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中国大学之殇

时间:2019-05-13 23:1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福重|中国大学之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福重|中国大学之殇》。

第一篇:王福重|中国大学之殇

王福重|中国大学之殇

转自公众号:王福重(wang-fuzhong)只剩下大楼

一般认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的“Academy”,是欧洲大学的先驱。彼时正是中国的春秋时期,中华文明最灿烂的季节,百家争鸣,蔚为壮观,空前绝后,可惜当时的中国没有产生大学。1810年,德国著名学者和政治学家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nant von Humboldt,1767-1835)创建的柏林大学,则是世界第一所现代大学,它的最大特点是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并确立了大学精神:自治和学术自由。那一年在中国,是嘉庆作皇帝,言论禁锢,万马齐喑。知识分子们不过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继续从故纸堆中找寻“新发现”。更不可能有洪堡意义的大学出现。

大学的使命,是衣钵传承人类的文明,并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新知识和新技术、新方法。这也是人类赋予大学的崇高使命。所以,大学必须是独立的,必须不能成为任何势力或者权力的附庸,甚至必须蔑视权贵,否则就不足以或者不配担当大学的崇高功能。也因此,世界最杰出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是“真理”(Veritas),大学只能与真理为伍。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是中国大学的“黄金时代”。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那个时候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1937年在抗战烽火中草草组成,偏居昆明郊区一隅的西南联合大学,大师云集,群星璀璨: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上四位即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费孝通、王力、陈岱孙、梁思成、华罗庚、吴有训、叶企孙、钱伟长…。西南联大还培养了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钱钟书在内的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作家、艺术家等等。直到今天,人们听到的最美丽的学人传说,还是那个年代、那些人的“趣闻轶事”。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第一个大动作,是院校调整。核心是模仿前苏联的模式,大办专业性学院。连出了人文科学“四大导师”的清华大学,都转变成了一所专门培养工程师的工科大学,其文科大部分并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工科院系,调整到清华大学。损失最大的应该是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这个曾经“亚洲第一”的大学,被完全肢解了。

经过此次调整,中国综合性大学从55所减至14所,工科院校由28所增至38所,师范院校从12所增至33所。总共323 个专业中。工科有183 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中的47.6%,1952 年降到22.5%,1957 年又降为9.6%。被污为“耍耍嘴皮子”的大学文科教育,被严重压制。

更重要的变化是,原来的大学,基本是独立王国,校长可以不理会“总统”。但此后,大学被纳入了行政系统,实行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管理体制。大学被分成三个档次:全国性大学、中央部委主办的大学,地方性大学。大量部(含委属,下同)属学校的出现,是此次院校调整的主要成果。比如北京,在重组北大、清华外(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取消,相关专业师生并入北大、清华等诸校,北大从城里的沙滩,整体迁入位于西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即今日北京大学之燕园)就建设了“八大学院”,①全部是工科大学。虽然有点折腾,但是,那个时期的中国大学,还是很有学术活力的,这是过去的良好基因在发挥作用。文革之前的十七年,中国高等教育是有成就的,培养了一大批各行业的中坚。

后来就是文化大革命,大学基因彻底突变,工农兵推荐,替代了入学考试。学生大部分根本没有知识基础,大学做的是“无米之炊”,教学和学术功能尽皆丧失。按照前苏联的经验,文科大学更是几乎全部停办,只在综合性大学保留了某些文科院系。因为既然新中国已经成立,社会的前进方向已然明确,再探索那些人文社会科学的命题,不但没有意义,还可能搞乱人们的思想,大学的主要任务,知识分子的主要任务,是做点实在的事情,做好技术性的工作,做好各个行业的工程师。文科大学和文科教育,除了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说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不但如此,就连五十年代大办特办的工科大学,也不受待见了,比如农业、林业、矿业大学最有用,但是在城里办学,被认为是“活见鬼”,于是搬到农村、林区、矿区去,“与工农相结合”去了。留在城里的学校是政治斗争的中心,北大清华更是重灾区,文革最著名的写社论高手“梁效”,就是(北大和清华)“两校”中的几位大师级的人物。在这乱哄哄中,一代青年人的学习、成才被耽误了。

文革结束,一些被停办的学校,也复活了,大学渐渐有了些模样,但是学校建设,欠帐太多了,校园破破烂烂,实验室陈旧不堪,缺乏基本的科研和学术条件。

上世纪80年代末,专业学院流行改名,学院改大学。如北京航空学院改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钢铁学院改为“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改为“东南大学”等等。大学的本意是多学科的集合体,无所不包,这样改名,多少有些矛盾,既然是航空航天这么专门的学校,怎么好叫大学呢?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是世界一流学府,也没改名成大学。原来中国高等教育实行重点大学制度,主要是一些综合大学和工科学校,不同时期,由中央政府确定,前后总数大约是100所。重点大学就是国家重点投入的大学。上世纪90年代之后,实行新的重点大学制度,名为“211工程”,也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大学或者学科。211工程学校,就是新的全国重点大学。除了教育部所属的全国性大学、各部委所属的大学外,地方高校,基本按照地域来分配,每个省级行政区至少有一所。

在本质上,211工程是提升学校硬件的投入工程,高校建设的大跃进开始了。省属学校最积极,各种公关手段用尽,因为进入211,就意味着不但能得到所在省的财力支持,也能得到中央政府的更大支持,但是,得益最多的还是那些老牌重点大学。一种说法是,全国211工程一半的资金,给了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

1998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纪念大会讲话中提出,要面向21世纪,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这就是著名的“985工程”的由来。985第一期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共9所大学,后来又有30所学校加入,最后39所大学进入985工程。985工程大学,是中国大学中的国家队,是重点中的重点。跟在经济领域,政府搞重点工程、大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如出一辙,认为一流大学,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可以通过政府的规划、大规模投入,辅以引进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产生,是政府主导“211”和“985”工程的背后逻辑,也表现了中国在经济迅速增长,国力日益强盛背景下,渴望出现世界一流大学的迫切愿望。985工程学校,每年动辄得到几亿到十几亿的政府资金。

经过211和985工程的带动,中国的大学的硬件水平,包括校园建设、教学设施、实验室建设、后勤设施都与发达国家大学相媲美,有的校园已经美轮美奂。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大学似乎更像大学。

不但如此,中国的大学,学科齐全,教授众多,论文数量也排在世界前几名,国际交流频繁,还招收了国际学生,如果从数字和报表上看,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强国。梅贻琦(1889-1962)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是清华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也被清华师生尊称为“永远的校长”。梅先生这句名言,传诵至今,因为道出了大学核心精神之一部分。

中国的大学,在大楼上,已经不输给任何国家的大学。但是,60多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一位学术大师,无论是理科、工科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有人说,理科、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法本身是不科学的)。如果说以前有10多年文革的耽误,但是,改革以来的30多年,确是高等教育春天,天时地利人和齐聚,还是没什么收获,就值得反思体制问题了。

各有关部门,包括大学自己,也都觉得奇怪:我们该做的,都做了啊。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规划、计划十分认真,投入十分巨大,而且完全比照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建设的,各项指标都考虑到了,还是几无所获,真乃咄咄怪事。

其实,资金是重要的,大楼是重要的,但是,不是必要的。“四大导师”那时候,大楼还没有呢。计划、规划更是不值一提,有哪个世界一流大学,是计划、规划出来的呢?一流大学和大师的产生,需要深厚的土壤,这土壤不是资金,也不是大楼,而是学术自由的氛围。这是所有一流大学的唯一共同的特征。我们什么都做了,就是没做到这一点,什么都重视了,就是忽略,甚至漠视了这一点。而学术自由,才是一流大学最核心、最灵魂的东西。

表面上,中国大学也倡导和标榜学术自由,《高等教育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但是,学校和老师们,理解政策的能力很高,实践上也并不身体力行这种提倡,而是心里有根弦,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研究什么不该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校和老师们。中国大学对学术自由,是有一点叶公好龙的。但是,在所有其他方面,都是实实在在地努力做的。只画龙而不点睛。

中国任何一所大学,在校友榜上,永远把那些高级官员排在最显著的位置,然后再是学术界的人士,即使你学术造诣再高,也只能屈尊。而外国大学,不敢这么排列,即使你当了总统,可能也不能那么显眼。比如牛津大学,出了几十个国王、首相,但是在学校网站看不到这些杰出校友的介绍。大学就是大学,学术大师,才是最尊贵的。现在,在中国的大学,只剩下了大楼的外壳。行政化

新中国之前,中国的大学私立的多,国立的少,即使是国立大学,政府也基本不干预,教授是学校真正的王,学校是独立的,校长也是有很大权力的,他可以不听命领导人,但是,却怕教授。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是,高等教育全部由政府举办,这跟高校的新的目标,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有关。学校的行政化,在开始就定型了。改革之后,民办高校出现,但是重要性和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中国正规大学,仍然都是政府举办的。《高等教育法》第39条规定,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具体列明了校长的职责。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上,校长却并没有那么多的权力。首先,校长是主管部门任命的,不是真正由学校民主过程选举出来的,也不见得懂得高等教育。985或者211大学的校长,基本是院士或者某行业的知名专家,但是,院士专家不见得就懂学校管理,可能根本是外行。而且,正由于是著名的专家,更可能一意孤行,排斥异见。自然校长要听命于主管部门的。不止是主管部门的领导,就是主管部门的一个处级干部,也能得到学校“充分的尊重”,因为手里握有学校所需要的重要资源。985大学的书记和校长,享受副部长级待遇,是表示对学校的尊重。但是,也强化了学校的行政化色彩。社会有“某某大学是副部级大学”的说法。实际上,中国所有的本科大学,在行政上都是司局级,985大学的书记校长不过是享受副部长待遇而已。

政府管理高校的办法是审批,审批在计划经济时代,很普遍,改革后,审批迅速减少,改革、取消审批是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由之路。但是,有关高校的审批,不但没有减少,总量还在增加。

大学的经费,都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等政府机构手里,它们是学校的“衣食父母”。需要的话,就得申请,经过审批才能得到。比如211工程和985工程,本质上是一个高校办学经费的分配问题。首先是,各学校,以及高校的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要向教育部报送各种材料,这个工程,十分浩大。缺一项证明不行,缺一个数字不行,缺一个公章不行,缺一个签名也不行。然后,教育部组织各部门,如发改委、财政部的专家等进行评估,这些专家来自各个行当,并且也不一定懂高等教育。有些学校是当然的211和985工程学校,但是,有些在边缘(两可)之间的学校,就要看自己的主观努力了。评估就有主观成分,就有人情,于是,各种说情,各种较力,各种公关纷纷上演。211和985工程,掀起了浩大持久的审批运动。不但211和985这些“最高层次”的事项要审批,学校招生计划、教师职务评审权、合作办学、国家重点学科、新增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过去还包括某个博士或者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点的授权)、长江学者、各种“国家级”科研课题、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各种支持计划(如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等等)、各种优秀和先进评选等等也要审批。学校每天此等事务迎接不暇,各种会议、学习、考察、交流没完没了,学校完全围绕着行政部门的意旨转,学校必须积极配合,否则,就得不到资金和资源。历史学家黄仁宇曾说,中国古代政府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数目字管理”。今天,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看,数目字已经不再是问题。各种充满数字的表格,各种专门用于报送材料的“报送软件”,已经是寻常的技术。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已经“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一所大学究竟如何,就是比较那些数字,如多少SCI、SSCI论文,多少某某级课题、多少XX学者、多少某某级奖励等等。

这些数字指标看似完整和有理,实则弯曲了大学的正确方向。为了契合行政指标、获得办学资金等,学校不得不被动应付,虚与委蛇、削足适履,各种教学和科研评比、排行中的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如2006年,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个别学校不得不修改过去的学生成绩。为达到有关部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要求,大学毕业生“被就业”现象突出,社会对此颇有微词。但行政系统需要这样的统计数据,看起来还十分享受,因为这些数字证明他们很好地完成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做了几多贡献。也许,按照我们这里的指标,给哈佛、牛津、MIT打分,它们还真不一定就高于中国的大学。这也是行政部门很引以为豪的。但是,原创的学术成果,哪里是行政部门靠统计手段就可以激励出来的呢?为了凑数,为了完成任务,各种造假,无所不用其极。花钱买学术刊物的版面,重复发表论文,剽窃他人科研成果,学生写的论文导师一个字不写就署名第一等等。于是,学术打假又成了主管部门的一大任务,须知,正是这种数目字的管理才造成造假的泛滥的。

全世界公认,美国的大学最有活力、创造力最强,没有美国大学的杰出学术,就没有美国的新技术革命的爆发和美国的强大。但是,美国1979年始有教育部,而且根本不管大学,美国没有教育部直属大学,教育部也没有任何审批大学事项的职能,美国最好的大学是私立的。虽然有州立大学,大学也从政府获得资金,但是,州政府并不会因此就可以对学校指手画脚。大学和政府的疏离,是美国大学成功的制度因素之一。

不但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如同捆绑。学校内部的行政化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常情况下,学校必须有行政人员,但是行政人员必须是少量的,行政人员只是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反过来,凌驾于老师头上。

行政系统具有自我强化的功能,中国高校的行政规模一直处于不断扩张的趋势。它们占用了原本可以用于教学、科研或学生学习的资源,比如在一所大学,也许教授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但行政人员却有条件不错的办公室。机构多了,人员多了,没事也要找事做,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共同管理“老师”,就显得重要起来,相关的会议和决定不断。在行政化的中国大学里,行政后勤规模庞大,不少学校,行政后勤人员多于教师。不止是人多,行政人员还成了学校的主角,教师们,不过是行政治下的配角。

学校的“数目字管理”跟政府部门一样细密,每年每学期,都要给老师打分,一篇论文多少分,一本著作多少分,每10,000元科研资金到帐多少分,一个国家级奖励多少分,校级奖励多少分,当院长可以顶多少分,系主任可以顶多少分,当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顶多少分,都有具体的规定。数目字管理下,很多东西已经变形走样。洪堡开创的研究型大学的传统,经由美国人的发扬光大,取得巨大的成就。终于被中国人发现,并被推到极致。教学变得不再重要,科研才是唯一重要的,教书可以一塌糊涂,只要能发表SCI、EI论文,就被奉为上宾。很多大学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是国立为主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学的职能比较单一,就是培养人才,对老师的要求也比较单一,核心就是教书。科研主要是专门的研究院所的任务,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都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系统。当然后来的情况有所变化。可是,教学和科研不能完全分开,而且教学是公共事务,科研严格说是私人事务。就是外国的研究型大学,也断无轻视教学的意思,每个教授,每个学期至少要讲授2门课。如果大学可以办成“研究型大学”,则中国科学院,是不是可以办成教学型的研究机构呢? 教师

曾经,中国人尊师重教。“天地君亲师”,老师被摆放到无比尊崇的地位。这是真实的历史。孔子当老师的时候(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说,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老师)。孔子坐着,学生们都站着,孔子对学生并不只是循循善诱,他是“温而厉”的,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害怕服从不亚于君父。到了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时候,朱熹还坐着,但是听讲的人也都取得了坐着听讲的地位,朱熹他们的崇高地位,还保持着。就是到了鲁迅那一拨人在北京大学当老师的时候,师道尊严,也没有些微的损害,学生还是那么怕老师。鲁迅在北大的每月薪水,可买2,000多斤猪肉,不但是大学老师,中小学老师的薪水也不低,养个把专职保姆没问题,电影《城南旧事》里就有这些情节。文革后,给被错误批判的人平反,恢复工作,但是待遇已经大不如前,过去的大学教授们仗着有高收入,可以不用看人脸色,留有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高,有“精神贵族”的风范。这些,都已成过去。也许是因为老师越来越多,物以稀为贵,不稀了就便宜了。尊重领导的风气,已经弥漫在全社会。知识分子的待遇总在改善中,但总是改善的不够似的,始终在社会的中等偏下水平徘徊。

借着211和985机会,乘着高校扩招的东风,高校占有资源的能力的逐渐强大,大学老师的收入也进入中等水平,拿着大把课题经费的,更成了千万富翁,也能购买豪车别墅。不过,他们不再像原来那样受人尊敬,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学校里,都是如此。

行政化除了对教师有腐蚀之效,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和学术积极性,被各种行政活动冲击着。学生们,更尊重校长、院长、系主任,行政人员,最不在意的是老师。

这不奇怪!在学校已然成为行政机构附属单位的背景下,追求学术卓越,仅仅是少部分人的理想,大学里充斥着对学术研究没有兴趣,对教学和学生没有热爱的人。

过去的大学,老师受尊敬,还因为老师是有权威的,老师用什么教材,什么方式讲授,如何考试,如何给分,完全是自己说了算,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他是课堂的“王”。外国的大学教授们,今天也有这些“特权”,所以学生怕教授是常态,教授是得罪不得的,否则可能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当然也不用担心老师滥用这些特权,老师如果滥用,信誉会受损,代价极大,但是首先相信老师的权威则是必要的,这也是学术自由的基础。

在我们的大学里,一切都反过来了,行政部门对于教师的干预是“无微不至”的。在教学上,用什么课本,课件如何做,讲义如何准备,教学如何安排,考试题目如何拟定,成绩应该如何给。在科研上,学术刊物,被行政部门分为甲乙丙丁,ABCD等等级别,每种级别每年要发表多少篇,SCI一篇奖励若干,SSCI奖励若干,不发表又该如何等等。还有每周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的会议,团委、工会的活动,如运动会、歌唱比赛等等也要参加。这些会议和活动,并无任何实际价值,仅仅是为了开会而开会,为了活动而活动,但是谁也逃脱不了。老师们如同流水线上的打工仔,必须听工头的话。

在大学里,如果你不仅仅是个老师,还当了个院长、系主任什么的,那你的日子就滋润多了。行政主导的学校里,所有规定都是向“各级领导”们倾斜的。本来,大学只是一类人的天下,即对学术和教书有浓厚兴趣的人。但是,在行政化的大学里,人们的评价标准,不再是单一的学术,而是多元的。学校里的人,除了追求学术卓越或者教书之乐,还可以追求官位。而且追求官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了。在大学稀缺资源的分配中,处于行政部门的人以及所谓“双肩挑”的人,往往左右逢源,处于最有利的位置。

学术追求与行政追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目标,后者在本质上恰恰与大学精神背反。科学研究是非常具有个人色彩的事业,需要独立的人格和批评精神,而在行政权力面前,这种独立和批判精神受到了压抑和挑战。老老实实做学术,可能不如争取个副处级干部来得惬意。学生

2012年中国高考的升学率平均超过75%,上大学已经不再像30多年前、20年前那么难,但是,进入一流大学学习,还是不容易的。可以说,能进入中国正规本科学校学习的人,都是聪明人。但是,有这么好的生源和材料,中国的大学,包括中国的一流大学,三十多年来,并没有培养多少出色的人才。有人刻薄总结为,“吃的是奶,吐出来的是草”。中国学生和西方国家的学生不同,中国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刻苦用功,西方人则轻松愉快,主要是游戏。当然立志要进入一流名校的,也不轻松。但是,西方大学生活是艰苦而紧张的,中国的大学生活则轻松愉快,很男女生们谈着恋爱、打着游戏就轻松毕业了。

大学培养的人,首先要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不在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学校的专业设置,却越来越被要求去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研究高级学问似乎落伍了。

大学生在一、二年级时,疲于学英语、基础课,大三才接触本学科的核心专业课,很多学生要考研和出国,大三就开始准备,而进入大四第一学期,就要抓紧找工作和准备考研,最后一学期,找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论文只能在找工作之余,对付一下,反正一切都是走过场,除非抄的太烂,否则不可能通不过,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当然,不同学校之间是有差异的,极少数同学做的研究工作也属出色,我本人就遇到过一些。不过,整体上,跟学生和学校、老师们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相比,本科生写论文的价值趋于零。

本科生的培养虽然有不少缺陷,但是,毕竟经过高考的严格选拔,学生素质还是过得去的,论文虽然可以凑合,但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却是严格,甚至苛刻的。这就是中国人特别在意一个人本科学校来源的原因。

但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问题,严重多了,有的简直是闹笑话。

中国的硕士生的教学内容不规范,在内容和难度上,与本科生没有显著区分,而在课程学习上,要求更低,正规的课程考试就不多,特别是专业硕士(如工商管理硕士即MBA、公共管理硕士即MPA、工程硕士即ME等)。而博士生,教学环节,则多流于形式,有的学校干脆就没有教学这个环节。鉴于论文的抄袭之风日炽,近几年实行“查同”制度,就是用电脑软件检查论文是否抄袭,和他人的论文有多少重复率。一般说,如果“抄袭率”在20%以上,不能进入最后的答辩阶段,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根据软件的检查结果和提示信息,只要把抄袭的部分,照着原文的意思重新改写一下,就能通过查同考核。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还能让机器“憋死”,中国人深谙此道。普通硕士和博士生也允许招收在职人员,即不脱产,边学习边读硕士、博士学位。这方面的问题最严重。能有这个特权待遇的“学生”,一半是学校的主管部门的官员,所属行业的头头脑脑,国企的高层管理人员或者高级别的官员。如最近几年,有博士学位的市长、副省长、副部长们越来越多,美其名曰“高学历”、“知识化”,其实,官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读书、写论文,不过是秘书代劳而已。这些官员与学校和导师之间不过是一种交易,学校和导师得到科研项目或者资金支持,官员得到文凭和学位,反正都是公款。这就是所谓的“假的真文凭”。

如果美国的某个州长,在当州长之余,还在哈佛大学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哈佛大学的声誉肯定受到极大损害,而州长势必要辞职。而在中国大学里,这不但不是耻辱,而是某种值得炫耀的“本事”,这也凸显了中国大学对于权利的依附和独立性的缺失。

国人对中国出现一流大学有热切的企望,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也倚赖未来一流大学的支撑,为此,即使触动一些部门的局部利益,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无序和失败,也不能再把这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后推了。长痛不如短痛,高校的独立和学术自由,终究是不可绕过的。2014-08-22 推荐一个有料有趣有内涵的公众号:

转载勿删:德赛教育(ID:desaijiaoyu)▲长按二维码3秒!选【识别二维码】关注 转载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其它问题请留言告知,本公众号将及时删除。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投稿与合作联系邮箱:wuhs100@qq.com

第二篇:中国之殇——三农问题

中国之殇——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直到现在,农民依旧占全国人民的大多数,三农问题能否快速有效的解决将关系到中国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实现城乡统筹。

当前城镇与农村之间存在者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的差距,包括总GDP、人均GDP和产业结构的差距,受教育情况的差距,生活环境的差距,在近些年来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7∶1,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5 7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 761.0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31∶1。扣除城镇经商和务工收入,农民收入与城市收入差距在天壤之间;如果加上城市居民拥有而农村居民所没有的各种社会保障,二者之别,距离更大。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超出合理的范围,不仅严重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还有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造成城乡收入差距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也就是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历史上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但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

二、农民的消费份额在下降,三十年来,中国农民的消费率从最高点1983年的32%,下降到最低点2007年的9%,下降了23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民消费所占比重从30年前的62%下降到2007年的25%,下降近37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农民收入水平低且增收难,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水平。长期以来,农民收入虽一直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制约者农民的消费水平。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制约着农民的即期消费。总的来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政策覆盖面小,农村贫困面还较大,从而加大了农民对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预期,农民不得不控制即期消费,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的入不敷出风险。

3、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实现。

4、长期以来,我国工商企业一直把生产经营重点放在城市,忽视了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的研究。大部分消费品是按照城市需求设计的,在农村的实用性差,与农民收入、农村消费环境及农民消费观念相一致的产品不多,使很多农村消费者对此望而却步。

5、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影响了农民跨期消费的可支付能力。农村资金市场存在资金引力小,资金市场价格高,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不规范的特点,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三、征地拆迁问题矛盾突出。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私有房屋被夷为平地,拆迁量连年上升,农村房屋拆迁引发的矛盾日趋尖锐,对抗性越来越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规范不到位。长期以来,大量的农村房屋拆迁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对农民房屋的私有财产权,一直采取忽略或放任态度。

2、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是农村房屋拆迁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深层次原因。

3、补偿不到位,导致拆迁对农民来说是个无利可图,更多是亏本的生意。农民的生活因拆迁普遍有了下降,因而表现出抵触的情绪。

四、乡镇负债的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我国乡镇财政体制由于自身的缺陷,加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少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乡镇债务负担过重,减债压力巨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难以正常运转,甚至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主要归因于:

1、二元经济结构下国民收人分配的严重扭曲,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

2、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完善,加大了乡镇财政的困难:

3、公共财政制度没有最终建立,造成了乡镇政府职能非正常移位:

4、行政管理体制滞后,机构臃肿,冗员过多;

5、现行的干部任免和考核机制,导致各种政绩工程和达标活动层出不穷;

6、县乡财政困难,为乡镇债务推波助澜。

在 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而若不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将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首先,三农问题关系者社会的稳定,三农问题导致的农村与城市的不公平待遇会加剧农民的不满情绪,从而造成社会动荡的隐患。其次,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三农问题的形成成因复杂,要想解决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如今,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完善城乡关系中急需改革的制度。首先,我国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危害社会公平、阻碍经济发展等方面表现越来越突出, 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革。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基础上,促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以加速人口城市化的步伐,促进城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对土地制度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农民最核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改革问题不仅是关系中国8亿农民安身立命的核心问题,关系粮食安全问题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如今土地改革必须朝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维护农民基本权益,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方向进行。再者,改善农民工体制。正确对待农民的就业流动, 建立解决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完善劳动合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的政治权利,重视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 推进社会保障,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最后,完善财政体制,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的超编问题使三农问题雪上加霜,许多乡镇因此入不敷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进一步导致了农村五花八门的滥收费。我们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公共财政原理,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科学划分政府间税种并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收入体制,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支出管理制度,推进支出管理制度的创新。

第三篇:中药饮片之殇

中药饮片之殇

我们一直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喊起“国货当自强”时总是底气不足,中药饮片伴随着中药炮制,就像二个迟暮之年的老人,颤颤危危的行走着,走过上千年沧桑的岁月,没有炮制也就没有饮片,形影相随,现行诸多不合时宜的法规,生生阉割了传统中药炮制技艺,无良商人挖空心思制假、掺假使得中药饮片处境雪上加霜。

【前言】

作为中药饮片制造业的一名普通从业者,免不了对这个行业产生自己的一些看法,2015年三、四月份陆续完成《中 药饮 片之惑》、《中药饮片之痛》,拙作在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共鸣,同时一夜之间被众多行行色色的网站转载,值得欣慰,至少我的思想能引 起大家共鸣。作为一个凡人,我也免不了山寨一下名人,因为凡名人大著必有三部曲,我也一直在酝酿,在反思,中药饮片行业到底怎么啦?路在何方——

一、殇

殇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我个人为什么对这个行业表现如此之悲观,为什么痛定思痛后产生的迷惑,最后化成了“殇”?

二、不忍直视的现状

据《医药观察家报》“截止至2015年10月27日,共有100家药企被收回GMP证书,远超过去年的81家。中药饮片企业居多。在这100家被收回 GMP证书的药企中,有63家药企是中药饮片企业,占收证药企的63%。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家药企被发回GMP证书。收证省份有哪些?截止至2015 年10月27日,共有19个省100药企被收回GMP证书。其中最多的省份是广东14家,甘肃12家,安徽11家,吉林、湖北10家,其次是广西9家,山 东7家,辽宁5家,陕西4家,四川、湖南、江西、黑龙江各3家;贵州、浙江、内蒙古、青海、贵州、宁夏、各1家。”

紧接其后,安徽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出《安徽省收回药品GMP证书公告(2015年11月)》“安徽大西北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亳州市长生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2家药品 生产企业严重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规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依法收回上述2家企业《药 品GMP证书》”

中药饮片很显然成为一个重灾区。

三、中药饮片监管法规之惑

笔者参加工作近十五年,面对管理的迷惑,老板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说你错了,你可能没错,但是,如果所有人都说你错了,那就是你错了”,同样,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中药饮片监管法规,比如GMP,这件洋大衣能否套在中药饮片的褂子外面?

2015年10月28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第27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在江苏泰州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医药企业 十大老字号品牌,同仁堂、健民叶开泰、云南白药、陈李济,达仁堂、广誉远、德昌祥、太极绵药、昆中药等大众熟知的品牌上榜。

《医药经济报》的颁奖辞说:“重拾中医药行业的尊严需要优势企业的担当。这批屹立百年的老字号企业用它饱经历史的品牌述说着传统中医药行业演变的故事,他们将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商业信仰。”

另外,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中,传统医药类有“樟树中药炮制技艺”。樟树市有1800多年的药业历史,樟帮的中药炮制技艺独树一帜,不论炒、浸、泡、炙或烘、晒、切、藏均十分考究,成为南北药材集散和炮制中心。

作为一个“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著称的企业,他们宣传的重心几乎偏向于“历史”、“传统”,那时没有GMP,为什么那时可以生产出质量 合格、疗效显著的产品?那就是“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如果说现在制药的标准是GMP,那之前的标准就是“良心”了,“药才好,药材好”。有幸参 观了几家历史悠久的药企,展示的也都是最最原始的加工具器,而不是现代化的不锈钢设备,疑惑由然而生,中药饮片的原料是中药材,无非是草根树皮、取自天 然,后续的生产环境纵使你设定A、B、C、D级,生产过程中引入偏差、风险评估,中药饮片的质量是否能真正把握?现有GMP这件洋大衣能否套在中药饮片的 褂子外面?

从业者、监管者都应该静心反思,中药饮片的生产规范,即现行的GMP标准是否真正有效?譬如:

现行的GMP附录《中药饮片》中第三十条“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对生产用物料的供应商进行质量评估,并建立质量档案;直接从农户购入中药材应收集农户的身份 证明材料,评估所购入中药材质量,并建立质量档案。”身份证明材料是什么?身份证?户口本?这些有什么意义?和他质量有什么关联?如何“评估”,进厂检 验?这都需要我们明确,毕竟来源决定于质量。

现行的GMP附录《中药饮片》中,“产地趁鲜加工中药饮片:指在产地用鲜活中药材 进行切制等加工中药饮片。不包括中药材的产地初加工。”诸多不明确:

1、产地用鲜活中药材进行切制等加工中药饮片,这个空间谁监管?执生产许可证的中药饮 片企业仅洗、切、拣,能否杜绝金胺O染色,铝盐和镁盐加重,药材中掺假的现象吗?

2、产地初加工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吗?如何加工,硫磺熏?发汗(玄参、杜 仲、茯 苓、厚朴、续断等药材)?发汗的标准是什么?

现行的GMP附录《中药饮片》中第三十六条“中药材、中药饮片应制定复 验期,并按期复验,遇影响质量的异常情况须及时复验。”南北朝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提出:“橘皮用陈久者良、半夏陈久用之”。继后苏敬在《唐本草》言:“麻 黄、陈皮、吴茱萸、半夏、枳实(枳壳)此应陈久也。”对于枳实、枳壳之用,清代医学家汪昂说,“皮厚而小为枳实,壳薄虚大为枳壳,陈者良,麸炒用。”宋代 《局方》著名方剂二陈汤,就是因陈久的陈皮、半夏二味得名。对于陈药,复验期如何定?

诸多问题,传统古法与现代规范如何融入,需要我们正视,而不能拔苗助长,我们更应该结合中药饮片的传统炮制实际,不能僵化套用FDA、EUGMP标准来约束中药饮片,削足适履,无疑自寻末路!

四、硬件、软件标准过于低下

作为中药制剂的源头产品、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饮片的质量倍受瞩目,作为源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而恰恰相反,饮片产业链的现状是“小、散、乱”作坊 式。究其原因是现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刚刚起步,产业升级也在加速进行,企业创新也在进一步实践中。造成现在中药饮片市场,非正规与正规中药材加工厂的竞 争激烈,甚至有时候会劣币驱逐良币。非正规的中药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中药饮片依靠低价充斥市场,使得正规企业生存受到威胁,甚至使整个中药饮片行业的产品 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4月14日发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指出“建立覆 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建立中药材从种植养殖、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到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推动 中药生产企业使用源头明确的中药材原料。”

全过程追溯,任重道远。“小、散、乱”作坊式,依然存在,国家层面没有出台一个准入 标准,现在的标准《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局令第14号)也只是套用制剂的标准,而非针对中药饮片生产的特殊性制定,可喜的是,高于国家标准的,提出更 高准入条件的有以下天津、河北、陕西、江西等几个省市:

《天津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开办条件和程序》增加厂房面积的规定:“具有 与其中药饮片生产相适应的厂房、设施和卫生环境,中药饮片炮制加工生产、仓储及办公面积应不少于4000㎡。”“贮存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库房应防鼠、防 虫、防鸟、防潮、防高温,库房面积应不少于1000㎡。”

《江西省中药饮片管理规定(试行)》“第十条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办高起点、高标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要求工序俱全,常年加工品种不得少于400个,年生产能力3000吨以上。”

《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严格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准入有关问题的通知》强调人员的要求“(四)检验人员。企业检验人员应与其生产规模相匹配,但至少 应有2名以上能熟练操作、分析、维护所有检验设备,且持有专业机构颁发的《河北省药品检验上岗培训合格证》证书的检验人员。(五)其他人员。质量保证和质 量控制人员应持《河北省中药材中药饮片高级鉴别师》证书,应具备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的实际能力,具备鉴别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真伪优劣的能力。”

陕西《关于印发新开办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指导意见的通知》(陕食药监安函〔2013〕111号)要求不仅从专业要求更加规范,而且从产业规划上都有规定“

一、开办新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要符合我省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原则上需经市级以上发改委同意立项。鼓励具有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产业链的企业优先开办中药饮 片厂。

二、新开办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注册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总投资不少于3000万元;

(二)企业占地面积不少于15 亩,其中生产车间面积不少于1200平方米,原辅料库和中药饮片成品库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质量控制实验室、留样室、标本室等面积之和不少于500平方米;

(三)企业申报生产品种不少于300个,年生产能力不少于1500吨。

三、企业应提供新开办中药饮片厂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单独制定准入规范的有广东省(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严格中药饮片生产准入及加强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安徽省(《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开办管理的指导意见》)但这些通知及指导意见仅仅是国家规定的翻版,并未提高或结合本地实际提高门槛。

其他省市基本遵循国家局下发的生产许可证核发的许可要求执行。

由于中药饮片的品种无批准文号,使得生产企业在生产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生产品种不确定,产品就不确定,使得生产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一,同时中药饮片的生 产环境一般区即可,并不要求更高的生产环境级别,使得硬件投入减少,于是众多企业一哄而上,简单租赁一栋厂房,选二三个品种,就是中药饮片门槛低造成的一 种乱象,同时受利益驱使,部分商人制假售假,无良无德,监管部门应该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将人员素质、污点经历这也应该列入开办药企的重点考察项目。

五、被外国偷走的千年中医绝技

我们中国作为中草药的唯一发源地,今天中国大陆在国际中医药市场上拿到的份额,却只是世界中草药销量的2%,日本则以90%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第一把交 椅。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占5%-7%。曾获得日本医师会授予“最高功勋奖”的日本医学权威大冢敬节,1980年去世前,曾叮嘱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不幸言中。

在日本,超市药店中卖得最火的,莫过于汉方药,甚至中国游客来此都会大买特买,带回去分赠亲友。

一杯喝下去,不一会儿就舒服多了。现在已经好几年过去,没有再复发过。”一位在日本常年出差的中国工程师告诉记者。

生产汉方药的龙头企业集中在津村等少数企业手里,他们特意在深圳开办一家涉足中药饮片的药业公司,高薪聘请从中国药企退休的老药工担当技术指导,涉及人参、桂皮、柴胡等500余种中药材原料、中药饮片。

美国方面也不乏“卧底”。一位药界人士告诉记者,几年前美国人曾以旅行团的方式到山西运城来治疗结核病,当地有一位老中医有独门绝技。他曾公开打擂台: “你们哪家医院说治不好,最后发了病危通知的,都可以送到我这里。我保证一个月好转,三个月出院。”而美国病人来此,正是为了拿到他那张治疗结核病的方 子。

再比如冠心病,现在是人类的头号杀手,现况是国人现在把国外的支架当宝贝,要知道,支架只是暂时的解决了狭窄问题,后续支架更容易造成血栓。殊不知,我们老祖宗给我们丢下来的绝技中,就有治疗冠心病的绝技,只可惜我们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008年,美国有关部门又拨款500万元给北京协和医院,委托该院帮其了解我国中药材资源和开发利用情况。

如今中国六七十岁的老中医,到美国去就有可能享受“敞开绿卡”的特殊优待。

一位中医学教授,在国内开不了药店,更开不起医院——他是老师,没有办法考执业医师,没有处方权。开医院则必须有100平方米的地方,配上检验员、药师,以及5名以上的医生。63岁那年,他远赴重洋。在美国,直接住在儿子家里坐诊。

为了给其他医生也留点饭吃,他的规矩是一天只看30个病人。为了避免低劣药材之祸,特意从香港进口药材。一个月收入9万多美元,交完税还有6万多。在美 国,10万美元就可以买一栋房了。“在美国开诊所什么都不要,但是就一条,每隔一天卫生部门会来检查处方,他们想学东西。”

湖南中医学院一位副教授陈勇,将自己在美国的考察,写成了《美国市场中草药的热销,对我国的中草药研究的反思与建议》一文,这篇从大洋彼岸寄来的文章,正放 在记者案头。他在文中谈道:“1994年美国已经通过一条法规,中草药这样的补充品,不经FDA批准,就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市场,在有机食品专卖店销售。看 见美国有机食品专门店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中草药制剂,真是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中草药制剂在美国这么受欢迎,中医药发展有望。惭愧的是在琳琅满目的中 草药制剂中,没有一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

今年4月份,陈勇的小外甥女被诊断为鼻内有炎症,西药用抗生素。他女儿拒绝了,去有 机食品专卖店买了一支德国生产的纯中药喷剂,一喷见效,清鼻涕立刻不流了。婴儿使用尿不湿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很容易患尿布炎。将美国加州宝宝公司生产的一 种纯中药软膏抹上去,10分钟内红色炎症就会消失。

我国古方“六神丸”,日本拿去改造后,开发出“救心丹”,曾一度风靡全球,被誉为“救命神药”,年销售额1亿多美元。日本老牌的汉方药“正露丸”,也已经返销中国。在向中国申请中药专利的国家里,以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最热 衷。2006年底,葡萄牙国立波尔图大学正式开设中医专业,并招收了首批27名学生。来中国研读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位居第一。

中医药在全世界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这一切,都与中国无关。我国的贡献,仅在于为日韩等国的汉方药提供原材料。

而国内,我们已经习惯了“三素一汤”。所谓的三素一汤指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联合,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给药。“三素一汤”已经成为不少医院治病的“常方”,其后果就是造成细菌耐药,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并且国人的体制越来越差。

六、结语

我们一直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喊起“国货当自强”时总是底气不足,中药饮片伴随着中药炮制,就像二个迟暮之年的老人,颤颤危危的行走着,走过上千年 沧桑的岁月,没有炮制也就没有饮片,形影相随,现行诸多不合时宜的法规,生生阉割了传统中药炮制技艺,无良商人挖空心思制假、掺假使得中药饮片处境雪上加 霜。

作为监管者,应该接地气,制定确合实际的规范法规,指导行业进入良性通道,作为一个从业人员更应该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 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自律行业意识,真正保护我们的传统精髓,而不能走向消亡!

第四篇:企业文化之殇

一、如何妥当的处理这名员工?

建议:只能是个建议,不太了解你们公司的制度上都有什么规定,很多事不知道你们公司能不能做。

1、领这名员工去公司指定医院验伤,如果没什么大的问题,下发书面上岗通知,拒不执行辞退,给补偿金。目的:害群之马,不能留在公司。

2、让客户起诉这名员工,把事情扩大,如果民事诉讼判员工有过失,可以无条件辞退这名员工。

二、面对以上情况,我们人资部门应该怎么样开展工作,改变现状?

这么好的公司,对员工仁至义尽,员工却不珍惜,说明企业文化宣传的不够,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让员工珍惜这份工作,增强员工的忠诚度。

1、多召开民主生活会,与员工多沟通、多交流,让员工知道公司的各方面待遇在同行业中的优势,离开公司会有什么样的损失。

2、多展望公司的愿景,也就是画饼,让员工相信公司的美好未来,愿意留在公司,与公司一同发展,共同见证公司的发展。

3、帮助员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认同公司的目标,建立与公司相同职业规划目标,与公司共同完成人生梦想。不要为了眼前一点微利,放弃公司背后的广拓森林。

4、搜集辞退员工的现状。在公司表现不好员工,工作状态存在问题,很难改变。离开这么好的公司,现状肯定不好,用事实说话,珍惜这份工作。

5、完善规章制度,像本题这样的违纪,不是几张违纪单处罚这么简单,对客户的损害是公司最大的损失。把这个损失明确出来,让公司知道,管理可以人性化,但制度必须严!

6、研究好劳动法,给总公司的老总普及一下劳动法,让公司知道不是辞退员工就必须给赔偿金,在公司各方面管理到位,制度完善的情况下,那些事可以仲裁,一味的忍让,对公司也不是什么好事。

第五篇:优秀作文秦之殇 王星博

秦之殇

高三(9)班 王星博

秦之盛,秦之强,六国横扫定八荒;秦之亡,秦之殇,树倒厦倾忆凄凉。

这注定不是个平凡的人物,始皇嬴政,你在滚滚涛烟熊熊战火中脸色坚毅地走上历史舞台,用野心与鲜血书写留在五千年华夏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属于自己的壮阔史诗。少年继位,不韦相佐,李斯走笔,王翦挥戈。内立法度,严民风,秦中子民复归一片坦坦浩浩德重性纯的上古佳俗;外征蛮夷,灭六国,大秦军队的铁骑在神州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肆意踏过。你大手一挥,玄袖刮起的风,为分割多年的中原居民带来一统王朝天下安定的佳音。于是六王毕,四海一;于是收桂林定象郡;于是筑长城,守藩篱。一切都看起来那么美好,可谁又料想美好的下面暗藏着你日益骄固日益疯狂的心。

也许是碾灭六国河山定的场面,糊住了你本体恤民情审时度势的眼;也许是大臣们高呼万岁的声音,堵住了你本善听忠言善纳讽谏的耳,更也许是千古帝业前所未有的虚名,膨胀了你愈发不可收拾的虚荣心。从前那个“行政事如履冰,颁法度如临渊”的嬴政变了,你走向疯狂,头也不回,也同时把大秦帝国带入深渊。

征兵、加税、服役、缴粮,一道道苛政严令把百姓勒得缓不过气来。而这,只是为了满足你好大喜功的显摆心理。你看见了吗?骊山陵下,十万劳工饮雨雪冒风霜,弃家人走他乡。一块块石料,一根根木材,一筐筐夯土用一双双无法反抗的手,被一个个心中愤慨极力呐喊却如牛马般供人驱使的人民一层层垒起。你听见了吗?长城脚畔,孟姜女那撕心裂肺昏天黑地捍倒乾坤的哭音,诉说着对亡夫的思念,对压迫的痛恨,对秦国的诅咒。你闻到了吗?那刺鼻的焦臭从咸阳城外方圆百米的焚儒坑中传来。先秦近千年的智慧积淀竟被你不可理喻的怒火付之一炬,原来散发的知识芳香变成了毁掉文明传承的毒气。多么荒唐的行为,多么昏庸的做法,多么疯狂的举动。大秦的高楼已被腐蚀一空,留下一张光鲜的皮,糊弄着你百姓安宁、海晏河清的美梦。

而你,依旧溺在温柔富贵中不能自拔。看到的是,舞殿冷袖妖童媛女金殿辉煌;听到的是,歌台暖响管弦呕哑笙瑟四起;闻到的是,脂香粉气酒醇肉酣瑞脑沉香。阿房宫里,是极尽享乐的天堂;而宫外,早已是狼烟冲天的地狱。

终于戍卒叫函谷举,终于咸阳破秦灭寂。你那千世万世为君的梦想,因为你的挥霍在二世就戛然而止。你的疯狂举动终带你走向灭亡,如一个逐渐膨胀的气球终免不了炸裂自身的下场。

嬴政,倘使你爱民如子,倘使你施仁义鉴古史,倘使你守淡然去私心,又何曾会有这样大起大落的凄惨结局。疯狂的举动自有上天的惩罚,无法认清自我的代价,足以使一个帝国在历史里湮去痕迹。

古老的长城如今依然伫立,青砖断瓦在萧萧西风中诉说着一个朝代的悲凉,秦之亡,秦之殇。

下载王福重|中国大学之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福重|中国大学之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百年票号之殇

    百年票号之殇 张宏彦 《生活晨报》 2010年7月20日 你可知道?百年前山西曾经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为什么山西失去了曾经的金融核心地位?为什么票号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这些问题值......

    中秋之殇[5篇材料]

    中秋之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望月怀远 这一夜,月光似乎格外皎洁,那轮白玉盘一般的月亮高高的挂在天空,银白色的光辉洒满了......

    《古典之殇》读后感[合集]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典之殇》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

    古典之殇读后感

    “纪念原配的世界”王开玲开篇便如此写道。人们不禁会发问何为原配的世界?为什么要纪念?难道这不是原配的世界? 也许引用狄更斯的双城记便足以回答“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

    师德——中国教育之殇

    师德——中国教育之殇李丹(广东惠州学院政法系, 10思政一班100301116)摘要: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未来的接......

    古典之殇摘抄范文合集

    古典之殇摘抄(ztc) 1.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累,却忘了为何出发。 2.世界变得太快,眼花缭乱,来不及驻留,来不及回味,来不及告别或回头再看一眼。一眨眼功......

    《“捣鬼”之殇》心得体会

    《“捣鬼”之殇》心得体会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公司组织我们集体观看警示教育片《“捣鬼”之殇》,通过反面教材案例强化警示教育作用,......

    《国企之殇》观后感

    《国 企 之 殇》---观后感 通过观看《国企之殇》这部反腐倡廉教育片,比较详细的了解了那些吴日晶、冯志标等原国企主要领导蜕变的过程和深深的悔恨。我既为那些曾经风光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