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23:1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数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一 表内乘法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树护树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出示第1页主题图,学生观察。

提出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加法算式。

二、情境引人,探究引新

1、出示第2页情境图,提问:看图,你想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植了多少棵树?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板书: 1+1+1+1+1+1+„„+1=32 2+2+2+„„+2=32 8+8+8+8=32 4+4+4+4+4+4+4+4=32

3、提问:刚才的计算中,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观察算式,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连加法、加数相同、得数相同等)

5、教师:都是几个几相加。

6、学生看算式,说说几个几相加(4个8相加)

7、教师:求4个8或8个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乘法 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互动探索

1、介绍乘法读法、写法

(1)4个8和8个4相加的和用乘法怎样表示呢? 板书:8×4 4×8(2)比较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

2、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3、学习例2(1)学生操作,按老师的要求摆:每次摆3根摆6次,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算式,还可以怎样列?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讨论:观察例

1、例2各个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 第1题。

2、课堂活动 第2题。小组活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8+8+8+8=32(棵)3+3+3+3+3+3+=18(棵)

4+4+4+4+4+4+4+4+=32(棵)3 * 6=18(棵)8 * 4=32(棵)6 * 3=18(棵)或4 * 8=32(棵)因数 因数 积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感受用乘法解决求相同加数连加的和更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读出算式,说名称

3×7 2×5 6×4 3×4

2、摆一摆,说加法 算式、乘法算式。每次摆4根小棒,摆3次。每次摆2根小棒,摆4次。每次摆3根小棒,摆5次。

3、看图写算式。

练习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全班交流。

二、发展练习

1、看图写算式。练习一第2题。①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②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看图填算式,再读一读。练习一第3题。①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②全班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4.看图填数。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5、练习一第5题。学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

三、游戏活动。

同桌活动。摆一摆,说一说。

每堆摆5个●,摆了4堆。——————5×4 4×5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一6-9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感受用乘法解决求相同加数连加的和更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

说说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7 2×5 6×4 3×4

二、指导练习

1.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先让学生看左图,弄清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再让学生看右图,弄清图意。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第七题。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尤其注意第3小题,使学生明白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8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连线的意思。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4.指导完成练习一的第9题。引导学生看清图意,选择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思考。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1.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2的乘法口诀。

3、会用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4、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不要用一次性筷子 教学重难点

会用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吃饭用什么工具?„„

2、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1

1、学生操作填表。用小棒模拟筷子,一双一双地摆,摆出9双。边摆边数,一双2根„„ 然后填6页的表。

2、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2双筷子有多少根吗?怎样求3双筷子有多少根?4双呢?„„9双呢? 板书:2+2= 4 2+2+2= 6 „„

2+2+2+2+2+2+2+2+2=18

3、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接上面板书 如:2+2=2×2=4 „„

2+2+2+ 2+2+2+ 2+2+2=2×9=18

4、这些乘法口诀有什么共同点?揭示课题:板书 2的乘法 口诀

5、学习编口诀。

①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2×2等于几?

教师:2乘2等于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 2乘2”,“得四”表示“2乘2”的结果是4。板书:二二得四 ②小组活动。说说2×3 2×4 2×5 „„ 2×9乘法算式的结果,再

说说2×3 2×4 2×5 „„ 2×9的口诀。③反馈,板书口诀。教师:从2×5 开始,得数是两位数,为了口诀顺口,将口诀中的“得”字去掉,说成“二五一十”,把后面几句编一编。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相邻两句口诀间的关系)记一记口诀。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

三、学习例2

1、出示情境图,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2、共有几个人在滑冰?算式怎样列?2×4 用哪句口诀?4×2呢?

3、教师小结:2×4 和 4×2都用口诀二二得四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课堂活动

1、教材9页 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游戏。教材9页 第2题。同桌活动,对口令 板书设计 1,2的乘法口诀

2+2=2*2=4 二二得四 2+2+2=2*3=6 二三得六 2+2+2+2=2*4=8 二四得八 2+2+2+2+2=2*5=10 二五一十 2+2+2+2+2+2=2*6=12 二六十二 2+2+2+2+2+2+2=2*7=14 二七十四 2+2+2+2+2+2+2+2=2*8=16 二八十六 2+2+2+2+2+2+2+2+2=2*9=18 二九十八

第五课时 1,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1的乘法口诀。

3、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 小棒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① 教师说算式,学生说口诀。②教师说口诀,学生说算式。

2、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每次摆2根,摆3次。每次摆2根,摆6次。„„

3、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3

1、摆小棒。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说,1个1、2个

1、„„9个1

2、根据摆的情况,说算式。1个1是1、2个1是

2、„„9个1是9 板书:1×1=1 1×2=2 1×3=3 „„ 1×9=9 观察算式,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编口诀。

①小组活动,你能编出这些乘法的口诀吗?组长记录。②全班反馈。教师板书: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讨论,说一说如:“一二”是 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

5、记口诀。①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②熟记口诀。

三、课堂活动 说算式,对口诀。

1×3———— 一三得三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的乘法口诀

1×1=1 一一得一 1×2=2 一二得二 1×3=3 一三得三 „„ „„ 1×9=9 一九得九

第六课时

1,2的乘法口诀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熟记1、2的乘法口诀。

2、会用1、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1、2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1、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

一、基本练习

1、对口令,同桌游戏。①说算式,对口诀。②说口诀,对算式。

2、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每次2根,摆3次。„„

二、巩固练习

1、看图填表。练习二第1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②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每空用的哪句口诀?

2、把口诀写完整,再读一读。练习二第2题。①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②反馈填空的情况。③自由读口诀。

3、算出各题的得数,并说出口诀。练习二第3题。学生独立 在书上完成

4、分别把2乘1,2,3,„„9的积圈起来。练习二第5题。学生独立 在书上完成。5.填写符号。第5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6.第6题。口算

7、解决数学问题。练习二第7题。

①学生读题,小组活动。②在书上填出算式。②全班交流。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发展练习

练习二第6题。小组活动,交流讨论。全班交流。四。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思考题。板书设计

第七课时 3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4页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3的乘法口诀。

3、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 小棒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们早早地来到美丽的校园,欢快地跳起绳,锻炼身体。

2、小朋友,从画面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1、填表。学生独立填表。

2、你用什么方法算出3个组、4个组„„9个组分别有多少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3、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小组交流 板书:3×3=9 3×4=12 „„ 3×9=27 教师:这些算式的结果同学们都是根据统计表得到的,如果能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我们就一起来编3的乘法口诀。板书

4、根据前面编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会编3的乘法口诀吗? ①小组活动。编出口诀,组长记录。②反馈。汇报编出口诀情况。板书: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 „„ 三九二十七

③提问:“三四”表示什么?“十二”表示什么?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⑤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14页 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分别把3乘1、2、3„„9的积涂上颜色。教材12页 第2题。

3、游戏。教材14页 第3题。同桌活动,对口令。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3的乘法口诀 3×3=9 三三得九 3×4=12 三四十二 „„ „„ 3×9=27 三九二十七

第八课时 3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 练习三1——4题 教学目标

1、熟记3的乘法口诀。

2、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每次摆3根,摆5次。每次摆3根,摆7次。„„

2、对口令。

① 三七——— 二十一 ② 3×4——— 三四十二

③三五十五——— 3×5 5×3

二、巩固练习

1、看图填表。练习三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表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口诀填完整。练习三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②反馈。

3、口算。练习三第3题。

4、解决问题。练习三第3题。①学生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②列出算式,填在书上。

三、课堂作业

2×3= 3×5= 5×4=2=

3×7= 9×3= 8×2= 3= 板书设计

第九课时 3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7页 练习三5——11题 教学目标

1、熟记3的乘法口诀。

××3 72、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 小棒

一、巩固练习

1、对口令。① 三七——— 二十一 ② 3×4——— 三四十二

③三五十五——— 3×5 5×3

2、练习三第5题。

把3乘1——9各数的积填在孔雀的羽毛上,用不同的颜色,看谁的孔雀最漂亮。

①学生填在书上。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发展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读一句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①独立填在书上 ②全班交流。

③在学过的口诀中,有哪几句口诀只能写出一个算式?

2、练习三第7题。把同样重的鱼涂上相同的颜色。①学生先算得数再涂色。

②反馈。选择一组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 什么联系?

3、练习三第8题。看图填空。

① 教师指导看图,知道12分成2个6,也可以分成4个3。②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练习三第11题。①分组讨论

②说出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

三、完成思考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9.10题。板书设计

第十课时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2.通过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计算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4.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教学准备 一复习。1.口算

3*2 1*5 2*4 3*3 2*6 3*4 1*9 2*8 2.列式计算。

2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 3乘4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2,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3.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生同桌交流后,全班反馈。

(1)把每组的人数逐一加起来。3+3+3+2=11(个)

(2)先求出前3组共有几个小朋友,再加上第4组中的2个小朋友。3*3+2=11(个)(3)先把4组小朋友都看成每组都是3个,那就是12个小朋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第4组之友2个小朋友,多算了1个。再减去1个,即3*4-1=11(个)2.引入课题。

(1)引导学生观察3*3+2和3*4-1两个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 :乘加、乘减(2)教学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反馈前两个算式是怎样计算的。

(3)师生共同归纳:乘加、乘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习题。同桌合作,交替进行。师生互动。

三、巩固练习。3*4+1 2*5-4 1-9+10 3*2-4 2*9+11 2*7-5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时 乘加、乘减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19-20页练习四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加、乘减式题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8+9 3*6-4 2*7+12 2*9-5 3*9-7 2*6+10 2.改写为乘加或乘减算式。2+2+2-1 3+3+3+3+3+5 3+3+3+3+3-4 二指导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根据图中所给你信息,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反馈。

2指导完成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是可用开火车的形式。3.指导完成练习四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弄清题意。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反馈。

4.指导完成练习四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5+5+5+2=17(台)5*3+2=17(台)5*4-3=17(台)

5.指导完成练习四第5题。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三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时 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4的乘法口诀。

3、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你喜欢小汽车吗?

2、小朋友,从画面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1、算一算,填一填。学生独立填表。

2、你用什么方法算出4辆车、5辆车„„9辆车分别有多少个车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3、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小组交流 板书:

教师:这些算式的结果同学们都是根据统计表得到的,如果能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我们就一起来编4的乘法口诀。板书

4、根据前面编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会编4的乘法口诀吗? ①独立编出口诀。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四四十六 四五二十 „„ 四九三十六

③提问:“四四”表示什么?“十六”表示什么?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⑤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22页 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游戏。教材22页 第2题第⑴题。同桌活动,对口令。说算式——说口诀 说口诀—— 说算式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时 4的乘法口诀

4×4=16 四四十六 4×5=20 四五二十 „„ „„

4×9=36 四九三十六 4的乘法口诀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 练习五1——7题 教学目标

1、熟记4的乘法口诀。

2、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每次摆4根,摆5次。每次摆4根,摆7次。„„

2、对口令。

① 四七——— 二十八 ② 4×4———四四十六

③四六二十四——— 4× 6 6×4

3、游戏。教材第17页课堂活动2题第⑵小题 ⑴先填在书上。你是怎样想的? ⑵同桌对口令。

二、巩固练习

1、填空。练习四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空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口诀填写完整。练习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 是怎样想的?

3、过河。连线 练习四第3题。①学生独立完成。②全班交流。

4、解决问题 练习四第4题。①分组讨论

②说出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

5、圈一圈,涂一涂。

①分别把3乘1,2,3„„9积圈起来。②分别把4乘1,2,3„„9积 涂上红色。6.解决问题。看图弄清图意。分析图中的信息。

对比练习:如果只剩下8张桌子,35个小朋友能坐下吗?为什么? 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4题。

四、思考题。

教材24页。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例

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5的乘法口诀。

3、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 小棒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教师:小朋友,这是奥运会会旗“五环旗”,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

二、学习例1

1、一面旗子有5个圆环,2面呢?(师生共同说二五一十)3面呢?„„ 2、5面旗子有几个圆环,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为什么?

3、你能写出6——9面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小组交流

4、根据前面编4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会编5的乘法口诀吗? ①独立编出口诀。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5×5=25 五五二十五 5×6=30 五六三十 „„

5×9=45 五九四十五

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板书课题:

5、提问:①五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先说口诀,再填空。

2、算一算。独立完成。

3、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26页 第1题。

看算式、说口诀。同桌活动,对口令

2、游戏。教材26页 第2题。算一算,议一议。小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十五课时 5的乘法口诀

5×5=25 五五二十五 5×6=30 五六三十 „„

5×9=45 五九四十五 5的乘法口诀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 练习六1——4题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

2、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每次摆5根,摆5次。每次摆5根,摆7次。„„

2、对口令。师——生 生——生 ① 五七——— 三十五 ② 5×6———五六三十

③五八四十 ——— 5× 8 8×5

二、巩固练习

1、填空。读一句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练习六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空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填>,<或=

练习六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②反馈。说说你 是怎样想的?

3、过河。谁先回家?

练习六第3题。①竞赛活动。小组开火车,教师记时。

4、计算。练习六第4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三、课堂作业 5×3= 7×5= 5×8= 7×2= 5×6= 6×5= 8×3= 5×9= 板书设计

第十六课时 5 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 练习六5——7题 教学目标

1、会整理1——5的乘法口诀,并熟记1——5的乘法口诀。

2、会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1——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

一、归纳整理1——5的乘法口诀。1.①学生独立完成。②反馈情况。

2、读口诀。①横着读。②竖着读。

3、观察:这些口诀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4、背一背。①横着背。②竖着背。

二、综合练习

1、填写符号。练习六第6题。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填写的的?

2、解决 练习六第6题。帮奶奶找药。①同桌说一说图意。

②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怎样想的?

3、解决问题 练习六第7题。①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②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怎样想的?③完成书上的空。

三、课堂作业

5×3= 7×5= 5×8=3×4= 6×5= 8×3=

4四、自由熟记口诀。板书设计

×3=×9=

第十七课时 6.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29页整理与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熟读乘法算式。

2、通过归纳整理1-5的乘法的乘法口诀,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归纳整理1-5的乘法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教学准备

口诀表,乘法口算卡片。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指导复习

1.出示课本29页的乘法口诀表。

(1)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表,找出表中的规律。并在小组里交流。反馈时让生说说乘法口诀表是怎样排列的。(2)全班反馈。竖着看 横着看

(3)指导学生根据以上发现的排列规律背诵口诀。全班或小组背诵 竖着背诵 全班或小组背诵 横着背诵

2.让学生把准备的乘法口算卡片,按一定的规律排成一个表。(1)学生在小组内活动,交流。

(2)全班反馈。在反馈时,只要学生按一定的规律,且其所说规律合理,教师都应肯定。

3.指导学生完成算一算:三种颜色的圈各有多少个?(1)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2)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3)学生独立完成。(4)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十八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练习七的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计算。2.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密切联系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口算。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准备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指导练习1.练习七第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说说得数是由哪句口诀得到的,并评出优胜的小组,予以表扬。2.练习七第2题。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候说出连线的依据。3.练习七第3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对于乘加、乘减的题目要让生说说运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练习七第4题。看图,弄清题意。同桌交流解决的办法。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5.练习七第5题。看图,弄清图意 解决情景中的(1)题。同桌交流讨论,全班反馈。解决情景中的(2)题。

四人为小组,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在纸上。集中小组的问题,以竞赛的方式来解决。教师对竞赛的结果进行小结。6.练习七第6题。看图,弄清图意。同桌交流解决。全班反馈。7.练习七第7题。读题,弄清题意。同桌交流解决。全班反馈。

三、课堂小结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第二课时练习十九

教学内容:课本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师准备:练习十九第3题和第8题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引导学生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算一算”。

巡视、辅导。

帮助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评价,表扬计算有进步的学生。

【设计意图】: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

二、学中做

1、组织活动1——买东西。

出示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

(1)观察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汇报看见的东西和价钱。

(2)列式计算。

58+25=83

(3)提示: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来到商店,你会想买些什么?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5)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2、组织活动2——篮球比赛。

出示练习十九第8题的主题图。

(1)你看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买东西的活动,复习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

三、做中学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1)说说意图。

(2)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题。

(1)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图意。

(2)解决书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吗?

3、引导学生完成应用题。

引导读题、理解题意。

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日记的填写。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3、让学生观察画面,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发言,提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

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

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2)54-(8+22)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欣赏图片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表演、动手操作等形式进行探究,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探究、实验中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具:

大镜子一面、小镜子每人一面。

教学流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出示书中“倒影”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的景色:“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这些景色美吗?请大家再来看一遍,看看水上景物和水中景物的位置有什么关。

生1:反过来了。

生2:水上的山好象是往上长的,水下的山好象是往下长了。

生3:水中的景物和水上的景物一模一样,可是水中的景物是倒过来的。

师:所以,我们就把水中景物叫做水上景物的倒影,其实,平静的水面就是一面平放的大镜子。

2.巧用情境,提出问题

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生:镜子里。)

师:你们想知道镜子里有哪些数学吗?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里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研究镜面对称。

2、提出学习目标

(1)照镜子,做各种动作(有关前后、上下、左右的动作,如往前走往后退、站立蹲下、刷牙等),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说镜面对称的特点。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展示

(1)学生个人到大镜子前照一照,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归纳本组同学的发现。

2、全班展示

生1:我看到了镜子里也有一个我。

师:你的小眼睛可真亮,可这是怎么回事?镜子里真的还有一个你吗?镜子里的不是真实的你,而是你的“像”。

生2:我看到我做什么动作,镜子里的像也做一模一样的动作。

生3:我发现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像也向前走一步;我向后退一步,镜子里的像也向后退一步。

生4:我发现我把手举起来,镜子里的像也把手举起来;我把手放下去,镜子里的像也把手放下去。

生5:我蹲下,镜中的像也蹲下,我站起来,镜中的像也站起来。

生6:我发现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像也伸出左手。

生7:不对,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像伸出的是右手。

师:到底是左手还是右手呢?请生7当镜外的人,生6当镜内的像,表演给大家看看好吗?(并请生7边表演边向生6提问。)

生7:我伸出的是左手,请问你伸出的是哪只手?生6:是右手。

生7:如果我伸出右手呢?

生6:我应该伸左手。

生7:现在你知道自己错了吗?

生6:知道了。

三、模拟照镜子,体验特点,完成练习。

1、进一步体验镜像的特点。

(1)同桌之间,一个当镜子外的人,一个当镜子里的像,开始表演吧。(学生站起来自由地表演。)

2、总结镜像的特点

(前后、上下——不变)(左右——变)。

3.完成练习

第69页做一做和第71页第5题。

四、拓展练习。

师:人在镜子前是这样变化的,那么其他东西呢?请在纸上写一写或画一画你喜欢的东西,并用小镜子照一照,看看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写或画,再用小镜子照,发现特点。

全班交流反馈:

生1:我在纸上写了2、3、4这几个数字,在镜子里是反过来的。

生2:我写了“数学”两个字,在镜子里也是反过来的。

生3:我写了“b”,在镜子里变成了“d”;我写了“p”,在镜子里变成了“q”,也是反过来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利用2-6乘法的推导方法,学习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类推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7的口诀含义,知道每句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地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说图意,列乘法式。

○○○○○○○○○○

○○○○○○○○○○

个()相加列式:

2、提问: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

二、新课。

1、谈话引入新课。

2、学生动手用七巧板拼图,学习例1。

(1)引出连加的结果。

学生汇报摆一个图形几块,摆几个图形用几块,在学习回答的基础上填好表格。

提问:你知道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3个7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这些都是几个几个地加?

(2)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

提问:你能依据刚才做的练习自己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学生试着推导,在书上填写。

口诀分别是什么?口诀的含义是什么?

(3)观察7的乘法口诀排列规律。

提问: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口诀排列有什么规律?

提问:为什么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积就一个比一个多7呢?

提问:如果74=?你忘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想出吗?

3、多种形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完成P73练习十六的内容。

N1和N2是巩固7的乘法口诀。

N3、N6、N11是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式最基本的计算形式,通过练习,达到准确、流畅、迅速和正确。

N5、N7、N8、N12以多种形式巩固乘法口诀,增强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并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N4、N9、N10、N13、N14、N15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目的是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习单上习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一、动画情境,体会大数

1、师:同学们,你们看,他是谁?(课件出示:智慧老人图片)寒假期间,智慧老人到各地去旅游,给我们寄来了四张图片,我们去看看吧!

①图中画的是什么?知道它有多高吗?

②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是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有多高呢?一起读读这个数。)

③图中有什么?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多少颗?(还有更多的星星是用肉眼不能看到的,只能借助望远镜。)

④这幅图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谁来介绍一下。

从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在感受画面的基础上讨论一下)

这几个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2、这些图片让我们了解了很多新知识。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大数,把你知道的大数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3、像这些数都是生活中的大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些生活中的大数。(出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感悟大数

1、建立表象,数一数(1)教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出示1个小正方体),大家猜一猜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呢?

学生猜

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呢?你打算怎么数?动脑筋想想,(学生独立思考) 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自由说一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2)用你们的方法我们来数数看(课件演示)

①女生1个1个的数,数出一排有10个小正方体。

②男生10个10个的数,数出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

③全班100个100个的数,数出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

数到9个百时,师问:现在有几个百,接下来是几个百?10个百是多少?

(生:10个一百是一千)师加以肯定:对,10个一百是一千。

(3)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通过大家的共同合作,我们知道了1个大正方体是1000个小正方体。(师演示)

那么现在这里面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呢?(同时出示10个正方体)你想怎么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边汇报课件边演示数一数。

数到9千时,问:现在有几个千?接下来是几个千?10个一千是多少?(10个一千就是一万)

2、抽象模型,感受一千、一万

(1)感受1千页的书有多厚

看到大家学得这么好,笑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你们看,(课件演示)一本书大约有100页,10本书有多少页?有多厚呢?我们来试一下(拿出1本书,让学生比划一下,叠上10本书,继续比划,)

100本书大约有多少页,想象一下,一万页有多高呢?(同桌互相比划)

(2)我们学校做操时大约有多少人呢?想象一下,1千人做操要用多大的地方?一万人要排多少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对一千、一万的感受

三、运用新知,体验数位

1、填一填

同学们都说得不错,智慧老人也想考考大家,他准备了一张数位顺序表,想请大家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填完整。(课件演示)大家想一想,应该怎么填?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汇报讨论结果。现在请你们把这张表补充完整。

2、记一记

我们再来从右边起记一记这些数位。

3、你能找找这些数位之间的关系吗?

四、实践活动,拓展新知

1、对口令。

以小组为单位,其中1人报出一个大数,其他人报出比他说的还大的数,轮流进行。

2、说一说:

书P29页的说一说: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

3、涂一涂

用红色涂出二百三十八个小方格。

五、反思交流,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些大数都是咱们自己探索出来的,你们真聪明,真会学习,掌握了生活中的大数就更便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7

一、学习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三、学习准备:

ppt课件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活动二、教学新课。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流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行并汇报。

学习卡一:

一共花多少钱?用加法计算

算式:20xx+1000=

1、交流算法

()个千加()个千是()个千,也就是()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

算式是:20xx-1000=()

()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3、完成“做一做”,第1题

活动三:

1、你能用80、50、130这三个数写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学习卡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80+50=13050+80=130

130-80=50130-50=80

2、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学习卡三:900+600=9000+6000=

1500-600=1500-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4、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解决问题。

五、拓展性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计算时,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的个数的0。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先把整百整千看作几个百、几个千再相加减,实际上是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转化成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

1000+ 20xx=3000

1个千+2个千= 3

2个千- 1= 1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谢桂仙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法。

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方法。本课中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探讨出1000+20xx=3000时,及时引导学生想1+2=3和想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都是想1+2=3这种方法。

2、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3、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自已的想法。整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是学习如何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所以应该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手上的练习,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只注意了学生口头的表述,准备的练习只是让学生用嘴说,而没有亲自动手练。

2、在教学过程中,在解决难点问题时,还应该加大放手力度,让学生讨论充分,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每一次上课都有每一次的思考,而每一次的思考我都有了新的收获。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长补短,不断努力探索,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2、经历用选定的物品和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

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有趣的测量活动,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玻璃球做单位测量物体有多重。

教具准备:

天平、玻璃球、水果、一元硬币、生活用品等。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孩子们,这是多少钱呀?一元钱能买到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说......

有一天,小红和小丽一起,每人拿着一元钱,去商店买同一种一元10个的玻璃球,售货员给了小红10个,给了小丽9个,售货员这样做对吗?公平吗?嗯,这样是不对的,是不公平的。他们都应该买到相等的10玻璃球,小红有10个,也应该给小丽10个。

为了解决这种不平等不公平的问题,我们需要有衡器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就是我们要来认识的天平,天平是衡器中的一种。

二、自主探索

(一)、探索新知

1、认识天平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台天平,咱们来观察一下,你看到的天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

天平是由支架、指针和两个托盘组成的……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探究点1: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判断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我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请孩子们掂一掂,通过你的感受来说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来猜一猜,把他们天平的托盘上,会有什么现象?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探究点2:用天平比较质量相近的物体的轻重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橙子(学生可能会说法不一)哦,我们的说法出现不同啦,让我也来掂一掂,我感觉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到底哪个轻,哪个重呢?对,我们用天平帮忙。

当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时,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较他们的轻重时,可以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结论: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探究点3:用天平测量质量相同的物体出示质量相同的两个面包,我们看一看天平有什么现象发生?结论:天平是平衡的。

3、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天平,并且学会了用天平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谁能说一说,天平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一个轻?一个重?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同样重?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说法:

1、天平一边下沉,一边上翘,说明两个物体不一样重。

2、天平下沉时那边的物体重,翘起来的那边的物体轻。

3、天平平衡的时候,说明两边的物品同样重。

三、学习测量

1、出示梨和玻璃球师:不用掂,不用天平,孩子能判断了这个梨和一个玻璃球哪个重吗?学生答:梨重。

师:估计一下一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可能说出生①:3个。

生②:4个。

生③:5个。

教师记下猜的数。

我们用天平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一下。

师:我把梨放在天平左边,在天平右边放玻璃球。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平看一看天平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说出生①:天平向左边沉下去了。

生②:天平向梨这边倾斜。

生③:指针偏向梨方。

师: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平右边一个一个地放玻璃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

教师边放玻璃球边数数,让学生说天平的变化,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学生边数玻璃球的个数边观察天平的变化可能说出:生①:天平没有动。

生②:放玻璃球的一边下沉了。

生③:天平平衡了。

2、讨论梨和玻璃球的关系。

师:天平平衡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明确: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学生可能说出:生①:说明两边一样重了。

生②:说明梨和玻璃球同样重。

生③:说明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四、尝试应用

1、以小组为单位下面我们就用天平实际测一测,用玻璃球测量语文和铅笔盒,它们各有几个玻璃球那么重?把测量结果记下来,填好表格。

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测量过程的机会。

语文书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铅笔盒可能会有多种结果。

学生可能说出?……师:语文课本和铅笔盒哪个轻,哪个重?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还可以用玻璃球做质量单位测出物品的质量。然后比轻重。

3、教师谈话说明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

五、当堂检测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物品,先估测,再实际测量,最后交流、汇报结果。

六、数学冲浪第1、2、3题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两边,翘起的那边轻,下沉的那边重。

2、用一种物体单位可以比较其他物体的质量。

板书设计:

用玻璃球表示物体的质量测量梨的质量1个梨的质量=(6)个玻璃球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买玻璃球的事情,引出公平的问题,引出天平是衡器的一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准确测出平衡,在准备材料上要下足功夫。在具体的操作中,去感知1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在通过天平秤语文书和铅笔盒的过程中,感知语文书或者铅笔盒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利用记录表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出玻璃球多的重,玻璃球少的轻。因为孩子们认知程度有限,不能过于细究。动手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偶尔会不听老师讲,自由操作,也属于正常情况。所以,老师应该多在孩子中间,随时引导。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最后一个知识点,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这点没有点到,很遗憾。

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

教学简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设计了“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数五环旗环数的活动中,引入乘法算式,编出5的乘法口诀,然后通过“对口令”、“填一填”等游戏活动,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学情简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因为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所以要感悟到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和内在联系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通过直观的操作、演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感知,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为后面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会应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较熟练地记住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会运用口诀正确计算乘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贴图

学生准备:

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运会吗?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了,全世界的华人都无比兴奋,组织了许多活动来庆祝。你们看,这是一支骑游队,每辆车都插上一面奥运五环旗到处宣传申奥成功。(出示挂图)

(二)、探索口诀,交流学习。

1、看一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① 学生仔细看图后,提问,有选择性的板书:一共有几个圆环?

② 出示1面五环旗,指导学生观察,说出一面旗有几个圆环?

③ 引导:这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5x1=5(个) 或 1x5=5(个)

④ 引导编出第一句乘法口诀:一五得五。

问:你能把它编成一句口诀,说起来顺口,记起来好记吗?

2、算一算。

① 出示第2面五环旗,现在是几个5? 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2个五; 2x5=10(个) 或 5x2=10(个)

② 同桌交流:一共有几个圆环?乘法口诀怎样编?

③ 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3、编一编。

① 小结:想一想,我们在编前两句口诀时,是按照什么方法进行的?

先看有几个五,再算有几个圆环,最后将语言简化。

②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尝试编写剩下的5的乘法口诀。

先出示第3面五环旗,计算3面旗有几个圆环,在尝试着编成口诀。

再出示4、5、6、7、8、9面五环旗,计算有几个圆环,并编成口诀。

③全班交流、汇报,注意指导。

4、想一想: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9句。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 5

如果忘记五五得多少怎么办?

思考:可以想前一句四五二十,五五多一个5就等于二十五。

也可以想后一句五六三十,五五少一个5就等于二十五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思考:每相邻两句口诀都相差5。

5、记一记:翻开书10页,按顺序读口诀,将算式补充完整。

师生或生生对口令等。

(三)、练习巩固

1、对口令。

(1)、对口令:老师与一同学示范:如: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

(2)、“开火车”:一人说乘法算式,一人说乘法口诀,比一比,哪一列火车开的又好又快

(3)、数学游戏:看手势、说口诀。如:一只手:一五得五,在小组内进行。

2、比比、算算:出示书p11.2,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填一填:出示书p11.3图,请同学们看懂图意后,再填写、并交流。

4、看图列式:出示书p11.4情景图,看懂图后,列出算式,汇报。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

3、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6的乘法口诀,用口诀正确求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 3个4相加 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 1×6=6 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1和6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 2×6=12 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3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 ) 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

4、完成“想想做做”。

出示第5题,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想想做做”。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弄清“余数”概念。

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国庆节,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课件演示)

师:飞行员叔叔的表演精彩吗?

师:飞行员员除了有强健的身体,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他们知道二(3)班的同学个个都非常聪明,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能独立列式计算吗?教师指名列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飞机摆一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把15根小棒分成5组,看看每组有几架飞机?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出示第四小题。

请同学们继续用小棒来摆一摆,老师看看谁能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完成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议一议:

剩下的3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实践应用

今天,飞行员叔叔出的四道难题,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用解答这四道题的方法来解答其它的题呢?

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师:同学们能独立完成这道题吗?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6-11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渗透环保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1、出示练习一第2题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2、生理解图意

3、独立解决

4、汇报交流,巩固旧知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第9页的做一做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要求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1)生获取信息进行合理估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略)

【评析或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

认识厘米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XXXXXXXXXXXX

乘法算式:XXXXXX或XXXXXX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3+3+3+3+3=155×3=153×5=15

7个22+2+2+2+2+2+2=147×2=14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学习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学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米和厘米的长度关系。

4、通过看图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画线段。

(二)基本技能: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态度: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难点:

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学画线段。课时划分: 3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课时 认识米 1课时 认识线段 1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学习内容:

教材1-3页例1和做一做。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在测量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学习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课前准备:

尺子、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图钉、纸盒等。

学习过程:

一、教学例1:

1、老师拿起数学书。知道数学书的这条边有多长吗?

拿出铅笔:知道这支铅笔有多长吗?

美术书又有多长呢?

2、请大家拿出我们准备的学具: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等,选取你喜欢的工具量量有几个硬币长或刀子长……

3、分组量物体:1组量数学书,2组量铅笔,三组量尺子。

4、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5、为什么我们测量的统一种东西,结果却不一样呢?(小组讨论)

6、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

二、完成做一做。

(一)完成第1题。

1、豆角大约有几个正方形长?胡萝卜呢?

2、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量一量,填写在书上。

4、我们量这些粮食就是用的统一的单位。

(二)第2题。

1、用铅笔量桌椅的长度。

2、分小组活动。

3、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三)第3题。

1、估一估这些文具有几个正方体长。

2、填写在书上。

3、集体订正。

三、例1。

1、你知道一个正方体的一条边有多长吗?

2、请你拿尺子量一量。

3、你是怎么量出有1厘米的?

4、老师示范量的方法。一边量一边叙述。

5、对,正方体的边有1厘米长。1厘米就是这么长。

6、那一个图钉有多长呢?请你也来量一量。

7、看看你的哪个手指大约是1厘米?

8、你还知道有哪些物品大约有1厘米长?

四、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先估一估,再用曲别针量一量。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米 学习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 学习内容:

教材3-4页例

2、例3及练习一1~5题。学习目标:

1、认识米和米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课前准备:

5厘米长的纸条、米尺、1米长的绳子、卷尺。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这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测量物体。

二、教学例2。

1、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纸条)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厘米就是这么长:老师给学生看尺子。

3、请你估一估这个纸条大约有几厘米长。

4、用尺子量一量。

5、你是怎么测量出有5厘米长的?学生叙述不同的测量方法。6你喜欢哪种测量方法?哪种方法方便?

7.师总结:把尺子的“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5就是5厘米。

8、看练习一第1~3题,请你按这种方法量一量,然后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9、请同学到黑板前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用小尺子量,你会发现什么?

(尺子不够长,量起来很麻烦。).那我们就用长尺子来量。师出示米尺。

11.看,这就是1米,1米就是这么长。生汇报测量结果。

三、教学例3。

1.请大家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绳子。2.这条绳子有1米长,想知道它有多少厘米吗? 3.请你用尺子量一量。(100厘米)

4.你是怎样量出有100厘米的?(用20厘米的尺子量了5次就是100厘米。)

5、所以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四、练习。

1、出示卷尺。这叫卷尺,因为它比较长,有时量长的物体我们为了测量方便,就用卷尺测量。

2、请你用卷尺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可以发现比用小尺子量的快,而且更精确。

3、你还可以用卷尺测量什么?(量量我们能跳多远)4.生跳远,师演示测量方法。5.请学生上来量。

6、完成练习一第4题。量身高用什么? 量床呢?量桌子有多宽?

7、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

五、小节: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记: 线段

第三课时 线段 学习内容:

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7~10题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 3.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4.培养动手和判断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课前准备:

一根长线,直尺,三角板。学习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出示:瞧,这些都是线段。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那么你能找到它们都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吗?(学生充分发言)

(3)小结:大家说得不错!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4)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

2.练习巩固(1)指出下面那些是线段,不是线段的说明理由。

(2)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3.度量线段长度

(1)那么线段有长度吗?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你认为量线段的方法是什么?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试一试。(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怎样判断画的对吗?○1是不是线段?○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2)练习一的8题(3)练习一的10题: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怎样得到正确的答案。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扩展练习: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试一试)思考: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直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课后记:

下载二年级数学教案[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数学教案[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

    二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06—2007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二(1)班有学生38人。这个班级学生活泼好动,有部分学生思维敏捷,好学上进,有一小部分学......

    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

    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一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镇巴县永乐镇中心小学齐静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用7、8、9......

    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1页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

    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乘除两步应用题”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59页例4 教学目标: 1、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

    二年级数学教案2017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一页例1,“做一做”第1~3题。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