老年用品产业发展,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而且会推动我国老龄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老年医疗保健产业

我国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分为两大部分:基本医疗保障和社区医疗保障,我国 的医疗保健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老年医疗仍然存在着服务机构不足,老年人就诊困难等问题。商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通常是指以60一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投保人的人身保险,我国目前采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支柱的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目前的养老保险水平只能是低水平的,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养老,商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养老保险的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社会养老保险的范围。

5老年文化和教育

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对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年旅游服务

老年旅游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老年旅游业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较好,将成为我国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大力发展老年旅游业,既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的兴盛和繁荣,又能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016 7 老年人再就业

研究表明60一69岁的老人思维判断力还保持普通人智力高峰期的80一90%,他们中许多人都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和业务能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能,老年人再就业是对社会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再开发。

第六章 服务对象分析

第一节 老年人需求分析

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智特点,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健康长寿有很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精神需求有:

健康需求: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

工作需求:退休的老年人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依存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关心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

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安静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子女、儿孙都来了,乱哄哄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

支配需求: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尊敬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低沉,为疾病埋下祸根。

求偶需求:老年人丧偶后生活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人际交往的需求:老年人有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各种信息,取得与他人交流并得到感情宣泄机会的需要。但由于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群体,或因行动不便,交往圈子明显缩小,倍感无聊和失落。他们渴求走出去,与老朋友交

017 流,又希望在各种活动中结交新朋友,形成新的人际交往的圈子。

教育需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许多老年人虽然退出了工作岗位,但他们仍然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加上有大量闲暇时间的优势,他们渴望获得学习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实晚年生活。

文化娱乐需求: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以后,闲暇时间大大增加。“当一个工人退休时,他(她)们通常能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放到闲暇活动中去”。老年人通过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忘掉孤独,摆脱寂寞,增进身心健康。

政治需求:老年人尽管大多离开了生产领域,但他们并没有退出政治生活,他们仍然有着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人到了老年阶段,是社会阅历最丰富的阶段,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认识也较为深刻,这使他们具备产生政治影响。

018

下载荆州稻谷产业调研报告(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荆州稻谷产业调研报告(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养殖产业调研报告

    畜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畜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畜草产业发展抢抓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种植等机遇,按照“做强养殖,做大加工,搞活流通,提升草业,确保安全,增加收入”的总体思......

    产业经济调研报告

    竹木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竹木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竹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经过2......

    旅游产业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____”期间,省委、省政府作出____循环发展的科学定位,把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构建现代循环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市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

    多元产业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多元产业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关于集团多元产业的调查 一、多元产业现状 集团公司多元化产业涉及煤炭、环保、煤化工、房地产、服务业、机械制造加工、冶炼、生物能源、宾馆等......

    新型建材产业调研报告

    黄石市新型建材产业“十三五”发展 调 研 报 告 建材产业调研组 一、我市建材产业发展现状 建材工业在我市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黄石被称为是湖北省的水泥生产基地及我国的......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2014黄梅县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近年来黄梅县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巩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推进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提高蔬菜生产规模......

    黑木耳产业调研报告

    关于群英村木耳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群英村地理人文、人口结构的基本概况 群英村位于孟家岗镇东北部,距孟家岗镇1.7公里,全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全村340户,分6个自然屯,全村人口1470......

    林业产业调研报告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林业体制的改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业各级部门都把产业发展纳入到重要的工作日程,只有不断的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工作,才能切实增加林场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