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风险管理方案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校数量大幅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高校也呈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样化、体制结构复杂、竞争激烈等特点,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运行风险。因此,运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原理和方法,探索和研究高校风险管理基本理论,构建一套符合现代高校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高校深化改革与进行现代化管理的新方向。
高校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成为自我承担风险的主体。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运作风险、安全保障风险等。1.1 经营运作风险
一是政策法规风险。由于我国的法律体系尚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之中,新的法律法规不断产生,原有的法律遗留问题短期内难以消化,政府的管理政策和行为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这使得高校在发展中面临法规和政策的不确定性。高校管理运作因政策法规的变化或不符合政策法规的要求而承担较大的风险。
二是专业设置风险。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知识层次、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为了吸引优质生源的需要,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三越”现象,即专业越多越好、专业名称越新越好、专业去向描绘得越吸引考生越好,高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市场不是完美的,有自身的许多缺陷。市场虽然能够反映当前的就业状况,却不能充分地指明将来的就业需求。有些专业可能现在非常热门,假如以此为据而扩大招生,谁能够保证四年以后这些专业还是热门呢?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必然会妨碍人们对于人才需求的科学判断。在高校专业招生和专业设置的问题上,也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仅仅把一时的就业市场需求状况作为惟一的尺度,否则就会贻害整个教育发展乃至我国的科学发展。
三是市场竞争风险。首先表现为招生的竞争。由于近十年高校连续扩建扩招,高校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高校的招生效果越来越取决于高校的知名度、专业水平、学科设置以及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地方高校之间、民办高校之间的招生大战愈演愈烈,许多高校已经出现了招生难的现象。
安全保障风险
一是食品卫生风险。高校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食品安全尤为重要和敏感。但由于后勤社会化,高校难于监督,高校发生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现实风险增加。
二是校园环境安全。高校是开放式的公共场所,人员众多,流动量大,这将给高校的消防安全、治安保卫、事故防范等工作很大的压力。
三是人身心理风险。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激情,自我意识强烈,但同时思想偏激易冲动,承受挫折能力弱,极易发生心理问题和矛盾冲突,造成严重的后果。
我国高校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运行和发展中面临诸多风险,但是我国高校风险意识普遍淡薄,多数高校未建立系统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应对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风险管理活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作为一门专业的管理科学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欧美等西方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被引入国内。但直到今天在我国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仅在一些特殊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初步应用,远未达到普及推广、广泛应用的程度。
二是高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高校开始由过去国家统一拨款、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向自主化、市场化转变,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改革还不够深入,原有体制的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我国高校的风险意识普遍薄弱。
三是高校尚未建立系统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现阶段,完善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在我国还处于空白状态,风险管理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3 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成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经验,高校管理体系主要有组织保障子系统、规范标准子系统、风险评估子系统、实施执行子系统组成。3.1 组织保障子系统一是建立专业的风险评估管理委员会。高校风险管理是一项全面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必须建立包括财务、管理、信息情报、安全、卫生、法律、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工作。
二是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工作程序。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等各环节的工作程序,使高校的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有序进行。3.2 规范标准子系统一是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为使风险管理成为高校内部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发挥其促进和改善高校管理状态的作用,必须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规律,制定适用、规范的风险评估管理制度,这是风险管理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
二是科学的风险评估标准。即根据风险评估管理的要求,以强化内部管理与控制为目的制定工作标准,确定风险等级标准,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3.3 风险评估子系统一是广泛的数据收集网络。运用调查、询问、统计等方法在主要部门和关键控制环节建立数据收集点,对高校运营过程中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招生就业、资金筹措、安全保障等各主要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分类、量化、系统的数据源,为风险评估提供数据资料。
二是客观的风险评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运用统计、计算、定性等分析方法,对各项风险数据进行识别、计算、分析,得出客观的风险评价结果为高校应对和处理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可靠的结果反馈机制。开展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指导高校规避和应对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可靠的结果反馈机制,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加快信息交流,保证信息对称。3.4 实施执行子系统一是恰当的风险应对方案。在对风险因素进行收集、识别、分析、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的基础上,还应当根据评价结果,充分发挥服务、咨询功能,为高校决策层提供恰当的风险应对方案,以指导改进薄弱环节,完善管理,堵塞漏洞,规避风险。
二是高效的执行监督措施。决策层的风险应对策略是否得到了执行,执行力度的大小,措施是否得当,也需要进行分析、评估和控制,这就需要执行监督措施。
三是全面的风险管理效果评估。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是指实施风险管理方案后的一段时间内(半年、一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由风险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相关环节进行回访,考察实施风险管理方案后管理水平、教学科研水平、经济效益等方面变化,并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风险管理活动的检查总结,评估风险管理方案的准确性,检查风险处理对策的针对性,分析风险管理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评估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风险管理决策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建议。4 高校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
高校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一般由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应对策略、效果评估等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对高校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产
生影响。
4.1 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是高校开展风险管理活动的首要步骤。高校要根据面对的竞争压力,分析内外环境及管理现状,制定包括准确的目标定位(如承受风险目标、规避风险目标、控制风险目标等)、具体的应对实施计划(如风险形势估计、风险评估规范和风险规避计划等)、有力的组织机构(如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评估组、风险项目执行组等)、完善的制度保障(如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评价标准、风险因素标准等)、合理的经费预算、科学的技术手段(如抽样调查、数理统计、定性定量分析、决策树模型)等内容的风险评估管理规划。4.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环节。如果不能及时识别高校面临的风险,就不可能控制与规避风险。因此高校风险管理人员必须通过绘制流程图、制作风险档案、开展风险调查、财务报表分析等科学方法对高校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感知和统计,识别高校面临的风险源,判断预测的风险是否存在,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4.3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包括对风险成因、发生概率、危害程度、损失大小、预期时间等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等过程,是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中最主要的环节。通过对所有潜在风险的发生概率,规避或减小风险的可能性估值等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和评价,并与高校决策层能够承受的公认的安全指标进行比较,得出风险评估结果,并决定是否发布风险预警。4.4 应对策略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后果大小等方面,提出处置和应对风险的意见、办法和措施供决策层选择:
一是风险规避。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高校可以采取适当的手段,将风险因素完全消除,避免可能造成的损失,这是一种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彻底、最有效的反相应的策略。
二是风险转移。在不能完全避免风险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承担风险损失,高校可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有意识地将可能发生风险的项目或后果转嫁给其他组织或个人,这种风险应对策略必须遵循让风险承担者得到相应回报以及谁有能力管理风险就由谁分担的原则。
三是风险预防。即在风险发生之前,高校可以采取消除或减小风险因素的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减轻损失程度的目的。
四是风险控制。在高校面临不能回避或转移的风险时,高校可以采取各种技术手段,降低风险损失的程度,达到控制风险的影响范围和后果大小的目的,这也是一种积极的风险应对策略。
五是风险承受。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当发现所有应对方法的成本费用可能超过潜在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时,高校可以采取留置消化风险,自行承担风险损失的应对策略。
六是风险应急。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还应当事先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应当无预警信息的风险事件发生。这个风险应急方案应该包括重大、突发风险事故发生后高校应做出的正确反映、补救方案和实施步骤等内容,一旦发生突发事故,高校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风险事件的影响。4.5 效果评估
对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进行效果评估是高校风险管理活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效果的重要步骤,是有效预防和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一是对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计划安排、目标设定、程序步骤进行评估,以促进该体系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是对高校在风险管理中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制度、规范程序等进行评估,以评价该体系的安全性和完善性。
三是对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中在数据采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各个环节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方法措施是否实用、先进、可靠等状况进行评估,以评价该体系的
稳定性和有效性。
四是对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资金预算、运行成本、降低损失或带来的收益进行评估,以评价该体系的经济性。
总之,高校开展风险管理能有效地预防、规避、和控制风险。虽然高校的风险管理工作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但开展风险管理的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公办高校普遍缺乏风险意识的情况下,强调高校的风险管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生效日期: 修订日期:
为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 患者就医及医务人员自身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医疗风险的概念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医疗目的之外的危险因素,而这种因素 虽然存在,但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有人称其为“遭受损害的可能性”。笼统 称为医疗不良事件,或者称为医疗缺陷。
二、医疗风险管理的概念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系统(多指医院)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 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换言之,它是通过医疗风险分析,寻求风 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
三、医疗风险管理的程序:医疗风险管理包括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及处置。
第一章 医疗风险识别
医疗风险分类识别
医疗风险识别是医疗过程中超前防范医患纠纷,确保医疗安全的有效方法,进而达到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的目的。
一、诊疗护理过程 1.门(急)诊医师对于经3次就诊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未请上级医师复 诊。
2.危重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未在3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危重患者未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对病情涉及多科的患 者,首诊医师未按患者的主要病情收住相应科室。
4.门(急)诊医师未见患者即开具“住院证”或病房医师不查看患者即开医 嘱。
5.对于危重患者,会诊医师和医技科室的医(技)师在接到会诊邀请后,未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6.会诊医师未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或未诊查患者进行“电话会诊”“病历会、诊”。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或记录内容不规范。
8.科室二线或三线值班人员不明确或联系通讯工具不通畅或不能及时到位。
9.患者病情突然恶化且初步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查看病人或请相关科室人员会诊。
10.对疑难、危重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病例讨论或科间会诊。
11.需马上执行医嘱未向护士交待清楚,导致延缓执行。
12.对危重患者未做床头双交接班,或未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处理事项写入 交班记录,或存在漏交、漏接情况。13.高风险、高难度的择期手术未在术前上报医务科。
14.麻醉师缺少术前、术后麻醉访视记录,或术后患者返回病房 24 小时内未 诊查患者。
15.手术医师在术后未及时诊查手术患者,或 3 日内无三级医师查房记录。
16.对术后患者观察不仔细,未能及时发现出血、异常渗血。
17.医务人员的原因导致手术前准备不充分,延误手术进行。
18.未落实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或检验项目不齐全,或知情同意书签署 不规范。19.护士未正确执行医嘱或违反“三查九对”制度。
20.错发、漏发药物。
21.处方中药物出现用法错误、用药禁忌、配伍禁忌或用量超过极量而未注 明。
22.违反相关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23.采取体液标本时,采错标本、贴错标签、用错试管、非患者原因导致采 集量不够而需要重新采取。
24.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或方法欠妥,存在院内患者交 叉感染的隐患。
25.漏报、错报、迟报传染病,或遇有严重工伤、重大交通事故、集体中毒 等必须动员全院力量抢救的病员时,未及时上报。
26.因治疗需要且病情允许需要转科,转出科室未及时联系转入科室或转入 科室无正当理由拖延转入。
27.输血、输液反应。
28.其他未引起人身损害后果,但有患者投诉的诊疗行为。
二、医疗文书书写
1.门(急)诊医师未按时书写门(急)诊病历,或记载内容不全。
2.未把患者不配合诊疗、拒绝诊疗或自动强行出院等特殊情况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历中。
3.未在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 史。
4.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住院病历、首程记录、抢救记录、术前讨论(术前诊 断)、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及其它记录。
5.未及时与患者签订医院规定的各种知情同意文书,或缺项少款,不填时间,不签名。
6.大、中型手术未进行术前讨论,或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报告,或无术前小 结、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观察要点。
7.术中记录不准确、不完整,对术中阳性发现描述不细,或对术中出现的意 外和失误未能如实反映,甚至在记录中造假、隐瞒。
8.对危重患者未及时向其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或缺少与家属谈话并签字的 记录,或有记录而无家属签字。
9.凡决定转出的患者,经治医师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
10.对自动要求出院的患者,出院记录过于简单,无出院医嘱和有关注意事 项交代,缺少患者本人或法定代理人签名及上级医师的审核签字。
11.意外死亡病例未当日及时讨论并上报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
12.病历涂改严重、书写错误或缺乏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内容,或造成 病历等资料缺损、丢失。
三、医技后勤保障
1.抢救药品、材料未及时补充、更换,出现账物不符。
2.供应过期物品、过期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
3.急救设备、器材出现故障。
4.医技科室对于仪器、设备疏于检测维修,导致检验结果失真。
5.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或项目、部位。
6.漏填、错报检验结果或丢失检查申请单、结果报告单。
7.血、尿、大便标本遗失。
8.特殊检验标本、病理标本保留(存)时间短于规定时间。9.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或可疑时,未与临床科室及时联系并提议重新检查; 发现检查目的以外的阳性结果未主动报告。
10.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药物用法不当、用药禁忌、配伍禁忌、用量 超过极量等。
11.供电、供氧、供水系统未定期检测而影响使用。
12.停电、停水未及时通知到病人或停电、停水未按应急预案处置。
四、医德医风缺陷
1.态度冷漠,语言粗暴。
2.抬高自己,贬低别人。3.搬弄是非,故意挑拨矛盾。
4.玩忽职守,擅离岗位。
5.夸大疗效及对不良预后估计不足。
6.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治、手术、发药过程中有聊天、打手机等不良行为。
7.不负责任地解释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者或其家属误解。
8.出现其他医德医风问题。
五、医护人员安全
1.治疗、手术过程中发生的医务人员身体伤害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接触化疗药、传染病等导致损害。2.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第二章 医疗风险评估及管控
医疗风险评估及管控机构由两级构成。科室由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院医疗风险管理由医务科负责。最高管理机构为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 会。发现医疗风险后,要及时向科主任及护士长报告并上报医务科。
一、医疗风险分三级预警:蓝色、黄色、红色。
1.蓝色预警:虽发生医疗风险,但未产生后果,未引起医疗纠纷。
2.黄色预警: ⑴发生医疗风险,未产生后果或产生的后果较轻,但病人已投诉。⑵一年内,被两次蓝色预警的。
3.红色预警: ⑴发生医疗风险,产生严重后果或患者死亡,酿成严重纠纷。⑵由于各种“不作为”因素,酿成医疗纠纷,责任人过失严重,虽未认定为 医疗事故,但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损毁的。⑶严重医德医风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医院声誉损毁的。⑷一年内,两次被医疗风险黄色警示的。
二、医疗风险管控机制
(一)科室管控机制
1.各科室必须建立医疗风险登记本,指定专人负责,对发生的医疗风险要详 细登记,根据其情节及时上报。2.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随时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医疗服务过程的各环节是否 满足质量要求,是否有医疗风险的种种隐患,排查风险发生的原因,防止不良医 疗事件的再次发生。
3.科主任通过查房、病例讨论、检查病历等工作,对全科的医疗质量进行全面检查,从中发现潜在的医疗风险和安全隐患,及时指出责任人的错误,提出批 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医疗风险的扩大或造成不良后果。
4.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科主任、护士长的领导下,每周检查医疗服 务质量一次。如果发现医疗风险或差错,应认真分析讨论,帮助责任人查找原因,确定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纠正措施,指定专人跟踪整改。
5.对于严重医疗风险或差错,科室必须及时上报医务科或护理部,门诊病人 上报门诊部。如果隐瞒不报或有意包庇者,要追究责任,从严处理。
(二)医院管控机制
1.通过对科室的平时检查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医疗风险或安全隐患。
2.通过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确定医疗风险的性质、程度与后果。
3.凡发生患者投诉或通过检查发现医疗风险,24 小时内由医疗风险管理办 公室立案,并向当事科室和责任人下达《医疗风险(投诉)限期整改通知单》。4.调查分析发生医疗风险的原因,判定医疗风险的性质,根据情节及责任,分别给予责任人不同级别的医疗风险警示。
5.医疗风险责任人在接到限期整改通知后,24 小时内要写出书面报告,制 订改进措施,存档。
6.被医疗风险黄色、红色预警的责任人,必须在接到警示通知的当天到医疗 风险管理办公室接受“警示”谈话,根据谈话后本人的悔改表现,7 个工作日内 给予处罚。
7.检查、监督当事科室和责任人对医疗风险的整改情况,对于整改情况予以 验证并备案。如未按要求完成整改,则由原有警示级别升级加以处理,并加大督 查力度,直至风险整改完毕。
第三章 医疗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
一、防范预案
1.各临床、医技及相关科室必须围绕“患者第一、医疗质量第一、医疗安全 第一”宗旨,完善医疗质量保障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种抢救设备要处于良好状态,保证随时投入使用。根据资源共享、特殊 急救设备共享的原则,医务科有权根据临床急救需要进行调配。
3.从维护全局出发,科室之间、医护之间、临床医技之间、门诊与急诊之间、门、急诊与病房之间应相互配合;
4.严禁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谈论同行之间对诊疗的不同意见,严禁在患者面 前诽谤他人和他科,抬高自己等不符合医疗道德的行为。
5.禁止在诊疗过程中、手术中谈论无关或不利于医疗过程的话题. 医疗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
6.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
7.任何情况下,进修及实习医师均不得独立参加各种会诊。
8.加强对下列重点患者的关注与沟通: ⑴低收入阶层的患者。
⑵孤寡老人或虽有子女,但家庭不睦者。
⑶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⑷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者。
⑸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
⑹对交代病情中表示难以理解者。
⑺有发生征兆或已发生院内感染者。
⑻病情复杂,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产生纠纷者。
⑼住院预交金不足者。
⑽已经产生医疗欠费者。
⑾需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
⑿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诿责任者。
⒀经他人介绍者。
⒁患者或家属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者。⒂艾滋病患者。
⒃患者选医师诊疗者。
⒄特殊身份的患者。
9.对于已经出现的医患纠纷苗头,科室主任必须亲自过问和决定下一步诊治 措施。安排专人接待患者及家属,其它人员不得随意解释病情。
10.各项检查必须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程序及顺序。重 视对于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各项检查及化验,其结果要认真分 析,妥善保管。
11.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和药物不良反应,特别关注老年人和 孕妇、儿童的用药安全。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严禁滥用抗菌药物。
12.重视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充分发挥院、科感染监控人员的作用,对于己经发生的院内感染及时登记报告,不得隐瞒,服从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
13.输血时必须进行肝功、HIV,HCV,乙肝五项及梅毒血清抗体等检查。输 血后的血袋交由输血科统一保管不少于 1 天。
14.各医技科室在做有创检查时,必须配备抢救设备,并保证随时可用;在接 到急诊检查申请后必须尽快安排。急诊化验必须在接到标本后 30 分钟内出具结 果(个别检查项目除外)。
15.药学部保证药品的正常进货渠道及质量,保证抢救药品及时到位。
16.病历书写。严格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山东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进行书写,严禁涂改、粘贴、刮擦、伪、造、隐匿和销毁病历。
17.住院病历:
⑴首页的填写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进行填写。各 病区主治医师必须及时检查进修医师、住院医师病历质量。
⑵科主任对病历终末书写质量负责,上级医师对运行各环节病历书写和管理 质量负责。
⑶各科室必须认真对待质控科签发的不合格病历通知书,3 天内对病历进行 完善,填写整改意见答复表,以书面形式上交质控科。
⑷住院病历必须在 24 小时之内完成。
⑸主治医师必须在 24 小时内对新人院患者进行查房,并在病历中体现查房 意见。
⑹急诊患者人院 2 天之内、门诊患者入院 3 天之内必须有科主任或副主任医 师以上医师查房,并在病历中体现。
⑺住院病历的其它内容参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行。
⑻主治医师对于终末病历的签字必须在患者出院的同时完成。
⑼科主任的终末病历签字必须在患者出院 1 周之内完成。
⑽死亡病历讨论必须在 1 周之内完成。
⑾手术记录必须在手术后 24 小时之内完成,第一术者必须亲自书写或审阅 手术记录并签字。
⑿抢救记录如未能及时书写完善,须在抢救结束后 6 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 以注明。
⒀各种检验报告、影像、病理报告及各种签字单等资料必须妥善保存,不得 遗失。借阅时必须登记备案,及时返还。
⒁杜绝患者及亲属未经许可,随意接触病历现象。
⒂禁止病房医师私自借出和复印病历。⒃保管好住院病历,防止丢失。
18.门诊病历: ⑴必须包含主诉、病史、体检、诊断、处理等内容。⑵处方必须符合相关规定。⑶门诊病历交由患者保管。⑷门诊医护人员不得私自扣留患者病历,以防丢失。
19.收治病人
⑴收治患者落实急诊优先、专病专治的原则。禁止科室之间盲目抢收患者造 成延误诊断治疗和医疗纠纷。
⑵对于慢性病和危重患者,各科必须以病情和患者利益为出发点,不得以种 种借口拒收患者。⑶凡具备空床的专业或病区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受他科借床患者。
⑷患者在办理住院手续时,签署《住院知情同意书》和委托书,负责代理患 者履行在院期间的知情权及选择权。
20.三级查房及会诊
⑴三级查房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的重要措施,各级医师必须 严格执行。
⑵对于普通患者,住院医师每日查房 2 次,主治医师每日查房1 次,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查房 1~2 次。
⑶对于重点(危重)患者,必须及时查房和巡视。
⑷对于危重患者和病情复杂的病例,以及具有潜在医疗纠纷的患者,必须及 时报告医务科,组织院内会诊,必要时请院外专家会诊。
⑸收治 14 岁以下患者术前必须请儿科会诊。
⑺各科急诊值班医师必须是高年资住院医师以上的人员。
⑻急会诊必须在 10 分钟内到位。
21.术前讨论:
⑴住院期间的大、中手术病例必须经过术前讨论(急诊、抢救手术病例除外),病历中要有详细记录,术者必须参加。⑵禁止以术前讨论代替三级查房。
22.患者的知情同意内容如下: ⑴疾病的诊断、拟实施的检查、治疗措施、预后、难以避免的治疗矛盾,门 诊治疗中药物的毒副作用;住院患者的主管医师、主治医师及相应的科主任(主任 医师或副主任医师)。
⑵检查、治疗措施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及为矫正不良后果可能采取的进 一步措施,住院治疗中必用药物的毒副作用。
⑶手术中需留置体内材料。
⑷医疗费用中自付费用情况。
⑸手术、麻醉及其它侵袭性操作的实施情况。
⑹手术过程中发现与术前诊断不一致病灶。
⑺术中需切除术前未曾向患者交代的器官组织时。⑻危重患者因特殊检查需进行搬动有可能造成危险时。
⑼输血及特殊检查等。
⑽其它需患者或家属了解的内容。
上述第 3~10 条均应有文字记载以及患者或受托人签字。
二、应急预案
1.一旦发生医疗风险,需立即通知上级医师和科室主任,同时报告院医政管 理人员,白天为院医务科,夜间为院总值班人员,不得隐瞒。并积极采取补救措 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进一步损害,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由护理因 素导致的差错事故,除按上述程序上报外,同时按照护理体系逐级上报。
2.由医政职能部门组织科室负责人查找原因。
3.由医政职能部门组织多科会诊,参加会诊人员为当班最高级别医师。
4.科室主任与医政职能部门共同决定接待病人家属的人员,指定专人进行病 情解释。确定经治医师和科室负责人为差错、事故或纠纷第一责任人,其它任何 医务人员不得擅自参与处理。
5.医政职能部门结合情况,是否封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所规定的病历 内容。
6.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引起的不良后果,在职能部门人员、患者或 家属共同在场的情况下,立即对实物进行封存,实物由医院保管。
7.如患者死亡,应动员家属进行尸解,并在病历中记录。
8.如患者需转科治疗,各科室必须竭力协作。
9.纠纷当事科室须在 24 小时内就事实经过写出书面报告,同时提出初步处 理意见,上报医务科。
10.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私自减免患者住院费用。
第四章 处罚
一、处罚类别
医疗风险责任人警示处罚分为: 书面检讨,通报批评,罚款,取消晋升资格,技术职称低聘,离岗待聘,追偿经济责任。
二、处罚原则
1.根据警示等级,参考情节轻重、本人态度和一贯表现,确定处罚额度。
2.区别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在复合原因造成的后果中应承担的责任,并 给予相应处罚。
3.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三、处罚权限与项目
(一)被医疗风险蓝色警示的责任人,由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作出处罚决定。
(二)被医疗风险黄色、红色警示的责任人,由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作出处罚决定。
(三)处罚项目
1.被蓝色警示的责任人:罚款 50 元至 200 元;下发《医疗风险(投诉)限 期整改通知单》 ;
2.被黄色警示的责任人:罚款 200 元至 500 元;下发《医疗风险(投诉)限 期整改通知单》 ;全院通报。
3.被红色警示的责任人:罚款 500 元至 1000 元;下发《医疗风险(投诉)限期整改通知单》 ;书面检讨;全院通报;负担一定比例的赔偿金(按医疗事故 处理条例实行);由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视具体情况处以延期一年晋升资 格;高职低聘、离岗待聘等处罚。
第三篇: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在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医务人员、患者、医院管理人员、患者家属、涉及医疗行为的各类人员都可能成为医疗风险的责任人或受害者。为了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特制订我院医疗风险管理规定。
一、指导原则
医务人员是医疗风险防范的重要责任人,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具有预见性,注意发现医疗流程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关注高风险环节,力求控制。在诊疗活动中,对于不可控风险,要权衡利弊,降低风险。难以避免的风险,一定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1、院长是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调查、选题、设立目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措施八大步骤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4、院科两级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认真开展医疗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每月结合实际工作,对风险因素从发生概率及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在案。
5、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现有的操作规章、流程指南的学习,避免可预测的医疗风险。
6、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方法。各科可自行解决者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至门诊办公室(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科室)。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或病区内尽可能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的措施通报科内。
7、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科级质量与安全小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并以询问方式了解科室员工对所记录的已施行的改进措施的知晓情况。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及便捷性进行评估。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协助科内进行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对科内提出问题或意见24小时内给予答复。
8、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对检查结果进行汇
11、对患方认为服务态度不好,使用刺激性语言或不恰当解释病情等引发激烈争议的。
四、医疗风险识别方法
(一)医疗风险分类
1、管理风险
①诊疗衔接管理制度不完善。如病人术中并发症无应对措施或相应专家会诊,职能不清;专家停诊未通知门诊挂号室对外公示等。
②执行新政策法规不熟悉,门诊医生不够熟悉地方相关法规政策,如医保、公费医疗报销范围,开药天数。
③开展新技术(项目)风险。
2、诊疗风险
诊疗风险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错误诊断②延误诊断③遗漏诊断④颠倒主次诊断⑤以症状体征代替诊断或不写诊断。
3、检查治疗风险
①选择的治疗方案或药物种类、剂量、用法失误。(致治疗失败或肝、肾、造血功能损害、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等)
②手术、各种穿刺损伤及并发症。(出血、感染、气胸,心包填塞等)
③输液反应。(热原反应、配伍禁忌、液体污染、滴速过快、药物反应)
上报。
④医疗文件书写规定。要求内容详实,字迹清楚、书写及时、保存证据。凡手术、特殊治疗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外带药品输液均需签字留底封存。
2、监控环节质量,侧重风险点
①风险监控组织完整。由各科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②坚持风险点跟班。诊疗重点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输液、过敏试验及预防接种。
③及时处理纠纷。对病人不满及投诉,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协调处理,常可免除诉讼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急救药品齐备,人员设备在位,状态良好
(三)环节质量监控。抽查病历,注意应用医院管理部门考评结果和调查数据以弥补监控人力不足。
五、医疗风险预警程序
对于可能发生的一般医疗风险,由科内医疗风险管理人员、科主任预先收集信息,对可能发生的较高医疗风险,科内医疗风险管理人员、科主任通过书面或电话报门诊办公室(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科室)备案,必要时报主管院长。
对因医疗风险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相关科室及时报门诊办公室(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科室)。
六、医疗风险预警响应
第四篇: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在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医务人员、患者、医院管理人员、患者家属、涉及医疗行为的各类人员都可能成为医疗风险的责任人或受害者。为了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特制订我院医疗风险管理规定。
一、指导原则
医务人员是医疗风险防范的重要责任人,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具有预见性,注意发现医疗流程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关注高风险环节,力求控制。在诊疗活动中,对于不可控风险,要权衡利弊,降低风险。难以避免的风险,一定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1、院长是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调查、选题、设立目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措施八大步骤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4、院科两级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认真开展医疗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每月结合实际工作,对风险因素从发生概率及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在案。
5、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现有的操作规章、流程指南的学习,避免可预测的医疗风险。
6、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方法。各科可自行解决者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至门诊办公室(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科室)。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或病区内尽可能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的措施通报科内。
7、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科级质量与安全小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并以询问方式了解科室员工对所记录的已施行的改进措施的知晓情况。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及便捷性进行评估。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协助科内进行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对科内提出问题或意见24小时内给予答复。
8、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上报主管院长,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的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并制定工作方案。
三、医疗风险预警标准(以下情况应当预警)
1、危重病人抢救及高风险手术病人。
2、急、重、危病人应做特殊检查和处理的,转诊病人具有一定风险的。
3、麻醉、输血、输液、药物使用有异常反应的。
4、界于多学科之间、又一时难以确诊的重症患者,在执行首诊负责制后,存在一定风险的。
5、对于自知或经他人的提示,有违反规章或操作规程,可能发生医疗风险的。
6、对诊疗效果不满意,可能引起医疗争议的院内感染以及对操作较复杂,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以及治疗效果难以准确判断的。
7、对相关检查不健全,各项指征与相关检查不一致、报告单不准确、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
8、对新技术、新开展的诊疗项目以及临床实验性治疗,在做好技术保障的前提下,仍可能存在医疗风险的。
9、对一次性用品、血液、血液制品、药品材料、仪器设备使用前和使用中发现存在隐患的。
10、因玩忽职守、无故拖延急诊、会诊及抢救或因操作失当(粗暴),不负责任,擅自做主,可能造成风险的。
11、对患方认为服务态度不好,使用刺激性语言或不恰当解释病情等引发激烈争议的。
四、医疗风险识别方法
(一)医疗风险分类
1、管理风险
①诊疗衔接管理制度不完善。如病人术中并发症无应对措施或相应专家会诊,职能不清;专家停诊未通知门诊挂号室对外公示等。
②执行新政策法规不熟悉,门诊医生不够熟悉地方相关法规政策,如医保、公费医疗报销范围,开药天数。
③开展新技术(项目)风险。
2、诊疗风险
诊疗风险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错误诊断②延误诊断③遗漏诊断④颠倒主次诊断⑤以症状体征代替诊断或不写诊断。
3、检查治疗风险
①选择的治疗方案或药物种类、剂量、用法失误。(致治疗失败或肝、肾、造血功能损害、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等)
②手术、各种穿刺损伤及并发症。(出血、感染、气胸,心包填塞等)
③输液反应。(热原反应、配伍禁忌、液体污染、滴速过快、药物反应)
④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
⑤滥施辅助检查。(不必要、昂贵、重复的仪器检查不能报销或引发不满,孕妇行X线检查等)
4、医护人员自身风险
①超常门诊量。
②三级检诊少。门诊普遍存在三级检诊不落实,业务工作缺乏上级医生把关。
③助理医师或未经授权医师承担高风险手术治疗或放射、心电图、超声检查操作及出报告。
④知识更新。门诊医护人员一人一个椅位工作点,不能及时参加院内业务学习、医学继续教育不落实,知识老化。
⑤人身安全保障。有的病人、家属、陪护及酗酒者掏刀子、摔椅子、砸砖头。
(二)规避风险的措施
1、增强风险意识,立足防范为主
①岗位培训及安全教育。所有医务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均需进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上岗。
②落实医患沟通制度。强调“四种情况四说清”,即特殊病人、特殊病情、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情况下特别要交代清楚病情、病程、药物治疗影响及预后。
③会诊及转科诊治制度。凡三次门诊不能确诊者转门诊办公室联系会诊,凡住院患者有疑问需转科、转院治疗需向医务科上报。
④医疗文件书写规定。要求内容详实,字迹清楚、书写及时、保存证据。凡手术、特殊治疗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外带药品输液均需签字留底封存。
2、监控环节质量,侧重风险点
①风险监控组织完整。由各科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②坚持风险点跟班。诊疗重点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输液、过敏试验及预防接种。
③及时处理纠纷。对病人不满及投诉,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协调处理,常可免除诉讼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急救药品齐备,人员设备在位,状态良好
(三)环节质量监控。抽查病历,注意应用医院管理部门考评结果和调查数据以弥补监控人力不足。
五、医疗风险预警程序
对于可能发生的一般医疗风险,由科内医疗风险管理人员、科主任预先收集信息,对可能发生的较高医疗风险,科内医疗风险管理人员、科主任通过书面或电话报门诊办公室(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科室)备案,必要时报主管院长。
对因医疗风险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相关科室及时报门诊办公室(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科室)。
六、医疗风险预警响应
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科内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适时做出适当的评估。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分析,确定可能发生风险的程度,并适时发生预警信号。
七、医疗风险预警处理
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依照分析原因,确定控制、预防的措施,予以控制。对于可能涉及医疗争议的,向患方履行好告知义务,办理书面告知及知情同意手续。
对可能发生难以控制的医疗风险,由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积极做出妥善处理,并记录。
第五篇: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
在医疗保健行为的全过程中,医疗保健风险无处不在。医务人员、患者、医院管理人员、患者家属、涉及医疗行为的各类人员都可能成为医疗保健风险的责任人或受害者。为避免医疗保健风险发生,提高医疗保健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特制订我院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
1、指导原则
医务人员是医疗保健风险防范的重要责任人,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具有预见性,注意发现医疗保健流程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关注高风险环节,力求控制。对于不可控风险,要权衡利弊,降低风险。难以避免的风险,一定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
2、医疗保健风险管理制度
2.1院长是全院医疗保健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分管院长承担分管部门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在科室的医疗保健风险管理责任。
2.2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保健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保健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2.3医院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保健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保健风险现状调查、选题、设立目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措施八大步骤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2.4院科两级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认真开展医疗保健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每季度结合实际工作,对风险因素从发生概率及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在案。
2.5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现有的操作规章、流程指南的学习,避免可预测的医疗保健风险。
2.6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保健风险因素,及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方法。各科可自行解决者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至门诊部(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或病区内尽可能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的措施通报科内。
2.7院长每半年对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科级质量与安全小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并以询问方式了解科室员工对所记录的已施行的改进措施的知晓情况。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及便捷性进行评估。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协助科内进行医疗保健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对科内提出问题或意见24小时内给予答复。
2.8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上报分管院长,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的医疗保健风险管理重点并制定工作方案。
3、医疗保健风险识别与监控范围
3.1临床
3.1.1推诿、延误救治;
3.1.2未按规定知情告知,谈话签字不规范;
3.1.3重点患者管理不到位;
3.1.4入院一周内仍诊断不清,病情疑难由外院转入的患者;
3.1.5院内急会诊未按时到达;
3.1.6超权限、开展诊疗或擅自改变集体讨论诊疗方案;
3.1.7各种医疗意外;
3.I.8非计划再次手术;
3.1.9重大、疑难、复杂、危重等手术未经术前讨论和审批;
3.1.10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或手术部门、方式错误;
3.1.11麻醉、护理、手术和各种有创诊疗的严重并发症;3.1.12使用药品、剂量、剂型、浓度错误;
3.1.13急救药品、设备不能及时到位或失效;
3.1.14无执业资格独立从事一切诊疗活动。
3.2医院感染
3.2.1重大、特殊的医院感染(传染病院内扩散);
3.2.2多重或泛耐药菌株感染;
3.2.3消毒、隔离、预防违规。
3.3医技部门
3.3.1“危急值(像)范围"检查结果;
3.3.2医学标本错误、缺失,不能正常检测;
3.3.3医用试剂或材料不合格,保管不当。
3.4药剂
3.4.1处方、医嘱(剂量、剂型、浓度、用法、禁忌症等)错误,调剂差错;
3.4.2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3.4.3药物存放不当,效期已过。
3.5仪器、设备、器械
3.5.1医疗仪器、设备运转异常;
3.5.2医用器械使用不正确;
3.5.3医用耗材、内置物不合格。
3.6医患矛盾
3.6.1医疗损害争议;
3.6.2医疗质量投诉、医疗纠纷;
3.6.3患者满意率明显下降;
3.6.4患者占床不出院,高额医疗费拖欠。
3.7后期保障
3.7.1供电、供气、供水故障;
3.7.2防滑跌未禁示或未采取措施;
3.7.3应急逃生通道不畅或设施失效;
3.7.4其它不良事件。
4、医疗保健风险监控、报告与分析评估
4.1风险监控与报告
医疗保健风险信息来源于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自我查找、同事提醒、科室自查和医院各职能部门对医疗保健风险因素监查,院领导查房等方面。各科室、各岗位对发现存在的医疗保健风险情况,应通过电话或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即时报告科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夜间、节假日先报告医院总值班,总值班根据情况与相应部门联系。有关部门深入科室或现场调查、核实或应急处置,并做好记录,必要时上报主管领导。
4.2风险分析评估
各科室、各职能部门应按照有关的规章制度、规范、标准和规定进行医疗风险信息综合分析,对上报或检查掌握的医疗保健风险资料进行评估,首先调查核实其真实性或者了解出新的事实,再根据事实分析出现医疗风险的性质和根源,严重的或带有共性问题,提交相关医院管理委员会或院务会讨论、分析和定性。
5、风险处理
即时适当的干预与处理是医疗保健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风险控制的作用和成效,发生风险的当事人、科室和职能部门应根据岗位职责,有关规章制度和规定,确定处理方式,并及时作出有效的干预和防范措施,具体处理程序如下:
5.1临床保健类风险
涉及门诊、临床、保健各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及时掌握情况,当事人或科室要及时向医务科、护理部上报,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组织积极有效救治,尽量减少风险给患者带来的损害;加强患者管理,尽可能弥补相应手续和告知;及时调整补充药、械,并按要求正确使用等。
5.2医院感染风险
各临床保健科室及消毒供应室,将发生的院感风险,立即上报院感科,院感管理部门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消毒、隔离、防护等措施,督促临床科室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全力救治患者,纠正、改进消毒、隔离、灭菌等不符合情况。
5.3医技部门风险
各医技科室检出危急值(像)立即通知有关医师或科室,并进行必要的复检核实,相关临床科室即刻采取或调整治疗措施。医务科按危急值报告制度考核。标本缺失、试剂缺陷上报医务科后立即查明原因,尽力纠正。
5.4药剂风险
临床医生、护士或科室发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马上予以相应处置、封存残药或包装瓶盒,上报药剂科,并按《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置规定》处理;药房调剂人员,发现处方、医嘱错误,先不发药,并通知医生核对、纠正;药品逾期或保存不当,药剂科立即撤柜、消理。
5.5仪器、设备、耗材
医技、临床各科仪器、设备、耗材不能正常使用或不合要求,向设备科报告,造成医疗影响同时报告医务科或护理部,设备科立即查明原因,安排检修或更换,根据不同后果按质量考核标准处理。
5.6医患矛盾
全院各科出现医疗投诉、医疗纠纷,当事人应马上向科主任或护士长报告,科室设法安抚患方情绪,通过电话上报医务科,医务科根据事态及时到达科室,了解缘由、分析,尽量控制事态发展,做好投诉接待处理工作,对当事人和科室按相关规定处理。
5.7后勤保障风险
各科室发生后勤保障问题,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值班人员到场,检修排除故障,如造成不良后果报告总务科,并采取措施,制止事态发展,减少损失。按医院规定考核处理。
6、医疗保健风险预警:
6.1医疗保健风险预警标准(以下情况应当预警)
6.1.1危重患者抢救及高风险手术患者。
6.1.2急、危、重患者应做特殊检查和处理的,转诊患者具有一定风险的。
6.1.3麻醉、输血、输液、药物使用异常反应的。
6.1.4界于多学科之间、又一时难以确诊的重症患者,在执行首诊负责制后,存在一定风险的。
6.1.5对于自知或他人的提示下,有违反规章或操作规程可,能发生医疗风险的。
6.1.6对诊疗效果不满意,可能引起医疗争议的院内感染以及对操作较复杂,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率较重以及治疗效果难以准确判断的。
6.1.7对相关检查不健全,各项指征与相关检查不一致、报告单不准确、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
6.1.8对新技术、新开展的诊疗项目以及临床实验性治疗,在做好技术保障的前提下,仍可能存在医疗风险的。
6.1.9对一次性用品、血液、血液制品、药品材料、仪器设备使用前和使用中发现存在隐患的。
6.1.10因玩忽职守、无故拖延急诊、会诊及抢救或因操作失当(粗暴),不负责任,擅自做主,可能选成风险的。
6.1.11对患方认为服务态度不好、使用刺激性语言或不恰当解释病情等引发激烈争议的。
6.2医疗保健风险预警程序
对于可能发生的一般医疗风险,由科内医疗保健风险管理人员、科主任预先收集信息,对可能发生的较高医疗风险,科内医疗保健风险管理人员、科主任通过书面或电话报门诊部(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科室)备案,必要时报分管院长。对因医疗保健风险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相关科室及时报门诊部(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科室)。
6.3医疗保健风险预警通告
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科内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适时做出适当的评估。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分析,确定可能发生风险的程度,并适时发出预警信号。
6.4医疗保健风险预警处理
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依照分析原因,确定控制、预防的措施,予以控制。对于可能涉及医疗争议的,向患方履行好告知义务,办理书面告知及知情同意手续。
对可能发生难以控制的医疗风险,由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积极做出妥善处理,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