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本理解

时间:2019-05-13 23:2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基本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基本理解》。

第一篇:信息技术基本理解

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

文化路小学

赵婷婷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的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渗透到了教育领域中,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者,我们没有理由不与时俱进。因此,我觉得每一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并且能够使其与自己的实践课程相结合。之前,我一直都以为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就是会使用多媒体教学,培训后才发现自己关于信息技术使用的思想早已落伍,对于信息技术使用的知识过于匮乏。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其内容更是在不断地更新与添加,例如我们如今所听到的一些新的名词,像未来教室班班通宽带、云计算、电子书包等。当前,一大部分的教师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运用就是使用PPT做课件、放课件,却忽略了多媒体的真正作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多媒体实质上是用来辅助老师教学的,它并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把教师当成电影院,学生当成观众,更不应该让老师成为放映员。我们教师应该学会把技术整合到实践教学中去,灵活的使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转变课堂。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底下听,讲授在课内,内化在课,而运用信息技术的辅助颠倒了课堂,即老师把知识点重难点及自学提纲发送到学生的电子包,这样每个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学习状况去学习,加强自己的薄弱点并在自己会的点上节省时间和精力,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精神。因而,改变了以前的教育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达到了教学想要达到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效果。除此之外,传统的学生学习内容是有限的,局限于教材,即使有部分学生会在课外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但资源依旧是有限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阅读来拓宽自己的视野,还可以用这些电子包进行互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都可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第二篇:联系实际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联系实际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任何一部宪法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必须反映一国当时的政治指导思想、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宪法基本原则是对这些方面的集中反映。对世界各国宪法与宪政理论和实践的考察表明,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在法国启蒙思想卢梭看来,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人民的公意表现为最高权力;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国家是自由的人民根据契约协议的产物,而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治理者只是受人民委托,因而主权只能属于人民。如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日本1946年宪法规定,“兹宣布主权属于国民”;意大利现行宪法规定,“主权属于人民,由人民在宪法所规定的形式和范围内实现之”,等等。但这些形式上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了。

二、基本人权原则

由于资本主义宪法所体现的基本人权原则以资产阶级所有权为核心,因而虽然其宪法规范往往以公民普遍享有人权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的特点在于以人权的普遍性掩盖人权的阶级性;社会主义宪法则在具体规范中,公开限制少数敌对分子的部分人权,其特点在于以人权的阶级性谋求人权的普遍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在宪法中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虽然在措辞上,社会主义宪法并未直接合作“人权”一词,但宪法中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实质上就是对基本人权的确认。如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就是基本人权的主要内容。

三、法治原则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它是指统治阶级按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重要的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使法治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不仅宣布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全体公民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规定国家的立法权属于最高的人民代表机关。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使法治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果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是体现资本特权的法治,那么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则是以消灭特权为目的法治。

四、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它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力制约之所以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取决于宪法的逻辑起点和宪法的基本内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均以不同形式确认了分权原则。从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实践看,分权原则对于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辞职,虽然是资产阶级垄断集团相互倾轧的结果,但分权原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的日益扩大和立法权的日益缩小,分权、制衡原则也正在日益走向衰落。

宪法原则是宪法价值的统一体和基础,是构成社会政治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宪法原则的性质表现在:一是价值性,即宪法原则体现了宪法国家应追求的基本目标与价值体系,指明宪法生活的基本方式;二是原理性,即宪法原则实际上是宪法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原理,是由各种原理组成的集合体[1];三是指导性,即宪法原则对整个宪法制度的运作过程起到指导功能,构成宪法制度统一的基础;四是多样性,即宪法生活的多样性在客观上决定了宪法原则存在方式与功能的多样性。

宪法原则的基本功能是指导宪法规范与宪法制度运行的过程和程序,使宪法发展具有统一的基础和依据。具体而言宪法原则的基本功能表现在:提供现代国家构成原理的基础,使国家权力的运行具有统一的基础;提供宪法国际化的事实和价值基础,使宪法在统一的理念下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提供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指导原则与理论依据,是解决社会各种利益纠纷的准则;提供进行宪法解释与宪法判断的标准与认识论的工具;提供宪法价值社会化的基础与形式,使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感受宪法带来的利益等。宪法原则并不是具体而明确的规则,其内涵由各种抽象的原理组成,有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宪法的基本原则,亦称宪法原则,它是指寓于宪法之中且涉及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综观世界各国宪法,虽然在其文本中并无“宪法原则”这一直接用语,然而在制定宪法时,统治阶级总是遵循着一些基本精神和要求,使这些基本原则和要求贯穿于整个宪法之中,并具体指导着条文的拟订。就世界各国宪法的共性而言,通常认为宪法原则主要包括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等项。

一、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也称主权在民原则,它源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率先倡导的“主权在民”学说,认为国家是由人民根据自由意志缔结契约的产物,所以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属于人民,而不属于君主。1791年法国宪法将《人权宣言》作为序言记载下来以后,人民主权原则就成了资产阶级宪法的最一般的原则。人民主权原则相对于君主专制时代的“主权在君”、“君权神授”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按照人民主权原则建立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政权,宪法里的“人民”只是资产阶级的代名词,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绝不可能真正享有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民主权只能是形式上的东西,而不可能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其宪法实际上也采用人民主权原则。但与资产阶级宪法相比较,其理论基础和实际内容却是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的宪法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社会主义宪法确认人民主权原则时,公开地申明自己的阶级立场,鲜明地解释“人民”这一概念的政治内容,明确地规定全体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各项民主权利。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主权原则具有充实的内容。

二、基本人权原则。人权原则最初是作为王权的对立物而产生出来的。在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的经济势力日益膨大,但是他们在政治上仍然处于无权的地位,于是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与之相对抗。这个学说的基本内容是: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这种权利既不能被剥夺,也不能被让予。天赋人权学说的产生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并且从政治宣言到表现为宪法原则。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仅国家政权建立在“君权神授”基础上,而且还公开推行等级特权和不平等。随着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新兴的资产阶级也强烈要求摧毁君权神授学说,建立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因此,17、18世纪的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强调人人生而享有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在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和人权口号的指导下,资产阶级开始进行了争取人权的斗争。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以及革命胜利后,人权口号逐渐被政治宣言和宪法确认为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以后,也在自己的宪法中体现这一原则。人权即是作为一个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它实际上应包含人的各种不同属性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如生存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等。马克思在谈到人权问题时曾说:“这种人权的一部分是政治权利,……这些权利属于政治自由的范畴。”除了在宪法中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以外,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凸视了我国宪法对基本人权的保护。虽然不同历史类型国家的宪法都确认基本人权原则,但却有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以保护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所有权为核心,以人权的普遍性掩盖了人权的阶级性。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以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核心,使基本人权原则表明鲜明的阶级性。

三、法治原则。法治相对人治而言,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管理的一种方式,它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倡导的重要的民主原则。他们提出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同时也产生了法治的思想和理论;当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时,便首创了宪法的先例。法国《人权宣言》宣告:“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自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当《人权宣言》成为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时,便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法治原则。而后,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定各自的宪法时,都普遍接受法治原则,在宪法中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应得到法律保障,以及反对特权等基本内容,使法治原则成为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然而,在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本身也只是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为前提的平等,实际上是以法律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法治也是社会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所体现的法治原则也是显而易见的。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然,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要切实贯彻宪法确认的法治原则,真正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尽快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要加强执法和司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尤其要提高党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四、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它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有明确规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分权原则亦称分权、制衡原则。分权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几部分,分别由几个国家机关独立行使;制衡则是指这几个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保持一种互相牵制和互相平衡的关系。分权原则是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根据近代分权思想确立的。1787年美国宪法就按照典型的分权、制衡原则,确立了国家的政权体制;法国《人权宣言》则称“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受美、法等国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均以不同形式确认了分权原则。可是,随着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的日益扩大和立法权的日益缩小,分权、制衡原则也正在日益走向衰落。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督原则是由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巴黎公社首创的。马克思指出: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巴黎公社首创的这一原则,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奉为一条重要的民主原则,如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等等。由于监督观念,特别是监督原则的法律化、制度化还有待加强,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政实践中,权力制约原则的贯彻落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民主原则与法治原则关系

民主与法治原则反映了现代宪法基本的价值体系和目标,构成现代宪法基本精神。在理解民主原则与法治原则时,我们需要从历史、规则与实践三个方面分析两者的一致性、冲突

与解决冲突的途径。

首先,民主与法治原则在基本的价值目标与价值形态上是相一致的。民主原则排除了统治权被少数人或集团垄断的可能性,以国民主权与社会成员权利与自由的保障为目标,建立了国家统治原理。法治原则是实现自由、平等与正义为目标的国家功能形态,是依法实行统治的原理。两者功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民主原则体现的国民主权、自由、平等等基本价值只能在法治国家体系内才能获得实效性。同时,属于实质法治国家要素的自由、平等、正义价值的实现需要保障平等参与的自由的政治秩序。如没有民主的程序和环境,法治目标的实现缺乏基础和必要的程序。

其次,民主与法治原则之间存在冲突与矛盾。民主与法治原则之间存在的价值一致性并不意味着两者不存在冲突,实际上两者是在价值的紧张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在以多数决为基础的民主理论看来,多数人的意志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效力,对其重新进行正当性评价的法治主义是没有必要的。当我们把民主理解为多数决原则时,法治国家原理则要求对其合理性与理性进行判断,消除民主理念中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的非理性部分,使民主与法治之间建立原理与功能上的联系。实际上,民主的自我修正是法治的基本要求,而法治又是在民主的自我修正中得到发展的。民主与法治的冲突源于两者具有的各自的缺陷,只有在两者的相互结合中才能弥补各自的缺陷,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再次,在宪法体系框架内寻求解决民主与法治冲突的途径。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在民主价值与法治价值的统一中得到实现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消除影响其统一形态的各种因素,克服两者的缺陷。违宪审查制度是现代社会解决两者冲突的基本形式,各国普遍通过不同形式的违宪审查制度解决民主与法治的冲突与矛盾。违宪审查机关审查范围通常包括法律法规的违宪审查、机关之间权限争议、政党解散的审判、宪法诉愿等。对依照多数人意志制定的法律合宪性进行审查表明了法治原则对民主缺陷的克服,实际上反映了保护少数人利益的现代民主主义价值。及时地消除民主与法治的矛盾,有助于维护宪法体系,实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

第三篇: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薛瑞

思政3班 *** 摘 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理论,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一,它的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本文重在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阐述作者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以期读者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 非公有制

从“三大改造”的完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到了国民经济的99%,这种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构严重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也不符合中国生产力落后,物质文化水平低下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我国经济难以得到迅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并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与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重要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征。

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有制经济存在于与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二是公有制经济在这种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这说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它与搞单一的公有制是有根本区别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不等于搞私有化。私有化指的是从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向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其实质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检验是否私有化的标准,关键是看哪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没有导致私有化,反而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向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基础领域和具有竞争领域集中,大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确立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使之牢牢占据主体地位。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这集中表现在它的四大功能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功能、宏观调控功能、分配机制功能、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垄断的功能。

第二,从历史原因来看,我们党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完成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提供了历史根据。从现实实践来看,公有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动力。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了主体地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是适应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由于经验不足,走过一些弯路,遭受一些挫折。但我国国民经济仍得到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制改革证明,只有根据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力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在生产力层次众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可以共存于同一个国民经济体系之中,并分别服务于与自身相对应的各个生产力层次。

第三,这是由我国国内实际和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生产力发展呈现多层次,既有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生产,甚至还保留着手工劳动和畜力劳动的生产。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就会重蹈超越阶段、违背国情的覆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范围内的信息、资本和技术的快速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是各国经济不可阻挡的大趋势。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决策自主、运行灵活等特点,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天然吻合。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有助于市场交易秩序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还可以增加就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为了提高综合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不仅合理使用国内资源,而且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存在和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而不是削弱或损害社会主义。

3.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首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具体说来:

一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些社会成员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谋取私利。

二要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优势,说到底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关系在整个社会范围占优势。

三要保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确保主导作用的发挥。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四要促进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发展。如推进集体企业的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五要积极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以大胆利用。

其次,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并关系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一是要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歧视。放宽市场准入,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完善相关经济、法律制度等。

二是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更要防止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转化。

参考文献:

1.田克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燕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再考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3.查朱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1.2

第四篇:联系实际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一、个人讨论的提纲:

我们看到万丈高楼是怎么盖成的?当然是一砖一瓦累积而成的。但工人们在开始砌砖瓦前总是要先挖地基,再砌边角,再砌墙面;在现代化大厦建筑过程中,也要先浇灌钢筋水泥土的框架,然后再堆砌砖瓦。假如地基不深,框架不牢,结果可想而知:一定是屋倒房塌;又假如我们改变地基或框架,结果也可想而知:非把整座大厦推倒重建不可。如果说宪法是国家法律制度的地基和框架,那么宪法基本原则就是整个宪法大厦的地基和框架。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才会形成整个宪法制度;宪法基本原则不确定,宪法制度就不确定;宪法基本原则改变,整个宪法制度就要重新设计了。宪法基本原则是:

1、人民主权原则

2、基本人权原则

3、法治原则

4、权力制约原则

二、联系实际的例子:

我国死刑核准权经历了一个从逐步下放到全部回收的过程。198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对杀人、强奸、抢劫、爆炸、放火等犯有严重罪行,应当判处死刑的案件,最高法可以授权高级法院核准。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将《人民法院组织法》的第十三条修改为:“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07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

三、小组讨论的提纲:

1、人民主权原则

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治理者只是受人民委托,因而主权只能属于人民。

2、基本人权原则

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社会中的人,因而当人权与某一个体的人相结合时,则不能不打上这个人所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烙印,从而使人权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就人权最原创的意义而言,它在本质上属于应有权利、道德权利。

3、法治原则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它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重要的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不仅宣布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全体公民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规定国家的立法权属于最高的人民代表机关。这样,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不仅宪法和法律具有广泛深厚的民主基础,所有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而且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坚强的后盾,从而使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有了真正实现的前提条件。

4、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解

明珠小学

杨敏丽

信息技术赋予教育以新的生命,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它在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语言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方面,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战线大势所趋的洪流。

现在的教学仅仅把教育技术当作教育的辅助手段,就是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学习到生情并茂的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外延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很多时候学校为了开好一堂公开课,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方才磨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了。又如,教师片面追求手段和技术而忽视教育本质。多媒体课件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理念。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按照认识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而是由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人机交流,只有这样,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有的教师把多媒体教学看得过于神秘甚至有些“崇拜”,在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对此奉若神明,于是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对其它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在某些公开课上,甚至有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替代实物与挂图之用,还以为用了多媒体颇为自得。这样的教师,其追求现代化的意识是好,但是还必须得讲点辩证原则。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总的来讲,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片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和平共处”,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

此外,还应避免在运用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罗列知识点过多而忽视质量反馈的倾向。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正因为如此,学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讲课时,盲目加大知识量,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反馈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质量效果和学习能力逐渐降低。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35分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我认为多媒体技术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个手段,不能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要科学地控制知识信息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绕教学重、难点,分组合作,强调交互方式学习,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强调教师作为帮助者,强调冲破传统的课堂时空限制,强调质量信息的反馈,也就是在运用信息技术授课时,要留给学生思维和活动的空间。以前的教学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而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所以要学会挑选知识,要学会跳跃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课程结构改革呈现出整合化的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创造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尽管存在上述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

下载信息技术基本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基本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准确理解“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推荐5篇]

    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第一次完整深刻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各方面必须坚持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这进一步指明了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

    从实际出发,分析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从实际出发,分析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任何一部宪法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必须反映一国当时的政治指导思想、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宪法基本原则是对这些方面的集中反映......

    对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的理解

    对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的理解安全是发展社会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它包含了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安全事故仍然处于多发状态。从许多发达国......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基本内涵---免费文档[推荐阅读]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

    点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操作策略

    点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操作策略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邵胜峰 【文章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文章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一、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原理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课程整合已经提了好多年了,这些年来,教育界一直围绕整合在谈,所谓精益求精,一直想通过这个整合将课堂效率提高再提高。 我认为,一节好的课堂不一定就......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理解(精选合集)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理解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实施,《标准》提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注意把算法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