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时期报告文学.绪论.ppt.Convertor

时间:2019-05-13 23:3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章:新时期报告文学.绪论.ppt.Convertor》,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章:新时期报告文学.绪论.ppt.Convertor》。

第一篇:第一章:新时期报告文学.绪论.ppt.Convertor

第一章:绪 论

第一节:关于新时期报告文学

一、关于“新时期文学”的概念 在时间的‚下限‛问题上,存在争议:

(一)新时期文学。

以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之间为限。90年代以后的文学则称为‚90年代文学‛。理由:

1、新时期文学以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4.)为发端,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2、90年代以后,人们或在理性层次上,或在实践方式中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前一阶段划上句号‛。

参考文献:

⑴吴野:《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远眺》(《当代文坛》91#1)⑵ 索义:《当代文学史研究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理论与创作》90#1)

⑶曾镇南:《文学反思:立足于科学、求实的基点》(《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信息》90#1)

⑷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中 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0)

(二)新时期文学:自1976年10月至今。我们认同这一界定。

1、从人类历史和文学发展的历史与格局来观照文学的阶段划分:不宜太狭窄。

2、社会历史与文学的发展密切联系。参照系: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中指出: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与现实政治、尤其是时代主潮的关系过于密切,但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的社会发展经历了激烈的动荡与反复,以‚文革‛前、‚文革‛时期和‚文革‛后三个时期的国家意志作比较,它们都是以否定前一时期的国家意志为特征的。

据此推理:新时期的前13年与后10年之间是否存在着后者对前者国家意志的否定的关系呢?我们认为:尽管在东西文化冲撞与交融中,有着由浅层至深层的不同,但不能因之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学时期。

二、关于报告文学在文学“家族”中的地位

(一)理论研究落后于创作实际,报告文学一直被视作“亚流文学”。

1、文体,归属于散文类。大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中,2 报告文学只是与杂文、传记、通讯和文艺散文并列而跻身于‚散文‛编(章)内。

2、在分类史中,仍归属于散文史。90年代初,由姚雪垠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分类文学史丛书‛中的《中国当代散文史》(卢启元主编)共六章,报告文学只占其中一章。

3、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诗歌、散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过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小说、戏剧:后来居上,出现了许多名家、名作。报告文学:历史较短,确是由‚散文‛这一母体派生。

(二)创作实践上,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以异军突起之势雄踞文坛。

诗歌、戏剧、散文:自叹弗如,退居其次。小说:面临严重挑战。报告文学:‚由附庸蔚为大国‛,①‚如潮似海‛,‚惊雷震天‛,‚如同高山一般矗立于人们面前,令人仰止‛。②报告文学完成了文体革命,确立其在文学‚家族‛中的独立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新时期以来,出版了70余部报告文学史专著和理论专著。

注: ①张光年:《报告文学随感录》(《文艺报》1982#12)

②李炳银:《生活与文学凝聚的大山》(《文学评论》1992#2)

90年代以来出版、发行的部分报告文学史著作

1、张春宁:中国报告文学史稿,群言出版社,1993.2、李干:超越与流变中的思索,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3、朱子南:中国报告文学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4、佘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李炳银: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梁多亮: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论稿,海口出版社,1998.7、高文升:纪实:文学的时代选择,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8、周政保:非虚构叙述形态:90年代报告文学批评,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9、丁晓原: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10、张升阳:当代中国报告文学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章罗生: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2、王吉鹏、何蕊: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史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3、赵学勇等: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4、尹均生: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李炳银:中国优秀报告文学读本(上、下),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4

16、丁晓原: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作家出版社,2011.第二节:新时期报告文学整体观

一、作家队伍庞大,作品数量众多,品种齐全,发展迅速

(一)作品数量众多,品种齐全

1、每年发表的作品以递增速度呈直线上升、发展趋势。70年代末保持年增100篇左右;1985年至1989年,均在1000篇以上,尤以1988年最多(1315篇),被称为‚报告文学年‛。

2、中长篇作品不断增多,标志了报告文学文体的成熟。80年代后期,不仅5〜10万字的中篇随处可见,而且10万字以上,甚至20、30万字以上的长篇也比比皆是。如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海葬》,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周纲的《西天一柱》、《生存较量》,史航的《人生冲浪记》,吴民民的《中国留日学生心态录》等等。

(二)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庞大作家队伍

1、老中青结合,专业与非存业共存。

⑴ 解放前后开始创作的老作家,如徐迟、黄宗英、刘宾雁、柯岩等;

⑵ 60年代前后开始创作的中年作家,如理由、乔迈、鲁光、5 张锲、程树榛等;

⑶ 新时期涌现的青年作家,如陈祖芬、李延国、肖复兴、刘亚洲、钱钢、贾鲁生等;

⑷ 一批新闻记者、编辑和小说作家的加盟,如孟晓云、陈冠柏、麦天枢、袁厚春、霍达、杨守松、谢德辉、马役军、王宏甲等。

2、风格各异,个性鲜明。

(1)独特的风格。如徐迟的传记加诗情,柯岩、黄宗英的散文加诗情,陈祖芬的由哲理抒情到政论式等;

(2)相对稳定的题材领域。如刘宾雁、苏晓康、赵瑜等的干预现实,贾鲁生、谢德辉、邓晨曦等的文化反思,刘亚洲、吴民民等的国际题材,黄济人、靳大鹰、董汉河等的历史题材,曲兰、唐敏、柳明等的婚姻、家庭与妇女题材,袁厚春、徐志耕、钱钢等的军队题材等等;

(3)群体和流派的形成。

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具有鲜明、强烈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

(一)题材广泛而深入

1、表现知识分子的五彩人生。

2、再现英模风采与文体风情。

3、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画卷。

4、探讨现存社会的各种问题。

5、反思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

6、关注党的建设与民主法制。

7、透视妇女、家庭与性爱世界。

8、反映世界形势与台港澳生活。

(二)主题丰富而深刻

三大主题:知识分子主题,改革主题与社会问题主题贯穿整个新时期报告文学。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是总主题。表现为:

1、对民族心理与部分省市的整体观照。如陈祖芬的‚挑战与机会‛系列,钱刚的《裂变》,孟晓云的《寻找‚中国潮‛》,张锲的《热流》,陈冠柏的《蔚蓝色的呼吸》;

2、对大型企业与重点工程的散点透视。如李延国的《在这片国土上》、《走出神农架》,贾鲁生、王光明的《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周纲的《西天一柱》等等。

3、对农村前景与农民趋势的光辉展望。如李存葆、王光明的《大王魂》、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闵国库《在倾斜的版图上》、何晓鲁的《江西苏区悲喜录》、谭力等的《赤色土地的多重变奏》等。

4、对绿色军营与当代军人的真实描绘。如钱钢等的《‚蓝军司令‛》、徐志耕等的《‚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袁厚春的《百万大裁军》、高原的《转业军官备忘录》、中夙的《侨乡步兵师》、7 高建国的《本世纪无大战》、大鹰的《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

5、对改革闯将与开拓勇士的热情赞颂。代表性作家有程树榛、理由、乔迈、蒋巍、陈冠柏、孟晓云、周嘉俊等。

6、对问题、失误与经验教训的理性思考。如贾鲁生等取材于温州等地的作品,马役军的《痛苦的年代》,周嘉俊的《步鑫生现象的反思》、卢跃刚的《创世纪荒诞》,张嵩山的《傻子瓜子衰微录》,谢德辉的《钱,疯狂的困兽》,理由的《‚世界第一商品‛》,蒋巍的《中国‚地龙热‛》和赵瑜的《太行山断裂》等等。

(三)鲜明、强烈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包括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和爱国精神,其中自强精神是核心和基础(见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哲学研究》1991#5)。集中、突出地表现在知识分子和体育艺术题材中。

1、知识分子题材。如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的‚中国牌知识分子‛系列,理由的《痴情》等;

2、体育艺术题材。如鲁光的《中国姑娘》、《中国男子汉》,理由的《扬眉剑出鞘》等。

3、报告‚两弹‛元勋事迹和对某些大型企业、重点工程的系列报道。如郑重的《她拥抱地球,也拥抱原子弹》,钱钢的《核火》董滨的《中国原子弹之父》,吴显奎、孟勇的《‚两弹‛元勋的秘密历程》,李延国《在这片国土地上》、《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等。

4、改革题材和以揭露问题、针砭时弊为主的作品。

三、深刻的理性精神和现实主义精神

(一)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批判精神、忧患意识以及科学与民主精神上

比较集中地反映在问题报告文学和改革报告文学中。

1、张扬科学与民主,批判守旧与落后。重举科学、民主和反封建主义大旗,向一切阻碍改革和现代化事业的思想意识与保守、顽固势力猛烈攻击。

2、立足时代高度,放眼世界。⑴ 在古今中外的比较中深入思考;⑵ 积极探讨赶超世界问题;⑶ 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对策讨论。以陈祖芬、贾鲁生、赵瑜、胡平、陈冠柏、霍达、曲兰、谢德辉、邓晨曦等最为突出。例如:陈祖芬从1984-1986年,写了一组总题为‚挑战与机会‛的系列报告文学作品;贾鲁生的《被审判的金钱与金钱的审判》、《千古荒坟》、《难以走出的墓穴》、《孔子与中国》;陈冠柏的作品‚写二十世纪末年的中国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希望了解的问题‛;邓晨曦的《中国穷吃》、《中国夜生活》、《中国的私了》、《疯狂大摸奖》;马骏的《丰收不在田野》、霍达的《民以食为天》、张玉林的《中国粮荒》、杨旭的《倾斜的大地》等。

(二)现实主义精神

1、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与严肃思考。

2、大胆干预生活,勇敢直面人生。

⑴对党内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揭示,如乔迈的《希望在人间》、谢德辉的《钱,权力的魔方》等;

⑵对改革失误的揭露与反思,如赵瑜的《太行山断裂》、卢跃刚的《创世纪荒诞》等;

⑶对当代历史与极左政治的批判与反思,如沙青的《依稀大地湾》、王立新的《毛泽东以后的岁月》等;

⑷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吁与对官僚主义的抨击,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岳非丘的《只有一条长江》等;

⑸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与对妇女、婚姻问题的思考,如苏晓康的《阴阳大裂变》、贾鲁生的《性别悲剧》;

⑹对我军失败史实的披露,如靳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董汉河的《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等;

⑺对我党历史上重大冤案的真相揭示,如张重天的《共和国第一冤案》、李辉的《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研 讨:关于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历史作用问题。

恩格斯曾经说过: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从这里学到的,‚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①。列宁也说过:‚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②。(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 10 集》第四卷,P462~463。②《列宁选集》第二卷,P369。)

以之观照新时期报告文学,可以说: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新时期报告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形象的现实主义历史;我们从这里学到的,不仅比从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要多,而且也比从职业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那里学到的要多;它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一面镜子;它比其它品类的文学更集中、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这一时代主潮和这一时期的整个社会生活。

四、新时期报告文学存在的某些问题与失误

㈠ 某些作家在批判极左政治、干预现实和反思历史时,表现出态度偏激、方法片面、突出正面力量不够和某些事实失真等问题。

㈡ 某些作品甚至表现出全面反传统和全盘西化的倾向。㈢ 某些作品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审美迷失。

报告文学要健康、繁荣与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条件与基础:

1、必须政治清明,思想解放,有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2、必须解决思想解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左与防右、多样化与主旋律以及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等问题;

3、努力加强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以转变观念,解决创作中 11 的实际问题等。

思考题:

1、如何看待报告文学在文学‚家族‛中的地位?

2、新时期报告文学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鲜明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3、新时期报告文学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深刻的理性精神和现实主义精神?

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文体品格有哪些表现?

5、报告文学具有哪些文体优势?

6、新时期报告文学在文体结构与叙事方式上出现哪些嬗变?

第三节:新时期报告文学历时观照

一、勃兴与嬗变(1977~1984)

(一)生产力的解放是第一位的。

1、一批老作家归来。曾活跃在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报告文学领域的老作家迅速归来。例如黄钢与《亚洲大陆的新崛起》、魏钢焰与《忆铁人》、穆青及《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徐迟及《地质之光》、《歌德巴赫猜想》、黄宗英及《大雁情》、《小木屋》、刘宾雁及《人妖之间》等等。

2、一批作家从它种文体写作转到报告文学方面来。例如柯岩从剧坛、诗坛走来,写作了《奇异的书简》、《船长》等;陈祖芬从戏剧创作转到报告文学写作,有《祖国高于一切》、《挑战与机会》系列等;

理由从小说创作转到报告文学写作,有《扬眉剑出鞘》、《倾斜的足球场》等。

3、更多的后起之秀崭露头角。他们以不同凡响的报告文学成名作,崭露头角。例如李延国与《敢立军令状》、《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李玲修及《笼鹰志》、孟晓云及《胡杨泪》;刘亚洲及《恶魔导演的战争》;肖复兴及《海河边上的小屋》、张锲及《热流》;乔迈及《三门李轶闻》、鲁光及《中国姑娘》、程树臻及《励精图治》等等。

(二)报告文学创作勃兴中的嬗变。

1、题材、主题与人物表现上的嬗变。

(1)题材与主题的嬗变。由传统的追踪工农兵题材、革命主题和英雄人物,迅速嬗变为对科学家、知识分子、老一辈革命家、正直人民和普通劳动者等各阶层人物的刻画;

(2)人物表现的嬗变。由过去在路线斗争和‚现代迷信‛的思想框架里写人,转到在其所从事的高尚事业的环境中刻划性格,开掘其心灵与情感世界。例如,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表现:徐迟《歌德巴赫猜想》中的陈景润、《生命之树常绿》中的蔡希陶;黄钢《亚 13 洲大陆的新崛起》中的李四光;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中的王运丰,《黄家驷道路》中的黄家驷;柯岩《船长》中的贝汉廷;理由《让我们更年轻》中的童第周,《高山与平原》中的华罗庚,《她有多少孩子》中的林巧稚;张炯《向光明的中国前进》中的钱三强;白夜等《风云壮志》中的竺可桢,等等。

3、功能、形式结构和创作手法的嬗变。

(1)功能的转变。由以往的一味讴歌的基调,向着重于发挥批判功能及发挥歌颂与批判相互渗透的综合功能方面转变。如刘宾雁的《人妖之间》、张书绅的《正气歌》、杨匡满、郭宝臣的《命运》、靳大鹰的《‚九一三‛事件始末记》等等。

(2)形式结构的转变。由以往偏重承担新闻使命记人、记事的‚轻骑兵‛形式,向着重承担文学使命、艺术记录国家民族命运和时代社会人生的复杂艺术形式嬗变。

①篇幅上,中长篇作品大量出现,尤其长篇作品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突破。

②单线性的通讯报道式的叙事与客观评述,向作家主观情感的大胆渗透与理性评说的复杂叙事方式和结构形式转变。

③全方位、多视角、多侧面记录社会人生的各种模式作品,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

(3)表现手法的转变。由偏于传统的通讯报道式的写作方法,向开放的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法嬗变。如徐迟把诗人、散文家的 14 气质注入报告文学中,《歌德巴赫猜想》借助诗歌、散文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理由把小说细节描写运用到报告文学创作中,被称之为‚小说式‛的报告文学,例如《扬眉剑出鞘》;陈祖芬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电影蒙太奇手法于报告文学写作中,如《祖国高于一切》;刘亚洲在报告文学创作中调动了戏剧、电影、绘画等各种手段,如《恶魔导演的战争》等等。

(三)报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协调发展。

(四)报告文学创作园地的竞相发展。

先后恢复和新办的100余家杂志,都争相刊载报告文学作品和理论批评文章。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文汇月刊》、《当代》、《十月》、《解放军文艺》、《花城》、《时代的报告》(即《报告文学》)和《报告文学选刊》等等。

(五)全国性报告文学评奖活动的开展。

中国作家协会于1981年5月始,组织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活动,先后进行了6届,使100余部(篇)作品获此殊荣;

1988年,全国108家大型文学刊物发起‚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活动,有100部(篇)优秀作品获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作家协会改全国性文学评奖为‚鲁迅文学奖‛,其中设立了优秀报告文学奖项。现也已评奖5届,获奖作品有35部(篇),具体如下: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1995~1996)——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 15 作品:

1、《锦州之恋》(邢军纪 曹岩)

2、《灵魂何归》(亦名:《没有家园的灵魂》 杨黎光)

3、《黄河大移民》(冷 梦)

4、《黑脸》(一合)

5、《恸问苍冥》(金辉)

6、《没有掌声的征途》(江宛柳)

7、《东方大审判》(郭晓晔)

8、《温故戊戌年》(张建伟)

9、《淮河的警告》(陈桂棣)

10、《大国长剑》(徐剑)

11、《敦煌之恋》(王家达)

12、《共和国告急》(何建明)

13、《走出地球村》(李鸣声)

14、《开埠》(程童一 等)

15、《毛泽东和蒙哥马利》(董葆存)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1997~2000)——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1、《落泪是金》(何建明,《中国作家》中国青年出版社);

2、《远东朝鲜战争》(王树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3、《西部的倾诉》(梅洁,《报告文学》);

4、《中国863》(李鸣生,《北京文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5、《生死一线》(杨黎光,《深圳特区报》、《报告文学》)。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1~2003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中国有座鲁西监狱》(王光明、姜良纲,《人民文学》2001#12,作家出版社,2002,9);

2、《宝山》(李春、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10);

3、《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杨黎光《中国作家》2003#8,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2);

4、《西藏最后的驮队》(加央西热[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10);

5、《革命百里洲》(赵瑜、胡世全,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2)。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7)——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1、《天使在作战》(朱晓军);

2、《部长与国家》(何建明);

3、《用胸膛行走西藏》(党益民);

4、《中国新教育风暴》(王宏甲);

5、《长征》(王树增)。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8~2009)——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7 获奖作品:

1、《震中在人心》(李鸣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4,《中国作家〃纪实》2009#5);

2、《生命的呐喊》(张雅文,新华出版社,2007.12);

3、《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关仁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7);

4、《解放大西南》(彭荆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7,《中国作家〃纪实》2009#8);

5、《胡风案中人与事》(李洁非,《钟山》2009#5)。

二、突破与发展(1985~1989)

(一)突破与发展的成因。

1、社会腐败现象增多,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

2、生存危机意识的强化。

3、全球性高科技综合发展造就的现代信息社会,迅速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

4、西方文化思潮、文艺思潮与世界纪实文学新潮的冲击。

5、问题报告文学与各种体式纪实小说的出现。

(二)全景式问题报告文学形成热潮。

1、问题报告文学的涌现,标志着中国问题报告文学的崛起。如杨民青、王文杰:《大兴安岭大火灾》;钱钢:《唐山大地震》; 18 霍达:《万家忧乐》;陈祖芬:《1987:生存空间》;赵瑜:《中国的要害》;贾鲁生、鲁娃:《金融大地震:记温州地区乐清县的‚抬会‛事件》;徐刚:《伐木者,醒来!》;涵逸:《中国的‚小皇帝‛》;陈冠柏:《黑色的七月》,等等。

2、‚全景式的‛、‚问题式的‛、‚综合研究性的‛报告文学呈现新品格。主要表现为:

(1)由写人物的个人命运,转为写关于国家民族前途的重大事件,突出社会现象和特殊环境中的群体命运;(2)由歌颂英模人物、先进事迹,转为揭露、批判触发和暴露出来的关乎国家大局的老问题、新问题、热点问题,表露人民心声,为人民代言;

(3)由重视人的心灵世界开掘的‚向内转‛,改为注重对事件、物象扫描的‚向外转‛。

(4)由传统审美意识的微观、个体、单一事件,转为现代意识的宏观、全景的部分与整体,甚至从全人类生态环境的总体出发驾驭题材和主题,进入对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哲理思考。

(5)由原来的新闻与文学的双向融合,发展到新闻、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各门类的多向融合、多学科综合‚杂交‛。

(三)报告文学创作中出现的问题。

1、存在着轻狂浮躁的毛病;

2、问题报告文学的非文学化倾向明显;

3、出现背离报告文学‚真实性‛原则的现象。

三、主旋与多元(1990~1999)

(一)主旋与多元的成因。

1、国家经过了’89‚政治**‛;

2、先后召开了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3、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把握;

4、对于促进‚和平与发展‛,保障‚安定与团结‛的认识的提高;

5、香港、澳门的回归祖国,爱国主义思想的凝聚力提高;

6、取得了98、99年抗洪斗争的胜利;

7、经受了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与考验。‚唱响主旋律,发展多样化‛,既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这一时期报告文学发展的特征。

(二)90年代报告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1、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报告中国人民在四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中,创造新的辉煌业绩和振兴中华的改革精神的作品不断涌现。诸如,宏甲的《无极之路》、李存葆等的《沂蒙九章》、王戈的《通向世界屋脊之路》、陈秉安等的《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卢跃刚的《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黄传会的《‚希望工程‛纪 20 实》、钟青的《世纪洪水》、郭宝林的《高原雪魂:孔繁森》、孙晶岩的《山脊:中国扶贫行动》等等。

2、构成了三道新的亮丽风景线。

(1)报告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人和事。诸如‚两弹‛研制、航天科技以及长期从事尖端科学研究创造的科学家们,向来是神秘的禁区,进入90年代后,这一类报告文学引起爆炸性的反响。如徐剑的《大国长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纪实》、《鸟瞰地球村》;李鸣生《走出地球村》、《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天路迢迢:中国火箭发射纪实》;彭子强的《中国‚两弹‛历程揭秘》以及张建伟等的《中国院士》等等。

(2)中国环保问题的报告。徐刚在80~90年代间,先后创作了《水啊水:江河之卷》、《中国风沙线》、《最后的疆界》、《守望家园》等作品,尤其后者被称为‚中国的‘环境文学’的新高峰‛;又如卢跃刚的《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邢军纪、曹岩的《北中国的太阳》、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张胜友的《沙漠风暴》、徐志耕、葛逊的《九江狂澜》等等。

(3)史志性报告文学成为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反思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报告文学,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例如:张建伟的《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麦天枢、王光明的《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舟欲行、黄传会的《龙旗悲歌》、黄尧的《世纪木鼓》、于劲的《上海:1949大崩溃》、邵燕祥的《沉船》、沈卫平的《8.23 21 炮击金门》等等;90年代,还陆续出版了《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等。

3、问题报告文学更为沉实、有力。在总结前一时期经验的基础上,冷静的理性分析深化了,对新闻的‚真实性‛有了更科学地把握,在文学意蕴的开掘方面也就有新的提高,文学品位增强了,出现了一批佳作,例如:黄传会的《忧患八千万》、杨黎光的《没有家园的灵魂》、周百义的《当代中国‚官场‛病:从民谣说起》、杨晓升的《拜金潮》、李建平的《教育面临挑战》、吴海民的《中国新闻警示录》、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张贤亮的《干部素质忧思录》、陈桂棣的《悲剧的诞生》、何建民的《落泪是金:中国贫困大学生生活学习现状调查报告》等等。

4、长篇报告文学进入成熟时期。

(1)长篇报告数量多,影响广泛。如《上海:1949大崩溃》共达80万字;《8.23炮击金门》有66万字;《世纪木鼓》计40万字;《山脊:中国扶贫行动》(孙晶岩)也达63万字。

(2)报告文学丛书的出版。80年代,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五四‛运动至1982年的《中国新文艺大系〃报告文学集》;80年代至90年代末,长江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五四‛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集《中国报告文学丛书》(共22卷)、《中国新时期优秀报告文学大系》(10卷,计500万字)。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先生在90年代初曾经说过:凡是好的 22 报告文学,至少应当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和品格,即鲜明的时代性,严格的真实性,深刻的典型性,生动的文学性,科学的论证性和丰富的知识性。

然而,今天的报告文学除了上述特征以外,还有了许多新发展,譬如尖锐的批判性与密集的新闻信息性等等。

四、拓展与创新(2000~2010)

(一)报告文学遭受到市场经济和网络等新兴传媒的严峻挑战。

1、报告文学创作受市场经济杠杆影响。一方面更加重视面向市场和读者创作,注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可读性和社会性,增强文学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个别作家也存在着为市场写作乃至创作有偿报告、广告文学的不良倾向。

2、新兴传媒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网络、影视、手机等新兴传媒的流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报告文学努力适应新传媒环境的同时,也试图利用新传媒提供的便利和传播途径。由此出现了如电视报告文学(电视剧、政论片等)、摄影报告文学、网络视频报告文学等新样式。

(二)报告新世纪的社会面貌。

1、‚时政报告‛是新世纪报告文学最突出的表现。以社会重大事件,时事、政治、经济的焦点问题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如中国‚入世‛、三峡工程、载人航天、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奔月 23 计划、北京奥运、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历程等,可统归为‚新时代报告‛;抗击‚非典‛、抗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等,可统归为‚灾难报告‛。

‚新时代报告‛的代表作:如吕雷、赵洪《国运——南方记事》,李鸣生《千古一梦——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何建明《国家行动》、《我的天堂》,黄济人《命运的迁徙》,胡平《心月何处》,徐剑《东方哈达》,李春雷《宝山》、《木棉花开》,梅洁《大江北去》,王立新《曹妃甸》,孙晶岩《五环旗下的中国》,傅宁军《大学生村官》和张胜友的系列电视政论片,等等。

‚灾难报告‛代表作:如,记录2003年非典的有:张积慧的《护士长日记——写在抗非典的日子里》、徐刚的《国难》等;描写2008年初抗冰雪凝冻的有:陈启文《南方冰雪报告》;表现汶川大地震的有:李西闽的《幸存者》、何建明的《生命第一》、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朱玉的《天堂上的云朵》等。

2、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报告。如:揭示贫困地区艰难生存的,有梅洁《西部的倾诉》等;揭露和反医疗腐败的,有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一个医生的救赎》等;揭示生态环保严峻课题的有,李林樱的《生存与毁灭》等;描写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有黄传会的《我的课桌在哪里?》等;反映农村留守儿童严峻问题的,有阮梅的《世纪之痛》等;揭示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社会难题的,有杨晓升的《只有一个孩子》;表现空巢家庭老人苦境 24 的,有曲兰的《老年悲歌》;反映基层民主政权建设艰难进程的,有魏荣汉、董江爱《昂贵的选票》等。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是他打工实生活的写真。梁鸿的《梁庄》,讲述乡村景象和百姓的生活故事,表现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内地农村的现实危机,其间流溢着一种深深的涩味。还有长江的《矿难如麻》、阮梅等的《中国式拆迁》、曹筠武的《集体离婚》等等,都具有很强的反思意识、批判力度和悲悯情怀。

3、为时代楷模、英雄立传作歌,呼唤并重建理想、信仰、品格、情操和道德、良知。如何建明的《根本利益》,党益民的《守望天山》、《用胸膛行走西藏》,刘元举、康锦达的《人民代表冯有为》,徐风的《花非花》,张雅文的《生命的呐喊》,蒋巍、徐华的《丛飞震撼》,蒋巍的《灵魂的温度》等。

4、史志性报告文学亦有佳作出现。如何建明的《部长与国家》;张培忠的《文妖与先知》;王树增《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历史题材系列‛;彭荆风的《解放大西南》;李洁非的《胡风案中人与事》;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等等。

可以说,新世纪报告文学勇立时代潮头,以率直的风采和真实的品性仗义书写,取得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宝贵经验,并为当下乃至今后报告文学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有益启示。

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对新世纪报告文学的评价为:(1)宏大叙事。直击现实中具有热点与焦点意义的重大事件、25 人物和问题,关注大众生存与命运,审视文明的进程与缺失;以及作家在写作上的系列行为 ;(2)政治同构——人民性;(3)大国气象和英雄抒怀。

参考文献:

1、雷达:《报告文学的勃兴与嬗变》(《时代的报告》1983#60;

2、徐迟:《报告文学的时代》(《长江文艺》1984#10);

3、冯牧:《报告文学应当有广阔的道路》(《时代的报告》1983#2);

4、张惠仁:《我国当代报告文学风格、流派初探》、《当代报告文学作家审美观念初探》(《新闻写作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吴国光:《报告文学:在繁荣和困惑中寻找超越》(《报告文学》1988#3);

6、王传学:《报告文学模式的突破与本质的复归》(《写作》1989#1);

7、丁晓原:《大开放:关于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态势的扫描》(《当代文坛》1993#2)。

8、王晖:《1977-1995:全方位跃动的报告文学》(《五邑大学学报》1998#2);

9、丁晓原:《论90年代报告文学的坚守与退化》(《文艺评论》2000#6);

10、王晖:《1977-1999: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回眸》(《文艺评论》2000#4)。

11、黄洁:《新世纪报告文学的景态分析》(《苏州日报》2007.10.31,B4版);

12、章罗生:《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华龄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3、李朝全:《茁壮成长:新中国报告文学60年》,《新中国60年作品精选〃报告文学卷〃导言》(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11月);

14、尹均生:《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15、丁晓原:《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作家出版社,2011年9月版)。

第二篇:1.写作绪论.ppt.Convertor

现代写作教程

第一讲 写作概述

第二讲 写作主体和客体 第三讲 写作载体与受体 第四讲 写作行为过程

第五讲 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 第六讲 网络写作 授课提纲:

一、现代写作的内涵

二、现代写作的特性及规律

三、现代写作的构成要素 第一讲 写作概述

一、现代写作的内涵

(一)什么是写作? ◆ 案例(1):

《诗经·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先看两段文字: 4 我很重要(节选)毕淑敏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这具美好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人类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案例(2)

通过以上的文字,你能理解“写作”吗? 案例(1)选自于《诗经》,是一首记录伐木者劳作过程的诗歌,它描写了一群奴隶工匠制作车轮时的劳动情景,表现出了奴隶们强烈的反抗精神。几千年后的今天,透过这一组文字,我们看到了历史深处动人的风景。

案例(2)节选自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选文部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类,对自己的反思。并且这种反思,通过她的笔,形成了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作家的内心活动。由以上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写作是一种劳动,对劳动的记录; 写作是一种连贯的文字符号的创造;

写作有记录性、可以传播、能够让读者产生想象; 写作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成果,具有思想性和精神性。

“我把文学创作作为自救的方式,或者说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写作为的是自己,不企图愉悦他人,也不企图改造世界或他人,因为我连我自己都改变不了。要紧的,对我来说,是我说了,写了,仅此而已。”

—— 高行健 写作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写作是人的智慧的一种生成机制

写作是人获得心理健康,实现自我需要的一种重要途径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 马斯洛 写作概念的界定(有多个版本)

1、写作,俗称写文章,它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记录、交流传播信息的活动。----《写作学大辞典》

2、写作是“人类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再现社会生活的一种行为过程、实践活动和技巧技能。”----《基础写作辞典》

3、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朱伯石《写作与作文评改》

4、写作是“用语言符号来传达信息的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林可夫《高等师范写作教程》

5、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自考《写作》教材 综合以下: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的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写作概念包含的要素:

1、写作的主体是社会的人

2、写作反映的对象是主客观世界。

3、写作的表达手段是语言文字、符号等

4、写作的动力来自于社会交往的需要。

5、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精神活动。涉及到网络写作 纸质文本 电子文本 超文本

链接、超级链接、热词 写作的立体化、广深化 网络文学

(二)为什么写作(写作的意义)归纳:

1、纪录、传播和社会交流

我们惯于看报、读书并浏览杂志,所以想当然地认为世上的人从来就是能够读写的。其实不然。文字这种所有发明中最重要的东西,却还是十分新颖的事物。如果没有那些局面文献,我们便不啻和猫犬一般了。猫犬由于不会写,不掌握任何利用以往历代猫犬经验的方法,所以只能教给其幼仔做几件简易的事情。

讨论:你为什么写作?(大家思考)在我们纪元前的头一个世纪,古罗马人来到了埃及。他们发现尼罗河流域到处有似乎与埃及历史有关的奇异小图像。可是,这些罗马人对“外国人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十七个世纪过去了。埃及仍然是个神秘之国。但在1798年,一位姓波拿马的法国将军恰巧去东非,准备攻击英属印度殖民地。他没有越过尼罗河,他的出征失败了。然而法国那次著名的远征,却偶然解决了古埃及图像语言的问题。今日我们知道尼罗河的历史要比密西西比河清楚得多,这是因为我们拥有了整整四千年的文字纪录。——房龙:《人类的故事P16》

2、抒发个人心性,发牢骚(创作,文学)*“江永女书”产生的传说(《中国文化史500疑案》P613):诉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不平则鸣” *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永女书.湖南省江永县仅仅在江永县上江圩乡及其周围方圆不到百里的范围内流传,而且仅为妇女使用,于此,史志不载,族谱碑文不述,现存的女书文本,最早的没有超过清代。其传习均属家教亲授,世代相传,谁也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也不为外界知晓,连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听说女书后,也感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女书叙述的事都是妇女的事,包括婚姻家庭、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女红艺术、文化娱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多方面,系统地反映了上江圩乡及其邻近一带妇女的喜怒哀乐,她们在旧时代的卑贱社会地位及其对封建压迫所表现出的愤怒与抗争。女书作品几乎都是诗歌体,每句字数固定,大都是七言诗,少数五言诗,也有七言间五言,五言间七言和长短句,它有特殊的韵调格律、修辞方式、比兴手法。可分为创作、记录、翻译三类。创作是自己炼词造句,连句成段,集段成篇,包括三朝书、结交书、慰问信、祝贺信、传记、祭文等;记录作品包括儿歌、耍歌、哭嫁歌、祷神诗、歌谣、谜语等,是记录流传在民间口头上的东西;

3、自我实现,精神愉悦,思想满足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的“五个基本需要”说。“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都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有可能比实际中的自己更伟大,因为我们都有未被充分利用的潜能。他告诫人们“假如你有意低就,那么我要警告你,你的余生将会非常痛苦,你将逃避自己能力的可能性。”

美国当代作家玛格丽特•齐坦顿说:“有些人关在屋子里,他们整日盯着墙壁,被人称作疯子。另一些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他们是作家。”

写作不是为了钱。它首先一种本能。不写就难受,不写就不行。

一名作家对写作充满渴望和冲动,马克•吐温把这种冲动描绘为比疯狂更可怕的魔障,它像疾病一样让人变得虚弱。

巴尔札克则把它比作难耐的痒痒,他不得不每天用笔去挠。

曹雪芹隐姓埋名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日子,却“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下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正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求职、求爱、求得人际和谐。“笔杆子”一直是文字能力的代名词。一个文字能力强的人总是受人尊敬。他能解决很多问题,将有很多成功的机会。小到一封信,大到一本书,它能敲开许多扇门窗——从物质的门窗到心灵的门窗。一个会编故事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受欢迎的人。

三、写作的源与流

写作活动源源流长,可以说自从有了文字以来,人类就开始写作了。1898年,在安阳市的小屯村(现殷墟博物苑)出土了10余万片的甲骨和兽骨,这就是举世瞩目的“甲骨刻辞”的发现。甲骨刻辞就是古人用甲骨文写的文章,也是迄今为止被发现最早的文章。其中有很多甲骨刻辞已初具现代文的规模,例如:

癸丑卜:贞,争旬亡祸?王占曰:有祟有梦。甲寅,左告曰:有zhi刍自益,十有二。

(这是在一片龟甲上刻的文字)

据此我们可以说37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运用甲骨文进行写作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交往也越来越频繁,社会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需要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几千年,我们的先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而且为我们传承了丰厚的关于写作的理论。

写作理论研究大致分为三大阶段: 1.古代写作理论文化遗产积淀期

(先秦--明清: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始--公元1911年)例:先秦 《尚书》:“诗言志”

《庄子》:“妙造自然”

《荀子》:“文以明道” 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实施,使写作行为和写作理 论研究达到了高潮 宋元明清在写作实践和写作理论上秉承前代,也有发展。

近代废除了科举制度,写作活动推旧出新,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理论家:

2.传统写作学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写作学的孕育)期(1919年“五四前后----1979年)

王国维《人间词话》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 叶圣陶的《文心》

3.现代写作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期(1980年---今天)

(1)“三种需要”,“三种尴尬”

这一新时期,现代写作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它始终接受着“三种需要”---即时代社会的需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全民文化素质培养的需要和走出了“三种尴尬”---学科的尴尬、学者的尴尬、学术的尴尬的考验,在适应社会普遍需要中走向了普及和繁荣,在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和进行活跃的学术争鸣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武汉大学

①先由“以文为本”的研究向“以人为本”的研究转变,后来朝着“人”与“文”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从而使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成为“人文结合”的科学理论。②先以文章为对象原静态研究向以写作行为为对象的动态研究转变,进而朝着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以达到写作过程论与文章要素构成论的有机统一。③先由微观研究向宏观研究转变,后来朝着微观研究积累与宏观研究突破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以达到 二者研究水平的同时提高。(2)学科理论研究发生了“八大变革”

④写作教学研究先由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能力训练的过程转变,后来朝着“知”与“能”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以达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化。

⑤先由写作过程的动态研究向写作教程各操作环节中作者应具有的写作智慧、能力的研究转变,后来朝着作者智能研究与智能结构形成规律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对写作主体的心理、思维、审美意识、语言机制 等深层结构理论研究的突破。⑥先由封闭式研究向开放式研究转变,后来朝着“写作本体”与“引进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以达到学科理论建设广度与深度的统一。

⑦先由长期一贯重视文学写作研究逐渐向重视实用写作研究转变,后来朝着文学写作与实用写作并重的研究方向发展。

⑧先由传统纸介写作形式的研究向现代电脑写作方式的研究转变,目前朝着既重视传统写作形式研究又注重电脑写作新技术研究二者并重的方向发展。

简单的总结概括

自80年代以来,现代写作学实现了自身学科的自立,完成了指导思想、研究对象、理论视野、学科建构和学术特性诸多方面全方位的创建任务。实现了将写作理论研究与科学训练程序相结合,将学术性、可操作性、实践性作为写作学科的基本特征来确立,坚持走现代化、科学化之路,努力建设写作学基本理论体系和写作基本训练体系,在写作基础理论建设和写作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代表性写作科研成果 朱伯石的《现代写作学》 裴显生的《写作学新稿》 董小玉的《现代写作教程》 尉天骄的《基础写作教程》 马正平的《写作学引论》系列 江少川的《写作》

路德庆的《写作教程》等等 林可夫(福建师大)金振邦(东北师大》

刘海涛(湛江师范学院)尉天骄---河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董小玉---西南师大教授。朱伯石---华中师大教授、语言学家。

二、写作的特性与规律

(一)写作的特性

1、个体创造性 2、实践操作性 3、动态综合性 4、历史发展性

A、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它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同时,个体的劳动又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对他人和自己既有劳动的超越,需要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主观创造性。B、个体创造性的形成在于:(1)个人的生理机制不同:不同的生理机制给人带来的生命体验是不同的,这不同的生命体验恰好构成了个体创造性的重要源泉。

例如张海迪的生理上的缺陷给他们带来的人生体验和创造性是不同于一般人的。

1、个体创造性

张海迪用优雅战胜疾病

张海迪,女,1955 年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2)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阅历的不可以重复的,人无法一次踏入到同一条河流中;自然,踏入到同一条河流中的人无法产生一样的感觉。如鲁迅和其三弟周建人,鲁迅和其二弟周作人。

鲁迅和周作人的照片 鲁迅和周建人的照片

鲁迅故居门前的小河,通“三味书屋”

(3)知识储备的不同:知识储备直接地决定了人对世界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如在五四文学时期,像鲁迅那一代人之所以完成了对新文学的创造,正是根源于他们接纳了现代知识。(4)个人的审美情趣的差异: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地培育起了打上自我烙印的审美情趣,这种差异使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所摄取的对象以及由此而赋予给对象的审美底蕴也就具有了差异性。如鲁迅的散文《风筝》,因其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就逐渐地向宏大的社会主题的过渡,从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性。C、个体的差异性给我们的写作带来的启示:

我们应该努力找寻到属于我们的写作个性,并由此出发,建构起我们的文学大厦。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够和我们长得完全一样,也没有人和我们的思想与情感完全一致,我们写不出他人那样的文章,他人也写不出我们这样的文章!写作 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具有劳动操作的性质。

实践活动是指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就离开了时代,也就离开了读者,这恰如鱼和水的关系。

操作性具体体现在“写”上。“写”和“想”具有很大的差异。从这样的意义上可以理解“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含义所在。2、实践操作性

古今大文豪都强调实践性

古代大文豪欧阳修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现代大文豪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孟子曰:“大匠能喻人规矩而不能使之巧”

我们学习写作理论,掌握了写作的一般规律,怎样把这些知识和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由熟到巧,由大巧到无巧的最高境界,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实践,因为创作无世袭,从来没有一个“文豪”学校,进去后学习几天 就能成为大文豪。正因为如此,写作实践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有志于写作的同学一定要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辛劳,“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那些不惮吃苦的人才能取得显著的进步。

实践操作性给我们的写作带来的启示:

“写”作为一种操作方式的训练,不可以随意终止,要有意志力,要坚持“写”的训练。以体操运动员为例加以说明。

“写”作为一种操作规范的训练,要努力规范自己的操作,在重复的“写”中实现规范的提升。

“写”是我们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我们什么时间停止了在“写”的道路上的跋涉,我们就什么时间终止了我们写作梦想。

A、写作是作者生活、思想、知识、语言、技巧的动态综合体现。这些又都是变量因素,经常处在不稳定的变化状态。B、写作在其所涉及的学科上所显现出来的动态综合性在于,它与思维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文章学、科学学、社会学、脑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如鲁迅

3、动态综合性

写作是运用思维所进行的复杂的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它不仅受作家感情、气质、素养和对生活独特感受的支配和制约。而且受作家思想、信念、立场、观点的支配和制约。C、动态综合性给我们的写作带来的启示:

要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要注意在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把握中向写作这一中心进行联结。动态综合性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在完全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后再进行写作。

这是一个被长期忽视了特性。实际上,我们在此提出这一特性,意味着一种现代的写作观念的确立。这便是我们的写作不仅应该研究作家作品的静态要素,而且还应该研究作家是如何创作出这一作品来的,其历史又是怎样走过来的。4、历史发展性 A:历史发展性也就是一个不断地建构的过程:“一个具有许多渗透性建构的人比一个具有大量非渗透性建构的人更有可能扩充他或她的建构系统”,“一个人的建构系统是处在持续不断的消长变化的状态中,不同的建构群在不断地经受验证,而各种新元素也不断被补充进个人的那些更具渗透性的建构之中。”[美]赫根汉:《人格心理学》 B、中外伟大的作家都是在对“各种新元素”的不断补充中,完成了自我现代文化人格的建构。如鲁迅对尼采、拜伦的赞同;巴金对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认可;王蒙对苏俄作家的推崇等,都隐含着他们的渗透性建构对“各种新元素”的整合与汲取,从其创作的历程来看,则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历史发展性给我们的写作带来的启示: 写作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只能在对写作目标矢志不渝的追求中,才能完成登顶。实际上,成功并不需要太多,我们可以有无数次的失败,但成功只需要一次,就是这一次的成功,就可以彻底地扭转我们的命运,从而使我们的文章写作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就意味着我们将最终跨出失败的沼泽地,走向相对顺畅的坦途。我们在理解和把握了写作的特性之后,就应该自觉地服从和皈依这一特性的独特性要求,使我们的写作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轨迹上来,使我们在写作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结 语

(二)写作过程的规律

写作规律是“指写作这一复杂的精神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程序及人在认识、反映过程中的思维规律、行为法则。”它们是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法则或基本规律。

对写作规律的总结,各家意见尚不统一,论述的角度和侧重点各不相同。综合各家观点,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

四体化一律、三重转化律、四环操作律和知行结合律。

1、四体化一律 ①何谓四体?

主体——是指进入写作状态的人。写作过程各个阶段和各环节,都受写作主体的主宰,它是写作的主导方面,是写作过程中最具有能动性的方面。客体——就是写作的具体对象,亦即写作主体赖以能动地反映和加工制作的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

载体——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有规律的排列来传递信息的组织系统。主要指具有承载和传递功能的语句、段落、文章、书籍等。受体——写作的诉诸对象,即读者。

写作四体是写作的四个要素,其作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制约。四者间是一种既相依赖又相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在对立中达到统一,一次写作活动才会顺利地发生和完成。

具体而言,要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既作者如何认识和反映生活的关系 客体和载体的关系,即社会生活和文章体裁的关系; 载体和受体之间的关系,即读者和文体之间的关系。②四体化一

2、三重转化律

每一次写作都必须经过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即由物到意的飞跃)解决的是作者和生活间的矛盾,它是写作中的认识行为;第二次飞跃(即由意到文的飞跃)解决的是作者和文章间的矛盾,它是写作中的表现行为。为了完成这两次飞跃,作者的心理必须进行三次转化,也就是内化、意化和外化。写作内化 是写作主体化客观“外物”为“内物”,也即由主体身外之物“内化”为脑存储之物的过程。写作意化

是写作主体在心理操作下,将内化的感知之物化为意象之物或某种观念,并在意识和潜意识系统中或分析归纳、辨识明理,或想象联想、孕育形象,或立意塑体、勾画轮廓,最后逐步形成“意态文”的过程。写作外化

是将意化中孕育成型的精神胎儿定型身外,使之书面化和外观化的过程。

写作过程的规律,图示如下:

物 ← 感 ← 思 ← 文

写作内化 写作意化 写作外化

(发现、物我交融)(孕育、意态文)(创造、符号化)→ → →

任何类别的写作,无不包括采集、运思、表述、评改四道环节。写作行为过程,就是写作主体对这四道环节进行操作的过程。

“四环操作律”,回答的是怎样写的问题,构成了写作论的主体内容。

3、四环操作律

也就是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结合的规律。

“知”、“行”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有效途径。“文无定法”,但“文有活法”,写作者应懂得写作理论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写作经验,继承发扬优秀的写作传统,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做到在写作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并不一定有很高的写作水平,这就要通过实践来消化、吸收各种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4、知行结合律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品本身。第二个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个要素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三、写作活动的构成要素 63 1.主体---写作者

同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奥

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

—— 赵 翼《书怀》

《菊 花》 《菊 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飒飒西风满院栽,遍绕篱边日渐斜。蕊寒香冷蝶难来。不是花中偏爱菊,他年我若为青帝,此花开尽更无花。报与桃花一处开。—— 元稹 —— 黄巢

自然景观(物)

社会生活(事)

客体 人生状态(情)

精神产品(理)2.客体----写作对象 a.客体是写作的源泉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 ‘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 ”

—— 鲁迅 b.客体是写作的动因

c.客体是写作的对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①载体的构成

a.文字符号 b.语言 c.篇章

②载体的特性 a.附着性 b.恒传性 c.审美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3.载体---指运载文章内容的文字篇章

“ 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 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

—— 鲁迅《集外集拾遗〈绛洞 花主〉小引》

“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

—— 罗曼·英加登 4.受体----读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的创始者----尧斯认为:

a.创作的目的、作品的归宿是受体 b.作品是否被接受取决于受体

c.作品的价值高低要受到读者的评判

第三篇:报告文学。

冲不垮的是精神

推不倒的是心的长城

灾难定格,历时定格

2011年8月19日,原本只是历史长河中极其普通的一天可是它却成了四川人民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流经巴蜀大地的石亭江、沱江等江河,隐去往日温柔美丽的笑靥,露出了凶猛可怖的狰狞。

肆虐的暴雨,凶猛的洪水横扫着什邡等地区,暴雨所到之处,江湖水涨,河沟漫溢。小溪涨!江河涨!水库也涨!

德阳告急!绵阳告急!

流经地区的江河、水库全线告急,恶浪翻滚!

凶猛的洪水跳过设防水位,警戒水位,紧急水位,危险水位,疯狂地涂写着水位纪录。洪水就像是发怒的困兽,吞噬着巴蜀大地,吞噬着人们的家园。

暴雨成灾,中断东南大动脉

暴戾的洪魔,猝然不及防地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和灾难。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沟通出川大动脉的宝成铁路被无情的折断,导致无数旅客被困在车厢中。这其中将会造成多少不可弥补的事,这一切都是难以估量的。这场洪灾,牵动了领导的心,牵动了四川人民的心。那是多少个揪心不眠的日夜,那是多少个流汗流泪也流血的日夜。在这里,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流泪了,省长蒋巨峰也流泪了,那是心痛的泪,忧心的泪。于是成都市政府的领导人员立刻派出抢险工程队500人,机械80余台前往灾区,以最快的速度来到灾区。他们在这里上演了一部部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那是一部惊心动魄的人与洪水搏斗的活剧。汗水与血水,生存与毁灭,坚韧与苦难,奉献与牺牲,组成了一曲曲英勇悲壮而又荡气回肠的旋律。

关键时刻,险象环生

在面对灾难的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人员到达后没有耽误一分钟就开始抢险工作。他们来到石亭江铁路大桥边上,眼前的画面触目惊心。

一列从西安开往昆明的普快旅客列车K165,这列红皮列车已断成4截。其中,15和16这两节车厢被冲到铁路大桥下游500多米远的河中央,火车头到11节车厢已经过河,停在江南边的路基上。而第12到14节车厢停在大桥断裂的南部,剩下的第18节车厢停在断裂大桥的北部。

火车里面已不见行李,火车窗户玻璃可以看到被敲碎的痕迹,晚8点,天黑下来时,停在桥上的第12节车厢里面的灯还可以打亮。现场的铁路工作人员介绍,开灯是便于观察,防止火车继续滑入江中。领导联合德阳、绵竹有关领导成立抢险处置工作指挥部,采取四条措施进行现场处置:一是疏散围观群众,防止围观数千群众坠河。二是维护交通秩序畅通,为施工人员及机具进场提供保障。三是对掉在河中的两节车厢以不再往下游移动为目标,防止对下游的桥梁造成损害。四是铁路部门牵头做方案,让悬挂的车厢尽快拖离,防止掉落。

两节车厢成V字形卡在铁路上

因为连日暴雨,德阳全市加强了防汛巡查力度。当日上午,当地民兵巡查中发现石亭江上的铁路大桥南边岸基处江堤出现溃坝,广汉市小汉镇人武部长郑本禹受命带领50多个民兵在此处加固江堤。

30多岁的郑本禹说起当时的紧张时刻,依然难掩激动。他是挥舞榔头敲碎火车窗户,救出遇险旅客的8勇士之一。

郑本禹说,当日下午3点15分左右,他们正在加固江堤,离他们10多米远的铁路大桥上,由北向南开来一列红皮火车,他们看着火车前10节车厢已经过桥,突然铁路大桥中间2个桥墩垮塌,火车后部15和16这两节车厢掉下,成V字形卡在铁路上。

“紧急!”郑本禹说,当时大家看得目瞪口呆,几秒钟后他们反应过来,立即带领50多个民兵冲上铁路桥。

只有8名民兵手上有榔头,他们顺着铁路桥边一人多宽的人行道赶到垮塌处。“火车内的人乱成一团,哭喊声,求救声嘈杂一片。”郑本禹回忆说。

火车头被拉断后滑上路基,失去动力的中间几节车厢车门无法打开,车窗无法砸开,乘客不断求救。眼看V字形的两节车厢即将坠入江中,郑本禹带着8个手持榔头的民兵砸碎玻璃,开始救人。

里面推外面拉,近400旅客成功逃生

郑本禹介绍,有榔头的民兵负责砸玻璃,剩下的民兵在外面拉被困乘客,里面旅客从里面推。2节车厢里近400名旅客很快被救出车厢,郑本禹估计,总共花了约20分钟。约10分钟后,人员全部转移安置,两节车厢也掉入江中。

宝成线是一条复线铁路,断裂大桥西边是另外一条铁路线。郑本禹说,近400人被救出不久,一列从南往北开出的火车驶过,“估计引起了震动,15和16节车厢彻底断裂,掉入滚滚石亭江”。

郑本禹说,他们往两节车厢内仔细观望过,“确认里面已经没有旅客了”。武警消防支队防止车厢掉落立即冲到下游阻塞河道。

昨日下午6时,断桥现场的旅客被全部转移。石亭江北边靠近铁路桥的江底有10多米宽的溃堤,500多米远处,2节车厢被在建的成都到乐山高速铁路桥墩挡住。

昨晚,德阳武警消防支队支队长黄强,带领60多个消防战士正架起大型探照灯,他们负责监视两节车厢,防止车厢被冲到下游,阻塞河道引起二次灾害。

黄强介绍,他们是下午3时19分接到报警,随后派人携带冲锋舟赶到现场。他介绍,到现场后2节车厢已被淤泥掩埋一半,没有发现遇险人员,铁路部门人员向其确认无人落水。旅客多自觉维护秩序安全转移

出事列车上的旅客告诉记者,事发后车上一度很混乱,经多人自觉维护疏散秩序,约1300人顺利逃生。

41岁的黎通泉在13号硬座车厢。车子刚到德阳时,黎通泉到12号值班车厢补了一个卧铺,后到10号餐车准备吃东西。

刚到餐车坐下来时,黎通泉车票还没来得及揣进口袋,火车突然剧烈的抖动了一下。“当时很恐怖,仿佛火车开到山路上一样”,黎通泉被抖坐在地板上。

黎通泉感到腰部剧痛,火车颠簸了半分钟左右,终于停下来。黎通泉说,列车长也在餐车,当时她“反应很快”,“很镇定”,要大家不要慌,并立即组织人群向已经过江的火车前部车厢转移。

黎通泉忍住腰部剧痛,从10号车厢转移到8号车厢上,有人扶他,还有人给他找位子坐。到了8号车厢,列车员继续要求旅客再向5号车厢转移。“当时我们也不知是桥墩塌了。”黎通泉说,他转移到5号车厢时,再也走不动了。

此时,旅客开始使用车厢内的破击锤,击碎车窗玻璃,一一撤出火车,闪了腰的黎通泉最后一个被抬出。

14号车厢 军人指挥疏散

昨晚,西安乘客王伟平介绍,当时他在14号车厢头厕所内。15时15分左右,他上完厕所,到洗漱间准备洗饭盒,突然火车剧烈一闪,他的肋骨撞在洗漱台上,因没有扶住,接连被撞两下,“当时以为是地震了”。王伟平马上打开洗漱间的门,到过道上一看,车厢里乱作一团,一些抱着孩子的妇女在痛哭。

车身已经倾斜,车窗下可见褐黄色江水,“很恐怖”。王伟平说,坐在一起的昆明军区现役军人王晓斌和另外几名退役军人都站出来,大声安慰大家不要慌张,并要求大家排队疏散。

“我看到他们都不慌张,我也平静下来了,帮助维持秩序。”王伟平说,很快车厢内的人排成排,向13号车厢前进。“有人越过座位向前冲,被我们制止了,后来秩序就稳定了”。

王伟平介绍,当时车厢已成V字形,14号车厢一头挂在铁路桥上,一头稍微倾斜向江中,15号车厢倾斜得更厉害。外面有人砸车玻璃,15和16号车厢也有人从窗子翻出。10多分钟后,王伟平附近的几节车厢内人全部疏散完毕。王伟平说,王晓斌是最后一个走出车厢的人,“他说里面已经没有人了”。

“今天我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危险,感谢上苍保佑我„„”王伟平日记这样写道。

善后:根据旅客要求进行安置

现场指挥部介绍,1300名旅客随后被送往了广汉中学安置。

从昨晚8时开始,根据旅客自愿要求,当地政府组织大巴,对距离近的乘客,用大巴送回家,大部分愿意乘火车的旅客,使用大巴转运到广汉火车站,转车回家。如果有乘客要求暂住,当地政府将免费安排食宿,暂时安顿在广汉。今日凌晨,新的K165乘务组已经把需要的乘客运往昆明。

德阳武警消防支队支队长黄强介绍,目前他们已向指挥部建议,如果上游不再有大水下来,暂时不做处理。如果上游近日还有大水,建议使用爆破或火炮轰击,处理两节车厢,防止其继续下冲,撞坏下游在建桥梁。

中流砥柱,钢铁长城

滔滔洪水,冲不垮人民大堤;

滚滚洪魔,击不倒钢铁长城。

党员:中流砥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平时,党员要为实现这一宗旨努力工作;关键时刻,紧急关头,要为实现这一宗旨奋力拼搏,直至英勇献身。这正是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生动写照。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夺取抗洪战争的胜利,这是一项极为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对参加抗洪斗争的每个党员的严峻考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年代也是如此。无论是董存瑞、黄继光,还是焦裕禄、孔繁森,等等,都对伟大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们党内,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一代一代优秀共产党人已在广大人民心中矗立起崇高的群体形象。在这场洪水面前,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会更加熠熠生辉。

他们平凡的事迹中蕴含着伟大的人生哲理,他们朴质的作风中映射着夺目的光彩。在暴雨如注、逐浪滔天的危急关头,共产党员发出的“不要管我,救群众要紧”的呐喊,具有多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他们就是中流砥柱。

最可爱的人:人民子弟兵

人民子弟兵筑起了一道洪魔击不倒、摧不垮的钢铁长城。我们的子弟兵就是每一根坚桩,每一袋沙土,同时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堤他们关键时刻站起来,危险时刻豁出来,一个子弟兵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当洪水汹汹,畏人胆寒之时;当百姓群众水生火热之时,子弟兵冲锋在前,他们来得及用沙土,来不及用血肉之躯,当肆意的洪水在把他们一次又一次猛烈冲击,甚至要吞噬他们的时候,子弟兵只有一个念头:保卫人民。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大桥重建,给予表彰

10月13日上午,石亭江上鞭炮雷鸣、彩旗飘扬,伴随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缓缓驶过石亭江大桥下行线,标志着宝成铁路石亭江大桥正式恢复双向通车,也标志着公司在经过53天的昼夜施工、艰苦重建后,圆满完成了石亭江大桥的抢险重建任务。四川省委副秘书长彭琳、成都铁路局局长武勇、集团公司总经理唐志诚、五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蒋光全、党委书记朱保胜等领导出席和参加了通车仪式。下午,省总工会、集团公司隆重表彰了在接到铁道部、集团公司重建石亭江大桥命令后,集中优势资源、汇集精兵强将,先后投入施工人员1000余人、各类施工机械200余套,全力投入到石亭江大桥灾后重建任务中的五公司。他们在抢建过程中,项目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和青年突击队等活动,不断掀起施工决战高潮。项目部全体参建人员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众志成城,不畏艰险,高举“开路先锋”大旗,冒风雨斗酷暑,七战洪水,三抢栈桥,清除拦路虎,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力克旧桥拆除、安全威胁、汛期洪水、工期压力“四大难关”,创造节点工期“六个第一”佳绩,实现安全、质量、工期、环境水土保护“四大目标”,为架梁铺轨赢得宝贵的时间,提前7天完成了宝成铁路石亭江大桥抢险重建的光荣任务,开创了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的新奇迹,再次展示“中铁二局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精神风采,全面兑现了向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中铁二局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信誉。

为了表彰先进,树立典型,集团公司对参见单位和员工给予隆重表彰。五公司石亭江大桥抢险重建项目部获四川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李泽伦、袁克远、谯华东等11名抢险重建勇士获集团公司党政工团授予“开路先锋”奖章;五公司党委书记朱保胜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抢险项目部党支部和第一、第三党小组分别获“先进党支部”、“党小组”称号;刘秦南,朱川林,郑高华等四名同志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回首灾难,低头反思

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生物的故乡;

水,是无比珍贵的液态白金。

然而我们的洪灾也是由于水造成的。

在这场洪灾中,人们忘不了双眼布满了血丝的市委书记、市长、县委书记、县长;人们忘不了与他们一起站在激流中打桩、与他们携手并肩、共同战斗的镇委书记和镇长;人们忘

不了靠前紧急指挥他们脱生,自己却走在最后的村支书和村主任;人们忘不了那一面面立在险工险段上、写着共产党员名字的生死牌。

当人们为自己和他人不屈不挠战胜洪水的英雄气概所感动时,也要悄悄地去听一听退去洪水的表白和心声:“我是水,我是雨水,我是露水,我是泉水,我是溪水,湖水,河水,江水„„,我在这个星球里生活了亿万年,让这个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变成一颗蔚蓝色的珍珠,让千百万种生命在这颗荒芜的星球上萌生,繁衍„„,我栖息在大树和小草的叶脉里,我沉睡在根系盘绕的泥土中,我嬉戏在山间,我荡漾在湖塘,我奔流在宽阔而又洁净的河床上„„,时至今天,我突然失去了家园,没有了树,没有了草,没有了深厚的土壤,没有了溪流和湖塘,我的河床变得拥挤又肮脏,我仓皇地奔突流浪,寻找我的家园„„”

鲁迅先生曾预言:“将来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为此,面对水,我们要学会敬畏,学会珍爱,学会善待,善待水就要像善待自己的宠儿那样充满无私,充满博爱,爱水的一切,享受水的一切,那时水也会尽显博大的胸襟与人类同家园共繁荣。

当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像珍惜自己的血液一样珍惜水,“水和血液等价”的日子,才会离我们而去„„

2011级汉文三班

唐开美

学号:***

第四篇:儿童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

 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一种文体。它兼有新闻和文学的双重特点,是处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

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 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因此,有人称它为“ 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

报告文学不是小说。

什么是儿童报告文学

 儿童报告文学是新兴的一种儿童文学体裁。是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及时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对儿童有深刻影响的真人真事的作品。

 也就是说,它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动人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所作所为和儿童所关注、所向往的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

儿童报告文学的特征

 1鲜明的新闻性

 这是报告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它区别于文学体裁的显著标志。新闻性指的是真实性和时效性。

 真实性是新闻性的内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所反映的事物必须是现实生活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夸大,不缩小,更不能无中生有。另一方面,要反映正确,即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两者结合才能构成完全真实。

 报告文学同样要讲究实效性,要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感应时代的脉搏。所谓时效性也有两个含义,一是报道时间要快,一是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与需要,及时抓住生活中具有新意的东西,回答小读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 优秀的儿童报告文学总是将报告的聚焦点置于当代少年儿童的生活领域,将探究的笔触伸向少年儿童的心灵深处。而当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当代少年儿童的生活时,他们不仅能发现儿童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值得张扬、宣传和歌颂的诸多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同时也会注意到现实社会中与少年儿童成长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 2强烈的文学性

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 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 “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 它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 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 这就告诉我们,报 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划、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 3深刻的教育性

 儿童文学被称之为快乐的文学,这是因为儿童文学常以其所具有的稚拙纯真之美和荒诞性、喜剧性给读者带来欢愉。与其他儿童文学样式不同,儿童报告文学不一定都以欢愉去取悦读者,而更侧重于直面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状况,以作者冷静的思考去铸成作品的震撼力。

 儿童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无疑有着来自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两方面的原因。从接受主体来看,儿童报告文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少年期儿童。从其身心发展看,少年期的儿童尚处于半幼稚和半成熟阶段,他们虽然告别了童年的幼稚,但还不具备成人的成熟。同时,当代少年儿童还面对着种种的人生难题和现状,决定了他们内心世界的脆弱和孤独,也决定了他们思想的不稳定和情感的丰富与多变。因此,他们渴求理解,需要宽容,需要获得心灵和精神的启迪。

 从创作主体来看,儿童报告文学作家是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和领航人。他们总是怀着一种对少年儿童的热爱和理解去关注他们的生活、思想和心灵,以他们真诚的情感和冷静的思考去唤起人们对当代少年儿童所面临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也唤起少年儿童对自己的反思。因此,庄严的社会职责和使命意识,使他们能以深邃的目光去透视少年儿童生活表象中所隐藏着的问题,去捕捉少年儿童生活中的热点或焦灼点,并由此为作品带来锐气、深度和思考价值。

儿童报告文学的类型

1、以报告事件和现象为主

这类作品重在展示当代少年儿童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特殊现象或事件,反映当代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对之进行客观的分析,带有鲜明的反思色彩和评价特色

2、以报告人物为主

 这是以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人物为主的儿童报告文学,其报告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少年儿童。这类作品一般通过对人物的经历、行为、思想、才干、典型事迹的报告,塑造血肉丰满的新闻人物形象,从而为少年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

 在表现手法上,以报告人物为主的报告文学,常借助电影艺术的“特写镜头”对典型人物的某一生活侧面、某一生活片断或者人物在某一事件中的特殊表现进行特写式的再现。刻画鲜活、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真实人物是这类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美学要求。

儿童报告文学部分作品

孙云晓 :《草原上的较量》《藏在书包里的玫瑰》《少年巨人》《“第三世界”的女生》《微笑的挑战者》等

李楚城: 《生活的斗士》

刘保法: 《迷恋》《星期日的苦恼》

庄大伟:《出路——当代农村少年心态录》

秦文君:《失群的中学生》

李凤杰:《魔鬼的诱惑》《还你一片蓝天》

孟晓云:《春城的一场暴风雪》

陈祖芬:《只不过是一刹那》

冉红:

《留学生和大公猫》

儿童故事的定义

• 以叙述生动引人的事件为主,适合儿童读和听的故事。

• 主题单纯、内容浅显、篇幅短小、人物集中、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语言口语化,是儿童文学中运用最普遍、流传最广泛、很受儿童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儿童故事的特征

一、主题集中明朗:主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寓有明显的教育目的。• 《谁勇敢》 杨福庆 • 内容:敢捅马蜂窝的小松在马蜂炸窝后狼狈而逃,不敢捅的小勇在紧急关头保护钢钢却被马蜂蜇肿了脸,痛得哭了,两相对比,告诉幼儿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写作特点:对比;对话简洁口语化,但写出了人物的个性

二、情节曲折单纯:以动人心弦的情节取胜。

1、突出传奇性

• 传奇性就是情节曲折、离奇,具有某种怪异性和神秘色彩。

方法:采用”变形”的艺术手法,通过高度的夸张,将生活特异化、漫画化或理想化,有时还可以使情节具有某种荒诞性,但又是合理的。《班里选出的小偷》(陈本学)

2、强调意外性

• 意外性就是情节的发展往往出乎读者或听众的意料之外,具有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 方法:采用“巧合”的表现手法。要巧中有常,巧而不为。《南瓜生蛋》

3、注重单纯性

• 单纯性就是故事线索单纯清楚,情节主线一般都单线发展。• 情节单纯不等于情节简单或单调。• 情节单纯并非呈直线状态。《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4、讲究连贯性

• 连贯性就是故事情节环环相扣,首尾呼应,没有太大跳跃性。• 方法:以顺叙为主,一般不采用倒叙,很少用插叙。《黄瓜》

5、重视完整性

• 完整性就是故事情节必须有头有尾。故事发生发展过程完整,有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苏珊的帽子》

三、叙述明快而有童趣

1、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

2、巧妙设置悬念

• 故事情节曲折,有悬念,有巧合,细节丰富。

四、语言质朴而活泼

最突出的特点:故事的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语言具体形象,口语化,可以阅读和讲述。

普罗普故事结构分析

• 表现一:故事一般以“从前”开头,或以功能相同的其他方式开头。

作用一:将故事放置在过去,说明故事发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一个远离讲述者、听众或读者的世界。为虚构找到了合适的空间和理由

• 表现二:童话故事一般以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的胜利结尾,并且保证“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作用二:听故事的孩子也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能够克服障碍,成功地在生活中找到幸福。

• 表现三:故事具有基本的对立结构。即匮乏/补救结构。在其他作品中可延伸为禁止/违背、需要/帮助、任务/完成等。

作用三:这种对立使儿童认识到问题的基本形式,使一切情景简单化,可以帮助年幼的孩子应付自己的问题。

第五篇:报告文学阅读

报告文学阅读

【技法指津】

报告文学阅读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基本原则如下:

1.“还原”原则:报告文学阅读遵循“还原”原则,解题时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的原则:在报告文学的阅读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就能够拿到不错的分数。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把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炮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他倍感困惑,又倍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w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陈忠实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陈忠实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问题:“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答案:①这句话形象地表述出了作家的创作追求,作家的思想,作家对世界的理解和他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态,他的作品写出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体验;②“属于陈忠实”,即他独有的风格特点,他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中剥离出来,独树一帜;③“永留人间”是就其价值和影响而言,无论就思想容量还是审美境界而言,陈忠实都是独特的、无可取代的。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大家之一。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李可染的艺术人生

李可染,1907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贫农,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双亲均不识字。

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在他童年时代已经潜入了他易感的心灵里了。

13岁那年,小学放暑假,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靠城墙有一片园林建筑,名曰“快哉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迷,感叹道:“后生可畏!”画师们招呼他进去看画,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他竟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促孩子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从此开始正式学画。

他与张眺被称为“西湖边上两兄弟”,张眺爱读西方哲学、文论,可染爱读中国古籍、画史。在张眺影响下,可染又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那时,可染和张眺都学油画,西湖国立艺术院的主导思潮是后期印象派,他们在画风上一度受到了塞尚、高更的影响,但总觉得还有不足。张眺思想敏锐,评古论今,可染以他少时拜师习国画为底蕴,从原来不会画素描、油画,到后来名震全校。这样,两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绰号:一个叫“张理论”,一个叫“李艺术”。“两兄弟”作为林风眠校长亲自主考的学生,李可染考前,得张眺之助,辅导他油画,竟一发而中,被破格录取为杭州国立艺术学院的学生。张眺落榜,经一再申诉得以入学。他俩相互激励,学业进步很快。

1947年,李可染有幸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第一次看到可染的写意画就十分欣赏、推崇,后来多次在可染画作上题写画跋,高度评价可染的创造精神。白石老人曾为李作《耙草歇牛图》题跋,老人写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一语道破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

李可染在齐师身边10年,每天为老人磨墨理纸,看齐师作画。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笔不画,但他认真学习了齐师的作画态度,用笔运墨之法,还有构思之奇伟,以及大胆独创的精神。

李可染也求教于黄宾虹。黄宾虹见了可染笔下的那气质厚重、笔墨浑化的水墨钟馗,大为欣赏,兴奋之极,当即要把自己收藏的元代珍品《钟馗打鬼图》送给可染。可染因礼太厚重,敬辞未受。师生结缘,一见如故。

黄宾虹精于画史和鉴赏。他品评艺格高低,重要的艺术标准是“纯全内美”,一反轻薄浮华之气。黄宾虹七十多岁以后,山水艺术大成,最后形成其浑厚无比的画风。这一点,促进了可染以“厚重”为核心的审美观迅速成型。

李可染在1986年曾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假如我的作品有点成就的话,那是我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选自《李可染的艺术人生》,有删改)

1.李可染是如何成为一代绘画大师的?

答:

2.李可染的绘画艺术有哪些特点?

答:

下载第一章:新时期报告文学.绪论.ppt.Convertor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章:新时期报告文学.绪论.ppt.Convertor.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报告文学写作方法

    报告文学模式介绍 标题 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 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标题一应求实,二应讲究修辞,三应具有概括力和气魄。例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国农民大趋势》......

    报告文学写作技巧

    报告文学写作技巧 第一节 报告文学概述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

    报告文学概述

    报告文学概述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文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更新时间:2012年 基本简介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

    先进事迹报告文学(本站推荐)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电力维修大队电修队*** ***,男,汉族,1965年出生,大专文化,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电力维修大队电工一队副队长,电工二队队长,电工......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ppt.Convertor(精选五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授课教师: 张建成教授 所属院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邮箱: 电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是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54......

    公务员法.ppt.Convertor

    人事行政---公务员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 公务员的义务、权利和管理,适......

    合同诈骗.ppt.Convertor

    建筑法规 陈战利 Construction Code 案例分析 孙某原是甲厂的一名业务员,现已被开除。孙某对甲厂怀恨在心。某天,孙某在外地遇见乙公司经理,便以甲厂名义与乙厂签订了一份购销......

    报告文学的写法[精选]

    报告文学的写法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 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