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85大学简介
校 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1-3]。
学校诞生于1911年,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52年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中,2位共和国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两弹一星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恰如清华园工字殿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4-5
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简称厦大(XMU),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厦门市共建[1],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入选“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全国31所副部级中管高校。学校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2]。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占地超过9000亩。2014年7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动工建设。校舍建筑总面积19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440多万册,固定资产总值84.55亿元,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5.29亿元。校园高速信息网络建设的规模、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成为CERNET2的核心节点之一[3]。
截至2016年3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以及27个学院(含76个系)和14个研究院,3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在校学生40000余人(含海外学历留学生1657人),其中本科生19739人,硕士研究生16875人,博士研究生3164人[3]。
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南京大学(Nanjing University),简称“南大”[1],是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计划”实施高校,也是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和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2-3]
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的现代大学[4-5],其学脉可追溯自孙吴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先后历经多次变迁。1920年在中国国立高等学府中首开“女禁”,引领男女同校之风。[6]最早在中国开展现代学术研究,建立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研究实验室,成为中国最早的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文理为基本兼有农工商等专门应用科、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为特征的现代大学。《学衡》月刊的创办,使得南京大学成为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被誉为“东方教育的中心”。1949年由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易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称“南京大学”,沿用至今。[2]
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5],是哈佛大学白碧德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学衡派”的雅集地,被誉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和科学发展的主要基地”,被杨振宁称赞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也是“985工程”首批九所高水平大学中唯一未合并其他院校的高校,坚持“内涵发展”,保持“原汁原味”办学优势与特色,赢得社会“中国最温和的大学”之美誉。
天津大学(TianjinUniversity),简称“天大”,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天津,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沿用至今。
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国家教育部、天津市、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位列“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重点建设大学,“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合作高校,中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1]
截至2015年末,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占地面积1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方米;北洋园校区占地总面积243.57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一期90万平方米建设,于2015年9月投入使用。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30067人,其中本科生16285人,硕士研究生10377人,博士研究生3405人。拥有61个本科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将天津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1]
校训:求是创新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坐落于“人间天堂”杭州。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竺可桢老校长因其历史贡献,成为了浙大校史中最具影响力的校长,他同时确立了“求是”校训和《大不自多》校歌。
浙江大学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是中国“学科最齐全”、“学生创业率最高”的大学,是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1],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2-4],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5]、“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7-8]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7个校区,占地面积约6398.52亩,校舍建筑面积约257.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93.5万册。学校有7个学部,36个专业学院(系),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家附属医院。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全日制在校学生4876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5092人,博士研究生9537人;留学生6237人,其中学位生3498人。[7]
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安交大”,位于古都西安,是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是全国重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九所高校之一,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111计划”成员,“珠峰计划”首批11所名校之一,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2011计划“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1-2]
西安交通大学为中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肇始于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西安交通大学。
截至2017年4月,学校设有兴庆、雁塔和曲江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98.94万平方米,各类建筑总面积203.85万平方米;有26个学院(部)、9个本科生书院。有85个本科专业,28个一级学科、15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5个一级学科、24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日制在校生33604人,其中研究生16505人
校训: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位于江苏省省会南京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著名的建筑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学院之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主要成员。
东南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国立东南大学,下设工科,其后工科又经历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等历史时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
截至2017年4月,东南大学占地面积5888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设有29个院(系),拥有76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31470人,其中研究生15017余人,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813人,已发展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简称“上海交大”,位于中国直辖市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Universitas 21、21世纪学术联盟的重要成员。[1-4]
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原名“南洋公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多个源头之一;1911年更名为“南洋大学堂”,1929年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更名为“交通大学”;1955年,学校迁往西安,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两部分独立建制,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1999年,原上海农学院并入学校;2005年,学校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为新的上海交通大学。[1-2]
截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七宝、浦东等6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共有28个学院/直属系,21个研究院,13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12个直属单位;有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6195人、研究生(国内)30270人,学位留学生2401人;有专任教师2835名,其中教授891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6名(含双聘);有本科专业6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6个。,气有浩然
山东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简称山大(SDU),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计划”,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其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据2017年4月山大官网信息显示,山大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含青岛校区约3000亩),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青岛、威海)八个校园(济南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兴隆山校区及青岛校区、威海校区)的办学格局;有4所附属医院,3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1所教学、实习医院;拥有在职教职工7759人(不含附属医院),其中教授1082人,博士生导师897人;各类全日制学生达6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40822人,研究生17984人,留学生3407人;下辖35个二级学院,开办本科专业118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
校训: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人大”,由教育部直属,[1] 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世界大学联盟成员、亚太国际教育协会创始成员,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2-4]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开学,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1954年,被确定为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大学和首批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2001年,入选“985工程”。[5]
据2017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占地面积230余万平方米,设有中关村校区、通州校区(东校区,在建)、苏州校区、深圳研究院、深圳校区(在建);[5-8]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44亿元;[9] 馆藏纸质图书392万册、电子图书297万种;下设5个学部、26个教学单位、81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1846人、全日制在校生24778人。
校训: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
吉林大学(Jilin University),简称吉大,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始建于194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著名学府,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亚太国际教育协会、21世纪学术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的重要成员。[1]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1960年,吉林大学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大学;2000年6月12日,合并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等6所院校组建新的吉林大学。[2]
吉林大学现开设本科专业124个,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有全日制学生69196人,其中研究生24202人,留学生1404人。学校有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7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15个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十,作为中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吉林大学涵盖全部13大学科门类,成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校训:求实求真,大气大为
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电子科大”,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为教育部、工信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两电一邮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1]
电子科技大学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根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00余亩;设有24个学院(部),59个本科专业;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0余人;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00余人,教授445人。
校 训: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四川大学(Sichuan University),简称“川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中国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两院院士中,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华南理工大学(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华南理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创建于193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入选“千人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也是“建筑老八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主要成员。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十位。化学、材料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7个学科进入国际ESI全球排名前1%。[1]
截至2017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有科学院院士16人,工程院院士17人,外籍院士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42人[2]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入选者34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3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2-11]
“十三五”规划对学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定出了明确的目标,在建校100周年即2052年学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训:公、诚、勇、毅
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简称“西工大”,位于古都西安,由教育部、工信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三方重点共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
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汉中组建的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国立西北工学院迁至咸阳。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1952年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10月,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1960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
截至2017年1月,学校拥有友谊与长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100亩,有全日制在校生26408人,教职工3700余人,设有16个专业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拥有65个本科专业。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34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855人,本科生14424人,留学生781人。
校训: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大学行列,入选国家“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2001年,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截至2016年5月,学校校园面积3807亩,建有6个校区,有2所附属医院、1所口腔医院;下设32个教学系部,开办91个本科专业;有本科生20486人,研究生10762人;有在职教职工4123人,专任教师2025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468人、副教授等副高职986人。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1],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2] 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中美“10+10”计划入选高校;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院校。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截至2016年12月,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系)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5所附属中学;有全日制本科生17228人,硕士研究生13864人,博士研究生4717人,另有攻读学位外国留学生3566人;学校占地面积约3850亩;纸本图书400余万册。
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第一个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1]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为首任校长。[2] 1916年,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把北大办成全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1] 1952年院系调整,校园从内城沙滩红楼迁至西北郊燕园。[3-4]
北京大学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九校联盟(C9)及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重要成员。[5-7]
北京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许多学者专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创造了大批重大科学成果,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校训:求实鼎新
北京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USTB)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设有研究生院,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1]。
学校于1952年由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科系组建而成,初名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北京钢铁学院,是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88年定名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高校。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重点大学。
校 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简称“复旦”,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协会成员、21世纪大学协会成员,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1]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新的复旦大学。截至2017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244.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20万平方米。
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扬“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校 训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HIT),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主要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享有“工程师的摇篮”之美誉。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其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据2016年9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拥有校本部、威海校区和深圳校区(筹),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其中校本部校园面积347.49公顷,建筑面积203.86万平方米 ;专任教师总数为3695人,其中正高职1122人,占教师总数的30.4%,副高职1534人,占教师总数的41.5%,专任教师博士化率为75.7%;下辖20个学院,开办87个本科专业。
校 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南开大学(Nankai University, NKU),简称南开[1],肇始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9年,是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的综合性大学。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湖南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往云南昆明,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2],为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3] 1946年回天津复校并改为国立。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
南开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入选首批“2011计划”、“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被誉为“学府北辰”。[4]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之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正在向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校 训:明德 厚学 求是 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中大[1]。学校前身为1952年设立的华中工学院、1907年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创立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以及1898年张之洞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2000年由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立。
华中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高校,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千人计划”入选高校,是21世纪学术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七校联合办学、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成员,是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建医学院的十所院校之一,是拥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四所大学之一,是与清华大学一同被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授予“大学领先奖”的两所中国大学之一。入选《Nature》评出的“中国十大科研机构”,被称作“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截止2014年4月,学校拥有2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湖北省重点学科34个。在校本科生32449人,研究生22837人,博士研究生6445人、硕士研究生16392人,各类留学生1745人。
校 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是一所位于湖北武汉市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其办学源头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913年改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更名武汉大学沿用至今。
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同时是“111计划”、“珠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重点建设的中国顶尖名牌大学,是与法国高校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是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地,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占地面积5187亩,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武大樱花约在每年三月中下旬开始开放。
截至2015年9月,武汉大学在校学生总计57886人,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250个,博士后流动站32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校 训: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
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国海大、海大(OUC),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为北极大学联盟、IAMRI联盟、海洋大学联盟成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牵头高校,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内地排名第33位[1-4]。
学校的前身是高恩洪于1924年创办的私立青岛大学;1929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建议,在原私立青岛大学基础上筹建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1959年3月,在山东大学部分科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并列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88年1月,学校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在建中国海洋大学黄岛校区(海洋科教创新园区[5])[6],设有17个院(系),1个基础教学中心,1个社会科学部,69个本科专业。学校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校有在册各类学生457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7200余人、本科生15400余人,留学生900余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5400余人、继续教育生15000余人。
校 训: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
湖南大学(Hunan University),简称“湖大(HNU)”,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市,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同建设,是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一流学府,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千人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PACE计划,建有中国书院博物馆、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是一所历史悠久、蜚声中外的综合类研究型大学,亦是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Cumulus)、金砖国家网络大学等国际组织重要成员和AMBA国际认证成员。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以及清朝末期(公元1897年)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时务学堂[1]。1926年02月01日,省立湖南大学在湖南工专、法专、商专三校基础上合并成立[1]。1937年07月07日,省立湖南大学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第1497号指令册立为国立湖南大学。1949年09月,国立湖南大学被中国共产党接管,并更名为湖南大学。2000年,隶属中国人民银行的湖南财经学院并入湖南大学。千余年来,这里学脉绵延,弦歌不绝,以“千年学府”之美名而饮誉世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大学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成长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先后有34位校友当选为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1位全职教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全职教授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校 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北京理工大学(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干,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卓越大学联盟”[1],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中管副部级高校,设有研究生院。
学校前身北京工业学院发源于1940年在延安成立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截止2016年12月,该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8174人,其中本科生14789人,硕士研究生8031人,博士研究生3416人,外国留学生1938人。[2] 学校拥有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西山实验区、珠海校区和秦皇岛分校;设有20个专业学院[2] 和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珠海学院。
2012年,学校首次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大学100强”和“世界大学500强”,在入选的19所中国高校中名列第13位(并列)。
训: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重庆大学(Chongqing University),简称重大(CQU),位于中央直辖市重庆,是中共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同建设。重大早在民国时期就是中国最杰出的国立大学之一;现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也是“2011计划”、“111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重庆市大学联盟”、“中国酿酒高校联盟”成员,国家31所副部级中管高校之一。享有“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的美誉,重庆大学的办学目标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
1929年刘湘创办重大,20世纪40年代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1942年更名为国立重庆大学,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新重庆大学,使得重大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处于全国较高水平。[1]
截至2017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5212亩,有A、B、C、虎溪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60余万平方米,累计藏书450万册,中外期刊6500余种;各类权威文献数据库200个;共35个学院,本科专业95个,覆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教、艺10个学科门类。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19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700余人。
校 训:团结 进取 求实 创新
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大工,坐落于滨城大连,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中国著名的“四大工学院”之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111计划”重点建设的大学,“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主要成员。
大工1949年4月建校,是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迎接新中国建设而创建的第一所正规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学校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88年3月更名为现名。
截至2013年9月,学校共有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生物化学、数学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的行列[1]。
截至2014年5月,学校已形成一校、两地(大连市、盘锦市)、三区(大连凌水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的办学格局,总占地面积43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4.8万平方米,学校教科仪器设备总值142876.55万元,图书馆藏书299.2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5.8万余种。学校运动场馆面积21.5万平方米;有两院院士11人、双聘院士20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764人(博士生3725人,硕士生9567人,本科生20685人,预科生72人,外国留学生数715人)
校 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简称“中大”,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1]
中山大学是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同时也是“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1]
学校有1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领域数量位居国内高校第2位,其中有11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学校33个参评学科有16个学科进入水平排名前5,32个学科进入水平排名前10。[1]
学校现有院士20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2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70人,历次主持“973”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0人次。[2]
学校拥有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经济管理等多个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内、国际认证。入选教育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等国际一流大学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相关国际认证。并拥有10家附属医院。
校 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ersity)简称北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
一、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1988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9年,学校成为国家八五期间全国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1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11年,学校成为国家“珠峰计划”院校之一;2012年,学校入选首批“2011计划”。[2]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拥有学院路、沙河2个校区,占地3000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下辖30个学院,开办61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29951人,其中本科生15466人,硕士研究生9113人,博士研究生4305人,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1067人;拥有在职教职工3833人,其中专任教师2387人,教授、副教授172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78.0%。
校 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简称东大(NEU),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先后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为“21世纪学术联盟”成员高校,是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三十二所高校之
一、研究生招生三十四所自主划线高校之一,是中共中央1960年、1978年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务院在1981年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迁徙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等地。在此期间,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1950年8月,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和鞍山工专合组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8日,复名为东北大学。东大建有中国第一个大学软件园,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家上市的校办企业。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占地总面积2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设有6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有177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设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08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17个博士后流动站。在校博士研究生3730人,硕士研究生10362人,普通本科生29804人,外国留学生1408人。
校 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北师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50年,毛主席为北京师范大学亲笔题写校名;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清代末年建校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名师先贤曾在此弘文励教。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校 训: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简称“中南(CSU)”,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31所副部级大学之一,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111计划”、“2011计划”入选实施高校,也是中国-中亚国家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重要成员。
学校于2000年由原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湖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其最早溯源可追寻到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和1914年创办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是一所以工科和医学为特长,涵盖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辐射军事学的综合研究型大学。[1]
中南大学是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是全国首批试点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的五所大学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所为军队培养现役军官指技合一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是我国百强企业最欢迎的10所大学之一。[1]
百余年来,中南大学汇聚和培养造就了大批享誉中外的专家学者和党政企等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陈国达、陈新民、黄培云等工学先辈泰斗;张孝骞、汤飞凡、李振翩、谢少文等现代医学宗师;王淀佐、何继善、黄伯云、古德生、钟掘等在校的当代学术大师;梁稳根、王传福两位中国首富;郭声琨、姜异康等大批政界杰出校友,为党和国家的教育科技及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校 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中国农业大学(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中农大”,是一所以生命科学、农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全国重点大学,系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列入“2011计划”、“111计划”。由教育部直属,水利部、农业部和北京市共建,中管副部级建制。[1]
学校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60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84年被中央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2]
经过百年发展和积累,中国农业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生命科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在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具有突出影响力。
校 训:诚朴勇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中国农科城杨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11计划”、“2011计划”、“千人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成员。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同时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学校农业科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之列,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之列。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校园面积5653.5亩,建筑面积128.06万平方米。有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支;有全日制本科生21000余人。
校 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北京市、国家民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1999年、2004年先后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也是中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1]
截至2014年11月,学校占地面积为37.8万平方米,另规划新校区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8.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24亿元。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港澳地区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16053人,其中本科生11312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063人,少数民族预科生505人;本科生(含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54.9%。
校 训:厚德博学 强军兴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简称“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直属的一所涵盖理学、工学、军事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入选“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从50年代初建校以来,学校一直是国家和军队重点建设的院校。学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1959年确定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院校,是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是“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重点院校。
学校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1970年学校主体南迁长沙,更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学校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信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
校 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千人计划”,“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先后并入。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
截至2016年3月,学校设有闵行、中山北路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设有3个学部、26个全日制学院、79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14079人,其中本科生13878人,专科生201人;在校研究生1500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921人,硕士研究生8875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3208人;留学生4215人;有教职工3982人,其中专任教师2215人。
第二篇:上海大学简介
上海大学于1994年5月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上海工业大学的前身上海工学院建立于1960年,1972年与上海机械学院合并,工学院院址为新上海机械学院总部,1979年两校分开,并经教育部同意,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建立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负责筹建,时任校长是华东分院院长,各系系主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兼任,学校与研究院、研究所关系十分密切;原上海大学建立于1983年,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校与上海机械学院分校、上海美术高专、合并的华东师大分校和上海科大分校、上海法律高专;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建立于1959年,1981年升格为高专。
在1994年四校合并时,江泽民总书记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新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副总理也为学校题了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题词含义深远。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曾经有过一所上海大学,它建立于1922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校长为国民党人于佑任,共产党人恽代英任总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还有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著名学者在该校任职任教。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强行关闭了该校。该校学风严谨、革命气息浓厚,虽然建校历史很短,但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其中包括李鹏的父亲--革命烈士李硕勋、曾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等。在当时,就有“武有黄埔(军校),文有上大”的盛誉。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是于信汇教授,常务副校长是周哲玮教授。
1922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这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的广大师生立志继承与发扬 “老上大”的革命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作出更大贡献。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续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上海大学现设有28个学院和2个校管系;设有71个本科专业、131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类别中含18个专业领域)、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专业、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教育部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2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由大师领衔、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国际化、高素质、基本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00余人,占专任教师的47.7%;教授486人,占专任教师的17.7%;副教授842人,占专任教师的30.6%。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400余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人。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招生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之一,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就业经验典型高校”之一。2003年10月,学校率先通过了由国家教育部举行的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学校现有学生38700余人,其中研究生8800余人,本科生25800余人,高职生4000余人。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学生12000余人。
上海大学的科研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近五年来,学校科研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一直位于全国高校30位左右,专利申请与授权数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2010年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达132项,经费4300余万元。随着学校文科的快速发展,文科科研实力大为增强,2010年新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3项。上海大学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迄今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不间断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和开展学术交流。学校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2800余人,其中学历生500余人。学校与海外高校共建了4所孔子学院,为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宝山校区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图书馆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近360万册,中外报刊3450余种,其中中文纸本报刊3000余种、外文纸本刊450余种。校园通信光缆连接三个校区以及所有大楼,建成了较完整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学校体育场馆功能最全、设施先进。学校还建成了一批先进的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多媒体教室。
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荣获全国“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1994年以来,学校已7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并且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08年上海大学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与效益,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前列。钱伟长校长倡导的“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弘扬光大、生生不息。
上海大学正在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展望未来,上海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优化富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朝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055201 英语笔译硕士
翻译硕士(MTI)是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我院翻译硕士教学采用互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项目翻译、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学员应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可申请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
指导教师:朱振武、程琪龙、谢之君、冯奇、周平、唐述宗、庄恩平、庞好农、肖福寿、唐青叶、王晓元、尚晓进、朱巧莲、姚喜明等
研究方向:01、英语笔译(文学作品翻译、理论文献翻译、实用文体翻译)
招生人数:35
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11翻译硕士英语
3.357英语翻译基础
4.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5.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备
注:联系方式: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联系人:徐老师
邮编: 200444
联系电话:021-66133062 传真:021-66133058
电子邮箱:mti@shu.edu.cn
第三篇:大学组织部简介
组织部简介
一.部室性质
组织部是一个严谨的部门,起纽带作用,是协调团委加强全院共青团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及共青团干部的培养和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
组织个团支部开展活动,并负责做好团干部量化考核工作、鉴定工作,组织开展团员考评及团内评优评先等工作。二.工作要求
认真负责,忠于职守,严谨高效,务实创新 三.部室风气
团结进取,积极热情 四.部室宗旨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五.工作简介
1. 熟练掌握全院各团支部的基本情况,了解基层团组织的活动,组织生活、团总支委员等情况。
2.组织并监督各团支部按时优质的开展团日活动(如团支部风采大赛、校风校纪建设月等)。
3. 加强组织建设领导管理各团支组织部的相关工作。
4. 负责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了解团干部的思想状况。5. 制定落实团学干部培训计划,培训方式以培训教育工作积极开展。6. 负责做好团干部量化考核工作、鉴定工作,组织开展团员考评及团内评优评先工作。
7. 做好团员证的注册和管理工作,做好团员登记、团费收缴、团员组织关系转接等工作。
8. 负责各团支部“推优”(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并完成各团支部党员发展对象的申报、审核、确定等工作。
9. 负责我院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教育以及积极分子党课考试工作。10. 配合各党支部、团支部做好党员、团员的档案建立和管理工作,做好组织工作中的各种数据统计和材料收集以及党费的收缴工作。
11.协助党支部组织开展党员民主生活会以及党内评优评先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做好汇总和报告工作。
12.协助党支部进行党员组织活动,组织生活工作.13. 负责新生团支部的建立,高年级班委换届及班委的调动等工作。14. 在需要时,及时协同配合其它部室开展工作。15. 完成团委交办的其它任务。六.部室成员:
由1名部长,2名副部长,6名干事组成。
第四篇:石河子大学简介
石河子大学简介
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天山北麓被誉为戈壁明珠的石河子市,1996年4月,由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对石河子大学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
石河子大学有着60年的办学历史,建校最早的原石河子医学院前身诞生于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学校发展。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贺龙副总理、王震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学校视察。中共中央〔2004〕1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对石河子大学的扶持力度。2008年岁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写信向我校师生员工致以新年的慰问,并明确石河子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石河子大学植根祖国西北边陲,始终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把培养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留学生教育,构建了“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培养各类毕业生近9万人,为兵团和全国农垦系统培训各类管理和专业人才近20万人。学校成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了拥有“百姓教授”称号的全国模范教师代江生教授和胡锦涛总书记称其“为人师表,师德高尚”的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教授(北大支教老师)。
石河子大学拥有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理、工、农、医、管理等十大学科门类。学校下设20个学院,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1个本科专业,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专业,3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分别在学校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现有11个农业部、自治区、兵团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兵团重点实验室,2个重点文科研究基地,9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所,是兵团和自治区重点科研基地。
石河子大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形成了在新疆及国内凸显优势和特色的“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新疆特种植物资源与开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与社会文化研究”六大学科群,并在这些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十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6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目前,学校公开出版发行《石河子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科技核心期刊)和社会科学版)、《新疆农垦经济》、《农垦医学》、《兵团教育学院学报》五种学术刊物。
石河子大学现有教职工2607人,专任教师1527人,其中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绿洲学者”7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152人,副教授450人,获国家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32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0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区招生,现有在校生30032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21989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906人。同时,分别从俄
罗斯、韩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八个国家招收留学生 245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位于新疆高校前列。
石河子大学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校园面积183万平方米,校舍面积95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7万平方米。拥有设施完善的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田径馆、标准体育场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有附属医院3个,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床位数2950个。图书馆藏书290万册,内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藏书点。学校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43%,多次荣获卫生红旗单位、绿化模范单位、花园式单位、平安校园、绿色大学称号。200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石河子大学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国家3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江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全面合作。
目前,石河子大学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正朝着区域有特色、国家有贡献、高校有地位,充满生机活力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日
石河子大学校风、校训
一、校 风
团结务实求真创新
涵义:
1.“团结”:团,团聚,会合;结,凝聚,凝结,结合。意为集中各民族力量为实现共同理想而联合起来。
2.“务实”:务,从事,致力;实,真实,实际。意为从事或致力于具体的工作和学习,讲究实际,不尚空谈,不求浮华。
3.“求真”:求,追求,探求,寻求;真,真理,真知,真实。意为工作和学习都要不断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寻求真实。
4.“创新”:创,创建,创造,创立;新,新鲜,新颖,新意。意为工作和学习都要勇于开拓和创造,吐故纳新,推陈出新,破旧立新。
阐释:
1.风是一种景象,一种习俗,一种教化,一种态度,一种操守。设教兴学,开物成务,移风易俗,必须在端正学校风气上下功夫,此之谓“开风气之先,行教化于后”。
2.我校设教西北边陲,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相对落后,建校50余年来,受军队传统和兵团精神的熏陶,形成了“团结、务实、求真、创新”的良好风气。
3.学校的校风,是学校的形象,是学校的品格,是学校的旗帜。
“团结、务实、求真、创新”之校风,体现了石大学人以团结为本,以务实为尚,以求真为美,以创新为荣的风范和学养。
二、校训
明德正行博学多能
涵义:
1.“明德”:明,光明,明亮;德,道德、美德。明德,意在使美德发扬光大。语出《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正行”:正,端正,符合标准;行,行为,行动;正行,意在使行为端正,举止符合礼仪规范。
3.“博学”:博,丰富,通晓;学,学问,学识;博学,是指学问广博精深。语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多能”:多,很多,多种;能,能力,才能。多能,是指具有多方面才能。优点:
1.内涵丰富,辞意精炼。“明德正行,博学多能。”包揽了师生员工在品德、行为、学识、才能方面的要求。主旨明确,内涵丰富,辞精义达。
2.融古通今,文白兼有。八字校训古今融通,文白夹杂,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读之琅琅上口,思之回味无穷。
3.文理通用,雅俗共赏。八字校训不拘文理,不限科目,亦雅亦俗,深浅由人,专家学者不以为浅,市井百姓不以为深。
4.推陈出新,别具特色。八字校训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蕴涵了对现代文明的创新,厚重博大,兼容并蓄,充分反映了我校创建新型综合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第五篇:石河子大学简介
石河子大学位于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最佳范例迪拜奖”的新疆石河子市。学校有着63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现由国家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以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为副组长单位,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为成员单位的高校团队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建校最早的原石河子医学院前身诞生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1996年4月,学校由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学校发展,多次提出加大对石河子大学的支持力度。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贺龙副总理、王震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学校视察;近年来,李岚清、刘延东、陈至立、周济、袁贵仁等领导相继视察学校,学校的发展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成为植根祖国西北边疆的一颗璀璨明珠。
石河子大学始终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留学生教育,构建了“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培养各类毕业生约10万人,为兵团和全国农垦系统培训各类管理和专业人才近20万人。学校成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了拥有“百姓教授”称号的全国模范教师代江生教授和被胡锦涛总书记誉为“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教授(北大支教老师)。
石河子大学拥有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2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相关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8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
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3个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1个,农业部培训基地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6个,兵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和兵团重点文科研究基地4个(同时是自治区和兵团重点科研基地)。
石河子大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在“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与生态、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新疆农产品高效贮藏与深加工、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与开发、化工绿色工艺及新型材料技术、新疆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学校主持国家“973计划” 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4项,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35项,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科研经费达1.51亿。目前,学校公开出版发行《石河子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科技核心期刊)和社会科学版)、《新疆农垦经济》、《农垦医学》、《兵团教育学院学报》五种学术刊物。
学校现有教职工2547人,专任教师1610人,其中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163人,副教授519人。先后有71人获国家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85人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34651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23596人,国防生406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325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等荣誉称号。
石河子大学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校园面积183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13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设施完善的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田径馆、标准体育场、会堂、综合教学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有附属医院4个,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床位数5560个,临床教师550人。图书馆藏书290万册,有万方、维普、CKNI、Springer LINK、SDOS、NSTL等中外文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等数字资源30余种,珍藏有《四库全书》、《传世藏书》、《中华再造善本》等多部珍贵文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藏书点,省级科技查新单位。学校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43%,荣获了国家级“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绿化模范单位”、自治区级“卫生红旗单位、绿色大学”、兵团级“平安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自1998年以来学校连续五届荣膺“自治区文明单位”,2009年1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石河子大学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成立了国际教育中心,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孔子学院。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国家3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先后有14个国家500余人来校留学。
学校积极拓展校际、校地、校企交流合作,先后与国内20余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新疆兵团八师石河子市、九师、沙湾县等兵团、自治区多家单位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新疆天业、天富、伊力特、神奇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乘着西部大开发和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春风,石河子大学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要求:要提高石河子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石河子大学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正朝着建设“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