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点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操作策略
点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操作策略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邵胜峰
【文章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文章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与策略进行阐述和尝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信息技术, 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游戏
任务
操练
监督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学校信息技术设施日臻完善,网络覆盖了我们的校园,现代教育设施武装了老师和学生。教育信息化,网络环境,数字化资源,虚拟课堂,电子备课„„一系列新名词层出不穷,足以让人们为之眩目。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研究学情,以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教学的思路;开发课程资源,重组、丰富课程内容,不断拓展学习的渠道和形式;营造对话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成为了平等中的首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尝试与探索,发表个性的感受和见解,课堂不再封闭,学生思维碰撞,激情飞扬。我们都在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美好境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充满人文的情怀,从而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和学生们都充分感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清新与时尚!
一、游戏——激发兴趣 寓教于乐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在教学中,充分而有效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小学三年级学生手小,鼠标拿不稳,操作时有好多小朋友是双手操作鼠标,为了使他们能初步掌握鼠标器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基本操作,我就利用“纸牌”游戏和精心挑选的“打猴子”、“躲避吃人花”等游戏,这些富有新意又开动脑筋的小游戏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在玩游戏中,初步掌握鼠标器的一些基本操作。
二、任务——循循善诱 导学达标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任务完成阶段中,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任务完成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在这种开放式的“以任务带知识”的直接教学环境中,老师没有必要在絮絮叨叨地导游,而应该成为“Windows”,让自己简化成一个窗口甚至一个图标,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师生交互界面”,在学生前进时指引方向。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操练——注重实践 课堂拓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是“百看不如一练”,所以信息技术课堂必须加强实践操练,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良好上机习惯的形成只能靠长期的经常不断的上机实践的磨练和积累。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从常用实用、通俗易懂且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出发,选择不同学习的形式和方法,通过设置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化难为易,并且设计一定数量且切实可行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带着“学生任务”去操作和实践,在操作和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操作的目的。然而一周一节信息技术课,是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学生对于上个星期所学的内容,到了下个星期时基本上都遗忘了。所以,适当开拓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这是一个提优补差、巩固知识、掌握操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监督——师生齐动 有效保障
教学实践证明,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有效注意时间不长,注意力容易被其它事情所分散。这些特点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更为明显和突出,主要表现有:在上机操作时,学生之间相互讲话、做小动作或偷偷摸摸地玩游戏、上网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信息技术课堂必须加强监督和引导,确保在有限上机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1、学生检查或互查。让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中推举一个小组长,负责该小组上机的纪律。在上机操作实践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要做好老师的“小助手”,负责该小组每个成员及时正确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查的方法,在操作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2、教师巡视监督。在学生练习操作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监督和引导,确保在有限的上机操作时间内使更多的学生完成操作任务。如,教师可以来回地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加以引导,并且加强个别辅导,做好提优补差工作。教师也可以通过局域电子教室的“监控转播”、“语音对讲”、“遥控辅导”等功能,对学生进行监督、引导、辅导等工作,用以解决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各种问题,提高上机操作的效率,确保学生在有限的上机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实用操作技能。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
[2]徐晓东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3]何克抗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电化教育研究,2005,(4).[4]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作者简介】
邵胜峰:男,1979年5月生,江苏武进,小学高级教师。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常德市第三中学—孟平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堂,以新课程教学改革为指导思想,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好学生。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兴趣 教学方法 评价
中学计算机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教学中只有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容,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在安排课堂内容时应尽量运用多媒体、游戏、讨论、作品和身边的生活事例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讲到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时,我选取他们所了解的月考成绩作为例子,让他们知道如此庞大的计算量,如果凭手工计算又费力又费时,而我用Excel软件几分钟就完成所有数据的编辑工作,学生对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作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在创作计算机作品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二、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如果只讲理论不上机操作,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形象性和可操作性。我上课时一般一节课最多15分钟的时间来讲解,其余30分钟的时间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教师也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夹杂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予以解决。比如在开机之前认识一下计算机的组成;在文字训练时,输入一段介绍信息技术的文章,把理论知识分成若干小块,逐渐消化掉,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学生在上机实践时,教师应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他们个人随时提出的问题,争取使他们提出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回答。教师在回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注意聆听,其次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屏幕和操作,然后再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有此问题需要示范操作过程;有些问题则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分层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
首先在设置课堂教学任务上,应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首先从任务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能“吃的饱”。其次从作业难度上设计基础题、较难题和难度较大的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础题和较难题,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例如在八年级Flash动画中的《补间动画》这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了不同的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做到:能够完成“补间动画”中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的设置方法;能够把两种补间动画同时运用到一个动画中去,调整动画对象的属性;能够主动地引领小组成员进行动画的制作;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小组内有困难的同学完成任务,共同协作,共同提高。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只要求学生能完成的“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的简单设置和制作、能根据需要调整动画对象的属性;能够在“小老师”帮助下,结合书本,或通过求助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所选取的不同素材、对象设置合适的动画效果。通过对任务的分层设置,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相应层次操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其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和合作意识。但使用任务驱动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任务要明确:一般不要太小,太琐碎,可以能分成几个子任务,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如用Word软件完成一张板报的输入、排版、设置格式等任务。因为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任务难易程度要适当,太易和太难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子任务,新知识点一般不要太多。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但在很短时间内要同时掌握这么多的新知识,是不太可能的。例如,有的教材在讲Excel时,第一个任务是制作一张工作表,短短两页就涉及了20个左右的新名词,这样的例子就不适合做教学中的任务。只有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的指导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才是合适的任务。还有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会造成两极分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任务驱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四、建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仅仅只要让学生忙于操作训练,而是要从所完成的任务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以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这也是信息技术课教学极其关键而必要的一步。学生完成任务之后,非常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肯定,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也适当地引导了学生学会欣赏别人,接纳别人的观点,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思想,首先让学生进行自评,小组出示作品成果,说明成果的特色或自己满意之处,重点提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对小组成员合作情况做出评价,给全体学生一些经验;引导学生实是求事地、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对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其次进行他评,全体学生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作品的特色和需要进一步优化之处,并阐述他人自评后自己获得的经验。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在几个小组进行评价后,学生基本上能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总结归纳学生评价情况,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还要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掌握的信息技术对我们学习、生活能够带来的帮助。评价完成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并展示优秀作品。
学生通过对任务的操作和作品的评价,体验到了成功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学习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应及时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同学进行当场表扬,并将其作品展示给所有的学生欣赏,再让学生给其他同学讲解他是如何完成这幅作品的,通过这样的评价和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以全新的面目、新的教学指导思想面对学生。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立足课堂以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好学生。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玉顺,课堂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国电化教育,2001(3)[3]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第三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操作基本环节
滦南县初中高效课堂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流程
根据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制定本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流程,我县英语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强化语言交际训练,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优化课堂结构,实现高效教学。英语课堂教学分三种课型: 展示交流课、阅读理解课、综合复习课
一、展示交流课
分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巩固运用”三个环节 1.自主学习:
指课上教师对本课时教学内容中存在的词汇、短语、句型、等学习任务的问题化或者习题化预习。以扫清随后的合作交流中出现的语言障碍。(该环节中,可以根据每课时需要注重的具体内容。有计划地学习一至二个项目,不必同时兼顾以上所有项目。)具体操作步骤: 教师导入新课后,1)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如:词汇、短语、句型、等。学习方式包括教师示范性领读,学生机械性模仿,听录音、小组组长领读等。2.)以小组成员的独学为前提对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进行类比和拼读记忆。小组长配合老师检查本组的学习情况,老师巡视各小组,对各小组的学习给予纠错、总结,以便掌握各小组的学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的问题:
1.)基本词汇短语的学习:必须有教师示范性领读、构词法讲解、零碎语音知识(如:前缀、后缀、合成词、派生词、元音及元音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重音、音节划分、连读等规律性知识)的渗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词汇学习习题化,以中考题型为参考,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词汇记忆和词形变化。如:首字母提示、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英汉互译等。设置试题时可分层次和梯度,以便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可分为口、笔头两种形式。为节省时间,学习内容可提前以问题或习题的方式设置在学案或者电子白板上。口头展示只在小组内或者不同组间进行。不必到教室前面;笔试可展示在前后黑板、或者单词本上。
4)第一课时的词汇学习应侧重学生认读成果展示,随着课时的深入逐步对词汇提高要求。2.合作交流:
指学习小组合作进行语言实践运用,强化本课时的语言训练。分成几个子任务。Task
1、Task 2、Task 3等,由单数到复数、由具体到抽象、由机械模仿到灵活创新,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语言交际训练,让学生真正表达自己,以实现语言的交际价值。具体操作步骤:
Task 1:学习section A部分时的 教师示范性领读、学生机械性模仿。(基础语法现象、基本句型的构成、功能话题的感知。)
Task 2:设置有人称变化、动词变化、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变化等的替换训练。Task 3: 设置由机械模仿到灵活创新、由简单到复杂的语言创新交际训练。注意的问题:
1.)坚持全体参与原则。
2.)独学后对学、对学后群学、组内交流充分后再进行组间交流。3.)交际训练须各小组同时进行。
4.)教师发出交际任务后,二人交流或三、四人交流,自动结对练习训练话题任务。训练话题时,可以实施组中组模式,大组可分为两个小组,小组内安排好两人组、三人组和四人组,让学生们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5.)成果展示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细心纠错和适时、适当评价的习惯
3.知识探究:
对本课时中出现的语言知识或语法现象通过若干示例分析,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引导学生得出基本正确的答案。然后教师给予系统总结、梳理、补充和完善。形成科学、统一的认识。注意问题:
1)要求以典型示例为依托,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加深学生记忆。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辅助学生系统、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2.)通过学生体验感悟、组内达成共识,全班达成一致意见的方式学习语法。3.)反对教师包办式讲解语法知识,也杜绝让某一个学生讲语法,其它学生听的情况。4.巩固运用:
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或疑惑问题,完成对基础知识的相关拓展,巩固当堂学习成果。杜绝教师问答式检查答案。检测题应以选择、填空、词性变化题、连词成句等基础题型为主。有基础、有拓展、有提高。有层次、有梯度。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长协助教师进行本组的组内答题情况检查、小组间的查异求同的组间检查。错误率较高的试题教师重点解释。注意问题: 1.)应该当堂完成,2.)时间不宜过长。
3.)教师不必一一讲解所有问题,应该有对共性问题的重点讲解和强化 4.)杜绝老师逐个通报答案。
二.阅读理解课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文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满堂灌式的讲授语言知识,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基本环节是:
1.新课导入后,通过师生交流,简单复习本单元的各项相关语言知识,2.听录音,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略读)划出自己认为的生词、短语、和有理解障碍的句子。
4.在小组长带领下,小组内合作解决本组中共同的语言障碍。达成共识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展示共性问题,其它各个小组成员认真倾听、积极发表意见,补充不同观点,教师适时引导,逐个达成共识;5.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详读)培养语感,感悟英语交际方式、写作技巧,培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重点词句翻译、回答教师或学生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性问题,借助判断的正误、替换词语、给课文立标题等形式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各小组成员能在老师的重点提示下复述课文的能力。
7.根据时间来安排简短相关内容或题材文章的阅读,回答简易问题。注意问题:
1.对于重点知识的跟踪配套练习应及时同步,教师对于中考采分点问题的变换练习应灵活多样,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应变能力的培养。
2)杜绝教师满堂灌式的讲授课文语言点和学生记笔记式的学习课文,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对语言知识大量机械记忆,而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能回答相关问题,复述课文、甚至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任务型阅读能力。
3.)除教师预设问题外,各小组学生应有自己根据课文理解整理出的新问题。
三、综合复习课:
复习课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帮助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梳理和贯通,理出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益。复习形式:
复习课应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传统的“满堂灌”。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复习课堂,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让复习课成为“崭新课堂”、“开心课堂”“高效课堂” 复习课的基本环节是:
1.教师确定重点复习内容后,以问题或者典型试题的形式呈现复习内容,把任务分解给各个小组完成。
2.各小组完成指定复习任务后,展示复习成果,其它小组予以纠错、质疑、补充、教师对共性问题给予讲解。
3.对于知识性的复习,也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复习内容形成知识体系。(老师不能简单地把旧知识做机械重复。)注意问题:
1.坚持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原则。复习内容立足文本,拓展文本,整合所学知识,扩大复习课容量,吸引学生注意力,保持学生旺盛的复习热情和积极性。
2.不能把复习课当作语法课或是练习课,而是要结合我县的课改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所有环节。
3.以听、说、读、写交替复习的形式进行复习,减轻学生的疲劳感,精选复习练习套题,减少练习题数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复习实效。4.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作用,提高复习效率。
第四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的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因其是非高考、中考科目而不重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随时关注、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时难免顾此失彼。信息技术课看似简单,其实“高质量”完成较难。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应用多种策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更促进学生喜爱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学习的内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实效 没有教学设计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没有学生思维和知识体系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有效、高效,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依靠课前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是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应重点研究学生活动的设计(1)研究学情 学情分析是确定教学起点和教学目标的根本;充分研究学生后,给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差异化教学。研究学生还要落实在教学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如果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或者教学目标仅仅是完成教学内容,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使得课堂教学效率降低。(2)设计学生思维活动 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学生学习实效的关键,包括如何设计提问、如何设计学生研讨活动研究主题和要求、如何设计习题练习、学习任务等。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从单纯的传授知识,改变为更注重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考虑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当从学生活动设计方面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也应当尝试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在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中。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为了提高常态课堂实效性,开展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三年行动研究项目。首先,通过向初/高中教师、学生和家长发放调研问卷形式,找出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最主要指标;其次,依据专家、骨干教师座谈对各项指标排序并赋予权重,教师据此自评常态课的课堂实效性。学校把骨干教师、学科教研组长等进行分组,在全面听课基础上对每位教师课堂实效性进行评定,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具体措施,引导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课堂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因素的可操作性,我校提出了“无效因素越少,有效性越高”的研究假设,在影响常态课有效性因素的研究基础上,把避免无效因素作为本课题纵向深入研究的突破口。学校对全体教师几百节常态课的听课记录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汇总列出常态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无效教学现象,以开放问卷形式下发给部分教研组进行调研。经过5次征集意见,归纳出教学情境问题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媒体的应用三大类,包含20个具有典型性的无效因素。2.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设计,还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特征 教师只有整体把握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特征,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才可能实现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位一体,真正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和提升,使课堂实效真正落实。佛教故事集《百喻经》中有一则《奴守门喻》,其实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中。例如,我们把一款软件的功能介绍给学生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结合教师的讲授完成具体的习题或任务,好像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设计目标了。但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可能还是想不到应用这款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过一段时间就忘却了所学内容。怎样让学生透过软件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是我们教学设计中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只有学生能把所学内容应用到自己学习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发挥了实效。运用激励策略建立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应由“主导型”向“指导型”转变,让学生在安全、友好、快乐的课堂学习气氛中学会学习,发挥每个个体的才能及长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减少压力,进行多感观刺激,关注每位学生,为他们营造大脑平衡的条件,使学生好学、乐学,最终成为终身学习者。让教师获得课堂教学的成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这种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常常形成一种循环效益。在课堂上,可以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让更多的成功带来兴趣,进而让“成功→兴趣→成功”成为一条规律。如学生在学习新授课时的表现成果,经常当场给他们打分,并且让学生之间互相展示和分享作业或作品、成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重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解决方法;同时,让学生互相管理学习,成果好的介绍方法经验,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效果要好很多,而且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学生学习实效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不应仅仅关注如何传授知识,还应当关注学生是如何建构知识的,也就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软件推出的惊人速度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款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课也要关注学生头脑中知识体系的建构。在信息技术课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反复讲解,可是还有个别学生没有接受的情况。这是因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可能对于认知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来说非常适合,但是如何让所有学生都有最大收获呢?这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考验。1.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发现问题 要及时发现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学生,课堂上可以把最重要、最需要落实的内容,设计成习题,让学生动笔做一下,教师要及时查看结果并给予评价,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让没做对的孩子表述一下思路,然后课上或课下及时解决,不造成问题的积累。2.经常鼓励学生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发现,尤其是班级里大多数不爱表达的学生甚至认知能力低的学生,他们往往并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由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所以,他们更需要成功的感受和鼓励。在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下,他们的学习会更努力,更自信,认知水平也会有提升。3.重点内容要慢下来 课堂上,教师不要被回答出问题的聪明学生“牵着鼻子走”。每节课都有些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些学生容易养成不爱思考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毫无益处。建议教师要明确每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这些内容上设计1~2个问题,不要急于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让每个孩子有思考或动笔的机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学生留白(思考的时间),然后再公布答案,对于动笔写的却不完全正确的学生,一定要有所了解和指导,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以免造成问题的积累。总之,恰当运用教学策略,对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并适当地运用到相应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浅谈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浅谈
【摘要】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部分省市启动高中课程新课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市新课改实施的第一年,我们更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去不断地探索,研究,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对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一些认识.【关键字】分层教学 任务驱动
建构主义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阐述了在新课标、新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1.打破模块──分层学
传统课程受大学教学方式的影响,严格按照计算机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进行教学,初级阶段学习一些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模式的高级学习。比如先学操作系统,后学应用软件,先抽象,后具体,好象学生不学操作系统,就不能使用计算机。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有关信息技术的名词、术语,已经成了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已经成了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基本能力。因而,让学生了解或使用信息技术就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受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和生理特点的限制,不应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目前高一新生的现有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完全按新教材统一授课,必然会有部分学生跟不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A,B两类,A类学生是大部分操作能力较好的学生,而B类则为操作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对这两类的学生,我们要区别对待,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A类是大部分学生,高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主要是按照教材组织教学,让他们通过学习对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升华,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高一必修课的主要教学任务.B类学生是高一新生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硬件的原
故,初中没能按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使他们没有学习高一新课程的基础.在高一必修课的前半阶段,我们要更多的关心这些学生.在布置练习和任务时,要和A类学生有所区别,让他们通过学习也能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在课堂上要安排出适当的时间和条件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学习本应在初中就该学习的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操作系统的使用,word,excel等软件的使用等.可以采用老师讲解,其他学生帮助,通过电子教程自学等多种形式快速提高他们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除了A,B两类学生,我们也应关注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如对编程,动画制作,网页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2.任务驱动──做中学
传统的观念认为学和做是两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按菜单进行讲解,把菜单上的项目一条一条的逐一介绍,学生听起来空洞、枯燥、无味,离生活、学习相距甚远。本来是学生最喜欢的东西,却让学生越来越感到乏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
3.学科整合──综合学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即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操作,而是要培养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与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图像处理与美术的结合,文字处理与语文的结合,多媒体展示和网页制作必须与美术、音乐、文学、其它各学科、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还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结合起来。
4.主动探索──自主学
新课标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样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充分地相信学生,有的教师老是对学生不放心,总认为我不说,学生可能就做不好,甚至不会做,其实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就看教师怎样去发掘。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构建向上攀爬的支架。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为自主学习提供了的很好的研究平台,同学们可在计算机上尝试各种操作,不怕操作错误,而且计算机还可以即时反馈。
5.互相帮助──合作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建立协作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与辩论、结成伙伴、竞争等形式,使得
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同学和教师都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启发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这样的协作学习,使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大家(甚至于教师)共享。【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李建平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肖川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何克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与教材 陶振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