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欣赏期末论文——歌剧木兰诗篇赏析
歌剧《木兰诗篇》音乐特点与文化理念
【摘要】:歌剧是以歌唱为主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戏剧。歌剧《木兰诗篇》以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本土原创的民族英雄精神以及民族传统美德。在音乐技巧方面,《木兰诗篇》音乐语言的运用灵活多样,音乐素材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还运用了情景与交响音乐结合的全新舞台艺术形式;在文化理念方面,选择了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体现了呼唤和平的主题,以及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木兰诗篇 音乐特点 文化理念
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自公演以来,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肯定和赞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本文拟从音乐特点及文化理念来解读该作品。
一、音乐特点分析
1).基本的音乐语言分析
《木兰诗篇》的序曲,以一个极其简约但却具有浓郁中原色彩的主导音乐动机分别引入战争与和平两个色彩鲜明的主题,并运用了交错发展的音乐织体展现着作曲家起伏迭宕、纷繁变化的乐思。接着一段悲壮的男声合唱回荡在激战后古战场的血色残阳之中,加剧了战争的阴霾与凄惨。突然一组不协和和弦的演奏,哀婉的女声合唱缓缓进入,画面从战场上转到了家中,扶老携幼的她们诉说着 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楚与无助,从两个侧面折射出作曲家智慧的光芒和理性的思索。第一乐章“柔板与叙事板”,以柔板的音乐展示了木兰在战争即将来临时头长百转的女儿情怀,用叙事歌的形式讲述木兰女扮男装奔赴疆场的故事情节。剧中以斗志昂扬的小号为音乐背景,表现木兰之父在接到军帖后的志气,以及无奈。而木兰的内心情绪则是以弦乐为背景,表达她细腻的心理活动。小军鼓的始终贯穿,说明战场局势的紧张,催促着木兰快奔赴战场,随后通过长笛、短笛的呼 啸奏响代表了战马嘶叫和尘土飞扬的征战场面。音乐不是图解,但这一段音乐的画面感却很强,它有效的调动了观众的形象思维,使观众能够进入作品规定的特定情境之中,非常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思维。第二乐章“快版与梦幻曲”,以急速的快板音乐表达木兰与奔赴疆场的将士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情景,“战争四季”以适宜于音乐发挥的写意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漫长的征战岁 月,以梦幻曲抒发木兰负伤后在梦幻中的心态,如梦似幻的小提琴爱情主题与木兰的唱段交相辉映,释放出一个被战争扭曲的女性心灵对爱情的渴望、对和平生活得向往,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一乐章中,出现了最为重要的三段主题音乐。在“战争四季”来临前,作者用彼此不很融合的增四度和小二度不协和音程,产生出非常刺耳的听觉感受,表达出“战争音乐主题”。在木兰披一身雪花上场之 前,用了一段舒缓柔美的弦乐演奏表达“和平音乐主题”。在木兰的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演唱之前,出现的是用小提琴反复演奏的“木兰音乐主题”如:第三乐章“酒歌与思乡曲”一段男声的酒歌合唱,洋溢出三军将士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剽悍昂扬充满阳刚之气,与之相对比,深情委婉的思乡曲,抒发着离家多年的木兰思念家乡、思念父母家人的女儿情怀,也传达出她虽然立下赫赫战功,却并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甘愿回归家园,安度田园生活的平民意识。第四个乐章“俚歌、安魂曲与终曲”这章表现的是老家的乡亲们迎接“花木兰将军”凯旋归来的喜悦心情。因此曲作者运用了颇具乡土气息的音乐风格,以和平与战争为主线,运用插部的音乐表现手法。在木兰与刘爽表明心迹之后,音乐情绪随着节奏突然发生了变化,自然是速度加快来表现木兰愉快幸福的心情,最后,一个上行五度的大跳音程结束到小字二组的高音“B”上(如图所示),这个高音就像一句誓言,道出了木兰对这位生死之交的亲密战友坚贞不渝的爱情。在这喜庆和表现爱情的音乐之后,为了音乐的对比,也为了内容的需要,进入了一段深沉凝重的“安魂曲”,木兰和战友们在欢聚一堂庆祝胜利的时刻,想起了在战争中死去的战友„„最后安排了合唱《和平颂》,是为了凸显创作者向往与赞美人类和平的理念,曲作家甚至在其中创造性的融入了《圣经·马太福音》圣咏式的的语言风格,以加强这段终曲合唱的神圣感,合唱以恢宏博大的气势将全剧推向高潮。
2).音乐素材的民族性
《木兰诗篇》不仅融入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而且成功借鉴了河南豫剧的音乐特征使音乐表现更加多样化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不行的小六度音程是豫剧特有的音程色彩把木兰的俏皮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五声音阶具有浓郁的豫剧音乐特征阴亮的大调色简约而具有中原色彩不但有浓郁的民族音乐个性汉有清新的现代气息;在配器上,《木兰诗篇》也创新使用了民族因素用交响乐进行伴奏,同时还加入了琵琶、二胡等中华民族乐器充分发挥了不同乐器的声音色彩效果《木兰诗篇》大多采用的是散文诗的语言风格在一些抒情唱段中还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元素流分运用了对比,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既达到了一种均匀平衡和颇具方正感的效果更为词句增添了不少韵味她方音乐的融入使作品的音乐性格呼应了北方民族人们性格豪爽、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使作品更具有民族意义。
3).情景与交响音乐的完美结合
之所以说“情景交响音乐”是一种全新的舞台艺术形式,皆因它在新的艺术理念指导下而诞生。这种理念“优”则在于:作曲家以“木兰从军”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为基础进行创新,与西方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危」造了优美的中国旋律达到了戏剧与西洋的功能和声相结合的效果音乐听来刚柔相济华美与朴实同在,既有鲜明的东方色彩又具清新的现代风格表达了当今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真正达到了“情景”与“交响音乐”的完美结合,“乐”为“情”而生,`情”为“乐”而动形成互动互感的美学效应这是在艺术形式上勇敢且伟大的创新。
二、文化理念分析 《木兰诗篇》的创作并非作曲家的心血来潮。它是在河南文化面临来自国外文化冲击之后的突围和自救的产物,《木兰诗篇》自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及其产生的国际影响,通过新的艺术样式打造新河南的文化名片提高中原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它是在全新文化理念指导下产生的艺术产品。这种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得以体现:(1)题材的选择
由中国古代《木兰辞》引出的一段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一直以来都是文艺舞台上备受关注的题材之一,以此作为题材而创作的《木兰诗篇》,显示出创作者“利用与整合文化资源怕勺新理念,从当初的戏曲到后来的电视剧和美国动画片还有音乐剧、歌剧等等形式,“花木兰”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的内涵在多种不同风格的演绎中逐渐获得丰富和提升已然成为国际性的题材。因此采用这个题材进行创作从起点上讲无疑将面向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这与历史文化即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的这个出发点也决定了它能够成功吸纳“交响乐”这一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这就将《木兰诗篇》的艺术水准和文化理念定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2)呼唤和平”的主题
以前关于花木兰的艺术作品在故事情节上大致遵照休兰辞》的基本格调着重描写她对父母的孝、对家的爱、对敌的勇、对国的忠和对名利的淡薄但这些都没有摆脱原有的战争观和英雄观《木兰诗篇》将她还原成一个真正的女子描写了这个平民女子在替父从军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而不是生来就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无往不敌的英雄。在剧中木兰有替父从军的艰难抉择肩奋勇杀敌的巾帼情怀池有情窦 初开的心理斗争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女子。战争让她看到太多的悲剧和遗憾她厌倦战争并向往和平与宁静的生活。歌剧《木兰诗篇》表达出了世界人民呼唤和期盼和平与正义的共同理想和情感并表达了剧中主人公花木兰那爱民族、爱祖国、爱父母和爱恋人的“大爱”在这大爱之中又展现了正义的英雄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人文精神的体现
无论是历史名篇《木兰辞》还是经典豫剧《花木兰》启的主题基本定格在“替父从军”的爱国主义精神上而《木兰诗篇》对木兰的故事进行了颠覆式地改造,揉碎了原有情节、人物和结构大胆地进行了整合与重组,以现代视角和思维去充分展现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弘扬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境界。表现人们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呼唤阳光,呼唤爱情,从而使传统的题材放射出时代的光彩。该剧一个很大的亮点在于它相当细腻地描写了木兰与刘爽之间的友情与爱情,并且使之成为贯穿全剧的灵魂,叙事重点的转移使木兰形象更加人性化与平民化。
三、结语
《木兰诗篇》既保存了中国歌剧原有的民族特色,又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洋歌剧宝贵的艺术经验用开放的姿态,发展的眼光打破了民族的片面性与狭隘性在借 鉴中求发展。
中国歌剧的创作和美学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一直探索中西结合走中华民族特色的歌剧之路我国的歌剧艺术正在开辟新的领域前途灿烂光明我们的歌剧艺术必将对世界歌剧艺术做出宝贵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瑾.歌剧《木兰诗篇》艺术特色与文化理念[J].艺术科技.2014,4 [2] 张瑞平.歌剧合唱的戏剧性研究.2007,5.[3] 中国歌剧《木兰诗篇》.人民大会堂现场演出录像,广州音像出版社.[4] 张德广.中国歌剧《木兰诗篇》.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5] 张超.浅析大型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的音乐特色[J].黄河之声.2012,1 [6] 王雯.歌剧《木兰诗篇》的音乐特点分析[J].黄河之声.2013,9
第二篇:期末论文——歌剧《卡门》赏析
用身躯相爱,用灵魂歌唱
——歌剧《卡门》赏析
学号:1402030108 姓名:汤重阳
一、作品简介
歌剧《卡门》的故事改编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比才作曲,法国的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莱维作词。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这部歌剧也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巅峰之作,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
比才是浪漫主义终结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称他为“地中海的太阳”,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扬。《卡门》的题材取自法国作曲家普罗斯波·梅里美的中篇小说。由两位法国剧作家亨利·梅里亚克和吕多亚克·阿列维改写为歌剧脚本,比才谱写成四幕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1875年首演于巴黎,是比才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歌剧中上演率较高的一部。歌剧中那些著名的曲段,如《哈巴涅拉舞曲》《塞吉迪亚舞曲》《斗牛士之歌》以及第一幕和第四幕的序曲等都脍炙人口。歌剧强调了卡门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大胆泼辣、倔强的个性,从而使卡门这一角色成为了西方歌剧史上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二、故事背景
歌剧通过光影对比来渲染那些阴暗的行动。第一幕是在塞维利亚的街头,看守来回的走动。烟厂女工的斗殴;第二幕是吉卜赛人的生活和舞蹈;第三幕是走私者的肖像;第四幕:斗牛士的游行行列。金发美女米凯拉体现著歌剧抒情的一面,她是何塞的恋人和他母亲的信使。她的举止是如此的优雅,乐队的音乐也是如此。
敢爱敢恨的西班牙吉卜赛女郎卡门生活在感官世界里。她受着爱欲的驱使,在爱过很多男人后,又看上了沙展何塞。她使出尽浑身解数要何塞上钩,让他去和人打斗和违反军法,让他不得不逃走。他对卡门的爱让他能逆来顺受,但当卡门变心时,他终于绝望了。去看过弥留的母亲之后,他知道自己还爱着卡门。他俩在斗牛场前相遇了。在此之前卡门已答应艾斯卡米诺的求婚。何塞恳求卡门回心转意,卡门不答应,并要跑到艾斯卡米诺那,愤怒的何塞把匕首刺进她的胸膛。
三、内容介绍
《卡门》是一部四幕歌剧,比才创作性的运用西班牙风味的音调、节奏及完整的舞曲,使剧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表现得生动亲切、真实而又典型化。特别是对卡门这一灵魂人物的刻画上,运用纯粹的西班牙风格的音调来表现她热情坦率、酷爱自由、敢作敢当的吉普赛女郎形象。《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
1、序曲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2/4拍,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本剧的序曲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我曾经也学习过该曲目中一部分的钢琴演奏,当时学习时就非常喜欢这个曲调,它带给我一种热闹而不嘈杂,紧凑而不紧张的特殊感觉,练习时也总是会不自觉的变得好心情。
2、第一幕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d小调节奏中,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调转F大调、2/4拍子,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及这样的表现也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在塞维利亚老城墙边上》,快板、3/8 拍子的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3、第二幕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和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以竖琴开始奏起和缓的声音,紧接着,长笛奏出悠扬的声音,竖琴为长笛开始铺垫。持续一段时间后,在单簧管的带领下,弦乐以极微弱的声音开始共鸣。此时单簧管奏出略显悲伤的音乐,但其中还能听到长笛悠扬的声音。单簧管与长笛此起彼伏,预示着卡门悲剧的人生以及坚强的内心之间的斗争。继而弦乐开始升高音调,占据主体地位。但单簧管的声音还是隐藏在弦乐之中。最后在竖琴的最后一次声响中结束这段间奏曲。整段序曲悠扬、静谧,不像西班牙舞曲一般热闹张扬,而是更加收敛,听上去少了些难以抑制的激动,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平静如水的淡然。同时,这段间奏曲预示着下一幕将在夜晚进行,也预示着卡门悲剧人生略显端倪。此段间奏曲声音悠扬中略带伤感,是对第二幕的总结和第三幕的预示。
4、第三幕
第三幕中的《纸牌三重唱》,是全剧中最精彩的场面,也是最精彩的歌曲。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这也是这部歌剧中我最喜欢的音乐之一,与第二幕和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如果说间奏曲让人心如止水,那么这首《斗牛士之歌》便是会让人心潮澎湃,充满斗志。有时候做事快要不能坚持下去的时候,它总能让我重新对未来充满奋斗的动力。
5、第四幕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
四、作品分析
《卡门》虽然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但因为剧中有大量的对话,所以它的体裁是喜歌剧。比才的最大优点,也是他最深刻的独特性,就是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因素:民间因素、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成功地将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点。然后,悲剧因素再渐渐主宰整部歌剧,最后并吞了其他两个因素。
1、音乐与戏剧的完美融合
《卡门》的旋律紧凑,节奏充满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写逼真细腻,因而造成许多戏剧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剧性。《卡门》的主题是由爱情到毁灭,剧情发展迅速而深入,歌词简洁而紧凑。比才在音乐创作中,力求体现现实主义的原则,以丰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现了多彩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卡门温柔、直率、热情、残忍、诱惑、傲慢、放荡、狡黠等多面的性格;塑造出卡门、何塞、斗牛士等多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营造出对比和冲突十分强烈的戏剧氛围,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但由于听不懂歌词的内容,还是对我理解这部歌剧的内涵造成了一定局限性。但通过期间音乐,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清晰的了解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强烈的民族音乐色彩
《卡门》的音乐热情、狂野,令人着魔,其中《哈巴奈舞曲》、《塞吉迪亚舞曲》、《阿拉贡舞曲》、《吉普赛之歌》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旋律,高潮迭起,撼人心魄。
当时比才受到了法国相异习俗的影响,他笔下的卡门与梅里美小说原着已经有了不少区别,他所刻画的歌剧人物总是与地方民族风格的模仿紧密相连的。在刻画人物方面,他运用了纯粹的西班牙风格的音调、节奏来刻画主人公这个热情坦率、酷爱自由、敢做敢当的吉普赛女郎,并专为卡门设计的“哈巴涅拉”、突出响板节奏的“赛吉迪亚舞曲”或欢快撒脱的“吉普赛歌曲”,以及卡门每次出场时,无论是与霍塞女伴的对话还是重唱都是一系列集聚 民族特色的片断。
歌剧的重要环节还贯穿了西班牙典型的“斗牛士”和与之相配的风格性歌曲。这使得歌剧情境更加真实,色调更加浓艳和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具有独特的力、强烈的戏剧真实性的音乐戏剧作品,其抒情的部分散发着一种轻柔温和的感伤情绪。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造作的东西,一切都是带着粗犷的力量和天然性表现出来的。音乐紧凑而爽朗,带着炽热的南国气质,吸引力极强。
3、充分反映社会现实
全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也是可贵的。但正因为如此,初演时,这部歌剧并不能被法国人民所接受。巴黎上流社会无法容忍这部歌剧的题材。但今天,《卡门》既获得了评论界的美誉,又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并且成为19世纪能与旷世奇才莫扎特的作品相提并论的几部歌剧之一。而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
五、总结
法国的歌剧有力、热烈而且戏剧化,在世界的舞台艺术中也占据一重要席位。比才能够将人性的善恶与冲突描绘得真实贴切,对后辈写实派颇具影响力。而《卡门》粗犷的自然美,充满了强烈的民间特点,热情、奔放、独具特色的音乐,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卡门》不但对法国歌剧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直接促进了19世纪末真实主义歌剧的兴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 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周世斌.中外经典音乐欣赏[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欧美部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外国歌剧卡门音乐分析脚本·选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詹姆斯·莱文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的歌剧《卡门》 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的歌剧《卡门》 维基百科中相关内容简介
第三篇:歌剧赏析论文--猫
现代歌剧赏析——
音乐剧《猫》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穿行奔走在各个角落、叙写述说着自己的故事。人间的悲喜剧一天又一天的上演在名为社会的大舞台上。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着一百种不同的答案。那么,若是以猫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番情景呢?现代歌剧《猫》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猫世界中的“猫”生百态。
《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般意味的现代浮世绘——在杰里科猫族一年一度的舞会上,众猫们聚集在一起,纷纷展开各自本领,以歌舞来展现自己的故事——争取成为唯一被选中得以重生的猫。在这群外表各异、性格更是迥异的猫中,既有作为长老般统领大局的“领袖猫”老杜特洛内米,又有过着安逸无忧生活的“保姆猫”詹妮安点点;既有反叛热情的“摇滚猫”若腾塔格,也有踏实稳重的“铁路猫”史金波旋克斯;既有青春美丽的“迷人猫”邦巴露娜,还有邋遢苍老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各式各样的猫的角色不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我们以丰富且多样的感受,还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好似人类世界但又绝然不同的猫的国度。就在众猫都在为重生的名额争相比拼的时候,曾经光彩照人而现在却邋遢肮脏衰弱不堪的格里泽贝拉出现在猫们的面前。对于格里泽贝拉这样一只流浪在下等街区,身份卑微受到唾弃的猫而言,得到这一珍贵的重生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一曲感人至深的“回忆”过后,她奇迹般的得到了众猫的推选,成为了那得以升上天堂的猫。
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作曲大师安德鲁·韦伯与导演特雷沃尔努恩的创作下,成功的以歌舞剧的形式焕发出了熠熠的光彩。
《猫》的开场非常精彩。初次接触《猫》时,我就是首先被第一场中富于节奏感的歌曲、独特新颖的造型以及奇妙的氛围所吸引了。
一开场,身着宛若猫的毛皮般服装的演员们接连登场,虽然每位演员都以猫的形象出现,但他们的造型又全然各异——“毛皮”的花纹、颜色以及脸部的妆容似乎已经在预示着每只猫的性格特点。紧接着,随着一只只猫为我们呈现出各具特点的歌声与舞蹈,一副生动的猫的聚会图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猫们的歌曲由此起彼伏的独唱慢慢变为层次感很强的男女声多声部合唱,其烘托的气氛也由月下黑暗的神秘感转变为热闹的欢庆与聚会。舞蹈在此时也呈现出一派欢腾的群舞场面。群猫共舞,用他们极具特点的肢体语言与感染力极强的歌曲在开场就将观众的心紧紧抓住。
然而在看过全剧以后,我想,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幕“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月下独唱“Memory”的片段了。
一片静谧之中,随着月色缓缓泄下,“Memory”幽婉的曲调在夜空中飘荡起来,一时间,所有的猫都停下了动作,或抬头凝视,或低头沉思,仿佛融入了那如流淌着的记忆般的歌声之中„„此时此刻,格里泽贝拉不再是那个寄身于低等街区的肮脏老猫,她分明只是个曾经拥有美好的过往而现在却饱尝辛酸、被岁月渐渐剥去一切的可怜的猫。往昔的幸福与欢欣、如今的悲伤苦痛全部都借由歌声传递出来,娓娓的述说让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也许正是这样,群猫开始转变了态度,厌恶与唾弃被理解与同情所代替,格里泽贝拉终于获得了群猫的接受,也终于获得了迈上通向美好天堂的阶梯的机会。
这一幕不但是全剧的转折点,更是整出音乐剧的高潮。故事的矛盾冲突在这里达到顶点——不但是猫群与格里泽贝拉的矛盾,还有无法得到认可的格里泽贝拉自己心中,对于所经受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之间的矛盾也交织上升到顶峰。所有感情在此时适时喷涌而出,将观众的心随着剧情推向最高点。
观赏完整部剧,站在剧尾回看时就会发现,《猫》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他的音乐与舞蹈都非常出色,给人以艺术上的极大的享受。它的舞蹈非常丰富而多元化,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它的音乐美妙而令人难以忘怀,正是这些风格各异而又高度统一的音乐才把剧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让观众在惊喜和兴奋的同时完全融入到剧情当中。“音乐对于表现剧情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剧情需要表现人物内心激烈复杂的情感斗争而又不能通过言语或肢体来传达时,音乐就承担了这个任务。”这一点,《猫》无疑是大获成功。
其次《猫》在人们心中长久不衰的原因还在于它能带给我们以思考与启示。它浓缩了人类社会的原态,饱含着生活哲理和人间情怀——我们总能在剧中猫的世界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作者对猫的刻画又何尝不是在隐喻我们人类呢。
品评不尽,一言以蔽之——《猫》是在是一部既能够满足人们视听享受又能够给人以心灵触动的佳作。有时想想,碌碌的人生中,我们自己不也正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猫”吗?
第四篇:《歌剧魅影》音乐欣赏
《歌剧魅影》配乐赏析
社保09110920406117陆佳
《歌剧魅影》讲述的是19世纪70年代在巴黎的歌剧院里发生的故事,于2005年首次在伦敦公映。影片推出后好评不断,并入围了当年奥斯卡3个奖项的评选,下面就根据该电影中经典的段落逐一进行鉴赏和评析。
在1919年的拍卖会上,666号拍卖物品是一个大吊灯,随着盖布被拉下,该片的标志性音乐第一次被管风琴演奏出来,营造了神秘而诡异的气氛,影片也从黑白画面一步步转为彩色画面,从历史的真实感直扑梦幻般的华丽,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接着,时间回到1870年,工作人员开始忙碌,影片主旋律出现,由弦乐和铜管乐一起演奏,后面又加入了架子鼓,表现了当年歌剧院的热闹场面。
Christine演唱《Think of Me》一曲成名之后被Phantom听到,在后台二人对唱《Angel of Music》之后,Christine被Phantom的声音迷惑了,被Phantom引入暗道,来到地下室,从这段开始,剧中都用歌声来代替语言来表达情感,紧接着,音乐的风格由安静转为强劲,配合交响乐的摇滚节奏,影片主题曲《Phantom of the Opera》出现,该处音乐与之前的强弱对比和Phantom与Christine情绪的对比呼应,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
把Christine带入地下室后,Phantom演唱了《Music of Night》,情感深切而真挚,该曲搬走轻柔,Phantom想借这首乐曲表达对Christine成为顶级音乐家的渴望。紧接着,乐曲转入高潮,Phantom唱出最强音,之后高度又落下来,开始以柔为主,随着Christine在黑色的幕后睡下,乐曲也在一个长音中结束,适当的高低起伏渲染的神秘气氛是该曲的主要特点,而当Christine醒来后走近Phantom时,小提琴演奏的《Music of Night》有柔和的响起,这时画面正好切到Phantom带着面具的脸上,优雅的小提琴旋律与那张丑陋的见不得人的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Phantom不知道的是,强迫的爱是没有意义的,直到晚上Christine和Raoul在天楼上对唱《All I Ask of You》,Phantom的心被刺伤了,他把玫瑰生气地扔在了地上,Raoul的唱段平缓,而Christine的唱段确实很大程度上的高低音互换,比如她的第一句词:say you(高)love me(低)every walking(高)moment(低),turn(高)my head(低)with talk of summertime(平)。之后又是一轮新的高低音互换,这样的唱法高低音互换,大幅的跳跃,恰似Christine和Raoul心中起伏的情绪,同时在一旁静静观看的Phantom此时必定心里也不平静,他在筹划着下一步该做什么,最终,Phantom决定报仇,在《唐璜》首次上演时设计杀害了演员,自己换上了演出的衣服与Christine同台表演,两个人在唱完优美的《The Point ofNo Returns》之后,Phantom又深情的献上他自己改编的《All I Ask of You》,直接在歌词中表达出对Christine的爱慕,由此可见,这样一首歌,已经成为三个人两段感情的载体,而他作为优秀的唱段,有资格承载这样重的东西。
当Christine揭下Phantom的面具时,全场惊呼,这时,前面几段旋律重复响起,会场一片大乱,整个剧目被推向高潮,作者这时又以《Track Down the Murderer》把它们连缀在一起,为结局的到来做足了准备,在地下宫殿,Raoul被俘虏,Phantom让Christine在Raoul的性命和对自己的爱情中做出选择,之后又有一段三重唱《Track Down the Murderer》变奏,这恰恰又体现了三人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时的Phantom终于知道,自己这样做是换不来Christine的心的,最终Phantom与Christine合唱《All I Ask of You》,这也是该曲的第三次出现,Christine将戒指还给Phantom,和Raoul一起离开了地下宫殿,与Phantom永远分别,这里,该曲又为《歌剧魅影》增添了几分伤感。
总之,《歌剧魅影》的配乐为它带来的不仅是一个生动的爱情故事,更是一出悲剧,一种追求完美感情的理想,一个刚毅不屈的信念,一段不朽的传奇。
第五篇:歌剧赏析(范文)
歌剧舞剧赏析作业 ——歌剧《卡门》观后
姓名:李兰萍班级:08级服装二班 学号:081101016指导老师:李之光
艺术系08服装2班、李兰萍081101016
歌剧《卡门》观后感
最初对于《卡门》的了解是从书上得来的,我被相貌美丽的女主角卡门的倔强、热情奔放、爱憎分明的性格深深的吸引住,被她的豪爽所感动。后来又看了歌剧版的《卡门》,又被里面的表演者的歌声、音乐旋律所感动,每段音乐都很好的衬托了当时剧情的气氛。还有我喜欢里面演员所着的服装,觉得他们的服饰搭配的很好,很吻合剧中人物形象。
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音乐提炼出故事中的两大主题“欲望”与“死亡”分别赋予不同的音乐特质,辅佐一绚烂多姿的西班牙节奏,在华丽中透出血光。里面的音乐旋律几乎堪称经典,很多音乐,电影配音也常拿来借用。如(理发师陶德、张惠妹的卡门……)
第一幕中开始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配乐。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在音乐中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剧中人物所着服装也很漂亮,非常成功的塑造了戏中人物形象,剧中卡门所穿的服装塑造了烟厂女工的形象、热情奔放的性格,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所着的服装也成功地塑造了他勇敢豪放斗牛士的高大形象。其他的人物所穿的衣服也同样有代表性,非常的配合剧情。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
艺术系08服装2班、李兰萍0811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