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剪一剪 ,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
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
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能使用抽象概括的语言说出运算顺序;逐步规范算式的读法;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2、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充分辨析感受括号的作用。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百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大家知道吗,阳光明媚的四月,正是草莓成熟的时节;(快速播放摘草莓图片)今天百果园里的叔叔阿姨想邀请大家去摘草莓,你们想去吗?
【复习】(活动一:摘草莓)
师:草莓园里的草莓可多了,你们能摘到吗?要想摘到草莓,必须说出草莓上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信心吗?
(出示要求:说说下面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2 5×4+13 10-(5+3) (1) 10-(5+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什么要先算5+3?理由
生: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评价
小结:这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7×7-5
师:说说它的运算顺序?
生:
二.【讲授】迁移运用
师:这道题里有减法、有乘法,如果我想先算减法7-5怎么办?
生:加小括号
师:加在什么位置呢?(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生: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噢,原来他是掌握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个规律,了解到了小括号的作用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1、现在添了小括号,谁来说说它的运算顺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了展示每一步的运算过程,你会脱式计算吗?请你们在练习纸上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写下来。(指名板演)
反馈: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的对吗?2是怎么来的?14是怎么来的?噢这个同学是先算的7-5=2,再算的7×2=14,你们和他写的一样吗?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老师写一遍(一般来说先算的一步在后面的,前面的数和符号也照抄在前面。)
2、读法:这个算式我们已经会算了,那你会读吗? 预设1:学生都会读 他们刚才都把这里读成7减5的差,怎么想的? (因为括号里面7减5算出来的得数叫差,所以……)你们读得真好 预设2:一个对、一个错 他们读得一样吗?哪种读法更好?我们要读出添了小括号的区别 预设3:都错 这样读跟没有括号的算式一点儿区别都没有,合适吗? 听老师来读一次:7乘7减5的差;(学生跟一次) 3.对比领悟
(1)7×7-5 和7×(7-5)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呢?
(3)运算顺序不一样?是谁的原因呢?看来小括号真神奇,它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会读吗?黑板出示:(77-42)÷7,
师:咦,这道题里有减法和除法,应该先算除法?那应该先算什么?
生:
师:噢,原来算式里有小括号,就一定先算——括号里面的。
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本子上脱式计算。(指名板演)
反馈: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5.比较提升:
(1)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小括号,
师:像这样,含有两级的带小括号的算式计算时都要先算什么?(括号里面的)
师:你们看小括号的位置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道在前面,一道在后面。小结:你们真会观察,但是不管小括号在哪里,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
生:(先算括号里面的。)师:你们真是太棒了!
师:看来啊,这个小括号确实很神奇,一起,大声的把这个神奇的发现读一遍。(师板书)
板书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练习】练习运用:
1.(活动二:百果品尝会)
同学们真聪明,不光顺利摘到了草莓,还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了不起!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百果园里正在举办一场有趣的水果品尝会,你们想参加吗?
请看活动要求(说一说每题都先算什么?)
76—(12+25) (12—5)×3 48÷(8—2) (88—56)÷8
小结:这些算式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有小括号。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72—18)÷9 72—18÷9 (1)在这组算式中每题都先算什么?
(2)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我们 赶快来验证一下。(生口答)跟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3)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的结果不同?(小组讨论)
生:小括号,它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师 :(77—18)÷9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77—18,再算35÷9;77—18÷9没有小括号要先算18÷9,再算77-2。
小结:这个小括号真是太神奇了,算式里有了它,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进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小括号既然有这么大的作用,你能用好它吗?
2.:(活动三:摘苹果)
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摘过瘾,老师带大家去摘苹果怎么样?
出示要求:根据运算顺序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1)口答每图的运算顺序
(2)根据运算顺序独立列综合算式
反馈
生:43—36÷21 21÷43—36 21÷(43—36)
师:这三种不同的列法,你们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师评价
(3)想一想:什么时候才需要添小括号,同桌轻轻地讨论一下?(必须得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的时侯)
(4)一起来了解一下括号的使用说明:
为了尽可能少用括号,数学家对运算顺序做了规定:
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需要改变以上两种运算顺序时,才用到括号。
四、谈收获
不知不觉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玩的高兴吗?在美丽的果园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 (77-42)÷7
=7×2 =35÷7
=14 =5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会读、写几时几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起,什么时候睡
二、探索新知
(一)复习铺垫
1、师:上学期,我们就和钟交了朋友,看谁最了解它,谁来说说,你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子。
2、师:你会认这些时间吗(学生回答)
3、出示时间表,你会读这些时间吗?你们想知道,钟表还有哪些秘密吗
(二)认识60个小格
1、师:仔细观察,你发现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吗?
从12至1里面有5个小格,数一数,再交流,指名生回答。
从12到2有几个小格,从12到3有几个小格。你能把下面的继续填完整吗?
打开课本,然后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2、师:想一想,怎样数更快呢?
生:5个5个地数
4、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小格有5个小格,有60个小格。
(四)认识时和分的关系
师:小朋友,分针和时针它们之间还藏着一些小秘密,谁观察得仔细相信谁就能发现。
(多媒体动态演示)
师:小朋友,刚才分针走了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呢?
生:时针走了一个大格,分钟走了一圈。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小时)
教师引导归纳(板书:1时=60分),时针和分针都是朝同一个方向走的,称顺时针方向。一节课是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在加上10分钟就是1小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准确理解“1时=60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创设情境、认识时分
认识时分
1、(多媒体出示例1的钟面:4时
师:这个时间是我们上课的时间,谁认识?
生:4时
动态认识4时5分,4:10, 4:15……….4:45
2、教学8时25分的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强调8时25分电子表示法,让学生观察,)板书:8:25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体会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认读时间的方法。
四、实践操作,巩固新知识
1、学生拨钟(或同桌之间一组拨时间,一人拨钟,一人说时间)
五、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练习:说一说
3、生活中的时间应用
六、课堂总结,思想教育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时间,还知道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同时我们还知道1小时=60分)。
老师希望你们要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个时间的小主人。送格言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时针分针
8时25分
1小时=60分8:25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
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板书课题)
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
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
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
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 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
⑤教师小结。
3、预测
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
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 ③小结 ④预测。
到了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 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导入
(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调查
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谁来说说看,你每天大约睡几个小时呢?(指名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并亲手制作统计图呢? 请看书本第88页的“小调查”:课前,我们已经调查、统计了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并完成了统计表。
3、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水彩笔,独立完成书本上的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快!(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并进行汇报、交流。
5、你们知道吗?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应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你觉得咱们班的同学是不是都有着充足的睡眠,如果没有,你想说些什么?(合理化建议)
五、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来看看,看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6
详细介绍:
教案示例
课题: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的灵活性.
3.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
教具、学具
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演示课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1)13个十是多少?
(2)25个百是多少?
(3)5个千呢?
(4)80里面有个十.
2.简答题.
700里面有()个百.
130里面有()个十.
4000里面有()个千.
二、进行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一)学习例3.
1.出示①400+300=
思考:口算这道题可以怎么想?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解法:
A.400是4个百,300是3个百,4个百加上3个百是7个百就是700.
B.400加300等于几,因为4加3得7,所以400+300最后等于700.
C.用笔算的方法,从个位加起,最后得700.
教师板书:400+300=700
想:4个百加3个百是7个百.
2.出示(2)700-300=400.
学生发言.可能会出现多种做法,教师均要给予肯定,特别要肯定这种想法:因400+300=700,所以700-300=400.
3.出示(3)20xx+6000=
小组讨论.出现几种方法后,说出计算结果.
4.出示(4)9000-4000=
学生推理出:9个千减去4个千等于5个千
(二)学习例4
1.出示例4200+30=
230-30=
230-200=
学生可自由选择一道题向大家介绍快速口算的方法.
2.学生汇报:
200+300=2302个百加上3个十等于2个百3个十是230.
先减整十数先减整百数
3.小结:几百几十减几十,可以用整十数先减去整十数再加整百数.也可以几百几十先减去整百数,再加上整十数.
4.练一练
200+4003000+60009000-7000
450-504500-40003400-400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80+50=
130-80=
130-50=
思考:这三道题怎样又正确又迅速地计算出结果.
【80+50等于多少?是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计算130-80和130-50这两道题时,可以看到减到想加法递推.
因为80+50等于130,所以130减去80就等于50.或因为80+50等于130,所以130减去50就等于80】
2.出示:900+600=1500-600=
师问: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3.练一练
70+50=400+600=800+900=
120-50=1000-600=1400-800=
(四)总结.
让学生观察板书后讨论,今天学的是什么样的口算?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整百整千加减法的口算)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口算下面各题.
900-300540-3002900-800
20xx+5000640-200-200
4300-3005200-60-360
2.接力赛.看算得又对又快.
四、布置作业【继续演示课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口算(3分钟完成)
700+5003000-7000-1000
400+507000-2000400+500
600+50090+503000+20xx
1700-8001200-700360-70
4600-50050+700630-30
2.直接写出答案.
500+30=7000-1000=550-50=
700-200=60+30=370-80=
4500-200=70+80=720-20=
3.扩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1).()+350=750400-()=80
()-70=210280+()=780
(2).菜店有萝卜350千克,卖了一些,还剩80千克,卖了多少千克?
4.思考题.
用10、20、3080八个数,分别填在小圆圈里,使每个大圈上五个数的和等于210.
板书设计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参观数学学校,提出分7个桃,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7/3=2(盘)1(个)
2.提出分17个苹果的问题,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17/3=5(盘)2(个)
3.80个梨,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具体操作过程太烦琐,产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求。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过程,分到6盘时,问学生分完了没有,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用分的方法计算有余数除法很麻烦。
4.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二、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回到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 )盘,还剩( )个?
⑵提问:怎样列算式?
⑶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⑷交流反馈下面的问题:
① 怎么想到商是2?
② 竖式里的6、1怎么得来的?
③ 出示学生的错误写法,让学生改正。
④ 为什么不商1呢?如果商1,还剩几个?行吗?
⑸小结:今后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关键要看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这样的除数。
2.教学试一试。
数学学校布置教室:老师有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⑴怎样列式?
⑵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做完之后,互相交流。
⑶展示学生的竖式,相互评价,并交流如何试商。
你是怎么想到商是5的?
3.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⑴比较例题和试一试中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先找到每题中的商和余数,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把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的发现吗?
⑵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如果余数大,就还可以再分。
⑶在一道除数算式中,如果除数是4,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4,除数可能是几?
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
走进数学学校: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每组做两题。
学生做完之后,老师出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说说是怎么想到商几?
比较上下两行题目,发现有什么区别?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参观数学学校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2、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学校有位小朋友叫林林,50个果冻平均分给9个好朋友,每个小朋友分6个。够不够?为什么?还差几个?50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分给2个小弟弟,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口答
播放阿凡提的故事
25张牌,每次最多拿3张,最少拿1张。谁拿到最后一张为输。
让学生回去思考这是为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者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2、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
3、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
教学过程:
一、表示规律
(1)根据图片,同桌说一说各自发现的规律。
(2)表示规律。有两种教学法:
第一种:如果学生的能力普遍较强,可以尝试让学生独立探索自己喜欢的方法吧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
第二种:如果学生在表示时普遍存在困难,可以先选去一组有规律的事物集体找,再让学生任选一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3)展示交流大家对规律的表示方法。
(4)启发学生思考,“表示”规律有什么好处。
二、想一想,说一说
(1)问题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规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下面三个任务。
(3)填入下表,表示规律。补评:
注意排除一些影响准确记录的因素,数据记录也要及时,认真。
3、学生与同伴交流记录单,介绍自己喜欢的吉祥物。
二、做一做。
在讨论的基础上,为了能让学生正确顺利的完成时间记录任务,安排完成了淘气的记录表的活动。帮助淘气填表的过程,将促进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熟悉利用表格记录信息的方法。
三、想一想
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展示数据,引导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信息。
四、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结合整个活动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提高学生学习独立能力。通过学习7的乘法口诀,为接下去学习8、9的乘法口诀和计算关于7的乘除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供了有力帮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归纳总结能力,低年级的孩子主要以现象思维为主,而单单的说口诀有些单一,要想上好这节课就需要创设更生动的情景,采用小游戏或者小故事等环节,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教学策略:本课我采用故事情境法、激励法、多媒体等教学法,充分让学生在问题情景的教学过程中讨论交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看、填、想、做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归纳7的乘法口诀及口诀规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学案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通过对话引入新课。
师问一:同学们,笑笑和淘气遇到了麻烦,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师问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淘气说:“再过2个星期就开运动会了。”笑笑说:“再过3个星期就是我的生日。”)
师问三: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说一说,填一填。
师:结合刚才的回答,你能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表格。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清是怎样计算的。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增加一个星期就增加7天。所以表格中后一个数会比前一个数多7。
2、编口诀。
师: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根据前面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结合刚才的表格的计算过程,共同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关于7的乘法口诀。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7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自由背诵7的乘法口诀。
3、记口诀。
师:说说你是如何记忆7的乘法口诀的。
生1:我知道“六七四十二”,那么7个7就比6个7多1个7,42+7=49,所以“七七四十九”,以此类推就容易记住7的乘法口诀了。
生2:我是这样记住7×8的,因为6个7再加2个7就是8个7,也就是用“六七四十二”中的42加“二七十四”里面的14,结果是56,所以“七八五十六”。……对于学生的记忆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记忆7的乘法口诀,不仅促使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而且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达标检测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练一练2)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七七四十九
四、课堂小结: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依次加1,积依次加7。
五、教学板书:一共有多少天1×7=7一七得七2×7=14二七十四3×7=21三七二十一4×7=28四七二十八5×7=35五七三十五6×7=42六七四十二7×7=49七七四十九7×8=56七八五十六7×9=63七九六十
六、教学反思:《一共有多少天》是第八单元的第2节课,是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本课通过“一共有多少天”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巩固编制口诀的方法,体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但是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平时已经带领学生背诵过乘法口诀,认为学生对口诀已经掌握的很熟练,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识记,没有照顾到个别后进生的学习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1时=60分
2、结合熟悉的事情,经历看图说话,观察钟面,拨动表针等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3、结合具体事例,体验1分有多长,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
理解时与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时=60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新课开始,我为学生出示了猜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谜底(闹钟)你们早上几点起床?几点上学?中午几点吃饭?晚上几点睡觉?我们的小伙伴亮亮一天中做的六件事情按时间的顺序排上序号,然后讲给学生听。老师我来说:亮亮早上六点半起床,吃完饭去上学。八点钟时正在上课,中午12时刚过的时候吃午饭。下午快5点的时候在操场打羽毛球,回家后六时刚过开始看电视,九时刚过上床睡觉。同学们说的真好,像六时刚过这样的时间,到底六时过了多长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时分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观察钟面。首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在小组内一起说一说。
1、数一数:钟面上有个大格
2、每个大格里面有()个小格。
3.钟面上共有()个小格。
2、拨针抢答。首先我会展示课件4时整,让学生说一说4时整,时针走了几个大格?4大格就是4时,从而得出走1大格就是1时;接着我出示4时5分,得出5分,就是分针走了5个小格得到的,从而得出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
3、深入理解。同学们看课件拨动钟表的时针从12时走到1时,你能发现什么?老师我发现了: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也就是走了60个小格。接着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可以从3时拨到4时,你能发现什么?老师我发现了: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1时=60分。
板书:1时=60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把1时叫做1小时,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老师我知道:一节课加一个大课间是1小时,夏天中午大概要睡1小时。
三、尝试应用,体验1分钟。
我们知道了1小时有多长,那1分钟又有多长呢?1分钟你又能做哪些事情呢?首先我让学生静静感受一分钟有多长。在让学生体验1分钟你能做几道口算题;又能从1数到多少……同学们1分钟虽然很短,却能做很多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四、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1时=()分。
五.作业。
1、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与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二年级《认识时分》教学反思“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并会看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所以,我用看图说话唤醒学生的记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师生谈话中引入新知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学习了知识就要学会运用。毕竟,课堂只有短短的35分钟,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学生对钟面有更为深刻地认识。我还让学生和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相信,这样的生活作业,不仅学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加深对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会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对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棒、直尺、三角板、卡纸、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昨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我看见一位同学在我们班环境区的花坛中捡垃圾,他是谁呢?(课件出示同学背影),让学生猜一猜。
师:我们来看看他是谁?(课件从后到前演示)为什么现在可以确定他是谁?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怎样?
学生看书,引出课题。
二、看看摆摆,探索发现。
1、观察物体。
(1)展示卡车、篮球架的前面、后面、侧面让学生辩认。
(2)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球,并跟同伴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形状有些是一样的,有些是不一样的。
2、小小巧手摆一摆。
(1)摆基本图形。
①让学生观察校车的后面,找一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板书各平面图形。
②四人小组活动摆出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跟同伴说一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③小组汇报。
(2)探究角。
①让学生转动活动角,跟同伴说说你发现什么?
②让学生转出直角。
③让学生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和一个直角。
(3)探究三角形。
①看图回答。
1个三角形有()个顶点()个角()边。
2个三角形有()个顶点()个角()边。
3个三角形有()个顶点()个角()边。
4个三多形有()个顶点()个角()边。
5个三角形有()个顶点()个角()边。
②出示三个三角形,让学生加两根小棒,使它变成五个三角形。
③请学生把三个三角形组合在一起,使它变成5个三角形
④请你观察这三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4)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①摆3个这样的长方形,用()根小棒。
(5)小小设计师
①用20根纸条可以摆()个。
②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图形。
③学生拼摆图形,并把它贴在展板上,交流自己摆的图形,学生欣赏作品。
(6)质疑。
(7)唱一唱。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觉得谁表现好?为什么?这节课你表现怎样?请拿出课堂评价卡:数学课堂上的我。都满意就画一个笑脸。
四、布置作业:
回家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送给爸爸妈妈。
板书设计:
看一看摆一摆
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一、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提供学生学习背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借助于多媒体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其经历体验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3)认识“5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学会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三、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1页及相应的练习题。
重点:经历编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难点: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并得出5的乘法口诀。
四、教材简析:
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乘法口诀,把乘法口诀和乘法的意义结合起来,利于学生理解口诀的结构。教材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变成法口诀,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五、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差。由于年龄和自身认知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生活中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设计教学:一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游戏,编口诀,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二小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言语和形象较容易接受,喜欢色彩艳丽、活泼有趣的视觉画面。我在教学中重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形象感知。
六、教学策略:
5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形成乘法基本计算能力的第一个知识版块。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学生是第一次遇到,因此在设计时大体分了三个环节:第一,激趣导入,孕育口诀。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调动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第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从学生熟悉的手出发,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从
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使口诀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第三,快乐练习,深化巩固。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自编口诀的基础上汇报口诀,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又通过分析口诀来记忆口诀。在巩固练习中,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使5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从学有价值的数学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可体现出学习数学的价值。所以我最后又设计了一个发展应用的环节,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七、教学用具:
卡片、课件
八、教法设计:
(一)激趣导入,孕育口诀
由学生喜欢的故事《西游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吧!
小组合作:报数游戏。使学生明确5个5个地数数。
说一说:看图说出有几只手,有几个5。
做一做:列出乘法算式。
编口诀:同桌合作,编出5的乘法口诀。
(三)快乐练习,深化巩固
这环节主要通过“闯关活动”“快乐大转盘”两个练习让学生能熟练利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巩固对乘法口诀的记忆。最后通过帮“小白兔拔萝卜”,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孕育口诀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有一天,孙悟空又遇到很多妖怪了,一个人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吗?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孙悟空多聪明,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五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五个。他连续拔了四根,每根都变出五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的落花流水。(慢)
提问: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听明白了吗?你能根据上面的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决呢?只要你掌握了今天的本领,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加油!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1、数一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勤劳的小手,这双小手可能干了,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呢。现在伸出你的小手,让我们一起合作。
用你的小手表示:5、10。15用两只手表示够吗?不够,怎么办?小组合作呀。
下面就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合作用手指表示:5、10、15、20、25。
提问:你们是怎么表示这些数字的?谁愿意给我们大家汇报一下。
(这位同学听得最认真,第一个举起了小手,是最勇敢的,请你回答!他的回答干脆利落,掌声鼓励。)
2、出示图片:小朋友的手很可爱,老师特别喜欢。瞧,老师画出来了。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
4、说一说:
①1只小手几个手指?5个手指,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5×1(分左右两边板书)。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1×5=55×1=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把这两个算式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一五得五就表示1乘5或5乘1等于5,我们习惯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板书:“一五得五”(板书在两个乘法算式之间)。
②两只小手有几个手指?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05×2=10
2×5=105×2=10表示什么意思?(2个5相加是10)
讲解: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板书口诀)。
③3只小手几个手指?(15根)用乘法算式怎样写?(3×5=15
5×3=15)3×5=155×3=15表示什么意思?(3个5连加是15)。引导:这两个乘法算式表示3个5连加是15,仿照“二五”的口诀想想,这一句口诀该怎样说?同桌合作(三五十五)
④请同学们看图写出4个5连加和5个5连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这两句口诀。
成功编出口诀的请举手,第三句口诀是什么?表示什么?谁能说出乘法算式?第四句呢?第五句呢?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一起读一读。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找规律
请你认真地观察一下,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谁跟孙悟空一样,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第一个因数都是5,第二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积也一个比一个多5。
2、记口诀
请你们根据这些规律和特点,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这5句口诀,然后小组内背一背。
齐背;(闭上眼睛背。)
对口令;(跟老师对口令。)
游戏:拍手说两个乘法算式和一句口诀游戏。
拍手游戏:听老师一次拍了几下?拍了几次?
老师每次拍5下,拍3次。(由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和一句口诀)
四、多维应用,深化口诀
1、出示课件:开火车。
(按顺序闪烁圆圈内数)学生“开火车”,报得数,报口诀。
2、用数学解决问题:今天你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一首歌,《白龙马》。跟老师一起唱。听完歌曲,在想想我们的故事,讲了什么?谁来回答我们故事中的问题?
3、活学活用: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骄傲,为了测验你们的学习效果,下面我们将进入闯关活动。
出示课件:闯关活动快乐大转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你学的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练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5的乘法口诀?下课以后,你可以去找一找。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交流交流。如一周上几天课,那三周上几天课?一面国旗上有5颗星星,两面国旗就有10颗星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有5个字,二句就有10个字,“二五一十”;三句就有15个字,“三五十五”;四句就有20个字,“四五二十”。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并给予肯定。)
板书:
5的乘法口诀
实物51×5=5一五得五5×1=5
2×5=10二五一十5×2=10
3×5=15三五十五5×3=15
4×5=20四五二十5×4=20
5×5=25五五二十五
教学反思
学生对学习5的乘法口诀困难不大,一方面是5的乘法容易记,另一方面是他们之前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编口诀也就不难了。本节课我将多媒体引进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当中哪些事物和5有关,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找,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的视野开阔之后,会从生活中挖掘无尽的宝藏,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才能使课堂充满个性和灵气。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我没有替代他们,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也没有暗示,尽量多给学生探究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编出5的乘法口诀。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投身于集体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小组成员的意见,并向全班阐述自己的意见,尝试了多种角色的扮演,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精神。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37克 45克36克÷6
60克—28克8克×4
课后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物品的重量后把得数填在练习中。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3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根?
二、新课探究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教学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问:这道题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试一试。
生说,师板书:12÷3=4(组)
(3)让学生根据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猜测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12÷3=4(组)
被除数除数商
2、教学例4。
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里插几朵花。
⑴学生操作
⑵写出算式板书15÷3=5
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今天我们对除法进行了初步认识,要分的总数作被除数,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数作除数或商。
四、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8页第3题。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教学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理解除法的意义
(1)摆一摆
①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②12个●每2个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⑵看算式圈一圈
▲▲▲▲▲▲
▲▲▲▲▲▲18÷6=3
▲▲▲▲▲▲
2、复习乘法、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意义
①小兔回家
独立连线。反馈。你是怎样连的?
②判断口答
理解题意,哪种分法正确?
二、巩固练习
1、理解除法的意义
⑴摆一摆
a、把10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
写出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b、把20个▲,每5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写出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c、把24个▲,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写出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⑵、看图填数。练习十四4题
a、观察①小题,说一说图意,把谁进行平均分?
写出算式
b、观察②③小题,填空,写出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谁作被除数?
三、发展练习
1、分一分,填一填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2、思考题
二年级一班的人数比20多,比30少。分的组数和每组的人数同样多。这个班有多少个小朋友?
四、课堂作业
看算式,摆小棒
24÷4=632÷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我们进行了什么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例2,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初步理解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能初步理解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例1、例2教学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例1情景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
(2)解决问题。
小红问:把这24个苹果平均放入4个盘子里,算一算每盘放多少个?
反馈。算式怎样列?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板书:24÷4=6四六二十四
小玲问;把这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算一算可以装多少盘?
反馈。算式怎样列?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板书:24÷6=4四六二十四
2、你们和书上的小朋友一起学习,解决了问题,写出了算式,比一比,想一想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
②反馈。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
⑴看图,说出商品的价钱。
⑵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叙述时语言完整)并列出算式,
板书算式18÷3=
……
⑶怎样求出商?
小组活动。
反馈
⑷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3页课堂活动1题。
说一说3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看图说说图意,小组交流。
反馈情况。
2、书上84页课堂活动2题。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反馈情况。
板书设计
教学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六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3、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1、84页第1题,看图写一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
⑴学生看图写算式。
⑵反馈。你是怎么想的?
2、85页2题,看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4×6=24
4×5=20
⑴独立写算式
⑵你是怎样想的?
3、看除法算式,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56÷7=8
54÷6=9
⑴独立写算式
⑵你是怎样想的?
二、发展练习
(一)口诀求商
1、练习十六3题
⑴、独立填在书上
⑵、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分别用的那句口诀?
⑶、写出3×3=98×8=64……等的除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为什么?
2、练习十六4题。看表,在方框里填数。
⑴、师生共同理解表的意思。16里面有几个几?……
⑵学生独立填表
⑶反馈填表情况。
(二)解决问题
1、练习十六6题。
⑴独立完成
⑵师生共同分析2个小题。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5题。
板书设计
教学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六7——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3、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1、看图写一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
⑴学生看图写算式
⑵反馈。你是怎么想的?
2、看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6×9=54
7×3=21
3、看除法算式,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72÷8=9
63÷9=7
4、口诀求商
56÷7=54÷9=42÷6=
35÷5=32÷8=49÷7=
⑴、独立完成
⑵、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发展练习
解决问题
1、练习十六第7题
⑴、理解题意,出示7题的文字。读题后,独立填在书上
⑵、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那句口诀?
2、练习十六8题。
⑴、看图说一说图意?(完整地说出来)
⑵、学生独立完成
⑶、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六9题。
⑴独立完成
⑵师生共同分析
4、练习十五10题,11题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教学用乘法口决求商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页例3,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七1—2题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难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8页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1题、摆一摆,填一填
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2)课堂活动2题、算一算,并说一说分别用了哪句口决。
2、练习十七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2题。
板书设计
教学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练习十七3—7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3、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难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理解口诀求商
1、摆一摆,填一填,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⑴49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54根小棒每份6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平均分成9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8根,可以分几份?
2、说口诀求商
63÷9=口诀:
54÷6=口诀:()
72÷8=口诀:()
二、发展练习,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七3题
⑴读题,说一说题意。
⑵在书上填出适当的数。
⑶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七4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⑵、订正。
3、练习十七5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⑵、引导订正,并说说为什么?
4、练习十七6题
⑴、看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⑵、让学生试着解决,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计算的?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倍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的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板贴出示:2个红色圆片和6个绿色圆片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红色圆片比绿色圆片少4个;绿色圆片比红色圆片多4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绿色圆片的个数是红色圆片的3倍。他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
第一行摆:3根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4片叶子
问: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二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4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___倍。
4÷2=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问:第三排是第二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三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12片叶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三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___倍。
12÷4=
3.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1题。
圈一圈,填一填。
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板书设计
教学倍的认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的练习十八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理解倍的意义
1、摆一摆,说一说。
⑴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8个●,8是2的几倍?算式是
⑵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8是4的几倍?算式是
⑶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12个●,12是3的几倍?算式是
2、练习十八第1题
⑴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⑵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发展练习,解决问题。
1、练习十八第2题
⑴、独立看书,在书上填出算式
⑵、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⑶、反馈
2、练习十八第3题
⑴、师生共同理解题意。
⑵、分别根据3个小题的意思写出算式。
⑶、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七4题。
⑴、独立看书,说一说题意。
⑵、在书上填出算式
⑶、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第3课时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数的读写等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运算进行解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板书课题)
二、主体内化
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1)学习整数、小数、分数 四则运算的意义。
(2)学习整数、小数、分数 四则运算的法则。
2.合作整理、形成网络
(1)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合作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与法则,并把整理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汇报时有的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关的知识。
a、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b、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法则。
3.比较异同,深化知识。
(1) 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相互间有什么联系?(讨论)
相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联系
1.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2.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2)计算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数乘、除法要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数…
(3)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之间的联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
加法—————————————乘法
逆运算 逆运算
减法—————————————除法
三、综合应用
1.第一题,可加上几道与0和1有关的口算题
(1)计算后可挑选几道题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2.计算各题并验算
349+256 52.8-45.7
7.2×4.3 6.25÷0.25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
师生共同完成前两道题,让学生回想积与被乘数、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并说出理由。
4.根据算式,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5.解决实际问题。
(1)两个数的积是248,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是多少?如果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多少?
(2)差是18.6,被减数,减数同时增加7.3,差是多少?如果同时减少18.6,那么,差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06—2007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二(1)班有学生38人。这个班级学生活泼好动,有部分学生思维敏捷,好学上进,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顽皮,对学习不太自觉。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优等生的特长,又要照顾后进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全班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数与代数领域:认数方面:千以内数的认识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有助于数感的培养运算方面:有余数的除法、三位数的加减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结合表内乘除法有利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也为学习笔算除法打好基础。在两位数加减和认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的加减。具备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基础(表内乘除法、三位数的认识)。已经学会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有解决简单两步实际问题的生活经验。空间与图形领域确定位置(确定物体的方位、简单的路线图):通过对物体方位和简单路线的判断和表述,发展空间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测量方面:认识分米和毫米。这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初步形成了长度的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感受长度量的实际意义并加强测量的实践性。图形的认识方面:认识角和直角。这是在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认识角和直角是进一步学习图形特征的基础。统计与概率领域 数据统计方面:简单的统计表、不同分类进行统计。在学生初步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