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23:5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未来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未来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一篇:未来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未来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7-2018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邻里之间”“我们的学校”“我们生活的地方”“安全生活每一天”。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都尽可能选择既典型又真实的生活实例,并通过大量的真实照片和情景对话,还原学生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通过体验、辨析和感悟,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河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从而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1、懂得邻居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相处不仅大家都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2、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的平面图,知道学校的发展变化,在了解学校的物理空间、体察学校内在精神和传统历史的基础上,激发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小主人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建设。

3、认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普通的劳动者,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4、引导学生关注理解身边处境困难或不幸的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意识和情感,通过“伸手“活动,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培植爱心,并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关注理解身边处境困难或不幸的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意识和情感,通过“伸手“活动,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培植爱心,并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

五、教学难点:

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的平面图,知道学校的发展变化,在了解学校的物理空间、体察学校内在精神和传统历史的基础上,激发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小主人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建设。

六、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给予自己爱和力量的人与事物。

2、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开展辩论会、调查实践活动、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通过开展辩论会、调查实践活动、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篇:未来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目标:

1、懂得邻居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相处不仅大家都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2、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的平面图,知道学校的发展变化,在了解学校的物理空间、体察学校内在精神和传统历史的基础上,激发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小主人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建设。

3、认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普通的劳动者,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4、引导学生关注理解身边处境困难或不幸的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意识和情感,通过“伸手“活动,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培植爱心,并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关注理解身边处境困难或不幸的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意识和情感,通过“伸手“活动,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培植爱心,并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

四、教学难点:

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的平面图,知道学校的发展变化,在了解学校的物理空间、体察学校内在精神和传统历史的基础上,激发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小主人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建设。

五、教学措施

1、从人道的角度出发,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平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三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有学生()名,其中男生()名,女生()名,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习辨方向和学画平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每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主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和自然灾害惩罚人类两个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教育。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平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学习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习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平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和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第四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德育纲要》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扎扎实实地把德育工作真正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新课改理念为宗旨,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共有学生176 名,每个班的男生占学生人数的大多数。许多学生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子女,家庭条件不太好,行为习惯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但是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好奇心强。从整体看,大部分同学天真活泼,课堂上能积极发言,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发言时不愿意静下来听同学说。社会实践能力不强,课外知识不够丰富,对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兴趣不够稳定。学习习惯不够好,尤其是上课听讲的习惯,作业不够认真、仔细。另外,大部分同学们课外收集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较弱,对于老师布置的收集资料的作业,容易“偷懒”。本期应着重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一)教材的主要特点

1.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为基本要素整合学习内容.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社会生活的本质则集中体现在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几个存在于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主要因素之中。因此,《品德与社会》教材将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此来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建立完整的社会图景,让学生在体验或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环境,理解社会关系,接受公民教育;并围绕着如何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展开学习内容,使品德与社会性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2.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体现同时学习的原则

教材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使社会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并渗透公民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政治教育、经济教育、法律教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领域的题材。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来体现同时学习的原则,主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的学习)、副学习(品德与社会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附学习(品德与社会理想和态度的学习)三者并重,知识学习与体验学习并重。

3.具有充分的活动性、弹性和延展性

教材将改变传统的教科书结构形式,以体悟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策略作为形成逻辑结构的依据。在内容结构和信息呈现方式上,将反映出“贴近学生生活与经验的情景性信息提供——发现问题的启示性信息提供——帮助解决问题的相关性信息提供——检验学习成果的参考性信息提供”的编排特点,‘内容系统和作业系统相互渗透、消除边界,并具有层次性区分”的教学操作特点,“学习目标、参考信息、活动方式、合作伙伴的可选择性”特点。由此,教材将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组织体验活动或探究活动的指导书,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有差异的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依据,使学习活动扩展到课外或学生感兴趣领域的指南。

(二)本册教材的体系结构

1、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5个主题,共19课。各单元体 例结构如下: 第一单元:夸夸我自己 第二单元:温暖的家 第三单元:我爱我们的学校 第四单元:家乡的山山水水 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

2、总的框架结构:各大单元下均包含若干单元,本教材所含单元的次序主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再考虑逻辑次序。

3、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由近及远、由点到面,逐步扩展儿童的生活空间视野;以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为主题,随生活领域的扩展,螺旋上升,逐步丰富内涵;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为目标,展开每一主题的学习过程,使知、情、意。行相统~,并指向学生社会性与品德的发展。

4、学习信息的呈现结构:文字、图像、作业三个系统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形成生活情景——问题线索——参考信息——行动方案——方法建议(工具使用)的内容呈现结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难点是深刻理解家庭生活的意义,学会感恩,引导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四)、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不足。教育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初步树立服务于社会的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地汲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的长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懂得既要竞争,又要互相合作,才能成功。

2、让学生认识家庭,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认识自己的社会关系。学习用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与事,更深刻地理解家庭生活的意义,理解家长,更爱自己的家。知道自己的成长里不开家庭,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体贴家人,孝敬长辈。学会待客的礼节。

3、使学生明白爱学习来源与对知识的渴求,教育他们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教育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爱读书的情趣以及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懂得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五、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6、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7、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六、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七、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九、教研专题

1、教研专题:源于生活

指导生活

2、研究措施:

①、精心设计教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②、加强评价,发挥实效;

③、学习新课程理念,领会新课程精神;

④、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给学生充分地表现和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强化道德体验。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生活经验相联系,同时注意引导通过观察和事例分析,学习反省自己。

⑤、加强品德与生活的联系,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展开教学;教学力求贴近学生的学校、家庭等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事例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活动

十、个人业务学习计划

1、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理念;

2、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的教研教改的书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3、争取机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十一、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我爱家乡 2.我们的校园

第五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一、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目的任务: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三、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个人教研专题:

《品德与社会》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四、主要措施: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

6课时

第二单元

8课时

第三单元

6课时

第四单元

机动

8课时 2课时 制订人:方祥春 2011年2月

下载未来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未来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2班共有52人,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班上班风好,学风好.但也有个别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教材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起始年级,它前承《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开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内容。本册内容共......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教材分析: 本教材第一单元是:幸福家庭伴我成长,第二单元是:可爱的学校,第三单元是: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 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南康市第六小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 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新乡小学包丽琳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品 德 与 社 会 教 学 计 划 猫洞民族中学:侯尚丽2013年9月5日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综合与实践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