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史二卷读后感
成就写够,错误写透,评价公正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有感
近三个月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细读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党史》二卷是写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历史,其编修工作是从1994年9月开始启动的,经历了几代人,花了16年时间,才正式出版。读完这部百万字巨著,我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成就写够,错误写透,评价公正”是曾主管《党史》二卷的编撰和修改工作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张启华提出的编撰原则,也是我掩卷后最深的体会。
《党史》二卷“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它即肯定了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奋斗是这段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又不回避党犯的错误,乃至严重错误,对这些错误都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具体分析。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是怎样把一个四分五裂、极端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空前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怎样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又遭受了一些严重挫折和失败的教训;《党史》二卷告诉了我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犯错误、遭受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在复杂多变和严峻的国际环境中,是怎样审时度势,从容应对,而始终立于主动地位;为了维护祖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进行了怎样坚定而有理有力的斗争;在严重困难面前,以怎样的姿态和精神面貌去战胜和克服困难;我们党是怎样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任何其他政治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党的领袖们是怎样殚精竭虑、苦苦思索,通过调查研究去寻找建设社会主义规律;他们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采取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是何等地令人钦佩!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起到澄清事实、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作用。曾几何时,对这段历史,在各种书刊杂志里描述最多的就是“左倾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它留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我们共产党在这段时期内所做的,无非只是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整了一批人又整了一批人,别的就没有做什么好事。
《党史》第二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29年的历史真实,紧紧把握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等,作了准确的记述、精辟的分析和公正的评价。强调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具有决定意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肯定了当领导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如制造了第一架飞机、生产了第一辆国产载重汽车、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第一次向全世界自豪地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给;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还有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 素,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令世人刮目相看!
对于党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党史》二卷如实反映,既不回避,又不渲染,以严肃的态度和语言来表述,写得恰如其分。如对“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以大量篇幅详细地写出这两次严重错误的演进过程和造成的恶果。深入分析了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引导人们团结起来向前看,使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今后如何防止重犯的办法、措施和制度。
通过《党史》二卷的学习,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认识到必须将对党的热爱投入到行动中去。中国共产党用九十年的时间证明,她是一个坚强无畏、志向高远、能带领13亿人民走向幸福的伟大的政党,她用九十年的时间,谱写了一首精神的赞歌。作为一名国税干部,我们必须发扬这种精神,继续党的优良传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税事业贡献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党史(二卷)》读后感
悠悠岁月酒滴滴红星情
——读《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有感 英国大作家培根有句名言,叫“读史使人明智”,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从听闻《党史(二卷)》的那一刻就很想拜读,以增加自己在党史方面的知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拖到现在才见识了此书。谈到党史,我怀着敬畏的心理,以认真的态度,完成了对《党史(二卷)》的阅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至1978年)于今年1月11日正式出版。该书编写历时16年,凝聚了几代党史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党史(二卷)》把新中国成立后党的29年历史划分为4个时期,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全书共分为4编。这29年是一段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复杂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离我们很近,同今天有着直接的关联,深入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意义重大。
在读《党史(二卷)》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都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科学性。科学性,即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党史(二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29年的历史真实,紧紧把握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等,作了比较准确的记述、精辟的分析和公正的评价。对于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的经验加以充分肯定。对于党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如实反映,既不回避,又不渲染,以严肃的态度和语言来表述,写得恰如其分。对于党犯的错误,不是简单化地笼统地加以批评了事,而是作全面的分析。
比如,对“大跃进”,《党史(二卷)》这样写的:“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初衷,是希望以最快的建设速度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使中国真正发展、强大起来,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愿望,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愿望是一致的。问题在于实际工作中背离了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便从主观愿望出发,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提出了一些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方针、政策,造成了实际工作中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情况。这种头脑发热的现象,不仅毛泽东有,其他中央领导人有,而且在当时的党员和干部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是当时那个发展阶段由急于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心情而萌发出的一种历史现象。”书中
对“大跃进”造成的严重破坏和巨大损失作了详细叙述,同时也讲到另一面的情况:“广大干部群众以空前的热情和干劲,战天斗地,昼夜苦干,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取得了一部分实际成果。还有那些修建得合乎需要的农田水利工程,那些新增加的后来形成了生产能力的工业设施,不仅在当时发挥了作用,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着效益。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发展,尤其是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填补了一些空白。在全国许多从来没有工业的地方办起工业,虽然很大一部分当时没有能够巩固,但终究为这些地区后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这部党史给我的第二个感觉就是:史论结合。史论结合,即材料与观点的统一性。它不是简单的记载历史,而是夹叙夹议,在叙述的过程中都有所分析和评论,以便让大家对党史提高到理性的认识。比如,讲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书中这样论述:“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随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虽然也出现过一部分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但从总的方面看,所有制关系的变革不但没有破坏生产力,而且明显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粮食产量逐年都有所增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逐年都有所发展。原有私营企业在接受改造过程中,生产增长和效益提高也比较显著。”同时,书中又指出了“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以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
读完《党史(二卷)》,思索良久,感触亦是颇多。在和平年代,我们这代共产党员不需要像前辈一样,抛头颅洒热血,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每位普通党员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每位党员多做一点、多想一点,坚持为人民服务,保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携手共建美好的新生活,相信我们党、我们祖国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迎来了90周年华诞之际,《党史(二卷)》的正式出版,为我们年轻的党员同志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了解党的历史,提供了正确合理的行动指南,以便坚定自我立场,辨明革命方向;同时也为我们国家继续开拓今后漫长的求索道路,赋予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便劈荆斩浪,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党史》二卷学习心得
《党史》二卷学习心得
谭 洁
通过学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
一、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热爱本职工作。
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肯钻研,肯下功夫,肯花力气,努力做到业务精、专业强,在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争做教师、学生的表率,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成为教育创新和改革的示范者。
二、注重自己的政治、品德和文化修养。
结合所任教学科的特点,积极承担传播、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用先进的文化感染、熏陶、教育、引导学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优良方法。同时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学生的榜样、导师,也为其他教师作出表率;在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意识和能力为重要目标,具有强烈的依法执教和依法治校意识。
三、关心、关爱学生。
作为党员教师要把爱献给学生。对学生的爱是多方面的,在他们的生活需要我们的关怀,他们的学习需要我们去关心,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我们去帮他们克服,对学生的关爱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去做,就一定会成为学生的心目中的好老师。
四、党性观念和组织意识强,积极参加党的活动。
自觉遵守党的纪律,严格执行党的决定,坚决完成党的任务。服从组织分配,认真履行职责,带头遵纪守法,特别是要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模范执行者。对党忠诚老实,严守纪律,坚决不做有违党纪国法的事情。团结同志,乐于助人,是群众的贴心人。能用自己的和谐、协作精神来凝聚周围同志,以模范行为自觉维护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但要发扬自己的优点,还要客观地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逐渐改掉缺点,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在工作中学习、进取、完善。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锻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志,遇事多向领导和同事们请教,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做人,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第四篇:《党史》二卷的新意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新意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张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以下简称党史《二卷》)是一部立足时代高度,对新中国成立后29年的历史进行再认识的党史新著。党史《二卷》出版后,不少人关注这本书有哪些新观点、新提法?新意何在?
一、党史《二卷》新在何处?
党史《二卷》不同于一般学者个人署名的学术专著,也不是由某个科研、教学部门或单位组织编写的党史专著,而是由中央授权、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而后由中央审定的党史基本著作。这是这部书的基本特点。由这一特点出发,党史《二卷》的新意,与学者个人署名的学术专著,或其他党史专著相比较,既体现在对某些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上,也体现在发掘和综合大量翔实的史料、丰富和充实已有的结论上,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对这段历史的总体认识和把握上。
1、向社会展示真实的历史,并把这段历史与当今中国的发展贯通起来。党史《二卷》所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今天的不少人对那段历史已经感到疏远甚至淡漠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人看到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对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存在模糊认识,对当年实行计划经济和统购统销等政策更是感到困惑,他们怀疑当年的一些做法是不是错了?感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还有一些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尽是搞运动,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更有一些人看到当前社会存在的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认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正确的,希望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以冲刷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后29年的历史,已经不单纯是历史研究的问题,而是与现实有着直接关联的问题。
对于社会发展中思想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是需要党史工作者在全面把握这段历史的基础上作出回答的。如果说,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历史决议》时,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当时党内外最为关心的、对于明确党的路线及其理论基础所需要分清历史是非的一些重大问题上(比如,如何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如何认识、评价“文化大革命”等)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今天面临的主要问题则集中在中国为什么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来又为什么要实现历史转折的一些重大问题上。比如,如何认识、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与改革的关系;如何认识这段历史与后来中国发展道路的关系上。在当前社会上对这段历史众说纷纭,甚至有人否定、歪曲这段历史的情况下,党史《二卷》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和准确的判断,向社会展示真实的历史,并把这段历史与当今中国的发展贯通起来,展示对当代中国发展规律的看法,这本身就是具有新意的一件事情。
2、党史《二卷》所反映的29年历史,是一段正确与失误相互渗透、成就与曲折交相发生的历史。党史《二卷》所反映的29年历史,相对于民主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史而言,是比较曲折的一段历史,其间,正确与失误相互渗透、成就与曲折交相发生,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内乱。这段历史的复杂性,使党内外、国内外对其中一些重大问题存在不同认识,增加了编写组在写作时把握的难度。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背后,怎样把握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党史学界有着多种看法和表述。党史《二卷》改变了以往党史侧重于反映政治发展过程、甚至一度被简化为“两条路线斗争史”的面貌,把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作为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这样把握这段历史,不但突出了党在这29年的主要任务,淡化了党内斗争色彩,也深化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3、把社会发展史放在党史中进行反映,是党史写作中的一次创新。如在以往的党史书
中,对国际和外交方面的问题较少涉及,在世界大势的背景下来写党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国内建设的决策也较薄弱。《二卷》注意在世界大势的背景下,反映每一阶段党是怎样联系国际形势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对国际形势作出判断,进而确定国内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党史研究的一个新进展。把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写入党史,也是《二卷》有新意的方面。书稿记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央决定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实行联邦制,并将此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下来的过程,还介绍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等。
二、《二卷》对要不要、能不能搞社会主义,应搞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两个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创新性回答
党史《二卷》涉及不少重大历史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最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中国要不要、能不能搞社会主义;另一个是中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应搞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能否把当代中国这两个前后相继的历史性变化说清楚,是编写工作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二卷》以《历史决议》和此后党的代表大会的基本结论为指导,科学地阐述了这一历史过程。一方面说明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说明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我国曾经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起过怎样重要的作用,又存在哪些问题,说明后来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二卷》对这一问题的阐述,根据形势发展和新的研究成果有所前进。对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这七年,《历史决议》将其概括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指出在这七年里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历史决议》以“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取代了一个时期常说的我国“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提法。这是一个符合我国历史实际的重要提法,“实际上恢复了我们党过去提出过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论断”。对此,《二卷》论证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针对有些人对上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不理解,有以改造后期的缺点来抹煞生产关系变革及其取得重大成就的情形,《二卷》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着重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角度,说明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紧密联系生产力的状况,叙述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是《二卷》的一个特点。书中写到农业合作化的完成,实现了中国土地的公有化,确立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书稿还通过“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等,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随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今后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二卷》在肯定当年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保证重点工业项目的实施起了重要作用的同时,没有回避改造工作中的失误和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书稿指出,这种中央集权过多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同当时的理论认识“实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相联系的,也是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影响分不开的。对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中央或多或少已有所察觉,并在1956年提出了一些比较符合实际的调整措施。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还远未达到成熟的认识,这些措施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这些论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程度,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埋下了伏笔。
三、《二卷》以相当篇幅全面、客观记述了党在探索中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严重错误
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重大问题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二卷》将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
道路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国情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积累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为贯穿全书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作了全面、客观的反映。
《二卷》记述了我们党在八大前后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接着,以相当篇幅记述了党在探索中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严重错误。《二卷》在记述党走弯路、犯错误的同时,也记述了党觉察错误后,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错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价值规律、综合平衡等方面对社会主义产生了一些新认识,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积累。比如,1959年庐山会议后,由于继续“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毛泽东发现“大跃进”的错误后,在中央领导层开展读书活动,探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写下《十年总结》承认犯了错误,思想上还有很大的盲目性,要学会驾驭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提出不少重要的观点。书稿说:今天看来,这些理论观点“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所有这些正确的或不甚成熟的认识,都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留下了深刻印迹”。这是很有新意且能给人思想启迪的内容之
一。又如,对于“文化大革命”,书稿不仅写了这场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严重危害,还写了在党的领导层内,在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中,对“左”倾错误和极左思潮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抵制和抗争。对1972年批判极左思潮和1975年全面整顿这两个重大事件,书稿设专章做了全面详细的介绍。书稿提出,1975年整顿虽然没有、也不可能直接触及“文化大革命”的根本问题,但力图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把“文化大革命”中被颠倒了的思想理论是非加以澄清,进行了当时条件下有限度的拨乱反正,孕育着一种新的思路。这种思路为后来突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作了某些思想准备。这些论述点出了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联系。通过上述史料可以看到,党在探索中正确认识与失误、错误相伴随,由挫折催生智慧,在纠正错误中认识一步步接近真理的艰难过程。
四、《二卷》在写党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时,没有简单化地判断“是”或“非”,而是在党的文献基础上有所前进
书稿在写党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时,没有简单化地判断“是”或“非”,也没有用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阶级根源、“左”或右来说明错误产生的原因,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进而,对发生错误的历史教训加以总结。书稿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对国内形势的估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把上世纪60年代前期经济调整中出现的一些事物当成资本主义,把党内与他不同的意见视为修正主义,对当时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了完全错误的估计。书稿在毛泽东的“五七指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斗、批、改”运动和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问题的谈话等处,对毛泽东追求的社会主义目标作了分析,但是,毛泽东“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存在不少模糊认识。这是他晚年发生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分析“文化大革命”发动后为什么会得到广泛的社会响应时,《二卷》除了讲到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影响、党和国家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等原因外,还讲到群众造反与一些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和特殊化现象引起群众不满、当时社会积累了一些矛盾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有关。上述内容在《历史决议》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基础上,在叙述和论述方面都有所前进。
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对于后来中国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二卷》在结束语中从十个方面对党的历史经验作了概括。通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基本国情出发、正确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等方面的概括,人们可以了解后来中国实现历史转折、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原因,正是来源于这段历史。
五、《二卷》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澄清史实,答疑释惑,对一些目前难以明确判断是非的问题,不勉强做结论,而是采取客观陈述的办法,留待后人评价
作为一部党史新著,在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部近百万字的书稿中,编写组发掘了一批可靠的文献档案资料,综合了近些年来党史、国史研究的新成果,在把握历史进程、澄清基本史实、分析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等方面,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近些年来,朝鲜战争问题成为国际上冷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抗美援朝出兵决策、战争胜负等诸多问题上,国内外学者多有争议。《二卷》简要叙述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宣布台湾未来地位未定等事实,指出:“美国的行径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在关键时刻阻挠了中国统一的进程”。朝鲜战争“是一场由不受中国控制的因素强加给中国的战争”。党中央在我国物资极度匮乏、财政甚为困难、军队武器装备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决定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作出的最艰难的决策”。书稿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进行艰苦卓绝的作战,以及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些论述有力驳斥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些不实之词。
此外,对学术界存在认识分歧的一些重大问题,《二卷》尽量兼顾不同观点,使对重大问题的评价和结论更有包容性,表述更加周全。对一些目前难以明确判断是非的问题,《二卷》不勉强做结论,而是采取客观陈述的办法,留待后人评价。
第五篇:简谈编撰地方党史二卷的几点体会
简谈编撰地方党史二卷的几点体会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20日
作者:中共武汉市青山区委党史办公室 卢云舫 http://www.xiexiebang.com/content.jsp?id=3781
《中国共产党青山历史》(1949-1978)于2009年9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该书24.5万字,分4编10章38节93目和绪言,编撰经历了6年时间和设计编目、搜集资料、撰写初稿、总纂合成、征求意见、终审出版等6个阶段,先后进行了10多次较大改稿。特别是从征求意见稿到送审出版,在市委党史研究室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六个月的时间,我们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一边修改,写作的思路不断清晰,正史本子的质量不断提高。值此,根据我们走过的路,就如何写好城区党史二卷,谈几点体会,与各位专家和同仁交流。
一、吃透“两头”,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
一个城市区的党史正本,与中央、省、市的本子完全不一样。中央的本子写的是全党、是高层次的、宏观的,理论性很强;省和市的本子为地方正史,是中观层次的,记述范围大,历史资料丰富,选材余地大;区、县一级实际上是基层,工作很微观、很具体,历史资料很单薄,所以要写好难度比较大。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写什么”、“怎么写”。在《中国共产党青山历史》的编撰中,我的体会是吃透“两头”,掌握方法。
“两头”就是“上头”和“下头”。“上头”是指党中央的领导活动。包括党的组织、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对正史二卷每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次活动都要熟知。这就要求编撰人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新时期历次党代会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重要结论、历代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还要深入研读几本有权威的党史书籍,如《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广泛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在编写正史中学习和参考的党史著作、文献汇编达20多本(卷)。“下头”是指本地党组织的领导活动。区委是怎样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包括召开的会议、决策计划、成立的组织机构、实施方法步骤、结果等都要一清二楚。这就要求广泛搜集历史资料。我们搜集的专题资料和档案资料达80多本(卷)。几年来,我们写作班子在潜心研究党史专著和本地史料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中央与地方各级组织上下互动形成的,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的,从而为青山党史二卷的写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熟知“两头”以后,采取什么写作方法非常重要。回想起来,在具体编写上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如在“征求意见稿”中,编、章标题设得过大,写背景的篇幅长文字多,议论时抄用的中央党史著作和《历史决议》的结论多,而本地有些重要史实没有写进去。对此,区里很多老领导提意见,说写得太大了,不像青山的党史。修改中,我们对一些地方推倒重写,删减了2万多字,增补了一些本地内容。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张树军在讲党史二卷写作方法问题时说,地方党史的主线可以表述为:地方党组织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或上级的决策、指示,带领本地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当地社会现代化。我认为理解这个主线,就是地方正史要记述本地党组织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决策、指示,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实践活动。无论是搞运动,还是搞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在贯彻执行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现了哪些新的经验、问题和教训,本地哪些做法和经验对中央和上级的决策起了作用,这些都是地方党史要写的主要内容。当然,主线是一个纲,围绕主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所进行的主要工作不同,有着不同的主题,即具体写作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前七年”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接着十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1
探索、曲折与发展;“文化大革命”是内乱与抗争;1977年—1978年是徘徊前进、走向伟大转折的两年。这四个时期的工作内容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由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所决定的。只是党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主观或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执行的路线是否正确,采用的方法是否对头。正是如此,我们才要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方法上,我们不能简单套用“中央精神+地方资料+最后评论”的穿鞋戴帽模式,而是要采取“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手法,以适当地增强本子的思想性和可读性,更好地发挥党史的资政育人作用,使读者能够得到正确启迪。当然,党史一定要以叙史为主,论史为辅。叙史要全面系统,论史要准确公正。总体上做到语言平实,文字简练,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史论结合,灵活运用。这是我们在后期本子修改中的最深感受。
二、明确“两性”,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地方党史一定要有地方特色,这是由区、县的地域性和微观性决定的。一个是地域性,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环境都不一样,发展也不平衡,在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决策、指示过程中,都要依据本地实际情况,不可能千篇一律。另一个就是微观性,区、县级的党史越细、越具体越好,越能体现地方特点。正史二卷的29年,是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时期,全国上下一盘齐,各地的运动和工作“一个调”;而党史的历史分期又是非常严格的,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允许标新立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全局上、宏观上把握,一方面要注重地域性和微观性的特点,在谋篇布局、设计标题、运用资料的时候,充分突出本地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强调突出地方特色,不是离开党史去单写行政工作,而是要把党政融会贯通。我们在编写青山党史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突出特色。
一是在标题的设置上突出特色。全国党史二卷29年划分4个时期,相应可分为4编,各地既要符合这个普遍规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武汉历史上独立建制的青山区成立于1955年,此前青山属于武昌县,青山区委的领导活动在7年过渡时期中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据此,我们设计第一编标题为“青山的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这既符合全党全国的大背景,又符合青山的实际。1955年2月中共青山区委成立以后,同全国一样,青山地区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三大改造积极稳步推进,围绕实施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青山建立起来。这一年多的内容很丰富,但反映不了“前七年”的全貌。因此我们在第一编前设了“绪言”,简述青山解放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和1949年-1955年党的组织及其工作情况,这就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青山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现。这样处理,兼顾了党史的统一分期和地方特点。
在章、节、目的标题上,我们围绕党史的主线来安排结构,不是以全国性的政治运动一个一个往下排,而是把青山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穿插安排,紧密结合,把党的建设作为节标题纳入各编之中。在编撰过程中,我们把篇目调整贯穿始终,根据新搜集的历史资料,不断进行结构的综合平衡,把青山区建设和发展的大事都列上节或目标题,从而凸显本地特色。这种布局,符合中央党史研究室对地方党史编写的要求。
二是在内容的写作上突出特色。青山区是重工业城区。29年间,中共青山区委和全区人民群众的主要实践活动就是建设一个新型工业城区,这也是我们写党史的主要内容,把这方面反映充分了,就能体现地方特色。因此,我们在第一编中写了“支援和保障武钢建设”,第二编中写了“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在青山兴建”、“青山国家重工业基地的形成”,第三编和第四编中分别写了“经济的调整与有限回升”、“工业的整顿与发展”,而且是浓墨重彩,详细记述。这些内容是青山独有的。
除此以外,我们在每编的“收官”之笔中,在一些重大史实的评价中,都说“青山话”。2
如在撰写第一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青山初步建立”,第二编“青山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主要经验和教训”,第三编“‘文化大革命’对青山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局部领域取得的成就”,第四编“区委领导全区人民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以及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执行、大办工业和大办各项社会事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整党建党等文稿时,对其中的内容都深入挖掘本地的史实,记述本地的群众语言,总结本地的成就和经验,都没有照抄照搬权威史书中的总结。这样更显得生动形象,更具可读性,更有地方特色。
三是在资料的选用上突出特色。在编撰党史中,我们对历史资料认真筛选鉴别,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重要资料与一般资料、个性资料与共性资料分门别类,多选用个性化重要资料,多挖掘本地发生的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来体现特色。《中国共产党青山历史》分别记叙了毛泽东、邓小平视察武钢两件要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钢铁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为此倾注大量心血,全党全民动员加快钢铁生产。武钢是继鞍钢之后的全国第二个大型钢厂。1958年,毛泽东亲临武钢观摩第一高炉出铁,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当时发展钢铁工业的决心和紧迫感,但当时第一高炉出铁并不多。这个史实很重要。我个人认为,这对当时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治国方略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从“大跃进”的“大办钢铁”,到后来几年的调整和降低钢铁增长速度的转变过程。因此,青山党史中专门记述了这个史实。1973年3月,党中央恢复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2月21日,邓小平来青山视察武钢。这是在“文化大革命”非常时期的一个非常事件,可以说对全党全国人民抵制内乱、加快速度狠抓生产,都是一种鼓舞。说远一点,是邓小平1975年抓整顿的前奏和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青山历史》还记叙了29年间本地的一些大事。如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工农关系的改善”。1956年,武钢初建,大量的征地和拆迁,引起了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强烈冲突,一时间工农关系十分紧张,这对武钢建设影响极大。在此期间,青山区委和武钢党委联合做了大量工作,改善工农关系,促进工业农业共同发展,取得了在农业大国和谐发展工业的宝贵经验。这个内容是在初稿完成以后增加的,我们认为很典型。实践证明,资料的搜集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贯穿于编撰过程的始终,以防止编目以外的重要资料遗漏。还有在经济建设中,20世纪70年代引进建设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国家投建的重大项目湖北青山热电厂、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厂、长航青山船厂、武汉船用机械厂、武汉铸锻中心厂等的建厂和投产盛况,曾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都有庆祝的消息报道;在社会建设中,政府和企业共驻共建,发展青山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成功做法和成就;在党的建设中,大力开展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青山五女粮店学习的活动。我们在正史本子中,翔实叙述这些大事,充分地展示地方特色。
三、把握“两面”,准确反映“文化大革命”中的党
正史二卷难写,二卷中的“文化大革命”作为一个历史分期更难写。中央党史研究室和武汉市党史研究室的领导和专家,对“文化大革命”写作的难点、重点都作了系列辅导,总的要求是:要格外谨慎,宜粗不宜细,点名要慎重,判断结论要准确,篇幅要控制等。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郑谦提出,如何准确反映“文化大革命”中的党要注意三点:第一点,“文化大革命”是以所谓“党内走资派”为主要打击对象的,它只有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党的领导,破坏了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才能发动起来;第二点,虽然运动初期党组织曾一度受到严重冲击,但很快就恢复了组织生活;第三点,在一段时间里,虽然广大党员被迫停止了组织生活,但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长期受党的教育,还是能够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所以,从总的方面看,尽管当时党的路线从整体上是错误的,但很多党员还是以不同方式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成为周恩来、邓小平等整顿的中坚力量。“文化大革命”中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恢复和维护党的领导。我们在编写“青山十年‘文化大革命’”这一编 3
时,深刻理解和把握内乱与党和人民的抗争这两个方面,特别是挖掘了一些“抗争”的史实。在篇幅上,控制在全书的五分之一,即5万字。具体写作上,确立了“三个基准点”。
第一个基准点:彰显“文化大革命”中青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极左思潮的抵制和抗争。“文化大革命”内乱,它是有阶段性的,有程度不同的,是林彪、江青集团企图篡党夺权,阴谋操纵造成的。正是由于党和人民的抗争作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内乱和林彪、“四人帮”的破坏程度,最后消除内乱。如何正确地写“抗争”,我认为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实事求是。要在运动的发展变化中体现党和人民的正义力量,既不能放大又不能缩小。因为在当时那种特殊情况下,人们的是非界限还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二是要抓住重点。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来表现抵制与抗争。如1976年“四五运动”,周恩来、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武汉“七二○事件”;特别是青山区干部职工坚守工作、生产岗位抵制“全面夺权”,抵制“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区委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解放一批老干部回岗位抓工作,区委制止“批林批孔”引发的再度内乱,揭批“四人帮”和清查“四人帮”的帮派体系等,我们都在本子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果不写这些内容,就很难说明历史的走向,让内乱任其发展,哪还有社会主义,哪还有今天的改革开放?显然,只写“文化大革命”内乱,不写党和人民在内乱中的抵制与抗争,就是不全面的,不实事求是的,也不是唯物主义的。
第二个基准点:正确区分作为政治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十年。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运动,史无前例,席卷全国,各种矛盾十分错综复杂。写作前,我们要广泛搜集、阅读资料和相关文献,把历史脉络搞清楚,把头绪理清楚,明确哪些东西要入书,哪些东西不要入书;写作中,我们只要求把史实说清楚,把道理讲清楚,不描写具体场面,不追求细枝末节,而是着重总结“文化大革命”给青山造成的严重危害:一是党政机构遭到严重削弱,二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三是科教文化遭到严重摧残,四是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我们要看到,“文化大革命”持续了十年之久,十年中不光是内乱,还有广大人民群众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特定内容,要严格区分开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历史。我们在正史中写了“文化大革命”十年青山局部领域取得的成就:由于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取得进展,一批大型企业相继投产,带动了青山商业、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相应发展,青山区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4%左右的速度增长。这说明“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经济是在缓慢发展的。各级党组织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写作内容。
第三个基准点:“文化大革命”中,青山的党始终在活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初期,党政机关被夺权,党的各级组织被破坏,但一些党员还在发挥作用;后来成立青山区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和指挥部,部队进驻实行“三支两军”;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成立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1971年召开中共青山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区委;直至1976年,青山的运动和工作都是在区委的领导下进行的。这个历史过程充分表明了“文化大革命”中党的状态,我们在正史本子中概述为“四个还存在”: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还存在,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存在,大多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存在,广大人民群众紧跟党的领导、团结战斗的精神还存在。正是如此,党才能不断纠正自身所犯的错误,青山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坏,“文化大革命”才能结束,我们的国家才能从乱到治。因此,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讲“文化大革命”中的党,要讲几句话:一是党遭到了严重破坏;二是党仍然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党的建设、整顿不能采取“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方法进行;四是党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内乱势力。我们写党史一定要有这个立足点,要用许多鲜活的事例说明这些特点,以反映党的本质和主流。否则,就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由于党史二卷的政治性、理论性、政策性很强,编撰难度大,以上是我在工作实践中的 4
一点肤浅认识,纯属个人观点,愿与大家一起讨论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