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个案观察记录及分析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及分析
教师:张昌芝
幼儿:方子琪【男孩、4岁】地点:本班教室 时间:晨间活动、数学区域活动 观察记录: 观察一:
平时很热闹的琪琪,今天来校后一直不说话,对什么事情都很勉强。老师上前搭话也不理睬。观察二:
课堂上也不配合教学。一整天都没有魂儿似的。直到晚上休息的时候,才和平时玩得好的学生有过简单交流。
案例分析:
小孩儿对于家长过于依赖,母亲长期在外打工,父亲照顾太少,只靠爷爷奶奶,难以从心理上得到满足。表面上看似很活泼,实际上,内心深处的孤寂,每次都是和母亲有过交集后留下并积攒下来的。措施:
1.与家长沟通,请家长抽时间多陪陪孩子。2.转移他的注意力,分散对于父母的依赖。
3.抓住他的心理,进行寄托式感情表达,将对于母亲的思念转化到画画,唱歌等实效活动中。效果:
1.琪琪明显开朗了许多,也不再情绪化,能很好的控制住思念。
2.独立性得到提高。和小伙伴们打的火热。偶尔思念家人,打个电话,就能缓解。
第二篇:幼儿个案观察记录及分析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及分析
观察幼儿:壮壮
观察时间:晨间活动、手工活动、数学区域活动 观察记录:
观察一:今天下雨,小朋友在教室进行晨间活动——建构活动。小朋友正专注地建构,只见壮壮在教室窜来窜去,不时地把小朋友的玩具扔在地上;小朋友很生气,他却憨憨地看着小朋友笑。自己从不坐下安静地玩。
观察二:要进行手工活动了,小朋友都表现得很兴奋,只见壮壮沮丧地来到我身边,对我说“为什么要做手工?不做手工好不好?”我说“你为什么不喜欢做手工?”他说:“我讨厌做手工?”小朋友在做的过程中,只见他拿起剪刀胡乱地剪几下,然后就对我说:“老师,我的破了,再给我一张。”我在给他用双面胶补贴,他则窜来窜去地用手抓小朋友的手工材料。案例分析:
家庭环境的影响,爸爸妈妈是大学老师,平时比较忙,没时间照顾引导他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爷爷奶奶在家里照顾他,在爷爷奶奶心中他是小皇帝,他提出的条件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爷爷奶奶都会答应,使他养成了唯他独尊的性格,以致于他什么都不会,因为有人包办了。所以,他没有自己做事的目的,也没有自己做事的习惯,更没有练习出独立做事的能力,连玩他都是在东游西逛,不知道要独立完成。采取措施:
1.与家长沟通,请家长不要事事包办,引导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手工活动时,教师在他身旁引导他剪贴,做的不美观不要紧,关键要他自己动手剪贴,培养他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
3.建构活动、泥工活动时,给他下达指令:拼搭什么、捏出什么动物,培养他做事的目的性。不准下位游荡。
4.抓住他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提高他的自信心。效果:
1.壮壮进步比较明显,做事有目的性了,并且速度较快,不会东游西逛。
2.当有困难时,会主动求助老师指导他完成。与幼儿相处这一方面,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下,效果明显好转。
第三篇:幼儿个案观察记录
大三班阅读区域个案观察记录
姓名:李薪慧
日期:2015年10月27日下午 地点:大三班教室阅读区 名称:我的名字 观察实录:
经常听到本班幼儿互相探讨自己的名字,说自己的名字是谁起的,是什么意思,有时还因为名字小朋友之间出现不愉快的事。
今天我们开展幼小衔接的活动就是《我的名字》,你大方地站起来告诉小伙伴你的名字是爸爸起的,还大胆地讲述自己的名字以及名字背后的小故事,引得大家哈哈笑。
区域活动开始了,今天的建构区不再看到你熟悉的身影,只见你悄悄从自己的小抽屉拿了铅笔盒和本子,安静地坐在桌子边上,一笔一划地写着,老师走进看,原来你在写自己的名字。写完后,你举着本子很骄傲地说:“老师,这就是我的名字!”接着到处找小伙伴展览。这是老师第一次看到你完整地写出了自己的名字,虽然有点歪歪扭扭,这就是你呀!很棒!活动反思:
1.活动通过谈一谈孩子名字的含义和故事,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大胆交流表达,了解自己名字的与众不同以及家长对自己的期望。他们会显得兴奋和好奇,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将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
2.幼儿园大班阶段处于幼小衔接阶段,虽然不应过度“小学化”,对幼儿书写、学习的要求可以到小学阶段再重视。但培养阅读书写的兴趣也是必要的,以愉快游戏的方式来让其接受这一技能,效果也挺好。创作照片:
第四篇:幼儿个案观察记录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
(二)时间:2005年3月9日
行为表现:
今天,我对小杰一上午情绪进行了观察:
1.入园:小杰笑眯眯的说:“老师早!”并且高兴地和同伴一起玩玩具。一边跳羊角球一边大声笑着,我提醒他:“有汗,请你休息一下。”他摇摇头,继续跳,我又说了一遍,他笑眯眯地拿着球走了。2.做早操:小杰眼睛看着地面,我提醒他:“小杰,做早操!”他面无表情地抬头看看我,手慢慢挥了两下,不动了,眼睛看看我又看看地面,直到早操结束。
3.集体活动:大家都在念儿歌,小杰的眼睛一直望着前方的窗户,我提问,他看看我,不动。“小杰,起立回答我的问题。”他看看其他小朋友,摇摇头“我不会。”“请你认真听。”他点点头。过了一会他的眼睛又望着窗外。
4.游戏时间:小杰边跑边喊:“南南,快来!”我提醒他:“慢慢走。”他望着我笑个不停。一会他又从我身边跑过,我拉住他:“请你慢慢走。”他一边笑一边把我的手拿开,跑了。
原因分析:
从观察中发现,在与同伴一起游戏时,小杰的情绪很好,甚至过于兴奋,即使我提醒他也没有稍微安静。游戏容易让孩子兴奋,虽然孩子的兴奋大于抑制,但是过于兴奋也是有害的。小杰在家中没有同伴一起玩,只是在店里玩店中的东西,而幼儿园的玩具很多,他也非常期待在幼儿园玩游戏,也很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因此,他在游戏时的情绪很兴奋,即使我给予提醒他也没有觉察到。
对于游戏后的早操和集体活动,小杰的情绪一下由很兴奋转为安静,他的情绪不能及时调节,因此,在安静的活动中他的情绪还没有调整,没有适应活动,会发生思想不集中的情况。
第五篇:幼儿个案观察记录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
观察教师:XXX 幼儿姓名:林萱
幼儿情况:娇气任性,容易发脾气。个案观察记录:
一、2017年9月14日
生活活动
午餐前,小朋友分两圈倒U形坐在教室中间,为了避免造成盥洗室内拥挤,小朋友卷好袖子后由老师轮流请去洗手,你坐在里圈的线上,这时候老师先请外圈的小朋友去洗手,你突然大叫着“我不要!我不要!”接着你便躺到地板上打起滚来,哭声越来越大,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被你吓到了,老师越安慰她,她哭得更凶。
二、2017年9月20日
集中活动
老师播放集中活动的音乐,请小朋友搬椅子坐下来,当其他小朋友都坐下来以后,你还在玩你感兴趣的玩具,老师请你把玩具收起来,你拒绝收玩具并开始哭,用力咳着喉咙,使得满脸通红。
三、2017 年9月28日
午餐
午餐时间,大部分小朋友们都在认真的尝试自己拿勺子吃饭,你却迟迟不动手,想要等老师喂饭,老师喂你吃了几口后,手把手教你自己拿勺子,然后便去看看隔壁桌小朋友吃得怎么样了,你看到老师走开于是又大叫起来:我不要!我不要!然后开始故意用力咳着喉咙,使得满脸通红。
分析研究:
林萱小朋友娇气、任性、不讲道理,没有集体的规则意识。和家长沟通了林萱小朋友在幼儿园的这些表现后,从家长那得知,原来林萱小朋友是家里的独生女,而且是家族里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所以家里人都十分宠爱她,有一次她发脾气大声哭,用力咳,使得满脸发紫,家人看到后吓到了,从此只要林萱想干什么,家人都顺从她,讨好她,免得她发脾气。了解了林萱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后,我们得知了林萱性格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教育对策:
一、家园共育,努力达成教育观念一致。
和家长沟通林萱在幼儿园的表现,希望家长引起重视,配合老师在幼儿的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时和老师沟通孩子在家的表现,同时家长们也要以榜样示范、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和孩子讲道理,教会孩子正确解决冲突、困难的办法和技巧,引导孩子与人相处时要和气、讲道理、有礼貌。
二、实行短时间冷处理。
当孩子任性发脾气时,老师有必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故意忽略,必要时可以实行短时间的“冷处理”。例如:当她发脾气满地打滚时,老师不要去制止她,而是让她继续哭,当她发现哭并没有用时,她自然就不哭了,这时候再开始和她讲道理。
三、多开展集中活动进行行为矫正。
虽然孩子的感受可以理解,但是不代表他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一个人不能一不顺心就耍赖。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以合理的方法疏导、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1.倾诉心声
倾诉能化解烦恼。家长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象、体验孩子的感受,并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加以分析。有研究表明,描述情绪对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有舒缓作用。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应多问一问:“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讲给我听一听吧?”这样,家长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倾诉过程中不但锻炼和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释放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从中获得自我调整的力量与方法。
2.转移注意
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特别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的事情上转移到新奇、有趣的事情上。如,孩子走到玩具柜台前要求买玩具,你拒绝了,他很生气。你可以立即转移他的注意力:“看,前面还有更好玩的东西,我们去看一看!”这样,边走边看边讲故事,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孩子往往会破涕为笑。但同时家长也应该帮助孩子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情绪。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告诉他,当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坏情绪时,就在心里说:“不能打人。”“不能摔东西。”或者想想能让自己高兴的事。
3.适度宣泄
有时候,我们不妨给孩子一点空间、一段时间,让他适度地宣泄一下,情绪自然就会好转。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宽松的心态让孩子“闹就闹吧”。比如孩子非常生气时,塞给他一个枕头供他泄愤;随他在自己房间里吼一吼,叫一叫……但这之后,一定要向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分清是非,明辨事理。
总之,正确的认识加上科学的方法,能帮助幼儿逐步提高情绪的控制能力,疏导、宣泄不良情绪,从而促进身心健康。