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讲坛之一代女皇武则天听后感
听百家讲坛《一代女皇武则天》所感
-----我该如何存在
文 王川
在中国唐朝,有一个女人,她一手建立起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王朝,是空前绝后,亘古未有的一代女皇。她治盛世,平天下,以一个女性的身份登基称帝,颠覆了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彻底改变了大唐帝国的颜色。她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女人。她通读文史,爱好文学,是一个才气横溢的才女,诗人。她大力倡导和发展文化;如李白,杜甫,颜真卿,无道子等后来人门耳熟能详的名人都是在武则天时期奠定的文化氛围里缓缓走出的文化巨人,武则天对唐朝文化的建设功高至尾。而作为一个统治者,在政治上;她打击反对派,杀伐决断,完善科举制度,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使得国内政局稳定。在经济上:发展农业生产,免除农民赋税让人民休养生息。在军事上:对外打击侵略者,对内镇压国内反动叛乱,维护了领土的完和整国家的统一。同时她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她执政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对中国未来之发展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武则天是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也是被后人所议论最多的。纵观武则天的一生,她14岁进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32岁成为皇后,41岁与高宗并称“二圣”,51岁成为“天后”,60岁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67岁登基称帝,82岁被太子李显推翻,同年病逝在洛阳。她的奋斗历程是曲折坎坷的。而不屈不饶,坚毅不拔,永不言败的性格和非凡的能力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站在前里,当我们遥望这座屹立1300多年的无字碑时,更加体会到这个不寻常女人的不寻常之处,而她创造的种种传奇,也会带给世人说不尽的种种思索与启示。
那么,她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原因有三:第一,时势造就英雄;第二,性格决定命运,第三,唐朝当时对女性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她自己超凡的能力。而做为21世纪的我们,又该怎样取得成功,如何让自己存在呢?
听人说在广西有一种风俗叫‘起丧’,意思就是人死了三年以后,他的后人在把死者挖出来重新葬在一个地方。我对此十分好奇,就不停的追问人死去几年后挖出来都还剩下些什么?朋友告诉我说,还能剩什么?就剩下一堆白骨,一缕头发。这是我第一次开始思考对于死亡这件事情,人都会在什么时候死去呢?会在八十岁生日的时候?还是在会在不确定的某一天?每当我晚上闭上眼睛,在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那我可以活的就少了一天。那我在今天晚上必须要做一个梦,才不会觉得浪费。看看我们的父母,他们比我要老很多,这一天会更快的到来,在将来的某一天死去,然后剩下一堆白骨,一缕头发,最后彻底消失。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一切照旧,就好像我们没有存在过。我特别害怕那样悄无声息的死去,所以小时侯老师问我说,你的理想是什么?我说:“老师,我的理想是千古流芳”我那时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做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人,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我那时很爱学习,对自己特别狠,每天逼着自己很早起来学习,不外出,不贪玩,但我没有坚持到现在为什么?因为在那种长期的反人类的强度下去工作,学习。我慢慢的觉得很疲惫,孤独,不快乐。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不是活给别人看的,我们是活给自己的。我们拿别人的赞美和铭记。来凸显自己那一点点可怜的存在感,未免太可悲。但是呢,时间在马不停蹄的向前飞奔,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才算没有浪费生命。鸟一生下来就是迁徙,捉虫;鱼儿一辈子都是在水里游来游去;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生物,我们人类可以选择跟创造自己的生活,但是这种自由让我们很为难。因为生命就好像是上天借给我们的一副积木,无论我们把它搭造成什么样子,它都会收走,我们会失去一切。我每次跟朋友讨论这个问题,得到的结论都特别悲观。相对于这茫茫的宇宙,我们是一颗微不足道的灰尘;相对于死亡,我们的生命可笑的像一场幻觉。或许,或许人生根本就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此刻的感受。人生也没有什么结果,我们要让过程快乐。突然发现原来那句话就是真理呀,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可是过了许久,我又疑惑了,人是不是只有快乐就够了。看着那些到处游玩,甜蜜快乐的情侣,他们可以一辈子都这么无忧无虑,开心快乐的游玩吗?我想,快乐也不是及时行乐那么简单。无目的的,随心所欲的生活,只会增加我们的虚无感。一点也不会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不应该因为生命的无常,就放弃坐地享受。相反的我们更应该要有一个追求来帮助我们减少对这种无常的恐惧,只是这种追求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屈从于欲望。,成为它的奴隶。亲爱的朋友,我不知道你同不同意我的观点,人到底应该如何存在。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死亡做最充足的准备。这个准备不是去准备一个盛大的葬礼,而是去准备一个值得一活的人生。
作为一个平凡得不能在平凡,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我,不管将来取得多大的成就,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事,都会在将来确定的某一天死去。你跟我都没有意义,但是我们对彼此有意义。
我记得一个老师说过:“人生最大的运气,不是捡钱,也不是中奖,而是有人带你走向更高的平台。其实限制人们发展的不是智商跟学历,而是你所处的圈子。而所谓的贵人,就是开阔你的眼界,带你进入新的世界。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遇见,你若懂得,就请珍惜吧!”
第二篇:百家讲坛(二十)女皇登基演讲稿
(二十)女皇登基
画外音:这是一千多年前一个神圣的时刻,武则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终于走到了她人生和权利的顶点,君临天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士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诞生了,那么武则天究竟最后是怎样突破最后的障碍登上帝位的呢?她盛大的登基大典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心曲和矛盾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为您讲述武则天系列之—女皇登基)
前面讲到武则天在唐高宗死后废黜李哲,软禁李旦,又平叛扬州,诛杀裴炎,进尔把李唐皇室的近枝子孙几乎一网打尽,可以说,在她称帝之路上现实的障碍已经基本被扫除干净了。但是女人称帝,这是亘古未有的事情。天下人能够接受吗?如何突破这种传统观念的障碍呢?如何让天下人觉得女人也能当皇帝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为您讲述武则天系列之—女皇登基)
咱们前两级不是说嘛,武则天用暴力手段先压平了李敬业造反,然后清洗了朝廷之中裴炎这一派势力。又基本上把李唐宗室给一网打尽。可是武则天她也知道,暴力只能让人畏惧,它不能让人信服,怎么样才能让人真心实意的信服她呢?武则天呢决定好好打扮打扮自己,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圣天子,她怎么打扮自己呢?她做了两件大事:
[画面字]一件是修明堂,一件是改文字
那咱们先说修明堂,明堂是个什么东西?“明堂”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里头记载的一种非常神圣的建筑物,相传是轩辕皇帝首创的。这明堂呢上可通天,下可达人,所以呀按照儒家经典《周礼》的记载天子应该是布政于明堂,所有的国家大事都应该在明堂里举行才行,因为是记载在儒家经典里头,所以这个流传非常广,老百姓也都很认可这名堂和天子的关系。比方说咱们都知道有一个北朝民歌,名字叫《木兰辞》,讲花木兰的那个。《木兰辞》里有这么一句话:“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可见呐因为有儒家传统,所以在千百年来老百姓的心目之中这天子就是和明堂联系在一块的,天子只有坐在明堂里,人们才能特别认可,不过虽然有这么一个儒家传统,可是从汉朝结束之后就没有哪个天子真正在明堂里待过。为什么呢?这明堂的房样子失传了,人们不知道怎么建这明堂,这可太遗憾了。所以有好多皇帝呀在他们任上就想把这明堂修起来,自己也享受享受“天子坐明堂”的感觉。比方说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就曾经试验过,他当皇帝的时候也想修明堂,怎么修呢?那房样子失传了,他就找了一帮儒生来给他论证论证,搞一个设计方案出来,可是这
个儒生啊人多嘴杂,每个人根据的经典也不一样,就讨论来讨论去,讨论了几十年,把唐高宗都给讨论死了,这明堂的样子还没出来。那武则天现在想当亘古未有、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她下定决心,要在她自己的手上把明堂给拿下,让这么一个有型的建筑物来昭告天下,我就应该是皇帝。
那怎么建这明堂呢?得吸取唐高宗的教训,不能让这么多人来瞎戗戗了。这儒生呐容易泥古不化,她决定不找儒生,找谁呢?她原来不就组织过一个私人秘书班子叫“北门学士”,就找北门学士,这些人呐以擅长领会领导意图、办事干脆利落著称,就让他们来商量商量就可以了,武则天给这些北门学士一道旨意,说这明堂啊不需要方方面面都符合那儒家绿典,只要他修得足够威风,足够富丽堂皇就可以了,那学士们一接到这个旨意就好办了,没几天这个设计方案就给拿出来了。拿到设计方案之后呢,武则天就让她的这个和尚情夫薛怀义当总监工,指挥着几万劳动力就修这明堂,大干快上啊,所以呢不到一年,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个明堂给修好了,这是在垂拱四年的12月,明堂终于修成了。那这修成的明堂是什么样子的呢?根据新旧两《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等等一系列史料的记载,这个明堂啊一共有三层,下层它效法的是[画面字]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呢效法的是[画面字]子丑寅卯等等十二个时辰,上层呢效法的是
[画面字]二十四节气,一共三层,有多高呢?这个高度啊是294尺,这是唐朝的尺,相当于现在有多少米呢?91.43米,这91.43米是什么概念呢?那是咱们现在故宫太和殿的两倍高,相当于一个二三十层的楼房,那大家可要想清楚,这是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啊,那时候这九十多米的建筑给人的视觉冲击那绝对不亚于现在纽约什么世贸大厦这类的建筑,当然呢,更吸引眼球的还不是这高度呢,是这明堂外部的装饰,这明堂的中间这层啊,外面装饰着九条巨龙都是涂金的,九条金龙捧着一个圆盘,圆盘之上就是明堂的最上层,在最上层的顶部安着一个一丈多高的铁凤凰,这铁凤凰呢也是涂满黄金,昂首振翅,一下子就让下面这九条巨龙黯然失色。就这样呢,这明堂修好了,转过年来,武则天就率领着皇帝李旦还有皇太子在明堂举行祭天祭祖,接见百官一系列大典,那这时候呢天子坐明堂这种景象啊终于出现了,可是明堂里坐的还是天子吗?那不是天子啊,是天子的妈!圣母神皇!可是你面对着如此古老的儒学传统,如此富丽堂皇的明堂,还有如此强悍的武则天,有谁敢怀疑她就不应该坐在明堂里呢?修好了明堂之后,武则天就在明堂发而了一道诏令。
画面字:改革文字
咱们原来就讲过武则天不是特别迷信文字的力量嘛,给几个儿子起名字都有特殊含义,现在呢想多选几个字,让它们含义清楚一点。那选了哪些字呢?武则天呢最初改了12个字,那可都是常见字,象什么天、地、日、月、星啊,君、臣啊等等这样一些字,这些字啊都造得特别有意义,举两个例子,比方说这“君”,君主的“君”,怎么写呢?
[画面字]:上头一个天,天地的天,然后一个大,大小的“大”,大之下呢是一个吉,吉祥的“吉”,什么意思呢?天下大吉啊。
说当君主的人那就是最吉庆的了,相当于清朝人说“圣天子百灵相助”,所有的吉祥的字都围着它转,天大吉=君,这才是君呢!这些字呢,从载初元年,也就是690年开始推行,一直到唐后期还有人使用,慢慢慢慢随着武则天统治的结束,人们就不认识这些字了,至宋朝人们已经完全就得猜了,不知道这些字都是什么意思了,这些字慢慢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可是有一个字,是武则天造的,它绝对不会消失,哪个字呢?“曌”,武则天给自己起的名字“曌”,这也是一个新造的字,咱们讲过,左边一个日,日头的“日”,右边一个月,月亮的“月”,下边一个空,天空的“空”,那是日月当空,说我武则天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普照着万里山河,这
字啊一直流传到了今天了,而且只要中国历史存在下去,这个字肯定就一直存在下去,因为谁要讲中国历史,都绕不过这个人物,武曌武则天。
[画外音]:修建明堂,改革文字,武则天在一步步树立着自己的权威,可是根据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取得合法的统治权,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有两大支撑,一个是天意,另一个是民心,统治者必须是:天命所归,民心所向,才能够建立统治根基,那么武则天如何在这两方面做文章呢?
那咱们说这天意可是比较高深莫测,有一句诗就说:“天意从来高难问!”我们无法知道天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那怎么办呢?其实儒家既然提出了天意作为统治者合法的一个基础,它必定得有一套理论,一套方案来解决人们怎么了解天意?儒家怎么解决的呢?它创造了一套天人感应理论,它说人和天是息息相通的,如果说天赏识你这个人的话,它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来告诉你,那这些事情是什么呢?中国古代就管它叫“祥瑞”。那既然有了这么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接下来不就好办了吗?多造几个“祥瑞”那就能表明天意了。所以啊,从武则天开始想当皇帝,这“祥瑞”是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我给大家举
几个例子,都什么东西叫祥瑞,比方说垂拱二年,雍州的新丰县发生地震了,地往一块儿一挤,挤出一个土堆来,武则天说这哪是土堆,这是祥瑞啊,这叫庆山呐,吉庆之山,所以马上就把这个新丰县改名叫庆山县了,这是祥瑞,为了配合寻找祥瑞,解释祥瑞的工作呢,武则天还做了一个大胆的改革。原来唐朝主管全国教育的最高官员叫做国子祭酒,国子祭酒既然是管教育的,新官上任他就应该给学生开讲五经,讲儒家经典,表明他有学问。到武则天那时候呢改了,说你不用讲儒家经典了,你判祥瑞案三道就可以了,我给你拿三个祥瑞来,你给我解释解释这祥瑞都是什么含义,那这不就厉害了吗?用官方的手段对这些民间出来的祥瑞加以理论化的解释,一下子这祥瑞的意义就深刻起来了。所以啊,在这一阶段祥瑞是层出不穷,对祥瑞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可是武则天虽然她不停的造祥瑞,她也觉得这里头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因为儒家学说它其实是特别反对女人执政的,不是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吗?叫做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说母鸡打鸣,那是家门不幸,女人执政这国家肯定要灭亡,所以你用儒家这套天人感应理论来证明儒家这个天意想让一个女人当皇帝这可有点难度,解释不清楚。不光是解释不清楚,儒家经典里头你翻遍典籍找不出一句话来它说女人能当皇帝,就没有这样的言论。而且呢民间好多老百姓还恰好就利用儒家学说来反对武则天执政。比方说咱们刚才讲的那个垂
拱二年的祥瑞案,新丰县涌出一个土堆来,武则天说这是祥瑞啊,本来很高兴,可是呢有一个人就上疏了,说这哪是祥瑞啊,这是灾难!为什么是灾难呢?说地上冒出一个土堆来,说好比人身上长了一个瘤子一样。这可让武则天太难堪了,所以她觉得这儒家学说不大好使,不好使怎么办呢?唐朝啊和宋以后的中国不一样,儒家学说还没有完全定于一尊。当时思想界呢是儒释道三家并力,儒教、佛教、道教都占有一席之地。都控制着人们的思想。那现在儒家不好使了,看看佛教和道教吧,可是佛教和道教之品呢?道教也不行,为什么呢?那道教的始祖是太上老君呐,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啊,那李唐王室早就说了那是我们祖宗,你用人家的祖宗来说你革人家子孙的命,那不行啊?这怎么听着都别扭,所以呢?只有依靠佛教了。不过说起来啊,武则天和佛教的渊源也是最深的,她母亲杨夫人就是佛教徒,她年轻的时候在感业寺当过尼姑,后来她收了薛怀义做面首,不是也把他放到寺里头当和尚去了嘛,对佛教了解比较多,现在想利用佛教了,怎么办呢?她就让薛怀义交给他一个任务,说你去搞一个佛教界的理论研讨班吧,研讨什么呢?你就专门研讨研讨佛教经典里头有没有哪一条记载一个女人可以执政?那薛怀义领命而去啊,非常的积极!本着这个,有条件也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这种精神就去工作去了。经过这种热情的艰苦卓绝的工作啊,终于找出一部经典来,这部经典一
出来啊,武则天的眼睛可就亮了,什么经典呢?这部经典叫《大云经》!《大云经》为什么可贵呢?是因为她里头讲了一个天女“净光”的故事,这“净光”是天女的名字,《大云经》里是这么说的:
[画面字]:佛告净光天女言,天女将化为菩萨,即以女身当王国土!
说佛祖呢告诉净光天女了,说你呀即将转身为菩萨了,你转身为菩萨之后呢,将幻化为一个女性的身体,然后去统治一方国土,而且呢,《大云经》里还交代了这个天女净光的前生今世。她前生是什么呀?最早啊她是一个国王的夫人,后来呢转生成净光天女了,这天女那不是转生成菩萨嘛?菩萨又转生成一个女人,统治一方国土,然后呢这女人再转化成一个佛,这个系统太让人高兴了,那前半段不就是武则天的经历吗?这国王的夫人就相当于皇后啊,那后半段呢?正是武则天的理想啊,你看先当菩萨,菩萨转化成一个女人当皇帝,这皇帝呢后来还要成佛,这也太理想了,所以武则天高兴得要命,终于找到一个经典了,能够支持女人当皇帝了。可是高兴一阵子呢,武则天觉得还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有两个问题:第一,她觉得普通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比较低,这《大云经》写得这么高雅,要是老百姓看不懂怎么办呢?
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呢,这个净光天女虽然写的事情天花乱坠,可是她知名度太低,咱们谁听过净光天女的事情?知名度太低,不利于发动群众啊,这怎么办呢?那武则天那么多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这两个小事不足以让她翻船,武则天马上就想出高明的主意来了。她又把薛怀义给叫来了,说呀,你组织一帮和尚给这个《大云经》做个注释,注释呀要把它写得浅显易懂,让老百姓都能明白,薛怀义带着任务就去了。很快,这个注释就出来了,这个注释本的《大云经》啊叫《大云经疏》,相当于咱们现在说经典普及本,白话《史记》、白话《资治通鉴》,这个性质的。这个《大云经疏》不仅把《大云经》解释得通俗易懂,而且啊,把这个故事还给篡改了。原来净光天女不是知名度低吗?那找个知名度高的来吧?谁知名度高啊?弥勒佛,弥勒佛知名度可是高,现在咱们也知道,大肚子弥勒佛,慈眉善目的,笑嘻嘻的,在隋唐时期,这弥勒佛的知名度,比现在还高。老百姓都觉得这是未来佛,就是要取代释伽牟尼,当佛的这么一个佛。弥勒的意思就是慈悲,说最后啊会普渡众生,那么经过《大云经疏》一改造,武则天呢就不再是净光天女的化身了,她成了弥勒佛的化身了,弥勒佛化成了一个女人来当皇帝,所以最后还回去成佛去。这一改造不就齐活了吗?武则天非常满意啊,这就赶紧推广吧。在各州都建立一座大云寺,每一个大云寺里都配一本《大云经》跟着《大云经》一起过去 的就是这《大云经疏》,然后让各地的高僧大德,同时开讲《大云经》,务必让每一个老百姓都知道这是佛祖的旨意,佛祖就让一个女人来当皇帝。经过这么一轮宗教改造,一下子这个女主正位的舆论又推向一个高潮了,天意这边没问题了,现在就差民心了。那民心怎么表达啊?
[画外音]前面讲到武则天为了顺利称帝,不惜工本的鼓励人们献祥瑞,又花大力气在佛教中寻找有关女主执政的经典,儒佛两家双管齐下,天意终于打造成功了,那么支持她称帝的民心又应该如何体现呢?
民心呐,是靠请愿活动来表达的,就是载初元年9月3日,大规模的请愿活动就开始了,这一天呐,有个七品芝麻官叫傅游艺,带着一帮关中父老好几百个人就在武则天的殿前上疏,要求武则天顺应天意民心,自己当皇帝,他们同时还要求武则天把现任皇帝李旦改姓武,继承妈妈以后的事业,那这个请愿活动出来了,武则天是什么感觉啊?她当然很高兴喽,其实这个请愿都有她幕后的策划嘛,可是虽然高兴,能不能立即就接受下来呢?那可不行,那显得太心急了,咱们中国古代有一个传统,逢到禅让的时候,要三让而后受之,你得推却一番然后才能接受下来,所以武则天就非常谦虚地非常和气的把他们给拒绝了,可是虽然拒绝了群众啊,那也
不能伤群众的心呐,怎么办呢?鼓励鼓励吧,这个领头的傅游艺原来不是七品官嘛,一下子提拔到五品官去了,那这么一来你说谁不明白?没过多久,第二轮请愿活动又开始了,上一次不是关中父老吗?那是李唐王朝的老家人,几百个。这次换人了,这是洛阳百姓,还有和尚道士、番人胡客,一共加起来啊12000人,乌泱乌泱就来了,又跑到这殿前来了,还是请愿!要求武则天当皇帝,那你看这次,不光是人数上去了,这个代表性也上去了,原来只是老百姓,这次加上番人胡客和尚道士,百姓里的各色人等,都汇全了。那武则天会不会接受呢?还不会,没到火候呢!所以武则天呐,又一次非常客气地拒绝了。可是这一次呀,第三次请愿活动马上又开始了,第二天原来这帮请愿的人又都回来了,回来了之后啊可就不再走了,这一次他们是“守阙固请”,守着这个朝堂就不走了,你赶我走我都不走,而且呢,头一天不是12000人吗?这一次一下子涨到60000多人,不光有这个老百姓,大批的官员也加入到请愿队伍之品了,这些人呐推举出自己的代表来跟武则天对话,怎么对话呢?她说:
[画面字]:今天命陛下以主,人以陛下为母......陛下不应天,不顺人,独高谦让之道,无所宪法,臣等何所仰则《陈子昂集.大周受命颂四章并序》
这是批评武则天的,说如今呐,上天命令您当天下之主,视做我们的母亲,可是陛下您既不应天又不顺人,你只是一味地自己谦虚,你把我们臵于何地?批评武则天呢!你可得快点了!
那这时候呢,这好多老百姓在下面嚷,是啊是啊,接受我们的请求吧,忽然一只鸟飞过来了,这可不得了,马上就有人喊,说:看哪,凤凰啊,凤凰飞过来了!然后接着呢,又一群鸟也跟过来了,那些人就更接着嚷了,说你看呐百鸟朝凤啊!那一下子场百就沸腾起来了,下面是万民欢呼,上头是百鸟朝凤,这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景象,表现得是淋漓尽致啊。就在这么热闹的群众场面之下,有一个呐坐不住了,出来了,谁呢?皇帝李旦!这场戏要是没有他可就演不下去了!他一看自己已经没戏了,也悄悄地加入了请愿队伍,坚决要求自己的母亲当皇帝,要求把自己降为皇嗣,同时还要求,你给我改个姓,让我跟您姓“武”得了!
武则天一看,三让而后受之这个仪式啊,已经一步不落地完成了,这时候她终于站起来了,说:
[画面字]:愈哉,此亦天授也!《陈子昂集.大周受命颂四章并序》
好啊,这也算是天把这江山交给我了!就这样啊,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就此诞生了。那这时候的武则天呢,已经是67岁了,她14岁进宫,32岁当皇后,40岁与高宗并称二圣,50岁晋升天后,60岁成为皇太后,如今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她终于在67的年纪君临天下!
武则天当了皇帝了,她自称自己是周王朝的后裔,夏商周,那周王朝的后裔,因此呢改国号为周,实行周历。这周历是怎么回事呢?那就是以每年的11月当做岁首,11月成了正月了,那咱们说武则天为什么自称她是周王朝的后裔呢?
[画外音]:前面讲到公元690年在万民请愿的情况下,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称大周皇帝,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但是让人不解的是,武则天为什么自然是周王朝的后裔呢?这里面又隐藏着她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周王朝的统治者姓什么呢?姓姬,大名鼎鼎的周公不是叫姬旦嘛,那武则天姓武,这姓武的人怎么能是那姓姬的人的后代呢?武则天说这里有道理,这个姬姓到周平王的时候,周平王就是迁都洛阳那个王,他呢生了一个小儿子,这个小儿子呀名叫姬武,为什么叫姬武呢?说这小孩生下来特别神
奇,这手心里手纹就形成一个武字,所以啊就叫姬武。那姬武的后人就改姓武了,所以我们老武家就是从这老姬家来的,这其实呢也可以看出来武则天作为小人物寒门子弟的悲哀呀。她的祖先没有特别光荣的,能让她夸耀的,只好跟人家周王朝,西周东周攀亲戚。那我们说武则天跟周朝攀,她是不是就这么一个理则啊?有个姬武?也不是!还有比这深得多的道理!什么道理呢?咱们都知道啊,夏商周这周朝可是享国长久,一共统治了800年,武则天是希望自己建立的武周王朝也象那个周朝一样能够长长久久的传承下去,这又是一个理由。那还有一个理由,这周朝啊可是儒家学说最认可的朝代,说这时候实行的是王道政治,所以啊以后的儒家啊必然说周朝是最好的。那可是武则天其实她最缺的就是儒家的认可!那缺哪补哪,你们既然说周朝最好,周朝实行王道政治。那好,我就说我就是继承的那周朝,那你还能说我不好吗?因为这么多原因呐,她就改国号为周了!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自称“圣神皇帝”!那原来的皇帝就只能降为皇嗣了,降一等了,不光身份上降了,名字都变了,原来不叫李旦吗?这时候啊,这姓和名一块变,不叫李旦了,叫武轮,改名为武轮了。那武则天先建立了武周王朝,她正式的登基大典就选在了9月9日,这一天呐也不是不寻常,9月9日是什么日子呢?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节呢?是因为根据《周易》,这也是一本儒家经典的说法,数字呢它也是
分阴阳的,双数为阴,单数为阳,九呢就是阳数里最大的那个数!所以9月9日叫重阳节,这一天呐是最具有阳刚之气,阳气最盛!那武则天选择9月9日登基是什么目的?她是想弥补一下自己作为女性统治者这个阳气的不足啊!那咱们说,武则天干吗这么不认同自己这个女性身份呢?这里头啊就涉及到一个个人和传统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承认武则天呐,她一辈子在挑战这个男尊女卑的旧礼教,可是挑战归挑战,她也就是在这种礼教的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男为阳女为阴、男主外女主内、男为尊女为卑,这样一系列思想它也是深深地扎根在武则天的心中,她一辈子和这些观念在斗,可是斗争之中又有些妥协,有些妥协是她自觉进行的,有些妥协是她自然而然地就那么去做,自己都意识不到,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没有哪个个人能够真的和传统完全决裂!甚至象武则天这样伟大的女皇也不可能!可这里头就存在矛盾了,那女处阳位,一直就是武则天统治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人们始终对她有怀疑,连她自己都有怀疑,这是一件事,那9月9日登基了,9月13日她就下令,在洛阳建武氏七庙,把她们的祖宗都追尊为皇帝了,追尊了祖宗之后呢,她还要封一些王啊,她的那些侄子,象武承嗣啊武三思啊这时候都封为王了,她的一些堂姐啊姑姑啊都封为公主,同时呢下令免除天下凡是姓武的人的赋税,武家王朝嘛武家人肯定得沾点光。那既然建立了武家王朝,李家原来那个太庙就不能要
了,不能再供奉他们的祖宗了,把李家的太庙给毁了。可是虽然毁了太庙,她呢保留了三个人的牌位,哪三个人呢?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还是承认,我的这个统治这个地位是从这三个人这儿来的,给他们单建了一座庙,叫做享德庙。那武则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她是要减轻阻力,其实呢,她承认她自己的统治地位是来源于李唐的前三个皇帝,承认自己是因为自己给儿子做母亲,才从儿子手里取得了江山,恐怕是当时啊她减少阻力的最好的方法。可是这样一妥协呢,又出来一个矛盾,既然你的政权是从人家李家那来的,你又是因为给人家的儿子当母亲才拿到了皇帝这个位臵,那么你这个皇帝位臵又该传给谁呢?这个矛盾呢其实也是贯穿了武则天统治的全过程,但是无论如何,武则天此刻已经是君临天下,那么当了皇帝的武则天又会用什么方式来稳定自己的统治呢?请看下集《风声鹤唳》
第三篇:百家讲坛三国演义 魏武挥鞭第一集大江东去
百家讲坛三国演义魏武挥鞭第一集大江东去
旁: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石麟小学段心怡教授,以平民立场和现场视角为您梳理三国历史的多重形象。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我: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三国。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是一个**的时代,苦难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我们知道,自从秦始皇兼并天下,我们这个地方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秦汉两朝,都是统一的国家。而到了东汉末年,西晋统一之前,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曹操曾经有诗写这个时代,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叫。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为什么呢?因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这样一个时代,有很多人,为了国家的重新统一,付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说: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风流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就说周瑜吧,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听过三国评书,看过三国戏剧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周瑜是个气量狭小的人。因为我们记住的是“三气周瑜”的故事,我们记住的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所谓名言,我们记住的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了。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周瑜是一个非常忠诚,而又英雄的人物。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开始建功立业。而且也就是在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孙策,和他一起迎娶了当时有名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可以说周瑜这个人啊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他人长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当时吴中呼为周郎,“郎”这个字的本意呢,是小伙子,但这个时候,呼郎有赞美的意思,当时吴中这个地方的人,把孙策叫做孙郎,把周瑜叫做周郎。翻译过来,就是孙帅哥,周帅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是什么意思,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就是头上带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羽毛做的扇子,那是儒将风采。当然文学家的话也不能全信,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一点夸张。当然没有那么潇洒了。因为战争毕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说明苏轼想着力塑造周瑜这个人的英雄形象。所以像周瑜这个人,二十多岁,就成了建威中郎将,就去了当时最美丽的美眉做自己的妻子,可谓战场,情场,官场,场场得意。历史上的周瑜,气量还是很大的,陈寿的三国志中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同时代的人对它的评价也很高,刘备对他的评价是器量颇大,蒋干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什么叫做雅量高致呢?一方面气量很大,另一方面品德很好。所以说把周瑜说成是个气量狭小的小人,这是冤枉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这场战争是他指挥的,而且在指挥这场战争的时候,周瑜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事才能,使曹操和刘备都不敢小看。所以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刘备都跑到孙权那儿去说周瑜的坏话,而曹操和刘备,也都是非常欣赏周瑜的,但是因为利益所致,敌对阵营的人才,再是人才,也是我的敌人,好在孙权没有听他的,旁: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三国故事千古绝唱,三国演义更是鲜活生动,但故事和演义毕竟不是历史,历史上的周瑜为什么和我们印象中的形象那么遥远,为什么我们对三国这段历史,既熟悉又陌生,这些现象,究竟是用什么原因所造成,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历史,尤其是三国这段历史,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是史书上,主要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是我们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个形象我称之为历史形象,这里要说明一下,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因为正史记载,也未必可靠,对三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史书学家吕思勉先生的一本小册子。叫《三国史话>>多次就提到<<三国志>>《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因此我们只能把它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个叫做历史形象。第二种就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形象,比方说三国志里面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我们把它叫做历史形象,第三种就是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甚至每个人个人心目中的历史形象,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实际上,热爱历史的人,关心历史的人,他对历史上的人物呢,都会在自己的心中塑造一个形象,而且这个形象一旦形成了,定型了以后呢,他往往不会接受别的形象,如果你讲的这个形象,不符合她的形象,他就会说你不对,他说你错了,所以我们去看一部历史剧,不管历史电影也好,历史电视剧也好,总会有观众在下面评论,哎呀,这个周瑜他不像啊,这个周瑜不像,这个真周瑜你见过?没见过,他为什么说不像啊,为什么说你不对呢?应为他心目中有一个,这一类我们统统称之为民间形象,但凡历史,就可们有着三中形象,而对于三国来说呢,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为什么呢?三国的历史非常短,如果从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算起,到西晋统一,也不过是九十年,期中作为传统的史书,所正统纪年的魏时间是很短的,所以魏亡之后到了晋代,对于三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各种史书的记载就已经不一样了,就已经有分歧了,然后这种分歧,通过历史的推进,由于种种原因,他越来越形成一种文学的和民族的形象
旁:看来,但凡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可能会有三种形象,而随着历史的久远,历史形象就可能会被淡忘,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就被人们所认知。比如诸葛亮,提起诸葛亮,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空城计,而想起空城计,就会展现出诸葛亮的军事天赋。
第四篇:(央视,百家讲坛)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杨天石
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 杨天石
主讲人简介
杨天石,1936年2月15日生。1948年毕业于东台天霞镇中心国民小学。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八一农业机械学校任教。1962年1月调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1994年被聘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中华民国史》《南社史长编》《民国掌故》《朱熹及其哲学》《泰州学派》
自1997年起,他受邀出任《百年潮》杂志主编。
内容简介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在戊戌变法之后,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里出现了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他们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面,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维新派”。他们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四个人。
维新派通过上书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通过办报纸来形成自己的舆论工具;通过学会把改革的力量组织起来。这样的话,维新运动就形成了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形成了气候和规模。
他们发动的运动叫“百日维新”,涉及到文化、经济、军事、社会风气、政治五个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光绪皇帝仅在几个有限的方面有所推进。但是在这时却出现了一个“六堂官事件”。“六堂官事件”可以说是戊戌变法的导火线。
康有为设计了一个“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的计划。那么他们就需要军队的支持,因此就派谭嗣同找到袁世凯,说皇上有诏,要你把老朽除掉。袁世凯假装答应,表示要准备一下。过去的历史都讲,是袁世凯把这一秘密告诉了慈禧太后,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全文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经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百年的历史,可以说饱经内忧外患。在这个过程当中,多少仁人志士,力图变法、改良,以求改变中国的命运。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国力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外族的侵略接连不断。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变法,而且最后是以失败告终的,这么一个政治的事件。可以说是闻名中外,甚至震惊中外。为此呢,今天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我特意请来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史学家杨天石先生,他为我们演讲《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大家欢迎。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讲戊戌变法的始末,它是怎么开始的?怎么样结束的?是讲戊戌变法的始末,把这个历史过程介绍给大家。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在近代中国史上的意义,就是它对近代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作用。
下面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就是戊戌变法的始末。这个问题里边呢,我首先要讲第一个小问题,是改良思潮的兴起。戊戌变法,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次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就是改良的这种思潮是怎么样兴起来的?刚才傅先生谈到,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阶级里边,就产生了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和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和传统的官僚,有很大的不同。而用我们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一句话,出现了这么一种人,叫“睁眼看世界”。就是说以前中国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状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把大门打开了,因此就产生了一部分官僚知识分子。他们睁眼看世界,把眼睛张开来看世界了。他们提出了许多主张,其中最重要的是两句话。一句话呢,叫“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拜老师,“夷”是洋人、洋鬼子,外国人当时称为“夷人”,就是说要把洋鬼子作为自己老师。学什么?学他比我们优秀的地方。“长”是擅长,就是学习洋人的擅长的技术,干什么?“以制夷”,来制服洋鬼子。就是用洋鬼子的那套技术,比我们强的技术,我们来制服他。
另外,还有个口号,八个字。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文化、中国的学问“做体”,“体”是根本的意思,那么“西学为用”,要把西方的学问要取之为我所用。“西学为用”,那么提出这个八个字,应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因为这就说明了中国人感到自己的原来那一套文化,那一套学术不够用了,所以要用西方的学术,来补充自己。这个也是中国人认识上的一个进步。
那么这一部分人,他主张向西方学什么呢?“长技”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办工厂、办学堂、要派遣留学生、要建立新式的海军、要用新式的武器来装备陆军。也就是说,他们企图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那么这一派人,在近代历史上称为“洋务派”。由于中西交往的发生发展,也由于一部分知识分子出洋留学或者出使西方,那么这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对西方的社会制度、对西方文化,有了比洋务派更深的了解。这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发现洋鬼子的长处,不仅仅在科学、不仅仅在艺术,而且也在文化教育,在政治制度上面。因此,这一部分人,他们主张在保存中国的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面,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教育,还有西方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改良派”,或者说叫“维新派”。它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这样四个人。
康有为是改良派的领袖人物,他早年所学完全是中国的传统儒学,但是,他后来逐渐读到了中国人编写的介绍西方的书籍,对西方粗有所知。所以康有为他的思想我们用一句话概括,他是用“西学为营养,哺育出来的思想”。但是他又披上中国古老学术的外衣,如果没有西方的近代的民主主义文化,那么不可能有康有为的思想。但是康有为的西学思想,又是披上了一件外衣,这个外衣是中国古老学术的外衣。
维新运动思想家的第二个重要人物就是梁启超。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在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可以说他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主要的是一个宣传,而且是一个很出色的宣传家。
改良主义的第三位人物是谭嗣同。谭嗣同就其思想的激进程度来说,他是当时所有改良主义思想家的里边最突出的一个。所以说,这些年外国的学者、中国的学者,有一部分人,把谭嗣同称为激进思想家,而且把谭嗣同的思想,说成是中国近代激进主义的源头。这些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确实在当时的维新主义思想家里边,谭嗣同的思想的激励程度比其他人要高出一头。
改良主义思想家的第四个人物是严复。严复的特点是他对西学了解得最全面、最深刻。刚才我讲的,康有为也好,梁启超也好,谭嗣同也好,他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戊戌变法之前,他们的脚没有跨出中国的大门一步。康有为只到过香港,香港那个时候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还是中国的领土。但是严复是英国的留学生,因此严复他对西学所知最多。严复的最大功绩就是翻译了《天演论》,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规律都是物竞天择,自然淘汰。中国人如果再不发愤图强的话,那么就可能被淘汰掉。用一句1949年以后的语言来说,就是说中国有一天就要从地球上开除出去。那么严复的这个思想,在当时近代中国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个小问题想讲一下,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光绪24年4月23号,也就是1898年的6月11号开始,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到这一年的八月初六,公元的9月21号,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这个期间,从开始变法到变法失败,这个时间是103天,所以历史上叫百日维新,那么百日维新到底具有哪些内容呢?
第一方面是文化教育改革,中国以前的科举考试是考八股文。八股文这种体裁是严重束缚思想,是形式主义的僵死的一种体裁。所以维新派搞百日维新首先一个就是要求废八股,要把八股废掉。废掉用什么来代替呢?策论,“策”是策略的“策”,“论”是论文的“论”。废八股,改策论。策论就是便于知识分子比较自由地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表达自己的政治改革的意见,所以叫策论。文化改革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办学堂。今天的北京大学,就是当年的京师大学堂,就是戊戌时期,戊戌改革的成果。所以第一方面是文化教育的改革。
第二方面是经济改革,经济方面的改革。康有为跟皇帝讲,一个国家要富强,一定要发展商业,所以光绪皇帝接受这个意见,在各省设了商务局。咱们最近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部叫商务部,当时叫商务局。
第三方面是军事改革。清朝的军队都是使用冷兵器,大家知道武器是两个类型。一个叫冷兵器,一个叫热兵器。冷兵器是什么?冷兵器就是刀、矛、弓箭,中国的军队以前都是使用冷兵器,使用刀、矛和弓箭。戊戌时期规定要把这个弓、刀、矛传统项目要废掉,要改使枪炮,用热兵器。
第四方面的改革内容,是社会风习的改革。“风”是风气的“风”,习惯的“习”。当时的中国人,城乡各地有很多祠堂,有很多庙宇。康有为给光绪提出来,要把各个地方,各种各样的离奇古怪的祠堂要把它改为小学,改为学堂,这一点光绪皇帝是接受的。也就是改变社会上,崇拜鬼神的这种不良风气。康有为还提出来,要求废除缠足,女人不要缠足。这一条呢没通过,官僚说什么呢?理由是什么呢?这个事情太小了,太琐细了和政治改革没有关系,否定了。所以第四方面的改革是社会风习的改革。
第五方面的改革是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涉及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因此是改革里边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那么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仅仅在有限的几个方面有所推进。第一个推进是开放言路,“言”是言论的“言”,“路”是道路的“路”,就是打开言论的道路。那么清朝的规定呢,不仅老百姓没有议论政治的权力,连低等的官员都没有议论政治的权力。就是说低等的官员,给皇帝写意见书,这个是不行的。那么为了改变这个情况,光绪皇帝决定凡是政府官员有政治上的意见,可以通过所在的堂官部长往上代奏。就是说假定说我是工部的,那么我要给皇帝提个政治改革意见,我要找工部尚书请他往上代转。老百姓有上书言事者,可以到都察院到这个机构去呈递自己的意见书。第二方面的内容是精简机构。光绪皇帝下了个命令,一下子从清朝的中央机关撤掉了六个不必要的衙门,等于是撤掉了六个部。那么外省呢,也指示要做相应的精简。这是第二个方面,是精简机构。第三个方面呢,就是任用新人,光绪皇帝任用了一部分新派人士。根据以上的几个方面,就是百日维新它的改革牵涉到文化、经济、军事、社会风习、还有政治体制,牵涉这样五个方面。所以我一开始讲,说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改革运动,这个道理就在这里。就是洋务派的改革,它只涉及科学和技术,涉及经济。而改良派的戊戌变法,它涉及了文化教育,特别是涉及到了政治体制的改革。
下面我就讲戊戌政变的发生,戊戌政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首先是出现了一个叫礼部,“礼”是礼貌的“礼”,礼部的六堂官事件,那么这件事情是怎么产生的呢?因为光绪皇帝不讲了嘛,要开放言路,如果你是这个部的工作人员,那么你要给皇帝写意见书,你要请部长代奏。礼部有个官员叫王照,他就给光绪皇帝提了个意见。这个意见其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什么意见呢?就是说,建议光绪皇帝和老佛爷两个人到外国去考察考察,就是这个意见。那么王照想,只要老佛爷和光绪皇帝到了外国,一定会增加不少见闻。另外长期传说,光绪皇帝和老佛爷之间有矛盾,现在你们两位中国的最高领导者,同时访问外国,不是表示你们两个人融洽无间吗?就这么个要求。但是这个意见书,礼部尚书,就是不同意往上转奏章。那么王照呢!就表示说现在皇帝有命令,你要替我往上转,你为什么不转?那么礼部的尚书就说,说你让皇帝和太后出国,让他们到危险的地方去游历,你是心怀叵测。所以礼部的部长和副部长都拒绝,公然违反光绪皇帝的命令,拒绝把意见给他转呈光绪皇帝。那么王照坚持斗争,当面和这个六个部长副部长发生严重突出,事情一直捅到了光绪皇帝手上。这个本来呀,这件事情,有官员建议,对这几个部长副部长适当处理就可以了。但是光绪皇帝,他因为当时心情急躁,他觉得他自己的政令无法贯彻下去。所以他要想杀鸡给猴看,要想立位。所以他就一下子决定六个部长和副部长全部罢官,把官就免掉了。应该说光绪皇帝这件事情捅了一个很大的娄子。
这个部长副部长里面呢!其中有一个人叫怀塔布。怀塔布的老婆是一个通天人物,通到哪儿去?通到老佛爷那儿去。这六个部长副部长一罢官,这个怀塔布的老婆就跑到颐和园就在西太后面前哭。同时这个怀塔布又跑到天津和当时掌握军权的直隶总督荣禄,说这个情况不得了,我们要想办法。所以,戊戌变法的政变的导火线事件,是礼部六堂官事件。那么守旧派准备动作了,维新派也要做准备。这个是个传说,就是传说呀,这一年的秋天,西太后和光绪皇帝要到天津去阅兵,去检阅军队。那么维新派担心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的时候,荣禄会采取动作,维新派担心守旧派动手。所以康有为想与其你动手,不如我先动手,所以在这个情况底下,康有为就设计了一个武力夺权的计划。康有为是书生,改良派也都是书生,他们就想争取军队的支持。那么军队的支持靠谁呢?他们就靠袁世凯,就找到在天津小站主持训练新兵的袁世凯,康有为想把袁世凯争取过来。然后让袁世凯带兵从天津到北京来,首先第一步把颐和园包围起来。因为老佛爷在颐和园,第二步康有为准备请从湖南来的一个好汉,一个会党人士,这个人叫毕永年,让他当敢死队长。等到袁世凯把颐和园包围起来以后,毕永年这个人是一个好汉,这个人武功很好,谭嗣同的好朋友。康有为就讲,只要袁世凯把颐和园一包围起来,毕永年你就带一百多个人,敢死队队员去冲进颐和园把西太后抓起来,然后就把她杀掉。所以这个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叫“围园”,包围颐和园,“杀后”,把老佛爷干掉,那么康有为认为,老佛爷干掉之后,最大的阻碍就消除了。
那么这件事情多年来史学家并不知道这件事情,康有为有一个包围颐和园把西太后抓起来,然后把她杀掉的计划。史学家长期不知道这件事情,清朝政府是讲过,但史学家不相信。那么1985年,我到日本去访问的时候,在日本外务省的档案里边,把毕永年的日记找出来了,那么这件事情就很清楚了。
康有为要完成这个围园“杀后”的政变计划,他必须要有两个人同意,一个就是毕永年。经过康有为的反复工作,毕永年勉强同意了。第二个要说服的人就是袁世凯。袁世凯从天津小站把兵带到北京来。那么康有为把这个工作交给谁呢?交给谭嗣同,这就是历史上很著名的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故事。那么谭嗣同找到袁世凯的时候,告诉他现在皇上有诏,要你把老朽除掉。他没有点西太后的名字,就说把老朽除掉。那么袁世凯呢,假装答应。但是讲,说我必须回去准备,说这个事情不能着急。所以袁世凯当面做了某种程度的同意,但是表示要准备,请等一等。那么袁世凯回到天津以后,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直隶总督荣禄。以前的历史都讲,西太后发动政变是袁世凯告密的结果,这个讲法并不准确。实际上在袁世凯告密之前,西太后已经动手了,就是西太后动手在前,袁世凯告密在后,这个是历史学界最新的结论。
那么西太后为什么要动手呢?主要是一个人,叫杨崇伊,这个人给西太后上了一个奏章。奏章主要是两个内容,一个就说维新派康有为这些人,尽变旧法-就是把旧的制度完全改变了,这是一大罪状,是尽变旧法。第二大罪状是斥逐老臣,“斥”是排斥,把那些老臣赶掉。第一条叫尽变旧法,第二条叫斥逐老臣。第三条,这个杨崇伊告诉西太后,说还有一件事可不得了。说光绪皇帝要把一个日本人伊藤博文,要见他。不仅要见他,而且要把他当成客卿,聘请他到中国政府来当顾问。这个奏章对西太后下决心要镇压维新派,可以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杨崇伊的这个奏章,第一它迎合了西太后这种保守的心态。你看维新派尽干坏事,把祖宗的法律制度全变了,把那些老人也赶走了,所以第一他迎合了老佛爷的这种守旧心理。还有什么呢?它又迎合了老佛爷的这种害怕洋人的心理。老佛爷就想,说如果光绪皇帝他有洋人在后面撑腰,把日本的伊藤博文。这个伊藤博文是一个很有名的政治家,当过日本首相,在明治维新里边,他起了很大作用。慈禧太后最害怕的是光绪皇帝后面有洋人撑腰,那就不是西太后她所能控制的。所以这样的话,西太后匆忙从颐和园回宫,就下令逮捕康有为和他的弟弟康广仁。西太后受了杨崇伊奏章的影响决定先动手,西太后动手之后,那么才接到袁世凯的告密,所以接着西太后又下令要抓谁?要抓谭嗣同,抓其他的几个人。所以说西太后发动政变,跟袁世凯没有关系。但是在政变里边,逮捕谭嗣同,把这个镇压行动扩大了,这个是袁世凯告密的结果,这个是以上讲的是政变发生的过程。
第一个问题就讲到这个地方。
问:康有为当时文人造反的时候,提出一个围园计划,那么当时的毕永年,那是一路英雄,他的史料,您到日本才发现了这个日记,曾经也有过一个刺杀慈禧太后的军事行动,这么一个东西。就是这个史料在史学界近代史上是很新的东西,这个东西为什么在日本有?在咱们国内史学界百年来都没有这个东西呢?谢谢。
答:关于康有为他曾经有过一个包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计划这个问题。以前中国的文献里并不是没有记载。如果你查《清实录》,那么你会发现当年清朝政府要把谭嗣同他们送到菜市口砍头的罪状之一。最重要的罪状,就是10个字,叫“谋围颐和园”,“谋”是计谋的“谋”,计划包围颐和园。“劫持皇太后”,把皇太后控制在手上。清朝政府宣布的六君子的罪状,最重要的就这10个字。当时的一些文人的笔记里边,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是很长时期里边,历史学家不相信。一个原因就是那个命令是清朝政府下的,西太后下的,西太后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她要杀他们,当然要给他们捏造很多罪名,清朝政府的话你能相信吗?所以这是一个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呢,康有为包括梁启超在内,始终否认这件事情。西太后去世以后,康有为曾经想公布这个事情,说我们当年有这么一个围园的,包围颐和园的计划。康有为想公布,但是梁启超给他写信,说千万千万你不能公布,说你得听我的,说咱们以后绝对不谈这件事情。因为当时康、梁是流亡在海外,他们想回国来从事政治运动,想为戊戌冤案平反。那么梁启超说你又想回国,要回国来开展政治运动,你要想为戊戌六君子他们平反。你再说自己,我当年有一个包围颐和园,要杀西太后的计划,你这不是自己跟自己找麻烦吗?如果你承认有这个计划,你就得承认西太后抓你、杀你有道理。所以这样对你回国进行政治活动是不利的。所以康有为一听我这个学生挺聪明,很对,所以他们有一个攻守同盟。所以以后到了民国时候,有人写信问康有为,康有为始终表示没有这个事情。所以也就是说,这以前历史学家根据这两个原因,都不相信有这件事情。那么后来为什么最近几年大家相信这个事情了?就在于从日本外务省的档案里边,把这个毕永年他的日记找到了。毕永年是什么呢?他是谭嗣同的朋友,而且就是康有为任命他去颐和园抓西太后的敢死队的队长。这个是第一手材料,所以这个材料在国内公布以后,现在历史学界可以说99%的历史学家都已经把这个事情确认了,这个原因是这样。那么这个过程讲得很复杂,过去我们都认为,凡是进步的人,他的话一定可靠。梁启超是改良派,当时是代表进步潮流的,所以梁启超否认有这个密谋是对的。而袁世凯呢,他发表了《戊戌日记》,他是讲了这件事情的,他是讲了谭嗣同怎么劝他去除此老朽,他是写了的。但是人们都认为,袁世凯是个大坏蛋,大坏蛋讲的话一定是假的。而梁启超恰恰是讲了假话,把我们大家都欺骗了,袁世凯倒是讲了老实话,可是没有人相信,可以参考。
杨先生的演讲,今天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扎实的史学课。他以史学家的敏锐和犀利,为我们讲述了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和发生的过程。我们常说一句话“读史明智”,我想“读史明智”告诉我们,阅读历史书。还有像听杨先生这样的史学家的讲座都是非常有助于我们以科学的、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事物。最后让我们向杨先生表示感谢。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下)-杨天石
主讲人简介
杨天石,1936年2月15日生。1948年毕业于东台天霞镇中心国民小学。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八一农业机械学校任教。1962年1月调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1994年被聘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中华民国史》《南社史长编》《民国掌故》《朱熹及其哲学》《泰州学派》
自1997年起,他受邀出任《百年潮》杂志主编。
内容简介
在戊戌变法时期,总的来说,有两个阵营,一个就是守旧派,他们的头头就是慈禧太后。另外一个就是维新派。在变法过程里边,维新派差不多都要受到阻力。那么慈禧太后对于变法是什么态度呢?
慈禧太后对于变法的态度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容忍、控制、观察、动手。在守旧派力量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的情况底下,如果不讲究策略和方法的话,失败是必然的。而康有为恰恰在这些方面犯了错误。
康有为指导变法的理论有两部书,一部叫《新学伪经考》,一部叫《孔子改制考》。康有为在这两部书中,宣传中国历代传统的儒学全是假的,可是他却拿不出科学根据。这种理论不但守旧派反对,维新派里有些开明分子也表示不赞同。
而梁启超在担任时务学堂的总教席时,他所宣传的也不在是民主思想,而是反满思想。这样让一些原来支持维新派的人进而反对维新派。
在维新变法失败后,1900年就出现了八国联军的入侵,慈禧太后就带着光绪皇帝匆匆忙忙地逃到了西安。这件事给了慈禧太后惨痛的教训,于是清政府不得不下令改革。他们的改革是两个字叫“新政”。而这个新政的实施,让所有对清政府存有幻想的人都失望了。
全文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杨先生在上一讲里,为我们讲了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和过程。那么接下来我们欢迎杨先生为我们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呢,我想比较多。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守旧派的强大,国家的最高的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上。我想这是第一个原因,就是说,守旧派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上,不在改良派手上。
戊戌时期总的来说,有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是守旧派,那么守旧派的头头就是老佛爷。其他的王公大臣,可以说都是守旧派。例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恭亲王,北京有个恭王府,恭王府的主人就是守旧派。除了恭亲王之外,还有一个掌握大权的庆亲王,“庆”是庆祝的“庆”,恭亲王是奕訢,庆亲王是奕劻,这个庆亲王也是守旧派。所以当时清朝朝廷里边的王公大臣几乎没有例外的,都是守旧派。维新派只有少数的几个人,而且他们没有实权。
那么,现在我们需要分析老佛爷的态度,老佛爷到底对维新变法,她是一个什么态度?我想老佛爷她是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老佛爷对变法的态度。第一是容忍。就是说只要变法停留在一定范围之内,老佛爷是可以容忍的。前面讲到,在百日维新的时候,光绪皇帝颁布过一个叫“明定国是诏”。明明白白确定国家的大事情,一个诏书。也就是要把维新变法确定为国家的政策。那么光绪皇帝要变法,要维新,这个诏书那是经过慈禧太后同意的。不经过慈禧太后同意的话,那么光绪皇帝不可能,他也没有勇气把变法制定为国家的政策。有些改革西太后也是同意的。例如废掉八股文,改科举考试内容考策论。西太后绝对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反对,改革科举考试,她是赞成的。
另外还有若干改革,譬如说发展商业;允许老百姓办厂;或者说军队的现代化;采用新式武器;成立商部;奖励发明;奖励专卖;专利制度。所有这些老佛爷是同意的。所以,第一个态度是老佛爷对于变法是在一定范围里边,她可以容忍。
老佛爷的第二个态度,叫控制。容忍之后是控制。为了把维新变法让它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那么,老佛爷主要是采取了两个措施。一个措施是把光绪皇帝的老师,军机大臣,也是维新派的主要的后台和支持者翁同龢开缺。变法刚刚开始,光绪皇帝就下命令,说翁同龢说你最近有几件事情办得不好。而且呀,跟我讨论的问题的时候态度也很坏,说你回家修养去吧。让翁同龢回家休养,这个命令是光绪皇帝下的,但是决定这么做的人是西太后。因为我刚才讲了,在王公大臣里边,几乎是清一色的守旧派。翁同龢是惟一的军机大臣里边支持变法的。所以西太后控制光绪皇帝的第一个办法,我先把你的助手,把你的老师,把你的参谋,我先把它赶走。这是第一个控制的办法。本来这个光绪皇帝身边就没有几个助手,翁同龢一走,那么光绪皇帝就很孤立了。西太后采取的第二个办法,就是把荣禄派到天津去当直隶总督,控制军队。目的就是说让荣禄控制北京附近的直隶地区的军队。军队一掌握到守旧派手上,那么老佛爷的想法,就是说你再折腾,你跳不出我的掌心,所以西太后的第二个态度是控制。
西太后的第三个态度,是观察。就是看一看光绪皇帝到底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在变法开始以后不久,就有守旧大臣到老佛爷面前去告状,告光绪皇帝的状。西太后就跟守旧派讲什么呢?说不要着急,等等看,先让他往前走。说一开始老佛爷的态度就是观察,看看光绪皇帝到底他要做什么。
西太后的第四个态度是动手,在关键时候动手镇压。什么是关键时刻呢?一条,就是只要这个改革触犯了满洲贵族利益的时候,西太后她就要动手,要镇压。上面我讲到,引发戊戌政变的导火线,是“礼部六堂官事件”。“礼部六堂官事件”的最重要之点,就是光绪皇帝下决心把六个阻碍变法的部长级的干部罢免了。这个是西太后所不能容忍的,因为这个举动是触犯了清朝王公贵族的利益。另外我刚才讲到,就是西太后担心光绪皇帝得到外国人的支持。就是当时日本现任的首相伊藤博文访问中国,西太后担心伊藤博文会成为光绪皇帝变法方面的顾问,会影响西太后对于中国的国家政治的控制权。那么这个维新派它靠谁呢?维新派都是文人,和军队没有任何联系。他们在朝廷里面的职位很低,维新派所惟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光绪皇帝。所以在守旧力量强大,而维新改良的力量非常弱小的时候,要取得变法的胜利。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要有正确的策略方法和步骤。因为别人比你强,别人的力量可以说笼罩一切的。你在这个敌强我弱情况底下,你如果自己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正确的斗争策略,没有正确的斗争方法的话,那个失败是必然的。
我在这里想给大家提一个问题,如果你当时是维新派,在敌强我弱的情况底下,你准备怎么办?这个问题是一个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都可以思考的问题。按照我的看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底下,就应该更加小心谨慎。要讲究方法、讲究步骤,千万不要莽撞,不要急躁,不要冒进。很自然嘛,你莽撞一点,他就动手。但是很遗憾的是维新派恰恰在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上面,犯了错误。所以,戊戌变法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康有为的指导理论的局限。
康有为他有指导维新变法的理论,有两部书。一部书叫《新学伪经考》,另外还有一部书叫《孔子改制考》。康有为的这两部书,第一部书他宣布古文经全是假的,也就是说中国历代相传的那些儒学,全是假的。它具有挑战传统儒学的意义,这个是个革命性的言论。但是你说那些都是假的,《诗经》也是假的,《易经》也是假的,《论语》《孟子》都是假的,那么你得有科学根据呀。不是你康有为说假就是假的呀。但是康有为拿出来的证据不足,没有多少可以说服人的理由。你说孔子是中国维新变法的老祖宗,第一代的人物,这个也需要证据呀。康有为拿出来的证据,也是牵强附会。因此康有为的这两部著作出版以后,守旧派当然不赞成。不仅是守旧派反对,有一些同情变法的官僚,开明分子,例如说,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不是顽固派,应该说是开明派。可是张之洞就是不同意所谓孔子改制这个说法。所以指导理论上是武断的,没有说服力的。在指导理论方面呢,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说,某些方面的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阻力。
例如,梁启超他在担任时务学堂总教学的过程里边。他确定的教育方针,就是两个字“激进”。就是说,办时务学堂之前,他们在上海讨论过,办时务学堂到底是激进一点呢?还是缓进一点呢?最后梁启超采取的是激进。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梁启超他所宣传的就不仅仅是民主思想。皇帝就像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大臣是这个掌柜的。他就不是一般的民主思想,而是反满思想。梁启超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有这样的话,说“屠城屠邑皆是民贼”。都是后世民贼之所为,把一个城市的居民全给他杀了,这种事情啊,都是后代的民贼,老百姓的贼才做的事情。他说我读了《扬州十日记》以后,头发都竖起来,眼睛眶气得都裂了。大家知道,清朝满洲贵族南下的时候,在攻陷扬州以后,杀了十天。把扬州的居民差不多杀光。梁启超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你把这些写在学生作业本上,那就是说,他已经不是宣传民主思想,而是宣传反满。反对满洲贵族,反对清朝统治,这个是许多人不赞成的。梁启超讲的话是对的,但是不是时候,不是地方。所以时务学堂办得很好,但是很快有一些原来支持时务学堂的人,就转而反对时务学堂。所以当时的维新派,他们在进行理论宣传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统治者的容忍程度。什么他可以忍受,什么他不能忍受。另外他们也没有考虑到社会的接受程度,没有考虑到社会大众的接受程度。所以结果呢,增加了许多反对者,把本来有一些可以争取的同情者,也赶到了守旧派那一边去了,所以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失败的原因,是维新派以及光绪皇帝的策略错误。
就是说策略上错了,策略错误主要是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开制度局和懋勤殿的问题。开制度局,开懋勤殿,都侵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实际上是等于在权力再分配这个问题上,得罪了一批拥有实权的大的官僚。因为本来清朝权力的最高机构是军机处,现在你把军机处实行了多年的制度,还有那样一批官僚,你把他甩在旁边你要搞一个新的东西。你要搞制度局,你要开懋勤殿。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原来那些军机大臣,掌握国家权力的大臣,你把他往哪儿摆?那么维新派恰恰是没有正确地处理那些原来的军机大臣的安排问题。而恰恰在这些问题上面,维新派也好,光绪皇帝也好,刚才我讲了,是有鲁莽的地步,是有讲究策略,讲究步骤不够的地方。
结果老佛爷镇压了戊戌变法,那么谭嗣同他们六君子在菜市口被砍掉了脑袋。维新派所前进的几步,都被西太后下定废止了。历史出现了暂时的退步,但是很快。1900年就出现了八国联军的入侵,这样巨大的历史事件。就出现了西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匆匆忙忙逃到西安的这种场景。这件事情给了西太后惨痛的教训,所以在《辛丑和约》之后,清政府不得不下令改革。这个改革是两个字叫“新政”,实行新政,那么新政的内容,有编练新军就是实现军事方面的现代化,有废科举兴学堂。
1906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所有的科举考试。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也就是公元607年开始的,一直到清朝,到这个时候一共是推行了1300余年。这个推行了1300余年的制度,到了1906年,终于由清政府下令彻底地废掉了。举行自我改革的第三个方面是奖励实业,奖励民间开办工厂,发展工业和农业。清政府自我改革的第四个方面,是进行法制改革。第五个方面清政府宣布要预备立宪,上面讲到,维新派他们梦寐以求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度。
到了1905年,清朝政府就派出五个大臣到欧洲去考察政治。就是考察欧洲的立宪政治,到了第二年,1906年清政府就宣布要仿行宪法,要模仿西方的宪法,要预备立宪。这以后,清朝政府就在中央成立了资政院,目的就是想给建立国会打下基础。资政院有两种议员,一种是钦定的,就是清政府圈的。另外一种是民选的,老百姓选举的。同时清政府还宣布,在各省在普遍选举的基础上面,选举咨议局的议员,各省都有咨议局,是通过普选基础上成立的。也就是说,西太后她虽然镇压了戊戌变法。但是在《辛丑和约》之后,她不得不自我改革。这个改革的力度和范围,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戊戌变法,当年百日维新的范围。因为她已经预备立宪了,那么应该说清政府的新政是进步了,是向着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了。但是清朝政府后来为什么它还是被推翻了呢?关键是清政府在政治体制改革这个问题上严重的滞后。在这个问题上面,清朝政府它是以立宪为名,而是集权为实。当时中国已经普遍开展一个运动,叫国会请愿运动。城乡的知识分子,还包括商人百姓,普遍的要求马上召开国会。但是清朝政府在1911年,进行所谓政府改革搞的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就是说,清朝政府它的改革,它的权力主要的是集中在少数的几个满洲贵族身上。所以我们把内阁叫皇族内阁。清政府是打着要进行新政,要预备立宪的幌子,实际上它是把权力国家大权,更多地更严重地集中在皇族手上。那么清朝政府这个举动,让所有曾经对于清朝政府存有希望,存有幻想的人,都失望了。所以辛亥革命正是在清朝政府,宣布皇族内阁以后不久,就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这是它的第一个意义。
意义的第二点,就说戊戌变法失败的第二点,是它激起了人们对满洲权贵的愤恨。此后,以武力推翻清朝统治为宗旨的革命党人,就进入历史舞台的中心,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康有为设计的道路,是一条和平改革,缓慢前进的道路,也是一条社会成本最小,引起的震荡和震动最小的道路。孙中山本来他的活动开始是在1894年,比康有为他们还要早。当孙中山开始活动的时候,响应支持孙中山的人很少很少。但是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孙中山的支持者越来越多。也就是更多的中国人,选择了武装的革命的激进的道路。从戊戌变法失败,到辛亥革命成功,只用了13年的时间。以上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戊戌变法和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最后我要想讲的是纵观戊戌变法以来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说守旧派,慈禧太后的屠刀可以暂时中断历史的进程。但是,历史的总潮流,追究是无法阻拦的。正像孙中山所讲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那么当我们今天来回顾105年前戊戌变法历史的时候,我想可以更加验证这一个结论,谢谢大家。
我想问一下后来我看过一些资料,康有为后来又变成一个保皇派。他是基于什么样考虑?他怎么变成这样?您能不能分析一下?
康有为后来成为保皇派,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康有为始终想找寻一条既要改革,但是又要引起社会震荡最小的办法。为什么呢?因为康有为他想,有一个皇帝在上面,由皇帝来主持改革,容易推行。而且不会出现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局面,所以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康有为这个人是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理想和他的现实政治手段,距离很悬殊。悬殊到可以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我一开始讲过,我说康有为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设计者。他写过《大同书》,《大同书》非常激进,激进到什么程度?废止财产,废止家庭,那当然也就没有君主,没有皇帝。但是这个呢,是他的遥远的理想。《大同书》是康有为1902年写的,写完以后,很长时期,他藏起来密不示人,他不肯给别人看。那么他所拿出来的现实政治方案,就是说无论如何皇帝要保住。后来维新派,在辛亥革命以前,还提出一个主张,叫“虚君共和”。“君”是皇帝,把他吊起来,在上面保持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下面实行的是共和制。
我再讲得明确一点,就是说世界上有两个类型的政治制度。一个是英国式的,英国到现在为止保存一个女皇,这是英国式的道路。另外还有一条道路,就是法国式的道路。法国大革命,是把皇帝送上断头台。那么康有为认为,他比较了英国的道路和法国革命之后。他认为,法国道路革命的成本太大,社会的震动太大,杀的人太多。法国大革命时代杀了很多很多人,所以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希望走英国式的,温和的,缓进的这种道路。所以他们希望有个皇帝,保持社会安定,保持整个的统治秩序,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面缓慢地进行改革。我想这个是康有为始终坚持保皇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杨先生的演讲,今天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扎实的史学课。他以史学家的敏锐和犀利,为我们讲述了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和发生的过程,并深刻分析了它失败的原因。我们常说一句话读史明智,我想读史明智告诉我们,阅读历史书还有呢,像听杨先生这样的史学家的讲座。都是非常有助于我们以科学的、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事物,最后让我们向杨先生表示感谢。
第五篇:学习代天久校长心得体会
学习代天久校长心得体会
**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张航
**区南广镇是离**城区最近的乡镇,南广镇中心校下辖着一个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大山里的校区--杉木校区。这所陈旧的校点有3个班,49名学生。已60岁(截至2013年4月)的代天久是杉木小学的两名公办教师之一,也是学校的执行校长,加上另外一名代课教师,组成了这个校区的师资队伍。
2012年5月29日起,代天久便主动承担送营养餐的任务。从每周一到周五(假期除外),代天久每天一早起床,吃完早饭后就先步行到南广中心校,8:00左右领到营养餐,沿着宜珙路至还阳村,乘坐小船横渡南**,再跋涉近两小时的崎岖山路,将营养餐背到杉木校区,从不间断。到目前(截至2013年6月),代天久已背坏了两个背篓。遇到晴天早上,野草沾满露水,代天久背着营养餐,露水常将裤管湿透,上衣也被汗水湿透。代天久在学校备了一套干的衣服,每天到校将营养餐发到孩子们手中后,就换上干的衣服,然后开始上课。
代天久用他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最美乡村教师”,为我们教师群体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是激励我们教师团结拼搏,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乡村教师是一个光荣又普通的职业,担负着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培育农村人才的基础工作。尊师重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乡村教师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比起城市要差许多,会遇到不少城市人难以遇到的困难。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赢得了众人的好评与赞美!他之所以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突出的成绩,与他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爱心、责任心是分不开的,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代老师身上体现的可贵之处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以代老师为榜样,关心爱护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立足本质,对学生献出一片爱心。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她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父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二、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最美的乡村教师坚持朴素的工作作风,一心扑在教育事业,我们也应该做到这几点:
第一是学习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精神。代老师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他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向代老师学习,就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岗位当作社会责任,把工作当作一种事业的追求,满腔热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各项工作,踏踏实实的干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第二是学习乐于助人、至善大爱的精神。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对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着可以没有大道,没有汽车,但绝不能没有大爱的坚韧的信念和价值。向代老师学习,就是要传承中华的美德,弘扬大爱精神,本着爱人民、爱社会、爱他人的博大情,扎扎实实的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各项工作,努力把校园打造成为充满爱心,人人向往的幸福之城。
第三是学习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共同谱写了这曲感人的赞歌。向代老师学习,就要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强化工作的合力,为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也许他的行为比不上陶行知,比不上一个个伟大教育家有影响力有作用,用他那执着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每一个看到他事迹的人。
这让我想到作为教师的我们。实现孩子们的梦想是一场接力赛,是有良知的人参加的接力赛。当看到孩子们那股求知的欲望,那份学习的拼劲,以及那向往的眼神,谁的良知不会受到触动?梦想,是孩提时代的兴奋,是青年时代的动力,是老年时代的回味。当你淹没于茫茫人海中时还可以寻找到属于你的梦想,多值得欣慰啊。但是那些孩子们的梦想很简单,也很一致,就是读书,读书是他们的梦想。当你还叹息你实现不了你那昂贵和华丽的梦想的时候,想想这些孩子吧,他们需要我们的手。
总之,作为在教育事业中默默无闻的我们,以后要代天久校长先进事迹为榜样,以更应该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去关爱那些需要关注的孩子。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当他们犯了错误时,我们给予耐心的批评教育;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们给予他们莫大的鼓励。爱生如子,这就是教师精神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