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85工程大学简介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也称“世界一流大学”工程。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等学校共有九所,被称“九校联盟”,截至2013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
985第一档: 两牛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六名校:
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
985第二档: 理工类:
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
综合类:
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专属类:
北京师范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985第三档: 综合类:
吉林大学、四川大学 湖南大学、山东大学
理工类:
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985第四档: 综合类: 兰州大学、东北大学 专属类: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试点高校名单
北京(19所)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江苏(10所)
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上海(8所)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陕西(6所)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四川(4所)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山东(3所)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辽宁(3所)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大学 黑龙江(2所)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安徽(2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吉林(2所)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重庆(2所)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天津(2所)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湖南(2所)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广东(2所)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浙江(1所)浙江大学
福建(1所)厦门大学
甘肃(1所)兰州大学
(18省市77全国)
(山西、河南、河北、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海南)
第二篇:江南大学物流工程研究生简介
一、专业领域简介
物流工程指运用现代工程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规划与设计、实施与控制、组织与管理。从系统工程学角度看,现代物流系统的全过程包括需求预测、原材料采购、零部件支持和物料管理、物流中心选址、规划与设计以及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等各种活动。这些物流活动离不开物流应用技术的支持。物流管理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与众多的学科相关联,如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因此,需要运用综合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解决物流实践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授予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遵循物流工程专业特点,制定本学科培养目标:掌握物流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物流工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科学严谨的研究精神。应坚实系统地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研究和解决本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能运用一种以上外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资料和撰写科技论文,基本达到能读、写、听、说的程度。
三、研究方向
(一)企业物流的管理与运作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物流系统是一个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综合系统,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主要是对物流战略层面的计划与决策,将对象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全局的观点出发,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物流系统分析、优化与整合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及物流系统方案的设计方法与物流系统的综合评价技术。
(三)供应链管理
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储、配送中心和渠道上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移、分销及销售的管理办法。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在配送网络的重构、库存控制、供应链集成与优化、产品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是该方向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
(四)物流产业规划与设计
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便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活动,具有产业发展的性质,还包括物流园区规划、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等。
第三篇: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简介
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简介
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于2005年6月,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是我校唯一指定的勤工助学服务机构,隶属于校党委学工部(处),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开展日常工作.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更好的了解和帮助我校贫困生,也为了能给学生一个锻炼的平台,采取了“以学生团结学生,以学生管理学生,以学生服务学生”的办法,成立了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全面指导全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心成立以来,已经为校内同学提供校内校外兼职等工作岗位近千个,给广大同学带来了丰厚的实际利益,大大的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中心秉承“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方便互利,特困优先,以勤代补,教管结合”的原则,严格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学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助学方法,以培养优秀人才,使中心成员在实践、奉献和服务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人价值的充分展现为目的,一直以来,我中心不仅为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经济支持,也为广大同学提供了各种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而且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心基本任务:
规范我校勤工助学活动,帮助同学处理好学习和勤工助学、社会服务的关系。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范、推动、引导和保护我校勤工助学和社会
服务活动。
通过开展勤工助学和社会服务活动,帮助同学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通过开展勤工助学和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同学自立意识和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以直接和间接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脚踏实地的开展各项工作、逐步解决我校部分同学的生活开支压力。
通过开展勤工助学和社会服务活动,检测同学对社会的把握程度,全面提高“知识——
能力——素质”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并把落实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拓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中心现有固定岗位:
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现有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分武昌和流芳两区,共计700余岗:
武昌校区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包括:文明督察一队、文明督察二队、学风督察一队、学风督察二队及各行政部门助理,共计250余岗;
流芳校区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包括:文明督察一队、文明督察二队、学风督察一队、学风督察二队及国旗班,共450个岗位;另有各部门和学院助理等30余岗。
中心组织:
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完善,现在中心负责人包括指导老师,主任和副主任,以及各队的队长、副队长。组织队伍分布主要有文明督察一队、文明督察二队、学风督察一队、学风督察二队,国旗班,已经成为一个部门设置完善,组织结构协调,人事制度健全,沟通渠道畅通,工作氛围和谐,办事过程务实,业务绩效优秀,评估体系合理的团学组织。中心全体成员始终坚持一贯的宗旨,始终坚持以培养人为中心,始终坚持中心的温情与爱心,已成为一个极富人情味的大家庭。
第四篇:范从来教授简介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莫砺锋教授简介
莫砺锋,男,1949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6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1968年下乡插队,在江苏省太仓县和安徽省泗县务农、做零时工。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是为国内首位文学博士获得者。1984年以后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其间于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任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在韩国全南大学任客座教授,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在台湾清华大学任客座教授,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任客座教授。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并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通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政协常委。学术兼职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
研究成果:
[学术性著作]
1.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
2.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神女之探寻(编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中国文学史•宋代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诗歌与道德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7.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华书局2005年)
8.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9.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漫话东坡(凤凰出版社2008年)
[非学术性著作]
1.浮生琐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莫砺锋诗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莫砺锋说唐诗(凤凰出版社2008年)[学术论文(1996年以后)]
1.评史蒂芬•欧文的初唐诗、盛唐诗,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2.朱熹韩文考异研究,国学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3.论韩愈诗的平易风格,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4.文学史学献疑,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5.重论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冬,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
6.回顾、评价与展望——关于本世纪宋诗研究的谈话(莫砺锋、陶文鹏、程杰),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
7.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8.江郎才尽新解,文学评论丛刊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9.评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学术思想评论第3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怅望千秋一洒泪,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5期
11.杜诗伪苏注研究,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
12.南朝山水文初探,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13.论欧阳修的人格与其文学业绩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14.一部引人注目的博士论文,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1
15.论朱熹对历代散文的批评,漳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6.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1期
17.论朱熹的文学理论,国学研究第六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18.论朱熹的文学史观,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
19.论朱熹对诗序的态度,文献2000年第1期
20.论朱熹对历代诗歌的批评,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1.论朱熹对作家人品的态度,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23.论朱熹的散文创作,阴山学刊2000年第1期
24.批评与考证相结合的学术创获,学术界2000年第3期
25.论朱熹的清远诗风,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5辑,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9年
26.长使英雄泪满襟——论杜甫对诸葛亮的赞颂,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
27.新时期中国大陆宋诗研究述评,莫砺锋、程杰,阴山学刊2000年第2期
28.程千帆评传,学术界2000年第4期
29.论晚唐的咏史组诗,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
30.莫信诗人竟平淡,读书2000年第9期
31.朱熹的文学活动,人民政协报2000年9月15日第4版
32.怎样读杜甫诗,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5期
33.论朱熹文学家身份的历史性消解,江汉论坛2000年第10期
34.郭祥正——元祐诗坛的落伍者,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中华书局2000年
35.论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
36.诗以奇趣为宗——论苏诗的艺术个性,人文论丛2000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37.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中国文化17、18期(2001)
38.从经学走向文学:朱熹“淫诗”说的实质,文学评论2001年2期 / 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
39.关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问题的管见,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0.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41.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求索2001年第4期
42.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
43.论唐宋诗醇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4.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45.朱鹤龄杜诗辑注平议,文史2002年第4期
46.陆游读书诗的文学意味,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7.陆游诗中的学者自画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8.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49.陆游诗中的巴蜀情结,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50.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51.台湾的中文系述评,东方文化2003年第4期
52.读剑南诗稿校注献疑,中华文史论丛第7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3.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
54.大家阴影下的焦虑——唐代诗人薛能论,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55.读陆游入蜀记札记,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56.宋诗三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7.论宋人校勘杜诗的成就及影响 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3期
58.陆游诗中的自画像 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
59.贯通历代弥纶群言,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60.论宋代杜诗注释的特点与成就,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辑
61.台湾大学的学科评鉴,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5期
62.论纪批苏诗的特点与得失,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4期
63.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64.乌台诗案史话之一:阴谋的出笼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7/04 65.我与语文学习莫砺锋 新语文学习(高中版)2007/05 66.薪火相传讲杜诗 莫砺锋 江苏政协 2007/08 67.乌台诗案史话之二:柏台霜气夜凄凄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7/06 68.乌台诗案史话之三:营救与出狱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1 69.从读诗说起 莫砺锋 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2008/06
70.乌台诗案史话之四:涉案作品的文本分析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2 71.苏轼的敌人 莫砺锋 学术界 2008/02 72.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莫砺锋 中国韵文学刊 2008/02 73.黄州东坡史话之一:缥缈孤鸿影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3 74.文献与史实: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莫砺锋 东方丛刊 2008/02 75.东坡黄州诗话之二:东坡居士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4
76.黄州东坡史话之三:黄州风月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5 77.东坡在岭南之一:南迁途中 莫砺锋 文史知识 2008/06 78.黄州东坡史话之四:“东坡五载黄州住”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8/06 79.东坡在岭南之二:“报道先生春睡美” 莫砺锋 文史知识 2008/07 80.东坡在岭南之三:从惠州到儋州 莫砺锋 文史知识 2008/08 90.东坡在岭南之四:“梦里似曾迁海外” 莫砺锋 文史知识 2008/09 91.东坡在岭南之五:“细和渊明诗” 莫砺锋 文史知识 2008/10 所授课程:
古代文学史专题(硕士课程)、杜诗研究(硕士课程)、唐宋文学专题(博士课程)。
研究课题:
·在研项目为“中国诗学的文化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01JB750·11-44012)
·任2006年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现代中国社会研究”首席专家
第五篇:黑龙江大学简介
黑龙江大学简介
坐落于北国冰城哈尔滨的黑龙江大学,是一所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建校以来曾五次易地、十次更名,经历了抗大时期战争环境的艰苦历练,完成了由军事教育到国民教育的跨越;经历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艰辛建设,完成了由单科性外语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跨越;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来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由传统综合性大学到现代综合性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步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行列。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黑龙江大学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艰苦创业、培育英才、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祖国之发展、龙江之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十一五”以来,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强化管理为主的发展道路,着力构建教学、科研和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确定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战略目标,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现为黑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连续多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在《2012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跨入重点大学行列,2012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黑龙江大学始终坚持以特色求发展,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熔铸传统、地缘、综合等办学优势炼造出两大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多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二是注重光荣办学传统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完美融合,锻造形成了以延安精神和抗大校风为核心的“秉承传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主旨,积淀培育出集科学追求与人文理想于一身的坚毅厚重、大气执着的精神品格。
黑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优势明显,共设有33个教学院部,拥有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11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81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1个,可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5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99个;2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1个学科群、12个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2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5个,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4部,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
一。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联合设立的中俄学院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列入全国17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之一。
黑龙江大学坚持教学立校,以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依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教育质量优异,教学成果斐然。在2001年和2008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结论。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60项;拥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6篇(次),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32篇。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 000余名,研究生5000余名。建校以来已为龙江和祖国培养了16万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以阎明复、张左己、姜大明等为代表的诸多政界精英;有以叶正大、刘晓江等为代表的多位高级将领,有以李凤林、潘占林等为代表的数十名共和国优秀外交官,有以李锡胤、吕冀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新时期,还陆续涌现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何建章、“网络感动中国人物”陈顺达等先进人物。
黑龙江大学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条件优良,校区占地面积1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56亿元,馆藏图书400余万册,拥有可容纳3万余名学生住宿生活的大学城,以及设施先进的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餐饮中心等办学基础设施,以及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
黑龙江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人才云集。现有教职员工近3 100名,其中专任教师及科研人员近2 000名,研究生导师68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900余人。其中,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6人,位居全
国高校第19位,列地方高校第一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获得者200余人次;学校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获得者1人,“普京奖”获得者1人,“普希金奖章”获得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4人。
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落脚点,走科研兴校之路。现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糖料改良中心、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开放合作基地、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科技示范基地、中俄联合催化实验室等众多国家级高端科研创新平台;拥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以及俄罗斯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等6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现已基本构成多学科、立体化、完整均衡的科研创新发展体系。“十五”以来,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项,连续多年被SCI、EI、ISTP、CSSCI收录的论文均达到700余篇,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7000余项,其中有64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的奖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李锡胤、潘国民教授主持编撰的《俄汉详解大词典》获国家图书奖,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国家领导人。黑龙江大学编辑出版的《求是学刊》《外语学刊》《自然科学学报》《中国糖料》《满语研究》《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黑龙江教育》《北方法学》《俄罗斯学刊》《远东经贸导报》(俄文版)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黑龙江大学牢固树立“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服务社会”的观念,通过整合、凝练和优化校内外优势资源及校企合作等方式,形成了以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为主的综合性科技文化创新服务体系,努力为高教强省和科教兴国做出积极贡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黑龙江大学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围绕龙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通过广泛参与决策咨询,承担高层次项目和应用性研究课题,参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担任实际部门顾问等多种形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对俄经贸文化交往和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在自然科学领域,黑龙江大学强化理工科优势特色,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力度,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化学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中取得了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第一个机群并行数据库服务器系统、无模型控制器、IC卡电脑加油机、L—乳酸菌系列保健产品等科研项目成功实现成果转化,为龙江产生经济效益均数亿元。黑龙江大学积极整合科技资源、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辟建了黑龙江省第一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以计算机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科技产业群体,年均产值上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黑龙江大学校办产业学府书城是全国大学最大的书城,年营业额上亿元,曾获全国文化产业先进集体称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作为全国地方性大学出版社的杰出代表,曾多次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并荣获“出版业网站百强”荣誉称号。
黑龙江大学注重通过树立和涵养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以丰富多样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校园。黑龙江大学曾圆满承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主运动员村任务,开中国大学承办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之先河;曾成功承办亚洲男篮锦标赛、全国女篮甲A联赛、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及教育部主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活动等众多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黑龙江大学通过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关爱平台,开辟了学生工作一站式服务区、校长信箱、学业导师网络平台、学生工作热线、后勤服务热线、心理咨询热线和“校园110”热线等。黑龙江大学是被教育部确定的依法治校示范校,并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省十佳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
黑龙江大学突出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特色,高度重视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建构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汉语推广工作平台。截至目前,黑龙江大学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的1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等签署了交流协议,同全球14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先后派出联合培养留学生1 600余人,培养外国留学生近万人。现拥有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俄语翻译中心,经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共办的研究生学院,俄罗斯政府建立的俄语中心,俄罗斯境内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和与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共建的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等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风雨砥砺开创优良传统,继往开来谱就精彩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黑龙江大学将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学科强校”的办学理念,遵循“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牢牢把握高教强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机遇,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澎湃的活力和更加豪迈的情怀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为努力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开拓奋进、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