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的解读和看法
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的解读和看法
屈博琛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27日以157票赞成2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这个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正案明确: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国家关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方向和基调并没有改变,计划生育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首先我们来看看修正案中对计生法做了哪些修改: 第十八条 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意味着从1979年起中国施行了三十六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结束。“80后”“90后”成为唯一没有兄弟姐妹的一代人。生育权是基本的人权,国家允许生育两个子女既是对生育权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当前男女比例失衡,失独老人等诸多社会问题,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是法治社会的一大进步。
第二十条 育龄夫妻自主选择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取消了强制妇女上环这一残害女性的野蛮行径,是国家对于人权保护的一种体现,作为修正案的一大进步,在保护宪法赋予妇女的身体权的基础上,尊重夫妻自主选择计划生育措施的权利,体现了我国法治人性化的特征。
第二十五条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修正案取消了关于晚婚假等奖励条款,规定晚育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等奖励。另外我们应当注意到晚育假奖励的对象不仅包括晚育第一个子女的夫妻,生育第二个子女时属于晚育区间的夫妻也可以获得晚育假等奖励。
第二十七条 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国家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按照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给予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奖励的措施中由其所在单位落实的,有关单位应当执行。
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按照规定获得扶助。
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按照规定应当享受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奖励扶助的,继续享受相关奖励扶助。
国家虽然取消了独生子女政策,但对于国家提倡只生育一个子女期间符合规定的父独生子女母仍然可以享受相关政策优惠,这体现了国家对于独生子女父母的照顾,独生子女父母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政策执行做出巨大的贡献,年老后子女先去孤苦无依,现在倡导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对于过去的独生子女就不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人道的。
对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讨论最多的除了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以外,还关于晚婚假期取消、代孕等热点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我针对部分热点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具体回答仍需依照相关的法律解释。
1.问:修正案中取消晚婚假的条款是否意味着以后晚婚假将被取消? 答:修正案虽然没有规定符合条件的晚婚夫妻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等奖励,但晚婚属婚姻法范畴,婚姻法第六条规定晚婚晚育应予鼓励,另外晚婚夫妻是否应当延长放假需要依据各地方性法规的具体规定,如果当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依然规定晚婚夫妻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等奖励,则其依然可以享受晚婚假等福利。2.问:国家在修正案的正式文件中删除了关于全面禁止代孕的规定,是否意味着代孕合法化。
答:虽然我国目前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禁止代孕,但并不意味着国家允许代孕,更不意味着国家鼓励代孕。作为关系到传统伦理道德敏感点,代孕是否应当合法化一直是舆论争论的焦点,国家删除关于禁止代孕的规定也是由于当前存在的一些代孕行为有其存在的原因,其次,在国家领养制度依然不完善的现在,代孕并不适合一刀切的禁止。总来的说,虽然目前代孕并不违法,但也不受法律保护,所带来的风险和后果要由实施人来承担。
3.问: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是指什么?
答:“再生育子女”指的是生育三孩及三孩以上的情形。按照之前的生育政策,再婚家庭、生育的第一个有残疾等情形下,可以生育二孩。“全面二孩”落地后,如果出现两个孩子都有残疾等特殊情形,各地将研究具体办法,安排生育三孩。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制定是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虽然倡导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但国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没有变,计划生育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国家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涉及我国人口结构优化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促进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家庭和谐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看法和建议
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看法和建议
(群众思想状况专题调研报告)
按照太康县“作风转变暨环境创优”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太康县人口计生委抽调专业人员组成十个调查组,从6月10号起,走进厂矿企业、农村学校、机关单位,对近年来我县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归纳汇报如下。
一、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看法
(一)客观评价我县人口计生工作取得的成绩。
1、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
(1)、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新进展。启动优生促进工程,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推进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2)、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实行综合治理,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利益导向,落实孕产期全程服务,严惩“两非”行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3)、有序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维权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全县流动育龄妇女信息入库率和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入库率分别达90%以上;(4)、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在国家72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不低于840元;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由原来的每人每月5元以上提高到不低于20元,中招加10分。增加生育关怀抚慰金项目、增加对计划生育家庭多分一人份集体经济收入、福利或征地补偿金等,全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2、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1)、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改扩建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新建老冢镇、符草楼镇、毛庄镇、清集镇四
个乡级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水平。(2)、全面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化管理。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金人工程)被省人口计生委命名为先进单位。人口计生信息化网络已经覆盖县、乡、村。(3)、加强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县人口计生部门增设4个内设机构,拓展服务职能,组织生殖健康咨询师考试,46名合格人员获得国家人社部的职业资格证书,村级计生管理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3.86%。(4)、财政投入稳定增长。财政为主的人口计生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逐步确立,人口计生财政投入逐年提高,基本保障了人口计生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3、工作思路和方法实现转变。(1)、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据修订《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依法开展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完善生育和奖励政策,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执法有关制度和程序逐步建立和完善,“五五”普法规划得到贯彻实施,全面推进诚信计生和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深入开展便民维权和基层文明执法专项活动,人口计生行政许可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2)、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实现提质提速,技术服务能力增加,全县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达到12个。(3)、政风行风建设成就显著。“阳光计生”行动全面开展,2011,我县被省人口计生委命名为“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开通“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畅通群众沟通渠道,深入推进基层人口计生政务和村务公开。全面加强廉政风险管理,行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的成就。
(二)正确认识我县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困难
1、人口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艰巨。人口总量已经达140余万并持续增长,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峰值出现在2012—2013年,峰值年出生将达到1.5-1.7万,加上“双方独生子女家庭可以生育二孩”的叠加效应,年均自增人口预计在
0.8万左右,生育水平反弹压力巨大。
2、出生缺陷发生率仍然较高。全县每年有1050个新发出生缺陷病例,约占出生总数的4%-6%,育龄人群生殖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3、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持续偏高,近两年升高势头虽然有所遏制,2010年“六普”时仍高达117.77,远高于103—107的正常范围。
4、流动人口持续增加。目前,我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23万,每年净增流出人口接近2.5万,人口流动日趋复杂,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双向管理不到位。
5、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到2015年,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7%。
6、城镇人口问题日益突出。城镇流动人口日益增加,人户分离人员日益增多,新建社区规模日益增大,城镇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亟待加强。
7、人口空间分布不合理。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低,城市人口聚集度偏低,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适应。
8、传统家庭功能弱化。家庭规模小型化、成员居住分散化的趋势明显,单人、单亲、无子女和空巢家庭比例上升,家庭在婚姻、养育、养老等方面面临诸多新问题,相应的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支撑家庭发展的服务体系亟待建立。
9、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统筹人口发展的综合决策和调控体系有待健全。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衔接需要继续加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领导体制、问责制度、决策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投入机制仍不健全,计划生育事业快速发展受到财政投入不足的挑战。
10、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制度建设仍然滞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综合干预机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综合治理机制、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保障机制、公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权利的保障机制、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机制亟需进一步完善。
11、基层人口服务管理方式亟待创新。基层人口服务管理条块分割问题突出,全员人
口信息采集和更新机制不够规范,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不高。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技术服务设施和技术设备有待改善,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人口计生服务管理职能拓展不足,一些地方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少数地方出现了工作滑坡和生育水平反弹的迹象。城市人口计生基层管理机构队伍、服务网络需要加强,社区人口计生工作管理需要创新突破。
二、群众建议
我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路子和“两高一低”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按照“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试验区为主线,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 “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逐步完善政策法规,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1、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贯彻落实现行生育政策的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措施。建立覆盖全县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落实统计制度,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突出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人口计生工作, 进一步优化生育环境,科学应对人口生育高峰。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着力创新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解决影响和制约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2、扎实推进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成国家A 级人口计生服务体系研发和指导中心,改扩建、新建6个乡级服务机构,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县乡技术服务体系,强化村级服务室规范化建设。加快建设融入国家中部人口计生信息中心暨河南省人口信息中心、河南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金人工程),信息化管理覆盖县、乡、村。加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完善职业体系,开展生殖健康咨询师、人口社工师、人口信息统计师、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师等新职业培训和评估试点。90%的村(社区)人口计生管理员达到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层次。发挥太康县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建设地区生殖健康管理服务及项目实施人员教育培训基地,提升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健全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依法做好相关政策与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衔接,保证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完善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制度、生育关怀抚慰制度为主的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探索建立农村计划生育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奖励、农村计划生育节育手术保险、城市计划生育夫妇退休一次性奖励等制度,健全以“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为主体,以农村计划生育小康工程为载体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新机制。
4、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贯彻落实“一法三规两条例”,推进执法责任制,开展依法行政示范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定期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加强重大案件督办工作,拓宽社会监督渠
道,实现部门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推进诚信计生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全面做好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建立完善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长效机制,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深入推进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依法制定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在全县扎实开展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万村(居)示范”活动。全面推进诚信计生工作,建立政府诚信、群众守信、村民互信的基层服务管理模式。在城市地区和流动人口集聚地区,积极探索“产业式”、“物业式”、“楼宇式”、“联谊式”等新的计划生育组织形式。
(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持续提升优质服务能力。加快太康县人口计生科学研究国家级人口出生缺陷预防重点实验室、孕前优生项目临床检验质量检测中心、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研发指导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所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活动,实施“六千人才工程”和“拔尖人才”计划,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扎实开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提高以采取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管理水平,指导群众及时落实避孕节育措施,育龄夫妇享有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覆盖率达100%。更加务实地开展以生殖道感染为主的妇科病普查技术服务,提高农村育龄妇女对妇女常见病的防治意识,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加强新型避孕药具的研究与开发,健全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深化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免费基本药具制度。
2、加强孕前优生工作。落实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政策,逐步扩大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范围,争取2013年实现农业人口目标人群全覆盖。“十二五”期末,覆盖所有乡、村,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达到80%。加强县级服务机构临床检验
室建设,高标准配齐相关设备。加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专项技能培训,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3、完善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机制。推动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更加重视发挥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的优势,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家支撑、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常见出生缺陷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开发临床筛查、检测、预防新技术和孕前风险评估方法。加大普及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工作力度,着力强化全社会的出生缺陷干预意识,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减少先天性感染、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对出生人口健康的影响。对存在出生缺陷高发风险的人群,给予重点指导,逐步建立高危人群数据库。
4、建设婴幼儿早期发展示范区。开展人口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培养工作,为人的终身发展创造良好开端。立足社区和家庭,面向健康、亚健康人群,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殖健康促进模式。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对胎儿和0-3岁婴幼儿实施科学的胎教和早期教育,对其家长和看护人员进行科学的育儿指导、咨询和服务,提高婴幼儿的综合素质。
(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1、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全面清理涉及社会性别歧视的法规政策。贯彻同等优先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健康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指导村(居)自治组织修订完善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在扶贫济困、慈善救助、贴息贷款、就业服务、项目扶持、村集体收益分配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家庭女儿户予以倾斜。深入推进关爱女孩行动,进一步推进“幸福工程”和“春蕾计划”等社会公益性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贫困母亲救助和女童健康成长帮扶中的重要作用。
2、持续开展专项治理。建立健全县部门间协调机制,把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列入地方各级人口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范围。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坚持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规范人工终止妊娠药品和计划生育手术器械经营管理,完善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人工终止妊娠登记、孕产期全程服务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完善出生统计监测体系,全面实施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建立部门出生人口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强化区域协作和重点区域的治理,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的连片地区,建立区域协查制度。实施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3、深入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开展全民宣传倡导,增强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的工作机制。注重发挥志愿者队伍、城乡社区计划生育专干以及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动员大众媒体和社会力量,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关爱女孩的观念。
(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1、深化城镇人口计生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属地化管理体制,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城镇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巩固服务阵地,完善服务网络。重点建设好社区,特别是新建社区计划生育服务阵地,配齐配强社区及楼院管理人员和协管员,落实好待遇,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
2、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巩固完善“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地方各级人口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范围,推动部门责任的落实和综合治理格局的形成,明确户籍地和现居住地服务管理职责。巩固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工作机制,全面开展省际网络化协作,建立健全区域协作制度,实现婚育证明、避孕节育情况、“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等网上办理和通报。
3、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当地公共财政支出的预算范围,根据流动人口聚焦情况,进一步完善城乡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流动人口“一站式”、“一证式”、“网格化”服务。加强城市住宅小区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通过加强流动人口服务车配置、社区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建设等多种方式,扩大服务半径,提高服务可及性。推进社区信息网络建设与应用,推行网格化管理,立足常住人口进行信息采集、维护更新和统计考评。
4、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支撑体系建设。完善流动人口数据库,拓展计划生育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功能,加强与暂住人口信息平台、劳动资源管理平台的对接。完善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制度,建立覆盖全县的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分布的动态监测体系,把握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和流动迁移趋势,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和队伍,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合执法、婚育证明管理、网格化协作、信息共享服务管理制度。强化村(居)特别是流动人口聚集社区的工作网络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
(五)加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工作
1、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完善和落实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奖励制度。探索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养老和医疗保障优惠政策,减免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推
动公共养老机构优先吸收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社区义工等服务资源优先向计划生育家庭老人提供。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广泛开展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养老关怀行动。
2、加强计划生育养老服务支持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资源,加强对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支持性服务功能的建设。对无子女和独生子女的高龄老人开展养老服务试点,积极探索适合计划生育家庭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针对独生子女、双女户的老年父母,在预防保健、权益保障、精神慰籍和生活照料等方面开展社区服务试点。
(六)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1、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稳定家庭功能,在优生优育、家庭教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养老保障等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加大特殊困难家庭的扶持力度,研究出台有利于促进计划生育家庭成员就业、创业、勤劳致富的扶持政策。完善生育关怀制度,将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症三级以上人员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范围。免费为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提供再生育技术服务。
2、着力提高家庭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向面向全人群,围绕生命全过程,提供计生优生、生殖健康和家庭保健等全方位服务拓展转型。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采取健康教育、健康检查和健康咨询等方式,推进家庭保健,开展婚育指导、妇幼保健、儿童早期发展、青春期教育和中老年保健等服务,以及对计划生育家庭、空巢家庭、流动家庭、留守家庭的关怀服务等。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工程,全面加强家庭初级保健工作,促进适龄群众享有生殖健康服务目标的实现。在全员人口信息系统中,加强家庭信息采集和管理,为家庭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3、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为载体,广泛宣传人口计生政策。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巩固省和地方各级广播、电视和党报等经常性专题栏目,育龄群众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基本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接受率达到85%以上。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人口计生、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的课程。利用各种文化场所和宣传途径,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先进人口文化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活动,在城市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建设20个功能齐全、作用发挥好的村级人口文化大院,表彰一批人口文化先进家庭。
太康县人口计生委“作风转变暨环境创优”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8月19日
第三篇:解读《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将根据决定作相应修改,于今日全文公布。这也就意味着,从今日起,我省“单独两孩”政策正式放开。根据新的《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是独生子女,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可以申请再生育。这也使得我省成为浙江之后,在全国第二个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省份。
根据中央《决定》精神,单独两孩政策是指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两孩”不同于“二胎”,是按照子女的数量计算,必须第一胎是一个孩子,才可以再生育第二个孩子。如果第一胎生育了双胞胎或多胞胎,就不能再生育。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条例的实践中,还有很多相关问题需要在政策措施方面加以衔接。
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韦大伟告诉记者,为妥善处理这些问题,省人口计生委已经起草了《关于“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有关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在修改决定通过后抓紧完善、发布实施,并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鉴于“单独夫妻”再生育涉及的政策问题比较多,难以在修改决定中一一加以规定,修改决定中不作规定。据悉,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在修改法规的决定中也未作出表述,亦是通过有关实施方案加以规定。
11种情况可以申请再生育
条例修改后,以下11种情况可以申请再生育:(1)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是独生子女,只生育一个子女的;(2)双方均为少数民族,只生育一个子女的;(3)双方均为归国华侨,或者来本省定居不满6年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居民,只有一个子女在内地定居的;(4)再婚夫妻,再婚前生育子女合计不超过两个的,但不适用于复婚夫妻;(5)婚后不育,夫妻双方均满30周岁,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6)第一个子女为残疾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7)夫妻一方为一级至六级的残疾军人,一级至五级因公(工)致残人员,只生育一个子女的;(8)矿工井下作业连续5年以上,并继续从事井下工作,只生育一个女孩的;(9)男方到女方家落户且女方没有兄弟的农村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的(仅适用女方姐妹中一人;(10)农村夫妻只生育一个女孩的;(11)大山区的乡,女方在农村,只生育一个女孩的。
专访省计生委副主任高俊文:
之前怀孕可补办“生育证”
申请“二孩”将停止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惠待遇
已享受的不再退还
针对符合条件的夫妇,什么时候可以申请?怎么申请?独生子女如何认定等问题,记者专访了省计生委副主任高俊文、省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韦大伟。星级记者 俞宝强
向户籍所在地乡镇提出申请
记者:单独二孩政策如何在我省实施?如何申请?
高俊文:单独夫妻双方或一方户籍地在我省,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可在我省申请再生育,并按程序申请办理《生育证》,做到持证生育。等新条例公布后,就可以申请再生育。
办理《生育证》,要求再生育子女的夫妻,应当向一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并附送双方所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申请和证明材料之日起20日内(需要进行病残儿鉴定的除外)提出审核意见,并报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在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符合条件的,签发生育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他基层组织应当及时将生育证发放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我省6种情形可视独生子女 记者:父母离异,再重组家庭,原本的“独生子女”也许就失去了“单独二孩”的资格,我省独生子女如何认定?有没有一个标准?
高俊文:国家对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的认定,是指夫妻生育或合法收养的唯一子女,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或曾有兄弟姐妹但兄弟姐妹均于生育子女前死亡。
而我省,符合以下6种情形的,可以视为独生子女:(1)夫妻双方只生育一个子女或无子女的夫妻只收养一个子女的;(2)夫妻双方所生育子女只有一个存活,其已死亡子女未曾生育或收养过子女的;(3)由社会福利机构抚养成人且没有兄弟姐妹的;(4)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离异后,一方与该子女共同生活,未再婚或再婚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5)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丧偶后,未再婚或再婚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6)国家卫生计生委认定的其他情形。
之前怀孕可补办“生育证”
记者:政策施行前怀孕的怎么办?社会抚养费如何征收?
韦大伟:《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实施前,单独夫妻已怀孕或生育二孩的,只要身体条件没问题,可在修正案实施后,补办《生育证》,相关部门也将“特事特办”。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单独夫妻申请再生育的,应当注销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停止继续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惠待遇,此前已享受的不再退还。
为了妥善处理决定修改前的一些问题,省人口计生委已经起草了《关于“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有关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在修改决定后抓紧完善、发布实施。鉴于“单独夫妻”再生育涉及的政策问题比较多,难以在修改决定中一一加以规定,修改决定中不做规定。
第四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解读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解读
2016年1月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作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为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现就有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宁夏何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决定通过的时间即是我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时间。
二、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生育第三个孩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新《条例》第十七条 夫妻双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生育第三个子女:
(一)原州区、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盐池县、同心县(以下统称山区八县)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
(二)育有两个子女,经鉴定有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残疾儿,且医学上认为适宜再生育的。
第十九条:再婚夫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生育第三个子女:
(一)再婚前生育子女数合计为一个,再婚后生育一个的;
(二)再婚前生育子女数合计为两个的。
三、生育第三个孩子如何办理审批手续
新《条例》第二十三条:符合生育第三个子女条件的,夫妻双方应当持夫妻双方的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原件;再婚的、收养子女的应当加持离婚证、收养登记证原件到一方户籍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提出再生育申请。
乡镇(街道)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应当自接到提交的相关材料之日起十日内进行审核,报县(市、区)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办理相关手续;不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需要依法鉴定的,审核时间从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计算。婚育信息需跨省核实的,办理时限不超过二十日。
经批准生育第三个子女的,因户籍或者婚姻状况等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再生育条件的,除已经怀孕的以外,批准生育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撤回批准再生育决定,并书面告知理由。
四、夫妻一方是宁夏户籍,另一方是外省户籍,生育政策如何适用
根据新《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夫妻一方是宁夏户籍,另一方是外省户籍,可以根据生育意愿,适用更加有利于当事人一方的生育规定。
五、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原《条例》规定的晚婚晚育假能否享受
按照新修改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规定,2016年1月1日以后登记结婚、生育的公民,不再享受晚婚、晚育假待遇。新《条例》第三十七条: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产妇,除享受国家规定(98天)的产假外,增加产假60天,并给予其配偶25天护理假;产假和护理假视同出勤,工资、奖金照发。
六、在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之后,新《条例》颁布之前,依法生育的产妇,产假如何执行
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201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子女,增加产假、陪护假奖励按照新《条例》规定执行;2015年生育子女,增加产假、陪护假奖励按照原《条例》规定执行。
七、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是否还可以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2016年1月1日以后只生育一个子女的我区户籍公民,不再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2015年12月31日之前只生育一个子女、尚未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不再生育的我区户籍公民,仍按照原《条例》的有关规定,于2016年6月30日前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新《条例》第四十四条: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再生育的,应当收回并注销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停止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惠待遇。
八、新《条例》实施后已享受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是否继续享受
按照“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已经享受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优先优惠政策的,继续享受。《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后,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已经允许所有公民都可以生育两个子女,因此,对自愿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家庭,不再享受独生子女保健费等奖励。
九、将公民计划生育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
按照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要求,新《条例》作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民计划生育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的规定,随着社会信用制度的不断完善,将来违法生育者将会在申请贷款、出行、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受到限制。
第五篇:2016广东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解读
广东率先修订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昨日上午,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新条例)。新条例对生育政策、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等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将于2016年1月1日起与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同步施行,据了解,这在全国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修订中属首例。
广东在全国率先修订省条例,这是广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坚决拥护中央决定,高度重视生育政策调整的结果,也是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多方协调、抓紧推进的结果。
《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修订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法制统一的原则。遵循《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修改思路,并充分考虑我省工作实际,实现与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内在统一。二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新条例的修订进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尽早出台,尽早让群众享受生育政策调整的成果。新条例删除了很多与“全面两孩”政策不相协调的规定,省际间生育政策的适用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由当事人自行选择适用等等,这些都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三是坚持操作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原则。奖励优待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兼顾了《条例》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提倡生育两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者可再生育
新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并明确界定“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多生育子女的,属于超生”。关于再生育,新条例规定了三种可再生育的情形,一是因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可再生育两个子女;二是因子女死亡,现只有一个子女的,可再生育一胎子女;三是有些情形如再婚家庭的再生育情况比较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后再出台规定。
收养子女不影响生育权利
新条例取消了原条例对家庭收养子女影响其生育行为的规定。公民收养子女的,既不影响其自身的生育权利,也不影响其获得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的权利。
符合法律法规生育的,产妇可享受30天奖励假
新条例修改了与“全面两孩”政策不协调的奖励规定,取消晚婚晚育假,将原来的独生子女母亲产假调整为奖励假30天。这意味着,凡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不论是生育一孩、还是二孩,以及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再生育的,都可以享受增加30天产假的优待;同时,丈夫的陪产假从10天增加到15天。新条例还规定,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实行计划生育的,继续享受各项奖励扶助和优先优惠政策,比如新条例实施前的独生子女父母,且终生只生一个子女的,退休时可享受奖励待遇。
取消二孩生育审批制度 实行二孩生育登记制度
新条例规定,生育第一个和第二个子女的夫妻,应当办理生育登记,生育第二个子女不需要进行生育审批,只需要办理生育登记即可。但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再生育条件需要再生育的,仍需经卫生计生部门批准。
计划生育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新条例规定实行诚信管理,将公民计划生育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这意味着,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多生育子女,将在申请贷款、出行、享受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受到限制。新条例还规定推行避孕节育自主选择,删除上环、结扎和查环查孕的有关规定;取消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制度;减轻对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子女的法律责任,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一胎子女的,不再征收社会抚养费,只督促补办相关手续;取消禁止招聘录用没有计划生育证明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和禁止向没有计划生育证明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出租、出借房屋的规定。
“全面两孩”还是计划生育
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并不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取消,更绝不是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否定。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开展计划生育工作4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均耕地、粮食、森林、淡水资源等会比目前低20%以上,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推行计划生育,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有力支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也为世界人口发展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全面两孩”仍然是计划生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可见,“全面两孩”是现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既要调控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引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管控可能出现的风险,防止出生人口出现大幅波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又要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服务,提升人口素质,促进家庭幸福,同时,还要依法严控政策外多孩生育,对违法生育者,坚决依法处理,维护良好的生育秩序。
计划生育政策将长期坚持。
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省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仍将长期客观存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仍必须长期坚持。同时,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将不断赋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新的内涵和使命。广东省将采取有力措施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新条例,进一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广东人口均衡发展,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热点问答
问: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全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据测算和分析,我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积极影响大于挑战,长期效益大于近期成本。一是生育水平会有所提高,但可以稳定在适度低生育水平。其中,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将从2016年1.61上升至2018年1.96,2019—2030年保持1.91—1.96窄幅波动,不会造成生育水平的大幅度反弹。二是出生人口数量会有所增加,但在可控范围之内。预测与现行政策相比,2016—2020年户籍人口每年多出生15—18万;2018年可能多出生27万左右,达到峰值,之后逐年递减。三是出生人口增多会给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带来一定的压力,但主要是结构性矛盾,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与合理引导可以满足群众需要。四是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群众生育愿望,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稳定。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问:我省“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为启动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
答:自2014年3月27日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以来,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积极开展跟踪服务。据统计,截至2015年11月30日,全省共有16.2万对“单独夫妇”申请生育二孩,其中15.2万对夫妇获得批准,目前已出生约5万人。从整体情况看,审批、生育数量及分布情况与预期基本一致,配套公共服务充足供应,整体工作平稳有序。同时,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迈开了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要一步,释放了部分生育势能,有利于客观把握群众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奠定了扎实基础。
问:我是独生子女,假如我父母没有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者《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丢了。请问,我父母是否必须补办光荣证才能在年老时领取奖励金?
答:根据规定,父母应在生育后尽快申办《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凭证享受各项奖励优待。但由于实践中存在该领未领、该发未发、领后丢失、领后又生等多种情况,出现《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与事实上的独生子女身份并不完全匹配的现象。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要求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办理各项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待时,要以核实其实际生育状况为核心,而不是仅凭其是否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为依据。因此,新条例规定: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本省户籍夫妻,均可领取奖励金。
问: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如果我还是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能否继续享受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优待?
答:按照国家确立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原则,对新条例实施之后,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不再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不再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待。
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本省户籍夫妻,可继续按规定的条件、标准,享受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已经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的夫妻,如果在新条例之后再生育子女,就不再继续给予奖励。但此前已经享受的待遇不用退还。
问:有的夫妇在新条例实施前抢生了二孩,是否还要给予处理?
答:对于新条例实施前抢生二孩的,按照法律法规属违法行为。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对已经作出处理的不再改变;对尚未作出处理的,由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问: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生孩子还要不要审批?
答:新条例规定实行生育登记和再生育审批制度。生育第一个和第二个子女的夫妻,应当办理生育登记。通过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准确掌握生育信息,重点加强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妇幼健康的咨询指导,落实免费的卫生计生服务项目。
符合规定条件要求再生育的,仍需要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目前,具体的登记和审批办法正在抓紧制定,争取尽快出台。但这不会影响群众的权益,在办法出台后及时补办有关手续即可。
问:根据“全面两孩”政策,如果我去年第一胎生育的是双胞胎,还能否再生育?
答:新的《人口计生法》和省条例规定“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而不是“两胎”子女,所以,如果你第一胎生育了双胞胎或多胞胎,就不可以再生育了。
问:假如我生育一个孩子后又收养了小孩,还能不能再生育一胎?
答:《收养法》规定“收养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一直以来,我们都很重视对收养的管理,防止有人通过收养的方式规避计划生育政策。但考虑到收养行为具有公益性,所以,这次修订条例的一个重大调整,就是取消收养子女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公民收养子女的,既不影响其自身的生育权利,也不影响其获得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的权利。问:除了初婚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子女外,新条例对特殊情况下生育三孩的再生育条件是如何规定的?
答:考虑到子女意外死亡后的再生育需求,新条例第十九条第一二项作了相应规定:因子女死亡,无子女的,可再生育两个子女;因子女死亡,只有一个子女的,可再生育一胎子女。同时,第十九条第三项规定了“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再生育条件的情形”,这主要是由于再婚和子女病残的情况相对特殊,其生育状况比较复杂,相应的再生育条件须进一步论证,待国家出台指导意见和深入研究后再予具体规定。
“全面两孩”政策是党中央作出的惠民生、利长远、合民心、顺民意的重要战略决策。因此,此次修订《条例》聚焦于贯彻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尽快让全省人民享受到“全面两孩”政策以及配套实施的其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改革成果。
问:以前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一个子女,未在60日内补办登记的,要征收2倍的抚养费。新条例是否有所调整?
答: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新条例适当减轻了对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子女的法律责任。
新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三项规定: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一胎子女,责令补办结婚登记(即不再征收社会抚养费);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二胎子女,按本条第(一)项或者第(二)项规定的计算基数征收二倍的社会抚养费;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三胎以上子女的,按本条第(一)项或者第(二)项规定的计算基数征收三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社会抚养费。
问:新条例规定了计划生育诚信管理,请问这是基于什么考虑,下一步怎么操作?
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国发〔2014〕21号)提出:加强人口计生领域信用建设,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信用信息共享工作。《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中央《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加强计生治理机制综合改革和诚信建设,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订具体操作细则,落实好新条例的规定。
问:新条例实施后,群众是否还需要上环结扎?
答:新修改的《人口计生法》和新条例均已规定“育龄夫妻自主选择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删除了原来关于上环、结扎和查环查孕的有关规定及相应处罚。但上环结扎作为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如果群众自主自愿选择的,卫生计生部门将继续提供优质服务。
问: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是否意味着要取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答: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和省情都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将客观存在。同时,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赋予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新的内涵。当前,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就是要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引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地安排生育,依法严控政策外多孩生育,维护良好生育秩序,调控人口总量、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家庭幸福和人口均衡发展。
问: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是否意味着要计生工作没有以前重要了,计生工作队伍的压力也减轻了?
答:“全面两孩”政策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康。要把这件好事办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内容更丰富了,要求也更高了。既要加强对群众的服务,又要管控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还要依法严格控制政策外多孩生育,维护良好生育秩序。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出生人口动态监测,加强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工作队伍,保证各项服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